一、路桥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有感(论文文献综述)
梁慧慧[1](2020)在《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外部市场空间,交通技术装备、工程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相关业务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技术装备出口,对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推动双边或多边技术和服务合作产生了积极作用。2019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参观中国和希腊合作的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合作的恳切态度。就中东欧国家而言,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东欧基础设施指标排名比西欧的排名低得多,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已成为中东欧的发展障碍。同时中东欧各国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强烈,市场投资潜力大。普华永道的报告指出,到2025年,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总的资金需求估计在6150亿欧元左右,相当于每年在中东欧人均投入约170欧元,这为中国基建企业对中东欧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加强对中东欧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符合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实现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互利共赢。本文以中国和中东欧17国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机场及港口的发展现状,介绍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及意义,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探讨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的问题及获得的经验,为促进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出对策建议,供政府和企业参考借鉴。
李维佳[2](2019)在《基于OCM理论的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而电力行业作为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产物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石,在国家生产与生活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行业,自2002年的电力改革起,各电力施工企业都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逐渐从国家垄断中剥离开,在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严峻挑战。因此,施工企业只有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而对于每一位企业管理人来说,企业的成本管理始终是其管理的核心内容,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无法脱离成本管理,这关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利润,所以,本文以X电力Y施工项目为例,在OCM理论的基础上对项目的成本管理加以研究。本文的研究中,先是对研究背景及意义加以介绍,并对国内外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接着对本文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项目成本管理的内涵、内容、对象以及影响因素,并从内涵、过程及评价、构成三个方面对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加以分析,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以此,对X电力Y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现状进行分析,从材料、机械、人工以及其他费用四个方面对成本因素的构成分析,确定了X电力Y施工项目的成本。在此基础上,从成本控制、材料管理、组织制度、分包工程人工成本以及成本责任落实五个方面对该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并通过实证计算分析,对该项目的成本管理予以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将问题归因为人员成本意识薄弱、相关制度不健全和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三个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成本控制较为复杂,很大程度上都无法控制在预算之内,需要从人员、制度以及管理方法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本文从优化人员管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X电力Y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优化措施,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展望,以期为电力施工企业具体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黄欣[3](2018)在《施工项目全过程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探究》文中认为工程施工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质量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和建设环境复杂等特征,由此在建设期间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也就更多。诸如政策法律风险、管理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等都有可能影响到施工项目的推进,甚至造成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然而,项目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因此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的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预防的同时做好风险的应对准备。基于以上所述,为了确保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为施工项目安全实施奠定基础,论文以A公司的X施工项目为例,对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实际案例出发,对项目中的风险识别以及应对防范进行了详尽的阐释。A公司是国家建设部审定的“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是某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企业,是省属重要骨干企业。A公司作为国有施工企业,目前工程管理岗位专业工程师配备数量不足,而施工体量却相对较大,这和短期内大规模、高标准、多样化的施工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在此情况下,A公司必须重点做好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本论文选取A公司新建X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以帮助A公司优化工程项目管理、降低建设成本、加速工程进度、提升项目质量,形成良好的综合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对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论文从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出发,立足于对风险管理方法的充分认识,紧密结合项目施工及其风险管理的实际,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对项目中的可能性风险进行分析,对项目中的投资成本风险、项目质量风险、项目进度风险进行分级,为提出风险管理对策做好准备。另外,以工程项目的实际风险为依据,总结出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措施,提出了加强项目成本风险管理、项目质量风险管理、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等实际应对方法。同时,论文还强调了风险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位置,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能够确保项目进度依照计划进行,更能够从根源上减小各类风险对施工项目的威胁。
陈艾[4](2017)在《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提出“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先稳藏”,凸显了藏区治理的重要性。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国家治理的一般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有必要更为深入地寻求区域治理的规律性。藏区独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致其治理应不同于整个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笔者以甘孜藏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及实证研究法,探讨藏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治理理论主张“政府退、社会进”,即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或“没有政府的治理”。考察甘孜藏区,这一主张应转化为“政府进”、“社会进”,而且更强调政府的强作为,因为甘孜藏区有其特定的治理背景和要素结构。“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试图揭示藏区治理的内在意涵,即历史与区位形塑独有的治理情境,治理的主客体因素的特殊性促成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甘孜藏区治理的背景、要素、行动的探寻,可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松散治理等不可复制以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共同组合成今天甘孜藏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强作为的背景。对甘孜藏区治理背景的刻画,可以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描述治理背景,内含着对治理历史的反思及区域地位的重新认知。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康藏的松散型统治不可复制,“以夷制夷”致使土司甚至有能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在新时期,藏区治理需要多级政府合力强作为。曾经的边缘地区形塑了现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凸显甘孜藏区治理的重要性,更需要政府的合力强作为。甘孜藏区是交通孔道,联结川滇青藏;它作为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它亦是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它更是多民族与多元交汇地。目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矛盾性强造就了甘孜藏区治理难度大的总体情境,其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与较发达地区相比,甘孜藏区呈现出脆弱性交织的特征,自然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并展现在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层面。脆弱性来源于各种风险,既有农牧民的生计风险,也有区域性的社会稳定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会认同;分裂势力的渗透使得维稳任重道远。多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使得区域的矛盾性很强:矛盾突发多发,即内地没有的矛盾藏区有,内地有的矛盾藏区更突出;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并容易发生性质变化。这些共同造成了难度极大的藏区治理。“政府+民众”是藏区治理独特的二元主体结构。多主体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认知,内地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的三元主体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藏区理想的治理主体结构的建构,需要引入“外地主体”的概念,即藏区治理应是三个体系的合力,包括政府主导体系、本地社会支持体系、区域外社会支持体系。现实治理过程中,因社会组织缺位,企业极少,藏区治理的实际参与者只有政府和当地民众,政府包括中央、省政府等上级政府以及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对口支援政府。政府成为藏区治理最为重要的主体,较之于较发达地区,政府的角色更为多重,职责更重。民众的参与更多地存在于村庄的自组织治理中,力量有限。内容复杂是藏区治理客体结构的重要特征。宏观地看,在藏区的文化-社会-生态结构变迁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的调适以及民众的心理、信念和行为的调适等,都需要政府“掌舵”,并加以引导和规范。在中观层面,甘孜藏区存在着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相互交织、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等,而环境治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都呈现出非政府强作为而难以有作为的特征。在村庄层面,社区资源匮乏,导致发展的“内应力不足”,村庄发展需要政府大量供给公共产品,增量社区资源。调研发现,甘孜藏区政府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切合其治理情境。总体上,政府关注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进一步改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政府大量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寓服务于管理,缓解社会矛盾;优化工作制度与工作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尊重和引导农牧民,增进诉求表达。这些治理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总之,我们强调,区域治理的规律性探索是治理研究的深化,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延伸的领域。区域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蕴含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考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察中。既需要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突破,也需要在现实的研究与批判中逐渐升华;既需要在宏观场域下发现关联,也需要在相对微观环境中剖析机理。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强调治理的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等。藏族地区治理需与其特殊的治理背景、治理情境、治理结构相契合。
赵婷,扈福勇[5](2017)在《换挡提速勇跨越 同心同行同筑梦》文中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悄然而至的变化,背后总有一段故事;而一切水到渠成的结果,都有沉淀的底色。“十三五”开局之年,对东营公路人来说很不平凡。2016年,伴随着东营公路建设工地轰鸣的机声和东营公路建设者铿锵的脚步,迎来东营公路建设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转折。起跑决定后势?
马池香[6](2015)在《企业安全标识及其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标识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安全管理策略,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对其作用和效果存在顾虑和困惑,在设置及使用中存在问题和不足。为解决企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对安全标识及其效果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理论分析与现场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安全标识的作用原理及设置依据,对比分析其科学上的作用和现场实际认识中的作用;以文献和现场访谈为基础,建立了安全标识的效果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验证分析了安全标识本身特征、个体因素、情景因素和组织安全氛围四个因素对安全标识效果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从提高应用效果的角度出发,分析安全标识的设计及应用办法;最后以C煤矿为案例,给出了安全标识设计及效果提升的整体方案,并从理论上对方案进行了效果分析和评价。
姚国泉[7](2014)在《A公司北六联合站扩建工程项目团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公司是高速发展中的企业。目前,在其工程项目管理中主要采用项目团队化管理模式,工程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该企业在管理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建设问题。如何加强工程项目团队建设,从而适应行业发展的快速变化,是A公司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工程项目团队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和研究重点。本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展开。以A公司工程项目团队建设优化为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文章选择以A公司北六联合站扩建工程项目团队为例,采取了调查问卷、专家咨询和个别访谈的形式的方法,从团队结构、绩效考核、成员沟通和成员培训等方面对工程项目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人员配置不合理、团队沟通不畅、团队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是当前A公司工程项目团队管理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团队理论、激励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A公司工程项目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的措施。主要有优化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置;进一步完善项目团队的沟通机制;在团队成员培训中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既有利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又有利于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设计由直接考核、延伸考核和周边考核构成的考核体系;综合运用成就激励、能力激励、环境激励和物质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丰富工程项目团队的激励形式。
本刊编辑部[8](2009)在《结伴而行,写在你我走过的路上 《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创刊15周年特辑》文中提出1994年11月,《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带着一丝青涩和一股子闯劲来到你的面前。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我们有多么得不同,共同服务的行业使你我之间并不陌生,甚至你就是我的朋友知己。庆幸你我赶上了这一伟大的时代,让你我有所作为:庆幸你我同在工程机械行业,让你我相知相识。我们身处巨变之中,我们是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我们在改变着行业也在改变着自己。15年,什么写在你我一起走过的路上?为此,本刊特别策划了这个纪念版特辑,特邀请15位行业资深人士、15位企业界人士、15位工程机械用户和15位杂志作者与我们共同完成。15年,要讲述的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无力将行业的所有故事一一展现,在这里要感谢所有给了杂志帮助、支持、鞭策的行业人士,前进路上,你我是同伴。
黄琪[9](2008)在《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文中提出虽然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但是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一些传统工业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迅速转型和激烈变化的形势下,如何使更多的工业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和再利用,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中心,上海是研究工业建筑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在上海旧城更新已经将工业建筑作为改造对象的今天,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已有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足以形成完整理论推而广之。论文在对相关国际经验进行系统、明确的研究总结基础上,首先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界定、分类标准进行探讨,同时对其保护和再利用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和实用技术,在上海这个特定的城市化历史背景下加以论证。论文主体研究为1894年至1949年这一时段的上海工业建筑。文中第二章揭示了近代工业建筑的综合价值基础,建立起近代工业建筑的价值评估体系,为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则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产生和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通过对其基本构成、发展演变与老化衰退等现象论述,剖析了其背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深层原因,阐明了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的特殊性以及保护中再利用的重要性;文中第四章主要针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已有现状,包括现有政策和实例的概述,归纳出目前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现实影响因素;文中第五、六章在评价、控制、目标三个层面上初步建构整体性的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策略,再经由实践层面的物质性实证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改造设计方法;附录部分附有西方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情况,现有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相关的政策、法规,上海近代优秀工业建筑保护名单、现存调查名单等,使论文主体部分可以处于更为宏观的背景中,便于研究者对该时段特征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和今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资料。
吕文君[10](2005)在《《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文中提出
二、路桥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有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桥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交通基础设施的界定 |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界定 |
2.1.3 中东欧国家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乘数理论 |
3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概况 |
3.1 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需求 |
3.1.1 公路 |
3.1.2 铁路 |
3.1.3 机场 |
3.1.4 港口 |
3.1.5 中东欧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需求总结 |
3.2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现状 |
3.2.1 投资主体 |
3.2.2 投资规模 |
3.2.3 投资模式 |
3.3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意义 |
3.3.1 对中国的意义 |
3.3.2 对中东欧的意义 |
4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利条件分析 |
4.1 生产要素 |
4.1.1 人力资源丰富 |
4.1.2 技术水平提高 |
4.2 需求条件 |
4.2.1 中东欧交通设施不完善,投资市场广阔 |
4.2.2 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受资金制约 |
4.2.3 中国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 |
4.3 相关与支持产业 |
4.3.1 横向相关产业支撑 |
4.3.2 产业链产生协同效应 |
4.4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
4.4.1 中国基建企业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 |
4.4.2 中国交通建设经验丰富,投资基础好 |
4.4.3 中国产能与中东欧基建市场有效对接 |
4.5 政府分析 |
4.5.1 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对中东欧投资 |
4.5.2 政府重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海外投资 |
4.6 机遇分析 |
4.6.1 “一带一路”倡议和“17+1 合作”的战略构想 |
4.6.2 中东欧处于空窗期且营商环境好 |
5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案例分析 |
5.1 案例分析-中海外投资波兰A2 高速公路项目 |
5.1.1 项目介绍 |
5.1.2 项目建设失败原因 |
5.2 案例分析-中国路桥投资泽蒙-博尔察大桥项目 |
5.2.1 项目介绍 |
5.2.2 项目建设成功经验 |
6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问题分析 |
6.1 跨国运营管理问题 |
6.1.1 中国化操作模式不适应中东欧市场 |
6.1.2 前期调研不足,合同签订草率 |
6.1.3 内部管理问题 |
6.1.4 人才短缺问题 |
6.2 法律问题 |
6.3 基建行业固有问题 |
6.3.1 基建利润回收问题 |
6.3.2 汇率及结算问题 |
6.3.3 审批环节复杂问题 |
6.4 技术问题 |
6.4.1 存在技术与标准的准入限制 |
6.4.2 技术设计转化难度大 |
6.5 政治风险和不实言论问题 |
6.6 健康安全环保问题 |
7 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对策建议 |
7.1 针对跨国管理问题的建议 |
7.1.1 杜绝低价竞标 |
7.1.2 实行属地化管理 |
7.1.3 加强协同合作 |
7.1.4 培养复合型人才 |
7.2 针对法律问题的建议 |
7.2.1 熟知并运用法律维护利益 |
7.2.2 政府提供相应支持 |
7.3 针对基建行业固有问题的建议 |
7.3.1 创新业务模式,单体项目和网络集成相结合 |
7.3.2 扩大货币互换和人民币使用范围 |
7.3.3 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效率 |
7.4 针对技术问题的建议 |
7.4.1 提升软实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
7.4.2 积极宣传,增强中国基建影响力 |
7.5 针对政治风险和不实言论的建议 |
7.5.1 从政府出发的建议 |
7.5.2 从企业出发的建议 |
7.6 针对健康安全环保问题的建议 |
7.6.1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
7.6.2 优化健康安全管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基于OCM理论的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项目成本管理的内涵 |
2.1.2 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 |
2.1.3 项目成本管理的对象 |
2.1.4 项目成本管理影响因素 |
2.2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
2.2.1 目标成本管理的内涵 |
2.2.2 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及评价 |
2.2.3 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内容 |
2.2.4 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的构成 |
第三章 X电力Y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3.1 X电力Y施工项目概况 |
3.2 影响X电力Y施工项目成本因素构成分析 |
3.2.1 材料费用 |
3.2.2 机械费用 |
3.2.3 人工费用 |
3.2.4 其他费用 |
3.3 目标成本的制定 |
3.4 X电力Y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与问题 |
3.4.1 成本控制层面 |
3.4.2 材料管理层面 |
3.4.3 组织制度层面 |
3.4.4 分包工程人工成本层面 |
3.4.5 成本责任落实层面 |
3.5 X电力Y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结果及评估 |
3.5.1 成本管理结果 |
3.5.2 成本管理评价 |
第四章 X电力Y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人员成本意识薄弱 |
4.2 相关制度不健全 |
4.3 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五章 X电力Y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优化 |
5.1 人员管理的优化措施 |
5.1.1 提高项目经理综合素质 |
5.1.2 加强员工成本管控培训 |
5.2 管理制度的优化措施 |
5.2.1 开展工程成本战略控制 |
5.2.2 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
5.2.3 落实作业层与管理层分离制度 |
5.3 管理方法的优化措施 |
5.3.1 把握合同细节 |
5.3.2 强化质量管理 |
5.3.3 提高施工现场进度管理 |
5.3.4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施工项目全过程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2.1 风险的定义及构成因素 |
2.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
2.3 工程项目风险估计 |
2.4 工程项目风险应对 |
第三章 A公司的X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A公司的发展历程 |
3.2 A公司X项目介绍 |
3.3 X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风险问题 |
3.4 X项目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
3.5 X项目在进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 |
第四章 X项目风险应对控制策略 |
4.1 识别风险及风险监控和预警 |
4.2 X项目成本风险控制 |
4.3 X项目质量风险控制 |
4.4 X工程项目进度风险控制 |
第五章 结论 |
5.1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风险控制 |
5.2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控制 |
5.3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风险控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康藏治理研究的总体状况 |
二、历史上的羁縻统治与土司制度的研究 |
三、目前民族地区及藏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研究 |
四、简要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结构 |
四、研究对象(个案简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治理理论:理论渊源及基本范式 |
一、治理:发展的共同话语 |
二、公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 |
第二节 治理的公民社会基础及其反思 |
一、真的可以“没有政府的治理”? |
二、“进”与“退”:简要的国家-社会关系之思考 |
三、“进”与“退”:藏区社会组织条件缺失 |
第三节 “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 |
第三章 治理反思及多边联结带:历史与区位 |
第一节 松散:历史上治理政策之弊 |
一、王朝的松散管理不可复制 |
二、“以夷制夷”:政治二元性,土司等足以与中央王朝抗衡 |
三、强硬统治反而不利,需张弛有度 |
四、强作为:维护主权、地区稳定 |
五、强作为:发展之基 |
第二节 多重边缘形塑多边联结带 |
一、“中心—边缘”说到“多边联结带”的学理解说 |
二、交通孔道:连接川滇青藏 |
三、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 |
四、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 |
五、民族交汇地:文化结点连结多元文化 |
第四章 难度大:甘孜藏区治理环境的特殊性 |
第一节 多重脆弱性交织:治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
第二节 风险大:脆弱性的源头 |
一、生计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 |
二、社会稳定方面极具风险:维稳任重道远 |
第三节 治理难度大,需要政府主导 |
一、治理难度大的具体表现:曾经的门难进、脸难看及其转变 |
二、治理中的矛盾性强,需要政府创造性地利用冲突 |
第五章 二元结构:治理主体结构的特殊性 |
第一节 参与是“治理诸要素及其关联”的核心 |
一、治理结构:诸要素及其关联 |
二、各学科关于治理中“参与”的解说 |
第二节 治理主体二元结构:政府不得已而强作为 |
一、应然:“外地主体”也应该参与其中 |
二、实然:谁在参与社会治理,藏区与其他地区差异显着 |
三、谁以什么样的地位和方式参与治理 |
第六章 内容复杂:治理客体的特殊性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各种调适,政府“掌舵” |
第二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环境与社会治理的交织 |
第三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 |
一、大面积慢性贫困的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 |
二、村庄贫困治理“契合”村庄社区治理 |
三、资源有限,导致“内应力不足” |
第七章 政府作用力凸显:努力改善社会关系 |
第一节 公共服务改善民生 |
一、公共产品供给关照农牧民生产生活 |
二、努力托底:关照最贫弱的群体 |
第二节 政府行为:寓服务于管理 |
一、融为一体:异地迁入人口管理与服务 |
二、双法共用:大调解中心及其服务 |
三、深入仔细:网格化管理 |
第三节 工作制度设置及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 |
一、群众工作全覆盖:七项任务 |
二、干部找群众:挂帮包、干部驻村包村 |
三、门好进、脸好看:便民服务中心及其服务 |
四、倾听民声:诉求表达与反复协商 |
第四节 尊重、引导农牧民 |
一、尊重农牧民意愿 |
二、将政府的工作嵌入村庄自组织之中 |
三、努力整合农牧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换挡提速勇跨越 同心同行同筑梦(论文提纲范文)
铁军攻坚啃硬骨 |
路桥会战赢点赞 |
工地之魂领头羊 |
众志成城威名震 |
攥指握拳成合力 |
同声共振大合唱 |
以上率下行担当 |
见贤思齐歌作声 |
(6)企业安全标识及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
1.1.1 安全标识及其他类似名词 |
1.1.2 安全标识的界定 |
1.2 选题背景与动机 |
1.2.1 安全生产的宏观背景 |
1.2.2 安全标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意义 |
1.2.3 安全标识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拟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2.1 基础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
2.1.1 安全标识的传统研究 |
2.1.2 安全标识的效果研究 |
2.1.3 安全标识的发展方向研究 |
2.2 标识设计相关理论 |
2.3 相关现场管理工具概述 |
2.3.1 6S 管理及其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
2.3.2 目视管理及其在安全中的应用 |
2.3.3 定置管理及其在安全中的应用 |
2.4 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 |
2.4.1 心理学相关理论 |
2.4.2 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 |
2.4.3 安全标识的视觉传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全标识设置依据及其作用原理分析 |
3.1 安全标识方法的行为安全理论基础 |
3.1.1 现代事故致因链和行为安全“2-4 模型” |
3.1.2 危险源和事故 |
3.2 安全标识的设计依据 |
3.2.1 法律规定层面的依据分析 |
3.2.2 理论-文献层面的依据分析 |
3.2.3 现场实证层面的依据分析 |
3.3 安全标识的作用原理 |
3.3.1 理论分析 |
3.3.2 安全标识的事故预防原理 |
3.3.3 安全标识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原理 |
3.4 安全标识作用的局限 |
第四章 安全标识作用和效果在理论和文献中的体现 |
4.1 安全标识理论研究和应用历史的国内外对比 |
4.1.1 国外安全标识相关研究和应用历史 |
4.1.2 国内安全标识相关研究和应用历史 |
4.2 国内安全标识科研状况分析 |
4.2.1 基于中文文献的分析 |
4.2.2 基于中国地区外文文献的分析 |
4.3 国外安全标识科研状况分析 |
4.4 安全标识的文献研究中外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场实际认识中的安全标识作用和效果 |
5.1 访谈及问卷调查方法设计思路 |
5.1.1 访谈设计概况 |
5.1.2 问卷设计过程 |
5.2 访谈过程及其结果分析 |
5.2.1 访谈过程 |
5.2.2 访谈结果分析 |
5.3 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
5.3.1 初始问卷 |
5.3.2 问卷的确定、发放与数据收集情况 |
5.3.3 问卷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
5.4 安全标识实际案例分析 |
5.4.1 各层面对企业的要求 |
5.4.2 企业现场安全标识案例 |
5.5 安全标识缺陷导致事故案例 |
5.5.1 现场安全标识缺陷导致事故案例 |
5.5.2 公共场所安全标识缺陷导致事故案例 |
5.5.3 安全标识在企业事故诉讼及赔付中作用的展望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安全标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6.1 安全标识效果评价模型 |
6.2 效果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的建立 |
6.2.1 理论及文献回顾 |
6.2.2 研究框架及研究假设 |
6.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6.3.1 定量研究思路 |
6.3.2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6.3.3 问卷的变量及初始测量量表 |
6.3.4 预调研及最终问卷形成 |
6.4 数据处理、分析与讨论 |
6.4.1 数据质量分析 |
6.4.2 安全标识效果评价的结果统计及分析 |
6.4.3 背景变量对其他测量部分的影响分析 |
6.4.4 研究假设的验证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安全标识设计及其应用办法 |
7.1 理论分析 |
7.2 安全标识的设计 |
7.2.1 常规安全标识的设计 |
7.2.2 非常规安全标识的设计 |
7.2.3 本节小结 |
7.3 安全标识的应用办法 |
7.3.1 个体因素 |
7.3.2 情景因素 |
7.3.3 组织因素 |
7.3.4 本节小结 |
7.4 综合管理措施 |
第八章 实际案例应用 |
8.1 安全标识常见问题分析 |
8.2 C 煤矿制修厂及安全标识现状分析 |
8.2.1 制修厂机加车间概况 |
8.2.2 C 煤矿制修厂机加车间曾发事故及主要危险源分析 |
8.2.3 C 煤矿机加车间安全标识及目视化管理现状分析 |
8.3 安全标识设计优化方案 |
8.3.1 单元划分 |
8.3.2 设计依据 |
8.3.3 安全标识的设计及优化 |
8.4 安全标识效果提升对策措施 |
8.4.1 员工因素 |
8.4.2 情景因素 |
8.4.3 组织安全氛围因素 |
8.4.4 综合管理措施 |
8.5 综合方案效果的理论预期和评价 |
第九章 结论及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 |
附录2 |
(7)A公司北六联合站扩建工程项目团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团队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团队的内涵 |
2.1.2 团队的类型 |
2.1.3 团队形成过程 |
2.2 团队理论 |
2.3 激励理论 |
2.3.1 需要层次理论 |
2.3.2 X理论与Y理论 |
2.3.3 双因素激励理论 |
2.3.4 成就需要理论 |
第3章 A公司北六联合站扩建工程项目团队现状 |
3.1 A 公司简介 |
3.2 A 公司北六联合站扩建工程项目介绍 |
3.2.1 项目内容 |
3.2.2 项目总体工作计划及目标 |
3.3 A 公司北六联合站扩建工程项目团队概况 |
3.3.1 工程项目团队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 |
3.3.2 工程项目团队沟通机制 |
3.3.3 工程项目团队培训、知识积累与转移 |
3.3.4 工程项目团队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第4章 A公司北六联合站扩建工程项目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项目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晰 |
4.2 项目团队成员沟通不充分 |
4.3 项目团队培训机制不健全、技术积累与转移机制弱 |
4.3.1 项目团队培训机制不健全 |
4.3.2 项目团队技术积累与转移机制弱 |
4.4 项目团队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
4.4.1 项目团队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2 项目团队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章 A公司项目团队管理优化措施 |
5.1 优化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置 |
5.2 丰富项目团队的沟通机制 |
5.2.1 制订全面的沟通计划 |
5.2.2 完善项目团队的沟通平台建设 |
5.2.3 充分发挥团队文化建设与成员沟通的互动关系 |
5.2.4 巧妙运用多种沟通技巧 |
5.3 健全团队培训体系、加强团队技术积累与转移 |
5.3.1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
5.3.2 树立多元样板参照体系 |
5.4 明确绩效考核机制 |
5.4.1 明确绩效考核原则 |
5.4.2 完善绩效考核内容 |
5.5 完善项目团队激励机制 |
5.5.1 明确工程项目团队激励的原则 |
5.5.2 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措施 |
5.5.3 优化工程项目团队的薪酬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表 1 |
附表 2 |
附表 3 |
详细摘要 |
(9)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危机中的上海近代工业建筑 |
1.1.1 上海是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 |
1.1.2 上海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其主角之一正是近代工业建筑所在的大量工业用地 |
1.1.3 由于缺少价值评估和遗产保护体系认可,近代工业建筑处境堪忧 |
1.2 近代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概念 |
1.2.1 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概念 |
1.2.2 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相关概念 |
1.3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研究 |
1.3.1 我国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研究现状 |
1.3.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已有研究 |
1.4 研究的指导思想 |
1.4.1 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
1.4.2 人居环境的观念和方法 |
1.4.3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
1.4.4 城市的“有机更新” |
1.5 研究目标、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价值体系研究 |
2.1 价值判断—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基础 |
2.1.1 价值判断的出发点 |
2.1.2 价值认知的过程 |
2.2 多元化价值取向—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价值体系的定性分析 |
2.2.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自身的价值基础 |
2.2.2 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价值判断的影响 |
2.2.3 后工业时代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价值判断的影响 |
2.3 价值评估—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价值体系的定量分析 |
2.3.1 价值评估的标准 |
2.3.2 价值评估的定量操作 |
2.4 小结 |
第3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基础研究 |
3.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阶段 |
3.1.2 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近代工业建筑的发端期 |
3.1.3 1894年~1937年—近代工业建筑的繁荣期 |
3.1.4 1937年~1949年—近代工业建筑的停滞期 |
3.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基本构成和类型 |
3.2.1 功能类型 |
3.2.2 空间类型 |
3.2.3 结构类型 |
3.2.4 建筑风格类型 |
3.2.5 地域类型及其分布原因 |
3.3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特性 |
3.3.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技术先进性 |
3.3.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现代性 |
3.3.3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局限性 |
3.4 城市发展与更新中的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演变 |
3.4.1 城市发展中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老化衰败 |
3.4.2 城市更新中面临的新契机和挑战 |
3.5 小结 |
第4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现状剖析 |
4.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政策 |
4.1.1 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发展历程 |
4.1.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现有相关政策 |
4.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实践概述 |
4.2.1 优秀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实践 |
4.2.2 大量一般性近代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发展历程 |
4.2.3 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多样化趋势 |
4.3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现实影响因素 |
4.3.1 观念因素 |
4.3.2 制度因素 |
4.3.3 经济因素 |
4.3.4 新兴产业因素 |
4.3.5 社会因素 |
4.4 小结 |
第5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策略研究框架 |
5.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
5.1.1 功能调整与置换 |
5.1.2 结合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和优化 |
5.1.3 利益平衡原则 |
5.1.4 变更最少方式或可逆原则 |
5.2 整体性的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建构体系 |
5.2.1 评价体系 |
5.2.2 控制体系 |
5.2.3 目标体系 |
第6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策略研究类型 |
6.1 类型一:杨浦区东外滩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
6.1.1 现状与问题 |
6.1.2 改造目标 |
6.1.3 规划概念和实施要点 |
6.1.4 保护和再利用对策 |
6.2 类型二:苏州河沿岸(内环线以内)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
6.2.1 现状与问题 |
6.2.2 改造目标和原则 |
6.2.3 规划概念和实施要点 |
6.2.4 保护和再利用对策 |
6.3 类型三:上海世博会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
6.3.1 保护和再利用原则、策略和方法 |
6.3.2 江南造船厂 |
6.3.3 上钢三厂 |
6.3.4 白莲泾以东地区 |
6.3.5 浦西以东保留厂房 |
6.4 类型四:近代工业建筑单体的保护和再利用策略 |
6.5 进一步思考 |
附录 |
附录A 西方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
A.1 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对建筑保护领域的拓展 |
A.2 近代西方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历史沿革 |
A.3 西方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相关法规与典型案例研究 |
A.4 西方工业建筑再利用开发的动力分析 |
A.5 小结 |
附录B 上海城市遗产保护法规目录 |
附录C 上海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
附录D 上海市优秀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
附录E 上海近代工业保护建筑一览表 |
附录F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调查表 |
附录G 上海近代外国建筑师事务所(洋行)及其工业建筑作品选录 |
附录H 上海工业建筑(厂址)分布总图 |
附录I 上海工业建筑(厂址)分区分布图 |
YP杨浦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HK虹口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LW卢湾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WP黄浦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JA静安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PT 普陀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ZB闸北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CN长宁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PD浦东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XH徐汇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BS宝山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四、路桥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有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对中东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D]. 梁慧慧.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2]基于OCM理论的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李维佳. 长安大学, 2019(07)
- [3]施工项目全过程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探究[D]. 黄欣.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4]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D]. 陈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5]换挡提速勇跨越 同心同行同筑梦[N]. 赵婷,扈福勇. 东营日报, 2017
- [6]企业安全标识及其效果研究[D]. 马池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5)
- [7]A公司北六联合站扩建工程项目团队建设研究[D]. 姚国泉.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8]结伴而行,写在你我走过的路上 《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创刊15周年特辑[J]. 本刊编辑部.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9(11)
- [9]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D]. 黄琪. 同济大学, 2008(08)
- [10]《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J]. 吕文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