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走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珏帅[1](2019)在《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诱发的金融风暴、全球经济衰退以及“救市”实践显示:尽管核心发达经济体、小型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有各不相同的实际经济周期,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与金融表现出被称之为“全球金融周期”的高度相关性。而驱动全球金融周期根源即是流动性外溢(Monetary Spillover)。在过去10年里,由发达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和溢出效应所驱动的全球经济高度相关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那么,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整体性的,还是局部性的?这些重大问题目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地区的经济形势、政策立场及政治走向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流动性外溢风险是中国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亟待解答一个的重大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为题,尝试从宏观经济、产业活动以及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就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有关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影响效果,以及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影响的文献资料:而后考察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次金融危机发展历程(互联网泡沫危机、美国次级贷款泡沫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危机前后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的历史;接着构建了一个包含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四大经济体的GPM-4模型,分析了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3种流动性管理手段对我国9个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随后利用FAVAR模型,研究了 G7经济体的流动性对我国工业、农业、房地产业、消费品零售业、对外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六种主要产业活动的溢出影响,以及各行业中流动性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最后,基于由15个主要经济体构成的GVAR模型,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分析、反事实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流动性变化是塑造全球经济金融走向的重要因素。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不仅存在协同性,而且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方向多次转向、手段丰富,且流动性管理规模庞大。第二,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不同类型的流动性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存在差异,其中:货币冲击的瞬时效果最强,信贷条件和基准利率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长期贡献度更大;G3经济体中美国的流动性管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最大,欧元区次之,日本的影响最小;流动性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20个季度之后影响基本被完全吸收。第三,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我国主要产业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短期内以扩张效应为主,但部分行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和反复;瞬时冲击对我国主要产业活动的影响大约在6个月左右达到稳定状态,长期来看流动性冲击对我国各产业活动变量预测方差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不起主导作用;流动性冲击对大类产业部门影响的传导机制总体上遵循从初始生产资料价格和生产活动向最终产品价格和生产活动传递的过程,但对细分产业活动影响的传导机制具有较大差异。第四,主要经济体的流动性管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果。不同经济体、不同的流动性管理方式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瞬时冲击和长期贡献有较大差异,其中,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金融波动的贡献度更高,中国长期债券利率对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冲击更敏感。本文的主要边际贡献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研究了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分别从宏观经济、产业活动、金融市场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弥补了现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第二,本文尝试拓展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发的GPM分析框架,构建了中美欧日四大经济体构成的GPM-4模型,并首次将其用于分析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第二,本文基于FAVAR模型探讨了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主要产业活动的溢出效应,首次从产业层面研究了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进一步丰富了流动性溢出领域的研究内容。第四,本文对全球15个国家构建了 GVAR模型,系统讨论了美国、欧元区经济体、亚洲经济体、其他经济体的常规与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股、债、汇三个市场的溢出效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样本覆盖等方面完善和补充了现有的文献资料。
崔宛冰[2](2019)在《国家粮食景气指数编制研究》文中认为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粮食景气监测必不可少。国家粮食景气指数的编制,是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一个粮食产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并编制粮食景气指数,它是景气监测活动的结果,可以描述粮食产业发展基本运行状况和周期波动特点,还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是对整个国家粮食景气状况的分析判断。本文首先对景气指数和粮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文献梳理,考虑到粮食价格在粮食产业整体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时效性,确定了基准指标是粮食交易价格指数,并从五个方面选择了21个编制景气指数的指标,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问题,政策、气象灾害、农民补贴等因素在本文中没有体现。其次,对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后,综合运用图示法、时差相关系数法、K-L信息量法、EM聚类法对指标进行了分类,将指标分为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和滞后指标。再次,利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三种方法分别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运用“加法”集成法对权重进行组合得到综合的权重。通过综合权重计算出各时期各指标组的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最后,本文利用一致指标组编制了粮食综合预警指数,绘制了综合预警灯号图,并根据Holt-Winters指数平滑法预测出综合预警指数未来的走势。本文在内容上开创性地编制了粮食景气指数,方法上在确定扩散指数、合成指数的权重时将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法”模型对几种方法计算出的权重进行整合。计算出的粮食景气指数效果较好,通过先行合成指数和预警指数的编制,预测未来将出现回落的趋势,其中预警指数预测值和真实值平均相差0.0883,精度较高。本文可以监测粮食整体基本运行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国家制定有关粮食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樊海利[3](2019)在《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维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是党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较为频繁且波幅较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能源价格等国际市场因素对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本文首先阐述了供求均衡理论、经济波动理论、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成本驱动效应和供需驱动效应两个角度分析国际能源价格影响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途径以及作用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以及通径分析法等计量方法,定量研究不同种类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以及通过国际农产品价格、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能源价格与中国农产品价格的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且国际能源价格不仅能直接影响中国农产品价格,而且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有间接影响。其中,国际能源价格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通径系数仅为0.102,通过国际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货币供应量等因素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536。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要制定完善的国际能源监控机制、调控通货膨胀率以及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创新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对国际能源的依赖程度、调控农产品生产结构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等一系列稳定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对策建议。
胡炜童[4](2019)在《中国苹果价格波动研究》文中提出农村改革以来,苹果作为典型的高价值农产品(HVP),由于具有显着的支撑农民收入增长效应,在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激励和技术进步支撑背景下,苹果优生区、适生区相当比例的农户调整其生产结构,转向生产和经营苹果。但随着中国苹果市场供给从短缺向供需平衡过渡,加之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失衡,苹果市场出现“买难”和“卖难”问题,苹果价格频繁波动,且波动幅度变化较大,严重影响苹果生产者预期和消费者预期,同时影响苹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因此,苹果价格波动及其变化趋势成为苹果产业界、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文献综述与评价基础上,采用以规范分析为主的方法,归纳苹果价格波动的特征和分析苹果价格波动的机制、规律,揭示影响苹果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及相关函数模型方法和政府公开披露数据、网络数据,分别对影响苹果价格波动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冲击进行实证研究;以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成果为依据,研究提出有效调控苹果价格波动的路径与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苹果价格波动影响理论构型。在文献综述与评价基础上,论文第二章构建苹果产业系统内外因素对苹果价格波动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苹果价格波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苹果供给侧因素、需求侧因素以及期货价格波动、货币政策变动方面,分析苹果价格波动的机理、清晰识别影响苹果价格波动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2.测度苹果价格波动趋势与特征。论文第三章对苹果市场价格波动规律进行总结,并测度苹果价格波动特征。采用HP滤波法和季节指数法,分析苹果生产者价格、苹果集贸市场价格波动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特征。采用网络爬虫法,采集全国苹果集贸市场批发价格,按照省级行政区尺度(即省、市、自治区),测算苹果集贸市场批发价格均值、方差和离散系数;借助热力图方法,研究苹果价格波动的空间特征;测度不同品种苹果的价格相关系数,考察和分析不同品种苹果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性。采用Copula函数方法,测度苹果价格与替代品价格波动之间的非线性相关结构。3.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论文第四章对我国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验证消费者价格是否具有空间溢出性。按照局部均衡思路与逻辑,推导出苹果消费者价格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苹果消费者价格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讨论主要价格影响因素对苹果价格波动的贡献。4.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论文第五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我国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对苹果生产者价格的具体影响。具体分析步骤为:一是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并分析主产省苹果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差异;二是构建苹果生产者价格影响模型,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刻画生产技术效率及要素价格波动对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的具体影响,其中重点考察生产技术效率波动对生产价格波动的具体影响。5.国内苹果市场价格波动纵向传递路径研究。论文第六章主要研究苹果价格波动规律及其产业内纵向传导路径。采用不变条件相关多元GARCH(CCC-MVGARCH)模型和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DCC-MVGARCH)模型,刻画苹果市场价格波动的产业内纵向传递过程。6.鲜苹果期货、货币发行量M2增量对苹果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第七章研究鲜苹果期货价格变化对苹果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并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实证基础上,进一步测度代表性外生变量变化(货币发行量M2增量)对苹果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关系检验,分别测度货币发行量M2增量、鲜苹果期货价格与苹果价格波动间的协整关系;采用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研究苹果价格波动的机制。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中国苹果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主要的苹果品种价格波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苹果与香蕉价格波动尾部相关性具有不对称性。苹果价格波动的时间特征表现为:苹果价格波动长期趋势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苹果生产者价格下降趋势比苹果集贸市场价格下降趋势明显;苹果集贸市场价格波动频率比生产者价格更为频繁,但集贸市场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苹果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苹果价格波动的空间特征表现是:主产省苹果产量及比重较大,但质量和品质稳定、品牌及知名度高、综合竞争力较强,因而价格绝对波动幅度不大;非主产省的苹果价格绝对波动幅度较大,其中青海和四川最大。贵州和福建的红富士苹果批发市场价格相对波动较小,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市场较为成熟,苹果供给与需求变化不大;青海市场苹果价格波动最高,主要原因是苹果输入型供给波动导致的,包括苹果主产区供给波动和苹果物流成本波动两方面。2.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影响模型实证研究表明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预期苹果集贸市场价格、居民现金食品消费支出、苹果替代品价格、苹果物流成本、邻近省份的苹果消费者价格均值及货币供应量M2增量,对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存在正向影响。苹果消费者价格空间计量模型的三种效应表明,居民现金食品消费支出、替代品价格、物流成本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量对本省苹果集贸价格的溢出效应均产生正向影响,城镇化率对本省苹果集贸价格的溢出效应产生负向影响;人口密度对省外邻近区域苹果集贸价格的溢出效应产生正向影响;替代品价格、人口密度的空间面板回归溢出效应的总效应均为正,城镇化率的空间面板回归溢出效应的总效应为负。降低苹果消费者预期价格、邻近省份的苹果消费者价格均值、苹果替代品价格,控制苹果物流成本,有利于降低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提高本地城镇化水平并控制苹果物流成本和替代品价格有利于本区域苹果消费者价格的下降;降低本地的人口密度有利于降低本区域邻近省份苹果消费者价格。3.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模型实证研究表明,苹果生产技术效率提高对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而且产地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变化,对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显着;上期苹果生产者价格、每亩化肥费用对苹果生产者价格存在正向的影响,而苹果生产综合技术效率、机械租赁等费用、货币供应量增长量对苹果生产者价格存在负向的影响。4.苹果价格波动整体上遵循苹果生产资料价格苹果生产者价格苹果消费者价格的双向传导路径,但苹果价格波动传导呈现非对称性。5.货币发行量(M2)增长量是影响苹果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而且货币发行量(M2)增长量对苹果价格波动有正向影响效应。鲜苹果期货价格短期波动会影响苹果现货价格波动,鲜苹果期货价格长期内对苹果现货价格无显着影响;目前实证结果显示苹果现货价格波动对苹果期货价格的影响不显着。M2的增长量、鲜苹果期货价格波动均与苹果现货价格波动存在着协整关系。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面临一个正向市场冲击时,受货币发行量(M2)增长量推动以及苹果自身价格的惯性拉动,中国苹果价格将在310个月保持较高位运行;当苹果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面临一个正向市场冲击时,苹果现货市场价格自身将产生正负交替的较大波动,而且可能在1周内持续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但在维持10天左右后苹果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将逐渐停止;当苹果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面临一个正向市场冲击时,苹果现货市场价格在1周内将会上下小幅波动,但在维持7天后苹果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对苹果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保持小幅持久稳定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论文围绕健全苹果价格市场监测与风险预警体系,控制苹果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有效发挥苹果产业组织的市场行为调节功能,以及重视发挥苹果行业协会市场整合功能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邹嘉琦[5](2019)在《大蒜价格与产业链利益主体行为影响关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大蒜价格频繁出现大幅波动,严重影响生产者、消费者等产业链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大蒜产业面临价格竞争力指数偏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产品出口相对匮乏等现实阻碍,大蒜价格的巨幅波动将对我国大蒜出口创汇具有深刻影响。这使得大蒜等小宗农产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难题,即如何缓解大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保障生产者、消费者等主体的经济利益。同时,大蒜价格与产业链利益主体之间并非单向的影响关系,产业链主体行为也会反作用于大蒜价格。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现有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波动特征、影响因素和传递效应三个方面展开的单向视角研究,而从全产业链角度进行农产品价格与产业链利益主体行为关系的双向互动影响研究较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据均衡价格理论、产业链理论等理论,综合运用规范分析、问卷分析、理论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了大蒜价格与大蒜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016年我国大蒜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9.77%,2017年大蒜产品在全国蔬菜出口总额中占比20.55%。山东省作为全国大蒜重点产区,2016年大蒜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占比52.08%,2017年大蒜出口数量、金额分别在全国大蒜出口中占比58.36%、61.55%。2004年1月-2018年12月,全国大蒜市场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增长态势,总波动区间为0.87-13.69元/公斤。基于山东省417户大蒜种植户的入户调研数据,2017年平均每亩种植成本为3878.96元,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比最高(46.04%),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分别占比24.87%和23.93%。通过比较不同种植规模种植户的成本收益率,得出大蒜的种植成本收益率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而呈递增趋势。借助逐步回归模型对大蒜种植净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大蒜净收益受到大蒜销售价格、年总产量、原材料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其中,销售价格对净收益的影响较大。(2)大蒜价格与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关系分析。一是利用Nerlove模型分析了大蒜价格对全国不同产区生产者的影响程度,结论说明:(1)生产者会根据往年种植面积进行大蒜种植面积的调整;(2)大蒜价格对种植行为的影响程度与生产者的大蒜种植面积成反比;(3)大蒜长、短期供给弹性系数较低,价格波动对生产者的刺激作用相对较弱。二是借助半对数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生产者行为对大蒜价格的影响因素,发现市场环境特征是影响大蒜价格的主要因素,种植户的冷库等贮藏设施拥有量、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市场信息了解程度提高了生产者议价能力,对大蒜价格具有较大影响;生产者的种植年限、文化程度和年龄等个体特征因素对大蒜价格影响较小。(3)大蒜价格与中间商行为的影响关系分析。首先,相较于直接向下游主体转售大蒜的收购商,拥有冷库的收购商的经营收益更易受到大蒜市场价格的影响;但是,由于收购价格水平主要受大蒜市场行情控制,所以,收购商对大蒜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较小。其次,自购自销模式的存储商受大蒜价格影响较大,代存储模式的存储商由于代存储收益稳定,受大蒜市场价格影响较小,同时,大蒜价格波动还会放大配资存储商的投机风险;存储商的囤积行为、资本炒作行为对大蒜价格大幅波动具有显着影响。最后,大蒜价格对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单一加工企业行为并不能造成大蒜价格的长期剧烈波动;利用VAR模型对大蒜出口贸易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蒜国内市场价格对大蒜国际市场价格和出口贸易数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大蒜国际市场价格对大蒜国内市场价格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大蒜价格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关系分析。一是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大蒜价格波动情况下的消费者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个人特征(年龄、家庭月收入水平)、大蒜购买行为特征(购买频率、月均大蒜消费支出)和价格认知特征(大蒜价格波动敏感程度、价格关注程度)是大蒜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是通过VAR模型对大蒜零售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消费者购买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大蒜零售价格影响显着;大蒜消费偏好的统计性数据表明,大蒜消费需求较为稳定,在市场供给一定的前提下,消费环节不是造成大蒜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核心环节。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大蒜价格主要是受大蒜市场整体供求均衡状况的影响;但由于信息不透明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大蒜产业链中间环节内各利益主体利用大蒜易于储藏、消费相对稳定、价格弹性小等特征采取大蒜囤积炒作行为,以及加工企业的出口贸易因素对国内大蒜市场价格的影响显着。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推广大蒜规模化种植、规范大蒜流通市场、建立全产业链大数据信息平台等市场规制政策建议。
高群[6](2016)在《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迅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国情对蔬菜产业实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调控或监管。面对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与大众舆论,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蔬菜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那么,针对蔬菜产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都有哪些?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真的对稳定菜价有影响吗?若存在影响,其影响的正负导向作用与持续时间又是怎么样的?未来,为确保蔬菜产业良性运营,政府调控是否有必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新形势下,修缮国内蔬菜产业政策调控机制的相关建议有哪些?这些,均是现有的文献研究未能深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展开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及评价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梳理总结了国内外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发展概况(1)系统梳理与评价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主要内容。按照产业调控政策执行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产业链所处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两个视角,从调控政策实施背景、演变历程、相关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同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展开定性评价。(2)系统回顾与总结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影响因素。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将其总结为八大阶段,依次为:菜品自由购销阶段、国家统一制定菜品价格、调整不合理菜价体系、放开菜价管制权限、蔬菜类产品连续增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升蔬菜类产品质量新阶段及统筹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阶段。与此同时,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维度解析了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3)展开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评述与借鉴。从蔬菜产业基本情况、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政策概览、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家蔬菜产业先进调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评价这些国家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运行效果;并与中国进行对比,从而探寻、归纳出对国内蔬菜产业良性运营具有借鉴性意义的重要启示。二、基于事件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科学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效果(1)基于事件分析法展开国内月度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借鉴金融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经典的事件分析法,通过与目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分门别类的展开产业历次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作用效果的评估,用并不直接受到蔬菜产业政策影响的肉类及其制品价格作对比研究,重点考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价格影响机制的正负导向作用及持续时间,并按类别的不同对历次调控政策干预措施的外生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按照其针对产业链环节的不同,对蔬菜市场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其中,与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四个月左右的正向提价作用;与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三个月左右较低程度的正向提价作用;与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作用程度太低尚不足以将菜价拉至正常水平。(2)基于差分模型展开年度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市场价格影响的案例分析。利用差分模型,测算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与假设未启动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菜价模拟值之间的差额,将差额绝对值较大的年份纳入案例库。从政策背景、政策效果、政策解读等维度展开分析,综合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在样本考察区间内,国内蔬菜产业价格调控政策对菜价的正负导向不尽相同,且绝大多数年份的产业调控政策并没有对稳定蔬菜类产品价格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国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干预较之以往也明显增多,干扰了市场机制在蔬菜类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综合而言,无论是事件分析法的研究,还是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21世纪以来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并未很好的实现政策初衷,虽然,政府在引导蔬菜市场改革、维护生产者福利及促进消费等方面的确承担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然而,直接的政策干预手段对蔬菜类产品价格的维稳能力有限。三、提出完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建议(1)建议变革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贯彻“市场机制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功效”、“政府宏观调控不能退出”、“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原则—稳定性和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立足国内和学习国外相结合,建议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强化政府在蔬菜产业公益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环节的功能;二是毫不放松国内蔬菜类产品生产,缓解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三是综合供需双重因素,科学构建蔬菜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预警体系;四是要增强居民蔬菜消费意识及维稳蔬菜类产品价格,加强政策创新。(2)建议进一步规范并完善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现行政手段逐步向市场化手段转变,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并从内涵界定、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三个维度解读了当前主流的两大市场化调控举措一调控目录制度和蔬菜价格保险制度,以期为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提供借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鲜活农产品调控政策效果的方法与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意。为科学解析21世纪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效应,引入了金融学、社会学领域中运用较广的事件分析法和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研究,以期为未来蔬菜产业良性运营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2)构建了涵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政策发展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研究打破了以往学者侧重于对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品种进行效果评估的逻辑,试图构建涵盖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的全产业链的蔬菜产业调控发展过程与政策效果的完整逻辑体系。
彭婵娟[7](2016)在《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的动态反馈及政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自强自立的基础。中国拥有13亿人口,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安全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要保证居民对粮食的基本消费。粮食价格的波动,会对粮食生产产生影响,粮食生产决定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市场供给,并最终决定粮食价格。粮食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农产品品种,以及其他行业生产的原材料,其变动也牵扯着宏观经济方方面面的利益,最直接相关的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的变化,影响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改变又会对粮食生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综合生产能力及市场供给,这些影响反过来也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冲击。可见,粮食价格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传导,有反馈。本文在分析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波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路径,在分析粮食单产变动影响因素基础上,理清了价格对粮食生产及供给的影响,进而以市场收购价、播种面积以及粮食储备量为主要流位变量构建了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的动态反馈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历史数据对这一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检验,从而利用该系统模型对预设的15个政策改善方案进行情景模拟,比较仿真结果以评析粮食安全水平,探索可行的最佳政策改善方案,丰富有关粮食价格、粮食生产与政策仿真的研究,并为政府制定粮食的调控措施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决策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目标,并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相关文献述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运用通径分析法实证分析显着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并将粮食产量分解为单产和播种面积,分别运用CD生产函数实证分析单产的影响因素、运用Nerlove模型实证分析播种面积的影响因素及播种面积对价格的供给反应。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基于前文对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运用逐树深入仿真技术构建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动态反馈仿真模型并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利用已构建的系统模型仿真政策改善方案的模拟结果,评价政策改善后的粮食安全水平,筛选较佳的优化方案。第四部分为第八章,总结前文的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政策建议。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通径分析法实证分析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结果表明,生产成本是最终影响粮食价格的关键因素。生产成本过高,不仅给农民生产带来较大负担,影响农民收益水平,也会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口粮需求的增长也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影响。货币供应量等金融因素以及国家市场对粮食价格虽然也存在显着影响,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长期内对粮食价格才会有显着推动作用,且这种影响可能会被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保护价政策、成本变化等因素所抵消。(2)运用CD生产函数构建单产的生产函数模型,固定效应估计方案可得劳动力投入、农机总动力、化肥投入等因素对单产具有显着影响。为了了解价格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本文构建了Nerlove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播种面积本身的刚性使得前期播种面积对本期播种面积有显着影响,而生产成本的高低也会通过农民预期以比较收益影响本期生产决策行为,改变种植决策,调整要素投入行为,最终影响播种面积。(3)利用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动态反馈系统模型进行政策情景仿真得到的结果表明,多项政策同时改善作用于系统时,系统仿真结果最理想。但是政策实施的成本以及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是制定政策改善方案时不容忽视的因素,通过比较其余政策组合仿真结果,发现财政性货币补贴政策影响的同时增加或者粮食直补政策影响与政府最低收购价增加等组合政策方案,也能达到较高的安全水平。
肖小勇[8](2015)在《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
雷锬[9](2015)在《我国农产品价格链的传导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基础,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料,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国民经济正常运转依赖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保持我国物价稳定,尤其是保持农产品的价格稳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城镇居民的日常消费支出,这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因此研究农产品,特别是研究农产品的价格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国力的强弱,社会的稳定。在2001年起到2014年的“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以往不同,此次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从生产到消费到零售的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价格传递环节也日益增加,明确农产品流通的产业链条、各环节的传递渠道动力机制、传递程度和对政府的调控补贴措施以保障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2年1月到2014年12月共13年156个月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及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等月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农产品价格链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动与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动是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农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动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2)农产品价格链传导以需求拉动为主,我国农产品产业链上的价格传导机制在短期内三者间的传导路径较为顺畅,当农产品产业链的任意一个环节受到外界冲击时,都会传递到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上。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影响较大,农产品零售价格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较小。产业链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点,该实证研究有助于找到农产品价格传导中的问题,对稳定农产品价格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农产品的流通价格受到中国政府的价格下限保护,农产品政府收购价格有时会大于市场均衡价格,造成农产品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传导失真。而本文的研究侧重生产到消费两个环节,生产资料的投入以及出厂价格,保障了各环节农产品价格传导效率研究的真实性。
苗珊珊[10](2013)在《大米价格波动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大米生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和主要出口国,大米价格的任何变动,对国际大米市场都将造成重大影响。粮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大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因此,维持大米价格稳定、促进大米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近段时期以来,我国大米价格波动加剧,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宏观经济方面,我国已进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在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大米需求刚性不可逆转,我国大米生产发展形势极其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障大米价格的稳定,满足由于人口刚性增长带来口粮需求的增加,确保中国的大米供应,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文在对我国大米价格波动及其效应测度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我国大米生产现状,分析国内外大米市场价格的波动特征,探讨大米价格长期变动趋势。首先,构建多市场局部均衡模型,通过对大米价格变动作用于大米生产、消费、贸易、库存等子要素市场的局部均衡分析,阐述不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形成价格波动机制的作用机理。其次,识别大米价格波动的供求冲击,探讨供给冲击与需求冲击对大米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发现供给冲击是导致国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供给冲击和外部冲击角度分析大米价格波动的具体影响因素与传递路径。构建误差修正模型,从供给弹性角度实证分析大米价格波动的供给冲击效应,揭示供给变动引致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通过分析国际大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传递效应,考察国际大米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整合程度,探索大米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最后,实证分析大米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以期为建立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协调不同主体利益和实现社会福利均衡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大米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大米价格长期呈上升趋势,短期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其波动呈现集簇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大米价格波动主要受前期价格波动的影响,具有记忆效应,且大米价格上涨对大米价格波动的冲击比大米价格下降对大米价格波动的冲击显着。究其原因,大米市场价格波动是不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结果。大米生产、消费、贸易、库存等价格与非价格因素分别作用于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大米市场价格波动均衡机制。第二,供给冲击是导致国内大米价格波动的主导性因素。大米价格波动的供给冲击主要通过供给弹性的变动传导至大米产出,并产生新一轮的波动。我国大米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短期较小,大米供给对价格波动的反应存在滞后性;但长期来看,通过耕作技术的研发、品种改良等方式提高大米产量,从而大米供给量可以对价格变动做出较大的反应。第三,国际大米价格波动与国内大米价格波动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国际大米价格波动通过外贸途径和期货途径对国内大米价格产生影响,其中期货途径对国内大米价格波动的传导更为显着。而国内大米价格的传导效应主要由通货膨胀带动,且价格传递具有明显的调整效应和时滞效应。第四,大米价格变化引起农户收入与大米消费支出变化的相对值决定农户总福利效应。大米价格变动的农户长期福利效应与短期福利效应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大米生产价格变动与农户生产福利变动具有正向作用关系,而大米消费价格变动与农户消费福利变动存在负向作用关系。大米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较小,农户生产对大米价格变化做出调整决策的过程比较迟钝和滞后,单纯依靠价格来调控、引导农户生产行为效果可能有限,需要政府配套其他政策措施来提高价格政策调节的有效性,保障农户利益,增加大米有效供给。
二、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走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走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结构安排与论文框架图 |
1.3.1 结构安排 |
1.3.2 论文框架图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回顾与评价 |
2.1 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传导机制研究 |
2.1.1 流动性溢出效应传导机制的早期研究 |
2.1.2 常规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
2.1.3 量化宽松政策国际流动性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
2.2 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
2.2.1 流动性管理的宏观溢出效应 |
2.2.2 流动性管理的产业溢出效应 |
2.2.3 流动性管理的金融溢出效应 |
2.3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
2.4 小结与评述 |
3 三次金融危机与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的历史考察 |
3.1 互联网泡沫危机与流动性管理 |
3.1.1 互联网泡沫膨胀与破裂 |
3.1.2 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流动性状况 |
3.1.3 互联网泡沫危机中的流动性管理 |
3.2 美国次贷危机与流动性管理 |
3.2.1 美国次贷危机与大衰退 |
3.2.2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流动性状况 |
3.2.3 美国次贷危机与“大衰退”中的流动性管理 |
3.3 欧洲债务危机与流动性管理 |
3.3.1 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与蔓延 |
3.3.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流动性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 |
4.1 GPM分析框架概述、特征与发展现状 |
4.1.1 GPM分析框架概述与全球化应用 |
4.1.2 GPM分析框架的特征与优势 |
4.2 GPM-4模型设置 |
4.2.1 稳态水平的随机过程的设定 |
4.2.2 G3经济体的行为方程设定 |
4.2.3 中国经济行为方程的设定 |
4.3 GPM-4模型的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
4.3.1 参数估计方法的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参数校准与先验分布设定 |
4.3.4 贝叶斯估计结果 |
4.4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模拟 |
4.4.1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及中国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界定 |
4.4.2 数值模拟分析 |
4.4.3 方差分解分析 |
4.4.4 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产业活动的溢出效应 |
5.1 模型概述与样本选择 |
5.1.1 FAVAR模型概述 |
5.1.2 FAVAR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5.1.3 样本选择 |
5.2 指标选取与因子处理 |
5.2.1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指标 |
5.2.2 工业活动指标 |
5.2.3 农业活动指标 |
5.2.4 房地产业活动指标 |
5.2.5 消费品零售业活动指标 |
5.2.6 对外贸易活动指标 |
5.2.7 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指标 |
5.3 实证检验 |
5.3.1 单位根检验与滞后阶数选择 |
5.3.2 脉冲响应分析 |
5.3.3 方差分解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传导机制的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 |
6.1 GVAR模型概述 |
6.1.1 GVAR模型简介与发展 |
6.1.2 GVAR模型基准框架 |
6.1.3 GVAR模型估计与求解方法 |
6.2 主要经济体GVAR模型构建、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6.2.1 主要经济体GVAR模型的构建 |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6.3 基于G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6.3.1 GVAR模型相关检验 |
6.3.2 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
6.3.3 广义方差分解分析 |
6.3.4 基于GVAR模型的反事实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国家粮食景气指数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景气指数研究现状 |
1.2.2 粮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粮食景气指数指标的构建 |
2.1 粮食景气指数概念界定 |
2.2 粮食景气指数基准指标的确定 |
2.3 粮食景气指数指标的选择 |
2.3.1 生产成本指标 |
2.3.2 粮食市场需求指标 |
2.3.3 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指数指标 |
2.3.4 国内粮食期货指标 |
2.3.5 美国CBOT期货指标 |
2.4 粮食景气指数数据说明及预处理 |
2.5 粮食景气指数指标的分类 |
2.5.1 粮食景气指标类别的划分 |
2.5.2 粮食景气指标的划分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粮食景气指数的测算 |
3.1 粮食景气指数的编制方法 |
3.1.1 扩散指数的编制方法 |
3.1.2 合成指数的编制方法 |
3.2 权重的确定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熵值法 |
3.2.3 因子分析法 |
3.2.4 组合权重的确定 |
3.3 粮食景气指数的编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粮食综合预警体系的建立 |
4.1 粮食综合预警指数的测算 |
4.1.1 粮食综合预警状态区域的划分 |
4.1.2 粮食综合预警单个指标临界点的确定 |
4.1.3 粮食综合预警指数的计算及其临界点的确定 |
4.2 粮食综合预警指数的预测 |
4.3 粮食综合预警指数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本文主要程序 |
致谢 |
(3)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际能源价格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理论分析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能源的相关概念 |
2.1.2 国际能源价格 |
2.1.3 农产品价格的相关概念 |
2.2 农产品价格波动理论 |
2.2.1 供求均衡价格理论 |
2.2.2 经济波动理论 |
2.2.3 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 |
2.3 国际能源价格影响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 |
2.3.1 成本驱动效应 |
2.3.2 供求驱动效应 |
第三章 国际能源价格影响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现状分析 |
3.1 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现状 |
3.1.1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整体特征 |
3.1.2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季节性特征 |
3.1.3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随机性特征 |
3.1.4 主要能源的价格波动特征 |
3.2 中国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趋势及特征 |
3.2.1 中国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特征 |
3.2.2 季节性特征 |
3.2.3 农产品价格的随机性特征 |
3.2.4 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特征 |
3.2.5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结构特征 |
第四章 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动态影响研究 |
4.1 实证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
4.1.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2 模型的建立 |
4.2 模型的检验 |
4.2.0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1 国际能源价格与中国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规律 |
4.2.2 单位根检验 |
4.2.3 协整检验 |
4.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5 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农产品价格影响的通径分析 |
5.1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建立 |
5.1.1 指标的选取 |
5.1.2 通径分析法 |
5.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 实证分析 |
5.2.1 显着因素识别 |
5.2.2 相关性检验 |
5.2.3 直接通径系数 |
5.2.4 间接通径系数 |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国苹果价格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苹果价格波动影响消费者福祉 |
1.1.2 苹果价格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值得深入研究 |
1.1.3 苹果“买难卖难”可能放大价格波动的蛛网效应 |
1.1.4 鲜苹果期货市场对苹果市场价格和风险平滑效果有待实证检验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1.3.2 支撑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微观影响 |
1.3.4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宏观影响 |
1.3.5 文献评价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数据来源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苹果价格波动机理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苹果及鲜苹果期货 |
2.1.2 苹果价格 |
2.1.3 苹果价格波动 |
2.1.4 苹果价格波动的测量 |
2.2 苹果价格波动理论基础 |
2.2.1 局部均衡理论 |
2.2.2 蛛网理论 |
2.2.3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理论 |
2.2.4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 |
2.3 苹果产业系统内和系统外因素对苹果价格波动影响的理论构型 |
2.3.1 理论构型 |
2.3.2 供需因素的影响 |
2.3.3 金融因素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苹果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3.1 苹果价格的时间特征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3.1.2 苹果价格的年度波动统计性分析 |
3.1.3 苹果价格的季度波动特征分析 |
3.1.4 苹果价格的月度波动特征分析 |
3.2 苹果价格的空间特征分析 |
3.2.1 数据来源及分析思路 |
3.2.2 分析结果 |
3.3 苹果不同品种价格波动相关分析 |
3.3.1 苹果不同品种生产者价格指数波动相关性分析 |
3.3.2 苹果不同品种集贸市场价格指数波动相关性分析 |
3.4 苹果与其他替代水果价格波动的相关性结构分析 |
3.4.1 Copula函数方法 |
3.4.2 苹果和香蕉价格及波动描述性统计 |
3.4.3 苹果和香蕉价格波动的相关性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苹果消费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苹果消费者价格影响理论模型构建 |
4.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 |
4.2.1 模型方法 |
4.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4.3.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4.3.2 实证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1 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理论模型设定 |
5.2 生产技术效率测算 |
5.2.1 测算方法选择 |
5.2.2 三阶段DEA模型 |
5.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5.2.4 实证结果分析 |
5.3 苹果生产者价格波动影响模型估计 |
5.3.1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
5.3.2 面板回归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苹果市场价格波动传导机制分析 |
6.1 文献回顾 |
6.2 苹果产业链条环节 |
6.3 非对称价格波动传导的基本原理 |
6.4 苹果价格波动产业链传导实证分析 |
6.4.1 苹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6.4.2 苹果价格波动产业链传导分析模型选择 |
6.4.3 苹果产业链传导模型检验 |
6.4.4 GARCH模型估计 |
6.4.5 DCC-MVGARCH和 CCC-MVGARCH模型估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融因素对苹果价格波动的影响分析 |
7.1 协整理论的模型基础 |
7.2 货币供应量对苹果消费价格波动的影响 |
7.2.1 货币供应量对苹果消费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 |
7.2.2 苹果价格及相关变量走势图 |
7.2.3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7.2.4 协整分析及结果 |
7.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7.2.6 脉冲响应函数 |
7.3 鲜苹果期货价格波动对现货价格波动的影响 |
7.3.1 鲜苹果期货价格波动对现货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 |
7.3.2 鲜苹果期货价格波动特征 |
7.3.3 期货价格波动和成交量波动之间的影响关系 |
7.3.4 期货价格波动和现货价格波动之间的影响关系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大蒜价格与产业链利益主体行为影响关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传递效应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产品价格与产业链利益主体关系的研究 |
1.2.5 关于大蒜价格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1 大蒜价格 |
2.2.2 大蒜产业链利益主体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经济周期理论 |
2.2.2 均衡价格与蛛网理论 |
2.2.3 产业链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5 计划行为理论 |
3 大蒜产业发展分析 |
3.1 大蒜生产供给情况分析 |
3.1.1 我国大蒜生产供给情况 |
3.1.2 山东省大蒜生产供给情况 |
3.2 大蒜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
3.2.1 大蒜国内市场需求情况 |
3.2.2 大蒜国际市场需求情况 |
3.3 大蒜价格波动的特征规律分析 |
3.3.1 大蒜价格波动的统计性分析 |
3.3.2 大蒜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
3.4 大蒜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
3.4.1 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
3.4.2 种植成本分析 |
3.4.3 种植成本收益率分析 |
3.4.4 大蒜种植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
3.5 小结 |
4 大蒜价格与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关系分析 |
4.1 大蒜价格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分析 |
4.1.1 大蒜价格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4.1.2 大蒜价格对生产者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
4.2 生产者行为对大蒜价格的影响分析 |
4.2.1 生产者行为对大蒜价格的影响机理分析 |
4.2.2 生产者行为对大蒜价格影响的实证检验 |
4.3 小结 |
5 大蒜价格与中间商行为的影响关系分析 |
5.1 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 |
5.2 大蒜价格与收购商行为的影响关系 |
5.2.1 大蒜收购商盈利模式的理论分析 |
5.2.2 大蒜价格对收购商行为的影响分析 |
5.2.3 收购商行为对大蒜价格的影响分析 |
5.3 大蒜价格与存储商行为的影响关系 |
5.3.1 大蒜价格对存储商行为的影响分析 |
5.3.2 存储商行为对大蒜价格的影响分析 |
5.4 大蒜价格与加工企业行为的影响关系 |
5.4.1 大蒜价格对加工企业行为影响分析 |
5.4.2 加工企业行为对大蒜价格的影响分析 |
5.5 小结 |
6 大蒜价格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关系分析 |
6.1 大蒜价格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 |
6.1.1 基于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 |
6.1.2 大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 消费者行为对大蒜价格的影响分析 |
6.2.1 基于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 |
6.2.2 大蒜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框架 |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与展望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价格理论 |
2.1.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理论 |
2.1.3 准公共物品与福利经济学理论 |
2.1.4 农业的弱质性与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有关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相关研究 |
2.2.3 文献简评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3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概况 |
3.1 国内蔬菜产业运行基本概况 |
3.2 中央财政支持蔬菜产业良性运营的主要措施 |
3.2.1 与蔬菜产业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2.2 与蔬菜产业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2.3 与蔬菜产业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蔬菜产销经营活动的政策措施 |
3.3.1 对菜品生产环节的扶持政策 |
3.3.2 对菜品流通环节的支持政策 |
3.4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与不足 |
3.4.1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 |
3.4.2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演变历程 |
4.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制定的因素 |
4.2.2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执行的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国内蔬菜价格调控政策效应分析 |
5.1 实证模型介绍 |
5.1.1 事件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5.1.2 Hodrick-Prescott Filter分析的基本原理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3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相关价格影响的模型估计 |
5.3.1 2000年以后蔬菜生产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3.2 2000年以后蔬菜流通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3.3 2000年以后其他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4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外生性检验——“目标定位分析法” |
5.5 研究小结 |
6 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价格走势影响 |
6.1 理论框架与模型介绍 |
6.2 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选取 |
6.2.1 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 |
6.2.2 假设未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
6.2.3 典型调控政策的选取 |
6.3 政策发生对菜价影响的政策案例分析 |
6.3.1 2006年调控政策缺位、助推菜价上昂 |
6.3.2 2008年为确保蔬菜消费、政府平抑菜价 |
6.3.3 2010年为促进蔬菜生产、政策助推菜价 |
6.4 本章小结 |
7 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评述与借鉴 |
7.1 美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1.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
7.1.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
7.1.3 政策概览 |
7.1.4 政策效果及评价 |
7.2 欧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2.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7.2.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出台背景与发展历程 |
7.2.3 具体的调控政策 |
7.2.4 政策效果 |
7.3 日本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3.1 蔬菜产业基本现状 |
7.3.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
7.3.3 具体的调控政策 |
7.3.4 政策效果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转变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 |
8.2.2 革新调控手段: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蔬菜产业相关的调控政策概览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的动态反馈及政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2 相关文献述评 |
2.1 有关粮食价格的研究 |
2.1.1 有关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 |
2.1.2 有关粮食价格波动的研究 |
2.1.3 有关粮食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 有关粮食产量的研究 |
2.3 有关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影响关系的研究 |
2.4 有关粮食政策及仿真的研究 |
2.4.1 有关粮食政策的研究 |
2.4.2 有关政策仿真的研究 |
2.5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发和借鉴 |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粮食 |
3.1.2 粮食价格 |
3.1.3 粮食产量 |
3.2 农产品价格理论 |
3.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3.3.1 关于系统的基本理论 |
3.3.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4 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
4.1 粮食价格波动的总体走势 |
4.1.1 粮食价格波动的总体走势 |
4.1.2 粮食价格波动与其他相关价格的比较 |
4.2 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及价格形成 |
4.2.1 改革开放前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及价格形成 |
4.2.2 改革开放后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及价格形成 |
4.3 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因素 |
4.3.1 供给因素 |
4.3.2 需求因素 |
4.3.3 生产成本因素 |
4.3.4 政策因素 |
4.3.5 国际市场因素 |
4.4 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传导路径 |
4.4.1 通径分析方法简介 |
4.4.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4.4.3 粮食价格波动显着影响因素识别 |
4.4.4 显着影响因素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 |
5 我国粮食产量变动及价格对其影响 |
5.1 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 |
5.1.1 粮食产量变动的总体走势 |
5.1.2 粮食产量的波动特征 |
5.2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粮食单产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CD生产函数简介 |
5.2.2 粮食单产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3 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4 粮食单产生产函数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
5.3 粮食价格对粮食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供给反应模型简介 |
5.3.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5.3.3 模型结果及分析 |
6 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动态反馈的系统模型分析 |
6.1 建模目的和系统边界 |
6.2 系统核心变量选择与因果关系图 |
6.3 基于逐树深入仿真技术建立反馈流图模型 |
6.3.1 逐树深入仿真技术建模法介绍 |
6.3.2 系统模型流位流率系及定性分析二部分图 |
6.3.3 逐枝建树逐树仿真建立系统模型 |
6.4 系统模型检验 |
6.4.1 模型结构检验 |
6.4.2 模型运行结果检验 |
6.4.3 模型参数检验 |
7 基于粮食安全的政策情景仿真及调控结果比较 |
7.1 当前粮食政策背景下的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7.2 种粮农民生产行为偏好 |
7.3 政策改善方案的情景仿真结果分析与方案选择 |
7.3.1 单项政策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7.3.2 两项政策组合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7.3.3 三项政策组合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7.3.4 四项政策组合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7.4 政策方案比较分析 |
8 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主要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8)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国蔬菜产业:创造巨大效益的产业 |
1.1.2 中国蔬菜价格:问题与挑战 |
1.1.3 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使用范围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与展望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价格形成理论 |
2.1.2 价格传递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价格形成的文献回顾 |
2.2.2 价格传递的文献回顾 |
2.2.3 简评 |
2.3 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 |
3 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及问题 |
3.1 中国蔬菜价格总体特征 |
3.1.1 中国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升 |
3.1.2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 |
3.1.3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
3.1.4 中国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
3.1.5 中国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 |
3.2 中国蔬菜价格具体特征 |
3.2.1 分环节蔬菜价格特征 |
3.2.2 分品种蔬菜价格特征 |
3.2.3 分地区蔬菜价格特征 |
3.3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
3.3.2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
4.1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
4.1.1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概念界定 |
4.1.2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 |
4.1.3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内涵及影响因素 |
4.1.4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
4.2 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
4.2.1 蔬菜生产者市场均衡 |
4.2.2 蔬菜消费市场均衡 |
4.2.3 蔬菜中间商市场均衡 |
4.2.4 蔬菜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均衡 |
4.3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
4.4 中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参数拟合 |
4.4.1 理论模型的参数拟合 |
4.4.2 外生冲击对蔬菜价格、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
4.4.3 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递的影响 |
4.4.4 关于蔬菜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
4.5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案例研究:以山东寿光和金乡为例 |
4.5.1 山东寿光蔬菜价格形成:基于蔬菜产业链跟踪调查 |
4.5.2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机制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
5.1 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内涵及模式 |
5.2 品种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2.1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
5.2.2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研究方法:BEKK模型 |
5.2.3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
5.3 产业链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3.1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
5.3.2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研究方法 |
5.3.3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实证研究 |
5.4 空间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4.1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运行机理及价格空间分布特征 |
5.4.2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
5.4.3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实证研究 |
5.4.4 “南菜北运”背景下我国蔬菜市场空间整合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结论 |
6.1.2 关于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
6.2.2 整合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寿光产业链跟踪调研问卷 |
附录2 2003-2015年有关蔬菜调控政策一览表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9)我国农产品价格链的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内容 |
1.1.4 本文贡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2 农产品价格链传导机制的理论 |
2.1 农产品价格变化的趋势 |
2.1.1 小麦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
2.1.2 玉米价格走势分析 |
2.1.3 大米价格走势分析 |
2.1.4 大豆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
2.2 农产品价格变化联动性和周期性 |
2.3 农产品价格链传导机制内涵 |
2.3.1 农产品价格链传导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
2.3.2 农产品价格链传导机制的内容 |
2.3.3 价格链传导的机理 |
3 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 |
3.1 数据来源与平稳性检验 |
3.2 协整检验与长期均衡 |
3.3 传导关系检验 |
3.4 农产品传导机制的脉冲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大米价格波动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大米供需现状分析 |
2.1 水稻生产现状 |
2.1.1 水稻种植面积现状 |
2.1.2 水稻单产现状 |
2.1.3 水稻产量现状 |
2.2 水稻生产区域划分及各产区生产现状 |
2.2.1 水稻生产区域的划分 |
2.2.2 三大产区水稻生产现状 |
2.3 水稻生产变动趋势 |
2.4 大米消费概况 |
2.5 大米库存及贸易概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米价格波动趋势分析 |
3.1 大米价格波动态势分析 |
3.1.1 国际大米市场价格波动态势 |
3.1.2 国内大米市场价格波动态势 |
3.1.3 国内外大米价格波动态势比较 |
3.2 国内大米价格波动的特征对比 |
3.2.1 国内大米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比 |
3.2.2 国内大米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对比 |
3.2.3 国内大米价格与进口大米价格对比 |
3.2.4 国内大米价格与国内外大米期货价格对比 |
3.3 大米价格波动周期性特征 |
3.3.1 模型构建 |
3.3.2 数据说明 |
3.3.3 基于 ARCH 类模型的大米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米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多市场局部均衡分析 |
4.1 价格波动形成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 |
4.2 大米价格波动的多市场局部均衡分析 |
4.2.1 模型设计 |
4.2.2 数据来源 |
4.3 实证分析 |
4.3.1 价格变动对单产的影响 |
4.3.2 价格变动对种植面积的影响 |
4.3.3 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
4.3.4 价格变动对库存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米价格波动供求冲击的识别 |
5.1 需求和供给冲击分解理论模型 |
5.2 数据处理 |
5.3 供求冲击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 |
5.3.1 单位根检验 |
5.3.2 滞后阶数的确定 |
5.3.3 供求冲击分析 |
5.3.4 供求冲击效应的分解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米价格波动的供给冲击效应 |
6.1 供给变动对价格影响机理 |
6.2 大米价格波动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蛛网模型理论 |
6.3 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4 大米价格波动的供给冲击分析 |
6.4.1 平稳性检验 |
6.4.2 VAR 模型的确定 |
6.4.3 Johansen 协整检验 |
6.4.4 供给弹性分析 |
6.5 弹性变动对大米价格波动的影响 |
6.6 供给冲击效应的内在机理分析 |
6.6.1 农业科技进步导致大米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 |
6.6.2 技术进步福利效应模型 |
6.6.3 福利效应系数估计值的确定 |
6.6.4 数据来源 |
6.6.5 福利效应实证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大米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效应 |
7.1 国际大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分析 |
7.2 数据来源与平稳性检验 |
7.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7.2.2 平稳性检验 |
7.2.3 大米价格波动协整方程估计 |
7.3 价格传递的时滞效应与调整效应 |
7.3.1 国内外大米市场价格协整检验 |
7.3.2 国内外大米价格波动因果关系检验 |
7.4 国内外大米市场价格的传导 |
7.4.1 价格传导脉冲响应函数 |
7.4.2 价格传导方差分解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大米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 |
8.1 价格波动福利效应理论模型 |
8.1.1 价格变化的消费福利效应 |
8.1.2 价格变化的生产福利效应 |
8.2 数据说明 |
8.3 价格波动福利效应模型的主要参数估计 |
8.4 价格波动福利测算及分析 |
8.4.1 短期福利测算与分析 |
8.4.2 长期福利测算与分析 |
8.4.3 短期与长期农户福利效应比较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1.1 我国大米价格波动特征具有集簇性和不对称性 |
9.1.2 供给冲击是引起大米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 |
9.1.3 技术进步导致价格波动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收益分配非均衡 |
9.1.4 国际大米市场价格传导具有时滞效应与调整效应 |
9.1.5 国际大米价格波动通过外贸途径和期货途径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 |
9.1.6 农户收入与大米消费支出变化的相对值决定农户总福利效应 |
9.2 对策建议 |
9.2.1 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稳定大米价格 |
9.2.2 建立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提高大米供给能力 |
9.2.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挖大米增产潜力 |
9.2.4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增加市场反应灵敏度 |
9.2.5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完善大米期货市场运行机制 |
9.2.6 保障大米生产者利益,逐步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走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要经济体流动性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D]. 王珏帅.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2]国家粮食景气指数编制研究[D]. 崔宛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3]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D]. 樊海利.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4]中国苹果价格波动研究[D]. 胡炜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大蒜价格与产业链利益主体行为影响关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邹嘉琦.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D]. 高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 [7]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的动态反馈及政策仿真研究[D]. 彭婵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8]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D]. 肖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 [9]我国农产品价格链的传导机制研究[D]. 雷锬.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10]大米价格波动及其效应研究[D]. 苗珊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