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技术重建胸腰椎骨折矢状面

CD技术重建胸腰椎骨折矢状面

一、CD技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矢状面的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安文涛,刘勇,张志彬[1](2021)在《经伤椎置入万向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椎体参数、机体应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经伤椎置入万向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从采用经伤椎椎弓根6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51例作为经伤椎固定组,从采用跨伤椎椎弓根4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51例作为跨伤椎固定组。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和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时椎体参数;观察2组术前、术后2 h血清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变化情况;评估2组术后1年腰椎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伤椎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跨伤椎固定组,卧床时间短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时,2组矢状面Cobb角及椎体高度压缩率较术前减小,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年,2组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大于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低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1年,经伤椎固定组矢状面Cobb角及椎体高度压缩率小于跨伤椎固定组,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术后2 h, 2组血清E、Cor、NE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且跨伤椎固定组Cor水平高于经伤椎固定组(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6钉内固定治疗与跨伤椎椎弓根4钉内固定治疗均可有效矫正患者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椎体畸形,恢复脊柱生物学结构。临床根据患者的椎弓根损伤情况、椎管占位程度等综合条件灵活选择术式。

王艺澎[2](2021)在《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治疗策略有开放后路的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及微创短节段固定。长节段固定能够提供良好的复位及足够的强度,然而会损失更多的运动节段。短节段固定虽然可以保留更多的运动节段,但是远期出现断钉断棒及矫正丢失的可能性大。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弥补了单纯短节段固定的缺点,研究表明伤椎置钉不仅能够提供与长节段固定相似的复位效果与强度,而且保留了更多的运动节段。随着微创治疗的发展,经皮及经Wiltse入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的优点,但微创技术的早期复位效果不理想。在微创技术基础上结合伤椎置钉,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避免了更大的创伤。目前,有关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的系统评价大多数为传统的成对meta分析,以经皮对比短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对比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及经Wiltse入路对比短节段固定这三组对比为主,但这些meta分析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目前仍未能得出具体哪一种手术技术的临床综合效果最好。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多种不同的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间接得出经皮与经Wiltse入路两种微创技术的对比结果,同时能在几种不同的手术技术的比较中得出临床效果最优的技术。研究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Wanfang、CNKI、VIP数据库,检索随机对照试验与非随机对照试验,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软件、Stata软件等进行网状meta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52篇文献,总计3392例患者,比较了6种手术技术,包括单纯短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经皮短节段固定、经皮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即刻Cobb角、末次随访Cobb角、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末次随访VAS评分。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在术后即刻Cobb角、末次随访Cobb角、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VAS评分的比较中,效果最好;单纯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手术技术手术用时最短,而经皮短节段固定技术在术中失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中效果最好。研究结论:经Wiltse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置钉在术后即刻Cobb角的矫正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上效果明显,并且在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的维持也有出色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疼痛缓解好的优点;单纯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技术手术用时最少,而经皮短节段内固定技术的优点更多的体现在创伤小及出血量少。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研究质量有限,因此得出的结论仍需在未来由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论证。

王子奡[3](2021)在《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后再发脊柱后凸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根据影像学参数分析研究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后是否再发后凸及其相关影因素并找到能够指示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行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并于骨愈合后行内固定取出术患者的资料,获取年龄、性别、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ratio,AVH),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区域角(regional angle,RA),Cobb角(CA),矢状面指数(sagital index,SI)及Denis评分。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取出内固定前及最终随访时上述影像参数。观察再发后凸畸形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与其他影像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在手术矫正后,椎体高度(椎体前缘高度比和椎体楔形角)保持稳定直至最终随访,而椎间盘空间(上下椎间角)塌陷,导致进行性后凸畸形(Cobb角,区域角和矢状面指数)。最终脊柱后凸和疼痛发生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但18例矢状面指数>15°的患者与其余44例矢状面指数<15°的患者相比,中度至重度疼痛发生率较高(Denis评分3-5分)。再发脊柱后凸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r=-0.777,p<0.001)呈显着相关。结论:手术矫正丢失主要通过椎间盘塌陷发生,最终后凸畸形的程度可通过侧位X射线中观察到的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的程度来预测。外科医生在进行后路复位和固定手术时应尽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

雷延发[4](2021)在《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不同时间点的Cobb角、伤椎前体高率(AHIV)、伤椎中体高率(MHIV)、伤椎后体高率(PHIV)、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探讨椎体内双相磷酸钙(Bisphasic Calcium Phosphate,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与减少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矫正后凸角度的损失及胸腰背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因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T11~L2)行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诊断明确,病例资料完整,均由同一医疗组实施手术,术后随访13~20个月;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未出现不良并发症。分为2组:研究组(n=35):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固定术治疗;对照组(n=36):单纯经后路伤椎置钉固定术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受伤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间、骨折节段、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同时记录患者在手术中所用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以及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AHIV、MHIV、PHIV、Cobb角、VAS疼痛评分的变化;对比两组患者的AHIV、MHIV、PHIV、Cobb角在术后改善、末次丢失上的变化。所有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Chi-square test)。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受伤时间、随访时间、损伤原因及损伤节段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的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对比,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椎体高度的比较3.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AHIV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56.82±3.84%、57.60±5.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8.10±1.08%、97.62±0.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5.56±1.01%、88.89±3.8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41.28±3.68%、40.01±5.4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2.54±1.32%、8.73±3.7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HIV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69.17±1.53%、68.74±1.5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6.10±1.46%、95.71±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4.27±1.66%、86.48±1.6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26.93±1.95%、26.97±2.3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83±0.80%、9.22±2.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HIV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1.26±1.76%、90.59±1.6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9.25±0.69%、98.89±1.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8.30±0.71%、97.87±1.4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7.99±1.77%、8.29±2.2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0.96±0.21%、1.00±0.5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Cobb角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21.09±1.50°、20.78±2.0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7.14±1.24°、7.08±1.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1.09±1.52°、15.00±1.5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3.94±1.92°、13.69±2.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3.94±1.39°、7.92±1.7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术前VA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7.97±1.10、7.72±1.3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VA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5.11±0.80、4.72±0.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VA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20±0.41、2.25±0.6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好的减少末次随访时伤椎前、中体的丢失、减少后凸角的矫正丢失及减少胸腰背部疼痛。2.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固定与单纯经后路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后凸角的矫正上效果一致。3.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与不植骨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并无差别。

王子奡,宋文慧,刘昌文[5](2021)在《胸腰椎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方法改良及减少失败的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短节段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临床、功能和放射学结果。但是短节段固定后可能再发后凸畸形并逐渐被外科医师所重视。目的:通过对胸腰椎骨折分型、短节段固定适应证、短节段固定失败及术式改良方法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1983至2020年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胸腰段骨折,短节段固定,后凸畸形",英文检索词为"thoracolumbar fractures,short segment fixation,kyphosis"。通过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最终纳入63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①对于非强直性脊柱的几乎所有A型和B型骨折,后路短节段固定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短节段固定有再发后凸畸形的风险,主要原因是相邻椎间盘的塌陷,再发后凸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②后路短节段撑开复位可以有效复位骨折椎体并通过间接牵拉复位椎管内骨块,促进椎管内骨块吸收回纳达到椎管重塑的效果,但对于"翻转骨块"效果较差。③后外侧融合与短节段器械的结合使用值得怀疑,它与改善临床结局无关,也不能防止后凸畸形再发或内固定失败。④使用负荷分担分类来量化骨折椎体粉碎并预测后路固定失败的方法仍有争议。⑤应对短期内固定失败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前方加强或增强后方结构的生物力学强度。增加后部结构生物力学强度的策略中经伤椎固定提高了短节器械的有效性,并显着降低了植入物的失败率,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流术式。⑥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经椎弓根途径植骨或椎体成形复位骨折椎体的手术疗效仍需更多的临床验证。⑦微创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逐步应用于脊柱骨折治疗之中,术后早期即可使患者骨折到达良好复位及固定,有助于患者恢复,是短节段固定的发展方向。

李韬[6](2021)在《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脊髓损伤有着极高的致残率,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继发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医源性脊髓损伤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可能改变患者及医生一生的重要事件。而脊髓血流灌注的变化在脊髓损伤的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脊柱短缩可以降低脊柱矫形手术的神经并发症,同时脊柱短缩会影响正常脊髓组织的血流灌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犬动物模型,对脊柱成角前或脊柱成角后进行脊柱短缩,以模拟临床PVCR矫形操作中的脊柱位移,探讨脊柱短缩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对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测定,以全景式地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再在临床应用PVCR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探讨脊柱短缩对临床患者损伤脊髓的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 法]1.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后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43只实验犬共纳入本研究,其中3只为空白对照组为0组,仅行PVCR手术而不施加任何干预。其余40只按实验设计和实验目的分为A、B两个大组。A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再行脊柱成角40°。其中A1组:未行脊柱短缩,再成角40°;A2组:先行脊柱短缩达椎节高度1/4组,再成角40°;A3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组,再成角40°;A4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3/4组,再成角40°。B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脊柱成角造成脊髓损伤后采取不同干预治疗。其中B1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单纯脊柱复位;B2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单纯脊柱复位并甲强龙冲击治疗;B3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B4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并甲强龙冲击治疗;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各组中实验干预各时相的脊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脊髓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2.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取不同干预下的各组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总一氧化氮浓度(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组织内皮素-1(ET-1)浓度。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及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3.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取A1组与A3组,及B1组与B3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TMT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间的蛋白数量,取差异倍数>1.3鉴定差异上调及下调蛋白。查阅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的功能、定位及信号通路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纳入在本单位接收PVCR并脊柱短缩和单纯减压的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影像学资料和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AISA分级。同时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行PVCR并脊柱短缩组患者术中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量,分析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变化。[结 果]1.A组各亚组实验犬在进行不同程度短缩及成角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A4组和A1组血流灌注较A3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A2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A4组和A1组两组间血流灌注无统计学差异(p>0.05)。A3组脊髓血流灌注下降最少,仅下降10.6%。B组在给予4个亚组分别行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前均有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不同干预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后均有明显回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间脊髓血流灌注回升存在差异,B3组和B4组回升最为明显,较B1组和B2组两两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B3组和B4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B1组和B2组两组间回升后的脊髓血流灌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论在A组或B组实验动物,脊柱短缩2/4下组织学观察脊髓损伤程度最轻。0组NO值为29.3±3.3mmol/L。以0组为对照组,A组4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3组与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3组与0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A4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5.3±4.2 mmol/L;其次为A1组,NO为41.6±4.1 mmol/L,两组NO值较A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0组ET-1值为2.4±0.3 ug/g。与0组比较,除A3组ET-1下降外(2.3±0.2 ug/g),其他3组ET-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A4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4.8±0.3 ug/g,其次为A1组,ET-1为3.9±0.2 ug/g。两组均较0照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0组相比,B组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1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1.4±4.8 mmol/L;其次为B2组NO,为38.7±4.1 mmol/L,两组NO值与0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以B3组和B4组NO升高较少,分别为为33.4±3.8 mmol/L和32.1±4.2 mmol/L,两组NO较0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0组相比,B组各亚组ET-1均升高,且较0组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B1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 4.5±0.6 ug/g;B4 组 ET-1 升高最少,为 3.2±0.4 ug/g。B1 组和 B2组ET-1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3组和B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3组ET-1较B1组ET-1有统计学差异(p<0.05);B4组较B1组及B2组ET-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A1组与A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99个,下调蛋白有48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纤维蛋白、糖蛋白、触珠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胶原蛋白、氨基酸转运蛋白、纤颤蛋白等。根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补体和凝血级联和血小板激活等信号通路。B1组与B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72个,下调蛋白有175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蛋白聚糖连接蛋白、膜联蛋白、脂蛋白和组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乳转铁蛋白、膜联蛋白、载脂蛋白和髓磷脂碱性蛋白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紧密链接和补体和凝血级联等信号通路。4.PVCR并短缩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7例,单纯减压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机制,损伤类型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AISA分级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单纯减压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节段均较PVCR短缩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脊椎切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水平平均上升约123%,之后每次短缩均会伴有脊髓血流灌注的上升,第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0%,最后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59%。当终末固定手术结束时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9%。对比两组恢复率仍然可发现其差异有临床意义:PVCR短缩组平均恢复1.65级,而单纯减压组平均恢复1.25级。PVCR短缩组82%的患者至少1级恢复,而单纯减压组至少1级恢复的患者仅为75%。PVCR短缩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占比29.4%;单纯减压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仅占比18.8%。[结 论]1.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保护矫形过程中脊柱成角状态下的脊髓血流灌注;同时在发生脊柱成角导致的脊髓损伤时,除常规操作外可通过增加适当的脊柱短缩来改善脊髓血流灌注,以减轻脊髓缺血损伤。2.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以限制矫形中脊柱成角下脊髓局部NO和ET-1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的继发病理生理过程而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3.未短缩脊柱与缩短相比在脊柱成角情况下脊髓有明显的差异蛋白表达,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铁死亡信号通路和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这提示我们适当的脊柱短缩有益于避免脊髓神经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对脊髓起到保护作用。4.PVCR并脊柱短缩有利于改善胸、腰椎骨折损伤脊髓术中的血流灌注,同时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郑国辉[7](2021)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测量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PTK)患者脊柱-骨盆参数并探讨其特征,探究PTK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和发生PTK后骨盆代偿的模式。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诊治的82例PTK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9例,女53例,年龄53-76岁(平均63.7±5.6),所有患者均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对所有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进行测量,包括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腰弯前凸角(Upper arc of total lumbar lordosis,UALL)、下腰弯前凸角(Lower arc of total lumbar lordosis,LA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投射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正常无症状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由文献中获得。统计分析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差异,以及PTK患者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TK患者LKCA为46.4°±14.8°,TK为38.9°±15.2°,LL为37.9°±15.1°,UALL为-1.7°±13.9°,LALL为40.2°±12.0°,PI为50.9°±11.7°,PT为25.3°±11.1°,SS为25.4°±12.9°,SVA为57.1mm±41.8mm。TK、LALL、PI、PT、SVA显着高于正常无症状人群(P<0.05),LL、UALL、SS显着低于正常无症状人群(P<0.05);LL与PI、PT、SS、TK、SVA相关(P<0.05),SVA与PI、PT、LL相关(P<0.05),LALL与PI、SS呈显着相关(P<0.05),UALL与PT、SS、TK呈显着相关(P<0.05)。结论PTK患者在TK、LL、PI、PT、SS、SVA等参数上与正常无症状人群有显着差异,矢状面上,脊柱与骨盆参数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局部后凸的产生使骨盆自身的解剖参数变化,同时骨盆因失平衡发生后倾进行代偿;外科手术干预需要合理规划腰椎前凸的重建目标,以恢复局部后凸的正常序列为主。

张坤坤[8](2021)在《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矫形中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当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发生进行性加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躯干重力线前移,合并顽固性腰背部疼痛,因此常需手术矫形来缓解疼痛,重建矢状位平衡和改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已有报道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对于指导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中的意义,但对于此类病人是否截骨以及探究脊柱后凸柔韧性与矫形率的相关性尚无文献报道。根据临床实践我们采取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所测脊柱局部后凸Cobb角来更准确评估脊柱后凸程度及脊柱后凸柔韧性,来指导手术方案选择及预测术后矫形效果,本文旨在探究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矫形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畸形矫正术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的34例,其中男5例,女29例;年龄5575岁,平均64.8岁。病程830月,平均18.5月。根据是否截骨,分为非截骨组(9例),截骨组(2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脊柱后凸柔韧性(kyphosis flexibility,KF)、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局部后凸Cobb角、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站立位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截骨级别;相关性分析探讨脊柱后凸柔韧性与矫形率(correction rate,C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术前站立位LKCA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俯卧位LKCA、KF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高于非截骨组(p<0.05);两组术后2周站立位LKC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无明显矫形丢失;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着改善。非截骨组,KF、CR分别为(0.47±0.05)、(0.65±0.09),KF与CR明显相关(r=-0.685,P<0.05);截骨组KF、CR分别为(0.34±0.10)、(0.61±0.13),两者无相关性(r=0.330,P>0.05)。结论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可指导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矫形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非截骨组可根据脊柱柔韧性预测术后矫形效果。

宋国涛[9](2020)在《三维导航引导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维导航引导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n=60)与三维导航组(n=60),两组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常规行经皮微创固定术的患者作为常规组,在三维导航引导下行经皮微创固定术的患者作为三维导航组,对比两组脊柱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三维导航组脊柱功能评分明显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维导航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矢状面指数均明显比常规组高,后凸Cobb’s角明显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比,在三维导航引导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更能够改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脊柱功能,并使脊柱形态的恢复更加显着。

曾铮[10](2020)在《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管减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辅助单侧椎板间隙小开窗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1.Y形骨折块复位器的设计: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0例,根据其在CT矢状面上所测量的椎管内骨折块参数来设计,并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D打印模型,于模型上评估Y形骨折块复位器经开窗口吻合骨折块效果。2.临床实验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通过传统方法复位突入椎管内骨折块20例患者并将其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通过使用自主设计Y型复位器复位突入椎管内骨折块的2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单侧椎板小开窗经椎管直接减压内固定术,对实验组椎管狭窄率(SSR)、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比(ACRIV)单独进行组内术前、术后统计学分析,同时针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SSR、Cobb角、ACRIV、ASIA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组间术前、术后统计学分析。结果:胸腰椎爆裂骨折突入椎管内骨折块形状大多呈三角形,骨折块顶角约为90°,矢状位后翻转角度约为30°,骨折块皮质面长度较断面长,一般为断面长度两倍,骨折块主要分为三种大小:皮质面长约6mm、断面长约3mm;皮质面长约8mm、断面长约4mm;皮质面长约10mm、断面长约5mm;在3D打印模型上的运用显示Y形骨折块复位器复位效果良好。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月,平均14.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严重的术后感染及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实验组SSR、Cobb角及ACRIV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结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相比,术后即刻Cobb角和ACRIV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少于对照组;两组的SSR、Cobb角及ACRIV在术前、术后即刻跟末次随访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神经功能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跟末次随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形骨折块复位器能与骨折块相匹配,能明显降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二、CD技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矢状面的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技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矢状面的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1)经伤椎置入万向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椎体参数、机体应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经伤椎固定组:
        1.2.2 跨伤椎固定组:
        1.2.3 术后处理:
    1.3 评估标准
        1.3.1 疼痛情况评估:
        1.3.2 功能恢复情况: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椎体参数比较
    2.3 应激反应比较
    2.4 疼痛程度及功能恢复状况比较
3 讨论

(2)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发展
        2.1.1 第一代脊柱内固定
        2.1.2 第二代脊柱内固定
        2.1.3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
        2.1.4 椎弓根螺钉
    2.2 胸腰段骨折的分型及发展
    2.3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
        2.3.1 手术入路的选择
        2.3.2 固定节段的选择与伤椎置钉
        2.3.3 伤椎椎体植骨
        2.3.4 微创脊柱外科
    2.4 网状meta分析
        2.4.1 定义与现状
        2.4.2 网状meta分析的两个学派
        2.4.3 网状meta分析的“三个假设”
        2.4.4 网状meta分析的实现
    2.5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评价指标
        3.3.1 疗效性指标
        3.3.2 安全性指标
    3.4 文献的筛选和数据的提取
    3.5 文献质量评价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检索结果
    4.2 文献质量评价
    4.3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
        4.3.1 网状证据关系图
        4.3.2 术后即刻Cobb角
        4.3.3 末次随访Cobb角
        4.3.4 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
        4.3.5 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
        4.3.6 术中失血量
        4.3.7 手术时间
        4.3.8 切口长度
        4.3.9 末次随访VAS评分
        4.3.10 两种模型下的拟合优度比较
        4.3.11 发表偏倚
第5章 讨论
    5.1 手术疗效性结果分析
    5.2 手术安全性结果分析
    5.3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介
致谢

(3)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后再发脊柱后凸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1.5 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椎体楔形角
    1.6 上下椎间盘角
    1.7 COBB角度,区域角度和矢状面指数
    1.8 矫正丢失的主要贡献者及再发后凸畸形的预测
    1.9 残留疼痛与工作状态评估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语简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2.4 术后疗效的评价
        2.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1.1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对比
        3.1.2 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受伤时间和随访的时间对比
        3.1.3 两组骨折原因的对比
        3.1.4 两组骨折节段的对比
    3.2 研究资料的对比
        3.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3.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椎体高度的比较
        3.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Cobb角的比较
        3.2.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治疗目的及治疗方法
    4.2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作用
    4.3 经椎弓根植骨后疗效的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骨折的分型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胸腰椎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方法改良及减少失败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文献质量评估
2 结果Results
    2.1 胸腰椎损伤分类
    2.2短节段固定的适应证
    2.3 后路短节段固定的椎体复位与椎管内骨块清除
    2.4 短节段固定的效果
    2.5 后外侧融合短节段固定
    2.6 短节段固定失败
    2.7 应对短节段固定失败的策略
        2.7.1 增强后路短节段结构强度
        2.7.2 经伤椎内固定的临床疗效观察
        2.7.3 伤椎固定禁忌证
    2.8 前柱支撑固定
        2.8.1 经椎弓根途径撑开
        2.8.2 前路入路和重建
        2.8.3 全部通过后路入路进行前柱重建
    2.9 后路短节段固定术的改良
3 总结Summary

(6)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血流灌注与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矫形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陈旧性脊柱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治疗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个人简历
    2、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3、致谢

(9)三维导航引导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脊柱功能评分
    2.2 脊柱形态指标
3 讨论

(10)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管减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的研发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经典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CD技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矢状面的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 [1]经伤椎置入万向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椎体参数、机体应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 安文涛,刘勇,张志彬.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12)
  • [2]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王艺澎. 吉林大学, 2021(01)
  • [3]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后再发脊柱后凸的相关因素分析[D]. 王子奡.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观察[D]. 雷延发. 大理大学, 2021(09)
  • [5]胸腰椎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方法改良及减少失败的策略[J]. 王子奡,宋文慧,刘昌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24)
  • [6]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D]. 李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7]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征分析[D]. 郑国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矫形中的相关研究[D]. 张坤坤.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三维导航引导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 宋国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16)
  • [10]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管减压中的应用研究[D]. 曾铮.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CD技术重建胸腰椎骨折矢状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