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期试题参考答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梅[1](2021)在《基于ADI教学模式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内外科学教育发展非常重视科学论证和科学探究,这二者结合就形成了ADI(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式。本研究以ADI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应用该模式于初中生物学教学之中,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ADI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本研究尝试将ADI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生物学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参照Walford和Anderson等人设计的PTA量表,编制出检测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测试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结合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梳理出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教材中适合ADI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再编写出对应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初步构建后,在分别对棠湖中学初中生物学教研组教师进行访谈,并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现状后,基于调查结果对教学设计再次修改;然后,选取两个层次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实验,均采用ADI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用自身做前后对照;最后,通过学业成绩、测试卷、访谈三种方式,检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变化情况。应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的差异分析以及对科学探究能力检测卷进行分析,发现在前后测中1班和3班科学探究能力四个层次平均差分别为5.62、1.27、1.44、4.19及4.91、0.23、2.23、3.44,差值均为正,在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这两个方面显着性P值分别是0.025、0.037及0.023、0.045,均小于0.05,表示在进行教学后科学探究能力这两个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据此推测ADI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成绩越好的学生提升越显着。
刘小春[2](2021)在《智慧云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指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在信息化、数字化教学背景下,创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智慧云课堂就是其中之一。四川省某中学校也积极开展智慧课云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文采用的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叙写我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四川省某中学参与智慧云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经历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我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梳理、分析,介绍了智慧云课堂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在本校高2019级的两个平行班进行高中物理常态化智慧云课堂的实践研究。整个教学实践完成后,我对所在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实施教学的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利用智慧云课堂教学有效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本文的研究,意在以我的亲身体验为没有用过智慧云课堂的农村中学老师分享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或是为即将采用智慧云课堂教学的老师提供一些参考。同时,通过使用效果反思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利弊,以期待在后期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也使智慧云课堂在农村中学能更好的落地生根和推广。
黄兰[3](2021)在《基于问题驱动的深度学习课例研究 ——以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着重大转变。学校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高素质人才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抓手,以期深度调整当前的课堂教学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结合目前课堂上许多教师对概念教学留于表面,以及学生对概念浅层学习的现状,本研究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以课例研究为手段,数学问题为载体,问题设计为主题,以促进学生对概念深度学习为目标,采用定量和质性混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问题一:为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深度学习,设计的数学问题有哪些特征?问题二:为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深度学习,有哪些有效的数学问题设计策略?为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学习是深度学习。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本文中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包括三点:(1)学生高度参与的学习;(2)理解知识本质的学习;(3)灵活迁移、创造知识的学习。接着,如何评价实验班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由于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上不太容易表现出来,因此本研究只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理解知识本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一,为了检验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编制了《初中生数学课堂参与度调查》问卷;其二,为了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平,构建了数学概念理解水平的评价工具,以及编制了相应的后测试题,并请专家对后测试题进行理解水平划分。最后,为了分析促进学生对概念深度学习的数学问题有哪些特征,以及该类数学问题有哪些设计策略。其一,从问题的定义、问题的类型以及对文献进行分析,结合论文研讨小组的建议,构建了促进深度学习的数学问题分析框架;其二,在数学的三大领域内,分别选择一个课例进行教学设计,每个课例选取两个平行班,其中一个作为对照班,另一个作为实验班,授课内容、授课教师等都相同,两个班教学的主要区别是不同的“提问内容”;其三,对收集的数据从两个方面分析:(1)从量化的角度,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检验,验证了实验班的教学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2)从质性的角度,利用数学问题分析框架,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归纳出促进概念深度学习的数学问题的特征:(1)结构中等和不良;(2)有联系的程序型和做数学;(3)指向本质;(4)“找背景”;(5)可延伸。并提炼出促进概念深度学习的问题设计策略:(1)指向思维发展;(2)指向理解知识本质;(3)具有开放性;(4)阶梯化;(5)具有启发性;(6)尽可能指向实际背景。
付圆[4](2020)在《高一化学错题集的科学建立与有效使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涌现出了许多的学习方法。新课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不断探索和反思中去改善学习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对高一化学错题集进行研究,以求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错题集的科学建立和有效使用策略,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在错题集建立过程中去认识错误,分析错误和寻求正解,并通过反思深化理解,积累解题方法,培养解题思路,发现知识运用的规律性和技巧。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等。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包括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第三部分:高一化学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现状调查。通过对泸县二中高一年级学生发放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对错题的认识、对错题集的认识、态度、实际整理情况、使用情况、障碍和教师指导与监督方面的情况。并通过教师访谈的形式,了解错题建立和使用策略实施的作用和现实障碍,以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第四部分:错题集的科学建立与有效使用策略。在前面两个部分的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的结果中,分析概括了化学错题集科学建立的策略、化学错题集有效使用策略和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新风尚。第五部分:教学的实践和效果。从两个层次的班级中,各选择两个班级,进行试验和对照,实施为期一个学期的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策略。建立了教师错题集和学生错题集,进行了4次阶段性测试和数次与错题再练相结合的周测试,并从个案分析、试验班级化学平均成绩全校排名分析和试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前后对比分析,得出错题集的科学建立和有效使用对高一年级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六部分:结论。错题集的科学建立和有效使用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练习和测试试题编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错题集建立过程中自主探究和不断反思,提升思维能力和解题水平。
许长芳[5](2020)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时中占有很大比例。一堂优秀的试卷讲评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找到知识上的盲区,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但是,我们发现,当前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常常存在着课前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氛围枯燥、课后学生仍然疑点重重等问题,教学效率不够理想。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而微视频具有图文声像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具有形象化、生动化、精炼化以及形态多样化的特征,希望借助微视频可重复性、针对性强的优势,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笔者试图将微视频与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结合起来,设计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教学流程,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对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的作用。本文所涉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详见第4章: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通过对万州某中学高一年级的120名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成绩及考试扣分原因、学生对试卷讲评课的态度、教师对试卷讲评课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变式题的看法、学生及家长对使用手机学习的态度、学生对微视频学习的期待值这六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及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得出调查的结果。其目的是充分的了解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了解微视频运用于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必要性、可行性,为后面的微视频设计与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详见第5章: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通过对微视频内容选取、微视频制作过程、微视频上传、二维码生成、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等五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其目的是通过微视频相关设计的流程,为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希望对广大一线教师在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提供一点参考。第三部分,详见第6章: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实践研究。通过选取万州某中学高一年级x教师任课的两个平行班的11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践研究。采取两种教学模式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在实验班结合微视频教学,在对比班用传统的方式教学,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班级后测试题成绩,以及分析践后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结果,得出研究的结论。其目的是检验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是否比传统的试卷讲评课教学更有效,是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两次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2)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和认可;(3)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差异性问题;(4)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某些能力。最后,总结分析了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微视频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于加强。期望本文对从事相关教学或研究的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罗光勇[6](202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研究》文中指出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深感物理思想与方法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获得的是一些物理教学经验,对于物理思想与方法的教学实施指导甚微。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研究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较多,大多偏向理论,在实践应用上不够,物理思想与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尝试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做一个完整的实践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辨析物理思想与方法相关概念;多方面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然后进行系统分类;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出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原则、策略,根据研究设计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和总结修正。最终得出初中阶段常用物理思想与方法,总结出物理思想与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个实践案例和指导方法,以期对自己和同仁的物理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本文研究过程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等。第二章主要分析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先对本文重要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再分别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过程中,分析和总结出初中常用的物理思想与方法;最后以知识获取过程:动机→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作为为指导;研讨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的分类,总共分为发现类、建构类、应用类三类。第三章主要探讨初中物理教学心理基础,包括教学过程中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力,及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式:观察学习和自主学习。第四章初中提出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原则与策略,依据物理知识性质、初中生学情、教学规律等三者。提出科学性、中心性、显化性、实用性、重复性、引导性六个原则。拟定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体验式学习为导航进行实施;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在物理知识的生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实施,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为渗透思想,有针对设计教学设计实施,三条实施策略。第五章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根据第二章物理思想与方法的分类分别对各类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和定义;根据第四章提出的原则和策略,对各类思想与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探讨。第六章总结与展望,进一步对本文研究总结,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渗透中做得好的地方,讨论有待改进之处,以期望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教学实践能够更好的完善。
金琳[7](2020)在《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失分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描述、能说明、能解释、能评价各种化学问题,需要学生具备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指出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包括“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及文字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需要应用学科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时就反应出“一听就会,总做不对”、“自觉是对的,总得不到分”等问题,导致失分严重,总是呈现出得分率远低于知识掌握程度的现象。笔者作为一名刚刚教完一届高中学生的新教师,把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的失分成因及教学对策作为研究课题,主要基于笔者从刚步入教师行业至今的这三年的亲身经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以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高考全国卷试题分析研究。先对近五年来高考全国卷中关于文字描述型题目的设问形式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每一种设问类型在三套全国卷中各自的分布情况以及最近五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文字描述型题目在高考全国卷中所占的分值,该分值在非选择题部分中的占比、在必做非选择题中的占比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文字描述型题目的重要性。第三章是研究设计和过程。主要包括样本选取、问卷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第四章是对调查问卷和能力检测卷的数据分析与失分成因。从认知水平和答题能力两个方面了解高中学生对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的掌握情况,并从年级、性别、化学学业水平、语文学业水平四个影响因素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调查结果中学生出现的常见错误,进行分类统计,逐一整理出学生的失分成因。第五章是教学策略研究。结合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的失分成因逐一提出对应的教学对策。第六章是教学实践和效果检测。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和前期研究结果,将减少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的失分教学对策具体为教学案例,以自己任教的两个新高一班级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根据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中文字描述型题目的成绩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明显,证明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总之,本论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1.把高考题中的非选择题按照理科语言表达的“图形图像、数学公式、文字叙述”三种形式分为了化学符号或方程式题型、计算题型、文字描述题型。并按照这种分类方式将近五年高考全国卷中的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所占的分值、比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2.设计了高中学生对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和能力检测卷。根据调查问卷和能力检测卷所得的结果,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化学学业水平和不同语文学业水平四种分类方式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其中性别差异不显着、语文学业水平对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得分率的影响不显着两条结论,打破了多数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刻板印象,有利于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3.在教学实践中加入了课堂演示实验与播放实验视频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实验类文字描述型题目解答能力的影响对比。学生在没有动手进行实验时,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播放实验视频的效果。这项教学实践所得的结论对不具备学生实验条件的学校和一线教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向红瑜[8](2020)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能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新形势,而“互联网+教育”是实现“智慧教育”的途径之一。“互联网+教育”是使用互联网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新教育形态。紧跟时代脚步,探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势在必行。各类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网络资源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实现师生互动、教学信息反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发挥网络资源可重复使用、交互快捷、数据长期保存等特点,通过快速、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准确掌握学生学情和提高师生互动的速度、准确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推送适用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课后学习中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使用的网络资源主要有互联网平台和其他学科教学资源。本研究主要探讨利用互联网平台这类网络资源实现数学教学。本研究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智学网、“武侯三顾教育云”平台、网络画板等网络资源,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为类似网络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提供实践数据,呈现实践者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学校管理者发现利用该类网络资源教学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通过对初中不同课型数学课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进行全面研究,得出结论: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网络资源,结合网络资源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发挥了学生主体性。
祝宁苑[9](2019)在《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在美国兴起,由于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当今最受欢迎和最具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之一,也是我国新课标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首先基于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在我校班级听评课,了解我校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和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本校学生和生物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我校合作学习小组搭建不合理;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和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或掌握其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鼓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并且,在对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后,笔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所具有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笔者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高一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通过学生个人访谈,小组书面总结,对比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上交情况和学生测试成绩来验证小组合作学习为高中生物学教学带来的好处。研究结果显示,在课堂表现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由原来的10%-15%提升到40%。问题的正确率从20%上升到45%,作业的上交情况从原来的80%上升到95%。从成绩方面来看,也可以发现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都是有明显进步的。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对高中生物学教学有促进作用的教学方式。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生物学科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3.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1.实验对象的选择具有局限性,并且后期进行文理分科后,班级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原因,导致小组成员分配无法完全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来分组,确实是难以做到完全合理的分组。2.实验的时间选择在高一上期一进校就开始实验,有些不太妥当,开展得太急,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一些问题,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要领。3.小组合作学习虽然适用于各种课型,但笔者真正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型只有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而在新授课的课型中应用得还不是很好,需要认真思考,加强备课。
陈涵[10](2019)在《思维可视化提升高一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比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的情景更加抽象、处理问题时对推理和判断以及数学运算的要求更高,所以高一年级,多数学生刚接触到物理学科就会感到学习困难,这些困难集中体现在物理的解题上。如果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物理难学而容易失去信心。所以,高中初始阶段最紧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消除对高中物理问题的畏惧情绪,在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笔者认为,解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思考活动的参与,但是由于思考过程的不可视,可以引入“思维可视化”这一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这样教师才能提供有效指导,使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升。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查阅文献、调查等方法,通过其理论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思维可视化应用于提升物理解题能力的科学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高一阶段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具体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笔者以所在学校所任教班级为研究对象,从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一学年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以教学实际案例为主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对思维可视化提升高一阶段学生的物理解题思维能力作了一定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效果。通过一些实际数据,笔者发现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着良好的效果。并在最后对研究的不足与课题未来的展望做出了说明。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并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及内容。第二部分,基于笔者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分析,得出高一阶段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以及高一学生解题困难的原因。第三部分,通过理论分析,阐述思维可视化应用于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的科学性以及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第四部分,依照分析的策略,列举了一些课堂教学案例以及其他案例来说明思维可视化在高一学生物理解题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第五部分:通过一些调查、考试数据等的反馈等教学效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该研究的成效与不足。
二、上期试题参考答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期试题参考答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DI教学模式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重视科学论证 |
1.1.2 国内生物学教育的发展——重视科学探究 |
1.2 ADI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现状分析 |
1.2.3 教师使用现状 |
1.3 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分析 |
1.3.2 国内现状分析 |
1.3.3 学生现状分析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创新点 |
1.6.1 研究角度 |
1.6.2 研究内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学探究能力 |
2.1.2 ADI教学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研究法 |
3.1.2 行动研究法 |
3.1.3 观察法 |
3.1.4 访谈法 |
3.1.5 案例研究法 |
3.2 研究技术路线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时间 |
3.5 研究实验变量 |
3.6 研究测试设计 |
3.7 信效度分析 |
3.7.1 前测试卷分析 |
3.7.2 后测试卷分析 |
4 研究实践 |
4.1 确定ADI教学模式的步骤 |
4.2 梳理ADI教学模式的内容 |
4.3 基于ADI教学模式的教学 |
4.3.1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
4.3.2 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 |
4.3.3 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科学探究能力对比分析 |
5.2 学业成绩对比分析 |
5.3 学生访谈记录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ADI教学模式使用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调查 |
附录三 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试(前测) |
附录四 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试(后测) |
附录五 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PTA量表 |
附录六 棠湖中学七年级生物期中试题 |
附录七 双流区七年级期末生物试题 |
附录八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2)智慧云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个人经历 |
1.2 学校背景 |
2 初遇智慧云课堂的忐忑与惊喜 |
2.1 初遇智慧云课堂的忐忑 |
2.1.1 偶遇智慧云课堂 |
2.1.2 初识智慧云课堂 |
2.1.3 智慧云课堂的研究现状 |
2.2 初遇智慧云课堂的惊喜 |
3 初探智慧云课堂的奥秘 |
3.1 参与智慧云课堂的教学实践 |
3.2 初尝智慧课堂的的“甜头” |
3.3 对智慧云课堂“意犹未尽” |
4 学习常态化智慧云课堂教学模式 |
4.1 常态化智慧云课堂 |
4.2 深入了解智慧云课堂的功能 |
4.2.1 课前备课及推送资源 |
4.2.2 课堂实录及回放 |
4.2.3 微课制作 |
4.2.4 课后辅导 |
4.3 常态化智慧云课堂教学实践的一般环节 |
4.3.1 课前 |
4.3.2 课中 |
4.3.3 课后 |
5 常态化智慧云课堂教学实践案例 |
5.1 新授课 |
5.2 习题课 |
5.3 试卷评讲课 |
6 常态化智慧云课堂的课后探索 |
6.1 智慧云课堂助我培优补弱 |
6.2 智慧云课堂助力期末复习 |
6.3 智慧云课堂优化假期促学 |
6.3.1 假期促学策略 |
6.3.2 假期促学反思 |
6.3.3 改进后的假期促学策略 |
6.3.4 假期促学中的二次反思 |
7 常态化智慧云课堂教学实践调查 |
7.1 教师问卷调查 |
7.2 学生问卷调查 |
7.3 师生访谈记录 |
7.3.1 学生访谈记录 |
7.3.2 教师访谈记录 |
8 智慧云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9 智慧云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总结与建议 |
9.1 智慧云课堂教学实践总结 |
9.2 智慧云课堂的教学建议 |
9.3 智慧云课堂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问题驱动的深度学习课例研究 ——以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概念教学现实之需 |
1.1.2 时代发展的应然选择 |
1.1.3 个人专业发展之需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深度学习 |
1.4.2 问题驱动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深度学习及其教学的研究综述 |
2.1.1 深度学习的历史发展 |
2.1.2 深度学习的定义 |
2.1.3 深度学习的特征 |
2.1.4 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
2.1.5 深度学习的评价 |
2.1.6 深度学习的教学相关研究 |
2.2 问题驱动及其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1 问题驱动的起源及发展 |
2.2.2 问题驱动与数学概念的教学研究 |
2.2.3 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
2.2.4 问题驱动与学科结合的研究 |
2.3 数学概念及其教学的研究综述 |
2.3.1 数学概念的显着特征 |
2.3.2 概念理解的认知过程 |
2.3.3 数学概念理解的教学研究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2 情境认知理论 |
3.1.3 深度教学设计 |
3.2 研究框架 |
3.2.1 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
3.2.2 数学概念理解水平的评价工具的构建 |
3.2.3 数学问题分析框架 |
3.2.4 课例研究流程 |
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思路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工具 |
4.4.1 学生前后测 |
4.4.2 学生调查问卷 |
4.4.3 教师访谈 |
4.5 数据的处理 |
4.5.1 量化数据 |
4.5.2 质性数据 |
5 促进深度学习的概念教学课例研究 |
5.1 课例一:《轴对称现象》 |
5.1.1 背景介绍 |
5.1.2 设计前的调研 |
5.1.3 教学设计 |
5.1.4 案例分析 |
5.1.5 课例小结 |
5.2 课例二:《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
5.2.1 背景介绍 |
5.2.2 设计前的调研 |
5.2.3 教学设计 |
5.2.4 案例分析 |
5.2.5 课例小结 |
5.3 课例三:《加权平均数》 |
5.3.1 背景介绍 |
5.3.2 设计前的调研 |
5.3.3 教学设计 |
5.3.4 案例分析 |
5.3.5 课例小结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1.1 问题一 |
6.1.2 问题二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中生数学课堂参与度调查》问卷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轴对称现象》前测试题 |
附录4:《轴对称现象》后测试题 |
附录5:《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前测试题 |
附录6:《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后测试题 |
附录7:《加权平均数》后测试题 |
致谢 |
(4)高一化学错题集的科学建立与有效使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元认知理论 |
2.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2.3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泸县二中高一化学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现状调查 |
3.1 化学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调查和分析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问卷结果 |
3.2 教师访谈记录及分析 |
3.3 化学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第4章 错题集的科学建立与有效使用策略 |
4.1 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原则 |
4.2 错题集的科学建立策略 |
4.2.1 教师是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倡导者 |
4.2.2 学生是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实施者 |
4.3 错题集的有效使用策略 |
4.3.1 学生错题集的使用策略 |
4.3.2 教师错题集的使用策略 |
4.4 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新风尚 |
第5章 教学实践与成效 |
5.1 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教学实践 |
5.1.1 针对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试卷讲评课实施方法 |
5.1.2 针对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试卷讲评课实施的教学设计 |
5.2 个案研究 |
5.2.1 错题集建立和使用情况的个案分析 |
5.2.2 个案的成绩分析 |
5.3 试验班级化学平均成绩全校排名分析 |
5.4 试验班和对照班成绩前后对比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高一学生化学错题集建立和使用的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必修一典型错题整理集节选 |
(5)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 |
1.1.2 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 |
1.1.3 微视频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内容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微视频 |
2.1.2 试卷讲评课 |
2.2 微视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微视频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微视频国内研究现状 |
2.3 试卷讲评课的研究现状 |
2.3.1 试卷讲评课的问题研究 |
2.3.2 试卷讲评课的建议研究 |
2.3.3 试卷讲评课的实践研究 |
2.4 述评 |
3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理论 |
3.1.1 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
3.1.2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
3.2 自主学习理论 |
3.2.1 自主学习理论内涵 |
3.2.2 自主学习理论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
3.3 学习迁移理论 |
3.3.1 学习迁移理论内涵 |
3.3.2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
3.4 信息化教学理论 |
3.4.1 信息化教学理论内涵 |
3.4.2 信息化教学理论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
4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2.1 学生 |
4.2.2 教师 |
4.3 调查设计 |
4.3.1 学生问卷设计 |
4.3.2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4.4 调查过程 |
4.5 调查结果分析 |
4.5.1 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4.5.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
4.6 存在问题分析 |
4.6.1 学生存在问题分析 |
4.6.2 教师存在问题分析 |
4.7 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研究与实践的必要性 |
4.8 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研究与实践的可行性 |
5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 |
5.1 微视频内容的选取 |
5.1.1 试卷的选取 |
5.1.2 试题的选取 |
5.2 微视频的制作 |
5.2.1 ppt制作 |
5.2.2 微视频录制 |
5.3 微视频的上传 |
5.4 二维码的生成 |
5.5 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
6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实践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对象 |
6.3 实践教学流程 |
6.4 案例分析 |
6.4.1 案例分析A |
6.4.2 案例分析B |
6.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5.1 后测成绩分析 |
6.5.2 践后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与分析 |
6.5.3 学生访谈记录分析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调查问卷 |
附录3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实践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 第一实践相关资料 |
材料一:第一次实践试卷 |
材料二:第一次实践试题微视频 |
材料三:第一次实践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单 |
材料四:第一次实践后测试题 |
附录6 第二实践相关资料 |
材料一:第二次实践试卷 |
材料二:第二次实践试题微视频 |
材料三:第二次实践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单 |
材料四:第二次实践后测试题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6)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综合分析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辨析 |
2.1.2 物理知识与物理方法辨析 |
2.2 从《物理课标》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 |
2.3 从教材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 |
2.4 从教学过程总结物理思想与方法 |
2.5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归纳整理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心理基础探讨 |
3.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形象思维 |
3.2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认知水平 |
3.3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 |
3.4 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 |
第4章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原则与策略 |
4.1 实施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中心性原则 |
4.1.3 显化性原则 |
4.1.4 实用性原则 |
4.1.5 重复性原则 |
4.1.6 引导性原则 |
4.2 实施策略 |
4.2.1 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体验式学习为导航进行实施 |
4.2.2 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在物理知识的生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实施 |
4.2.3 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为渗透思想,有针对设计教学设计实施 |
第5章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1 发现类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1.1 逻辑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教学案例1:力的教学设计 |
5.1.2 探究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教学案例2: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片段 |
5.1.3 定义思想与方法 |
【案例5-3】教学案例3:机械运动教学片段 |
【案例5-4】教学案例4:机械功教学片段 |
【案例5-5】教学案例5:功率教学片段 |
5.2 建构类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2.1 理想化思想与方法 |
5.2.2 等效思想与方法 |
【案例5-6】教学案例6:合力教学片段 |
5.2.3 系统思想与方法 |
【案例5-7】教学案例7:弹簧测力计使用教学片段 |
【案例5-8】教学案例8: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
5.2.4 控制变量思想与方法 |
【案例5-9】教学案例9:电阻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学片段 |
【案例5-10】试题案例1:图像题中的控制量变量思想与方法应用 |
【案例5-11】试题案例2:选择题中的控制变量思想与方法应用 |
5.2.5 转换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2】教学案例10: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段 |
【案例5-13】试题案例3:累积法的应用 |
【案例5-14】教学案例11:阿基米德原理验证教学片段 |
5.3 应用类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3.1 等量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5】试题案例4:称重法(平衡法)应用 |
【案例5-16】试题案例5:列方程法的应用 |
5.3.2 规范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7】试题案例6:图示法的应用 |
5.3.3 相对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8】试题案例7:参照法的应用 |
【案例5-19】试题案例8:估测法的应用 |
5.3.4 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0】试题案例9:图像法的应用 |
【案例5-21】试题案例10:函数法(二次函数)的应用 |
5.3.5 逆向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2】试题案例11:逆向思维导图法在计算题中的应用 |
5.3.6 守恒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3】试题案例12:能量守恒法的应用 |
【案例5-24】试题案例13:电流回路法应用 |
【案例5-25】试题案例14:标“+”“-”极法的应用 |
5.3.7 比例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6】试题案例15:“串正并反”法的应用 |
【案例5-27】试题案例16:比例法的应用 |
5.4 整合性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案例5-28】教学案例12:速度专题 |
5.5 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5.1 物理思想与方法在新知学习中的渗透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5.2 物理思想与方法在综合复习中的渗透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5.3 分析与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物理课标》中体现的物理思想与方法统计 |
附录2 :初中物理沪科版(2012)教材中物理思想与方法统计 |
附录3 :系统思想总结初中物理知识案例 |
附录4 :规范作图与计算题答题规范案例 |
致谢 |
(7)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失分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失分问题的提出 |
1.2 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国内外关于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全国卷高考试题分析研究 |
2.1 高考题型分类的分析 |
2.2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中关于文字描述型题目分值的分析 |
2.3 结论 |
第3章 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失分成因的研究设计 |
3.1 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失分成因的研究对象 |
3.2 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失分成因的研究工具 |
3.3 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失分原因的调查过程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失分成因 |
4.1 高中生对化学文字描述型内容的认知情况结果与分析 |
4.2 高中生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的答题能力检测数据及分析 |
4.3 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失分原因分析 |
第5章 教学策略研究 |
5.1 提升与巩固化学词汇量的对策 |
5.2 提升文字描述逻辑性的对策 |
5.3 提升文字描述科学性的对策 |
5.4 提升文字描述完整性的对策 |
5.5 提升读题策略的对策 |
第6章 教学实践和效果检测 |
6.1 教学实践 |
6.2 教学实践效果检测 |
第7章 结论及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对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解题能力检测卷 |
致谢 |
(8)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
2.1 文献综述 |
2.2 核心概念 |
2.3 相关理论 |
3 网络资源 |
3.1 智学网 |
3.2 武侯三顾教育云 |
3.3 网络画板 |
4 利用网络资源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
4.1 教学设计原则 |
4.2 教师调查 |
4.3 教学设计 |
5 案例分析 |
5.1 初中数学新授课案例分析 |
5.2 初中数学习题课案例分析 |
5.3 初中数学复习课案例分析 |
5.4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案例分析 |
5.5 学生反馈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新意之处 |
6.3 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
6.4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
2.2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
2.3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
2.4 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 |
2.4.1 小组合作学习要关注每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
2.4.2 小组合作学习要关注合作学习的效益 |
2.4.3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
2.4.4 小组合作学习要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 |
3 我校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高中生物合作学习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与内容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2 存在的问题 |
3.2.1 小组搭建不合理 |
3.2.2 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不明确 |
3.2.3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对单一 |
3.2.4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掌握 |
3.2.5 对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有效的评价和鼓励 |
3.3 主要原因分析 |
3.3.1 教师方面因素 |
3.3.2 学生方面因素 |
3.4 具体对策 |
4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 |
4.1 实验对象 |
4.2 实验时间 |
4.3 实验材料 |
4.4 实验假设 |
4.5 实施过程 |
4.5.1 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
4.5.2 小组长的选拔 |
4.5.3 组员的分配 |
4.5.4 教学实践 |
5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及分析 |
5.1 学生访谈及小组书面总结分析 |
5.2 课堂教学结果分析 |
5.3 成绩比较分析 |
6 结论与反思 |
6.1 基本结论 |
6.2 反思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思维可视化提升高一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 |
1.2.2 国内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以及研究内容 |
2.1 相关概念 |
2.1.1 思维可视化 |
2.1.2 高一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
2.1.3 思考与参与 |
2.2 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
3 调查与分析 |
3.1 对高一新生初中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 |
3.2 高一各阶段产生的困难分析 |
3.2.1 初高中衔接阶段 |
3.2.2 动力学知识学习阶段 |
3.2.3 对能量的认识和处理力学综合问题的阶段 |
3.3 困难产生的原因 |
3.3.1 内容的差异性导致的学习习惯问题 |
3.3.2 缺乏相应的科学思维和物理观念 |
4 理论基础以及对策 |
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4.1.2 顿悟说 |
4.1.3 发现学习 |
4.1.4 元认知理论 |
4.2 采取的对策 |
4.2.1 注重对情景的理解和知识的构建 |
4.2.2 培养主动思考和总结反思的习惯 |
5 应用案例 |
5.1 教学案例 |
5.1.1 体验思维流程的教学 |
5.1.2 对思维过程的思考 |
5.2 部分辅助学习的图示 |
5.2.1 解题的辅助图示 |
5.2.2 理解概念的图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效果总结 |
6.1.1 研究成果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个人成果 |
致谢 |
四、上期试题参考答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DI教学模式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D]. 李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智慧云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刘小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问题驱动的深度学习课例研究 ——以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为例[D]. 黄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一化学错题集的科学建立与有效使用策略研究[D]. 付圆. 西南大学, 2020(05)
- [5]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与实践研究[D]. 许长芳.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6]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研究[D]. 罗光勇. 西南大学, 2020(01)
- [7]高中化学文字描述型题目失分成因及对策研究[D]. 金琳. 西南大学, 2020(01)
- [8]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D]. 向红瑜. 西南大学, 2020(01)
- [9]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祝宁苑.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思维可视化提升高一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应用研究[D]. 陈涵.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