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用典故 如盐融水(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媛[1](2020)在《浙东文人钱肃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钱肃乐是明末清初浙东着名的抗清文人,他的抗清事迹多为世人研究,而他的文学作品却鲜有人论及。本文从钱肃乐的家世生平、诗歌创作、散文创作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对其做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考辨钱肃乐的家世与生平。钱氏家族自皖南宣城迁浙江宁波府鄞县,其家族最早可追溯到宋朝,而宁波开基始祖则始于明初,是一个贯穿于明代历史的世代书香的家族。由此形成钱氏家族的文化特征:科宦隆家、忠孝传家、诗文誉家。钱肃乐终年42岁,其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家居读书时期、科举仕宦时期和抗清斗争时期。钱肃乐交游广泛,交游对象涉及到地域文人、官员僚友及方外人士,尤以前两者为主体。第二章是对钱肃乐诗歌创作的研究。钱肃乐生于地崩山摇的时代,命运多舛,有着家破国亡的多重打击,诗歌创作虽不是他生命的主体,却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有着较为深刻叙述和反映,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哀叹民生疾苦、咏叹亲情友情、书写眷念故国和悲叹身世浮沉四个方面。钱肃乐诗歌创作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一是意象苍凉,意蕴悲吟;二是语言典雅,善用典故;三是风格多样,沉郁为主。第三章是对钱肃乐散文创作的研究。钱肃乐的散文创作,文体多样,而以“疏”“赞”“传”三种文体最为突出和代表性。疏体文的核心内容是陈词报国,向鲁王上言关于抗清复国的战略谋划,在艺术上呈现出雄文博论的特征。赞体文是钱肃乐散文文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文体类型有图赞、像赞以及序赞,整体上呈现出古雅的艺术特色,以四言句式为主,重视语句的押韵。传记作品存量不多,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文学特征,做到历史真实性与文学审美性的有机融合。第四章是对钱肃乐的文化影响的探究。以后人对钱肃乐纪念的诗词文等作品为样本,可以探讨钱肃乐对当时乃至后世之人的文化影响。首先,纪念文本作者从时代分布看,由明末到晚清,尤以明末清初为集中;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两浙地区,尤以浙东为多,同时辐射到江苏等附近地区;从社会身份看,涉及到各个阶层,有士人、官员、布衣、僧人,尤以士人为多。其次,钱肃乐精神的外在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文集重编、文本揄扬。最后,钱肃乐精神的内在影响则表现为清正廉洁的为官品质以及忠贞不屈的为人气节。
郭鹏[2](2020)在《诗词创作中的“化用”方式》文中研究指明"化用"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化用"的方式主要有化用成句、化用事典、化用意境三种。适度的化用,可以凝练我们的语言,扩展作品的内涵,可以推陈出新,可以将古人的诗情雅意潜移默化地融进我们的诗词中,使我们的作品既具有创新的闪光点,又具有典雅的艺术风格,从而焕发出一种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王慧[3](2018)在《南宋初期骈文研究 ——以汪藻、孙觌、胡寅为中心》文中认为本文以南宋初期的骈文为研究范围,力图从这一时期骈文发展的总体态势、文体分类以及以汪藻、孙觌、胡寅为代表的骈文创作情况等方面全面深入地把握南宋初期骈文发展情况。南宋初期的四六文在宋朝以博学宏词科取士的影响下,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出现了许多四六名家、名作以及探索四六文理论的文章学着作,四六文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的骈文主要用于应用文中,本文从文体细分的角度研究了制诰、表启、露布、檄文等文体的发展状况及文体特征。并以同为词臣的汪藻、孙觌、胡寅三位骈文家为中心,结合他们各自的仕途经历,从骈文内容入手对其骈文文体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剖析他们各自的情感态度、政治观念、人生选择,同时归纳他们的骈文在表现手法、行文气势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本文结合具体的骈文理论来分析骈文作品,并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试图从个体的骈文创作中把握南宋初期骈文的发展情况。
翟娜娜[4](2014)在《周紫芝《竹坡词》研究》文中指出周紫芝,号竹坡,着有《竹坡词》一卷,存词156首。《竹坡词》融清丽婉曲与沉郁隽永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作为南渡时期一位重要的词人,竹坡词却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整体研究尚待发掘和深化。鉴于此,本文以《竹坡词》为研究对象,笔者从周紫芝生平史料出发,结合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情况,采用分析、论述、比较相合的方法,对《竹坡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词作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力图展现《竹坡词》的整体艺术风貌。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周紫芝的生平事迹及思想渊源,在本章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其一是周紫芝的生平履历,其二是其亦隐亦仕的矛盾思想,并力图寻找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文坛风貌对其创作的影响。其三是竹坡的文学思想简述。第二章是《竹坡词》中的情感内涵。词作为抒情性的文体,蕴含着词人独特的人生遭际、喜怒哀乐的情感起伏变化,本章将竹坡词进行分类论述,分别展示了词人相思离别、身世感慨、宦游叹老、远离世俗、吟赏花木等丰富的情感世界。第三章是《竹坡词》的艺术风貌。前人对竹坡词的艺术性研究还不够透彻,笔者在本章从竹坡词的形式特征、意象的择取运用、语言艺术、多元化的词风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与第二章词的情感世界相呼应,进而更好地展现《竹坡词》艺术情趣和风格特征。第四部分是余论,这一部分将《竹坡词》放在南渡时期这一时代大环境中,探求竹坡词与南渡词风之间的关系,在貌似截然不同的词风背后实则有着若隐若现的相似之处。
石天飞[5](2011)在《乾嘉诗人舒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舒位(1765-1816),字立人,号铁云,大兴(今北京)人,清中叶着名诗人,有《瓶水斋诗集》十七卷,附别集二卷,存诗二千四百余首,与王昙、孙原湘并称“三君”,合称“乾隆后三家”。但目前学界对舒位的研究,仍很不够,至今没有一部研究专着或博士论文面世,仅在一些文学史类着作以及几篇硕士论文中,略有分析,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均不足。本论文采用知人论世、纵横比较、文本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舒位的家世、生平、交游、思想和诗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分析、挖掘舒位诗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并对其地位和影响进行准确评价。论文分四部分,一是舒位家世、生平、交游和思想的考察。舒位出身官宦书香之家,祖父舒大成的诗歌创作及其着述、藏书,伯父舒希忠的工诗善画,对舒位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起到了重大的影响。采用“编年体”与“纪传体”相结合的办法,勾勒出舒位“科举”、“从戎”、“游幕”等生平大事,让读者既了解舒位生平事迹的时间顺序,又有集中深刻了解。舒位与赵翼、王昙、孙原湘以及彭兆荪、陈文述、陈裴之、宋大樽、萧抡、陆元鋐、宋翔凤、龙铎、屠倬、悍敬、李鼎元、刘大观、毕华珍、朱鹤年、梁同书、唐以封、阮元、王朝梧、李琼英、郑玉峰、法式善等清代文人的交游,反映了其诗歌与当世其他诗人诗歌的相互影响。舒位的人格思想体现在积极仕进、以孝为先、忠烈善义、传统与叛逆、乐观放达等几个方面;舒位主张破除门户之见,他对读书与学问关系的看法,对经史的重视,对读书、教育的重视,都有一定的进步性。舒位论书法、绘画、戏曲,体现了专业性和独到眼光。二是考察乾嘉诗坛与舒位的诗学观。提炼介绍乾嘉诗坛概况,揭示舒位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问题反映到诗坛中,表现为各诗歌流派的争鸣、对诗歌用书的论争、诗人对现实的反映和寒士的吟唱。舒位的“寓性情”诗论和创作实践,是对性灵派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创新,体现了性灵派诗歌审美取向的变化。舒位诗主性灵,却也对“神韵说”充分吸收并加以阐发,形成了自己对诗的韵味的理解,推崇和追求平淡诗风。舒位从其“寓性情”的诗学观念出发,结合作家个人才能、性格、遭际命运,对前代和当代诗人进行品评,阐发自己的诗歌理论和追求。三是对舒位诗进行分类研究。将舒位诗按以下几类划分并予以分析考察:咏史怀古诗,包括《春秋咏史乐府》一百四十首;行旅诗;山水诗;赠答送别诗,含赠答诗和送别诗;题画诗;咏物诗;西南诗;讽时刺世之作及其他,包括一些杂诗、海外诗、游仙诗等。对各类诗的写作特点、作者的情感抒发作了分析。介绍舒位西南之行的诗歌,其中着重介绍《黔苗竹枝词》五十四首,对其反映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并评价了这个组诗的风格和价值。四是分析舒位诗的艺术特色。舒位诗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用典,是对诗歌化用、用典艺术的发展。舒位诗,尤其是其长篇古体诗,充分发挥想象,既很好的达到叙事抒情的目的,又使全诗气势恢宏,感染和吸引读者。舒位诗的语言特点,表现在重字重词的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和哲理的风光。对于舒位诗风的“郁怒横逸”,本论文对此作了阐释,分析了其表现的内容、形态和原因。舒位的诗风还表现为清新洗炼。在全面细致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对舒位诗的地位和影响作出了评价。舒位在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既符合性灵派的一般特点,又丰富和发展了“诗写性灵”的诗学理论,对神韵、格调、肌理说进行合理吸收,因而能自成一家,在乾嘉诗坛占有重要地位。舒位诗的题材内容、诗歌艺术,影响到了其后的诗人如黄遵宪、龚自珍等。
朱莉[6](2011)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选文编写特点及内容、作业系统的构成及设计特点、助读系统的内容及设计特点几个方面出发,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的编制特点,然后分析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现状,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针对存在问题,结合教材特点和实践经验,从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加强鉴赏指导、培养探究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地探讨,总结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邓运平[7](2009)在《化用典故 如盐融水——《鹤骨笛》鉴赏》文中研究说明鹤骨笛元.萨都剌九皋声断楚天秋,玉顶丹砂一夕休。杨柳肯忘枯朽恨,梅花吹尽古今愁。魂归辽海身如蜕,曲破江城月满楼。惆怅玉人三弄罢,杳无消息到扬州。诗是语言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如果适当化用前人的警策之语,必能触发读者更多的联
陶文鹏[8](2002)在《化用典故 如盐融水》文中提出 用典使事,是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当诗人要在作品里表达不便明说的或不容易用几句话来说出的思想感情,或是诗人感到直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可
二、化用典故 如盐融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用典故 如盐融水(论文提纲范文)
(1)浙东文人钱肃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钱肃乐的家世与生平 |
第一节 钱肃乐的家世概述 |
一、钱氏家族之世系传承 |
二、钱氏家族之文化特征 |
第二节 钱肃乐的生平履历 |
一、家居读书时期 |
二、科举仕宦时期 |
三、抗清斗争时期 |
第三节 钱肃乐的交游述考 |
一、与地方文人的交游 |
二、与官员僚友的交游 |
三、与方外人士的交游 |
第二章 钱肃乐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钱肃乐诗歌的思想内容 |
一、民生疾苦的深沉哀叹 |
二、亲情友谊的真情咏叹 |
三、眷念故国的壮心书写 |
四、身世浮沉的人生感叹 |
第二节 钱肃乐诗歌的艺术特征 |
一、意象苍凉,意蕴悲吟 |
二、语言典雅,善用典故 |
三、风格多样,沉郁为主 |
第三章 钱肃乐的散文创作 |
第一节 疏 |
一、疏之思想:陈辞报国 |
二、疏之艺术:雄文博论 |
第二节 赞 |
一、赞之文体类型 |
二、赞之艺术特征 |
第三节 传 |
一、历史真实性 |
二、文学审美性 |
第四章 钱肃乐的文化影响 |
第一节 文化影响的时空视阈 |
一、时代分布 |
二、地域分布 |
三、人物身份 |
第二节 文化影响的外在表现 |
一、文集重编 |
二、文本揄扬 |
第三节 文化影响的内在精神 |
一、清正廉洁的为官品质 |
二、忠贞不屈的为人气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诗词创作中的“化用”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用成句 |
二、化用事典 |
三、化用意境 |
(3)南宋初期骈文研究 ——以汪藻、孙觌、胡寅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创新点 |
2 南宋初期骈文的繁荣及其表现 |
2.1 词科与南宋初年骈文的繁荣 |
2.2 南宋初年骈文作家、作品数量考察 |
2.3 南宋的骈文理论探索 |
3 南宋初期骈文文类及其特征 |
3.1 制诰文的源流与文体特征 |
3.2 表启文的源流与文体特征 |
3.3 檄文与露布的源流与文体特征 |
4 南宋词臣之冠汪藻及其骈文艺术 |
4.1 汪藻的词臣经历 |
4.2 汪藻骈文的内容 |
4.3 汪藻骈文的艺术特点 |
5 背负污名的词臣孙觌及其骈文艺术 |
5.1 孙觌的“失节”人生 |
5.2 孙觌骈文的内容 |
5.3 孙觌骈文的艺术特点 |
6 词学之臣兼理学之士胡寅及其骈文艺术 |
6.1 胡寅的曲折仕途和词臣经历 |
6.2 胡寅骈文的内容 |
6.3 胡寅骈文的艺术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周紫芝《竹坡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周紫芝生平及思想溯源 |
第一节 生平经历概述 |
第二节 亦隐亦仕的思想 |
第三节 文学思想溯源 |
第二章 《竹坡词》中的情感内涵 |
第一节 离别相思之哀愁 |
第二节 身世飘零之凄苦 |
第三节 宦游叹老之无奈 |
第四节 远离世俗之逸趣 |
第五节 吟咏山水花木之闲情 |
第三章 《竹坡词》的艺术风貌 |
第一节 竹坡词的形式特征 |
一、以小令为主要体裁 |
二、词序与词相得益彰 |
第二节 竹坡词的意象择取 |
一、云意象的意蕴内涵 |
二、梦意象多重寄托 |
三、花意象的抒写及内涵 |
四、霜鬓意象及其内涵 |
第三节 竹坡词的语言艺术 |
一、善用典故,浑然一体 |
二、精于炼字,不着痕迹 |
三、囊括口语、俗语,俗而不鄙 |
第四节 竹坡词多元化的词风 |
一、清丽婉曲——兼晏、秦风致 |
二、沉郁苍凉——传时代悲音 |
三、清旷高远——趋苏门神韵 |
余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乾嘉诗人舒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 舒位及其主要着述 |
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舒位的家世、生平和交游 |
第一节 舒位的家世 |
一 祖父舒大成及其《试墨斋诗集》 |
二 父亲舒翼及伯父舒希忠 |
第二节 舒位的生平 |
一 年少颖悟 |
二 屡试不第 |
三 黔西从戎 |
四 漂泊游幕 |
第三节 舒位交游考略 |
一 赵翼、王昙和孙原湘 |
二 与当世其他文人的交游 |
第二章 舒位思想考论 |
第一节 舒位的人格思想 |
一 积极仕进的心态与品格的坚守 |
二 践行和宣扬孝道 |
三 忠烈善义的正统思想 |
四 传统与叛逆的矛盾统一 |
五 乐观放达,自嘲自适 |
第二节 舒位的学术、文艺思想 |
一 对学术和读书的看法 |
二 论书 |
三 论画 |
四 论曲 |
第三章 舒位的诗学观 |
第一节 创作论 |
一 主张抒写真情,认为情重于景 |
二 注重个性与创新,主张多读书而少用书 |
三 对天才、灵感、妙悟的阐发 |
四 对"滋味"的阐释和追求 |
第二节 作家论 |
一 论建安七子 |
二 论《文选》十家及曹植 |
三 论唐诗之"三李二杜" |
四 论唐宋其他诗人 |
五 论袁枚、赵翼 |
六 论王昙、孙原湘、洪亮吉、黄景仁、赵执信等清代诗人 |
第四章 舒位诗分类研究(上) |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 |
一 在叙述中夹以议论 |
二 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
三 通过组诗或同题材反复吟咏,全面表现和评价历史人物 |
四 别开生面的《春秋咏史乐府》一百四十首 |
第二节 行旅诗 |
一 从时间因素考察 |
二 从天气情况考察 |
三 从行经地点考察 |
第三节 山水诗 |
一 描写细腻,感受新奇 |
二 神话传说和想象联想 |
三 选取动物意象营造氛围 |
四 舒位山水诗的风趣灵动 |
五 由山水生发深沉的感慨 |
第四节 赠答送别诗 |
一 赠答诗 |
二 送别诗 |
第五章 舒位诗分类研究(下) |
第一节 题画诗 |
一 内容分类 |
二 画理、画境与诗情 |
第二节 咏物诗 |
一 吟咏对象 |
二 寄托内容 |
三 舒位的咏梅诗 |
第三节 西南诗 |
一 战事纪实与西南山水 |
二 《黔苗竹枝词》 |
第四节 讽时刺世之作及其他 |
一 讽时刺世之作 |
二 其他 |
第六章 舒位诗艺术论 |
第一节 自然巧妙的化用 |
一 化用形式的多样化 |
二 化用诗句意义的变化 |
第二节 善用典故,水中着盐 |
一 多用熟典 |
二 形式灵活 |
三 融情入景 |
四 自然巧妙 |
五 舒位诗中的两组特殊典故 |
第三节 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 |
一 想象、气势与气氛 |
二 舒位诗的语言特点 |
第四节 舒位诗的风格 |
一 郁怒横逸 |
二 清新洗炼 |
结语 舒位诗的地位和影响 |
一 性灵派中自成一家 |
二 舒位诗的影响 |
附录 |
一、传记资料 |
二、序跋评论 |
三、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的编制 |
第一节 编写的理论依据 |
一、现代学习理论 |
二、现代课程理论 |
三、语文新课改理念 |
第二节 选编的内容及特点 |
一、选文内容 |
二、选编特点 |
第三节 作业系统的构成及设计特点 |
一、作业系统的构成 |
二、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 |
第四节 助读系统的构成及设计特点 |
一、助读系统的构成 |
二、助读系统的设计特点 |
第二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二节 教学偏失的原因分析 |
一、当代经济文化现象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
二、教师观念滞后于新课程、新教材理念 |
三、“分数至上”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三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端正学习态度,接受经典的洗礼 |
第二节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第三节 加强鉴赏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
第四节 培养探究意识,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
第五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所为有所不为 |
第六节 以作业系统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化用典故 如盐融水(论文提纲范文)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
四、化用典故 如盐融水(论文参考文献)
- [1]浙东文人钱肃乐研究[D]. 陈晓媛.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诗词创作中的“化用”方式[J]. 郭鹏.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
- [3]南宋初期骈文研究 ——以汪藻、孙觌、胡寅为中心[D]. 王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4]周紫芝《竹坡词》研究[D]. 翟娜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5]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 石天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3)
- [6]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研究[D]. 朱莉. 扬州大学, 2011(04)
- [7]化用典故 如盐融水——《鹤骨笛》鉴赏[J]. 邓运平.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9(06)
- [8]化用典故 如盐融水[J]. 陶文鹏. 古典文学知识,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