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常见拔牙原因分析及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荣[1](2021)在《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人类最常见的阻生齿,容易引起冠周炎、疼痛、张口受限、颌面部肿胀和间隙感染等。预防性拔除可导致邻近软组织、骨组织甚至邻牙出现问题的下颌第三磨牙已成为多数口腔临床医师的共识。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与邻牙之间骨间隔往往缺如,拔除后处理不当可造成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Teruplug去端肽胶原蛋白是一种网状多孔、表面粗糙的去端肽低抗原性生物材料,其表面网状结构不仅利于血液吸附和聚集,并且可以吸收周围组织细胞,使其在结构体中形成新生组织,表现出良好的骨组织愈合能力。本研究的目的是:1.评价Teruplug去端肽胶原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2.研究Teruplug去端肽胶原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经本院影像科同一技术人员使用同一台设备拍摄曲面体层片,同一医生术前测量第二磨牙远中颊侧的牙周探诊深度。对134名患者,采用涡轮钻微创拔除下颌第三磨牙168例,将上述患者拔牙窝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Teruplug去端肽胶原蛋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记录拔牙创出血情况、疼痛程度、开口度、拔牙创愈合情况和干槽症发生情况等。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我院且通过口腔检查和曲面体层片诊断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为水平中位阻生的患者32例。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前用标准牙周探针测量并记录双侧第二磨牙远中颊侧的探诊深度。常规不去骨微创拔除患牙,随机选择同一患者一侧拔牙窝作为实验组,植入Teruplug去端肽胶原,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常规植入胶质银明胶海绵。拔牙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由我院同一影像科医师用同一设备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我科同一医师在获得的CBCT图像中测量第二磨牙远中的新生骨的骨高度和骨密度,并利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计算新生骨的体积。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eruplug去端肽胶原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1)Teruplug胶原组术后的出血情况和张口受限程度均显着低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与拔牙后自然愈合相比,拔牙窝内植入Teruplug胶原可有效缓解拔牙术后出血和张口受限。(2)实验组术后24h和2d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组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Teruplug胶原不会增加患者术后主观疼痛程度。(3)术后7d对照组有9例(10.7%)拔牙创裂开和3例干槽症(3.6%),而实验组仅有2例拔牙创裂开(2.3%)和1例干槽症(1%),拔牙创裂开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Teruplug去端肽胶原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均较术前(4.20±1.82,4.40±2.27)降低,但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48h实验组(2.67±1.10)患者的主观疼痛症状严重性低于对照组(3.31±0.20),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CBCT可见第二磨牙远中新生骨明显的骨小梁结构,测量分析结果表明Teruplug胶原组新生骨的骨高度和骨密度均优先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Teruplug胶原组新生骨的骨体积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新生骨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去端肽胶原可有效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出血,也可预防干槽症的发生,有利于拔牙创的早期愈合。2.去端肽胶原有利于拔牙后牙槽骨缺损的重建和修复,也可降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的探诊深度。
李宁宁[2](2021)在《CGF行位点保存术对减数前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CGF用于位点保存术对正畸减数拔牙创口的愈合、尖牙移动及预防牙龈折痕的临床效果。观察单独采用CGF行位点保存术后的正畸减数拔牙区骨高度、骨宽度的保存效果及骨密度的情况,比较间隙关闭过程中两组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比上颌尖牙远中移动的距离,为正畸减数关闭拔牙间隙提供足够的骨量和预防牙龈折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至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因正畸治疗需要拟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前磨牙的安氏II类年轻患者23名(13~30岁),共46个拔牙位点。将患者拔牙窝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每例患者右侧拔牙窝),对照组(每例患者左侧拔牙窝),每组有23个拔牙位点。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务人员在无菌操作下行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术,实验组拔牙窝采用CGF行位点保存术,对照组拔牙后常规处理,让新鲜血液充满牙槽窝,2周后由同一组医务人员行正畸直丝弓固定矫治。通过CBCT及临床检查测量记录对术前、术后3个月时上颌拔牙窝局部牙槽骨高度、宽度及拔牙窝骨密度进行测量,测量尖牙移动1个月的距离,测量计算间隙关闭过程中两组牙龈折痕的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采用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测量指标行两组之间对比,探讨CGF用于位点保存术对正畸减数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牙槽窝骨密度: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牙槽窝区灰度值的测量数据,对比术后3个月拔牙窝区域CBCT影像灰度值,结果实验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牙槽嵴骨高度: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牙槽嵴高度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牙槽嵴宽度: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牙槽嵴宽度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尖牙移动距离: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尖牙远中移动1个月距离的测量数据,结果显示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龈折痕的出现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严重程度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1)CGF应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术可有效延缓牙槽骨吸收,增加牙槽窝骨密度,维持牙槽嵴的宽度和高度;(2)正畸牙齿在位点保存术区移动,移动速度与在正常牙槽骨中移动无明显差别;(3)CGF应用于正畸减数拔牙窝内位点保存术可有效地减少牙龈折痕的发生,并能降低牙龈折痕的严重程度。
夏勋[3](2021)在《锥形锁柱种植体应用于磨牙区即刻种植1年后的局部骨量变化:CBCT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锥形锁柱种植体应用于磨牙区即刻种植,功能负重1年的牙槽骨骨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种植体颊舌侧牙槽骨骨改建的因素。材料和方法: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至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行种植手术的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磨牙区即刻种植的志愿者。由同一术者实施手术,经微创拔牙后彻底清除炎性组织并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牙槽窝,同期植入锥形锁柱种植体,种植体颈周回填备洞过程收集的自体骨,使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覆盖拔牙创,松散缝合创面。4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在种植手术后当天(T0)、修复后1年(T1),对所有患者拍摄CBCT,用CS 3D Imaging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种植体冠状面上的图像,以种植体为参考,测量以下指标评价种植体周颊舌侧的骨改建情况:(1)T0种植体颈部颊侧骨壁的厚度(OC-IC)、种植体颈部中点距离颊舌侧连线的距离(R-H);植体颈部骨缺损间隙的水平距离(IC-S);(2)T0、T1种植体颈部上1mm(L11)、颈部(L0)、颈部下1mm(L1)、颈部下3mm(L3)、颈部下5mm(L5)的颊舌侧骨宽度(OC-OC)、骨壁外侧与植体的距离(OC-S)、牙槽嵴顶与种植体颈部的垂直距离(R-C(B/L))。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T0到T1的种植体冠状面上骨高度和骨宽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终24名患者,共31枚种植体纳入研究,T1种植体存留率100%。以T0为基线,T1种植体颊舌侧牙槽嵴顶高度和牙槽骨轮廓均会发生显着的改变(P<0.05)。颊侧骨高度平均下降1.60mm,舌侧骨高度平均降低0.89mm。越向种植体根方,颊舌侧骨宽度(OC-OC)及颊侧骨壁外侧与植体的距离(IC-S(B))吸收量越小(P<0.05)。种植体植入深度(R-H)≥2mm时,L11水平的颊舌侧骨宽度(OC-OC)吸收量会更小(P<0.05)。R-H<2mm和R-H≥2mm时,牙槽嵴顶高度(R-C(B/L))吸收量、颊舌侧骨宽度(OC-OC,L0、L1、L3、L5水平)吸收量不会增加(P>0.05)。T0时期种植体颈部偏颊或舌侧、颊侧跳跃间隙(IC-S)是否大于2mm以及颊侧骨壁厚度(OC-IC)是否大于2mm对种植体颊舌侧垂直骨高度和水平骨宽度改建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0时期,种植体植入深度(R-H)≥2mm、种植体在颊侧骨边缘下(R-C(B))2mm以上,种植体颊侧骨壁厚度(OC-IC)≥2mm,有利于修复1年后种植体颈部颊侧获得厚度≥2mm以上的骨壁(P<0.05)。结论:1.锥形锁柱种植体应用于磨牙区即刻种植,骨缺损间隙仅回填自体骨,种植体的颊舌侧骨轮廓会在修复1年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塌陷,但是并不影响种植体的存活和正常功能负重。2.锥形锁柱种植体应用于磨牙区即刻种植时,推荐将种植体植入颊舌侧牙槽嵴顶连线下方至少2mm以上。
张诗蕾[4](2021)在《口内扫描制取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及修复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制取上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数字化口腔扫描对上颌骨缺损患者口内印模的可行性,为后续数字化赝复体的制作提供理论基础及数据支持。方法:本课题选择10名上颌骨缺损受试者的数字化模型及石膏模型共20个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参与者,使用医用组织胶水(医用组织胶水,台湾柏朗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在口内健康上腭粘膜粘贴3块定制氧化锆瓷块(6mm*6mm*3mm),将残留牙列前牙端瓷块记为A瓷块,后牙端瓷块记为C瓷块,近缺损区或皮瓣区瓷块记为B瓷块,而后分别使用口腔扫描系统(Trios color,3Shape,丹麦)制取数字化模型,硅橡胶印模材料制取传统石膏模型。使用模型扫描仪(E2 Lab Scanner,3Shape公司,丹麦)获取传统印模(Conventional impression,CI)石膏模型的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数据,与对应患者的口内扫描(Intraoral scan,IOS)模型的STL数据共同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Wrap,Raindrop Geomagic公司,美国)匹配后进行真实性评估。以CI的STL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对每一组模型都执行两种不同的测量:瓷块与牙之间的线性距离测量、针对牙齿区域的最佳拟合算法测量。使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v26,IBM公司,美国)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共分析了符合要求的10名受试者的20个模型,分析数据包括30对测量距离数据(30组IOS数据及30组CI数据)及10对牙列最佳拟合数据。结果:在距离测量方面,所有30对组距离分析结果提示IOS与CI的真实性存在显着区别(P=0.034),A、C瓷块组距离分析结果认为IOS与CI印模真实性无明显差异(PA=0.628,PC=0.517),B瓷块组距离分析结果提示IOS与CI的真实性存在显着区别(PB=0.0.015),瓷块位置对印模真实性存在显着影响。组内ANOVA结果提示瓷块位置对印模真实性存在影响(P=0.049),LSD结果提示BC组间IOS与CI印模真实性存在区别(PBC=0.017),尚不认为AB组间与AC组间IOS与CI印模真实性存在区别(PAB=0.102,PAC=0.397)。牙列最佳拟合对齐的Kolmogorov–Smirnoff检验结果提示,数字化印模与常规印模在剩余牙列真实性上未存在显着区别(P=0.184)。结论:结果表明,IOS在制取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模型的真实性方面具有令人较为满意的结果,但仍需要配合采取功能性印模才能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第二部分口腔修复病例报告目的:收集口内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修复病例,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修复方法及修复效果。方法: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患者中,选择5例进行资料收集及病例分析。根据患者诊断及特点,分别借助口内光学扫描、数字化微笑设计、牙龈塑形等修复技术完成贴面、单冠、种植及赝复体等修复治疗,并在术后结合关联文献、临床经验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对牙体缺损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两种类型共五例病例进行修复。在牙体缺损的贴面修复中,应用数字化微笑设计(Digital Smile Design,DSD)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技术,采用玻璃陶瓷进行贴面及全冠制作。可见术后修复效果与患者要求一致,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高;在前牙外伤后冠根折的种植修复中,采用即刻种植的方式,通过临时修复体对种植区域牙龈软组织逐步进行塑形,选择钛基底的氧化锆基台,提升了个性化美学效果;在下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的修复中,选择采用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implant-supported fixed partial denture,IFPD)的修复方式,并采用Bio-HPP材料作为支架,减轻了义齿的重量,过程中采用数字化方式获取植体位置信息,并进行修复体的设计、制作,在精确度、美观性等方面都达到了满意的结果。在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的修复中,采用数字化扫描的方式进行了初印模的制取,虽然后续仍需进行一次口内功能性印模,但已减轻了患者就诊不适感,简化了就诊流程。患者称赝复体的外观及性能都令人满意。结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口腔修复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具有提升美学效果、缩短修复疗程、便于医患沟通等一系列优势。
唐子豪[5](2021)在《BMP-2对放射性颌骨骨坏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放射性颌骨骨坏死(ORNJ)大鼠模型与放射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细胞模型,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ORNJ组织纤维化的抑制作用,以及BMP-2对放射性损伤后BMSCs向成纤维方向分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分离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BMSCs细胞放射损伤模型,并用免疫荧光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未放射组、放射组向肌成纤维细胞(MFB)的分化情况。2.在不同时间点、使用不同剂量BMP-2对BMSCs细胞放射损伤模型进行干预,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向MFB的分化程度,选择最佳干预剂量。3.体外培养B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放射组(仅使用放射线放射)、BMP-2组(放射后加入BMP-2干预)、BMP-2+头蛋白(Noggin),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不同组别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等纤维化相关蛋白及mRNA分子的表达,并进一步检测BMP-2干预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3、p-Smad2/3等蛋白及mRNA分子的表达变化情况。4.建立ORNJ大鼠模型并通过Micro CT及组织切片等方法检测未放射组、放射组、仅拔牙组骨密度与纤维化程度。5.在ORNJ大鼠模型拔牙后以胶原海绵为载体搭载30μg/mL的BMP-2填塞拔牙窝,3个月后通过Micro CT及组织切片检测骨密度与纤维化程度,观察BMP-2对ORNJ的治疗效果。结果:1.成功分离SD大鼠BMSCs,并通过分化能力、表面标记物、细胞形态等方面鉴定细胞种类与纯度。在放射损伤模型实验中,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任何时间点放射组BMSCs中α-SMA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未放射组,证明放射组BMSCs向MFB分化增强,纤维化分化程度增强,提示BMSCs可能是ORNJ纤维化过程中的关键细胞。2.BMP-2浓度梯度结果表明,使用100ng/mL BMP-2作用于放射损伤BMSCs 7d时,MFB分化程度相较于其他组别更轻。3.BMSCs放射损伤模型(放射组)中α-SMA、Col-Ⅰ、Col-Ⅲ等纤维化相关蛋白及分子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使用BMP-2干预后其表达量较放射组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MP-2+Noggin组表达量与放射组无统计学差异。同时,放射组BMSCs中TGF-β1及其下游的p-Smad2/3分子表达量明显增高,使用BMP-2干预后,其表达量显着下降,而Noggin可明显抑制BMP-2作用后TGF-β1及其下游分子的下降。4.通过每次放射剂量为7Gy,放射5次,隔一天放射一次的建模方法成功建立ORNJ大鼠损伤模型,大体观察符合ORNJ临床特征。进一步使用Micro CT及组织切片进行检测,发现放射拔牙组骨密度显着降低、骨小梁更脆弱、组织纤维化显着增高。5.大鼠ORNJ模型拔牙时使用30μg/mL的BMP-2胶原填塞,可以促进骨密度增加、降低组织纤维化程度。结论:大鼠ORNJ模型中组织纤维化程度显着增高,放射损伤后BMSCs向纤维化方向分化增加,提示BMSCs可能是ORNJ组织纤维化的细胞来源之一。BMP-2可抑制放射损伤的BMSCs向纤维化方向分化,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通路中Smad2/3磷酸化有关。BMP-2作用于ORNJ动物模型,放射损伤部位骨密度明显增加、胶原沉积降低、纤维化程度降低,表明BMP-2对ORNJ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孙梦迪[6](2021)在《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对相邻牙的牙周组织破坏及拔除后牙周组织恢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当下颌第三磨牙(MTM)正常生长发育过程遭受周边区域软组织或硬组织阻碍时,即会发生阻生状况。特别是当存在近中或水平阻生时,不仅会加大智齿冠周炎发生风险,还可能造成下颌第二磨牙(MSM)的远中牙槽骨的缺损,并给其牙周组织健康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MTM的部分萌出及感染致MSM远中牙周组织的破坏,成为MSM松动、脱落的始因。本研究采用锥形束CT(CBCT)进行图像采集,然后利用DCTVewer软件测量与分析不同时期的MTM对MSM以及其远中牙槽骨的影响以及MSM远中牙槽骨缺损的形态,为临床上针对MTM的拔除有足够的参考依据,并为实现患者MSM转归创造有利条件。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杭州口腔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间400例患者的CBCT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组:18-25岁,25-35岁,35-50岁,利用自带DCTViewer软件测量MSM近中及远中颊侧点、中央点、舌侧点牙槽嵴顶到根尖的距离,分析年龄对MSM远中牙槽骨的影响以及牙槽骨缺损的形态。结果 1.实施患者MTM拔除手术之后,其相邻MSM远中骨质缺损发生风险尤以35-50岁患者为高。2.18-25岁患者在拔除MTM后,MSM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最好。3.近中或水平阻生的MTM的存在导致MSM远中发生骨质缺损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4.MTM存在时,MSM远中牙槽骨缺损以凹型及颊侧缺损为主;MTM缺失时,MSM远中颊型骨缺损类型逐渐增多,且随着年龄的增长,MSM远中水平型骨缺损的类型也逐渐增多。结论 1.近中或水平阻生的MTM对MSM的牙周影响较大。2.建议在25岁前,尽量在牙胚期或年轻恒牙牙根未形成前早期拔除近中或水平阻生的MTM。3.建议在拔除MTM过程中尽量保存MSM远中颊侧骨板。4.CBCT可以较为准确的分析阻生MTM对MSM远中牙槽骨的影响,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阴哲炜[7](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王文雅[8](2021)在《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儿童的病历资料,了解就诊儿童的口腔疾病发病情况,为儿童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和临床工作提供数据参考。2.结合五例不同类型的病例,探讨常见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操作要点。方法:1.选取2019年5-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216名儿童的病历资料,对患儿的年龄、性别、主诉、诊断、患病牙位、程度等信息进行Excel录入整理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2.结合第一章的研究结果,选取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外伤、错畸形这几种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展示,结合临床操作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进行深入探讨。结果:1.2019年5-12月共收集初诊病例3216例,其中男1707例,女1509例,年龄为1-15岁,中位数为6岁,平均年龄为(6.58±2.25)岁。主要就诊需求分布情况:龋病1414例(44.00%),牙齿发育异常621例(19.31%),预防检查538例(16.73%),牙髓根尖周病437例(13.59%),牙外伤111例(3.45%),错畸形69例(2.15%),其他26例(0.81%)。在3-5岁年龄段,因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就诊的患者占该年龄段就诊总人数的76.60%(802/1047)。乳牙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从就诊年龄分布上来看高峰期均位于4-6岁。2.通过短期随访,五例病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1.龋病是儿童口腔门诊工作的主要内容,且整体呈现低龄化的特征,需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龋的防治工作。2.儿童口腔科是按年龄划分的综合性科室,儿童口腔疾病复杂多样,涉及到口内、口外、修复、正畸各个领域以及乳牙列、混合牙列、恒牙列各个时期,儿童口腔医生应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结合临床指南规范化诊治。
张宝喆[9](2021)在《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涡轮机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比分析二者术后疼痛、肿胀、干槽症、拔牙创出血及张口受限的程度,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140例,所有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术前均签署拔牙知情同意书,根据拔牙术中是否去骨分为两组,每组患者70例,所有患者年龄为18~30岁。实验组患者术中使用涡轮机去除覆盖牙冠周围骨质至牙冠最大周径,对照组患者术中仅使用涡轮机分牙而不去骨。所有患者在术前准备、局部麻醉、切开翻瓣、牙槽窝处理及缝合创口上均由同一医生进行且方法上完全一致;术后给予同剂量抗生素;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1d、2d、3d疼痛情况;术后1d、2d、3d面部肿胀情况及肿胀持续时间;术后1周内干槽症的发生率;术后30min、1d、2d出血情况;术后2d、3d、7d张口受限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7.0±2.0min,对照组33.0±7.0min,手术时间上实验组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d、2d、3d两组疼痛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疼痛程度影响不明显,同时结果表明疼痛程度在术后三天呈递减趋势。术后三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肿胀的增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三天实验组最大肿胀增量值(2.0±1.4)与对照组最大肿胀的增量值(1.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1)。造成实验组术后肿胀程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组去骨范围大,手术创伤大。实验组肿胀持续天数(4.0±2.0)长于对照组(3.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0min、1d、2d的出血等级构成和术后2d、3d、7d的张口受限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干槽症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干槽症发生率为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不适。2.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手术创伤小,可降低术后肿胀程度,缩短肿胀持续时间。3.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拔牙创出血、干槽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王路[10](2021)在《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传统的固定桥和活动义齿修复缺失牙的方式相比,种植修复具有不损伤邻牙,咀嚼效率高,患者使用舒适度更高等优点。目前,种植修复技术已被证为一种有效且成功率很高的治疗方法。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种植修复逐渐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缺牙的修复中。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修复缺失牙,传统种植术需要在拔牙窝愈合后植入种植体,虽然大多临床病例术后效果较理想,但随之也存在随着拔牙创愈合所产生的软硬组织缺损等风险,而即刻种植术能减少手术次数、缩短修复治疗时间及一定程度上保留软硬组织。而磨牙区承担主要的咀嚼功能,即刻种植术能尽早修复缺失牙,恢复咀嚼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过往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组织感染的情况、生物并发症的概率和其边缘骨吸收量高于牙周健康者,且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率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得出结论为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体修复失败率高于牙周健康患者。但目前有一些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牙周炎患者经过早期或同期完整牙周治疗后即刻植入种植体,与牙周健康患者比较,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修复体短期临床疗效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基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提示了牙周炎患者即刻种植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提出设想,探讨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的可行性及其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目的本文将通过对慢性牙周炎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病例和牙周健康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病例的观察研究,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磨牙区即刻种植与牙周健康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为慢性牙周炎患者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从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进行磨牙区单颗即刻种植修复的受试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仅纳入无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慢性牙周炎患者,另一组为对照组,牙周健康患者。术前一周,实验组患者进行牙周系统性治疗,种植手术中两组患者进行磨牙区单颗患牙拔除后立即植入一颗种植体,并在手术3个月后修复。使用影像学检查测量两组患者种植体植入3个月和冠修复3个月时边缘骨吸收量,同时收集冠修复3个月后牙龈指数、改良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百分比,用SPSS 25.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代表有统计学意义,若P<0.01则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拔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共50颗,实验组共植入种植体35颗,其中男性患者植入22颗种植体,女性患者13颗种植体,平均年龄(45±2.4)岁,种植体成功率为100%;对照组共植入种植体15颗,其中男性患者植入8颗种植体,女性患者7颗种植体,平均年龄(42±1.8)岁,种植体成功率为100%。边缘骨吸收量(Marginal bone resorption,MBR):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边缘骨吸收量平均为(0.49±0.12)mm,冠修复3个月后实验组MBR平均为(0.69±0.11)mm,对照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时MBR平均为(0.44±0.11)mm,冠修复3个月后对照组MBR平均为(0.68±0.12)mm。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及冠修复3个月后的平均MBR,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两组患者冠修复后3个月复诊,实验组牙龈指数均值为0.32±0.61,对照组牙龈指数均值为0.36±0.68。P=0.814(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均值:实验组冠修复3个月后平均为(2.54±0.43)mm;对照组冠修复3个月后平均为(2.45±0.28)mm,P=0.38(P>0.05),无统计学差异。牙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实验组冠修复3月时平均为0.71±0.70,对照组冠修复3个月时平均0.76±0.68,P=0.16(P>0.05),无统计学差异。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位点百分比:冠修复3个月时实验组BOP(+)3例,BOP百分比为8.6%,冠修复3个月时对照组BOP(+)1例,BOP百分比为6.7%,P=0.26(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本研究的限制范围内,在牙周炎情况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慢性牙周炎患者拔除磨牙区患牙后立即将种植体植入拔牙槽内,短期观察并不会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而且也会产生同样有利的组织整合类型。
二、临床常见拔牙原因分析及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常见拔牙原因分析及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去端肽胶原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并发症的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时间点和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术后出血、疼痛程度和开口度比较 |
2.2 术后拔牙创愈合情况和干槽症比较 |
3 讨论 |
3.1 拔牙创止血的机理 |
3.2 去端肽胶原可有效预防MTM拔牙后出血 |
3.3 去端肽胶原对拔牙创愈合及干槽症发生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自身对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疼痛程度评估 |
2.2 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 |
2.3 术后新生骨的高度和密度 |
2.4 新生骨体积 |
3 讨论 |
3.1 第二磨牙骨缺损预后的影响因素 |
3.2 去端肽胶原在修复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中的作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颌第三磨牙对邻牙远中牙周状况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CGF行位点保存术对减数前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主要材料与器械设备 |
1.3 研究方法 |
1.3.1 治疗前准备 |
1.3.2 CGF制备过程 |
1.3.3 预备拔牙创 |
1.3.4 拔牙创处理 |
1.3.5 术后医嘱 |
1.3.6 正畸矫治方法 |
1.4 研究指标的测量方法 |
1.4.1 CBCT扫描方法 |
1.4.2 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评价标准 |
1.4.3 尖牙远移距离的测量比较 |
1.4.4 两组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牙槽骨宽度比较 |
2.2 牙槽骨高度比较 |
2.3 牙槽骨骨密度比较 |
2.4 牙齿移动速度的比较 |
2.5 牙龈折痕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
3 讨论 |
3.1 牙齿缺失后牙槽窝软硬组织的改建及对正畸治疗的影响 |
3.2 CGF在位点保存术中应用的优势 |
3.3 位点保存术后进行正畸牙移动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 |
3.4 牙龈折痕的预防 |
3.5 CBCT在牙槽骨骨量变化测量中的运用 |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伦理学证明 |
附录B 实验病例 |
综述 位点保存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锥形锁柱种植体应用于磨牙区即刻种植1年后的局部骨量变化: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材料和设备 |
2.3 手术流程 |
2.4 测量方法 |
2.5 测量指标 |
2.5.1 垂直距离测量指标 |
2.5.2 水平距离测量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T0 时期和 T1 时期的骨改建情况 |
3.2 牙周炎、牙槽窝炎症、吸烟量对骨改建的影响 |
3.3 种植体的位置对骨改建的影响 |
3.3.1 种植体在颊舌侧连线下方的植入深度对骨改建的影响 |
3.3.2 种植体颊舌侧位置对骨改建的影响 |
3.3.3 颊侧跳跃间隙对骨改建的影响 |
3.4 其他因素对即刻种植骨改建的影像 |
3.4.1 颊侧骨壁厚度对于骨改建的影响 |
3.4.2 种植体植入部位(上颌/下颌)对骨改建的影响 |
3.5 影响T1 时种植体颈部获得2mm颊侧骨壁的因素 |
3.5.1 L11 水平 |
3.5.2 L0 水平 |
3.5.3 L1 水平 |
第4章 讨论 |
4.1 磨牙区牙槽窝的骨改建特点 |
4.2 磨牙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位点适应症选择 |
4.3 磨牙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体冠根向位置 |
4.4 磨牙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体颊舌向位置 |
4.5 磨牙区即刻种植跳跃间隙的处理 |
4.6 感染牙槽窝对磨牙区即刻种植的影响 |
4.7 CBCT的应用和评价意义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磨牙区即刻种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口内扫描制取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及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制取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 |
前言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口腔修复病例报告 |
前言 |
一、上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的数字化修复病例报告 |
病例一 数字化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 |
病例二 外科重建结合数字化赝复体修复上颌骨缺损 |
讨论 |
二、下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的数字化修复病例报告 |
病例三 腓骨移植联合牙种植术修复下颌骨缺损伴牙列缺损 |
讨论 |
三、前牙美学修复病例报告 |
病例四 牙体缺损的前牙美学修复 |
讨论 |
病例五 牙外伤后的即刻种植美学修复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颌骨缺损的赝复体修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BMP-2对放射性颌骨骨坏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对相邻牙的牙周组织破坏及拔除后牙周组织恢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临床仪器 |
(三) CBCT成像 |
1. 图像采集 |
2. 图像分析 |
(四) 数据获得 |
二、结果 |
(一) 患者基本资料 |
(二) MTM存在,MSM远中存在骨缺损的分析 |
(三) MTM缺失后,MSM远中骨缺损的分析 |
(四) 同一年龄段,MTM存在与缺失时,MSM远中骨缺损类型比较 |
(五) MTM拔除后,MSM远中骨质缺损恢复的分析 |
(六) 典型病例 |
三、分析与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骨质的彩响 |
参考文献 |
(7)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儿童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 |
第一部分 乳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
病例一 严重低龄儿童龋序列治疗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年轻恒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
病例二 左下后牙深龋行部分活髓切断术+超瓷嵌体修复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病例三 右下后牙慢性根尖周炎行牙髓血运重建术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牙外伤的临床治疗 |
病例 四左上前牙简单冠折合并右上前牙复杂冠折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 |
病例五 活动矫治器矫正乳牙列期前牙反(牙合)一例 |
讨论 |
体会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激光在儿童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难度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牙周炎即刻种植修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临床常见拔牙原因分析及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研究[D]. 郭亚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CGF行位点保存术对减数前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D]. 李宁宁.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2)
- [3]锥形锁柱种植体应用于磨牙区即刻种植1年后的局部骨量变化:CBCT研究[D]. 夏勋. 南昌大学, 2021(01)
- [4]口内扫描制取颌骨缺损患者印模的可行性分析及修复病例报告[D]. 张诗蕾.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BMP-2对放射性颌骨骨坏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唐子豪. 佳木斯大学, 2021(12)
- [6]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对相邻牙的牙周组织破坏及拔除后牙周组织恢复的回顾性研究[D]. 孙梦迪.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D]. 王文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D]. 张宝喆.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D]. 王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