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人体模型建立初探

浅谈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人体模型建立初探

一、浅谈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论——关于人体模型建立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恬恬[1](2021)在《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运用Cite Space V软件,以1991-2020年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近30年的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发文量、科研机构、作者、期刊、国家、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学分析,从而能够有效的把握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研究动态,以量化的方式对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发展概况进行客观审视,并对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知识图谱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全方位地审视我国田径运动科研发展的整体概况,为我国田径运动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国内发文量明显高于国外,但近年呈下降的趋势,符合普赖斯第三阶段特征;国外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符合普赖斯第二阶段特征。(2)高校是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研究的主要阵地,国内以体育类高校为主,国外以综合类大学为主,国外相对比国内合作较多。(3)国内外高产作者的单位都以高校为主,作者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特点,国内多为同机构内部间的合作,国外在合作密度上略高于国内,多为同机构内部间的合作、高产作者内部间的合作、研究方向一致间的合作。(4)国内外排名前十位的期刊均是体育类期刊,国内期刊多数是以主办单位命名,国外多数以研究方向划分。期刊的期数、影响因子、期刊每期发文量、期刊发表论文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期刊的发文量与作者的投稿率。(5)国外以美国发文量最多,且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各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并不多,多以国内内部研究为主。(6)国内田径运动训练研究一直是贯穿始终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主题为运动训练研究、运动学研究、田径运动发展研究、田径教学改革研究;以力量训练为核心的田径运动训练和运动损伤一直是国外研究的热点,研究热点主题为运动训练研究、运动损伤研究、流行病学研究、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心理学研究。(7)国内主题演化趋势呈现分化—融合—多元化的特点,重视竞技体育,协同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共同发展;国外呈现多元化—细致化的特点,重视运动损伤与康复。研究建议:(1)在体育强国背景和“十四五”规划引领下,全民健身被广泛关注,加强田径运动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有关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方面的论文,使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导向。(2)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各学科交叉研究,可多关注医学、损伤与康复等研究领域,从多角度、多学科视角下阐述田径运动,使田径运动多元化发展。(3)加强科研人才培养,提升个人实践水平。科研人才是研究田径运动的核心力量,为培养我国田径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应加强对外交流学习,搭建学术平台,构建学术共同体,提高各机构、地域学者们的合作与交流,推进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性与实践性。(4)在方法和内容创新上,提升创新意识,开拓新视角。强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深层挖掘田径运动研究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关注赛事热点,从选材、训练、技战术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弱势项目的研究。

朱厚伟[2](2021)在《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方婷[3](2020)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的定位及传习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掌握、提升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改善运动技术教学效果,已有的研究从运动技术诊断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从“体育教材‘学完丢光’”等现象来看,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为从学理上深入反思运动技术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技术哲学及默会知识论的视域内,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内涵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明确了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的定位及其传习特征。研究思路是:首先,探讨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问题时,梳理了体育教学领域运动技术研究的状况,揭示了在运动技术定位及传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接着,梳理了我国运动训练领域各运动技术流派的内涵界定、传习特征,从源头上探讨了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而,针对前面讨论中发现的问题,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探寻了运动技术的本义,尝试重新界定了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位置;最后,以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为线索,提示了运动技术学习及传习特征,为运动技术教学实践提示了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对体育教学领域运动技术争论的历史进行梳理,可知此前的相关研究已经意识到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如何定位的问题,出现了从运动文化(体育文化)传习视角进行定位的观点,引发了从教材加工的角度对之进行改造的思考。然而,因运动技术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的探讨不够深入,造成了运动技术效果不佳等系列问题。这正是从存在方式、传习机制、体育课程性质综合分析运动技术教学问题的必要性所在。(2)源头上,体育教学领域对运动技术的理解来自于运动训练领域,于是,对我国运动训练领域代表性的运动技术观进行梳理。发现,这些运动技术观在对运动技术的定义及运动技术训练特征方面虽有差异,但在讨论运动技术生成问题时,多立足于自然科学的立场,偏重第三者立场的客观定量分析,采用的是从运动结果逆向推导的方式,并未将运动技术的生成置于第一人称的“我”的运动行为过程中加以把握,这造成了运动技术研究与运动技术实践的脱离。(3)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探讨运动技术的本义,发现将运动技术限定为方法或能力并不恰当,其实质为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在传习人类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新人,所有学校教育活动均不能违背这一使命。在这样的逻辑下,体育教学的根本在于传以运动技术为主要载体或主要表现形式的运动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运动认知能力。(4)基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对运动技术的传习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作为运动认知能力的运动技术实为一种默会知识,运动技术掌握过程中,语言、形象等方式只是发挥辅助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我”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的统筹联动,这是一个默会的亲身实践过程,具有实践性及不可言传性的特征。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观察与模仿、领会、练习唯有遵循这一规律,才有提升运动技术教学效果的可能性。

辛明[4](2020)在《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既往研究中,诸多研究者对拉班动作理论从不同方面进行阐释,并在实践中进行有效地或创新性地应用,但拉班的动作理论体系宏大绵密,对其理论体系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仍有待于不断深入。在当下,中国舞蹈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运用拉班的动作分析方法和舞谱进行教学或研究,因而,对拉班动作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重新认识,真正理解这一科学理论的精神内核,及其在科学方法下蕴涵的人文精神,无论对于舞蹈的教学、研究及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拉班理论的文本,试图在系统把握拉班动作理论基础之上,借鉴自然科学公理化的方法,探究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以求在其宏观架构与微观透视之间寻找沟通并理解二者的桥梁;同时,对其理论中的焦点问题及其内在意义,借鉴新现象学的理论,进行互文阐释,并证明拉班的动作理论定律存在的普适性与价值所在。本研究通过对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理体系规则,对“拉班动作理论公理体系”进行探究,揭示“拉班动作理论定律”,以期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拉班动作理论的定理推导过程,并科学地运用拉班动作科学理论作为阐释舞蹈本体的工具有所助益。本研究通过归纳与总结认为,“拉班动作定律”可以归纳为“力效经济定律”“影迹合一定律”“空间和谐定律”等三大定律。“和谐”是拉班动作理论的主题,在拉班着述的文本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拉班对鲜活生命的关怀、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因此,本研究同时运用新现象学的视角,对拉班理论的“生命关怀”内容进行互文阐释。本文将“力效经济”作为拉班理论的第一定律,指出拉班从身体与动作的视角,揭示了动作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力效经济法则,主要通过“路径最短”“舞谱规则”“动作参与部位选择”“习惯动作优先”等方成面呈现。将“影迹合一”视为拉班理论的第二定律,从动作与情感、形式与内容的角度,阐释拉班主张内在力效倾向与外在形状变化表现一致,即动力范围的影形和个人空间的迹形同型同构,主要通过“力效和谐”“身心和谐”“舞台表演规则”等方面,阐释拉班的主张。将“空间和谐”作为拉班理论的第三定律,阐述了拉班以开放的视角,揭示了动作流动的奥秘,即:通过对“力效补偿”“力效传播”“习惯动作/习惯力效形成”“动作合唱”“动作的时代变迁”等问题的分析,察看如何通过强调力效平衡达到空间和谐。本研究运用拉班动作定律对中国当代日常生活舞蹈进行观察,使我们对舞蹈的理解能够深入到人文关怀层面,亦充分证明了拉班动作理论及定律价值历久弥新,在舞蹈文化研究中具有普适性、有效性、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这一研究亦启示我们:在舞蹈运动中自觉运用拉班动作定律,才能深刻理解生命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尊重生命的身心独立与自由,才能引领并促发个体生命实现“身心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舞蹈运动中注意把握拉班动作定律,才能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在身体中定型的“动作切入点”,从而让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身体的空间运动特点认知更加准确、深入,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动作理论提供基础。总之,本文通过对拉班理论系统地梳理,探究了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同时借用新现象学的理论作为互文,探究动作空间、身体空间、情感空间、社会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求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拉班动作理论的内核与价值,为舞蹈的本体研究与舞蹈学科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思考与参照,是本文的学术追求及其主要贡献。

陈婉钰[5](2019)在《基于ANSYS的北京皇家园林青石假山叠山技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传统园林叠石假山的定量研究趋势逐渐形成。叠山技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叠石假山作为集艺术价值与技术限制为一体的复杂工程,研究其“更系统的理解、更科学的研究、更完整的展示”的方式对假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意义]。本文基于对如何更系统的理解叠石假山创作中的多维内涵、如何更科学的研究现存传统假山的保护方式、如何更完整的展示假山叠山的技艺精髓三方面问题的思考,在尝试通过文献研究、方案设计、实践验证的方法[方法],从物质、技术的角度,探索运用力学研究工具中的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理解假山叠山技艺的方式[目的]。首先,通过对皇家园林假山相关文献的梳理及总结,综合假山“艺术性背后的结构限制”以及其“技术性背后的审美需求”,提出了辅助理解假山叠山技艺中所蕴含的技术、艺术、时间、空间、精神、物质等多维因素的思维模型。其次,通过对研究方法论文献、文化遗产保护及与假山物质/结构相似物体的ANSYS分析文献的研究及分析,论述了叠山技艺ANSYS数值模拟建模研究方法,提出了借助ANSYS软件分析叠山技艺的工作路径。然后,通过对园林常用石材类文献及皇家园林青石相关信息的挖掘,分三方面进行了基于ANSYS数值模拟的青石假山研究。一、ANSYS数值模拟的假山材料探讨。二、通过对北京皇家园林的调研测绘及建模分析,分二维、三维两方面分析了技艺特征、研究了基于ANSYS数值模拟的几何模型,探索了不同软件建立模型导入ANSYS的方法步骤。三、通过对力学基础文献的研究,分整体、局部两方面,研究了基于ANSYS数值模拟的叠山技艺力学模型。最后,基于数据存储及展示需求,结合假山研究文献资料信息,研究了ANSYS数值模拟模型的展示方式,建立了基于展示需求的假山叠山动画路径及动态调研交互地图。[步骤]最终在探索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ANSYS分析假山的方法及路径。

张振铭[6](2018)在《变速箱装配辅线装配任务可操作性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促使着制造业竞争更加激烈,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为制造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所有企业都在寻找一切可以提高自身的方法,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自动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对于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的装配生产线,纯手动、半手动操作依旧占据着主要地位,对于纯手动、半手动装配线,如何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所有工程机械企业都需要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的研究对象“装配任务可操作性评价方法”作为分析装配线的可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意义。想要找到装配线上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先确定装配线出现问题会影响到什么,真正受到装配任务影响的实体只有产品和工人,因此产品质量和工人身心健康就是本文研究的着眼点。首先本文将整个装配任务完成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产品设计阶段、任务分配阶段、装配操作阶段。根据每个阶段影响到的因素不同,选择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分别进行分析计算以及评价改进。产品设计阶段是产品诞生的阶段,而产品设计阶段也决定着在产品装配时的难易程度,产品设计的越复杂,装配越困难,则工人的失误率越高,装配线的产品质量就会下降。选择产品设计复杂度作为产品设计阶段影响产品质量的可操作性指标,选择应用结合了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专家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计算。任务分配阶段是设计完毕、生产之前的准备阶段,各个工位被分配到的任务量大小影响着工人操作失误率的高低,若分配到的任务量过大,则可能导致工人需要处理的信息过多以致产生失误,装配线的产品质量就会下降。选择操作过程复杂度作为任务分配阶段影响产品质量的可操作性指标,应用广义信息熵模型进行分析计算。装配操作阶段是实际生产阶段,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人进行装配操作的姿态、动作对于工人身体会产生负荷,负荷过大会导致工人产生累积性疲劳甚至职业病,损害工人身心健康。选择CATIA人机工程分析模块进行分析计算。本文通过对三个阶段对产品质量、工人身心健康两个方面的影响为思路,建立了完整的装配任务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借鉴并改进了本文涉及到的三种分析、计算方法,并且以某变速箱厂装配辅线为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提供了改进建议,证明了其科学性,对于提高装配线可操作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刘晓航[7](2017)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塑身内衣舒适性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愈发重视健康的生活观念,因而服饰健康问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女性对于塑身内衣的要求发展为在具有塑身效果的同时更要具有穿着的舒适性。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塑身内衣由于缺少科学系统的研究,因而在服装的塑形效果和舒适性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在保证塑身内衣塑形效果的同时,保证消费者穿着的舒适、健康是目前塑身内衣行业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了目前市场上塑身内衣的款式结构和面料特性,进而购买了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塑身内衣的8种面料,并进行了面料基础性能和拉伸性能测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可以收腹提臀的连体式塑身内衣,选用两种面料作为里料,其它面料作为外料制作了16件实验用衣。本研究采用服装压力舒适性主观评价方法,利用心理量表来描述服装施加在身体上的压力,同时招募了16位受试者,使其试穿16件塑身内衣进行主观舒适性和塑形效果评价实验,来研究不同面料制作的塑身内衣对人体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塑形效果和总体压感正相关。其次通过人体三维扫描,获取受试者的基本数据与穿着塑身衣后人体体型的变化。分析得出,型号为8a的塑身内衣具有最佳的塑身效果。最后结合神经网络建立塑身内衣舒适性预测系统。对该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实际值与预测值基本吻合,能够满足预测要求。

张雄杰[8](2016)在《基于Xsens MVN惯性运动捕捉系统装备的人体运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公布与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已成为其中的关键性领域技术之一。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领域重要的部分。要使人形机器人服务家庭、融入社会则其必须具有自然人的形态与特征。对于人体关节结构的模仿、肌肉群的并联驱动方式(协同和拮抗)、关节运动规律的自身内在机构学本质属性与特征的研究,是人形机器人的仿生研究与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具有科学意义与实际价值。利用Xsens MVN惯性运动捕捉设备,采集人体典型运动与姿态——步行的实验数据,基于人体的关节和骨架段的线位移、角位移、线速度、角速度、线加速度、角加速度运动学参数,研究人体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特征,并对肩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的工作空间进行实测、分析与描述。主要内容如下:构建了人体主体骨架运动模型。基于人体解剖学原理结构,将人体分23个体段、具有18个关节、36个自由度;定义了部分解剖学专业术语;并规划建立了统一的人体主体骨架模型坐标体系。利用Xsens MVN惯性运动捕捉设备,采集了40组人体日常步行动作的实验数据。在分析和归纳了个体行走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关节角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行走时三关节的关节角随时间变化的通用函数;在分析了40组步行数据的基础上,以身高、体重、步行周期三个参数为自变量,通过函数拟合给出了通用函数系数求解方程。针对人体三大主要关节即肩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的球面运动属性,将工作空间简化为球面上一部分,以关节输出标记点(极限)划过的轨迹所包络的球面部分为关节灵活工作空间,采集了关节灵活工作空间实测数据,并从球坐标和欧拉角两种描述形式分析了关节灵活工作空间特征。建立了人体三支链的动力学模型,并对人体下肢静力学及步行动力学进行分析求解。根据拉格朗日原理,获得考虑惯性力和惯性力矩的空间力系平衡方程并完成求解;在空间力系平衡方程与实验数据的支撑下,分析了人体站立时下肢静力学特征及人行走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关节力和关节力矩的变化图像和其上下限、变化范围。以人形机器人的球面并联仿生踝关节为例,针对特定自然人的身高、体重以及步行周期,以人体运动轨迹函数作为输出进行运动学反解,通过与Adams仿真软件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通用函数的一般性;以实测人体关节力和关节力矩为参考,通过关节机构的动力学的计算,得到驱动力、选择合适的驱动电机,体现了实测与分析的结果的基础性与实用性。

樊艳平[9](2015)在《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与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生物学领域机体论与还原论之争,促成了一般系统论的诞生。尽管会遇到各种困难,但这的确是促进科学统一的一次科学革命。科学发展过程中,在承认机械还原论优点的同时,更需要一个比之更完善的方法论指导。系统论思想强调低层次的事物和高层次的事物都需要关注,系统局部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局部和整体的反应,具体到生命系统而言,就是要既关心化学层次或分子层次上的事物,又关心较高的生命组织层次上的事物。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促进生命健康的工程学科,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还是工程技术的研发,都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和动态的角度研究人体系统的变化规律,尤其是针对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与生命系统整体的切合性。本文根据系统哲学原理对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与方法论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一、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概述。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生命”和“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两个核心要素。这里的生命,包括生命个体的健康和生命群体的延续,而这也一直是其使命之源。工程则包括个体生命的健康问题工程和群体生命的公平公正工程。相伴医学的发展,通过解决生命系统健康问题成就健康的个体生命;通过促进诊断治疗的简便化和低成本化,成就健康的群体生命。本文根据系统哲学的事物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新审视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概念和特点,并在分析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发现了解决特殊问题和局部问题时遇到的困境,而这些很多已被证实是由于对系统整体涌现产生的新特性和功能认识的缺失所致。二、科学技术发展演化的系统哲学方法论探讨。基于多种视角,人类在审视自己的同时,不断尝试着解读大自然。人们不断发现或创造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方式,试图追问自然。而我们在扫描这些解读自然和追问自然的过程、方式、内容和结果时,亦在试着描述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及其方式,并极力探索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本文试图从事物发展所遵循的系统哲学的差异协同律、层次转化律和整体优化律角度,对科学技术这一复杂系统演化的实质、动力、形式、过程进行探讨。多元性、差异性、相关性、整体性是这个复杂系统的特点,差异是促成这个系统的发展动力,协同则在差异基础上成就了系统的整个发展历程,自组织涌现表达了系统发展演化的形式,层级转化和整体优化则表达了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过程。三、人体组织器官的协同优化及自组织行为分析。开放性、多元性、层次性、相关性、动态性、整体性充分表达了人体系统的特点,协同优化和自组织行为是其典型的系统行为。本文对骨骼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并进行了骨的协同优化及其自组织行为分析,提出开放与非平衡是骨力学自组织行为的前提条件,差异信息是骨力学自组织行为的源动力。骨的功能适应性原理充分证实了骨的协同优化及自组织行为。四、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生物医学问题诉求,研究过程的实践介入,研究方法的实证性表达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实证性原则;问题生成的生态环境,交叉学科的整体关照,影响因子的综合考量表达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研究基础的历史性积淀,研究过程的历史性考察,研究体系的历史性结合表达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历史性原则;尊重生命的历史轨迹,聚焦人体系统的历史轨迹,人与外界的作用轨迹表达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生命适切性原则;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使其隐匿,系统分析方法以全新的活力面对生命系统,系统分析方法本就是表达系统自组织演化方式的一种方法。本文把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研究其运行中会产生诸多只因系统整体的存在而涌现出的新的特性、结构和功能,这些新生事物是系统各部分不能产生的,也是系统各部分简单叠加后不能产生的,只有在各部分因某种需要和某些联系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方可产生。必须在系统论指导下审视人体生命系统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并运用强调整体和动态的系统方法论,指导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这也是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本身性质使然),进而回答生命个体或群体的健康问题。

张芳兰[10](2014)在《基于E/QFD/TRIZ/FTOPSIS集成方法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创新是产品赢得市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科学准确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以指导产品设计过程,是产品成功开发的重要前提。设计阶段是产品开发的首要阶段,面向设计阶段的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增长,创新设计与评价所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领域知识愈来愈多,大大增加了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因此,针对现有设计理论与创新方法的文献分析,探究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集成模型,开发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的具体方法流程,从而指导设计过程的准确实施。另外,用户在追求产品基本功能与质量的同时,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易用性、高效性、审美性、愉悦性、环保性等人机设计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E)理论的人机产品创新成为产品设计的焦点,其合理开发可以有效预防与缓解由设计、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引起的人体危害,提高各项生活、生产劳动或工作的安全与效率,实现人、机与环境的共生系统。因此,以人机产品为研究对象,开发面向人机产品创新与评价的关键技术,对于改善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失误,加速设计过程,提高设计竞争力,提升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依据三角测量法,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研与E理论文献三种数据资料来源获取用户需求原始描述,经由E专家与工业设计师的专业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将重复、相似、模糊的用户需求分别进行删除、合并与转化。并将所获取得用户需求,通过问卷采用5点量表法进行优先度评价,再经由因子分析法进行用户需求结构优化,采用Cronbach α系数进行信度检测,确保用户需求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创建了基于E理论的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模型与方法。(2)以传统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方法为研究基础,分析并挖掘其5项方法缺陷。构建了简化的QFD质量屋,将基于E理论的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方法作为该质量屋的源头输入,弥补了传统QFD方法的缺陷1:矩阵规模过大造成计算的复杂性与耗时性,缺陷2:用户需求获取的完整性与有效性无法保证,以及缺陷3:产品工程技术特性获取的主观性。创建了基于E/QFD集成模型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关键问题与关键设计区域定位方法。(3)以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TRIZ)为研究基础,分析并挖掘其3项理论缺陷。将E/QFD模型方法与TRIZ理论结合,借助TRIZ冲突解决原理中的冲突矩阵、分离原理与40项发明原理,解决创新设计关键问题,并结合关键设计区域与E设计原则,创建了面向人机产品创新方案产生的E/QFD/TRIZ集成模型与方法。该集成模型可以弥补传统TRIZ理论缺陷1:未明确准确的创新问题,及缺陷2:缺少相关人机设计指导原理。同时弥补了传统QFD方法缺陷4:未涉及解决创新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手段。(4)针对若干人机设计方案优选与决策问题,构建了基于E设计要素与外观形态特征群的两种评价属性体系。利用模糊理论中的三角模糊数与语言变量及传统TOPSIS方法,提出将模糊理论与TOPSIS方法相结合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并创建了基于FTOPSIS的人机设计方案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模型与方法。(5)将FTOPSIS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与E/QFD/TRIZ模型相结合,创建了设计阶段的人机产品创新与评价完整集成模型E/QFD/TRIZ/FTOPSIS与方法,弥补了传统QFD与TRIZ共有的缺陷,即未涉及针对若干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法。并且依据该集成模型提出四阶段式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完整过程,依次为人机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人机创新设计关键定位、人机创新设计方案产生及人机设计方案评价,共包括15项具体方法步骤。通过传统厨房分体式烟机灶具的人机创新设计,论证了该完整集成模型与方法流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二、浅谈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论——关于人体模型建立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论——关于人体模型建立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社会实践背景
        1.1.2 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学术研究背景
        1.1.3 知识图谱研究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田径运动相关内容研究综述
        1.4.3 田径运动科研论文文献计量学研究综述
        1.4.4 知识图谱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文献计量分析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内容分析法
        2.2.5 对比分析法
3 数据来源、研究工具和程序
    3.1 数据来源
        3.1.1 国内数据来源
        3.1.2 国外数据来源
    3.2 研究工具
        3.2.1 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
        3.2.2 书目共现分析系统
    3.3 研究程序
4 结果与分析
    4.1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年发文量分析
        4.1.1 国内田径运动科研论文年发文量分析
        4.1.2 国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年发文量分析
        4.1.3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年发文量特征对比分析
    4.2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机构分布与合作情况
        4.2.1 国内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机构分布与合作情况
        4.2.2 国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机构分布与合作情况
        4.2.3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机构分布与合作情况对比分析
    4.3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作者分布与合作情况
        4.3.1 国内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作者分布与合作情况
        4.3.2 国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作者分布与合作情况
        4.3.3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作者分布与合作情况对比分析
    4.4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
        4.4.1 国内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
        4.4.2 国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
        4.4.3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4.5 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与合作情况
        4.5.1 高产国家分布情况
        4.5.2 高产国家/地区合作情况
    4.6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研究热点和演进情况
        4.6.1 国内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4.6.2 国内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主题演进分析
        4.6.3 国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4.6.4 国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主题演进分析
        4.6.5 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研究热点和演进情况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的定位及传习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1.先行研究的整体状况
        2.一般运动技术理论的研究
        3.具体运动项目中运动技术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路径
        1.研究目的及思路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
二、体育教学领域“运动技术”的争论及问题
    (一)体育教学目标层面运动技术的争论
        1.“体质论”中的运动技术
        2.“三基论”中的运动技术
        3.“体质论”与“三基论”的比较
    (二)体育教学内容层面运动技术的争论
    (三)体育教材层面运动技术的争论
    (四)小结
三、我国运动训练领域“运动技术”研究流派
    (一)马特维也夫的运动技术观
        1.马特维也夫对运动技术的定义
        2.以比赛为出发点的训练模式
    (二)过家兴的运动技术观
        1.运动技术定义
        2.全面化的技术训练模式
    (三)田麦久的运动技术观
        1.运动技术定义
        2.项群训练理论下的技术训练
    (四)茅鹏的运动技术观
        1.运动技术的定义
        2.一元训练理论下的技术训练
    (五)刘建和的运动技术观
    (六)小结
四、运动技术的本义与体育教学
    (一)运动技术的本义
        1.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技术
        2.具身的运动技术
    (二)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的位置
    (三)小结
五、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传习的特征
    (一)运动技术学习的机制
        1.默会知识的基本结构
        2.两种意识与寄托
    (二)运动技术学习的特征
        1.观察和模仿
        2.领会
        3.实践
    (三)运动技术传授的特征
        1.范例建立
        2.以练习代替语言
    (四)小结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及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三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拉班动作理论研究现状
        (二)其他动作理论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探究的基础与方法
    第一节 拉班动作理论的人文精神
        一 对生命存在的关注
        二 对生命完善的关爱
        三 对生命发展的关切
    第二节 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公理体系”
        一 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
        二 拉班动作理论的公理体系构架
    第三节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间的关系及问题
        一 拉班动作三定律间的相互关系
        二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探究存在的问题
        三 以新现象学进行互文的主旨与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力效经济:拉班动作第一定律探究
    第一节 力效经济与动作路径选择
        一 拉班空间观的基础
        二 个人空间的设定
        三 迹形形成与路径最短
        四 拉班舞谱基本规则与习惯动作优先
    第二节 力效经济与动作部位选择
        一 身体原动力
        二 身体空间与动作空间
        三 肢体区域与动作部位参与
        四 特色动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迹合一:拉班动作第二定律探究
    第一节 影迹合一与身心调节
        一 动力范围与影形形成
        二 身体视角
        三 动作表达感知
    第二节 影迹合一与情绪震颤
        一 情感空间与情感动作
        二 情绪震颤与惬意光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和谐:拉班动作第三定律探究
    第一节 空间和谐与力效平衡
        一 和谐与平衡
        二 力效平衡与力效补偿
        三 力效习得与力效传播
    第二节 空间和谐与动作合唱
        一 动作合唱
        二 动作的时代变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班定律之于生活舞蹈观察及启示
    第一节 生活舞蹈空间形象与社会空间情境
        观察一“跳起来”之舞与“站起来”的情境
        观察二僵化之舞与“极左”的情境
        观察三“美起来”之舞与“改革开放”的情境
        观察四“乐起来”之舞与“富起来”的情境
    第二节 生活舞蹈调谐与人的身心和谐
        启示一力效经济快乐之舞与身心调谐
        启示二力效平衡自由之舞与身心调谐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拉班动作理论主要着作简介
参考文献
    一 相关拉班理论研究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含译着、译文)
    二 相关跨学科研究文献
        (一)中文文献(含译着、译文)
        (二)英文文献
    三 相关舞蹈学研究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基于ANSYS的北京皇家园林青石假山叠山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助力我国遗产保护的发展
        1.1.2 助力园林智慧体系的建设
        1.1.3 助力假山研究工作的聚焦
    1.2 研究对象及目标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框架及结构
        1.3.1 研究路径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4.1 宏观路径层面
        1.4.2 方法技术层面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难点
        1.6.2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7.1 假山的数字化发展
        1.7.2 假山艺术性研究综述
        1.7.3 假山技术性研究综述
    1.8 有限元法及软件概述
        1.8.1 有限元法的应用
        1.8.2 ANSYS Workbench软件概述
第二章. 北京皇家园林青石假山叠山类型分析
    2.1 园林假山基本信息研究
        2.1.1 文献研究
        2.1.2 假山保护要素分析
        2.1.3 假山信息元数据库研究
    2.2 假山叠山技艺类型分析
        2.2.1 假山分类方式总结
        2.2.2 叠山技艺类型总结
        2.2.3 技艺信息元数据库研究
    2.3 假山叠石力学特征探讨
        2.3.1 园林石材文献学习
        2.3.2 山体石层受力情况
        2.3.3 青石石材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皇家园林青石假山叠山技艺调研
    3.1 青石假山调研
        3.1.1 调研方案
        3.1.2 调研总结
    3.2 青石假山测绘
        3.2.1 假山编号方式
        3.2.2 石材编号方式
    3.3 青石典型技艺研究
        3.3.1 假山常见山石比例
        3.3.2 青石假山常见技艺
        3.3.3 青石假山典型技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假山叠山技艺数值模拟分析方案研究
    4.1 ANSYS软件研究
        4.1.1 用户界面
        4.1.2 工作流程
        4.1.3 应用方向
    4.2 假山相似ANSYS案例研究
        4.2.1 假山保护各要素剖析
        4.2.2 假山“相似物体”界定
        4.2.3 相似物体的ANSYS案例分析
    4.3 假山ANSYS分析路径研究
        4.3.1 力学建模方法
        4.3.2 假山力学建模方法研究
        4.3.3 操作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石假山ANSYS模型分析内容研究
    5.1 青石材料参数选取
    5.2 基于ANSYS的假山模型简化方式研究
        5.2.1 几何模型建模方式分析
        5.2.2 多方式简化建模
    5.3 典型技艺受力分析
        5.3.1 叠山技艺“挑”与“压”
        5.3.2 叠山技艺“挑”+“飘”与“压”
        5.3.3 叠山技艺“重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叠山技艺的ANSYS数值模拟分析实践
    6.1 针对假山局部的ANSYS分析研究
        6.1.1 局部立方体简化法
        6.1.2 局部三角面简化法
    6.2 针对假山整体的ANSYS分析研究
        6.2.1 建模及网格划分
        6.2.2 分析结果
    6.3 针对叠山技艺的定量研究建模
        6.3.1 假山石材尺寸特征
        6.3.2 ANSYS受力云图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ANSYS数值模拟叠山技艺的展示方式
    7.1 假山云图信息展示需求
    7.2 ANSYS对叠山技艺的赋能方式探讨
        7.2.1 结合实地调研:交互地图展示Demo
        7.2.2 结合课程展示:叠石技艺数字动画
第八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鸣谢

(6)变速箱装配辅线装配任务可操作性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性的研究
        1.2.2 产品设计复杂性
        1.2.3 操作过程复杂性
        1.2.4 人因工效学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装配可操作性分析的模型框架研究
    2.1 复杂性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2.1.1 复杂性的起源
        2.1.2 复杂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2.1.3 复杂性的总结分类
    2.2 工效学理论及应用研究概述
        2.2.1 工效学理论概述
        2.2.2 工效学应用概述
    2.3 装配可操作性的影响因素
        2.3.1 产品设计因素
        2.3.2 任务分配因素
        2.3.3 操作舒适度因素
    2.4 论文研究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产品质量的复杂性分析
    3.1 变速箱装配辅线介绍
    3.2 产品设计复杂性评价方法
        3.2.1 评价方法介绍
        3.2.2 参考指标权重计算
        3.2.3 各工位设计复杂度的计算与分析
    3.3 操作过程复杂性评价方法
        3.3.1 评价方法介绍
        3.3.2 各工位操作分析、数据统计
        3.3.3 各工位规模因素分析计算
        3.3.4 各工位难度因素分析计算
        3.3.5 各工位状态多样性因素分析计算
        3.3.6 变速箱装配辅线操作过程复杂度的计算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工人操作舒适度的人因工效学分析
    4.1 人因工效学评价方法介绍
        4.1.1 人体模型姿态分析
        4.1.2 人体运动分析
        4.1.3 软件模块选择
        4.1.4 操作舒适度评价公式
    4.2 建立各工位工人CATIA模型并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操作舒适度评分计算
    4.3 人因工效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神经网络的塑身内衣舒适性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介绍
        1.1.1 塑身内衣的定义
        1.1.2 塑身内衣的起源与发展
    1.2 塑身内衣压力舒适性研究现状
        1.2.1 服装压的定义、皮肤压力的产生机制、皮肤感知生理学
        1.2.2 服装压力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和舒适阈值确定
        1.2.3 服装压力分布研究
        1.2.4 服装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1.2.5 动态服装压舒适性预测及生物力学模型建立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塑身内衣面料弹力性能测试和设计制作
    2.1 面料弹力性能测试
        2.1.1 织物规格
        2.1.2 拉伸试验
    2.2 塑身衣设计制作
        2.2.1 款式设计
        2.2.2 面料选择
        2.2.3 尺寸确定
        2.2.4 制作
第3章 塑身内衣着装主观舒适性评价
    3.1 主观穿着实验介绍
        3.1.1 评价指标确定
        3.1.2 受试者介绍
        3.1.3 实验环境和受试前的准备
        3.1.4 实验过程
    3.2 主观实验数据分析
        3.2.1 压感
        3.2.2 塑形效果
        3.2.3 总体压感和整体塑形效果
第4章 塑身内衣对人体体型的影响
    4.1 三维人体扫描技术
        4.1.1 概况
        4.1.2 三维人体测量系统分类
    4.2 三维扫描实验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流程介绍
        4.2.3 数据采集
    4.3 分析对比
第5章 神经网络在塑身内衣舒适性上的应用
    5.1 神经网络
        5.1.1 神经网络的概念
        5.1.2BP神经网络在服装人体工学上的应用
    5.2 应用
        5.2.1 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5.2.2 预测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维扫描配对样本T检验表格
附录2 神经网络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Xsens MVN惯性运动捕捉系统装备的人体运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人体运动特性分析现状
        1.2.1 人体运动特性分析国外发展现状
        1.2.2 人体运动特性分析国内研究现状
        1.2.3 人体运动研究及适用领域
        1.2.4 人体运动研究存在问题
    1.3 本文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人体主体骨架运动模型的构建
    2.1 引言
    2.2 人体解剖学专业术语
        2.2.1 解剖学姿势
        2.2.2 解剖学方位术语
        2.2.3 解剖学的轴和面
        2.2.4 人体骨架模型坐标系的建立
    2.3 人体骨学
        2.3.1 骨骼的分类
    2.4 骨连接
        2.4.1 直接连接
        2.4.2 间接连结
    2.5 人体肌学
        2.5.1 肌的形态和构造
        2.5.2 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2.5.3 肌的辅助装置
    2.6 人体主体骨架运动模型
        2.6.1 人体环节划分
        2.6.2 人体主体骨架运动模型的构建
        2.6.3 人体主体骨架运动模型坐标系建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体步态分析及步行通用函数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Xsens MVN惯性运动捕捉设备
        3.2.1 设备原理及简介
        3.2.2 数据采集
        3.2.3 数据存储
        3.2.4 数据处理
        3.2.5 欧拉角
    3.3 人体运动姿态研究思路
        3.3.1 关节数据的保存和提取
        3.3.2 人体运动姿态曲线拟合
    3.4 步行运动学研究
        3.4.1 测量对象
        3.4.2 步态分析参数及定义
        3.4.3 行走规律的探索
        3.4.4 关节角度变化
        3.4.5 运动轨迹拟合
        3.4.6 运动学特征时相、特征时刻、特征极值与h,m,T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节组灵活工作空间
    4.1 引言
    4.2 关节组灵活工作空间球坐标表示
        4.2.1 肩关节灵活工作空间
        4.2.2 髋关节灵活工作空间
        4.2.3 踝关节灵活工作空间
    4.3 关节组灵活工作空间欧拉角表示
        4.3.1 肩关节灵活工作空间
        4.3.2 髋关节灵活工作空间
        4.3.3 踝关节灵活工作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肢静力学及步行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下肢动力学分析
    5.3 人体正常站立时下肢静力学
    5.4 人体行走时的关节动力学
        5.4.1 行走足底力分析
        5.4.2 关节力与关节力矩变化图像
        5.4.3 步行关节力与关节力矩范围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体运动学、动力学的应用和验证
    6.1 引言
    6.2 人体运动学求解机构输入
        6.2.1 球面并联仿生踝关节简介
        6.2.2 运动学反解分析
        6.2.3 数值计算和仿真验证
    6.3 电机的选取
        6.3.1 动力学建模
        6.3.2 电机的选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与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概述
    2.1 什么是生物医学工程学
        2.1.1 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概念表达
        2.1.2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念的内涵
        2.1.3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念的外延
    2.2 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概况
        2.2.1 医学的发展概况
        2.2.2 生物力学的发展概况
        2.2.3 生物医学工程相关技术的发展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演化的系统哲学方法论探讨
    3.1 科学技术发展演化的实质
        3.1.1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杂系统
        3.1.2 科学技术发展演化的时空性
    3.2 科学技术发展演化的动力
        3.2.1 差异的引发作用
        3.2.2 协同的成就作用
        3.2.3 科学技术发展演化中差异协同作用的数学表达
    3.3 科学技术发展演化的形式
        3.3.1 科学技术是一个自组织开放系统
        3.3.2 科学技术发展演化形式的数学表达
        3.3.3 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与自组(织)涌现的哲学
    3.4 科学技术发展演化的过程
        3.4.1 科学技术系统的层级转化
        3.4.2 科学技术系统的整体优化
        3.4.3 科学技术发展演化过程的数学表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体组织器官的协同优化及自组织行为分析
    4.1 人体—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4.1.1 人体系统的开放性
        4.1.2 人体系统的多元性
        4.1.3 人体系统的层次性
        4.1.4 人体系统的相关性
        4.1.5 人体系统的动态性
        4.1.6 人体系统的整体性
    4.2 关于骨骼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4.2.1 应功能而生的骨骼结构
        4.2.2 力学角度对骨骼结构的诠释
        4.2.3 材料学角度对骨骼结构的诠释
        4.2.4 基于系统思想的骨重建认识
        4.2.5 骨及骨的结构
    4.3 骨的整体优化及其自组织行为分析
        4.3.1 关于协同与自组织的表达
        4.3.2 骨的结构优化和协同行为
        4.3.3 人体骨骼系统的自组织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5.1 实证性原则
        5.1.1 生物医学问题诉求
        5.1.2 研究过程的实践介入
        5.1.3 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5.2 整体性原则
        5.2.1 问题生成的生态环境
        5.2.2 交叉学科的整体关照
        5.2.3 影响因子的综合考量
    5.3 历史性原则
        5.3.1 研究基础的历史性积淀
        5.3.2 研究过程的历史性考察
        5.3.3 研究体系的历史性结合
    5.4 生命适切性原则
        5.4.1 尊重生命的历史轨迹
        5.4.2 聚焦人体系统的历史轨迹
        5.4.3 人体与外界的作用轨迹
    5.5 系统分析方法(以骨骼系统为例)
        5.5.1 两种传统的分析方法
        5.5.2 系统分析方法
        5.5.3 系统自组织演化方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10)基于E/QFD/TRIZ/FTOPSIS集成方法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人机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1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E)
        1.2.2 E 理论研究现状
    1.3 QFD 与 TRIZ 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QFD 方法研究现状
        1.3.2 TRIZ 理论研究现状
        1.3.3 QFD、TRIZ 与其他设计理论集成趋势
    1.4 产品设计方案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1.4.1 产品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1.4.2 基于 E 理论的人机产品设计评价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 E 理论的用户需求评价模型构建
    2.1 现有用户满意度理论与模型分析
    2.2 人机产品用户满意度模型与 E 设计原则
        2.2.1 人机产品用户满意度三维分类模型
        2.2.2 E 设计原则
    2.3 基于 E 理论的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模型
        2.3.1 基于三角测量法的用户需求原始描述
        2.3.2 用户需求初选
        2.3.3 基于李克特 5 点量表法的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
        2.3.4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用户需求数据优化
        2.3.5 最终用户需求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 QFD 方法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关键研究
    3.1 QFD 方法
        3.1.1 QFD 的核心思想
        3.1.2 QFD 模式与过程
        3.1.3 QFD 核心元件
        3.1.4 传统 QFD 方法的局限
    3.2 简化的 QFD 质量屋模型创建与应用
        3.2.1 简化的 QFD 质量屋模型创建
        3.2.2 面向简化的质量屋矩阵汽车设计优先度分析
    3.3 人机产品创新设计关键定位集成模型 E/QFD 创建
        3.3.1 E/QFD 集成模型创建
        3.3.2 用户需求与设计特性关系构建
        3.3.3 构建质量屋确立设计特性优先度与正负相关性
        3.3.4 关键创新问题与关键设计区域确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TRIZ 理论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方案研究
    4.1 TRIZ 理论
        4.1.1 技术与需求进化理论
        4.1.2 冲突解决原理
        4.1.3 TRIZ 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4.1.4 传统 TRIZ 理论的局限
    4.2 人机产品创新方案产生集成模型 E/QFD/TRIZ 创建
        4.2.1 E/QFD/TRIZ 集成模型构建
        4.2.2 关键创新问题与 TRIZ 问题转化
        4.2.3 关键创新问题冲突分析与消除
        4.2.4 具体创新方案产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的人机产品设计方案评价
    5.1 模糊理论(Fuzzy Theory,FT)
        5.1.1 三角模糊数
        5.1.2 语言变量与模糊数
    5.2 多属性群决策设计评价
        5.2.1 设计评价与群决策
        5.2.2 多属性群决策设计评价方法
    5.3 评价属性体系构建方法
        5.3.1 基于 E 设计要素的评价属性体系构建
        5.3.2 基于外观形态特征群的评价属性体系构建
    5.4 基于 FTOPSIS 的模糊多属性群决策评价方法
        5.4.1 设计方案评价模型构建
        5.4.2 确定方案及其评价属性
        5.4.3 确定决策群体
        5.4.4 FTOPSIS 方案排序
        5.4.5 敏感性分析
    5.5 基于 FTOPSIS 的汽车形态设计方案评价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完整集成模型创建与应用
    6.1 完整集成模型 E/QFD/TRIZ/FTOPSIS 创建
    6.2 四阶段式人机产品创新与评价完整过程分析
        6.2.1 人机用户需求优先度评价
        6.2.2 人机创新设计关键定位
        6.2.3 人机创新设计方案产生
        6.2.4 人机设计方案评价
    6.3 E/QFD/TRIZ/FTOPSIS 完整集成模型在烟机灶具创新中的应用
        6.3.1 厨房烹饪工作中的危害
        6.3.2 基于 E/QFD/TRIZ/FTOPSIS 的烟机灶具创新过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汽车外观形态 24 项评价属性公信度评测
附录 B 厨房烟机灶具用户需求重要度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浅谈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论——关于人体模型建立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田径运动科研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D]. 刘恬恬. 山西大学, 2021
  • [2]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D]. 朱厚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的定位及传习特征的研究[D]. 方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D]. 辛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5]基于ANSYS的北京皇家园林青石假山叠山技艺研究[D]. 陈婉钰.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7)
  • [6]变速箱装配辅线装配任务可操作性分析与评价[D]. 张振铭. 吉林大学, 2018(01)
  • [7]基于神经网络的塑身内衣舒适性系统评价研究[D]. 刘晓航. 北京服装学院, 2017(03)
  • [8]基于Xsens MVN惯性运动捕捉系统装备的人体运动特性研究[D]. 张雄杰. 燕山大学, 2016(01)
  • [9]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与方法论研究[D]. 樊艳平.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6)
  • [10]基于E/QFD/TRIZ/FTOPSIS集成方法的人机产品创新设计与评价技术[D]. 张芳兰. 南昌大学, 2014(05)

标签:;  ;  ;  

浅谈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人体模型建立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