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碑看尼龙会馆的历史

从石碑看尼龙会馆的历史

一、从锦纶会馆碑刻看其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白芳[1](2020)在《清代广州丝绸商业行会研究——以匹头行锦联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球拓展为中国丝货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在海外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广东地区的丝织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分工日趋精细,丝织行业呈现出高度商品化和专业化的特征。清代广州丝绸行业的手工业和商业会馆名目繁多,但因文献记载的缺失,我们对每一行的了解大多仅停留在只言片语上。匹头行锦联堂是清道光以来在广州较为活跃的丝绸商业群体,文章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对匹头行的组织架构、经营范畴、行会规章及流变影响进行梳理,从侧面考察清代广州丝绸贸易的情况。

李也[2](2018)在《清代碑志书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书法研究,以往精力集中在关注书家与书法风格上,清代的碑志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系统梳理清代碑志的特点、形制、书家以及发展轨迹,进而探讨碑志在清代书法上的重要意义。整个清代碑志书家参与者分布广泛,清前期承续明代风格者占以最大宗;之后追慕帝王雅好与馆阁体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书家的碑志书写风格与独立的书法创作上也存在着种种现象。通过梳理清代碑志书法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观察当时书家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对清代碑志在书法学方面的价值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和探索,意在通过书法的客观真实现象来揭示清代碑志书法的规律及特点等。通过对清代碑志进行不同历史时期同类型碑志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碑志书法风格经历了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淳朴厚拙、冲突交融的发展现象。这一现象是清代书法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环节,也与清代书坛的发展相一致。清代碑志书法风格的流变至乾嘉以后与清代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相契合,亦是其他时代所不具备的,通过全面归纳清代碑志书法的社会状态和历史特征,可补充清代书法史发展。本论文从六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清代碑志的综合考察,本论文以碑碣与墓志为主要考察对象。碑碣在清代碑刻中数量最多,基本承接了前代的碑碣形制,但在碑额上形制比较多样多以螭、龙、麒麟、祥云、花草等雕饰。以示庄重。碑文内容上满汉合璧的书写式样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前朝是未曾以此种比例出现的。墓志的形制基本延续了前朝形制的定制,未有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碑志在清代明显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河南、直隶、岭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综合观察碑志的特点后,与书法风格相关照。第二,专一的分析清代碑碣,以其构造和种类切入,考察清代碑刻制度,其中出现了特殊的集字碑等现象。清代立碑颇重装饰性,尤显现在碑额上,当然多语碑额更是清代的特色。第三,专一分析墓志,以形制和类型切入,分典型墓志、碑形墓志、帖形墓志、砖质墓志、瓷质墓志数种。清代墓志往往文辞较多、内容丰富,贯穿整个朝代墓志盖、志文的书写特色形成了官方特点、书家特点等多种式样。第四,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皇室、官宦、遗民书家等等即独立又相互交织。既有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绪,又有受帝王雅好和官方刻帖的影响,加之清代取仕中对书法的重视,文人书碑志受干禄影响较重。乾嘉以后,思潮涌动,碑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碑志书法风格更加多样化,这亦是清代所特有的书法现象。第五,清代馆阁体与碑志书法。清代的馆阁体书法以二王为宗,以唐人书法为师,承袭明代之中书体。经过清代帝王和文臣的不断规范,朝廷把书法的公正与否也作为科举取士的内容之一。这样碑志书法就有了董其昌、赵孟頫、欧阳询、颜真卿、抄经等多种风格的影响。以馆阁体的成因及影响来看书碑志者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矛盾,使之更加立体客观。第六,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清代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意识高度自觉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点在碑志书法风格中也有表现。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敦朴厚拙、冲突与交融等等现象在清代碑志书法风中竞相出现,这都离不开这个清代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也离不开清代书法发展的客观事实。对清代碑志书法的综合的研究必将促进清代书法史的研究,使清代书法发展的史实、现象更加立体饱满。

段雪玉[3](2012)在《锦纶堂:近代蚕丝业行会组织的社会史考察》文中认为引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蚕丝业史料,围绕清代蚕丝业市场构成、丝织业行会组织锦纶堂、机器缫丝业、反机器风潮事件,以及陈廉伯与商团事件诸方面,尝试讨论清末民初蚕丝业视野下的珠江三角洲社会变迁。

肖金亮[4](2009)在《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中国当前的保护工作正在摆脱传统的“工程”和“项目”的地位,自发地酝酿形成一门系统化的“历史建筑保护科学”;在具体的保护工作方法上,也从传统的单学科、少技术含量的保护模式向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科技化保护转变。这种新型保护工作方法,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首先对国外的若干保护工作的特点和方法进行阐释和分析,并以之作为借鉴。然后按照中国历史建筑的管理级别和分类情况,立足于实际工作,从历史文化名城调查与认定、文物保护规划、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监测与预防性保护等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的角度,对实践中展现和暴露出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多学科科技保护的若干工作方法和规律。这些方法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内容:思想上加深对保护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的认知与理解;对多学科的运用不要表面化,要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要真正地指导保护工作的每一步判断和决策;调整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以符合新形势下的保护工作的需求;对各种技术的应用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脱离最终的保护目的;要积极拓展各学科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要只局限在微观物体的层面上;在多学科参与的保护团队中,建筑师应该承担起相应责任,负责把握各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各技术的应用方向不偏离最终的保护目标;如此等等。在归纳出具体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着进行方法论方面的理论提升,经研究认为历史建筑保护科学的方法论可以拆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符合多学科保护特点的合理的工作流程、保护工作的独特原则,这三个部分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成功的保护工作系统。论文最后进一步提升到哲学层面上,对系统论与历史建筑的内涵、价值理性技术理性的和谐统一、综合集成系统方法论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胡晓宇[5](2004)在《从锦纶会馆碑刻看其历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12月,获悉康王路的兴建将在广州市下九路中间拦腰通过,而位于下九路西来新街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锦纶会馆正在康王路中央,因此需要迁移。当时,原居住于会馆内的居民已搬迁,屋内居民自搭的间隔被拆毁,发现了镶嵌在墙内的共19块碑刻。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州博物馆的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了调查、拓片、测量等一系列的工作。

二、从锦纶会馆碑刻看其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锦纶会馆碑刻看其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广州丝绸商业行会研究——以匹头行锦联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会组织
二、经营范围
三、行会规章
四、影响流变
结 语

(2)清代碑志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材料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碑志综合考察
    第一节 清代碑志的继承发展
        (一)清代碑志的继承
        (二)清代碑志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碑志的地域特点
        (一)河南地区
        (二)直隶地区
        (三)岭南地区
    第三节 清代碑志的书法地位
        (一)观照碑帖之变
        (二)观照变革中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 清代碑碣
    第一节 清代碑碣的构造和种类
        (一)清代碑碣的构造
        (二)清代碑碣的种类
    第二节 清代的刻碑制度
        (一)制石
        (二)书丹
        (三)镌刻
        (四)检校
    第三节 清代碑额的形制装饰
        (一)清代碑首形制
        (二)清代碑额装饰
        (三)多语碑额
    第四节 清代碑额书法
第三章 清代墓志
    第一节 清代墓志的形制
    第二节 清代墓志的类型
        (一)无盖墓志
        (二)典型墓志
        (三)碑形墓志
        (四)帖式墓志
        (五)砖质墓志
        (六)瓷质墓志
    第三节 清代墓志的构成
        (一)墓盖的构成
        (二)墓志的构成
    第四节 清代志盖书法
第四章 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
    第一节 清代碑志书家的社会分布
        (一)皇室书家
        (二)官宦书家
        (三)遗民书家
    第二节 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绪
    第三节 帝王雅好与官方刻帖
    第四节 文人干禄与书体选择
    第五节 碑学兴起与革故鼎新
第五章 清代“馆阁体”与碑志书法
    第一节 清代碑志中的馆阁书法
        (一)取法董其昌
        (二)取法赵孟頫
        (三)取法欧阳询
        (四)取法颜真卿
        (五)取法抄经等
    第二节 清代“馆阁体”的成因
        (一)帝王喜好的影响
        (二)文化政策的推动
        (三)文书制度的制约
        (四)审美观念的影响
    第三节 实用与情性的矛盾
        (一)书法实用性的扩张
        (二)书法艺术性的束缚
        (三)穷则求变
第六章 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
    第一节 率情自然的追求
        (一)傅山的“四宁四毋”论
        (二)石涛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论
        (三)郑板桥的“天真”论
        (四)金农“自我作古”论
        (五)梁巘的“勿惑众议”论
        (六)朱和羹“性灵”说
    第二节 雅正中和的趋向
        (一)冯班的“古法”论
        (二)宋曹的“布置”说
        (三)王澍的“专精”论
        (四)笪重光的“规矩”论
        (五)梁同书的“精熟”论
    第三节 敦朴厚拙的新声
        (一)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四)姚孟起“精神”说
    第四节 冲突与交融
        (一)反碑
        (二)崇碑
        (三)唯碑
        (四)碑帖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清代碑志书家表
    2.清代碑志刻工表
作者简介
致谢

(4)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中的词语设定
    1.2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程
        1.2.1 外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
        1.2.2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
    1.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渐成科学体系、多学科科技保护
        1.3.1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之体系的萌动
        1.3.2 新的保护工作方式:多学科的科技保护
    1.4 新趋势下的新问题:多学科科技保护的工作需落实与细化
        1.4.1 中国的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产生的新问题
        1.4.2 问题的症结:多学科科技保护的实践不足
        1.4.3 解决之道:加快多学科科技保护的落实与细化和初步的理论提升
    1.5 本研究的提出
        1.5.1 研究的目的:以实践提炼保护方法
        1.5.2 研究的内容:历史建筑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法的探索
        1.5.3 研究的角度
        1.5.4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
        1.5.5 研究的特色
        1.5.6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外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多学科工作方法带来的启示
    2.1 总体概况
    2.2 参考实例:雅典卫城修复工程
        2.2.1 基本情况
        2.2.2 造成保护性破坏的两次保护行为
        2.2.3 1975 年开始的新一轮修复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2.2.4 多学科参与的科技保护取得丰硕的成果
        2.2.5 保护结果
    2.3 参考实例:巴拉宪章提出的保护程序
    2.4 参考实例:莫高窟85 窟保护
        2.4.1 基本情况
        2.4.2 保护工作的详细情况:合理的流程与细致的专业研究
        2.4.3 保护效果
    2.5 外国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式的一些特点
        2.5.1 自觉、主动地把历史建筑保护当作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工作
        2.5.2 充分的技术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工作周期较长
        2.5.3 尽可能地避免人为不确定因素
        2.5.4 尽管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但仍然受到诸多限制
        2.5.5 一些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部分应用存在盲目化的倾向
第3章 历史文化名城调查与认定的工作方法探索
    3.1 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几个层次
    3.2 历史文化名城的调查与认定
    3.3 实例分析:库车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3.3.1 工作背景
        3.3.2 人文历史与科学技术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结合
        3.3.3 基础数据调查与价值分析:多学科视角的一体化研究
    3.4 历史文化名城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法的探索
        3.4.1 大尺度历史建筑保护的参与学科和技术以宏观类为主
        3.4.2 多技术应用能做到什么程度尚要不断摸索和深入探讨
        3.4.3 多学科保护在价值分析和阐释中的重要作用
        3.4.4 多学科合作要有明确目标
第4章 保护规划的工作方法探索
    4.1 关于保护规划
    4.2 实例分析:以少室阙、启母阙保护规划
        4.2.1 无技术手段支持的结果:面对相同情况产生截然相反的判断
        4.2.2 多学科的参与直接影响规划决策
    4.3 保护规划的多学科参与工作方法探索
        4.3.1 广泛吸纳其它学科参与保护规划工作
        4.3.2 保护规划所需要的学科和技术以中观为主
        4.3.3 不同学科的专业化工作是保护规划科学化的基础
        4.3.4 多学科介入应是自始至终的
        4.3.5 “保护规划”所应承担的任务需进行再认识
第5章 木结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工作方法探索
    5.1 木结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传统方法
    5.2 实例分析:故宫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5.2.1 工作背景
        5.2.2 以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支撑的历史研究
        5.2.3 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测绘
        5.2.4 专业人员进行的残损勘察
        5.2.5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修缮设计与工艺研究
        5.2.6 施工
        5.2.7 验收与日常养护
    5.3 实例分析:恭王府府邸修缮工程
        5.3.1 工作背景
        5.3.2 工作特点:以传统木结构修缮方式为主、以科技手段补充
    5.4 木结构建筑修缮的多学科参与工作方法探索
        5.4.1 传统修缮方式与科技保护有机结合
        5.4.2 参与学科的特点:针对具体材料、构件、缺陷的微观处理
        5.4.3 目前的技术距离完全满足木结构保护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
第6章 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工作方法探索
    6.1 实例分析:河南登封观星台保护方案设计
        6.1.1 复杂因素交织的保护对象
        6.1.2 多学科参与共同求解
        6.1.3 全面、细致地开展专业化的详细调研
        6.1.4 多学科综合分析取得极具深度的成果
        6.1.5 各学科提出初步方案,以价值评估和总体保护策略为指导进行优化
    6.2 实例分析:圆明园九洲清晏景区桥梁遗址保护工程
        6.2.1 工作背景
        6.2.2 不科学的粗暴保护带来的损失
        6.2.3 严格按照保护科学规律进行的新的保护工作
    6.3 砖石结构建筑修缮的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法探索
        6.3.1 参与学科的特点:针对微观对象
        6.3.2 历史研究与价值评估的准确性离不开多学科技术手段的辅助
        6.3.3 保护过程中,仍然要由建筑师把握和引导各学科的工作方向
        6.3.4 不可以表面现象做判断,必须进行专业化的深入检测与研究
        6.3.5 多学科参与的科技保护,需要一个相适应的合同与财务制度
第7章 监测与预防性保护的工作方法探索
    7.1 监测与预防性保护概述
    7.2 实例分析:宁波保国寺大雄宝殿科技保护监测系统
        7.2.1 工作背景
        7.2.2 监测系统的目标与难点
        7.2.3 监测系统设计:全面的架构
        7.2.4 监测系统的成果与主要不足:缺少目标,事倍功半
    7.3 监测与预防性保护的工作方法探索
        7.3.1 监测与预防性保护所需技术的特点:类型涵盖广
        7.3.2 多学科科技保护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能浮于表面
        7.3.3 多学科参与要贯彻始终,尤其要注重工作初始阶段的意见汇总
        7.3.4 建筑师的总体把握至关重要
第8章 归纳与总结: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的工作方法
    8.1 实践中总结的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法的几点基本内容
        8.1.1 正确把握保护目标
        8.1.2 多学科合作要深入而扎实
        8.1.3 结合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学科和技术
        8.1.4 多学科参与要贯彻始终
        8.1.5 多学科参与的工作模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
    8.2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多学科科技保护的工作规律
        8.2.1 三个组成部分:学科群、流程、保护原则
        8.2.2 学科群:多种学科与技术的集合体
        8.2.3 符合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特点的流程
        8.2.4 保护工作的独特原则
        8.2.5 学科群、流程、保护原则之间的关系
    8.3 历史建筑保护科学及其工作方法的哲学思想
        8.3.1 系统论与历史建筑
        8.3.2 价值理性、技术理性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统一
        8.3.3 综合集成系统方法论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特点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十九世纪主要文物古迹修复理念
附录B 国际上主要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文件名录
附录C 重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文件内容概述
附录D 中国1949 年之后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从锦纶会馆碑刻看其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广州丝绸商业行会研究——以匹头行锦联堂为例[J]. 白芳. 文博学刊, 2020(04)
  • [2]清代碑志书法研究[D]. 李也. 吉林大学, 2018(04)
  • [3]锦纶堂:近代蚕丝业行会组织的社会史考察[J]. 段雪玉. 海洋史研究, 2012(00)
  • [4]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D]. 肖金亮. 清华大学, 2009(05)
  • [5]从锦纶会馆碑刻看其历史[J]. 胡晓宇. 岭南文史, 2004(04)

标签:;  ;  ;  ;  ;  

从石碑看尼龙会馆的历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