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元登场 给收藏品市场带来了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彤[1](2014)在《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六朝古都和当代中国的首都,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近年来,北京旅游持续升温,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旅游市场空前繁荣。旅游业正在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北京旅游中显现出的空间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发展对于空间优化的要求愈加迫切。旅游是一种人们以愉悦为主要目的、通过旅行离开惯常环境,并在目的地作短时间停留的活动。作为旅游的空间载体,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存在形式。当代北京旅游空间承载了游客多种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总和。对于每年接待游客数以亿计的当代北京来说,旅游空间的研究既是优化旅游体验、提高城市吸引力的基础,也是考量北京城市空间整体面貌的一个重要切片。本文立足北京,聚焦当代,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旅游学理论为主要依据,针对旅游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并提出部分优化策略和发展建议。在明确旅游、旅游空间等概念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了北京旅游空间的层级解析,将研究内容划分为旅游空间要素结构、旅游空间愉悦品质和旅游空间基础支撑三个方面,并通过对北京旅游整体面貌的梳理,归纳出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三方面主要问题:要素结构失衡、愉悦品质不高和基础支撑乏力。在主体部分中,论文以空间问题为先导,在城市尺度结合旅游系统观念,在游客尺度结合主体行为,将研究划分为九项具体内容,从空间的突出特征、布局规律、具体类型、现状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和探讨,并借鉴国外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提出部分优化构想。最后,论文通过对于北京旅游空间发展的优势与挑战的总结,提出了北京旅游空间的部分发展建议,对北京建设“世界旅游之都”的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展望。本文是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一次基础的探索性研究。论文尝试通过对于北京旅游空间的整体梳理,从旅游学视角探寻北京这样综合性、超大规模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脉络,并期望对正在进行的北京城市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有所帮助。相信未来持续、深入和扩展的旅游空间研究将在北京优化城市结构、提升空间品质、强化基础设施以及促进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侯博[2](2009)在《基于资源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指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约资源、挖掘新的增长元素和寻找新的经济动力源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像北京市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稀缺的特大型城市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动力,并力争从经济理论的层面找到共性的规律,为其它类似城市和地区提供借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资源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从各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演变,到国内外发展创意产业的实际案例;从分析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到抽象演绎出创意产业增长模型;从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到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等几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文化创意产业与资源产业的内在关系是什么;二是文化创意是否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要素,这种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如何表达;三是在北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匮乏、文化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特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状况如何。同时北京作为传统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来丰富传统文化产业的内涵,提升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1.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核心特点1998年,英国最早明确提出创意产业概念。随后几年,新加坡、澳洲、新西兰、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迅速采用。虽然各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分类不同,但核心要素都是:文化是底蕴,创意是核心,产业是目的。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内涵基本一致,但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按照自身的特点将名称演变为“文化创意产业”。本文定义为:文化创意产业与资源产业密切相关,是一种基于特定文化背景,源自个人或群体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或提供特定产品及服务,创造财富和实现就业的各类经济活动。本文指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特点:创意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产品的多样性带来产业的风险性;创意人员的高素质性和创意技术的开放性带来产业的高附加值性;创意元素的渗透性带来创意链条的复合性。2.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资源产业的关系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划分侧重于加工过程,而资源产业却侧重于效用。对照资源产业的特征值,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来源于资源产业,符合资源产业的特征,即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实现价值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完成资源的服务—增长—修复—再服务的循环链,是一种新型的资源。传统资源是静态的,文化创意资源是动态的,传统资源是有限的,文化创意资源是无限的。3.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系统是以传统的“价值链”概念为基础,包括四大构成要素创意、资金、人才、运作平台,形成了直接涉及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产业;再生产、分销及消费的销售产业;以及为内容创作提供必要生产支撑或基建环境的支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单向开环模式,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实现价值对外延伸与捕获。二是循环闭环模式,创意资本和创意产品的循环激励效应,使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可循环的永续资源。但同时还要注意过度创意造成的负面影响。4.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推动模型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和新增长三个发展阶段。受这些理论的启发,本文认为技术只是某种创意的具体表现形式,技术进步可来自于外部学习,也可以来自于内部产生。创意才是技术的根本源头,因此可以把创意单独从传统经济函数L(劳动力)中剥离出来。这样,推动经济增长的元素就是资本(C)、劳动力(L)、和创意思想(I)。而创意思想(I)可以通过技术(T)表现出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因素是内外双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或单纯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5.关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是自然资源匮乏而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特大型都市。整体经济实力雄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000美元,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教育资源位列全国第一,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论文总结了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指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北京市10个重点创意产业聚集区的现状、规划进行了介绍,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吴秋璟[3](2004)在《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经济是和人类预期心理作用有关的实体经济的价值方面经过预期收入资木化定价后进入市场交易,其作用的工具有其物质的存在形式(如纸币、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等材质本身或符号),但与其所代表的价值相背离,是不经过具体的客观物质产品或劳务,只通过建立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分工细化和信用借贷基础上的价值符号的转移实现的对价值或财富进行分配或再分配的人类经济活动。它已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常态,并有进一步主导实体经济领域发展的趋势。本文选择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视角,用历史和理论相统一的辨证分析方法、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合理内涵和范式,分析这种经济形式产生的制度根源、结构特点、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意义。 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收益和效率的原因而逐步产生的,但它的迅猛发展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资本增殖在传统的产业领域遭遇困境时,资本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做出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虚拟经济发展的制度与结构安排主要由英美主导,是因为英美的资本增殖过程中首先出现对这种制度的需求、英美的虚拟资本实力最为强大,发展虚拟经济的要求最为迫切。本文阐述了这种制度需求的产生动因,制度供给中各种经济组织的作用及其适应性变迁,制度变迁的绩效、即制度变迁的收益与成本分析,制度变迁的结果、即不同类型的国家在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中的具体地位与出路。从研究的实践意义上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全球化我们还处于一种被动的适应状态,没有充分认识到虚拟经济全球化现象下所掩藏的深层次经济背景、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危机和极其严重的挑战。本文从以上几个角度做出了自己的探索,目的在于从全球虚拟经济制度变迁的客观背景出发,认识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发生、发展的规律,希望从中总结出能有效地指导中国虚拟经济实践的原则和政策。具体而言,遵循以下研究思路: 第一章明确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提出研究的重点和希望突破的方向。 第二章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初步构建起本研究的逻辑性分析思路:正是生产效率提高和减少交易成本的需要,决定了商业资本重新从生产领域独立出来,演变为借贷资本,并进一步发展为虚拟资本。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回顾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上的进一步界定,分析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及其变迁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以及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从制度分析的视角阐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历史。论述了主要的虚拟经济产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描述了产业资本本位时代发生的几个典型的虚拟经济现象,指出了其发生发展的制度原因;分析了金融资本本位时代虚拟经济规制的起源和虚拟资本的成长,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迅猛发展并主导实体经济的制度背景及其演变的具体过程。 第四章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动因。分析影响虚拟经济制度需求的各利,因素,即虚拟经济制度产生及其变迁发生、发展的动因。存在虚拟经济的制度需求是因为虚拟经济制度的存在能使经济个体的利润或潜在利润合法化、永久化和最大化。利润率的变化是虚拟经济制度起源与变迁的最终落脚点。利润和与利润有关的价值、利润率、利率,对虚拟经济制度的影响都是通过利润因素发挥作用的,木章分析了这些不同的经济变量在虚拟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了影响虚拟经济制度供给的各种变.量,主要是包括企业、市场和国家在内的各种经济组织在制度供给中的作用。具体来说:首先,分析企业的组织形式为了适应虚拟资本增值的需要而发生的结构和经营模式的变化;其次,讨论各种虚拟经济市场形式的发展给虚拟经济制度提供的生存基础;第三,在概述新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国家和政府行为在虚拟经济制度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第六章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收益与成本分析。分析虚拟经济制度变迁的绩效、即虚拟经济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以及虚拟经济制度变迁的具体结果、即不同国家在虚拟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具体地位和出路。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绩效分析主要是以英美机构投资者的虚拟资本增殖所带来的利益与风险为背景进行。至于虚拟经济制度的发展对世界上其它经济体的影响作者则将其作为虚拟经济制度变迁的结果来看待,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分析。 第七章中国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对策,提供的是一个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总结性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虚拟经济制度发展的概况,介绍了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其次对中国虚拟经济主要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对中国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选择的世界格局背景、自身的特点、定位的原则进行了总结。 作者试图努力的创新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出发,选择制度与结构变迁的视角,用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二、欧元登场 给收藏品市场带来了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元登场 给收藏品市场带来了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旅游热潮与旅游空间 |
1.1 缘起背景 |
1.1.1 旅游热潮 |
1.1.2 选题提出 |
1.1.3 研究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旅游学基础理论及专项研究 |
1.2.2 旅游空间相关研究 |
1.2.3 国外城市旅游发展状况借鉴 |
1.2.4 北京旅游及北京城市空间研究 |
1.3 概念界定 |
1.3.1 旅游 |
1.3.2 旅游空间 |
1.3.3 旅游空间的层级 |
1.3.4 旅游空间的结构形态 |
1.4 研究架构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北京旅游空间综述 |
2.1 历史演变 |
2.1.1 整体布局初显 |
2.1.2 旅游产业雏形 |
2.1.3 旅游走向大众化 |
2.1.4 30 年的百年历程 |
2.2 市场现状 |
2.2.1 年接待两亿游客 |
2.2.2 入境游正在下滑 |
2.2.3 来京游持续高温 |
2.2.4 本地游发展迅猛 |
2.3 三大问题 |
2.3.1 要素结构失衡 |
2.3.2 愉悦品质不高 |
2.3.3 基础支撑乏力 |
上篇 旅游空间要素结构 |
第3章 旅游资源布局 |
3.1 空间总览 |
3.1.1 旅游引力之源 |
3.1.2 均布但不均衡 |
3.1.3 资源本质与类型划分 |
3.1.4 资源失衡,矛盾凸显 |
3.2 历史资源热点聚集 |
3.2.1 遗产型“一核一带” |
3.2.2 文化型“一心四区” |
3.3 自然资源南北差异 |
3.3.1 从“北山北水”到“北山南水” |
3.3.2 从“北多南少”到“乡村环绕” |
3.4 商业资源中心聚拢 |
3.4.1 购物型城区密布 |
3.4.2 娱乐型向外扩展 |
3.5 北京旧城旅游资源“一带两环”吸引力结构构想 |
3.5.1 巴黎文化旅游轴线之鉴 |
3.5.2 布局现状与优化可能 |
3.5.3 “一带两环” |
3.6 小结 |
第4章 游客行为特征 |
4.1 空间总览 |
4.1.1 市场需求表征 |
4.1.2 波形出游时段 |
4.1.3 行为属性与类型划分 |
4.1.4 行为单一,缺乏引导 |
4.2 时空分布季相明显 |
4.2.1 踏青游部分重叠 |
4.2.2 暑假游半径不同 |
4.2.3 红叶游主动分流 |
4.2.4 冰雪游布局松散 |
4.3 动机花费特点各异 |
4.3.1 出游动机观光为主 |
4.3.2 停留时间四天左右 |
4.3.3 花费构成差异较大 |
4.4 行为过程数据不足 |
4.4.1 行前决策的网络风向标 |
4.4.2 现场体验缺乏统计 |
4.4.3 评价机制正在跟进 |
4.5 北京游客行为“节事引导”构想 |
4.5.1 世界城市节事布局之鉴 |
4.5.2 时段集中,缺少品牌 |
4.5.3 “节事引导” |
4.6 小结 |
第5章 旅游产品体系 |
5.1 空间总览 |
5.1.1 旅游活动媒介 |
5.1.2 布局依托资源 |
5.1.3 产品定位与类型划分 |
5.1.4 产品滞后,亟待创新 |
5.2 观光益智类长期停滞 |
5.2.1 人文观光型层次单一 |
5.2.2 自然观光型时段单一 |
5.3 生活品质类发展被动 |
5.3.1 放松度假型内容趋同 |
5.3.2 观演娱乐型尚不独立 |
5.3.3 运动健身型具有潜力 |
5.4 专项兴趣类尚未成形 |
5.4.1 工业遗产型特征模糊 |
5.4.2 教育励志型缺乏统筹 |
5.4.3 古玩淘宝型具备基础 |
5.5 “走遍北京”旅游通卡产品构想 |
5.5.1 “纽约通卡”城市空间链接之鉴 |
5.5.2 发展前景思考 |
5.5.3 “走遍北京” |
5.6 小结 |
中篇 旅游空间愉悦品质 |
第6章 人文观光景区 |
6.1 空间总览 |
6.1.1 象征性特征 |
6.1.2 北京旅游空间的“第一秩序” |
6.1.3 观光内容与类型划分 |
6.1.4 观光品质受限 |
6.2 历史遗产类热度悬殊 |
6.2.1 遗产建筑群超载之困 |
6.2.2 遗产风景区发展不均 |
6.2.3 小规模遗产缺乏认知 |
6.3 文化景观类发展多样 |
6.3.1 胡同游人气激增 |
6.3.2 展场氛围分向 |
6.3.3 校园公共性之“限” |
6.4 都市展示类缺少规划 |
6.4.1 街道风貌观览随机 |
6.4.2 广场建筑外热内冷 |
6.5 故宫观光品质综合优化策略思考 |
6.5.1 与巴黎卢浮宫的比较分析 |
6.5.2 综合优化策略 |
6.6 小结 |
第7章 生态度假景区 |
7.1 空间总览 |
7.1.1 融合性特征 |
7.1.2 弓形布局 |
7.1.3 度假诉求与类型划分 |
7.1.4 环境影响堪忧 |
7.2 山水漫游类特色不足 |
7.2.1 地文型识别性不强 |
7.2.2 水域型与休闲结合 |
7.2.3 生物型定位模糊 |
7.3 乡村体验类有待优化 |
7.3.1 度假村目标不清 |
7.3.2 产业园采摘走红 |
7.4 “北京红叶季”发展构想 |
7.4.1 东京樱花观赏地均衡之鉴 |
7.4.2 红叶观赏资源分布 |
7.4.3 “北京红叶季” |
7.5 小结 |
第8章 商业休闲场所 |
8.1 空间总览 |
8.1.1 连带性特征 |
8.1.2 八大商圈 |
8.1.3 休闲目的与类型划分 |
8.1.4 发展速度不一 |
8.2 购物场所有待更新 |
8.2.1 纪念品店发展落后 |
8.2.2 购物街区尚待改善 |
8.2.3 特色商场面临挑战 |
8.3 娱乐设施正在升级 |
8.3.1 观演场所专项发展 |
8.3.2 康体乐园进步很快 |
8.4 北京商业休闲场所多元发展思考 |
8.4.1 迪拜多元文化休闲体验之鉴 |
8.4.2 立足本土,多元发展 |
8.5 小结 |
下篇 旅游空间基础支撑 |
第9章 旅行交通线路 |
9.1 空间总览 |
9.1.1 复合性特征 |
9.1.2 北倾布局 |
9.1.3 交通功能与类型划分 |
9.1.4 整体网络尚未形成 |
9.2 专项线路设置匮乏 |
9.2.1 观光巴士线陷入误区 |
9.2.2 旅游专线过于集中 |
9.2.3 观光游船线具备条件 |
9.3 公共线路可达性不足 |
9.3.1 轨道线密度不足 |
9.3.2 公交线利用率不高 |
9.4 集散场站接驳不畅 |
9.4.1 机场布局正在优化 |
9.4.2 火车站广场流线欠妥 |
9.4.3 客运站换乘距离较远 |
9.5 “北京城市之旅”观光巴士线构想 |
9.5.1 “经典伦敦旅程”之鉴 |
9.5.2 范围划定与建筑汇总 |
9.5.3 “北京城市之旅” |
9.6 小结 |
第10章 住宿接待设施 |
10.1 空间总览 |
10.1.1 综合性特征 |
10.1.2 发散式布局 |
10.1.3 接待标准与类型划分 |
10.1.4 接待服务良莠不齐 |
10.2 星级酒店品质不一 |
10.2.1 大众型进步缓慢 |
10.2.2 奢华型细化发展 |
10.3 经济酒店规范不足 |
10.3.1 快捷酒店发展盲目 |
10.3.2 青年旅社潜力很大 |
10.3.3 “奥运人家”经验断代 |
10.4 农家院两极分化 |
10.4.1 景区服务型停滞不前 |
10.4.2 独立特色型势头强劲 |
10.5 北京住宿接待设施类型框架思考 |
10.5.1 住宿接待设施的类型划分方法 |
10.5.2 类型框架思考 |
10.6 小结 |
第11章 餐饮消费场所 |
11.1 空间总览 |
11.1.1 多样性特征 |
11.1.2 同心圆布局 |
11.1.3 消费决策与类型划分 |
11.1.4 美食旅游具备潜力 |
11.2 特色场所瞄准文化建设 |
11.2.1 老字号餐馆渐获新生 |
11.2.2 地域特色饭店寻求突破 |
11.2.3 主题餐厅多元创新 |
11.3 餐饮街区有待改良 |
11.3.1 美食街活力不一 |
11.3.2 酒吧区仍需规范 |
11.4 北京“旧城味道”美食骑游地图构想 |
11.4.1 巴黎美食旅程之鉴 |
11.4.2 美食资源与交通串联 |
11.4.3 “旧城味道” |
11.5 小结 |
第12章 迈向世界旅游之都 |
12.1 优势与挑战 |
12.1.1 市场空前繁荣 |
12.1.2 资源丰厚多样 |
12.1.3 时空结构失衡 |
12.1.4 产品发展滞后 |
12.1.5 环境影响堪忧 |
12.2 北京旅游空间发展建议 |
12.2.1 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
12.2.2 设计和建设城市特色旅游空间 |
12.2.3 搭建多领域合作平台 |
12.2.4 拓展旅游空间研究范畴 |
12.3 展望世界旅游之都 |
12.3.1 目标解读 |
12.3.2 北京旧城“明清城墙记忆”特色旅游空间发展构想 |
12.3.3 北京城市“一核一环八廊道”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构想 |
12.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资源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自然资源稀缺带来的思考 |
1.1.1 无计可施还是有所作为 |
1.1.2 全球经济发展遇到挑战 |
1.1.3 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 |
1.1.4 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
1.2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文献概述 |
1.2.1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
1.2.2 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从资源产业的视角理解文化创意产业 |
2.1 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内涵 |
2.1.1 创意产业的起源 |
2.1.2 各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 |
2.1.3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涵 |
2.1.4 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
2.2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及与相关概念辨析 |
2.2.1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
2.2.2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3 文化创意产业与资源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
2.3.1 产业结构与产业分类的一般概念 |
2.3.2 资源产业是内涵丰富的特殊产业 |
2.3.3 文化创意产业既源于资源产业又丰富了资源产业的内涵 |
2.3.4 资源产业的特征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之中 |
第3章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及案例 |
3.1 美国的情况 |
3.1.1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大大高于GDP 的增长率 |
3.1.2 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 |
3.1.3 广泛带动就业 |
3.1.4 版权产业出口强劲 |
3.1.5 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都表现不俗 |
3.2 英国的情况 |
3.2.1 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
3.2.2 英国创意产业对英国经济的贡献 |
3.3 韩国的情况 |
3.3.1 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背景 |
3.3.2 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历程和成就 |
3.4 上海的情况 |
3.4.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
3.4.2 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
3.5 深圳的情况 |
3.5.1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
3.5.2 深圳倾力打造“设计之都” |
3.6 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给我们的借鉴 |
3.6.1 政府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创意产业 |
3.6.2 积极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
3.6.3 政府从资金、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
3.6.4 积极培养创意产业人才 |
第4章 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探究 |
4.1 理论研究的引言—两本流行书带来的启示 |
4.1.1 《前车之鉴》说明的主要问题 |
4.1.2 日本超越“失去的10 年”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理论提供线索.. |
4.2 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现有理论文献 |
4.2.1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是形成独立的文化创意企业的理论基础 |
4.2.2 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是形成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地的理论依据之一 |
4.2.3 产业区位理论和新产业区位理论~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理论依据之二. |
4.2.4 增长极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依据之一 |
4.2.5 技术创新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依据之二,也是最接近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特性的经济理论 |
4.3 文化创意产业新理论探究 |
4.3.1 “微笑曲线”与文化创意 |
4.3.2 “长尾理论”与文化创意 |
4.4 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分析及价值推动模型 |
4.4.1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构成体系 |
4.4.2 文化创意产业的开环价值模式-单向价值实现 |
4.4.3 文化创意产业闭环增值模式--循环价值实现 |
4.4.4 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推动模型 |
4.4.5 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失效分析 |
第5章 北京市资源条件分析 |
5.1 北京自然资源状况 |
5.1.1 人口规模快速膨胀 |
5.1.2 水资源日益短缺 |
5.1.3 土地资源稀缺珍贵 |
5.1.4 能源消耗和利用存在风险 |
5.2 北京特质资源状况 |
5.2.1 北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5.2.2 北京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
5.3 北京经济发展状况 |
5.4 北京奥运创造的机遇 |
5.4.1 北京奥运向世界展示中国“品牌” |
5.4.2 奥运产业的本质就是创意产业 |
5.4.3 奥运经济使相关产业持续发展 |
第6章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
6.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情况 |
6.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
6.3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 |
6.4 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区别和联系 |
6.5 文化创意产业对北京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 |
6.6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方式 |
6.7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6.8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措施和建议 |
6.8.1 积极培育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
6.8.2 全力解决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瓶颈问题 |
6.8.3 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中介服务组织的协调整合作用 |
6.8.4 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 |
第7章 北京市重点创意产业聚集区介绍 |
7.1 北京DRC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 |
7.1.1 基本情况 |
7.1.2 产业发展现状 |
7.2 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 |
7.2.1 基本情况 |
7.2.2 产业发展现状 |
7.3 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
7.3.1 基本情况 |
7.3.2 产业发展现状 |
7.4 潘家园古旧文化集聚区 |
7.4.1 基本情况 |
7.4.2 产业发展现状 |
7.5 北京798 艺术区 |
7.5.1 基本情况 |
7.5.2 产业发展现状 |
7.6 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 |
7.6.1 基本情况 |
7.6.2 产业发展现状 |
7.7 雍和园文化创意集聚区 |
7.7.1 基本情况 |
7.7.2 产业发展现状 |
7.8 中国(怀柔)影视基地 |
7.8.1 基本情况 |
7.8.2 产业发展现状 |
7.9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 |
7.9.1 基本情况 |
7.9.2 产业发展现状 |
7.10 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 |
7.10.1 基本情况 |
7.10.2 产业发展现状 |
第8章 主要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三 方法和结构 |
(一) 方法 |
(二) 结构 |
四 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 |
(二) 不足 |
第二章 虚拟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一 虚拟资本 |
(一) 产业资本的内生形式 |
(二) 产业资本的对立物 |
(三) 产业资本的统治者 |
二 虚拟经济 |
(一) 虚拟经存在的客观性 |
(二) 虚拟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
(三) 结论 |
三 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 |
(一) 制度研究的历史背景 |
(二) 制度的起源 |
(三) 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的内涵 |
四 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的变迁 |
(一) 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内容 |
(二) 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动因与过程 |
(三) 虚拟经济制度变迁的绩效考察 |
五 虚拟经济全球化 |
(一) 经济全球化到虚拟经济全球化 |
(二) 虚拟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背景 |
第三章 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历史与实证分析 |
一 导言 |
二 虚拟经济产品与市场制度的形成 |
(一) 信用货币与外汇市场 |
(二) 证券:股票和债券 |
(三) 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 |
三 产业资本本位下虚拟经济活动的制度背景 |
(一) 荷兰郁金香泡沫下的虚拟经济制度基础 |
(二) 法国密西西比股市狂潮中制度因素的作用 |
(三) 英国南海股市风波与虚拟经济活动管制的起源 |
四 金融资本本位下的虚拟经济制度--规制 |
(一) 虚拟经济规制的制度环境 |
(二) 虚拟经济规制起源的经济背景 |
(三) 管制虚拟资本--规制的主要内容 |
五 虚拟资本统治地位的形成与发展 |
(一) 虚拟资本崛起的制度环境 |
(二) 虚拟资本崛起的经济背景--滞胀 |
(三) 规制的变迁--放松规制的主要内容 |
(四) 经济史上的新变化 |
第四章 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动因 |
一 导言 |
二 虚拟经济产品市场的出现与生产效率的变化 |
(一) 信用货币、外汇制度与社会生产效率 |
(二) 债券、股票与生产规模的扩大 |
(三) 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与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四) 结论 |
三 利润和利润率(Ⅰ):虚拟资本与利润的产生和分配 |
(一) 虚拟资本与价值和利润的形成 |
(二) 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关系演变的实证研究 |
(三) 虚拟资本价值增殖及对虚拟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 |
四 利润和利润率(Ⅱ):利润率的变化和虚拟经济制度变迁 |
(一) 产业资本利润率的增长--规制的起源与结果 |
(二) 产业资本利润率的停滞和下降--虚拟经济规制的变迁 |
(三) 虚拟资本价值增殖及对虚拟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 |
五 利率变化与虚拟经济制度变迁 |
(一) 利率变化与虚拟资本形成机制的一般研究 |
(二) 利率规制与虚拟经济的制度变迁 |
(三) 利率变化和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环境的生成 |
六 技术的进步、经济思想和金融理论的发展和虚拟经济制度变迁 |
(一) 技术的进步 |
(二) 经济思想和金融理论的发展 |
第五章 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 |
一 企业组织性质和功能的演进与虚拟经济制度变迁 |
(一) 工业企业集团金融化 |
(二) 服务性行业的新趋势 |
(三) 商业银行虚拟化 |
(四) 机构投资者的成长 |
二 市场结构的变化与虚拟经济制度变迁 |
(一) 虚拟资本市场制度与结构的特点 |
(二) 现代虚拟资本市场的运行和制度安排 |
三 虚拟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与政府 |
(一) 国家理论的渊源和国家理论的理性重建 |
(二) 虚拟资本的增殖途径与国家的相关制度安排 |
(三) 虚拟经济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
第六章 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绩效与评价 |
一 虚拟经济制度变迁的一般绩效分析 |
(一) 国际虚拟资本的利益与风险 |
(二) “有德行的”金融和“邪恶的”金融 |
(三) 虚拟经济领域的产权、道德风险和外部性 |
二 国际虚拟资本统治下的福利资本主义 |
(一) 福利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
(二) 福利资本主义条件下虚拟经济活动的经济背景 |
(三) 福利资本主义条件下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 |
第七章 中国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的变迁分析 |
一 中国虚拟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一)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制度缺陷 |
(二)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三)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其周期 |
二 中国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选择的取向分析 |
(一) 中国的金融发展、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 |
(二) 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虚拟化研究 |
(三) 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风险 |
三 中国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发展的对策选择 |
(一)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世界经济背景环境 |
(二) 我国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我国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建设的对策选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欧元登场 给收藏品市场带来了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D]. 赵建彤. 清华大学, 2014(09)
- [2]基于资源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侯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3]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研究[D]. 吴秋璟. 复旦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