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COAP”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周容,刘伟[1](2021)在《培门冬酶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培门冬酶(PEG-Asp)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安全性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淋巴肿瘤患者中,选取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培门冬酶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记录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给予处理措施。结果 48例淋巴肿瘤患者中,NK/T细胞淋巴瘤30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2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6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19例,占比39.58%;部分缓解14例,占比29.17%;疾病稳定10例,占比20.83%;疾病进展5例,占比10.42%,临床总有效率为68.75%。治疗期间,发生急性胰腺炎7例,占比14.58%;纤维蛋白原异常25例,占比52.08%;转氨酶异常11例,占比22.92%;高血糖43例,占比89.8%;轻微过敏2例,占比4.17%;胃肠道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14例,占比29.17%,不良反应发生后及时停药或对症治疗处理后明显改善。结论培门冬酶治疗淋巴系统肿瘤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经过积极干预后基本可以得到有效改善或痊愈,且患者耐受情况良好,安全性值得肯定。但治疗时需密切监测患者情况,以确保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刘静[2](2021)在《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希望借助国外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经验,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一种新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纳入使用EGFR-TKI、ALK-TKI、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药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药师参与医保审核和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达到对医保费用的控制。药师在随访过程中,发现使用EGFR-TKI、ALK-TKI等药品的患者出现了说明书中未罗列的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使用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美国FDA数据库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将得到的ADR信号与说明书的ADR以及随访中发现的ADR相对比,发现靶向药物新的ADR风险信号,挖掘靶向药物的潜在ADR,提高靶向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研究方法:药师将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医保报销的审核工作中来,建立参与医保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探讨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对医保费用控制和患者受益的影响。药师在随访中发现了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通过对FDA数据库数据挖掘发现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新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与对患者随访时发现的ADR以及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相结合,发现靶向药物新的、潜在的ADR。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的克鲁卡尔-沃里斯检验方法。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建立一种参与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共纳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48例,研究结束时,168名患者疾病稳定,6名患者疾病部分缓解,32名患者停药,26名患者死亡,疾病控制率70.16%。在首次问诊结束时发现药物治疗问题305个,平均每人1.23个,其中49.84%为药物安全性问题,其次34.10%为患者依从性问题。结束时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48个,平均每个患者药物治疗问题0.25个,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显着减少;经一年研究时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得分在一年前后也有统计学差异[80(72,92)VS 112(93,122)],依从性低的患者人数减少了39.47%;经过为期一年药师对申请大病医保的患者资料审核和对248名患者提供MMS共节约了费用207.5560万元。药师在随访中发现了吉非替尼等药品有多个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通过对美国FDA数据库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观察靶向药物是否可能存在新的ADR。最终得到79个吉非替尼ADR信号、182个阿法替尼ADR信号、276个厄洛替尼ADR信号、160个奥希替尼ADR信号、157个克唑替尼ADR信号、71个阿来替尼ADR信号、75个塞瑞替尼ADR信号。将得到的ADR信号与说明书中的ADR以及随访中出现的ADR相比较,发现22个说明书未提及但数据挖掘结果显示阳信信号且在随访中有患者出现过的ADR。例如吉非替尼可能有唇疱疹、胸腔积液、眼分泌物3个新的ADR,存在色素沉着障碍、癌症疼痛2个ADR风险信号以及7个大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的ADR风险信号,阿法替尼有皮肤敏感化、癌症疼痛、痛觉3个ADR风险信号,奥希替尼有肝功损害、声带麻痹、鼻腔干燥3个ADR风险信号,克唑替尼有声带麻痹、声带疾病的2个ADR风险信号,阿来替尼有血栓形成、肺栓塞2个血管疾病的ADR风险信号。研究结论:通过对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显着减少,生活质量和依从性显着提高,这体现了药师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临床价值。通过一年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和门诊审核,节约费用207.5560万元,体现了药师在参与医疗保险控费中,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访中以及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发现了多个药物的潜在ADR风险信号,提示医生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ADR,特别是一些潜在的ADR。
韩玉静[3](2020)在《温针灸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及机制初探》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针灸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BCRL)患者水肿程度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BCRL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温针灸组20例和安慰针组(非经非穴浅刺)10例,每周治疗3次,隔日一次,治疗7周,共21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7次、第14次和第21次,对主要观察指标——上肢臂围,及次要观察指标——水肿程度分级、水肿相关纤维化程度、VAS肿胀评分和上肢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评价,以明确温针灸治疗BCRL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收集温针灸组与安慰针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第21次后的外周血,其中温针灸组10例,安慰针组5例,采用ELISA、q RT-PCR检测血浆中VEGFA、VEGFC和NRP1的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初步探索温针灸治疗BCRL的潜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主要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温针灸组与安慰针组治疗后的上肢臂围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数值温针灸组呈现下降趋势。(2)次要指标:温针灸组与安慰针组在水肿严重程度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温针灸和安慰针均有改善水肿相关纤维化程度的趋势,但两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温针灸和安慰针均能改善患者的上肢肿胀感,温针灸在治疗后第7、14、21次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统计学差异(P<0.001),安慰针在治疗第的14次和21次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温针灸能改善患侧上肢功能,其上肢功能评分在第14、21次评价时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安慰针组有改善上肢功能的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期间,未发生与温针灸相关的不良事件。2.机制探索结果:(1)ELISA结果:治疗后温针灸组血浆中VEGFA蛋白表达显着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P<0.05),安慰针组VEGFA蛋白表达呈现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VEGFC呈现上升趋势,安慰针组呈现下降趋势,但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NRP1蛋白表达有上升趋势,安慰针组NRP1蛋白表达在治疗前后无显着变化,但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2)PCR结果:治疗后温针灸组血浆中VEGFA基因较治疗前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上升趋势;治疗后两组比较出现统计学差异(P=0.045,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血浆中VEGFC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8,P<0.05),安慰针组VEGFC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血浆中NRP1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慰针组NRP1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温针灸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具有潜在优势,在减轻患者上肢肿胀感及改善上肢功能方面有一定疗效。2.温针灸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可能与VEGFA、VEGFC表达增加有关。
牛少辉[4](2020)在《微针刺络对下肢丹毒继发性淋巴水肿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下肢丹毒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本病发病特点。进行微针刺络治疗,观察微针刺络对下肢丹毒继发淋巴性水肿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的影响,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探索该疗法对于感染继发淋巴性水肿的干预作用,确立该疗法的操作规范,为临床推广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集50例下肢丹毒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地奥司明片口服0.9g 2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微针刺络,每周1次,两组疗程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周径测量、还原度缩减度计算、皮下软组织超声多普勒检查、疼痛评分、凹陷性水肿持续时间以及证候积分统计,在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指标测定。结合证候改善情况和指标检测变化分别进行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结果1发病特点通过分析本研究纳入的50例患者,患者年龄多集中分布在56-60岁;发病前患肢丹毒发作频数集中在3次;淋巴水肿miller分期集中在2期;患肢最肿胀部位多位于踝上水平。2周径总和及患肢还原度、缩减度与入组时相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肢测量点周径总值显着降低(P<0.05),分别减少了 8.504±0.309cm、2.624±0.07cm,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肢还原度和缩减度较对照组比较,增加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患肢周径和增加肢体还原度、缩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3皮下软组织增厚度与入组时相比,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小腿中段和下段两测量点皮下软组织增厚度均有降低,治疗组分别下降了 0.456±0.149、0.500±0.147;对照组分别下降了 0.250±0.075、0.362±0.091,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肢超声皮下软组织增厚度均改善明显,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 VAS疼痛评分治疗8周后,治疗组肢体VAS疼痛评分降低1.760±0.233,对照组降低0.080±0.100,组内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对照组对疼痛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皮肤凹陷性水肿持续时间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患肢皮肤凹陷性水肿持续时间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对照组分别降低13.28±1.041 S、7.62±0.237 S。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皮肤凹陷性水肿持续时间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有效率比较基于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变化,治疗组痊愈0疗、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6%,组间比较P<0.05。基于患肢还原度和缩减度的变化,治疗后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2%。组间比较P<0.05。基于两种不同疗效指数的计算方,均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指数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证明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7复发率比较治疗后继续随访3个月,发现治疗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8%,而对照组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32%,P<0.05。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停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下肢丹毒继发性淋巴水肿多发于踝上水平,其临床症状较肿瘤继发性淋巴水肿较轻。微针刺络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下肢感染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降低皮下软组织厚度、减轻疼痛症状和降低皮肤凹陷性水肿持续时间,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地奥司明口服,且长期疗效佳,复发率低。
李小兰[5](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黄婧慧[6](2020)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危险因素分析及穴位电刺激联合综合消肿疗法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女性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BCRL)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综合消肿疗法(CDT)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探索BCRL治疗新方法。方法:1.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诊断为单侧乳腺癌并行手术的女性患者共246例。问卷或电话随访完成BCRL评估,通过患者双侧手掌、前臂和上臂等部位自我症状的感知判断BCRL及其严重程度。分析可能与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的因素,如术前术后体质指数(BMI)、发病的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2.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组60例BCRL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穴位电刺激联合综合消肿疗法(CDT)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综合消肿治疗,两组治疗方案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分别在治疗2周、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国际淋巴学会推荐综合消肿疗法作为淋巴水肿的有效治疗,包括手法淋巴引流、运动治疗、加压治疗和皮肤护理。穴位选取以局部取穴为主,结合远道取穴。局部取穴肩髎、肩髃、合谷、尺泽、曲池、外关,远道取穴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采用低频穴位电刺激,将粘附式贴片贴于准确穴位上,以引起穴位明显刺激感为度调节电流。由评估人员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患肢周径测量、生物电阻抗分析、握力、疼痛和生活质量的评估。结果:1.24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19.11%(47/246),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OR=11.868)、化疗(OR=6.669)、放疗(OR=3.408)、腋窝淋巴结转移(OR=3.838)都会增加BCRL风险。2.肢体围度: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肢体围度的均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肢体围度差值组间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围度均数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F=4.925,P<0.05)。说明经过治疗后,病例的肢体围度逐渐下降,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与试验组肢体围度的下降幅度不同,试验组的下降幅度和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3.细胞外水分比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方法和测量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4.096,P=0.029);而同一方法组内,不同测量时间有显着差异(F=38.583,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病例的患肢细胞外水分比率逐渐下降,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肢的下降幅度不同,试验组的下降幅度和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4.VAS疼痛评分:两组病例经过治疗,疼痛程度减轻,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疼痛下降程度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5.握力:两组病例经过治疗,握力增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握力增强程度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FACT-B中生理状况、功能状况和附件关注3个部分,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有高血压、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行化疗、放疗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和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淋巴水肿发生。穴位电刺激联合综合消肿疗法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治疗,疗效确切,既能减轻水肿症状,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丁娲[7](2020)在《通过基因表达谱测序与拷贝数变异数据分析与挖掘膀胱癌进展相关基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我国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高居第九位。膀胱癌易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女性3-4倍。本研究旨在通过TCGA数据库中已知412例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基因测序资料,利用生物信息技术,通过其差异表达及拷贝数变异分析找出与膀胱癌预后有关的基因,从而找出潜在的治疗靶点,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生物信息学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它通过对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综合,完成对生物信息的获取、储存、分析、注释等内容。由于单独使用RNA-seq技术或者CNV对基因进行分析均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本研究结合RNA-seq技术与CNV同时筛选从TCGA数据库中获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9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将基因表达显着增高或降低同时CNV显着增加或降低的共同基因组成gene list,对412例膀胱癌数据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找到与膀胱癌预后相关基因,再对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其与预后关系。结果:通过基因表达谱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总共筛选出7226个表达有显着性差异的基因,其中高表达的基因为2710个,低表达的基因有2503个。根据基因拷贝数变异筛选出1525个基因拷贝数显着增加,1028个基因拷贝数显着下降。这些表达显着异常的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蛋白质活性以及离子通道的活性,与cAMP、PI3K-Akt、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有关。141个基因同时在基因测序中高表达和拷贝数变异增加,79个基因为同时低表达和拷贝数变异减少,组成一个220个基因的基因list。将这些基因在412例膀胱癌患者中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TEAD4、MLLT11、DARS2、CTHRC1、LINC00942、SOX2、RPL10P19基因与预后相关,其中TEAD4、MLLT11、DARS2、CTHRC1、LINC00942、SOX2基因表达与预后正相关;RPL10P19基因则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大量与膀胱癌预后、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有些尚未在膀胱癌中有相关研究,这些基因有望成为潜在治疗的新靶点。为了验证其准确性及可行性还需要更深入进一步的研究。
王移欢[8](2020)在《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在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分析IGRA不真实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并进行了 IGRA检查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分析IGRA在活动性结核病中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并与陈旧性结核比较;②按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种类分析IGRA假阴性的影响因素;③按性别、年龄及疾病种类分析IGRA假阳性的影响因素;④按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种类分析活动性结核IGRA不确定结果的影响因素;⑤分析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的相关性,是否会影响IGRA的结果。(2)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1)结核确诊病例组与临床诊断组IGRA阳性率(χ=0.255,P=0.614)、阴性率(χ2=1.135,P=0.287)、不确定率(χ2=0.467,P=0.49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活动性结核IGR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0.04%、59.30%、71.46%、84.20%。(3)陈旧性结核IGRA阳性率低于活动性结核(χ2=17.429,P=0.00),但仍较高,达66.39%。(4)活动性结核中IGRA假阴性率较低(64/466,13.73%)。在IGRA假阴性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t=-3.099,P=0.002)、合并COPD(χ2=4.557,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在61岁以上(OR=2.463,95%CI=1.026-5.917,P=0.044)是 IGRA 的独立影响因素。(5)IGRA假阳性率以实体肿瘤合并感染(45.24%)最高,然后依次为实体肿瘤(35.71%)、细菌感染(30%)、风湿性疾病(16.67%)、风湿性疾病合并感染(10.00%),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合并感染(5.88%)及血液淋巴系统肿瘤(0%)最低,尘肺病例偏少(4例)无法分析。而实体肿瘤合并感染病例中以肺癌(73.68%)最多。先经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χ=3.955,P=0.047)、实体肿瘤合并感染(χ2=8.866,P=0.003)、细菌感染(χ2=4.77,P=0.029)、风湿性疾病合并感染(χ2=6.317,P=0.012)、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合并感染(χ2=4.319,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再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实体肿瘤合并感染(OR=2.813,95%CI=1.144-6.918,P=0.024)是 IGRA 的独立影响因素。(6)活动性结核IGRA不确定率为(29/466,6.22%),以风湿性疾病(26.09%)最高。进行单因素(χ2=16.358,P=0.000)及多因素分析(OR=6.122,95%CI=2.132-17.576,P=0.001)均提示风湿性疾病是不确定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7)CD4+T、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IGRA结果的关系:①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阳性对照(Mitogen)管(spearman指数=0.394,P<0.001)、结核抗原(TB Antigen)管(spearman 指数=0.258,P=0.005)的 IFN-γ水平呈正相关;当其<100个/μl时,Mitogen管IFN-γ<0.5IU/ml的比例及TB Antigen管IFN-γ<0.35IU/ml的比例明显升高,且IFN-γ水平中位数显着降低(P<0.05)。②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Mitogen管(spearman指数=0.458,P<0.001)的IFN-γ水平呈正相关,当其<100个/μl时,IFN-γ<0.5IU/mL的比例明显升高,且IFN-γ中位数显着降低(P<0.05)。结论:(1)IGRA作为辅助诊断活动性结核的手段,敏感度较好,但特异性不理想,其阴性结果对于结核的排除价值更高。(2)IGRA在陈旧性结核病的敏感度较高,不适合用于鉴别活动及陈旧性结核。(3)年龄≥61岁是IGRA假阴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实体肿瘤合并感染是IGRA假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实体肿瘤及细菌感染假阳性率也比较高;风湿性疾病是IGRA不确定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IGRA用于以上患者进行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时需特别注意。(4)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细胞数量下降可能引起假阴性或不确定结果,<100个/μl时产生IFN-γ水平明显降低,更易出现不确定结果。
刘恒[9](2020)在《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交叉试验研究方法,分为P1和P2两个阶段,共10周,每个阶段4周,中间2周为洗脱期。将纳入的符合条件的单侧上肢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P1阶段,A组患者接受循经按摩联合艾灸,B组患者接受空气压力治疗;P2阶段,A组患者接受空气压力治疗,B组患者接受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洗脱期患者不接受任何治疗。各项治疗患者每周进行2次,共16次。分别与第0、2、4、6、8、10周治疗结束后进行访视。评价指标为治疗前后患肢的体积变化、臂围变化、肿胀感评分变化。研究结果:本次试验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A组20例,B组20例,共有5例病人脱落(A组3例,B组2例)。A、B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水肿病史、手术病史、肿瘤病史、患肢臂围、患肢体积、患肢肿胀值等基线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患肢臂围、体积和肿胀感评分评价指标的“残余效应”和“顺序效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患肢体积对比结果:(1)阶段检验:P1、P2两阶段治疗结束后组间对比,A、B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对比,A、B两组体积较治疗前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2)配对检验:两种治疗方案在第0、2周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中医综合疗法缩减体积效果较空气压力疗法更明显(p<0.05)。两种方法组内比较,第4周体积较第0周体积缩小,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2.患肢臂围对比结果:(1)阶段检验:①腕横纹臂围:A、B两组在P1和P2两阶段,组间、组内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腕横纹上10cm臂围:P1和P2两阶段,A、B两组没有组间差异(p>0.05)。P1组内对比,A、B两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2组内对比,A组臂围较治疗前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臂围有所减少,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肘横纹臂围:P1和P2两阶段,A、B两组无组间差异(p>0.05)。组内对比,P1阶段,A、B两组组内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2阶段,组内对比,A组臂围较治疗前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臂围呈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肘横纹上10cm臂围:P1和P2两阶段,A、B两组没有组间差异(p>0.05)。P1阶段内组内比较,A、B两组臂围均有缩小,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2阶段内组内比较,A组臂围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臂围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2)配对检验:组间比较,两种疗法在第0、2周的各点臂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4周肘横纹上10cm测量点中医综合疗法组比空气压力疗法臂围缩减更明显(p<0.05);组内比较,第4周较第0周,中医综合疗法在肘横纹及肘横纹上10 cm两个测量点臂围均缩小(p<0.05),而空气压力疗法仅肘横纹上10cm处臂围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3.患肢VAS肿胀评分对比结果:(1)阶段检验:P1组内比较,治疗结束后A、B两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组评分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2组内比较,治疗结束后A、B两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评分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配对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在第0、2周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VAS评分中医综合疗法比空气压力疗法下降明显,有明显差异(p<0.01)。两种疗法组内比较,VAS评分第4周较第0周下降明显,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循经按摩联合艾灸可有效缩减BCRL患者患肢体积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臂围,尤其是对上臂(肘横纹以上区域)效果较明显;循经按摩联合艾灸可显着改善BCRL患者患肢肿胀感。
张永乐[10](2020)在《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或亚甲蓝示踪剂宫颈注射对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的可行性及其分布状态的影响;分析SLN检出结果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评估SLN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用浓度为1.25mg/ml的ICG或1%的亚甲蓝溶液作为示踪剂,分别于筛选出的90例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患者宫颈3点和9点注射共2ml或4ml示踪剂后,在腹腔镜系统或肉眼下识别并记录SLN显影时间、分布部位,所有病例均完成广泛全子宫/全子宫+系统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再根据术后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病理结果统计切除淋巴结数目、SLN数目和SLN检出率,并分析其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对49例SLN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病例进行病理超分期检测,包括连续切片、H&E染色及以CK、Ki-67和p16作标志物的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查。结果:SLN平均显影时间约5.2±0.9min。淋巴结清扫平均检出24.9±7.3枚淋巴结,SLN检出数平均为3.7±2.4枚。ICG组(4.6±2.3枚)平均SLN检出数目较亚甲蓝组(3.0±2.3枚)多,p<0.01,离散程度相近;2ml组(2.6±1.5枚)平均SLN检出数目较4ml组(4.8±2.7枚)少,p<0.01,但后者离散程度较大。宫颈恶性肿瘤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3.6%(6/44),子宫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率为4.3%(2/46)。总SLN检出率为82.9%(149/180),双侧检出率为72.2%(65/90),单侧检出率为93.3%(84/90),灵敏性为100%(8/8),特异性为92.7%(76/82),准确性为100%(82/82),假阴性率为0%(0/0),阴性预测值为100%(76/76),阳性预测值为100%(8/8)。在所有的SLN检出部位中,最常到达的区域是髂外57.0%(85/149)、闭孔20.8%(31/149)和髂内16.8%(25/149),少数到达髂总6.7%(10/149)、腹主1.3%(2/149)及骶前0.7%(1/149)。包括手术时期、手术途径、病种、高危病理因素、宫颈病例的术前宫颈操作和肿瘤直径大小在内的相关因素均不影响SLN检出结果,所有p>0.05。对49例常规H&E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行超分期检测结果均提示IHC染色阴性,均未发现有微转移或孤立肿瘤细胞,其检出率为0%。结论:(1)SLN活检在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中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ICG荧光检测法比亚甲蓝染色法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宫颈注射2ml示踪剂获取SLN的效率优于4ml,提示合适的示踪剂剂量可以控制显影剂向下一站淋巴弥散。(2)常规病理阴性SLN行超分期检测不能提高微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的检出率。(3)SLN的分布最常到达的区域是髂外、闭孔和髂内淋巴结。(4)SLN检出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二、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COAP”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COAP”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培门冬酶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疗效 |
1.3.2 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3 处理措施 |
4 讨论 |
(2)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药学服务发展历程 |
1.1.2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现状 |
1.1.3 数据挖掘在临床应用情况 |
1.1.4 四川省医保负担现状 |
1.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3 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的药学服务模式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学服务模式建立 |
2.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特点 |
2.2 研究对象与纳排标准 |
2.2.1 研究对象与流程 |
2.2.2 纳排标准 |
2.3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流程 |
2.3.1 药学问诊 |
2.3.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评估 |
2.3.3 与患者共同确定治疗目标和制定药学监护计划 |
2.3.4 患者随访评估 |
2.4 药学服务结果 |
2.4.1 药物治疗问题评估 |
2.4.2 有效性评估 |
2.4.3 患者安全性评估 |
2.4.4 患者依从性评估 |
2.4.5 节约医保经济负担评估 |
2.4.6 药学服务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药物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
3.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药物ADE原始数据来源 |
3.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3.3 药物不良反应信号数据挖掘研究方法 |
3.4 药物的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事件收集 |
3.5 药物不良反应信号结果 |
3.5.1 FDA数据库中药品的不良反应信号 |
3.5.2 FDA数据库中药品的重要系统不良反应信号 |
3.5.3 随访中说明书未罗列的ADR与数据挖掘阳性ADR信号对比 |
3.5.4 不良反应信号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研究局限 |
4.3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温针灸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温针灸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方法 |
1.3 受试者筛选 |
1.4 干预措施 |
1.5 疗效评价 |
1.6 受试者退出/中止和干预中止 |
1.7 数据收集与管理 |
1.8 统计方法 |
1.9 知情同意 |
1.10 保密与隐私 |
1.11 伦理学审查 |
2 研究结果 |
2.1 受试者纳入情况 |
2.2 入组受试者基线分析 |
2.3 主要结局指标 |
2.4 次要结局指标 |
2.5 安全性评价 |
3 小结 |
研究二 温针灸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机制探索 |
1.材料 |
1.1 临床样本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总体实验流程图 |
2.2 ELISA检测 |
2.3 RNA的提取及q RT-PCR |
3.统计方法 |
4.结果 |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4.2 ELISA检测结果分析 |
4.3 PCR检测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1.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1.1 中医的病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西医对BCRL的认识及防治 |
2.1 BCRL的诊断 |
2.2 BCRL的治疗 |
3.研究方法 |
3.1 临床研究 |
3.2 机制研究 |
4.结果分析 |
4.1 临床结果分析 |
4.2 安全性评价分析 |
4.3 机制探索结果 |
4.4 临床结果与机制探讨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指标量表 |
综述 淋巴管生长机制在淋巴水肿发病及治疗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微针刺络对下肢丹毒继发性淋巴水肿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肢体淋巴水肿的西医研究进展 |
1.疾病概念及流行病学 |
2.病理生理学机制 |
3.肢体淋巴水肿的分类 |
4.肢体淋巴水肿的症状和体征及其并发症 |
5.肢体淋巴水肿的分级分期标准 |
6.肢体淋巴水肿的实验室检查 |
7.肢体淋巴水肿治疗 |
8.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下肢丹毒继发性淋巴水肿的中医研究进展 |
1.病名归属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4 治疗现状 |
5.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研究资料 |
2.研究方法 |
3.参考文献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基线一致性分析 |
3.观察指标分析 |
4.疗效分析 |
5.安全性指标分析 |
6.两组患者随访复发率比较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微针刺络治疗下肢丹毒继发性淋巴水肿的机理 |
3.研究结果分析 |
4.特色和创新 |
5.不足和展望 |
6.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附录1 证候积分表 |
附录2 VAS疼痛评分表 |
附录3 超声检测结果 |
附录4 患肢图片 |
附录5 CRF表 |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危险因素分析及穴位电刺激联合综合消肿疗法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危险因素分析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穴位电刺激联合综合消肿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疗效观察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7)通过基因表达谱测序与拷贝数变异数据分析与挖掘膀胱癌进展相关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膀胱癌临床诊治现况 |
1.2 相关技术应用 |
1.2.1 转录组测序(RNA-seq) |
1.2.2 拷贝数变异(CNV-Copy Number Variation) |
1.2.3 RNA-seq结合CNV |
1.3 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2.2 膀胱癌RNA表达差异分析 |
2.3 膀胱癌中CNV分析 |
2.4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5 生存分析 |
2.6 分析流程图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TCGA数据库组织样本的组织特征 |
3.2 膀胱癌中差异表达的RNAs |
3.3 膀胱癌CNV差异表达 |
3.4 基因差异表达与拷贝数变异整合分析结果 |
3.5 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RNA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及功能富集讨论 |
4.2 CNV分析结果及功能富集讨论 |
4.3 Cox分析结果讨论 |
4.4 膀胱癌基因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1 |
附录2 淋巴系统与膀胱癌进展、转移的关系 |
References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诊断潜伏性结核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二. 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 研究资料 |
二. 研究方案 |
三. 研究结果 |
四. 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交叉试验设计形式较为适合BCRL的研究 |
二. 中医综合疗法方案的探索 |
三. 结果差异的分析 |
四. 创新性 |
五.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Ⅹ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资料、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研究应用设备及材料 |
2.2.1 SLN术中使用器械及示踪剂 |
2.2.2 病理标本H&E染色及IHC制作实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 |
2.3.1 分组 |
2.3.2 实验具体方案步骤 |
2.3.3 石蜡包埋与H&E染色操作流程 |
2.3.3.1 石蜡包埋制作步骤 |
2.3.3.2 H&E染色病理活检步骤 |
2.3.4 IHC制作与判读 |
2.3.4.1 IHC制作实验步骤 |
2.3.4.2 IHC结果的判读标准 |
2.3.5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纳入研究病例临床特征 |
3.2 淋巴结检出情况及不同分组间的比较 |
3.3 SLN分布情况统计 |
3.4 不同因素对SLN检出情况的影响 |
3.5 常规H&E染色病理和IHC检测超分期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SLN示踪剂的选择 |
4.2 SLN示踪剂剂量控制 |
4.3 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 |
4.4 SLN活检其他影响因素 |
4.4.1 示踪剂注射方法与SLN分布规律 |
4.4.2 其他影响因素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1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2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COAP”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培门冬酶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J]. 周容,刘伟. 中国处方药, 2021(08)
- [2]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D]. 刘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温针灸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及机制初探[D]. 韩玉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微针刺络对下肢丹毒继发性淋巴水肿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 牛少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6]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危险因素分析及穴位电刺激联合综合消肿疗法疗效观察[D]. 黄婧慧.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通过基因表达谱测序与拷贝数变异数据分析与挖掘膀胱癌进展相关基因[D]. 丁娲. 深圳大学, 2020(10)
- [8]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移欢.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9]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D]. 刘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宫颈与宫体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其超分期检测的临床价值[D]. 张永乐. 南华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