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崎病致肝功能损害1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褚馨远,陈希,李奇蕊,甄珍,高路,于文,袁越[1](2021)在《儿童复发川崎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为复发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川崎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 4年间共收治确诊川崎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结论儿童川崎病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唐玲玲[2](2021)在《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自限性的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全身中、小血管均可受累,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尤为多见,是影响川崎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瘤(Coron ary artery aneurysm,CAA)一旦形成,除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外,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预后较差。近年来,经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校正的冠状动脉Z值(Z score,简称Z值)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冠脉内径绝对值,成为判断KD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新标准,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然而Z值计算系统及冠脉损害标准在国际上仍存在争议,国内尚未建立相关Z值计算体系,Z值的应用也未形成共识。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方法仍是KD诊治及随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了解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探讨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在定量评估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预后及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童诊疗中心住院治疗的334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2分别根据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标准与传统冠脉内径标准对KD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类,比较急性期两种评价标准间CAL发生率及累及部位的差异;分析Z值标准下,不同程度CAL在发病后3月、6月、12月、24月的转归情况及不同IVIG治疗方案间CAL的发生率。3根据急性期Dallaire系统Z值结果,将KD患儿分为CAL组(n=121)和NCAL组(n=213),CAA组(n=92)和NCAA组(n=242),小CAA组(n=59)和大CAA组(n=33),对初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给药前可能对CAL形成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Z值标准下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1 2014年~2019年我院KD患儿呈逐年增多趋势,春夏多发,4~8月为发病高峰;5岁以下者占88%,1~3岁为发病高峰;男∶女=1.57∶1。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他主要表现以口唇改变(78.7%)及结膜充血(78.4%)最多见,心脏非特异性表现中以二、三尖瓣反流、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心外非特异性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最多见。KD急性期WBC、N%、PLT、HB、NLR、CRP、ESR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IVIG治疗后WBC、N%、HB、NLR、CRP较前下降,ESR、PLT继续上升(P<0.05);不完全KD患儿WBC、N%、NLR、PLR、CRP、ESR、ALT、TB较典型KD更低,CK-MB更高(P<0.05)。2以冠脉内径及Z值为标准,分别检出CAL139例(41.6%)、121例(36.2%),CAA28例(20.1%)、92例(76.0%),两组间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值标准较冠脉内径标准CAA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标准均显示左主干为CAL最常累及部位。Z值标准下,发病后3月、6月、12月、24月的CAL恢复率分别为:CAD组:77.8%、81.5%、100%、100%;小型CAA组:64.6%、77.3%、81.4%、92.7%;中型CAA组:66.7%、71.4%、75.0%、84.0%;巨大CAA组:0%、20%、40%、40%。3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不完全KD、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β>0,P<0.05,OR>1);男性、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A的独立危险因素(β>0,P<0.05,OR>1);IVIG给药时病程>10天(β>0,P<0.05,OR>1)、低白蛋白血症(β<0,P<0.05,OR<1)是KD合并大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显示KD人数逐年增多,春夏多发,男多于女,5岁以内多见。KD急性期炎症指标升高,治疗后大多下降,ESR、PLT持续升高;不完全KD炎症指标较典型KD更低。2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能更加敏感地反映严重冠脉病变,尤其是CAA及巨大CAA的发生。3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评价标准下,男性、不完全KD、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男性、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A的危险因素;IVIG给药时病程>10天、低白蛋白血症是KD合并大CAA的危险因素。
汪利霞[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影响因素及早期识别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医院临床病历数据资料,以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的KD患儿为例探讨西北地区K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探索IVIG不敏感KD的影响因素,构建适合西北地区的IVIG不敏感KD预测模型,旨在早期识别IVIG不敏感的患儿,以便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20年7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甘肃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的病例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随访结果,分析KD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将KD患儿分为IVIG敏感组和IVIG不敏感组,利用Lasso-Logistic回归和GBDT决策树机器学习的方法探索IVIG不敏感K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下的面积、正确度、敏感性、特异性以及SHAP值来评估每个模型的性能,最后与国内外的预测模型相比较,遴选最优的早期识别模型。结果(1)共有603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00例,女性203例,男女比例为1.97:1;中位发病年龄25个月(范围15~40月),主要集中在0~5岁(占90.55%),1~3岁年龄组分布人数最多(占48.75%);季节分布来看:春季(160例,占26.53%)、夏季(190例,占31.51%)、秋季(116例,占19.24%)和冬天(137例,占22.72%)。(2)从2015年到2020年间,KD患儿的例数总体呈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率为136.00%;CAL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47%);IVIGR发生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29%)。(3)KD并发CAL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左冠状动脉,高达224频次(42.83%),其次分别为前降支(190频次,36.23%)、右冠状动脉(80频次,15.30%)、左回旋支(29频次,5.54%)。并发CAL的类型主要以冠状动脉扩张和小型冠状动脉瘤为主。(4)对入院时没有发生CAL的325例KD患儿进行随访观察,在186例拥有完整心脏彩超的患儿中24例(12.90%)并发了CAL,发生CAL平均中位时间为3周(1~6周),最短发生时间1周,最长为10周。对入院时已经发生CAL的278例患者进行心脏彩超随访观察,扩张、小中型冠脉瘤中有49例患儿因研究结束日期仍未到达随访终点(18例)或失访(31例)被排除,剩余的扩张、小中型冠脉瘤均发生转归,其中冠状动脉扩张转归时间中位数3周(6~10周),最快转归仅需1周,最慢转归需33周;小型冠状动脉瘤转归时间中位数为7个月(4~13个月),最快转归仅需2个月,最慢转归为27个月;中型冠状动脉瘤转归时间中位数为37.5个月(32.5~44个月),最快转归为28个月,最慢转归为59个月;截止到研究终点,7例大型冠脉瘤均没有发生转归,其中4例发生血栓。(5)KD并发CAL与IVIG敏感性进行关联性分析时发现:IVIG不敏感组中CAL的构成比高于IVIG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3,P<0.01)。各类型的CAL在IVIG不敏感组和IVIG敏感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1),IVIG不敏感组中各类型CAL的发生率均高于IVIG敏感组。(6)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当λ=0.0155时,Lasso回归取得最优解,筛除变量2个,筛出变量12个,将Lasso筛选出变量纳入到Logistics回归中构建Lasso-Logistics回归模型发现,发热时间长,高水平的CRP、血清P、TBIL、LDL;低水平的PLT、血清Na、ALB以及CHO为IVIG不敏感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的AUC为0.75,灵敏度为65.48%,特异度为75.66%,正确率为41.13%。(7)GBDT模型:利用80%的数据集作为测试集构建GBDT模型,利用20%的数据集作为验证集调整GBDT学习中的超参数,当超参数树深度为5时,GBDT模型表现最佳,基于最佳参数利用全部数据集构建GBDT模型,其AUC为0.87(95CI:0.85~0.90),灵敏度为72.62%,特异度为89.04%,正确率为61.65%,利用SHAP值评价各特征值对模型的贡献程度时发现:GBDT决策树模型中最重要的特征依次为TBIL、ALB、CRP、发热时间、血清Na。结论KD主要集中1~3岁的男孩,12月份高发;从2015-2020年KD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CAL的构成比和IVIGR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KD并发CAL主要好发于左冠状动脉,以冠脉扩张和小型冠状动脉瘤为主;KD患儿出院后应严格进行随访,谨防不良事件的发生;IVIG不敏感KD患儿发生CAL的可能性更高;在本地区GBDT模型是IVIG不敏感KD并发CAL的最优识别模型。
葛昂[4](2020)在《EBV-IgM对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影响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患儿敏感性的危险因素,探索EBV-IgM对KD患儿IVIG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静脉注射IVIG的敏感性将KD患儿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分别对患儿的临床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资料及EBV-IgM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明确血清EBV-IgM对IVIG敏感性的影响;建立预测模型,观察血清EBV-IgM对IVIG敏感性的预测价值。结果1.收集的353例诊断为KD的患儿均伴有发热,其中男性174例(49.3%),女性179例(50.7%);年龄<12个月者111例(31.4%),≥12个月者242例(68.6%);急性期发热持续时间<5天者65例(18.4%),5-10天者251例(71.1%),>10天者37例(10.5%);出现皮疹者274例(77.6%);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342例(96.9%);出现四肢末端改变者327例(92.6%);出现眼球结膜改变者332例(94.1%);出现口腔改变者343例(97.2%);出现卡疤红肿再现者285例(80.7%);出现会阴部潮红者256例(72.5%);EBV-IgM阳性者59例(16.7%)。2.在静脉应用大剂量IVIG后,有41例(11.6%)患儿对IVIG耐药,312例(88.4%)患儿对IVIG敏感。分别对比敏感组和耐药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性别(χ2=4.585,P<0.05)和年龄(χ2=6.4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组KD患儿血清EBV-Ig M阳性率10.3%,耐药组KD患儿血清EBV-IgM阳性率为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67,P<0.05)。两组患儿在发热持续时间、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改变、眼球结膜改变、口腔改变、卡疤红肿再现及会阴部潮红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组和耐药组患儿实验室检查资料,其中血小板(PLT)(z=-7.095,P<0.05)、血沉(ESR)(z=-5.124,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N)(t=-5.265,P<0.05)、白细胞(WBC)(t=-7.004,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N%)(t=-4.230,P<0.05)、血红蛋白(Hb)(t=2.054,P<0.05)、C-反应蛋白(CRP)(z=-2.072,P<0.05)、降钙素原(PCT)(z=-2.130,P<0.05)、血清白蛋白(Alb)(t=3.089,P<0.05)和谷丙转氨酶(ALT)(z=-8.202,P<0.05)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EBV-IgM阳性[OR=3.455,95%CI(1.418,8.421)]、PLT<451×109/L[OR=0.996,95%CI(0.994,0.998)]、WBC>16.01×109/L[OR=1.270,95%CI(1.156,1.395)]、ALT>158U/L[OR=1.005,95%CI(1.001,1.010)]是IVIG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建立IVIG耐药预测模型,依据多因素分析回归系数赋分:EBV-IgM阳性=2分,PLT<451×109/L=4分,WBC>16.01×109/L=2分、ALT>158U/L=4分,截断值为6分,预测灵敏度为75.61%,特异度为78.21%。结论1.PLT、WBC、EBV-IgM和ALT是影响KD患儿IVIG敏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2.EBV-IgM联合PLT、WBC和ALT对KD患儿应用IVIG的敏感性具有预测价值。
付芳琴[5](2020)在《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在临床特征、常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提供依据。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识别高危患儿,制定个体化治疗、随访方案,改善疾病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3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典型KD(93例)和不完全KD(37例)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常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并按照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CAL组(41例)和NCAL组(89例),对其年龄、性别、发热时间、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贫血和临床诊断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1、不完全KD患儿发病年龄小于典型KD组(P<0.05),两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不完全KD组患儿发热时间长于典型KD组(P<0.05),卡疤反应(红肿)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患儿(P<0.05),而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硬肿和脱皮的发生率则低于典型KD组(P<0.05)。2、不完全KD组患儿急性期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典型KD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典型KD组(P<0.05)。3、KD发生CAL组患儿男性比例多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长于NCAL组(P<0.05)。4、KD发生CAL组患儿急性期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CRP均高于NCAL组(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OR=3.737,95%CI:1.24011.267)、发病年龄小(OR=0.757,95%CI:0.6190.926)、发热时间长(OR=1.514,95%CI:1.1931.922)、NLR升高(OR=1.484,95%CI:1.1281.951)及CRP升高(OR=1.011,95%CI:1.0031.018)是KD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不完全KD患儿平均发病年龄偏小,发热持续时间长,卡疤出现红肿现象对诊断不完全KD有重要提示作用;2、不完全KD患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典型KD明显升高,且更易合并贫血;3、男性、发病年龄小、发热时间长、NLR及CRP水平升高是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有高风险的患儿应加强干预,及时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
刘蕾[6](2020)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抵抗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本地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发生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抵抗的危险因素,在初始治疗之前选择有效的预测指标及预测工具评估。方法:1.对2017年04月至2019年03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K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对IVIG敏感分为IVIG敏感组和IVIG抵抗组。根据疾病状况IVIG抵抗组再分为IVIG部分反应组和IVIG耐药组。2.对IVIG敏感组、IVIG抵抗组患者治疗前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危险因素分析。3.对IVIG敏感组、IVIG部分反应组、IVIG耐药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将进入模型的指标标准化并建立简化评分模型。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评分模型的真实性及有效性。结果:1.共有540例符合条件的KD患者纳入研究,474例为IVIG敏感,66例为IVIG抵抗,IVIG抵抗组与IVIG敏感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均无统计学差异。2.IVIG抵抗组患者就诊时发热时间及第一次IVIG使用时间均短于IVIG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抵抗组患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及消化、呼吸、泌尿、肌肉骨骼、中枢神经等系统损害发生率均高于IVIG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VIG抵抗组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谷内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单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Serumbilirubin,TB)、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CD19+细胞百分率等指标水平均显着高于IVIG敏感组(P<0.05);IVIG抵抗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清总胆固醇(Serum cholesterol,TC)、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球蛋白(Serum globulin,GLB)、血钠(Serum sodium,Na+)、血钾(Serum potassium,K+)、补体C3及C4、CD3+细胞百分率、CD3+CD4+细胞百分率、CD3+CD8+细胞百分率均显着低于IVIG敏感组(P<0.05)。4.IVIG抵抗组与IVIG敏感组患者中发热时间小于5天时使用IVIG者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这些患者中IVIG抵抗组患者治疗前PLT、Na+水平显着低于IVIG敏感患者(P<0.05),N%、TB、SF水平显着高于IVIG敏感患者(P<0.0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LT、N%、TB、TC与KD发生IVIG抵抗显着相关(P<0.05),是KD发生IVIG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将PLT、N%、TB、TC等4个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简易评分模型,各变量截值点分别为PLT≤300× 109/L,N%≥75%,TB≥9umol/L,TC≤3mmol/L,分值分别取 2、2、1、2,共计7分,当分值≥4,考虑IVIG抵抗可能性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0.790-0.904),灵敏度和特异度为 78.8%、81.0%。6.66例IVIG抵抗组患者中共有37例为IVIG部分反应,29例为IVIG耐药,评分模型预测IVIG抵抗组中的IVIG耐药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2(95%CI:0.520-0.784),特异度仅为54.1%。比较IVIG部分反应组,IVIG耐药组患者临床特征,部分反应组累及2项及以上系统损害者占54.1%,耐药组患者占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VIG抵抗型川崎病(KD)患者及IVIG敏感型KD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上差别不大,IVIG抵抗型KD患者急性期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及其他系统损害风险均高于IVIG敏感型KD患者。2.联合 PLT、N%、CRP、PCT、ALT、AST、TB、TC、ALB、GLB、Na+、K+、SF等实验室指标对预测KD患者发生IVIG抵抗有重要意义。3.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LT、N%、TB、TC是KD发生IVIG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将PLT、N%、TB、TC等4个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简易的IVIG抵抗预测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高明明[7](2020)在《48例肝功能异常儿童的病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儿科住院的肝功能异常患儿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儿童肝功能异常病因构成及临床特点,为临床上肝功能异常患儿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小儿内科收治的48例肝功能异常儿童的病例资料,对其病因分布、构成比及临床特点进行统计描述,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相关结果。结果:1.本研究中肝功能异常患儿共48例,男性20例占41.7%,女性28例占58.3%,女性比男性多见,各年龄段分布存在差异,0-6个月均为女性,7个月-6岁、7岁-14岁均以男性多见;2.原发疾病病因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导致肝功能异常最多见,各年龄段病因构成不同,婴幼儿及学龄前期肝功能异常患儿以感染性疾病多见,已检测出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其中病毒感染人数最多,病毒感染中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多见;3.本研究中肝功能异常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以轻度升高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多为轻度,各病因所致的肝功能异常水平不同;4.不同病因组患儿经原发病及护肝治疗1周后ALT下降效果不同,以急性呼吸道感染组ALT下降效果最好,各年龄组经治疗1周后AST下降效果无明显差异;5.本研究中患儿肝损害特异性表现主要为黄疸、肝脾大,以黄疸出现例数最多,急性呼吸道感染导致肝功能异常患儿仅表现原发病症状,不同病因出现肝损害特异性表现的情况不同。结论:1.感染为导致肝功能异常的主要病因,以病毒感染为主,其中EBV及CMV感染多见,各年龄段导致肝功能异常的病因构成不同,婴儿期以先天及后天感染为主,儿童期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随年龄增长,感染性疾病发生机会减少,非感染性疾病比重增大。2.儿童肝功能异常多表现为轻度,不同病因导致肝功能异常的水平不同。3.肝功能异常患儿通过治疗原发病及护肝治疗多数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不同病因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存在差异。4.肝功能异常儿童多以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主,黄疸、肝脾肿大等特异性肝损害表现在重度肝功能异常及婴幼儿中相对多见。
杜丽娜,谢晓丽,向梅,杨静,李静[8](2020)在《川崎病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分析和总结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以及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降钙素、血沉、肝功能、心脏彩超、腹部B超等相关检测指标,依据肝功能是否损害分为肝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结果 220例川崎病患儿中,肝功能正常组156例,异常组64例;45例患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在200IU/L以内,占70.3%。肝功能异常组血小板和降钙素原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在肝功能异常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组住院平均天数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ALT、CRP、PLT增高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降钙素原增高是川崎病肝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合并肝功能异常的川崎病与正常组相比住院时间更长,且出现IVIG抵抗的危险因素更高。
黄永佳[9](2019)在《川崎病患儿胆汁酸和冠状动脉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胆汁酸和冠状动脉损害可能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儿科初诊为川崎病,同时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11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情况及血液实验检验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患儿入院时是否存在血清胆汁酸异常和冠状动脉损害,分为TBA正常组(n=73)和TBA异常组(n=38)、无冠脉损害组(n=65)和冠脉损害组(n=46)。通过对TBA正常组和TBA异常组、冠状动脉损害组和冠状动脉无损害组分别在年龄阶段、性别、季节、川崎病临床类型分类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得出结论。[结果]①111例KD患儿中合并TBA异常为38例(34.2%),合并CAL的患儿为46例(41.4%)。②TBA正常和TBA异常两组患儿在冠状动损害发生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TBA>80μmol/L时,TBA与CAL之间亦无相关性(P>0.05)。③血清胆汁酸正常与异常组的KD患儿PLT、PCT、PDW、MPV、P-LCR、ALT、TB、DB、IBil、γ-GGT等实验室指标行T检验分析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仅有TB、DB、IBil在两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胆红素是TBA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④N%、MO%、Mo 绝对值、PLT、PCT、PDW、CRP、ALT、AST、TB、DB、IBil、ALP、γ-GGT等与TBA之间存在线性关系。⑤冠状动脉损害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在Hb、PLT、PCT、CRP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本组研究中仅Hb是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①KD患儿不仅会出现冠状动脉改变,也可出现肝脏及胆管的损害。②TBA与CAL之间无相关性。③KD患儿的实验室指标中PLT、PCT、PDW、MPV、P-LCR、ALT、TBil、DBil、IBil、y-GGT 等与 TBA 异常具有相关性,仅胆红素是TBA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较低的Hb和较高的PLT、PCT、CRP与冠状动脉损害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仅有Hb是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谭文海[10](2019)在《儿童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67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相关分析,了解肝功能损害在川崎病临床病程中的意义,以期为提高该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 收集167例于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川崎病患儿,其中肝功能损害组72例,肝功能正常组95例。对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川崎病患儿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年龄与性别分析:167例川崎病患儿中发病年龄2个月-13岁2月,平均年龄2.73岁,男性119例,女性48例,男女之比为2.48:1。≤1岁29.94%(50/167),≤2岁23.95%(40/167),≤3岁16.17%(27/167),≤4岁11.98%(20/167),≤5岁8.38%(14/167),>5岁9.58%(16/167),不同年龄段男女发病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完全川崎病93例(55.69%,93/167),不完全川崎病74例(44.31%,74/167),两组间各年龄段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的发病年龄段及平均年龄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的病例数在cKD与iKD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2.主要临床表现比较: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主要临床表现发生率的比较,结膜充血在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发热天数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肝功能正常组cKD与iKD发热天数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肝功能损害组cKD与iKD发热天数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3.实验室指标比较: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实验室结果比较,肝功能损害组中HB较正常组低,而WBC、N、CRP、ESR较正常组高,两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4.相关性分析:白蛋白(albumin,ALB)与CRP、ESR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r=-0.507,r=-0.472);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分别与CRP、ESR呈正相关关系(ALT与CRP、ESR相关系数分别是r=0.272,r=0.241;GGT与CRP、ESR相关系数分别是r=0.424,r=0.429)。5.冠状动脉损害(CAL)比较: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中冠脉是否发生异常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左、右冠脉病变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中CAL损害程度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的患儿、CRP升高及ESR增快是川崎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1.本资料显示完全川崎病多见于2-3岁幼儿,而不完全川崎病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2.肝功能损害与川崎病冠脉病变无明显相关性;3.年龄较大的患儿、CRP升高及ESR增快是川崎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
二、川崎病致肝功能损害1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崎病致肝功能损害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样本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诊断标准及定义 |
2.1 典型KD诊断标准 |
2.2 不完全KD诊断标准 |
2.3 IVIG耐药定义 |
2.4 冠脉损伤及恢复标准 |
3.资料提取 |
4.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334例KD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
1.1 流行病学特点 |
1.2 临床表现 |
1.3 实验室检查 |
2.Z值对KD冠脉病变的评估 |
2.1 两种标准下CAL发生率 |
2.2 Z值标准下CAL恢复率 |
2.3 不同IVIG治疗方案CAL发生率 |
3.Z值标准下KD合并CAL危险因素分析 |
3.1 KD合并CAL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 KD合并CAL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KD合并CAA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4 KD合并CAA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KD合并大CAA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6 KD合并大CAA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1.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 |
2.Z值评估KD冠脉损害的临床价值 |
3.基于Z值的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进展 |
2.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3)基于机器学习的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影响因素及早期识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定义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KD 患儿的基线信息分析 |
3.2 KD患儿的彩超随访信息 |
3.3 川崎病患儿并发CAL与 IVIG敏感性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3.4 单因素分析 |
3.5 Lasso-Logistic模型 |
3.6 GBDT 决策树模型 |
3.7 与既往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KD患儿发病人数逐年升高,需引起儿科医生的高度关注 |
4.1.1 KD 主要集中 1~3 岁的男孩,春夏季高发 |
4.1.2 KD 并发 CAL 主要好发于左冠状动脉,以冠脉扩张和小型冠状动脉瘤为主 |
4.1.3 2015-2020 年期间KD并发CAL的构成比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 |
4.1.4 2015-2020 年期间KD患儿IVIGR的发生率相对稳定,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
4.2 KD患儿的预后时间长,不确定性高,需定期进行彩超随访 |
4.2.1 入院时未并发CAL 的 KD患儿应在出院后定期随访,谨防CAL 的发生 |
4.2.2 入院时并发大型冠脉瘤的KD患儿转归时间长,不良反应严重,应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 |
4.3 IVIG不敏感KD患儿更容易发生CAL,预测模型的构建迫在眉睫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EBV-IgM对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敏感性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 |
3 血清EBV-Ig M测定 |
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1 KD患儿的临床基线资料及血清EBV-IgM阳性率比较 |
2 KD患儿一般实验室检查资料 |
3 KD患儿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分析 |
4 建立KD患儿IVIG耐药的预测模型 |
第四章 讨论 |
1 KD流行病学特征 |
2 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研究 |
3 KD与病毒感染的关系 |
4 KD患儿IVIG耐药预测评分系统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5)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KD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冠状动脉病变的标准 |
2.1.5 其它定义 |
2.2 方法 |
2.2.1 收集内容 |
2.2.2 分组 |
2.2.3 偏倚控制方法 |
2.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典型KD和不完全KD组间比较 |
3.1.1 一般情况 |
3.1.2 临床表现 |
3.1.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2 CAL组和NCAL组间比较 |
3.2.1 一般情况 |
3.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2.3 KD并发CA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典型KD与不完全KD比较 |
4.1.1 一般情况 |
4.1.2 临床表现 |
4.1.3 实验室指标 |
4.2 川崎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分析 |
4.2.1 性别 |
4.2.2 年龄 |
4.2.3 发热时间 |
4.2.4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
4.2.5 C-反应蛋白(CRP) |
4.2.6 其它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局限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抵抗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与治疗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KD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分析 |
2.2 KD实验室指标 |
2.3 发热病程小于5天时使用IVIG的KD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
2.4 构建KD患者IVIG抵抗风险预测模型 |
3 讨论 |
3.1 IVIG抵抗型KD流行病学 |
3.2 IVIG抵抗型KD临床特征 |
3.3 IVIG抵抗型KD实验室检查 |
3.4 发热病程时间小于5天时使用IVIG的患者比较 |
3.5 构建评分模型 |
3.6 IVIG抵抗型KD治疗情况 |
3.7 未来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在川崎病治疗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7)48例肝功能异常儿童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肝功能异常病因分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川崎病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合并肝功能损害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 |
2.2 肝功能异常和正常组的相关因素分析: |
2.3 肝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的预后因素分析: |
2.4 IVIG无反应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9)川崎病患儿胆汁酸和冠状动脉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10)儿童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
综述:川崎病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川崎病致肝功能损害1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复发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 褚馨远,陈希,李奇蕊,甄珍,高路,于文,袁越.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1(09)
- [2]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D]. 唐玲玲.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3]基于机器学习的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影响因素及早期识别模型研究[D]. 汪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4]EBV-IgM对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敏感性的预测价值[D]. 葛昂. 青岛大学, 2020(01)
- [5]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D]. 付芳琴. 南昌大学, 2020(08)
- [6]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抵抗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D]. 刘蕾. 苏州大学, 2020(02)
- [7]48例肝功能异常儿童的病因分析[D]. 高明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川崎病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J]. 杜丽娜,谢晓丽,向梅,杨静,李静. 四川医学, 2020(01)
- [9]川崎病患儿胆汁酸和冠状动脉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和研究[D]. 黄永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10]儿童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D]. 谭文海.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