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发药治疗斑秃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洁洁[1](2021)在《生发汤治疗血热风燥证斑秃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生发汤治疗血热风燥证斑秃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生发汤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5例符合中医系统辨证为血热风燥证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以生发汤为治疗组药物,每日一剂,分早晚饭后2次温服;以斑秃丸为对照组药物,每次5g,每日3次,分别在早中晚饭后口服使用。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估时间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皮损评分分值、中医证候评分分值、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分值的情况变化,根据这三方面的分值变化对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所有数据搜集结束后,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在收集病例过程中,共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完成有效病例共60例,两组各30例。2.治疗周期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结果显示生发汤在治疗血热风燥证斑秃方面的疗效优于斑秃丸(P<0.05)。3.治疗周期结束后,两组斑秃患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在治疗期间,治疗组中出现1例脾胃不适症状的患者,嘱患者饭后半小时温服中药后自行缓解。对照组并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结论:1.生发汤在改善斑秃患者皮损情况、中医证候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着;2.生发汤在临床中用于治疗血热风燥证斑秃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方剂。
袁华香[2](2021)在《火针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斑秃的疗效分析及维生素D水平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斑秃(AA)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将皮肤镜检测的终毛密度变化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斑秃患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为推广使用火针治疗斑秃提供临床依据,分析斑秃与维生素D之间相关性。方法首先,收集符合标准的斑秃患者,共计61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火针疗法,并配合外用卡泊三醇软膏,对照组仅外用卡泊三醇软膏。通过实验室检测患者25(OH)D水平,运用皮肤镜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进行终毛密度检测;使用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DLQI)及脱发症状评分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并利用SPSS 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肉眼观察,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终毛密度均进行性增加,治疗组及对照组所用药物均对斑秃有治疗效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有9例痊愈,13例具有显着效果,6例有效,2例无效,1例过敏,总有效率达到93.33%;而在对照组中仅有5例痊愈,7例具有显着效果,10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仅有73.33%。两组临床疗效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2.开始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的脱发症状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过12周的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的脱发症状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之间的评分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经皮肤镜微观观察,开始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的终毛密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过12周的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的终毛密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均具有一定的效果;而且两组之间的终毛密度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4.开始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的25(OH)D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过12周的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的25(OH)D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之间的25(OH)D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25(OH)D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效果更明显。5.经线性回归分析,斑秃的脱发症状评分与25(OH)D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6.治疗组出现了1例患者过敏,而对照组未出现,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独卡泊三醇软膏外用与火针联合外用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斑秃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联合火针治疗疗效更为显着,且安全性较好。2.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脱发症状评分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3.单独外用卡泊三醇软膏与联合火针治疗均可改善患者25(OH)D水平,但联合火针改善较为明显。且25(OH)D水平的高低可能不是决定斑秃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4.无创性的皮肤镜能够有助于斑秃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可对斑秃的治疗疗效做出客观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熊佳丽[3](2021)在《乌柏生发汤联合微针域发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乌柏生发汤联合微针域发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联合用药的机理和安全性,为斑秃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斑秃患者,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其分为3组,其中观察组20例,给予乌柏生发汤口服联合微针域发外用治疗;对照1组20例,给予单纯乌柏生发汤口服治疗;对照2组20例,给予单纯微针域发外用。共治疗3个疗程(1个疗程为4周)。通过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后的斑秃皮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的变化,从而判定三组的疗效情况。选取观察组2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注意记录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健康组外周血CD4+、CD8+、CD4+/CD8+的水平。将采集的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20.0来分析和处理。治疗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发生不良反应和现象,以评判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基线比较: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斑秃皮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DLQI评分方面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1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1组、对照2组为80%,三组有显着差异(P<0.05),故两两比较,观察组对比对照1组和对照2组,有明显差别(P<0.017),两个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17),说明三组均能有效治疗斑秃,且观察组疗效更好,两个对照组疗效相当。3.斑秃皮损评分、DLQI评分比较:每个疗程后三组斑秃皮损评分、DLQI评分均较上一疗程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8周、12周后三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故两两比较,观察组对比对照1组和对照2组,有显着差别(P<0.017),两个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17)。说明三组在降低斑秃皮损评分、DLQI评分上有明显疗效,且观察组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两个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别。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每个疗程后三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上一疗程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三组之间无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三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故两两比较,观察组对比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明显(P<0.017),两个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17)。说明三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上均有明显疗效,且观察组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两个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别。5.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D4+、CD8+升高,CD4+/CD8+降低,较健康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CD4+、CD8+降低,CD4+/CD8+升高,较健康组无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斑秃的形成与CD4+、CD8+、CD4+/CD8+水平紊乱有关。6.安全性比较:对照1组中1例和对照2组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但未影响后续治疗,观察组未见不适反应。结论:1.乌柏生发汤联合微针域发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疗效好,能明显降低斑秃皮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2.乌柏生发汤联合微针域发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CD4+、CD8+、CD4+/CD8+水平恢复正常有关,自身免疫的失调参与斑秃的形成。
翟悦[4](2021)在《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斑秃的皮肤镜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在皮肤镜下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情志量表的得分,探讨加味逍遥散加减可通过调摄情志达到治疗肝郁化火型斑秃的目的。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符合标准的60例肝郁化火型斑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信封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选取加味逍遥散加减结合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诊治,对照组采用美能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分值的对比,并借助皮肤镜检测靶皮损分别在不同时间点的镜下疗效。利用SPSS23.0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结果:试验终末有效病例57例,过程中脱落3例,最终试验组29例,对照组28例。所有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未呈现不良反应而中止试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从8周至12周,试验组的终毛密度与三种镜像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焦虑量表得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好,且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终毛密度与三种镜像征得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焦虑量表得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加味逍遥散加减联合美能治疗斑秃患者对情志的改善及疗效优于单用美能治疗;通过皮肤镜作为毛发微观观察指标的测量仪器更加直观与科学,为肝郁化火型斑秃的诊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可进一步临床应用。
王静文,武忠[5](2020)在《斑秃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斑秃是一种骤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的病证,病因复杂,而西药治疗本病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研究高效且无毒副作用的中医治疗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通过论述中医药治疗斑秃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试验研究,对其病因病机、中医内治、中医外治及其他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和阐述,从而为斑秃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有效的诊疗思路与方法。
王起成[6](2020)在《加味八珍汤治疗斑秃(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八珍汤内服治疗气血两虚证斑秃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优势。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气血两虚证斑秃患者分成2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均为35例。治疗组口服加味八珍汤,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两组均配合Derma-670红光照射。治疗疗程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基线期及治疗后的第4、8周拍照记录患者皮损面积,并记录各项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等。治疗过程中须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无不良反应,疗程结束8周后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复发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共有3例患者脱落,实际完成病例为67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根据脱发面积大小变化等,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70%(23/33),对照组为50.00%(17/34),经秩和检验后,总有效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31/33),对照组为79.41%(27/34),经秩和检验后,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下降,且组内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较前下降,且组内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DLQI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证斑秃临床疗效肯定,其在改善患者脱发面积、中医证候、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等方面均优于复方甘草酸苷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临床推广。
刘俐[7](2020)在《中药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斑秃的病因不明,现有的常规治疗手段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的需求,仍需要寻找新型的治疗手段。激光在治疗斑秃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联合中药和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以期为斑秃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同时用皮肤镜下的观察数据作为客观指标判断疗效,对皮损部位的镜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皮肤镜在斑秃临床判愈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共纳入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斑秃患者,根据随机数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予以口服8周的乌地生发丸,每次40粒,每日3次。治疗组在口服8周的乌地生发丸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的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治疗能量为40mJ,150ub/cm2,治疗频率为2周一次,共进行4次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第10周进行皮肤镜拍摄,记录两组患者皮损处的毳毛密度、终毛密度和毛发总密度的平均值,以及包括黄点征、黑点征、感叹号发及断发在内的皮肤镜镜像特征。最后用SPSS 22.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疗效判定。结果1.第10周时,经肉眼判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 93.33%,15例患者中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15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4例。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中药内服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独口服中药组,但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对两组患者皮损处的毳毛密度、终毛密度以及毛发总密度平均值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整体上在治疗的过程中毳毛密度、终毛密度和毛发总密度均有明显的增长(P<0.05)。其中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中药组在终毛密度、毛发总密度上的增长要显着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毛发密度自第6周起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皮肤镜疗效判定,治疗组的疗效要显着优于对照组。3.30例斑秃患者中,治疗前的皮肤镜像特征为黄点征66.67%、黑点征73.33%、感叹号发30%,断发63.33%。经治疗后皮肤镜镜像特征显着消失,治疗10周后分别为黄点征20%、黑点征20%、感叹号发0%,断发16.67%。其中第6周时两组患者的感叹号发完全消失,第10周时治疗组患者的黄点征全部消失。结论1.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外用联合乌地生发丸口服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显着,优于单独口服乌地生发丸,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2.黄点征、黑点征、断发和感叹号发在斑秃患者的皮损中出现率较高,随着皮损的恢复,黄点征、黑点征、断发和感叹号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3.无创性的皮肤镜检查能够为临床提供客观的毛发数据,能够及早对斑秃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上的数据判断,且操作简便,可信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欢[8](2020)在《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理论,予以改良方“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研究该方案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探讨其可行性、实用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06-2019.04期间至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斑秃(辩证属肝肾不足型)患者72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注:每小组样本量为30人,加上20%脱落数为36人),治疗组予以“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疗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皮损处局部封闭疗法,每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2周(3个疗程)后,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毛发生长情况及其他伴随症状。疗程结束6个月内,对两组治疗显效及痊愈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脱落6例,最终参与本课题患者共66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34例,痊愈5例(14.71%),显效15例(44.12%),有效10例(29.41%),无效4例(11.76%),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32例,痊愈4例(12.5%),显效10例(31.25%),有效13例(40.63%),无效5例(15.63%),总有效率84.38%。(1)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8%,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相当;治疗组愈显率58.82%,对照组愈显率43.7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2)疗效指标分析:(1)在改善皮损数目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以及愈显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分析:两组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8%和9.38%。(4)复发情况分析:治疗结束后,对两组临床治愈及显效病例随访6个月,观察到治疗组及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5%和35.71%.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对肝肾不足型斑秃的治疗作用较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皮损处局部封闭疗法相比,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以及显效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副作用,具有可行性。
迟鑫峰[9](2020)在《益血生发汤治疗油风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益血生发汤治疗油风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探究中医药运用“益气养血,安神生发”的治法治疗斑秃的机理,并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性质为临床观察。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油风气血两虚证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共64例。治疗组给予自拟益血生发汤,对照组给予八珍颗粒。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经过临床观察证实,治疗组治愈15例(46.875%),显效9例(28.125%),有效4例(12.50%),无效4例(12.50%),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治愈7例(21.875%),显效9例(28.125%),有效8例(25.00%),无效8例(25.00%),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益血生发汤治疗油风气血两虚证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秦春芳[10](2020)在《芍药甘草颗粒治疗重症斑秃的临床及免疫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斑秃(Alopeciaareata,A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斑片状脱发为特征,临床分为多种类型,从单个斑块脱发、多个斑块脱发,到头皮完全脱发或全身性脱发。斑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精神神经因素、过敏、微量元素缺乏等相关,很多研究认为斑秃是一种与T细胞免疫失衡的相关性疾病。到目前为止,斑秃尚无根治之法,主要治疗方法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接触致敏剂以及JAK酶抑制剂等,这些方法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使用会存在安全风险、患者依存性差、价格昂贵等问题,而中医药治疗斑秃历史悠久,疗效明确,相对安全。近年来我们发现芍药甘草汤治疗斑秃安全有效,为了进一步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自体前后对照试验,通过蛋白悬浮芯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观察重症斑秃患者口服芍药甘草颗粒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h1、Th2、Th17、Treg细胞百分比及其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芍药甘草颗粒治疗重症斑秃的作用机制。1目的:1.1评价重症斑秃患者口服芍药甘草颗粒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1.2探究芍药甘草颗粒对重症斑秃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2方法:2.1评价芍药甘草颗粒治疗重症斑秃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本研究采用自体前后对照,给予患者芍药甘草颗粒早、中、晚各10g 口服,共治疗12周,治疗期间患者每4周复诊一次,共复诊3次。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总结斑秃发病的一般规律;通过毛发镜观察治疗前后白色或黑色毳毛生长、惊叹号发、断发情况、头皮炎症程度的变化,以及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来综合判断芍药甘草颗粒的临床有效性,同时通过在治疗前后检验患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肾功能肌酐清除率来评估芍药甘草颗粒的安全性。2.2芍药甘草颗粒对Th1、Th2、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采用蛋白悬浮芯片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重症斑秃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相关因子 IFN-γ、IL-12p70,Th2 相关因子 IL-4、IL-10,Th17 相关因子 IL-17A、IL-22、IL-6,Treg相关因子TGF-β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斑秃患者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含量。3结果:3.1芍药甘草颗粒治疗重症斑秃患者的临床疗效受试者口服芍药甘草颗粒12周后,主要评价指标包括SALT评分、毛发镜图像,次要评价指标包括:头皮颜色、头发颜色、头皮瘙痒、头皮疼痛/麻木、皮脂分泌、头皮屑、拉发试验,主观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后发现N、CD3+、CD3+CD4+和CD3+CD8+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肝肾功ALT、AST以及肌酐清除率等指标较服药前均无明显变化,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临床有效率达84%。3.2重症斑秃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变化。重症斑秃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IFN-gamma、IL-12p70、IL-17A和IL-6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GF-β、IL-4和IL-10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h1和Th17细胞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h2和Treg细胞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1)芍药甘草颗粒治疗重症斑秃安全有效。(2)芍药甘草颗粒可以调控Th1/Th2、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表达。
二、生发药治疗斑秃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发药治疗斑秃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生发汤治疗血热风燥证斑秃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斑秃的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医家对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斑秃的中医分型 |
1.4 斑秃的中医治法 |
2.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斑秃的病因 |
2.3 斑秃的西医治疗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临床疗效观察 |
3.1 疗效指标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统计学处理 |
4.治疗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临床疗效比较 |
4.3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西医病机讨论 |
2 方药分析 |
2.1 各组成药物作用 |
2.2 现代药理学分析 |
3 预后与转归 |
4 预防与调护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火针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斑秃的疗效分析及维生素D水平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 临床资料和实验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脱落及剔除标准 |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5 不良反应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筛选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数据采集 |
2.4 统计学方法 |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
1 研究结果 |
1.1 一般情况 |
1.2 安全性评价 |
1.3 临床疗效 |
2 结果分析 |
2.1 临床资料分析 |
2.2 临床疗效分析 |
2.3 安全性分析 |
三 讨论 |
1.中国古代对斑秃认识 |
1.1 病名的来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斑秃的中医药治疗 |
2.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斑秃的发病机制 |
2.2 西医治疗 |
3.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综述 斑秃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 量表 |
三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3)乌柏生发汤联合微针域发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分型、分级标准 |
1.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5 病例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指标 |
3.2 疗效评价 |
3.3 实验室观察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4.3 实验室指标分析 |
4.4 客观安全性指标分析 |
4.5 主观不良反应分析 |
5 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乌柏生发汤分析 |
5.3 微针域发治疗斑秃的机理 |
5.4 T淋巴细胞亚群与斑秃的关系 |
5.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6 小结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斑秃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调查表 |
个人简历 |
(4)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斑秃的皮肤镜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典型病例 |
5.1 试验组典型病例 |
5.2 对照组典型病例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基线资料分析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讨论 |
1 AA的中医病因、病机探究 |
2 AA的现代医学发病病因、机制认识 |
3 AA的组织病理学 |
4 斑秃不同疗法的“百家争鸣” |
5 临床资料分析 |
6 皮肤镜在AA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 |
7 AA的情志量表比较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斑秃的特色及优势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斑秃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内治 |
1.1 从肾虚论治 |
1.1.1 培补肝肾 |
1.1.2 健脾补肾 |
1.1.3 补肾阴 |
1.2 从气血亏虚论治 |
1.3 从风邪论治 |
1.4 从瘀血论治 |
1.5 从肝郁气滞论治 |
2 中医外治 |
2.1 针刺 |
2.2 梅花针 |
2.3 火针 |
2.4 灸法 |
2.5 中药 |
3 其他疗法 |
4 小结与展望 |
(6)加味八珍汤治疗斑秃(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观察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分析 |
3.3 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3.4 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分析 |
3.5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复发情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1.1 病名的渊源 |
1.2 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斑秃的辨证分型 |
1.4 斑秃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方面 |
2.2 发病机制研究 |
2.3 治疗方法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加味八珍汤分析 |
2.1 方药组成 |
2.2 方药前期研究 |
2.3 药物分析 |
2.4 方剂分析 |
3 Derma-670红光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临床疗效分析 |
4.2 生活质量分析 |
4.3 安全性及复发情况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斑秃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中药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斑秃的认识现状和进展 |
1. 斑秃的病因病机 |
2. 斑秃的中医药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斑秃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1. 斑秃的发病机制 |
2. 斑秃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附录2 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皮肤镜图像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样本量估计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与日常护理 |
3.5 观察方法 |
3.6 临床观察指标 |
3.7 疗效评定标准 |
3.8 统计方法 |
3.9 安全性观察 |
4.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病例搜集情况 |
4.2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
4.3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4.4 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
5.讨论 |
5.1 选题目的 |
5.2 中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5.3 乙癸同源理论发展溯源 |
5.4 立项依据 |
5.5 对照组治疗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1.1 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1.2 中医药治疗斑秃的进展 |
2.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斑秃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斑秃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临床观察表 |
附录三 :随机数字表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38-附件五:独创申明及授权书 |
(9)益血生发汤治疗油风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实验项目 |
1 临床资料 |
2 一般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治疗结果 |
第二章 讨论 |
1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
3 体会 |
4 病案举例 |
5 预防与调护 |
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芍药甘草颗粒治疗重症斑秃的临床及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斑秃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1.遗传因素 |
2.自身免疫因素 |
3.神经精神和应激因素 |
4.其它因素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斑秃中医证候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1.斑秃中医证候的研究 |
2.斑秃中医治疗的进展 |
3.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芍药甘草颗粒治疗重症斑秃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临床研究方案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6.试验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重症斑秃患者治疗前后Th1、Th2、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比较 |
前言 |
1.材料 |
2.方法 |
3.统计 |
4.结果 |
5.讨论 |
6.实验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生发药治疗斑秃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发汤治疗血热风燥证斑秃的临床观察[D]. 宋洁洁.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2]火针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斑秃的疗效分析及维生素D水平检测[D]. 袁华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乌柏生发汤联合微针域发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D]. 熊佳丽.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斑秃的皮肤镜下疗效观察[D]. 翟悦.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斑秃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概况[J]. 王静文,武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23)
- [6]加味八珍汤治疗斑秃(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起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中药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初探[D]. 刘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D]. 冯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益血生发汤治疗油风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迟鑫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芍药甘草颗粒治疗重症斑秃的临床及免疫机制研究[D]. 秦春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