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论文文献综述)
范宁[1](2020)在《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有调节的双中介效应模型》文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团队及组织创新绩效的实现源于个体创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要依赖于企业的研发人员,研究提升研发人员创新绩效的途径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从社会交换理论入手,从满足员工需求的角度来调动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期提高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这一角度忽视了员工的内在积极心理对其工作行为的重要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心理,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据此本文应用心理授权理论对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自2000年以来,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展开了对心理授权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主要是将心理授权作为领导行为或高绩效工作系统等因素与组织绩效的中介变量,从单维度对心理授权进行研究。对心理授权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心理授权对态度或行为积极影响的单一方面进行分析。国内学者对心理授权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尤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特定领域员工的心理授权更显薄弱,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研究从心理授权影响研发人员积极与消极行为的两个方面,研究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自我决定理论与交互决定理论相结合,管理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相融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问卷法和统计分析法,以Stata14.0统计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作为数据分析工具,以中国境内上海、深圳、沈阳等大中城市的18家企业466名研发人员为研究样本,研究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从研发人员在工作场所与组织情境中的积极和消极行为两个方面,探求敬业度和员工沉默在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和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得到了验证,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研究的具体流程如下: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回顾,发现在心理授权、敬业度、员工沉默、权力距离和创新绩效方面现有研究的不足,继而基于前人的研究,构建本文的研究结构与框架,提出研究假设;其次,在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修订,以形成在中国情境下适合研发人员的量表;再次,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并使用Stata14.0统计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讨论,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企业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2)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提高研发人员敬业度和抑制研发人员员工沉默两种方式得以实现;(3)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受到权力距离高低的限制;(4)权力距离对研发人员心理授权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同样通过影响敬业度和员工沉默两种方式得以实现,是一个被双中介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将自我决定理论与交互决定理论引入研发人员心理授权、敬业度、员工沉默、权力距离和创新绩效的研究,充实了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支撑;(2)利用有调节的双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了完整的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验证了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影响中敬业度和员工沉默的双中介作用,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3)为心理授权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情境。现有文献对心理授权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心理授权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特定领域员工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为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情境。本研究有效揭示了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构建了研发人员心理授权、敬业度、员工沉默、权力距离和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为变量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实证结论启示企业管理者应该针对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提高敬业度,降低员工沉默,最终提升创新绩效,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曹振宇[2](2020)在《手段—目的链模型在白玉兰酒店顾客价值主张挖掘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消费能力及消费意愿的不断提高,原有经济型酒店已无法再满足消费者们日益提高的住宿要求。同时随着各项经营成本的不断攀升,原有经济型酒店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因此,产品服务更优、盈利能力更出众的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就成为了各酒店集团大力发展的共同选择。现有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品牌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原有高星级酒店大而全的产品服务基础上做减法,剔除消费者使用频率低的那些设施及服务,即“减法型”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另一种是在原有经济型酒店略显简陋的产品服务基础上提升消费者更关注的那些设施及服务,即“加法型”中档有限服务酒店。从现阶段国内酒店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看来,“加法型”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品牌们占据了这一细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在具体产品服务设计、营销策略制定、品牌形象定位中,由于国内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各品牌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内仍未对这一细分市场形成统一的认识,故现阶段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白玉兰品牌是锦江都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于2017年10月推出的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品牌,其品牌定位略低于传统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属于“加法型”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品牌,因此其在物业面积、布局等方面的要求也较低,翻牌改造费用也较主要竞争对手更为节省。故白玉兰品牌对大量现有经济型存量酒店翻牌加盟较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略差于竞争对手的设施、产品及服务无法更好地满足现阶段消费者日益提升的住宿要求,导致潜在顾客流向其他竞争对手。同时由于白玉兰品牌诞生时间较短、酒店数量较少,白玉兰品牌仍较为缺乏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成本预算及条件限制内优化产品服务、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并精准进行品牌形象定位,对白玉兰品牌而言十分重要。本文旨在通过手段-目的链模型(Means-end Chain model),定性结合定量的对中档有限服务酒店潜在顾客的价值主张进行研究,以期为白玉兰品牌找到适用范围更广、更具普适性的产品服务、营销策略及品牌定位改进提升方向。本文首先通过软式阶梯法(Soft Laddering Technique)对中档有限服务酒店现有顾客进行访谈调研,找出顾客们最为关注的中档有限服务酒店产品服务层、功能及心理结果层、价值目标层各元素,再通过APT联结模式技术(Association Pattern Technique),以调研问卷的形式将软式阶梯法访谈调研所得属性、结果、价值层各元素构建成为属性-结果-价值链,通过重要度测量,找出中档有限服务酒店潜在顾客们的关键属性-结果-价值链,并将其绘制成为顾客价值层级图(Hierarchical Value Map)。白玉兰品牌可以通过对属性层元素进行改进,提升本品牌产品服务的吸引力及顾客满意度;通过对结果层元素进行挖掘,找出消费者最想要得到的功能及心理结果,从而有针对性的对产品服务进行改进并且制定切合消费者痛点的营销策略;通过对价值层元素进行剖析,找到潜在顾客们的价值诉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品牌形象定位升级。当然对以上三方面内容的解读应用需要环环相扣,构建起完整统一的产品服务、营销策略、品牌定位体系,才能形成合力有效提升白玉兰品牌整体竞争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白玉兰品牌增强产品服务吸引力、提升营销效果、找准品牌定位等方面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对中档有限服务酒店这一细分市场形成产品及服务方面的行业共识提供了一定帮助。
李海霏[3](2020)在《自由与压力:留美中国本科生学习体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本科教育具有重要地位,“以本为本”已成为教育共识。美国作为世界高教强国,其研究型大学培育出了大量优秀人才。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有何特征、强在何处,具有探究价值。留美中国本科生正在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过程之中,他们的学习体验是我们深刻理解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良好途径。本研究试图从留美中国本科生的学习体验来解读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征和优势,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启示,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基于质的研究方法论,以美国中部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作为田野地点,以正在该校学习的16位中国留学本科生为对象,采取深度访谈、现场观察等具体方法,获得访谈数据和观察数据等作为基础性研究材料。通过对访谈转录文本的三级编码,研究将留美本科生的学习体验分为校园环境、教学资源和个人努力三个维度。校园环境支持分为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三方面;教学资源由物质性的课程资源、社会性的教师资源,以及由教师资源生成的的师生互动资源构成;学生个人的努力则分为课业学习和拓展学习两部分。研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描绘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就读的经历与体验。通过对留美本科生学习体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结合对中美两国宏观社会社会背景、中观教育体制变革背景以及微观校园政策支持机制的分析,研究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具有四大特征:(1)学习自由度高。大学在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选择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力;(2)学业压力值大。学校建立了科学、完善与高效的作业与考试制度,利用大量的作业和高频的考试来促使学生加大对学习的投入;(3)学习实践性强。高校将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受学术理论所控制,而是理论的自我构建者;(4)师生互动频繁。学校设计开发出“讨论课”这种课程形式以及坐班时间(office hour)制度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在本土反思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本科教育应提供给学生更多学习选择的机会、合理增加本科生学业压力、紧密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且强化师生交流互动的制度建设。
向伟[4](2020)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辅导员制度在我国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光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公平、学生资助、就业创业等方面要有新举措。这些规定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那么,什么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怎样科学评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如何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内涵、素质结构为逻辑起点,始终把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本文的研究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和素质建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为本研究确立了新的时代坐标,素质建构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借鉴。第二部分:初步建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如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本部分首先聚焦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特征词,通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初步提炼出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进行了理论建构,最后得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包括了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品质、育人个性与动机五个初始维度。第三部分:正式编制与确定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将收集整理的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编制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此进行质量检验。通过第一次施测对测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主要由六个维度组成,包括: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个性与动机、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心理素质和育人身体素质,这比之前理论建构的维度多出了一个。经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六维度结构模型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第四部分:使用自编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对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了实证考量。对辅导员的素质测评采用了辅导员自我评价与大学生他评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硬核素质;其二,育人心理素质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其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其四,科学研究能力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其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于高校辅导员的睡眠质量上;其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辅导员的创新性上。最后,本研究还发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评价存在性别、工作年限、专业、年级、评优与否等人口学差异。第五部分: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原因探析。一方面,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原因,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和个人微观层面进行多视角的阐述;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辅导员存在素质偏差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国家、学校等外部要素和个体自身的内部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六部分:立足本次的研究调查结论,文章最后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六个维度入手,以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辅导员个人层面为结构框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其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培养的六点建议,它们分别为:优化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心理素质、补足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培育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身体素质。
徐思佳[5](2020)在《留学生“充”类词的习得研究》文中认为同义词和近义词是汉语词汇中的重点与难点,对于留学生来说,同义词和近义词具有较大的掌握难度,在日常学习和交际中容易出现偏误,更何况是像“充”类词这样的同素词。“充”类词均含有同一个语素,且词义相似,同时在用法上的差别甚微。因此,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充”类词时,更加容易出现偏误。与此同时,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亦存在关于“充”类词教学难度大的突出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这一现象,本文首先基于“充”类词的定义及分类、词义研究和句法研究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其本体研究进行分析,随后通过收集整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涉及留学生习得“充”类词的语料,对留学生在使用这类词的偏误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分析并总结出偏误产生的缘由。最后针对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教学参考,以期为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第一章:绪论。针对本文研究的选题依据进行阐述,并对研究内容及其意义、研究方法和步骤进行详细说明。第二章:“充”类词的本体研究。通过整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完成“充”类词的定义及分类。随后基于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相关例句,对“充”类词的词义和句法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第三章:“充”类词的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通过整理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完成留学生产生偏误情况的统计,并进行分析与归类。第四章:“充”类词的偏误原因。分别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充”类词的复杂性和难度、学习者自身的影响、教师教学的影响以及语言环境的影响等六个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第五章:相关教学建议。基于导致留学生产生偏误的本质影响因素,分别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改进措施。第六章:结论。总结本文论述的内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温玉娟[6](2020)在《工作重塑、工作投入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无边界或多变的职涯背景下,个体打破各种壁垒所进行的职业流动变得愈加频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的人才稳定与持续发展。而诸多调研表明,这种频繁职业流动与个体能否在组织中获取职业成功有着莫大关系。同时,为避免被淘汰,个体也更加重视自身职业成长或成功的快速实现。由此可见,职业成功实现路径的研究,无论对组织还是个人,都尤为重要。而近些年,随着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组织扁平化趋势的升级,个体主动性行为对职业成功的主导推动优势日益凸显。工作重塑,作为个体积极适应环境并建构自身职涯的一种主动性行为,逐渐成为该领域近几年研究的新兴方向,且备受学者重视与青睐。然而,关于工作重塑对职业成功的具体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却是现有领域的薄弱之处。为此,本研究结合生涯建构、工作要求-资源等理论和相关文献,从个体主动性行为视角出发,构建了工作重塑、工作投入与职业成功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问卷调研法收集了 576份有效样本,并借助SPSS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验上述三者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工作重塑中的增加结构性工作资源、增加社交性工作资源、增加挑战性工作要求对职业成功有正向影响,而减少阻碍性工作要求对职业成功的正向影响不显着;(2)工作重塑中的增加结构性工作资源、增加社交性工作资源、增加挑战性工作要求对工作投入有正向影响,而减少阻碍性工作要求对工作投入的正向影响不显着;(3)工作投入对职业成功有正向影响;(4)工作投入在增加结构性工作资源、增加社交性工作资源、增加挑战性工作要求与职业成功间发挥中介作用,而在减少阻碍性工作要求与职业成功间的中介作用不显着。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本文从企业和员工两个层面归纳了相应启示,并阐明了研究局限与展望。本研究在理论上拓展和深化了工作重塑和职业成功的研究内容,并揭秘了二者间的作用机理,在实践上为组织稳定人才队伍和个体实现职业成功提供了理论指导。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从个体主动性行为出发,补充了职业成功的研究视角;二是探索了重塑不同维度对职业成功的具体影响,深化了工作重塑研究;三是引入中介,揭秘了工作重塑对职业成功的影响路径,弥补了现有研究不足。
赵玉茹[7](2020)在《大班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开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首要环节,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充分体现对幼儿一日生活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晨间锻炼不同活动中幼儿的游戏性表现进行深入探究。主要探究内容包括:1.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水平与特征;2.分析晨间锻炼中影响幼儿游戏性表现的因素。以期较全面的了解幼儿园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实然状态,引起教师对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关注。本研究主要采用的非参与式观察法,对N市Z园某大班的23名幼儿分别在四个活动中的游戏过程进行观察,四个活动共收集24个实录视频,并进行白描式的转录,同时收集和整理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案例。通过修改后的适用于晨间锻炼的儿童游戏性量表及幼儿游戏性表现的评分细则,逐一对23名幼儿分别在四个活动中的游戏性表现进行等级评定。对所得数据,研究者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呈现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水平;同时通过质性分析揭示和探讨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助跑跨跳中幼儿的游戏性表现总体水平最高,呈中等偏上;羊角球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水平趋于中等水平;跳跳球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水平一般,呈中等偏下;跳绳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水平最差。2.晨间锻炼中幼儿的身体自发性、社会自发性、认知自发性三个维度在助跑跨跳中表现水平最高,羊角球其次,跳跳球和跳绳中表现较差;幼儿明显的愉悦性在助跑跨跳中表现最好,跳跳球其次,在跳绳中表现最差;幼儿幽默感的表现在羊角球中最好,其次是跳跳球,在跳绳中表现最差。3.晨间锻炼四个活动中幼儿的游戏性表现分别呈现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讲,身体自发性和明显的愉悦性两维度表现充分;社会自发性易于发挥;认知自发性备受束缚;幽默感表现易被忽视。根据各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及观察案例分析发现,当幼儿的游戏存在以下特征时游戏性表现较高:活动易于幼儿角色的生成和转换、目的趋向性明确、以合作和比赛的方式开展、材料丰富且有难易层次之分。同时本研究也厘析了幼儿的游戏性表现较低的影响因素:活动材料难以控制或材质不恰当、教师对幼儿游戏玩法和内容选择管控“严格”、晨间锻炼活动目的功利化。基于此,为提高幼儿游戏性表现,本研究尝试从创设适宜的晨锻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正确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两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郭锦欢[8](2020)在《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及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幼儿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系统分析法,对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的社会需求状况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进行归类,提取出5个公因子,并计算得出5个公因子的权重:其中教学能力素质的权重最大,其他依次是职业道德素质、学科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2)教学能力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幼儿体育游戏创编能力、幼儿团队合作培养能力、幼儿体适能训练能力、教学语言表达与提示能力、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资源利用能力;职业道德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热爱与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具有正确的儿童观;(3)学科知识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幼儿卫生保健知识掌握水平、幼儿教师礼仪知识掌握水平、幼儿安全意识培养能力、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特点掌握水平、体育专项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创新能力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具有良好的教育创新意识、幼儿探索精神培养能力、具有现代的教学理念、具有良好科学研究能力;身心健康素质需求指标按权重值大小排序:拥有充沛的精力、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具有和谐人际关系。(4)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排名前十位的是:幼儿体育游戏创编能力、幼儿团队合作培养能力、拥有充沛的精力、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幼儿体适能训练能力、教学语言表达与提示能力、具有良好的教育创新意识、幼儿探索精神培养能力、热爱与尊重幼儿、具有现代的教学理念。
陶震[9](2019)在《变革型领导力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研究 ——以组织支持感为中介变量》文中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新的挑战,但“人”作为关键因素,永远都是企业最稳定和最可靠的着力点。员工的敬业度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敬业度意味着员工在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保持高效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从而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敬业度随着时间和环境而波动,决定员工敬业度的因素主要有工作资源和工作需求。员工通常将领导者作为企业价值观或政策的代表,因此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下属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变革型领导作为一种典型的领导风格,能够有效提升员工内在动机,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与更高层次的需要。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回顾和综述现今已有的关于员工敬业度和领导方式的理论研究,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和人文背景,构建出变革型领导和敬业度的理论模型,并从中得出改善和提高的启示。本研究将江苏苏州地区传统制造业--机械加工企业的员工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对其展开问卷调查。本研究所发问卷数量为500份,最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90份。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利用SPSS19.0和AMOS17.0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深度分析,验证并揭示了变革型领导力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路径,同时考察了变革型领导力、员工敬业度和组织支持感在个体特征变量上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搭建了与之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经数据的分析,本研究最后总结出以下结论:变革型领导方式及其中的领导魅力、愿景激励、智力激发和个性化关怀对企业员工敬业度及其中的活力、专注和奉献存在正向影响;变革型领导方式及其中的领导魅力、愿景激励、智力激发和个性化关怀对组织支持感存在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对员工敬业度及其中的活力、专注和奉献存在正向影响;并且,组织支持感在变革型领导方式、员工敬业度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褚楚[10](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论文提纲范文)
(1)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有调节的双中介效应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跨文化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问卷法 |
1.4.3 统计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框架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研发人员研究综述 |
2.1.1 研发人员的概念 |
2.1.2 研发人员的特征 |
2.1.3 研发人员的相关研究 |
2.2 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
2.2.1 授权的研究取向 |
2.2.2 心理授权的概念 |
2.2.3 心理授权的维度与测量 |
2.2.4 心理授权的结果变量 |
2.3 敬业度研究综述 |
2.3.1 敬业度的概念 |
2.3.2 敬业度的维度与测量 |
2.3.3 敬业度的前因变量 |
2.3.4 敬业度的结果变量 |
2.4 员工沉默研究综述 |
2.4.1 员工沉默的概念 |
2.4.2 员工沉默的维度与测量 |
2.4.3 员工沉默的前因变量 |
2.4.4 员工沉默的结果变量 |
2.5 权力距离研究综述 |
2.5.1 权力距离的概念 |
2.5.2 权力距离的维度与测量 |
2.5.3 权力距离的前因变量 |
2.5.4 权力距离的结果变量 |
2.6 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
2.6.1 创新绩效的概念 |
2.6.2 创新绩效的维度与测量 |
2.6.3 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
2.7 心理授权与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自我决定理论 |
3.1.2 交互决定理论 |
3.2 理论模型构建 |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1 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3.3.2 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敬业度的影响 |
3.3.3 研发人员敬业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3.3.4 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员工沉默的影响 |
3.3.5 研发人员员工沉默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3.3.6 敬业度和员工沉默的双中介效应 |
3.3.7 权力距离的调节效应 |
3.3.8 被敬业度与员工沉默双中介的调节效应 |
3.3.9 研究假设汇总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4.1 构念测度 |
4.1.1 心理授权构念测度 |
4.1.2 敬业度构念测度 |
4.1.3 员工沉默构念测度 |
4.1.4 权力距离构念测度 |
4.1.5 创新绩效构念测度 |
4.2 问卷设计 |
4.2.1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2 问卷设计过程 |
4.2.3 确定测量量表 |
4.2.4 前测性访谈 |
4.2.5 试调查 |
4.3 小样本测试 |
4.3.1 小样本测试的评价程序 |
4.3.2 小样本数据的获取 |
4.3.3 小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4 小样本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5 大样本问卷的最终确定 |
第5章 大样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3.1 信度分析 |
5.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5 结构方程结果与分析 |
5.5.1 研发人员心理授权与创新绩效 |
5.5.2 研发人员心理授权与敬业度和员工沉默 |
5.5.3 研发人员敬业度和员工沉默与创新绩效 |
5.5.4 敬业度和员工沉默的双中介效应 |
5.5.5 权力距离的调节效应 |
5.5.6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
5.6 实证检验结果汇总与讨论 |
5.6.1 实证检验结果汇总 |
5.6.2 实证检验结果讨论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与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手段—目的链模型在白玉兰酒店顾客价值主张挖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1.2 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顾客价值主张理论的研究 |
2.1.1 顾客价值主张理论的定义内涵与应用 |
2.1.2 顾客价值主张的挖掘与制定 |
2.2 手段-目的链理论的研究 |
2.2.1 手段-目的链理论的定义内涵与应用 |
2.2.2 手段-目的链模型的构建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中档有限服务连锁酒店及白玉兰品牌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中档有限服务连锁酒店发展历程 |
3.2 我国主流中档有限服务连锁酒店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
3.2.1 产品及服务 |
3.2.2 营销策略 |
3.3 白玉兰酒店品牌发展现状 |
3.3.1 品牌定位与品牌形象 |
3.3.2 产品及服务 |
3.3.3 营销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档有限服务酒店顾客价值主张研究 |
4.1 定性访谈调研 |
4.1.1 访谈调研设计 |
4.1.2 访谈样本说明 |
4.1.3 访谈执行情况 |
4.1.4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2 APT关联矩阵定量调研 |
4.2.1 APT关联矩阵问卷设计 |
4.2.2 样本情况说明 |
4.2.3 信度分析 |
4.2.4 数据分析与研究 |
4.2.5 APT关联矩阵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 中档有限服务酒店顾客价值层级图 |
4.4 中档有限服务酒店顾客价值层级图解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策建议与启示 |
5.1 中档有限服务酒店市场主要品牌手段-目的链理论验证分析 |
5.1.1 亚朵品牌属性-结果-价值链分析 |
5.1.2 丽枫品牌属性-结果-价值链分析 |
5.2 白玉兰品牌现有属性-结果-价值链分析 |
5.3 白玉兰品牌属性-结果-价值链及顾客价值层级图重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6.2.1 本研究创新点 |
6.2.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自由与压力:留美中国本科生学习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一)留美本科生 |
(二)学习体验 |
(三)研究型大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大学生学习体验 |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为何选择质的研究 |
(二)研究参与者 |
(三)数据的收集 |
(四)数据的分析 |
(五)研究伦理说明 |
(六)研究的可信度 |
第二章 自由学习的“麦屯”大学 |
一、大学的自然环境 |
(一)“村”中大学 |
(二)“寒”冬漫长 |
二、大学的基础设施 |
(一)二十四小时图书馆 |
(二)自由开放的教学楼 |
三、大学的政策支持 |
(一)注重学习选择自由 |
(二)提供学业咨询指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丰裕充沛的教育资源 |
一、大学的课程资源 |
(一)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
(二)“套餐式”授课模式 |
二、大学的教师资源 |
(一)差异性教学投入 |
(二)补充型教学辅助 |
三、教师的“坐班时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负重前行的留美学生 |
一、大学课业学习 |
(一)繁重作业累积成长 |
(二)高频考试督促学习 |
二、大学拓展学习 |
(一)专业能力提升训练 |
(二)升学就业预先准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讨论、结论、启示与研究反思 |
一、留美本科生学习体验的讨论 |
(一)学习自由度 |
(二)学业压力值 |
(三)学习实践性 |
(四)师生互动性 |
二、研究结论 |
三、对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启示 |
(一)提供更多学习选择的机会 |
(二)合理增加本科生学业压力 |
(三)教学紧密融合理论与实践 |
(四)加强师生互动制度化建设 |
四、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留美本科生学习体验访谈提纲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概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 |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启示 |
第三节 素质模型建构理论 |
一、素质模型建构的主要类型 |
二、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与技术 |
三、素质模型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探索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提取及模型的初构 |
一、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概述 |
二、行为事件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 |
三、行为事件访谈提纲的确定 |
四、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 |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确立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修订及其完善 |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
二、以《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选编》作为内容分析的蓝本 |
三、内容分析资料的获取过程 |
四、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及关系特征探讨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 |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具体条目 |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特征 |
一、政治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首要特征 |
二、育人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本质特征 |
三、多纬度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本特征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实证考量 |
第一节 从辅导员的视角测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总体评价 |
二、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二节 从大学生的视角考量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总体评价 |
二、大学生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的研究结论 |
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硬核 |
二、育人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 |
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 |
四、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是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 |
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在睡眠质量上 |
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创新性上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影响因素探析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整体良好的原因探析 |
一、国家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
二、学校相关举措的完善落实 |
三、辅导员知情行的协同促进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一、访谈对象与访谈提纲的确立 |
二、相关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优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情感与价值观 |
一、培育尊重与认同辅导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
二、学校应把好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的招聘关 |
三、自我参与和自我反思相结合 |
第二节 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二、缓解辅导员压力源,开发心理资本 |
三、认知重构和社会链接相结合 |
第三节 补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 |
一、增设辅导员培养专业(方向) |
二、学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在职培训 |
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行为相结合 |
第四节 强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 |
一、科学规划国家政策制度 |
二、发挥学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 |
三、提升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相结合 |
第五节 培育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 |
一、营造尊师爱生的评价文化 |
二、自我个性的修炼与完善相结合 |
第六节 提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身体素质 |
一、落实“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
二、夯实学校的条件、经费与制度保障 |
三、提高健身意识和自觉健身行为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留学生“充”类词的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相关研究综述现状 |
1.2.1 关于同素词的研究 |
1.2.2 同素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1.2.3 关于“充”类词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步骤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步骤 |
2 “充”类词的本体研究 |
2.1 “充”类词的定义及分类 |
2.1.1 同素词的定义及分类 |
2.1.2 “充”类词的定义及分类 |
2.2 “充”类词的词义研究 |
2.2.1 “充”的词义研究 |
2.2.2 “充”类词的词义解释 |
2.2.3 “充分、充满、充沛、充实、充足”的词义辨析 |
2.2.4 “补充、扩充”的词义辨析 |
2.3 “充”类词的句法研究 |
2.3.1 “充分、充满、充沛、充实、充足”的句法研究 |
2.3.2 “补充、扩充”的句法研究 |
2.3.3 “充当”的句法研究 |
3 “充”类词的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 |
3.1 “充”类词和其他词语的误代 |
3.1.1 “充分、充满、充实、充足”的误代 |
3.1.2 “补充、扩充”的误代 |
3.1.3 “充当”的误代 |
3.2 “充”类词之间的混用 |
3.2.1 “充分”与其他“充”类词的混用 |
3.2.2 “充满”与其他“充”类词的混用 |
3.2.3 “充实”与其他“充”类词的混用 |
3.2.4 “充足”与其他“充”类词的混用 |
3.3 误加 |
3.4 缺词 |
3.5 错序 |
4 “充”类词的偏误原因 |
4.1 母语的负迁移 |
4.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4.3 “充”类词本身的复杂性和难度 |
4.4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
4.5 教师教学的影响 |
4.6 语言学习环境的影响 |
5 相关教学建议 |
5.1 对学生的建议 |
5.1.1 减少对母语的依赖 |
5.1.2 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
5.1.3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交际策略 |
5.2 对教师的建议 |
5.2.1 充分备课,加强对比分析 |
5.2.2 运用合适有效的教学原则 |
5.3 对教材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工作重塑、工作投入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生涯建构理论 |
2.2 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
2.3 自我决定理论 |
2.4 人职匹配理论 |
第3章 文献综述 |
3.1 工作重塑综述 |
3.1.1 工作重塑的概念 |
3.1.2 工作重塑的维度及测量 |
3.1.3 工作重塑的相关研究 |
3.2 工作投入综述 |
3.2.1 工作投入的概念 |
3.2.2 工作投入的维度及测量 |
3.2.3 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 |
3.3 职业成功综述 |
3.3.1 职业成功的概念 |
3.3.2 职业成功的维度及测量 |
3.3.3 职业成功的相关研究 |
3.4 工作重塑、工作投入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综述 |
3.4.1 工作重塑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综述 |
3.4.2 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综述 |
3.4.3 工作投入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综述 |
3.4.4 相关文献述评 |
第4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变量界定 |
4.2 模型提出 |
4.3 假设推演 |
4.3.1 工作重塑与职业成功的关系 |
4.3.2 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
4.3.3 工作投入与职业成功的关系 |
4.3.4 工作投入在工作重塑与职业成功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5章 研究设计 |
5.1 研究对象 |
5.2 问卷设计 |
5.3 测量工具 |
5.3.1 工作重塑测量项目 |
5.3.2 工作投入测量项目 |
5.3.3 职业成功测量项目 |
5.4 数据分析步骤 |
第6章 预调研分析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信度分析 |
6.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3.1 工作重塑探索性因子分析 |
6.3.2 工作投入探索性因子分析 |
6.3.3 职业成功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7章 正式调研与数据分析 |
7.1 数据收集和筛选 |
7.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1 个体特征描述性分析 |
7.2.2 测量项目描述性分析 |
7.3 信度分析 |
7.4 个体测量模型检验 |
7.4.1 工作重塑测量模型 |
7.4.2 工作投入测量模型 |
7.4.3 职业成功测量模型 |
7.5 总体测量模型检验 |
7.6 结构模型检验 |
7.7 中介效应检验 |
7.8 结果汇总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工作重塑对个体职业成功的影响 |
8.1.2 工作重塑对个体工作投入的影响 |
8.1.3 工作投入对个体职业成功的影响 |
8.1.4 工作投入在工作重塑与个体职业成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
8.2 研究启示 |
8.2.1 对企业的管理建议 |
8.2.2 对员工的指导建议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大班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晨间锻炼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
(二)游戏性对幼儿发展的深远意义 |
(三)现实中对晨间锻炼活动幼儿游戏的观察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游戏性的研究 |
(二)关于晨间锻炼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一)晨间锻炼活动 |
(二)游戏性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 |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
(三)研究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第三章 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结果与分析 |
一、助跑跨跳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水平最高,中等偏上 |
(一)助跑跨跳中幼儿“社会自发性”维度的表现水平最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二)“身体自发性”表现水平仅次于“社会自发性” |
(三)“明显的愉悦性”处于五维度表现水平的第三位 |
(四)“认知自发性”和“幽默感”都是中等偏下水平,幽默感表现最差 |
二、羊角球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水平仅次于助跑跨跳,趋于中等水平 |
(一)羊角球中幼儿“身体自发性”维度的表现水平最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二)“社会自发性”和“明显的愉悦性”表现水平趋于一致,略低于“身体自发性” |
(三)“认知自发性”和“幽默感”表现均不及中等水平,幽默感表现最差 |
三、跳跳球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水平一般,中等略偏下 |
(一)跳跳球中幼儿“明显的愉悦性”维度的表现水平最高,“身体自发性”表现其次,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二)“社会自发性”略高于中等水平 |
(三)“认知自发性”和“幽默感”表现均不及中等水平,幽默感表现最差 |
四、跳绳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水平最差,中等偏下 |
(一)跳绳中幼儿“明显的愉悦性”维度的表现水平最高,“社会自发性”与之趋于一致,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二)“身体自发性”略高于中等水平 |
(三)“认知自发性”表现高于“幽默感”,但都呈中等偏下水平 |
五、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维度分析 |
(一)“身体自发性”的表现在助跑跨跳中最好,羊角球其次,跳绳中最差 |
(二)“社会自发性”的表现在助跑跨跳中最好,羊角球其次,跳跳球中最差 |
(三)“认知自发性”的表现在助跑跨跳中最好,羊角球其次,跳绳中最差 |
(四)“明显的愉悦性”在助跑跨跳中表现最好,跳跳球其次,跳绳中最差 |
(五)“幽默感”的表现在羊角球中最好,跳跳球其次,跳绳中表现最差 |
第四章 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特点 |
一、晨间锻炼中幼儿的游戏性表现存在活动上的显着差异 |
二、助跑跨跳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主要特点 |
(一)“社会自发性”表现尤为突出 |
(二)“身体自发性”表现多呈活跃的状态 |
(三)愉悦性体验丰富,积极表达情绪 |
(四)“认知自发性”波动较大 |
(五)“幽默感”的表现具有突发性 |
三、羊角球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主要特点 |
(一)“身体自发性”表现高低不一 |
(二)“社会自发性”表现均衡 |
(三)“认知自发性”表现差距明显 |
(四)“明显的愉悦性”表现平稳 |
(五)“幽默感”表现凸显,位居四个活动之首 |
四、跳跳球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主要特点 |
(一)因“球的相遇”,“明显的愉悦性”表现凸出 |
(二)“身体自发性”和“社会自发性”表现受限 |
(三)“认知自发性”表现遥相呼应 |
(四)幽默事件及玩笑多发生于偶然 |
五、跳绳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主要特点 |
(一)“身体自发性”表现不足 |
(二)“社会自发性”表现差异悬殊 |
(三)“认知自发性”表现难以体现 |
(四)幼儿的愉悦性体验牵强 |
(五)“幽默感”表现不常见 |
六、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特征 |
(一)“身体自发性”和“明显的愉悦性”两维度表现充分,且相互影响 |
(二)“社会自发性”易于发挥 |
(三)“认知自发性”备受束缚 |
(四)“幽默感”表现易被忽视 |
第五章 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幼儿游戏性表现较高的影响因素 |
(一)活动易于幼儿角色的生成与转换 |
(二)幼儿目的趋向性明确 |
(三)活动以合作和比赛的方式开展 |
(四)活动的材料丰富、有难易层次之分 |
二、幼儿游戏性表现较低的影响因素 |
(一)晨间锻炼中活动材料难以控制、材质不恰当 |
(二)教师对幼儿游戏玩法和内容选择的管控“严格” |
(三)晨间锻炼活动目的功利化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一)创设适宜的晨锻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
(二)正确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
三、研究反思 |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 |
(二)研究内容的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及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 |
1.1.2 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
1.1.3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需要 |
1.1.4 “全面二孩”政策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素质 |
2.1.2 需求 |
2.1.3 幼儿体育 |
2.1.4 幼儿体育教师 |
2.2 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 |
2.3 关于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 |
2.4 关于幼儿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 |
2.5 关于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系统分析法 |
3.3 技术路线 |
4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的选取 |
4.1.1 素质需求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
4.1.2 素质需求指标的初步选取 |
4.1.3 素质需求指标的最终确定 |
4.2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的因子分析 |
4.2.1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
4.2.2 公因子的提取 |
4.2.3 因子旋转和命名 |
4.3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的权重分析 |
4.3.1 公因子在目标层上的权重分析 |
4.3.2 二级指标在公因子上的权重分析 |
4.3.3 二级指标在目标层上的权重分析 |
4.4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指标描述性分析 |
4.4.1 教学能力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4.2 职业道德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4.3 学科知识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4.4 创新能力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4.5 身心健康素质需求指标描述分析 |
4.5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路径 |
4.5.1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依据 |
4.5.2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
4.5.3 规格要求是人才培养的保证 |
4.5.4 职业培训是人才培养的动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幼儿体育专业需求访谈提纲 |
附录2 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预调查问卷 |
附录3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第一轮专家征询) |
附录4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第二轮专家征询) |
附录5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录6 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变革型领导力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研究 ——以组织支持感为中介变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员工敬业度 |
2.2 变革型领导方式 |
2.3 组织支持感 |
2.4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样本结果描述 |
4.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 个体特征变量的影响差异分析 |
4.4 相关分析 |
4.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6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
5.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5.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领导行为与敬业度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
(一)拟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
(二)素质模型理论 |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
小结 |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
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研发人员心理授权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有调节的双中介效应模型[D]. 范宁. 辽宁大学, 2020(07)
- [2]手段—目的链模型在白玉兰酒店顾客价值主张挖掘的应用研究[D]. 曹振宇. 东华大学, 2020(01)
- [3]自由与压力:留美中国本科生学习体验研究[D]. 李海霏.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D]. 向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留学生“充”类词的习得研究[D]. 徐思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工作重塑、工作投入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D]. 温玉娟. 山东大学, 2020(12)
- [7]大班晨间锻炼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研究[D]. 赵玉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新时代幼儿体育教师素质需求调查及培养路径研究[D]. 郭锦欢.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9]变革型领导力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研究 ——以组织支持感为中介变量[D]. 陶震. 山东大学, 2019(03)
- [10]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