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治市沁源县七一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艳娜[1](2017)在《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能源问题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打造绿色煤炭能源势在必行。然而,据《中国煤炭工业年鉴》数据显示,近二十年的煤矿事故占全国工矿企业事故的25%左右,死亡人数占40%左右。不言而喻,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不能仅仅从单一层面加以断定,地方政府监督不严、企业经济利益驱使、矿工安全意识低下、安全技能欠缺、作业环境差、安全管理混乱等因素均在特定水平上导致矿难发生,但归根结底源于员工的行为。因此,针对复杂环境下的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和预控成为政府及企业决策者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煤矿一线员工安全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研读国内外文献,剖析2001年至2016年典型煤矿事故案例,归纳整合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借助典型事故分析、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等,验证所提取影响因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在甄别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优选及分析,量化指标层级结构,进而构建切实有效的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法,辨析计算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各指标权重。接着借助5P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通过对淮南矿业集团、河南平煤矿业集团下辖的10个已知样本的学习,获取专家思维,采用训练好的网络仿真尚未测度的样本,有效缩减了人因在安全评价中影响程度;此外,通过训练好的网络还可以求得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大小,进而根据权重值明晰指标对煤矿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煤矿员工安全行为预警机制,即:预警指标选取、预警体系构成、单一指标预警区间确定以及综合指标预警区间确定等。以此为基础,选用5P神经网络同遗传算法改进后的5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A-5P的收敛速度与测算精度更加准确、有效。最后,依据预警分析与规避对策,以期实现煤矿安全预警管理模式的良好运行及员工安全行为的有效综合管控。
牛立东[2](2014)在《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信息化模型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资源整合煤矿产能小、技术装备落后及边改建边生产,从而导致事故多发的特点,充分运用安全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知识,分析其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表明提高政府安全监管效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研究分析了属地监管和省厅监管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以属地监管为主、省厅监管为辅,二者联动的创新监管模式。以危险源理论为基础确定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要素,从而建立政府安全监管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安全监管指标的重要度。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安全监管效能,建立了安全标准执行、三超行为和安全质量标准化等三项重要指标的政府安全监管信息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将上述信息监管模型投入实践。山西省政府安全监管实践证明,上述研究成果应用效果显着。
赵金宪[3](2010)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在煤矿生产系统脆性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完善,结构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行情况的好坏也必将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子系统的脆性一旦被激发,导致系统崩溃,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复杂系统的脆性是指系统中某个子系统在受到干扰的作用而发生崩溃,引起了复杂系统内部崩溃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崩溃。分析复杂系统脆性激发的原因、产生的机理、对脆性源的辨识与评价、脆性激发所需的条件等等与脆性有关的问题是认识和控制复杂系统的必要手段。本文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突现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脆弱性作为复杂系统的又一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复杂系统的脆性具体表现为系统中某个子系统在外界干扰的影响下突然崩溃,进而影响到与之关联的其他子系统的崩溃,当复杂系统中的若干关键子系统发生崩溃后,整个复杂系统将进入到无序状态,无法完成其正常功能,即整个系统的崩溃。本文在脆性理论的基础上,完善复杂系统脆性模型的建模理论,构建了复杂系统脆性树模型,定义了脆性结构重要度、脆性概率重要度和脆性关键重要度,分别从脆性模型的结构、脆性因素发生概率对系统崩溃概率的影响和脆性因素发生概率变化率对系统崩溃概率变化率的影响三个方面讨论了复杂系统脆性因素在系统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并以东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系统为例进行了定量分析,为从脆性源的角度制定事故预防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在复杂系统脆性模型中,在系统下的瓦斯浓度聚积子系统层面上,寻找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可行方法和措施,利用混沌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对瓦斯浓度信号变化趋势的预测,根据瓦斯浓度变化趋势,为在可能出现瓦斯浓度聚积的未来时间内,制定周密严格的事故预防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完善了煤矿事故脆性模型,定义了复杂系统的基础脆度和关联脆度的概念,确定了煤矿安全预评价中各个安全级别的基础脆度范围,通过计算煤矿瓦斯涌出量、地质结构、涌水量等十项评价指标的关联脆度,对煤矿自然条件的脆性风险进行了评价。通过对鸡西矿业集团东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系统的建模分析,计算出导致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各个致因因素在系统脆性结构、系统崩溃概率和系统崩溃概率的敏感程度上的重要度的不同,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制定了按作用综合重要度从重到轻的顺序实施监控的控制策略,同时提出在瓦斯监控设备上实施对瓦斯浓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措施,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更加完善的控制策略,实现对瓦斯爆炸事故的预防,完善了监控设备的设计思路,进一步提高了瓦斯爆炸事故监控的可靠性。
吴红梅[4](2009)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在煤矿事故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一些系统越来越复杂,这些系统的崩溃常常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严重的甚至可以引起人心不稳,社会动荡等。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给我们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要很好的描述复杂系统在干扰下最终引起系统崩溃的这个性质,本文引入并发展了脆性的概念。脆性是指复杂系统中某个子系统在受到内外界的干扰而崩溃,引起了复杂系统内部崩溃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崩溃。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的定义,得到复杂系统易脆的两个条件;并根据以往脆性度的定义,将其定义扩展到[0,1]区间,完善了脆性度的定义。复杂系统脆性具有一定的隐藏性。一般地,在复杂系统运行过程中,脆性虽然没有显现出来,但并不能就否认脆性的存在性,为了更好的描述系统状态与崩溃状态的差别,分别定义子系统崩距以及复杂系统脆距。在复杂系统脆性过程中,首先受到干扰而崩溃的子系统也就是脆性源子系统,复杂系统内部崩溃的传播也是以脆性源为媒介,若能够分清各个脆性源对整个复杂系统所造成的后果,并对其进行区别对待,就能很好的阻止复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继续崩溃。为了更好的描述复杂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脆性联系,论文建立了脆性关系图,从脆性关系图中得到与各个脆性源子系统相对应的脆性树,并根据最简脆性树的特点对其进行简化,对各个脆性源子系统进行分级。对复杂系统脆性过程进行分析,建立描述复杂系统不同侧面不确定性的脆性熵函数,研究脆性风险熵函数的性质,进而得到判断复杂系统崩溃的判定定理。将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应用于分析煤矿事故系统。基于脆性熵理论研究煤矿事故系统,分析煤矿事故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与其它外部子系统之间的脆性关联,以及分析煤矿事故系统的事故熵以及脆性风险熵,根据熵函数的性质,得到对煤矿事故系统各个熵函数的控制策略。进而,基于煤矿事故系统的脆性过程,将煤矿事故系统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即煤矿事故发生的内部原因以及外部原因。内部系统主要分析煤矿本身所具有的问题,从管理因素、人为因素、设备因素、技术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得到煤矿事故系统的内部脆性度,仿真内部脆性度的变化过程,讨论政府对不同方面进行控制的控制结果;同时,分析煤炭市场、国家政策、当地经济和煤炭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影响等外部环境对煤矿事故系统的影响,并根据这四个外部系统对煤矿事故系统的作用方式,得到煤矿事故系统的外部脆性度,仿真外部脆性度的变化曲线。
吴红梅,金鸿章,林德明,王辉[5](2008)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复杂系统的崩溃,主要是由于某些子系统受到内外界的干扰引发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脆性联系,从而导致了整个复杂系统的崩溃。分析复杂系统脆性被激发的过程,从而得到引起整个系统崩溃的各个因素的集合;根据复杂系统的脆性风险与引起复杂系统崩溃的各个因素发生的概率、对系统造成的后果之间的联系,定义复杂系统脆性风险熵函数,并根据熵函数的性质找到控制风险熵的策略。将控制策略应用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系统的脆性风险控制中,成功地对其进行了控制。
郑文涛,汪涌,王璐[6](2004)在《煤矿瓦斯灾害中地震活动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11月14~22日,山西省5座煤矿相继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与此同时中国新疆、青海交界昆仑山处发生里氏8 1级特大地震及数次余震。文章对比分析了2001年地震活动及煤矿瓦斯爆炸数据,发现本年度矿山瓦斯爆炸峰值与地震频次峰值基本吻合。爆炸事故发生率及破坏性地震发生率均在2001年4、7和11月出现高峰期,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山西煤矿瓦斯爆炸与昆仑山地区地震活动对应关系、吉林省松树镇煤矿瓦斯灾害与汪清县地震活动对应关系、河北省葛泉煤矿瓦斯及二氧化碳(CO2)浓度在隆尧县地震发生前后的波动及急剧升高现象等认为构造活动引起地应力变化会对煤矿产生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认为,生产和管理者的疏忽是未能避免瓦斯爆炸的原因之一。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中,煤矿瓦斯的增量、溢出与地壳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李士功,邸峰[7](2004)在《在一线——沁源县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纪实》文中研究表明
王静波[8](2002)在《长治市沁源县七一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详细分析了长治市沁源县七一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 ,同时指出造成该事故的安全隐患应引起众多乡镇煤矿的重视
二、长治市沁源县七一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治市沁源县七一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研究 |
1.2.1 不安全行为致因研究 |
1.2.2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研究 |
1.2.3 煤矿事故预警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2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指标体系构建 |
2.1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2.2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指标获取及分析 |
2.2.1 典型煤矿事故分析 |
2.2.2 国内外文献研究 |
2.2.3 问卷调查 |
2.3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3.1 指标初选及分类 |
2.3.2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优选 |
本章小结 |
3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BP神经网络 |
3.1.2 遗传算法 |
3.2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3.3 评价指标等级确定 |
3.3.1 指标量化处理 |
3.3.2 划分指标评价等级 |
3.4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
3.4.1 模型样本确定 |
3.4.2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 |
3.4.3 员工安全行为评价结果剖析 |
本章小结 |
4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预警与模型研究 |
4.1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体系构成内容 |
4.2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指标体系 |
4.2.1 预警指标选取 |
4.2.2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4.3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模型构建 |
4.3.1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 |
4.3.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实现 |
4.4 案例拓展 |
4.4.1 数据采集 |
4.4.2 预警模型应用 |
4.4.3 预警结果解析 |
本章小结 |
5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运行与管控分析 |
5.1 员工不安全行为规避措施 |
5.2 员工安全行为预警机制 |
5.3 系统预警运行模式与管控 |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01年至2016年我国重特大煤矿事故案例统计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信息化模型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
1.1.2 煤炭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煤矿企业政府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
1.2.2 煤矿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煤矿安全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选题依据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创新点 |
1.4.3 技术路线 |
2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理论分析 |
2.1 资源整合煤矿的安全生产的特点 |
2.1.1 煤炭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
2.1.2 煤炭资源整合过程实施分析 |
2.1.3 煤炭资源整合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影响 |
2.1.4 资源整合煤矿存在的主要安全生产问题 |
2.2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分析 |
2.2.1 安全控制系统理论基础 |
2.2.2 政府安全监管的基础要素 |
2.2.3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要素 |
2.3 政府安全监管中的博弈 |
2.3.1 煤矿政府监管博弈模型构建 |
2.3.2 煤矿政府监管博弈模型求解与分析 |
2.3.3 煤矿企业在博弈中的策略选择 |
2.4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 |
2.4.1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
2.4.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 |
2.4.3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 |
2.4.4 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
2.4.5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与事故责任追究 |
2.5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
2.5.1 煤矿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
2.5.2 监管模式对比分析 |
2.5.3 监管实证研究 |
2.5.4 监管模式的改进探讨 |
2.6 本章小结 |
3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要素层次模型与重要度评价 |
3.1 安全评价体系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 |
3.1.1 指标重要度的理论基础 |
3.1.2 指标重要度评价方法 |
3.2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的指标重要度评价 |
3.2.1 煤矿安全监管指标的选取原则 |
3.2.2 煤矿安全监管指标体系的确定 |
3.2.3 基于 AHP 方法的煤矿安全监管指标权重确定 |
3.2.4 矿井安全监管指标模型模糊综合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信息化模型 |
4.1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重点 |
4.1.1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信息化模型的研究重点 |
4.1.2 资源整合煤矿企业技术基础的考核重点 |
4.1.3 资源整合煤矿重点信息安全监管模型 |
4.2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及预警信息化模型 |
4.2.1 联动分析法提出及原理分析 |
4.2.2 安全监管预警核心数据处理模型 |
4.2.3 采集数据融合预处理算法 |
4.2.4 样本离散化数据预处理算法 |
4.2.5 基于概念格的预警规则生成算法 |
4.2.6 数据模型验证分析 |
4.2.7 安全监管多级监管模型 |
4.2.8 安全监管系统功能模型 |
4.3 资源整合煤矿超能力生产安全监管信息化模型 |
4.3.1 煤矿产量监管模型 |
4.3.2 煤炭销售票监管模型 |
4.3.3 矿井用电量分析方法辅助监管 |
4.4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监管信息化模型 |
4.4.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由来与发展 |
4.4.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意义与信息监管需求 |
4.4.3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安全监管功能模型 |
4.4.4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多级数据安全监管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信息化模型实现与实践 |
5.1 煤矿安全监管及预警信息化模型的实现与应用分析 |
5.1.1 煤矿安全多级监管及预警系统的实现 |
5.1.2 煤矿安全多级监管及预警系统应用分析 |
5.2 煤矿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与应用分析 |
5.2.1 煤矿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 |
5.2.2 煤矿产量远程监控系统应用分析 |
5.3 煤炭销售票监管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5.3.1 煤炭销售多级监管系统的实现 |
5.3.2 煤炭销售票多级监管系统应用分析 |
5.4 煤矿用电量监管方法应用分析 |
5.4.1 煤矿用电量监管应用实例 |
5.4.2 用电量监管方法效果分析 |
5.4.3 用电量监管方法应用结论分析 |
5.5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监管信息系统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在煤矿生产系统脆性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简介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以及方案 |
第2章 复杂系统脆性理论 |
2.1 引言 |
2.2 复杂系统脆性的定义 |
2.3 复杂系统脆性的基本特性 |
2.4 复杂系统脆性作用的图形描述 |
2.4.1 复杂系统脆性的多米诺骨牌模型 |
2.4.2 复杂系统脆性的金字塔模型 |
2.4.3 复杂系统脆性的倒金字塔模型 |
2.4.4 元胞自动机模型 |
2.5 脆性关联性和联系函数 |
2.5.1 脆性关联性 |
2.5.2 复杂系统脆性联系函数 |
2.6 复杂系统脆性风险熵 |
2.6.1 熵理论基础 |
2.6.2 复杂系统的脆性风险熵 |
2.6.3 复杂系统脆性风险熵的性质 |
2.7 复杂系统脆性基元 |
2.8 集对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
2.9 复杂系统脆性过程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杂系统的脆性模型分析 |
3.1 引言 |
3.2 事故树分析 |
3.3 复杂系统脆性风险模型的研究 |
3.3.1 复杂系统脆性风险模型 |
3.3.2 复杂系统脆性结构函数 |
3.3.3 脆性树的脆性割集与脆性径集 |
3.4 复杂系统崩溃概率 |
3.4.1 状态枚举法计算系统崩溃概率 |
3.4.2 最小脆性割集法计算系统崩溃概率 |
3.4.3 最小脆性径集法计算系统崩溃概率 |
3.5 脆性因素重要度分析 |
3.5.1 脆性因素的结构重要度 |
3.5.2 脆性因素的概率重要度 |
3.5.3 脆性因素的关键重要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矿自然条件脆性风险分析 |
4.1 前言 |
4.2 煤矿事故系统 |
4.2.1 煤矿事故及其特点 |
4.2.2 煤矿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
4.2.3 煤矿事故的主要类型 |
4.2.4 煤矿事故系统的危险与有害因素 |
4.3 煤矿事故现状 |
4.4 煤矿事故系统脆性模型 |
4.4.1 煤矿事故系统子系统的划分 |
4.4.2 煤矿事故内部系统的脆性过程 |
4.4.3 煤矿“安全-事故”的集对分析 |
4.5 煤矿自然环境的脆性评价 |
4.5.1 东海煤矿生产概况 |
4.5.2 煤矿自然条件灾害指标分级 |
4.5.3 煤矿自然条件脆性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系统脆性分析 |
5.1 前言 |
5.2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现状 |
5.3 东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系统脆性模型 |
5.3.1 矿瓦斯聚集原因分析 |
5.3.2 煤矿火源产生原因分析 |
5.4 东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系统脆性模型 |
5.5 瓦斯爆炸系统脆性因素重要度分析 |
5.5.1 脆性结构重要度分析 |
5.5.2 脆性概率重要度分析 |
5.5.3 脆性关键重要度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瓦斯爆炸事故系统崩溃的预防措施 |
6.1 引言 |
6.2 瓦斯爆炸事故系统崩溃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思路 |
6.2.1 瓦斯爆炸事故系统脆性激发的主要原因 |
6.2.2 避免瓦斯爆炸事故系统崩溃的思路 |
6.3 瓦斯爆炸事故系统致因因素的监控措施 |
6.4 瓦斯浓度的预测 |
6.4.1 时间序列的混沌性判定 |
6.4.2 混沌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参数选择 |
6.4.3 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 |
6.4.4 瓦斯浓度的时间序列分析实例 |
6.5 瓦斯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
6.5.1 防止瓦斯浓度积聚的措施 |
6.5.2 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
6.5.3 强化安全检查与安全管理 |
6.5.4 加快新技术的研究力度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在煤矿事故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简介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煤矿事故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以及方案 |
第2章 复杂系统脆性相关理论介绍 |
2.1 引言 |
2.2 复杂系统脆性的定义 |
2.3 复杂系统脆距 |
2.3.1 子系统崩距 |
2.3.2 复杂系统脆距向量 |
2.4 复杂系统脆性的基本特性 |
2.5 复杂系统脆性作用的图形描述 |
2.5.1 多米诺骨牌模型 |
2.5.2 金字塔模型 |
2.5.3 倒金字塔模型 |
2.5.4 元胞自动机模型 |
2.6 集对分析 |
2.7 熵理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杂系统脆性源及脆性过程分析 |
3.1 引言 |
3.2 复杂系统脆性树 |
3.2.1 复杂系统脆性关系图 |
3.2.2 构造脆性树 |
3.2.3 脆性树的简化 |
3.3 脆性源等级判别 |
3.4 复杂系统脆性过程 |
3.5 事故脆性熵函数 |
3.6 脆性中的熵理论 |
3.6.1 子系统脆性熵 |
3.6.2 复杂系统脆性熵 |
3.6.3 脆性联系熵 |
3.6.4 脆性风险熵 |
3.7 判断系统崩溃的定理描述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矿事故系统脆性熵分析 |
4.1 引言 |
4.2 煤矿事故系统 |
4.2.1 有关概念介绍 |
4.2.2 煤矿事故现状介绍 |
4.2.3 煤矿事故系统子系统的划分 |
4.2.4 煤矿事故特点 |
4.2.5 煤矿主要事故分类 |
4.3 熵理论在煤矿事故系统中的应用 |
4.3.1 煤矿事故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脆性关联分析 |
4.3.2 瓦斯爆炸事故的事故熵分析 |
4.3.3 煤矿事故系统的脆性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煤矿事故系统的脆性模型 |
5.1 引言 |
5.2 煤矿事故系统的内部脆性过程 |
5.2.1 管理者的层次水平 |
5.2.2 人才结构 |
5.2.3 设备结构 |
5.2.4 技术水平 |
5.3 因素演化 |
5.4 煤矿事故系统的内部脆性模型 |
5.5 煤矿事故系统的外部脆性过程 |
5.5.1 煤炭市场与煤矿事故系统的脆性联系 |
5.5.2 国家政策与煤矿事故系统的脆性联系 |
5.5.3 当地经济与煤矿事故系统的脆性联系 |
5.5.4 与煤炭相关产业与煤矿事故系统的脆性联系 |
5.6 各个量的演化情况 |
5.7 煤矿事故系统的外部脆性模型 |
5.8 煤矿事故系统的脆性模型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复杂系统脆性过程分析 |
2 复杂系统脆性风险熵函数 |
3 对脆性风险熵函数的控制原理 |
4 对瓦斯爆炸事故的脆性风险分析 |
5 结束语 |
(6)煤矿瓦斯灾害中地震活动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瓦斯爆炸灾害的发生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同步性 |
1.1 山西煤矿瓦斯爆炸与昆仑山地区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 |
1.2 构造应力场变化对矿井的影响 |
1.3 吉林省松树镇煤矿瓦斯灾害与汪清县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 |
1.4 2001年内发生的煤层气爆炸及地震活动对比 |
2 构造应力变化对煤矿的影响 |
2.1 隆尧MS 4.8级地震对邢台葛泉矿区瓦斯浓度变化的影响 |
2.2 构造应力对矿山巷道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煤层气运移及释放过程中构造应力场作用 |
3.2 区域构造应力与矿山灾害关系 |
3.3 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巷道方位关系 |
3.4 煤矿瓦斯爆炸火源点 |
3.5 煤矿瓦斯爆炸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应非偶然 |
4 结论 |
四、长治市沁源县七一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员工安全行为评价及预警研究[D]. 朱艳娜.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2]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监管信息化模型研究与实践[D]. 牛立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5)
- [3]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在煤矿生产系统脆性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 赵金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7)
- [4]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在煤矿事故系统中的应用[D]. 吴红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10)
- [5]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风险分析[J]. 吴红梅,金鸿章,林德明,王辉.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8(10)
- [6]煤矿瓦斯灾害中地震活动因素探讨[J]. 郑文涛,汪涌,王璐.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04)
- [7]在一线——沁源县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纪实[J]. 李士功,邸峰. 记者观察, 2004(06)
- [8]长治市沁源县七一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J]. 王静波. 山西煤炭,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