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特征的零件知识语义网络表示法(论文文献综述)
鲁超宇[1](2021)在《基于知识工程的旋耕机智能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装备企业的产品设计往往以跟踪仿制为主,由用户提出需求到产品设计完成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全程负责,且过程中大量工作均为之前产品的设计的简单重复,效率低下且成本较高,而旋耕机又是典型的产品多样性高、地域适用性强的农机装备。所以为了解决旋耕机设计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卧式中间齿轮传动旋耕机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工程理论构建了旋耕机智能设计体系;系统研究了旋耕机设计知识和知识表示;研究了旋耕机混合推理算法和推理解释机制;基于多平台二次开发技术开发了旋耕机智能设计系统并进行系统仿真验证。该系统可用于旋耕机的智能设计,有助于缩短旋耕机设计周期,有效继承了产品设计经验,提高产品设计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1)从旋耕机设计需求和工作过程出发,对其进行知识模型划分,通过查阅现有资料并调查流通较广的几种机型,深入研究了关键部件设计知识,并挖掘了部分隐性知识。通过研究各型号旋耕刀的工作条件,得出旋耕刀的选型规则;在保证耕作效果的前提下得出合适的旋耕刀数量设计规则;得出各种土壤类型适合的旋耕刀排列方式;通过调查现有机型刀座间距和旋耕刀型号的关系,拟合曲线得出旋耕刀工作幅宽和刀座间距的关系规则;通过对旋耕机工作时旋耕刀和刀轴的状态分析、材料力学分析,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得出刀轴厚度设计规则。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利用三维扫描仪对各型号旋耕刀扫描获取旋耕刀实例,通过设计软件获得了各标准件实例,并绘制了三种不同型号的旋耕机。(2)梳理旋耕机设计规则,从分析知识特点入手,基于产生式规则表示法结合框架表示法,对获取到的旋耕机各类知识表示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基于SQLite关系型数据库构建了旋耕机智能设计系统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参数库、规则库、实例库。(3)结合旋耕机整机特点,研究设计了智能设计系统推理模块算法,重点设计了基于经验知识的模糊推理和基于实例的推理,并将算法结合设计了混合推理算法。基于系统知识库可以由用户需求快速得出整机详细参数和相似度最高的实例。为了提高算法的透明度,设计了推理解释机制,达到解释内容充分而不冗余的效果。(4)在上述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旋耕机智能设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整套系统平台,包括数据库链接模块、推理机系统模块、零件参数化模块和零部件自动装配模块,创新性地将数据库作为中间媒介平台,计算保存参数后再调取参数赋予参数化建模模块,让每次设计都有记录可查。并进行了应用举例。实际操作证明,在Windows10操作系统、Intel i5 7th处理器、16G内存配置环境下,2~3min即可完成整机的设计并输出三维模型。(5)为了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对输出产品进行EDEM-ANSYS耦合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土壤破碎率约为72.13%,耕后土壤平整度约为2.8cm,耕作部件最大应力48.3MPa,均符合国家标准。证明系统设计产品完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段阳[2](2021)在《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文中认为金属切削加工是金属加工工艺中的一种重要成形方法,切削加工工序的制定是工艺规划的重要内容。金属切削加工是工件和刀具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床-刀具-工件”组成一个完整的机械加工工艺系统。本文将与金属切削加工相关的数据归类为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前者描述的是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而后者泛指存储在各种应用系统代表制造型企业利用切削方式加工工件产生的各种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这些知识的数据来源多样、类型丰富,既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针对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彼此隔离、相互转化的难题,本文提出建立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在语义层面将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关联起来,从而为金属切削加工构建智慧的大脑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组成和来源的基础之上,运用OWL QL语言首次建立了包含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完整的本体模型,实现这两类知识在语义层面有机的关联。2).建立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数据的生成、融合和存储方法。对于事实性知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建立了Bi-LSTM+CRF的知识抽取架构;对于过程性知识,基于OBDA架构,制定了关系模型到本体模型的映射关系,实现关系型数据向三元组的转换;建立了基于属性相似度的数据融合方法,并确定了Neo4j+Min IO的数据存储架构。3).基于知识表示学习建立了一种新的工件工艺路线相似性计算模型。首先,在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包括“工件—材料—工序—机床—刀具”之间关系的子图。该子图将相关实体用“材料是”、“在机床”、“用刀具”、“有工序”和“下一工序”等关系连接起来,从而将描述切削加工的实体之间的语义含义通过图结构的连通性直接表现出来。进而,按照子图的结构生成相应的三元组数据,运用知识表示学习Trans D算法,将子图中的语义关系映射到低维稠密实值向量中去。然后,运用KMeans算法对代表工件的低维稠密向量进行聚类计算,聚类结果表明工序序列相似、使用刀具和机床相同的工件能够较好地聚集到同一簇中,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按照工件类型分类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最后,在聚类的基础上提取了典型工艺路线,进一步验证了低维稠密向量语义含义的表达能力,为工艺路线的重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和准确的途径。4).建立了一种新的、个性化和精确化的刀具选择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已产生的金属切削加工过程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刀具选择的重要依据,将工件的材料、加工任务的结构特征以及刀具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刀具选择的首要因素。首先,设计了一个描述“结构特征-材料-刀具”之间关系的数据模型,建立了相应的子图。然后,运用PPR算法,给每一把刀具打分,为工艺规划刀具的选择提供个性化的精确依据,并结合具体的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5).开发了一个B/S结构的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综合应用系统。该系统基于.NET MVC框架,服务端采用C#语言,客户浏览器端使用jquery和Easy UI框架,知识图谱可视化使用D3.js。系统存储架构采用Neo4j+Min IO+Oracle,其中图数据库Neo4j存放三元组数据,文档数据库Min IO存放各种非结构化的文档数据,Oracle保存用户及权限信息等结构化数据。系统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知识图谱数据可视化、工艺路线确定、刀具选择和用户及权限管理。
侍磊[3](2020)在《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针对企业叶片加工工艺设计与NC指令生成过程中存在工作重复性大、效率低及工艺文件准备周期长等问题,本文将基于实例推理技术引入叶片工艺设计中,在UG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有:(1)在分析总结叶片组成结构、分类及工艺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结构框架与工作流程,详细说明了系统信息描述模块、实例检索与匹配模块、实例修正模块、工艺文件输出模块和实例库管理模块的功能。(2)研究了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关键技术。1)通过对叶片工艺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提取叶片特征信息中对工艺设计过程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属性,以面向对象为基础,采用框架结构表示法和产生式规则相结合的复合知识表示方法,对叶片工艺实例进行信息描述;2)采用最近相邻策略作为叶片工艺实例检索策略,建立初次检索、深度检索、相似度排序的分级检索模型。在深度检索中,采用基于加权最近邻算法的全局相似度算法、基于特征数据类型的局部相似度分类算法、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最大离差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并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叶片工艺实例特征属性的权重系数;3)采用系统自动修正与人机交互修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例修正。(3)基于系统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5进行系统整体开发,Visual C++MFC进行友好界面开发,Access数据库为叶片工艺实例库平台,应用UG二次开发技术,开发了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关键模块的程序开发过程。(4)选取企业某一动叶片工艺设计为例,展示了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各模块的工作流程,验证了系统准确性与可靠性。本系统能够获取与当前设计最相似的叶片工艺实例,实现工艺工序卡的自动修正与NC指令的交互修正,大大减少叶片工艺设计与NC指令生成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工艺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朱诗勰[4](2020)在《基于本体与特征的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核心软件逐渐进入按需定制的发展阶段。各种不同应用背景下的制造工艺知识种类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更需要处理海量信息和共享知识的平台来满足工业4.0背景下的制造业需求。因此,本课题借鉴了互联网知识共享平台的“众包”概念,开发了基于本体与特征的工艺知识管理系统,集成了工艺知识共享、知识社区互动、专家知识评审、系统管理等功能。首先,根据工艺知识管理体系,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框架设计。分析了工艺知识管理体系的生成、组织、传播和应用四个要素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不同领域的制造业的工艺从业人员和专家研究人员的知识共享及审核两大功能需求。其次,确定了系统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建立了系统模型。通过顶层用户到业务再到底层数据的层次关系,推导出系统所需的四大功能模块,建立了系统用例模型和系统功能模型,给出了系统各个子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实现工艺知识的结构化表达并构建系统工艺知识库。分析了本体表达工艺知识的优点,确定了构建方法,通过定义概念、概念属性、关系和概念间的层次,利用Protégé工具完成了工艺知识本体库的构建;对基于三维特征的结构工艺知识进行了分析,整合了几何信息、工艺参数和语义规则形成知识库中的知识组成,提出了一种本体特征指数算法用以区分知识项本体实例,实现了知识库扩展机制。最后,实现了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前后台功能,并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基于MVC设计模式,设计了工艺知识管理后台系统和工艺知识资源服务前台系统;基于Lay UI经典模块化UI框架,设计了兼顾用户体验性和敏捷开发性的图形可视化界面。对前台服务系统的知识管理、我的收藏、个人信息等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资源服务系统能实现用户新建工艺知识并提交,系统管理员能分配相关专家审核,通过审核后知识能更新到相应类别,验证了前台服务系统的资源服务功能;对后台管理系统的知识类别管理、用户管理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进行了测试,对知识分类、用户信息、角色、权限、系统公告设置进行运行实例说明。运行实例表明后管系统可以对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系统角色和相应角色权限进行基础增删改查,验证了工艺知识后台管理系统良好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王译晨[5](2020)在《面向制造单元的数字孪生体建模与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以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生产系统具备更高的柔性,同时以新型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赋能制造资源更多的分散化增强型智能特性,实现了制造资源的解耦,降低了生产系统的刚性,而制造单元作为CPS环境下生产系统的最小粒度单元,研究其建模与管控问题对于提高CPS环境下生产系统的柔性以及支撑生产系统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孪生作为实现信息与物理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新型技术,由于其所具有的仿真与虚实映射特性,不仅能够为制造单元管控系统的开发和验证提供虚拟的硬件测试环境,而且能够为生产系统的离线仿真与实时运行管控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因此,本文针对个性定制化市场需求对生产系统柔性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在结合CPS赋能生产系统更高的柔性以及其他功能与特性的基础上,以CPS环境下的离散制造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制造单元的建模与管控问题为研究切入点,基于数字孪生所特有的虚实映射与仿真等特性,围绕数字孪生驱动的制造单元建模与管控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学习与综述的基础上,结合CPS与数字孪生的功能特性,定义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单元内涵、特征、功能以及资源组成,并构建其管控架构,设计其运行机制,为后续的研究内容提供整体支撑。(2)依据数字孪生体的建模规范,围绕制造单元的运行与管控场景需求,在运用相关本体、混合Petri网等建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制造单元的资源结构与管控行为等数字孪生体单视图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而在集成制造单元几何与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单元多视图管控场景集成建模方法,并在定义多视图模型协同机制的基础上,最终完成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模型的构建,为数字孪生体驱动的制造单元管控技术的研究提供模型支撑。(3)依据制造单元管控的不同时效性需求,结合数字孪生体的虚实同步与离线仿真特性,在设计制造单元整体管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模型,分别从可视化实时监控与生产异常诊断两个方面的管控需求展开研究。其中,围绕可视化实时监控目标,在研究数字孪生制造单元的资源标识与采集、虚实映射与通讯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制造单元的可视化实时监控模型,从而支撑制造单元的实时监控需求,进而凸显数字孪生的虚实同步特性;其次,围绕异常诊断需求与管控重点,重点围绕设备管控,在构建制造单元故障树及异常诊断专家知识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基于知识推理的数字孪生制造单元生产异常诊断与反馈控制方法,凸显数字孪生的离线仿真特性。(4)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在完成开发与验证环境搭建的基础上,分别从系统运行流程设计、数字孪生体模型构建、管控场景集成开发、仿真等环节进行原型系统的开发与验证。通过上述研究,能够证明数字孪生在改变CPS环境下制造单元的管控方式、提高制造单元管控能力方面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希望本文所提出方法能够为数字孪生在制造单元的管控以及生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研究案例与参考依据。
葛晓波[6](2020)在《基于知识的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产品设计的迭代更新,以满足产品多样化、定制化发展的需求。如何快速、方便、准确地构建产品整机的三维几何模型和仿真模型。快速建模技术是实现上述需求的技术手段。目前快速建模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类特定产品对象,通用性差,缺乏可配置的产品结构映射,无法满足越来越普遍的产品定制化需求;现有的设计知识表示研究大多面向方案概念设计,其功能结构的知识映射不足以支撑具有复杂结构层次的机械产品模型;现有的集成建模方法侧重于打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传递方式,强调系统间固定的输入输出方式,限制了集成系统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现有快速建模技术中存在的适应性差、拓展性差、缺乏对模型构建过程的知识表述、建模过程繁琐复杂等问题,本文开展了知识驱动的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技术和知识驱动的CAD/CAE集成建模技术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建模规则描述语义的框架模型表示方法。通过对大量复杂产品建模过程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一套满足整机级参数化需求的建模规则描述语义,建立了框架模型表述体系,从逻辑表达、图形表达、几何表达、语义表达几方面全面、准确地描述参数化模型的构建过程。研究了基于框架模型的产品整机模型实例化过程,通过逐级的虚特征、虚组件实例化迭代,实现了主参数驱动的整机参数化模型自上而下地构建。开发了基于框架模型描述语义的整机参数化建模系统并进行了案例测试。系统实现了模型框架与规则的分离,通过预先定义的模型模板并结合可视化交互界面,用户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步骤方便、快速地建立复杂的产品整机模型。(2)提出了一种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整机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了面向几何建模过程的设计知识表示方法,提出了“参数-功能-行为-结构”设计知识表示法(PFBS),即在功能-行为-结构表示法的基础上,引入参数层面的知识表示,通过参数-功能、参数-行为、参数-结构的驱动接口,实现了由设计知识驱动的从需求参数出发到产品功能分解,再到功能行为衍生,最后到结构表示的设计知识推理过程。将PFBS设计知识表示法与框架模型描述语义相结合,提出了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将设计知识作为一种约束存在于框架模型内,且能够驱动框架模型中的虚特征、虚组件、装配约束等组成部分。对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实例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知识驱动原理的不同提出了知识驱动的静态框架模型和知识驱动的动态框架模型,并通过实例对其实例化过程分别进行了验证。(3)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CAD/CAE集成建模方法。研究了面向热性能仿真的电子设备CAD/CAE集成建模需求。针对模型简化的需求,分析了三维模型的特征组成,提出了基于规则的特征简化方法,并以特征尺寸参数和特征体积权重为简化规则,实现了CAD模型的特征简化;针对CAE特征构建的需求,研究了分析特征的表示形式,图形学算法实现了CAD模型中分析特征数据的提取,实现了热仿真中常见的接触热阻、流体域等分析特征的自动构建方法。最后,通过机载机箱的案例测试,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4)开发了整机参数化快速设计平台系统并开展了相关应用验证。设计并实现了整机参数化快速设计平台的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织结构、系统框架及各模块组成与功能。以MCU机载插箱为例,给定设计需求参数,通过整机参数化快速设计平台,在设计知识的驱动下实现了MCU机载插箱的功能、行为、结构、参数各个层面的推理求解,将设计需求转化为模型实例的驱动参数,并最终得到了MCU机箱的几何模型实例;从MCU几何模型出发,结合CAD/CAE集成建模技术,构建了MCU机箱的CAE模型,以设计需求参数为边界条件,对模型冷却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由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整机参数化建模方法是准确有效的。
丁雨秋[7](2020)在《基于本体的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表示与检索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企业研制了多种高速列车产品,积累了大量的设计经验和知识,高速列车设计知识作为企业无形的财产,越来越成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何有效对设计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避免设计工作的重复冗余,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高速列车设计知识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对设计知识进行高效的表达和检索。本文立足于高速列车生产企业的实际需求,利用本体技术对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进行有效表达,并实现知识的高效重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梳理了高速列车设计知识的内涵,分析了高速列车设计知识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分类具体说明,根据设计知识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了知识三维空间,并确定了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表示与检索的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2)研究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表达方法。通过对高速列车设计知识内容及特点的分析,结合现有的知识表达方法特点,引入本体技术对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进行表达。首先从网络和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等知识源获取原始素材,结合知识挖掘技术实现高速列车设计本体概念和关系的半自动抽取,定义数据属性及公理规则,完成高速列车设计知识本体的构建,利用本体构建软件protégé对本体进行结构化管理,并利用OWL语义对高速列车本体部分知识进行了描述。(3)研究了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方法。知识表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设计人员更好的管理和使用知识,传统的关键词检索仅关注字符匹配,忽略了知识间的语义关系,从而影响设计人员查找知识的效率,本文利用高速列车设计知识本体丰富的语义信息对知识文档进行了语义标注,然后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语义扩展,利用语义相似度算法查找知识库中存在语义关联的知识,以支持对设计知识的重用。最后根据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表达与检索的理论方法,开发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语义检索系统,通过关键词检索与语义检索的效果对比验证了后者的优越性,为高速列车生产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和重用提供了参考。
殷希彦[8](2020)在《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乘用车总装线与乘用车的设计、制造过程密切相关,可以体现乘用车产品的成本、质量等影响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指标。随着乘用车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乘用车总装线也需要随之改造升级。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是总装线设计的核心,目的是在保证乘用车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一条可行的、高效的、低成本的生产工艺路线。然而,在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艺设计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乘用车总装线设计单位普遍存在设计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灵活重用、缺乏实用工具等问题。如何利用现有设计知识、经验、工具,对设计人员完成工艺设计任务提供有效支持,提高工艺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是乘用车总装线设计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乘用车总装线设计知识的表示方法、设计知识的智能推送方法、三维数字模型的智能装配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及体系架构。在分析了现有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的需求,提出以设计知识智能推送来提高工艺设计质量,以三维数字模型的智能装配来提高工艺设计效率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明确了该方法的框架。(2)研究了基于本体与复杂网络理论的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建模方法。在分析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整体流程的基础上,将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基本要素划分为五种:设计人员、设计任务、设计知识、设计流程和设计资源,并对设计知识进行了详细分类;基于本体技术,对显性工艺知识及关联的各基本要素进行了建模;其次,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设计人员、设计任务和设计知识间的三维复杂网络模型,详细给出了模型的构建方法、结构及对应的实际工程意义。(3)提出了基于关联-经验-需求的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智能推送方法。针对当前设计知识推送算法对多因素共同作用考虑不足的问题,在分析了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推送原则的基础上,基于本体和三维复杂网络模型,综合考虑设计知识和设计任务的关联度、设计人员对设计知识的反馈操作,以及设计知识的类型、信息量,设计人员的经验、记忆能力等特点,提出了符合设计任务要求和设计人员需求的设计知识智能推送方法。对比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满足设计人员对设计知识的需求。(4)提出了一种基于装配知识模型的三维数字模型智能装配方法。在乘用车总装线三维数字模型进行装配时,基于装配知识模型推送最佳装配方案供设计人员选择,若装配方案不满足设计人员需求,则可通过设计人员对三维数字模型的拖拽操作智能识别设计人员的装配意图,从而快速完成装配过程。对比实验证明智能装配方法在提高装配效率、减少设计人员工作量、降低操作复杂度方面优势明显。(5)以国内某汽车工厂设计院为对象,在该设计院现有工艺设计整体流程的基础上,将本文所提方法具象化,设计并开发了面向乘用车总装线的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给出了平台的开发思路、软件架构、功能模块、数据集成方法。通过平台在该设计院的实际应用效果,论证了本文工作的意义和有效性。
卢山[9](2020)在《基于本体的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融合表达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农业机械的设计知识不断增加,当前我国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存在设计知识的异构性,设计知识重用率低,难以实现知识共享等问题。因此对设计过程中的异构知识进行重用,对设计知识进行存储和检索至关重要。玉米收获机割台是玉米收获机械产品中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知识的共享和重用,能够提高玉米收获机割台的设计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资源,对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以本体论为指导思想,对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表示、OWL本体描述语言使用、数据库存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开发了玉米收获机割台知识库系统实现快速设计,也为构建农机装备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和研究玉米收获机割台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流程,搜集并整理了与玉米收获机割台有关的设计知识,分析了当前主流的知识表示方法:产生式表示法、逻辑表示法、框架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语义网表示法,在综合上述知识表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本体的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表示方法,实现了对设计知识的结构化、层次化、标准化描述和总结。(2)建立了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本体模型,使用Protégé本体建模软件,结合传统的七步建模方法,归纳总结出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本体模型构建的五步法实现玉米收获机割台本体的形式化描述,解决领域信息异构问题,完成了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的本体模型组建和三维模型构建。(3)实现了对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本体的数据库存储,应用Jena本体解析工具对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本体进行解析,导出OWL文档用来储存的设计知识,然后利用My SQL关系型数据库对相关设计知识进行存储。(4)开发了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库系统,利用.NET框架技术,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7开发工具,使用My SQL作为后台数据库,建立起知识库系统,在系统测试中能够为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提供参考。
刘洪豪[10](2020)在《面向设计重用的农机三维CAD模型检索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机械装备是我国制造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多数依然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存在产品开发周期长、重复性设计多、设计资源难以重用等问题,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的模型检索重用技术是促进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利用已有设计资源,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从而实现快速化设计。目前包括农机制造领域在内的三维模型数量快速增长,满足农机设计人员全方位、多样化的模型检索需求已成为农机设计重用技术的关键。为提高农机三维CAD模型检索方法的准确度与适用性,促进农机装备快速化、智能化设计,本文面向农机装备设计重用,聚焦三维模型检索关键技术,分别针对农机三维CAD模型的通用性、特殊性以及局部耦合性设计特点展开检索方法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构建了面向设计重用的农机三维CAD模型专用库。三维模型库是研究检索方法准确性与适用性的基础,专一领域需要专用模型库,专用模型库需要专用检索方法,因此本文通过课题协作农机企业、互联网以及三维建模三种方式收集农机三维CAD模型,构建了以拖拉机与联合收割机为主,以农机装备关键零件为辅,以国际通用CAD模型为补充的农机三维模型专用库,解决了农机三维CAD模型库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为研究针对农机三维模型专用检索方法提供充分数模资源支持。(2)研究了基于自适应动态加权的形状分布检索方法。针对农机三维模型中具有通用属性以及结构简单的三维模型,该方法在利用传统形状分布方法检索快速且稳定的基础上,重点在特征点采样规则、多特征融合两方面进行改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形状分布特征提取效果不仅能够体现模型线与面、内部与表面、距离与曲率等综合形状特征,而且能够有效弱化低区分度特征,突出模型特征差异性,提高了模型特征分辨率。(3)研究了基于多分辨三维小波变换的模型检索方法。针对农机三维模型中具有特殊性以及结构复杂的三维模型,该方法将空间域难以有效提取模型特征问题转换到频域,采用三维小波变换方式提取三维模型特征,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对变换后的多分辨频域特征子空间进行相似性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二层级小波变换能够满足现阶段结构复杂模型检索精度要求,基于小波变换的检索方法有效提高了农机功能性与结构复杂类模型检索准确度与适用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光传播模拟的三维模型局部特征检索方法。农机模型局部耦合特征多数集中于模型内部,传统特征提取方法只依靠模型表面信息,制约了模型局部特征检索性能。针对农机三维模型局部耦合多样性,本文利用光线传播时透射性强这一特性,使用Monte-Carlo法模拟光子束在三维模型中的传播历程,借助多种光传播信息表征隐藏在三维模型内部的局部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取融合模型表面特性与内部形态的局部特征,更好满足了农机三维模型局部特征检索需求。以上针对农机三维模型通用性、特殊性以及局部耦合性的三种检索方法涵盖了从空间域到频率域、从整体到局部的多层次检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开发了农业机械装备三维模型检索原型系统SDAU-AMRS V1.01,实现对农机三维模型检索方法与资源全面化、系统化整合,为农机装备快速设计提供可复制、易推广的设计重用样板。
二、基于特征的零件知识语义网络表示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特征的零件知识语义网络表示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知识工程的旋耕机智能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1.2.1 国外智能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智能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系统结构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系统研究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旋耕机设计规则研究与知识获取、表示和存储 |
2.1 旋耕机知识获取概述和知识模型分类 |
2.2 旋耕机关键部件设计规则研究 |
2.2.1 旋耕刀选型规则 |
2.2.2 旋耕刀数量设计规则 |
2.2.3 旋耕刀排列方式设计规则 |
2.2.4 旋耕刀刀座间距设计规则 |
2.2.5 刀轴厚度设计规则 |
2.2.6 其余零部件设计规则 |
2.3 实例模型获取 |
2.3.1 旋耕刀实例模型获取 |
2.3.2 旋耕机标准件实例 |
2.3.3 旋耕机实例模型的绘制 |
2.4 旋耕机设计知识表示 |
2.4.1 旋耕机设计知识表示概述 |
2.4.2 旋耕机属性知识的框架表示 |
2.4.3 旋耕机设计知识的产生式规则表示 |
2.5 旋耕机设计资料的存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集成推理算法研究 |
3.1 推理机制概述 |
3.2 系统推理流程 |
3.3 基于规则的推理 |
3.3.1 基于产生式规则知识的推理 |
3.3.2 基于经验知识的模糊推理 |
3.4 基于实例的推理 |
3.4.1 CBR技术概述 |
3.4.2 基于实例的推理算法 |
3.4.3 算法应用举例 |
3.5 面向用户的推理解释机制 |
3.5.1 推理解释机制的作用和需求 |
3.5.2 用户水平与知识深度匹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设计平台的开发与系统验证 |
4.1 系统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4.1.1 系统开发环境 |
4.1.2 系统开发工具 |
4.1.3 系统开发语言 |
4.2 旋耕机智能设计系统结构 |
4.3 系统功能模块及其开发关键技术 |
4.3.1 数据库参数获取和调用技术 |
4.3.2 零件模型参数化技术 |
4.3.3 参数化零件自动装配技术 |
4.4 智能设计系统平台UI界面和系统应用举例 |
4.5 系统验证 |
4.5.1 旋耕机耕作效果验证 |
4.5.2 旋耕机耕作部件可靠性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B 系统开发部分主要程序 |
(2)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制造业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2.2 刀具选择研究现状 |
1.2.3 机械加工工艺规划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本体模型构建 |
2.1 引言 |
2.2 OWL基础概念 |
2.3 事实性知识本体建模 |
2.3.1 物理现象和物理量本体建模 |
2.3.2 物理量变化关系本体建模 |
2.3.3 试验数据本体建模 |
2.4 过程性知识本体建模 |
2.4.1 刀具本体类建模 |
2.4.2 工件结构特征类本体建模 |
2.4.3 材料本体建模 |
2.4.4 机床本体建模 |
2.4.5 切削过程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3 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数据生成和融合 |
3.1 引言 |
3.2 事实性知识生成 |
3.2.1 相关技术 |
3.2.2 文本处理概述 |
3.2.3 数据生成工作流程 |
3.2.4 实例 |
3.3 过程性知识生成 |
3.3.1 数据生成工作流程 |
3.3.2 实例 |
3.4 知识融合 |
3.5 知识存储系统确定 |
3.5.1 三元组数据存储 |
3.5.2 非结构化数据存储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知识表示学习的工艺重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知识表示学习基本概念 |
4.2.1 TansE模型 |
4.2.2 TransH模型 |
4.2.3 TransR模型 |
4.2.4 TransD模型 |
4.2.5 其它模型 |
4.3 基于知识表示学习的知识图谱嵌入 |
4.3.1 数据模型构建 |
4.3.2 TansD算法执行 |
4.4 基于表示学习嵌入向量的工件聚类分析 |
4.4.1 K-Means算法 |
4.4.2 工件聚类结果分析 |
4.4.3 典型工艺路线的提取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知识图谱的刀具选择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PageRank算法 |
5.3 基于PPR算法的刀具推荐 |
5.4 实例分析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综合应用系统开发 |
6.1 引言 |
6.2 系统架构 |
6.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6.4 系统功能模块 |
6.4.1 数据管理 |
6.4.2 知识图谱可视化 |
6.4.3 工艺路线管理 |
6.4.4 刀具选择 |
6.4.5 用户及权限管理 |
6.5 系统应用实施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1.学术论文 |
2.科研项目 |
致谢 |
(3)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APP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实例推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叶片CAD/CAM/CAPP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全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总体方案 |
2.1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叶片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
2.1.2 叶片工艺设计特点 |
2.1.3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的需求 |
2.2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运行模式 |
2.2.1 基于实例推理的基本模型 |
2.2.2 基于实例推理与其他人工智能方法的比较 |
2.3 叶片智能化CAPP-系统总体设计 |
2.3.1 系统框架结构 |
2.3.2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 |
2.4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工作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关键技术 |
3.1 实例信息描述 |
3.1.1 知识表示方法 |
3.1.2 叶片工艺实例关键属性提取 |
3.1.3 叶片工艺实例的描述 |
3.2 实例库组织构建与管理 |
3.3 实例检索与匹配 |
3.3.1 叶片工艺实例检索策略 |
3.3.2 叶片工艺实例分级检索模型 |
3.3.3 叶片工艺实例匹配及相似度计算 |
3.3.4 叶片特征属性权重分配 |
3.4 实例修正和工艺文件输出 |
3.5 实例存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开发 |
4.1 系统开发环境概述 |
4.1.1 系统开发环境 |
4.1.2 UG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
4.1.3 数据库开发工具 |
4.1.4 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
4.2 系统工艺实例库开发 |
4.3 系统交互界面设计及关键模块实现 |
4.3.1 系统交互界面设计 |
4.3.2 系统实例检索与匹配模块实现 |
4.3.3 系统实例修正模块实现 |
4.3.4 系统工艺文件输出模块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运行实例 |
5.1 叶片信息描述与项目新建 |
5.2 叶片工艺检索与匹配 |
5.3 叶片工艺文件修正 |
5.4 叶片工艺工序卡与QC工程图导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4)基于本体与特征的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及分析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工艺知识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2.1 工艺知识管理体系 |
2.2 工艺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3 工艺知识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
2.4 工艺知识管理系统概要设计 |
2.5 工艺知识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本体的结构化工艺知识表达 |
3.1 本体相关理论 |
3.2 基于领域本体的模型构建 |
3.3 本体数据库本地持久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特征的工艺知识库构建 |
4.1 结构工艺知识规则分析 |
4.2 工艺知识库的研究与开发 |
4.3 工艺知识库的扩展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工艺知识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数据库实现 |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期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工作 |
附录二 本体Owl文件部分解析代码 |
附录三 MVC模式代码样例 |
(5)面向制造单元的数字孪生体建模与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元化生产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
1.2.2 生产运行管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3 数字孪生在生产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主要来源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整体架构 |
2 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单元及管控策略 |
2.1 引言 |
2.2 DT-MCell概述 |
2.2.1 DT-MCell内涵与特征 |
2.2.2 DT-MCell 组成与功能 |
2.3 DT-MCell管控策略 |
2.3.1 DT-MCell管控架构 |
2.3.2 DT-MCell运行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3 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建模方法 |
3.1 引言 |
3.2 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建模流程 |
3.3 基于语义本体的DT-MCell资源结构建模 |
3.3.1 DT-MCell制造资源形式化表达 |
3.3.2 DT-MCell语义本体模型 |
3.3.3 DT-MCell数据本体模型 |
3.4 基于混合建模方法的DT-MCell管控行为建模 |
3.4.1 混合建模方法概述 |
3.4.2 混合模型定义与形式化表达 |
3.4.3 DT-MCell管控行为的混合建模 |
3.5 DT-MCell多视图管控场景集成建模方法与协同机制 |
3.5.1 DT-MCell多视图管控场景集成建模方法 |
3.5.2 DT-MCell多视图模型协同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数字孪生体驱动的制造单元管控技术 |
4.1 引言 |
4.2 数字孪生驱动的制造单元管控指标体系设计 |
4.2.1 基于公理化设计的管控指标体系设计 |
4.2.2 DT-MCell管控数据模型 |
4.3 基于虚实同步技术的可视化实时监控 |
4.3.1 DT-MCell物理资源标识和采集技术 |
4.3.2 DT-MCell虚实映射和通讯技术 |
4.3.3 DT-MCell可视化实时监控模型 |
4.4 基于知识推理的DT-MCell生产异常诊断方法 |
4.4.1 DT-MCell生产异常分析及其故障树构建 |
4.4.2 DT-MCell生产异常专家知识系统构建 |
4.4.3 基于推理机的生产异常诊断及反馈控制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DT-MCell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
5.1 引言 |
5.2 开发与验证环境概述 |
5.2.1 开发与验证环境搭建 |
5.2.2 硬件架构设计 |
5.3 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
5.3.1 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
5.3.2 孪生体模型构建 |
5.3.3 管控系统集成开发 |
5.3.4 仿真与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知识的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快速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2.1 产品几何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产品仿真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知识驱动的模型表示研究现状 |
1.3 快速建模技术的挑战与问题 |
1.3.1 几何CAD模型快速构建面临的问题 |
1.3.2 仿真模型快速构建面临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方法 |
2.1 引言 |
2.2 框架模型 |
2.3 框架模型的表述 |
2.3.1 框架模型的逻辑表达式表示法 |
2.3.2 框架模型的图形表示法 |
2.3.3 框架模型的几何表示法 |
2.3.4 框架模型的脚本表示法 |
2.3.5 框架模型参数约束表示 |
2.4 框架模型实例化 |
2.4.1 框架模型实例化基本过程 |
2.4.2 组件实例化 |
2.4.3 特征实例化 |
2.4.4 整机实例化 |
2.5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 |
2.5.1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思想 |
2.5.2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系统体系架构 |
2.5.3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系统工作流程 |
2.6 基于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效果分析 |
2.6.1 整机参数化建模实验设计 |
2.6.2 整机参数化建模实验模型 |
2.6.3 建模实验结果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知识驱动框架模型的整机参数化建模方法 |
3.1 引言 |
3.2 面向几何模型构建的设计知识表达 |
3.2.1 设计知识的“功能-行为-结构”表示(FBS) |
3.2.2 设计知识的”参数-功能-行为-结构”表示(PFBS) |
3.2.3 功能元F的表示 |
3.2.4 行为元B的表示 |
3.2.5 结构元S的表示 |
3.2.6 参数元的表示 |
3.3 知识驱动框架模型的表述 |
3.3.1 知识驱动框架模型逻辑表示法 |
3.3.2 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图形表示 |
3.3.3 知识驱动框架模型的语义表示 |
3.4 知识驱动的框架模型的实例化 |
3.4.1 KBSF框架模型实例化 |
3.4.2 KBDF框架模型实例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电子设备热性能仿真的CAD/CAE集成建模 |
4.1 引言 |
4.2 CAD/CAE集成建模基本思想 |
4.3 模型简化 |
4.3.1 基于特征去除的模型简化 |
4.3.2 基于模型替换的模型简化 |
4.4 CAE模型重构 |
4.4.1 几何模型重构 |
4.4.2 CAE特征识别与构建 |
4.5 案例验证 |
4.5.1 实验设计 |
4.5.2 模型简化 |
4.5.3 CAE模型重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综合应用 |
5.1 引言 |
5.2 系统框架 |
5.2.1 系统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
5.2.2 系统体系结构 |
5.2.3 系统功能模块 |
5.3 系统应用实例 |
5.3.1 MCU机箱PFBS分析 |
5.3.2 MCU机箱模型实例化 |
5.3.3 MCU机箱热性能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本体的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表示与检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表示研究现状 |
1.2.2 本体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语义检索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表示及检索研究基础 |
2.1 概述 |
2.2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分析 |
2.2.1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特点 |
2.2.2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定义 |
2.2.3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分类 |
2.2.4 设计知识间的关联关系 |
2.3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表示与检索研究框架 |
2.4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表示与检索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本体的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表示 |
3.1 概述 |
3.2 基于本体的知识表达方法 |
3.2.1 本体的内涵 |
3.2.2 本体的构建原则 |
3.2.3 本体构建方法 |
3.2.4 本体推理 |
3.3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本体半自动构建流程 |
3.3.1 文档预处理 |
3.3.2 概念抽取 |
3.3.3 概念关系抽取 |
3.3.4 OWL本体结构化 |
3.4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本体模型 |
3.4.1 术语概念集合 |
3.4.2 术语概念间关系集合 |
3.4.3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数据属性 |
3.4.4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约束公理 |
3.4.5 高速列车设计本体结构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本体的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语义检索 |
4.1 概述 |
4.2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语义检索模型设计 |
4.2.1 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分析 |
4.2.2 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框架设计 |
4.3 设计本体的概念语义相似度计算 |
4.3.1 语义距离 |
4.3.2 节点深度 |
4.3.3 节点密度 |
4.3.4 语义重合度 |
4.3.5 概念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 |
4.4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的语义标注 |
4.4.1 设计知识信息预处理 |
4.4.2 本体解析 |
4.4.3 关键词自动标注 |
4.4.4 语义标注实例 |
4.5 基于本体的查询扩展 |
4.5.1 语义特征向量归一化 |
4.5.2 基于本体的关键词语义拓展 |
4.5.3 语义特征向量相似度度量 |
4.5.4 查询扩展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语义检索系统设计 |
5.1 概述 |
5.2 语义检索系统需求分析 |
5.3 语义检索系统设计 |
5.3.1 系统架构 |
5.3.2 系统功能设计 |
5.4 系统开发与实例验证 |
5.4.1 系统开发环境 |
5.4.2 系统功能展示 |
5.4.3 性能评价标准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 |
1.2 课题来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中的智能制造技术和方法 |
1.4.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表示与建模方法 |
1.4.3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重用方法 |
1.4.4 乘用车总装线设备/设施3D数模虚拟装配理论与方法 |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6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需求分析及体系架构 |
2.1 引言 |
2.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内容及需求分析 |
2.2.1 乘用车总装生产过程分析 |
2.2.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基本要素 |
2.2.3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
2.3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体系架构 |
2.3.1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 |
2.3.2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本体与复杂网络理论的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建模方法 |
3.1 引言 |
3.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分析 |
3.2.1 设计知识特点和分类方法 |
3.2.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内涵 |
3.2.3 设计人员行为分析 |
3.3 显性工艺设计知识本体建模 |
3.3.1 本体技术简介 |
3.3.2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本体 |
3.3.3 设计任务和设计知识的统一向量化表示 |
3.4 隐性工艺设计知识复杂网络建模 |
3.4.1 3D-CNM构建 |
3.4.2 3D-CNM结构 |
3.4.3 3D-CNM统计特性 |
3.5 案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关联-经验-需求的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智能推送方法 |
4.1 引言 |
4.2 工艺设计知识推送原则及CED方法框架 |
4.2.1 乘用车总装线工艺设计知识智能推送原则 |
4.2.2 CED方法框架 |
4.3 基于本体和3D-CNM的设计知识智能推送 |
4.3.1 客观关联度 |
4.3.2 基于设计人员反馈的主观关联度 |
4.3.3 基于集体智慧的主观关联度 |
4.3.4 整体关联度 |
4.3.5 设计人员对设计知识的需求度 |
4.3.6 设计知识推送方法 |
4.4 案例分析 |
4.4.1 实验准备工作 |
4.4.2 CED算法分析 |
4.4.3 对比实验分析 |
4.4.4 总结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装配知识模型的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智能装配方法 |
5.1 引言 |
5.2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装配过程分析 |
5.2.1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层级和分类 |
5.2.2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装配特点 |
5.3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装配特征识别方法 |
5.3.1 投影图轮廓识别与OBB构造方法 |
5.3.2 投影图轮廓边的可见性判断与轮廓图主方向判断 |
5.3.3 特定安装面有效性检验 |
5.4 基于装配知识模型的装配方案推送 |
5.4.1 装配知识模型定义 |
5.4.2 装配方案推送 |
5.5 乘用车总装线3D数模装配意图识别方法 |
5.6 案例分析 |
5.6.1 案例基本信息 |
5.6.2 实验人员及实验方法 |
5.6.3 实验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 |
6.1 平台开发背景 |
6.2 平台开发设计与实现 |
6.2.1 平台开发思路 |
6.2.2 智能装配功能 |
6.2.3 平台功能模块 |
6.2.4 平台数据集成 |
6.2.5 平台开发工具与运行环境 |
6.3 平台应用实例 |
6.3.1 设计信息管理 |
6.3.2 设计任务分配 |
6.3.3 设计知识推送 |
6.3.4 智能装配 |
6.3.5 应用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与本文相关的项目验收报告 |
附录D 与本文相关的软件着作权 |
(9)基于本体的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融合表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表示的研究动态 |
1.2.2 产品设计知识库重用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2 割台的设计知识分类及其组织框架 |
2.1 设计知识概念 |
2.2 设计知识分类 |
2.2.1 按知识的作用范围 |
2.2.2 按照知识的作用 |
2.2.3 按照知识的确定性 |
2.2.4 按照人类的思维及认识方法 |
2.3 设计知识的获取 |
2.4 割台设计流程 |
2.5 玉米收获机割台工作原理 |
2.6 割台结构组成 |
2.6.1 分禾器 |
2.6.2 割台机架 |
2.6.3 割台搅龙 |
2.6.4 摘穗装置 |
2.7 小结 |
3 基于本体的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表示方法 |
3.1 知识表示方法 |
3.1.1 产生式表示法 |
3.1.2 逻辑表示法 |
3.1.3 框架表示法 |
3.1.4 面向对象表示法 |
3.1.5 语义网表示法 |
3.2 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方法 |
3.2.1 本体概念 |
3.2.2 本体的组成 |
3.2.3 知识本体的构建原则 |
3.2.4 知识本体的构建方法 |
3.3 本体描述语言的选择 |
3.3.1 本体描述语言概述 |
3.3.2 OWL本体描述语言 |
3.4 小结 |
4 玉米收获机割台本体模型 |
4.1 割台本体构建方法 |
4.2 割台本体的建模工具 |
4.3 Protégé环境下玉米收获机割台建模过程 |
4.3.1 建立类及其层次结构 |
4.3.2 建立数据属性 |
4.3.3 建立对象属性 |
4.3.4 玉米收获机割台本体的实现 |
4.4 小结 |
5 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库 |
5.1 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的存储 |
5.1.1 割台OWL本体的存储 |
5.1.2 割台CAD模型的存储 |
5.2 知识库系统的开发过程 |
5.3 玉米收获机割台知识库系统的测试及应用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面向设计重用的农机三维CAD模型检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三维模型检索与重用研究现状 |
1.2.1 农业机械设计重用技术 |
1.2.2 三维模型检索方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4.2 拟解决的问题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农机三维CAD模型库的构建与分类 |
2.1 引言 |
2.2 设计重用三维CAD模型库 |
2.2.1 通用三维模型库 |
2.2.2 专用三维模型库 |
2.3 农机三维CAD模型专用库构建 |
2.3.1 农业机械装备设计需求 |
2.3.2 农机三维模型收集 |
2.3.3 三维模型格式 |
2.3.4 农机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
2.4 农机三维CAD模型库分类 |
2.4.1 分类方法与流程 |
2.4.2 分类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机三维CAD模型形状分布特征提取与检索 |
3.1 引言 |
3.2 形状分布概述 |
3.2.1 形状分布算法原理 |
3.2.2 形状分布函数属性 |
3.3 动态加权融合形状分布描述符 |
3.3.1 方法概述 |
3.3.2 组合式特征点采样 |
3.3.3 自适应特征融合 |
3.4 相似性度量 |
3.4.1 基于语义相似性度量 |
3.4.2 基于分类学习相似性度量 |
3.4.3 距离相似性度量 |
3.5 评价标准 |
3.5.1 宏观定性指标 |
3.5.2 定量指标 |
3.6 算法验证与讨论 |
3.6.1 自适应加权融合特征提取结果 |
3.6.2 检索性能比较 |
3.6.3 检索实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机三维CAD模型频域特征提取与检索 |
4.1 引言 |
4.2 小波频域特征提取 |
4.2.1 方法概述 |
4.2.2 频域变换基函数选择 |
4.2.3 旋转归一化处理 |
4.2.4 小波频域特征描述子构建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型相似性评价 |
4.3.1 频域层次分析权重计算 |
4.3.2 组合权重相似性度量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层次分析权重结果 |
4.4.2 小波函数对特征提取影响 |
4.4.3 算法性能验证分析 |
4.4.4 检索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机三维CAD模型局部特征提取与检索 |
5.1 引言 |
5.2 局部特征提取 |
5.2.1 方法概述 |
5.2.2 局部空间光传播模拟 |
5.2.3 局部特征描述符 |
5.3 相似性比较 |
5.3.1 局部特征度量 |
5.3.2 局部关联特征度量 |
5.3.3 相似性计算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光子束模拟数量影响 |
5.4.2 约束空间形状对特征提取影响 |
5.4.3 相似性度量方式验证 |
5.4.4 局部检索算法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机三维模型检索原型系统 |
6.1 引言 |
6.2 检索系统简介 |
6.3 系统功能 |
6.4 原型系统设计重用实例 |
6.4.1 基于模型检索的适应性设计重用实例 |
6.4.2 基于模型检索的详细设计重用实例 |
6.4.3 基于模型检索的系列化设计重用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特征的零件知识语义网络表示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知识工程的旋耕机智能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D]. 鲁超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D]. 段阳. 四川大学, 2021(01)
- [3]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研究与开发[D]. 侍磊. 江苏大学, 2020(02)
- [4]基于本体与特征的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朱诗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面向制造单元的数字孪生体建模与管控技术研究[D]. 王译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知识的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技术研究[D]. 葛晓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7]基于本体的高速列车设计知识表示与检索方法研究[D]. 丁雨秋.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基于知识的乘用车总装线数字化工艺设计方法研究[D]. 殷希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9]基于本体的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知识融合表达方法研究[D]. 卢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10]面向设计重用的农机三维CAD模型检索方法研究[D]. 刘洪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