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柴胡汤抑制肝纤维化及肝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郑雅[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数据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制演变》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数据集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制演变,为后续实验验证小柴胡汤治疗肝脏方面疾病的作用机理提供思路与线索。研究方法:1.在研究小柴胡汤治疗HB的网络药理学中,利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预测平台对小柴胡汤活性成分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利用GEO数据库下载HB相关的芯片数据集GSE114783,并使用GEO2R插件进行分析处理后筛选出DEGs;将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靶基因与HB的DEGs取交集。将小柴胡汤治疗HB的靶基因其输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小柴胡汤-HB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再导入Cytoscape3.7.2软件中进行分析并筛选核心靶基因;利用DAVID 6.8和Omicshare平台对核心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2.在研究小柴胡汤治疗LC的网络药理学中,利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预测平台对小柴胡汤活性成分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利用GEO数据库下载LC相关的芯片数据集GSE114783和GSE77627,并使用GEO2R插件进行分析处理后筛选出DEGs;将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靶基因与LC的DEGs取交集。将小柴胡汤治疗LC的靶基因其输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小柴胡汤-LC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再导入Cytoscape3.7.2软件中进行分析并筛选核心靶基因;利用DAVID 6.8和Omicshare平台对核心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3.在研究小柴胡汤治疗HCC的网络药理学中,利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预测平台对小柴胡汤活性成分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利用GEO数据库下载HCC相关的芯片数据集GSE101685和GSE25097,并使用GEO2R插件进行分析处理后筛选出DEGs;将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靶基因与HCC的DEGs取交集,将小柴胡汤治疗HCC的靶基因其输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小柴胡汤-HCC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再导入Cytoscape3.7.2软件中进行分析并筛选核心靶基因;利用DAVID 6.8和Omicshare平台对核心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和GEPIA数据库在线识别核心靶基因的预后信息及鉴定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在小柴胡汤治疗HB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通过TNF、AKT1、MAPK3、F2、MTOR、CAV1等核心靶基因,参与血管生成、血小板激活、T细胞协同刺激、肝再生、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调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NF、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NF-κB、PI3K-Akt、Jak/STAT等信号通路。2.在小柴胡汤治疗LC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通过VEGF A、AKT1、CYP2C9、PTGS1、CXCL2等核心靶基因,参与影响纤连蛋白结合、溶血磷脂酶活性、磷脂酶A2活性等分子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调控、磷脂酰胆碱酰基链重塑、葡萄糖代谢等生物过程。调控乙型肝炎、TNF、Toll样受体、IL-17、趋化因子、MAPK、RAS、NFκB、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新陈代谢、脂肪细胞脂解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信号通路。3.在小柴胡汤治疗HCC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通过MYC、ESR1、CDKN2A、PTGS2、FOS、TLR4、CCL2等核心靶基因,参与炎症反应、雌二醇反应、氧化还原过程、脂质代谢过程、器官再生、肝再生、血管生成等生物过程,调控p53、癌症通路、乙型肝炎、肝细胞癌、TNF、T细胞受体、Toll样受体、MAPK、NFκB等信号通路。其中核心靶基因CDKN2A、CCNB1、CDK1、EZH2、CCNA2、G6PD、NQO1在肝癌组织中显着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对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潜在靶基因及信号通路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阐述了小柴胡汤可以抑制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的炎症反应,在肝炎期,主要调控乙型肝炎信号通路、丙型肝炎信号通路、TNF等信号通路,具有较强抑制炎症和调控细胞增殖等作用;在肝硬化期,主要调控NFκB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新陈代谢、VEGF等信号通路,能够通过调节糖脂质代谢、免疫、血管新生起到治疗作用;在肝癌期,可以通过调节p53、肝细胞癌、肝再生等多条与癌症相关的通路来抑制肿瘤的进展;其中 CDKN2A、CCNB1、CDK1、EZH2、CCNA2、G6PD、NQO1在肝癌组织中显着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可作为后续实验研究的着手点及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为进一步开展小柴胡汤治疗肝脏方面疾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
林艳晨[2](2021)在《自拟抗纤方治疗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化的炎症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自拟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肝脏炎症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71例乙肝肝纤维化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试验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我科经验方自拟抗纤方治疗,疗程为2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2周、2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ALT、AST、GGT)、HBV DNA载量,LSM的变化情况,在治疗前、治疗第24周测定TGF-β1、IL-6、IL-10,将以上数据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疗效的比较:治疗第24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第12周、24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肝功能的比较:治疗第12周、24周两组ALT、AST、GG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病毒学比较:治疗第12周、24周两组的HBV DNA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肝硬度值比较:治疗第12周、24周两组LSM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6)TGF-β1的比较:治疗第24周,两组TGF-β1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在降低TGF-β1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7)TGF-β1水平与LSM的相关分析:TGF-β1水平与LSM呈正相关(P<0.05)。(8)IL-6、IL-10的比较:治疗第24周,两组IL-6、IL-10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IL-6、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9)IL-6、IL-10水平与ALT、AST、GGT水平的相关分析:患者IL-6水平与ALT、AST、GGT水平呈正相关(P<0.05)。患者IL-10水平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P<0.05),IL-10水平与GGT水平无相关性(P>0.05)。(10)在试验全过程,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也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疗效方面,自拟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具有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程度的作用;其次,以上疗效改善的机制可能与自拟抗纤方减轻患者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王义姗[3](2021)在《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恩替卡韦能够有效抑制HBVDNA聚合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爽颗粒能够有效抑制mTOR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治疗肝纤维化,但是目前关于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无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肝爽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采用R evMan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61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06例,对照组306例。与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比较,增加肝爽颗粒能有效降低ALT[MD=-17.68,95%CI(-23.96,-11.39),P<0.00001],AST[MD=-23.57,95%CI(-25.95,-21.19),P<0.00001)],HA[MD=-25.81,95%CI(-29.29,-22.33),P<0.00001)],LN[MD=-23.77,95%CI(-28.80,-18.73),P<0.00001)],Ⅳ-C[MD=-42.56,95%CI(-53.64,-31.48),P<0.00001],PC-Ⅲ[MD=-24.25,95%CI(-28.72,-19.79),P<0.00001],临床总有效率[RR=1.20,95%CI(1.12,1.29),P<0.00001],差异均俱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研究结果表明,与恩替卡韦相比,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然而,所纳入文献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均为低质量,不能够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未来需要更多精心设计、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张佳[4](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型门诊初始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至今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中药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20例)和西药组(55例),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未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以2020年12月为观察终点,规范化、回顾性收集患者初诊至观察终点期间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队列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HBV DNA阴转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并对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9年,西药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5年。截止研究终点,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3.33%,西药组为12.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肝癌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0.83%,西药组为7.2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Log Rank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肝硬化=0.023,P肝癌=0.017)。(3)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时HBe Ag阳性(HR=5.85,95%CI:1.13-30.35,P=0.035)、饮酒(HR=9.56,95%CI:1.50-60.85,P=0.017)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HR=0.17,95%CI:0.04-0.77,P=0.021)是发生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HR=9.64,95%CI:1.29-72.30,P=0.027)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医药结合治疗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HR=0.108,95%CI:0.011-1.040,P=0.054),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自身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最多(68.76%),其次为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23.44%)、海珠益肝胶囊(1.56%)、抗纤软肝颗粒及(1.56%)及五酯滴丸(1.56%)等。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能够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2)多因素分析得知,基线时HBe Ag阳性、饮酒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促进病毒学反应,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西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杨妮[5](2021)在《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且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000万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死于CHB相关的肝硬化、肝癌人数约30万[1]。CHB治疗的目标是最大程度抑制HBV复制,减轻肝脏组织学损伤,延缓和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CHB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抗病毒治疗,其次是保肝、抗炎、抗氧化、抗肝纤维化及调节免疫等治疗。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作用不及西药,但在改善症状、抗肝纤维化、控制和延缓疾病进程方面有显着作用。临床上用于抗HBV的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NAs)及干扰素(IFN)两大类。推荐的一线NAs类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主要在于减肥和预防、治疗并发症,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尚无推荐的保肝降酶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CHB患者合并NAFLD,两种损害因素叠加,可使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率进一步上升。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称为慢性肝病的“三部曲”,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抗肝纤维化、控制及延缓疾病进展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CHB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盛国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七五”期间,我院承担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纤维化的研究”,联合全国多家组织单位采用中药方剂治疗CHB,发现解毒为CHB治疗的关键,由此提出CHB的中医病机为湿热毒邪致病。“八五”期间,我们由解毒入手,研究叶下珠制剂抗HBV的疗效,验证了清热解毒法在治疗CHB中的作用。CHB病势迁延难愈,与中医“痰”的病例特点类似。CHB日久难愈,毒痰互结,导致肝失疏泄,气血郁滞不通,由此,“九五期间”,盛国光教授团队提出CHB的病因病机为“毒痰瘀”,确立“解毒、化痰、消瘀”的治法,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海珠益肝胶囊,并应用于临床。《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脾论治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在当代治疗CHB也具有指导意义。盛国光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乏力为CHB患者最常见症状,且常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腹泻、便溏等消化道症状,在海珠益肝方基础上加用太子参、枸杞子等扶正益气之品时,对于CHB患者症状及肝功能指标改善疗效较好。据此,“十五期间”,盛国光教授进一步提出CHB“毒、痰、瘀、虚”的病机特点,从健脾入手,在海珠益肝方基础上加太子参、枸杞子二味药材,形成了海珠益肝加味方。前期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海珠益肝加味方能多途径改善肝功能,对提高CHB患者生活质量有显着效果。中医认为,CHB合并NAFLD发病主要与肝、脾、肾相关,气虚、气滞、痰浊、水湿、瘀血等为主要病理因素。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CHB合并NAFLD患者常伴有乏力、肝区不适、腹胀、便溏等症状,由此提出脾虚痰湿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临床治疗通过健脾化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基于以上,本研究采用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HBV DNA及脂肪肝程度等的变化情况。目的:本研究通过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HBV DNA及脂肪肝程度等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CHB合并NAFL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湖北省中医院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肝病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诊断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及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常规护肝治疗以及海珠益肝加味方水煎剂治疗,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调整用药。两组接受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甘油三酯(TG)、肝脏脂肪CAP值、HBV DNA定量、乙肝全套定量、肝脏B超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治疗后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完成治疗后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AL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S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均可改善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肝功能,联用中药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更佳。2.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治疗后TG水平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完成治疗后TG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的治疗方案对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血清TG有改善作用,但无明显优势。3.治疗前后CA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CAP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CA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的治疗方案相比,二者均对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CAP水平有正向作用,但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纯恩替卡韦抗病毒+护肝治疗方案相比,对改善CAP并无明显优势。4.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转化情况比较:血清HBV DNA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单纯抗病毒+护肝治疗方案与联用中药的治疗方案相比,联用中药对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无明显优势。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联用中药治疗对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有明显正向作用。6.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3%,对照组为87.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用中药对于改善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病情有显着优势。结论: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能够改善脾虚湿阻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肝功能及CAP水平,对于改善中医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对HBV DNA阴转率无明显影响。
彭云鹤[6](2021)在《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的影响,为揭示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治疗乙肝肝硬化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20年03月至2020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二区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保肝降酶、抗病毒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调肝化纤丸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脏硬度值,ELISA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LC3-Ⅱ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m RNA的表达。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自噬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结果:1、在肝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L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的ALT、AST、TBIL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ALB水平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肝纤维化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的HA、LN、PⅢP、C-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的肝纤维化指标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肝脏硬度值方面,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T细胞亚群方面,两组治疗后血清CD3+、CD4+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T细胞亚群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自噬基因方面,两组治疗后的外周血T细胞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肝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具有良好的护肝、抗肝纤维化、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并能上调Beclin-1和LC3-Ⅱ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其抗纤维化作用可能与调节Beclin-1、LC3-Ⅱ的表达,影响T细胞自噬有关。
吕艳杭[7](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梁仁久[8](2021)在《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用CCl4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探究壮肝逐瘀煎对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更深一步的探究壮肝逐瘀煎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从62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54只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进行皮下注射40%的CCl4花生油溶液,每周3次,延续8周;将剩余的8只作为对照组(G)。在造模的第6周和第8周分别取3只造模组大鼠进行肝组织HE检测,观察其是否成模。模型构建成功后,把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A)、壮肝逐瘀煎中剂量组(B)、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C)、复方鳖甲软肝片组(D)、秋水仙碱组(E)和模型组(F)。壮肝逐瘀煎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200mg/kg、100 mg/kg、50 mg/kg,秋水仙碱灌胃剂量为:0.4 mg/kg,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剂量为:50 mg/kg,空白组大鼠灌相对应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6周。灌胃结束后,提前24小时禁食不禁水,记录大鼠体重,麻醉大鼠,通过腹主动脉采血,离心、过滤,将一部分血冻存备用,另一部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同时记录大鼠肝重。剪取肝脏并分装,一部分放在-80℃冰箱和另一部分用组织固定液固定。将固定的肝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用RT-q PCR法检测肝组织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的m 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壮肝逐瘀煎组大鼠的增重水平有高于模型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的肝脏指数最低,CCL4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和空白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要高于秋水仙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壮肝逐瘀煎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秋水仙碱组、空白组大鼠血清中ALT、AST的值均比模型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TBIL的值时,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和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广泛增生,纤维间隔相互连接,部分样本出现假小叶,发展成为肝硬化;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大鼠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4.RT-q PCR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TGFβ-1、S mad2、Smad3 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TGFβ-1、Smad2、Smad3 m 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1),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BMP7m RNA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中T GFβ-1、Smad2、Smad3的表达:模型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相较于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大鼠肝组织中BMP7的表达: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高于模型组。结论:1.壮肝逐瘀煎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护肝作用。2.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MP7/Smads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张冰冰[9](2021)在《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无创肝纤模型(FIB-4)、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功能及肝脏硬度值(LSM)等各项指标的水平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病例选取2019年02月至2020年02月在瑞康医院就诊的病人,将64例符合标准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予恩替卡韦,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柴芍六君子汤治疗,两组疗效周期均为2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的肝功能(ALT、AST、GGT、TBIL)、肝纤四项(HA、LN、PCIII、IV-C)、肝脏硬度值(LSM)、FIB-4、腹部B超(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变化情况,用spss2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入组基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因患者自行停用中药,未满足治疗疗程导致脱落2例,对照组失访2例,最终对6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肝纤四项、LSM、FIB-4、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中医症候积分等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的ALT、AST、GGT、TBIL均比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肝功能较对照组显着改善(P<0.05)。3、肝纤维四项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LN、PCIII、IV-C均较治疗之前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A、LN、PCIII、IV-C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4、两组治疗前后LSM、FIB-4的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LSM、FIB-4均比治疗之前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SM、FIB-4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5、两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均比治疗之前显着缩小(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较对照组显着缩小(P<0.05)。6、HBV-DNA和HBe Ag阴转率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的HBV-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均比治疗之前显着上升(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8、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及总积分均比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及总积分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结论:1、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在改善肝功能(AST、ALT、TBIL、GGT)、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LSM及FIB-4,缩小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等方面优于单纯的恩替卡韦组。2、在中医综合疗效方面,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有明显优势,中西医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黄家程[10](2021)在《化肝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化肝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予化肝纤方和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予安络化纤丸和恩替卡韦治疗。连续用药24周。观察治疗后肝功能(ALT、AST)、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ⅢNP、CⅣ、LN)、APRI、HBV-DNA定量、肝脏硬度值(LSM)、腹部B超及临床症状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对肝功能的疗效:治疗后第12周、24周时,对照组和观察组ALT、AST均明显下降,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AST下降情况较对照组更显着,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HBV DNA阴转率的疗效:治疗24周后,两组HBV DNA阴性人数较前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肝纤维化指标的疗效: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第12周、第24周后HA、LN、PIIINP、CIV、LSM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APRI较前显着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24周后,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门脉血流速度较前无明显改变,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中医综合症状疗效:治疗后观察组各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区疼痛、脘腹胀闷、神疲乏力、纳寐欠佳、口干咽燥、恶心欲呕、大便异常各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潮热盗汗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肝区疼痛、脘腹胀闷、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症状改善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1、化肝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总有效率高,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HBV DNA复制,显着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LSM、APRI水平,能够有效减轻肝损伤,改善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进程。2、化肝纤方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证之肝区疼痛、脘腹胀闷、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疗效显着。
二、小柴胡汤抑制肝纤维化及肝癌的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柴胡汤抑制肝纤维化及肝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数据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制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小柴胡汤治疗HB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小柴胡汤活性成分筛选与靶基因收集 |
1.2 HB基因芯片数据选取与DEGs的筛选 |
1.3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HB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
1.4 小柴胡汤治疗HB核心靶基因的GO富集 |
1.5 小柴胡汤治疗HB核心靶基因的KEGG富集 |
2. 结果 |
2.1 小柴胡汤活性成分基本信息 |
2.2 HB的DEGs筛选 |
2.3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HB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
2.4 GO功能富集分析 |
2.5 KEGG信号通路富集 |
3. 讨论 |
第二章 小柴胡汤治疗LC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LC基因芯片数据选取与DEGs的筛选 |
1.2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LC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
1.3 小柴胡汤治疗LC核心靶基因的GO富集 |
1.4 小柴胡汤治疗LC核心靶基因的KEGG富集 |
2. 结果 |
2.1 LC的DEGs筛选 |
2.2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LC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
2.3 GO功能富集分析 |
2.4 KEGG信号通路富集 |
3. 讨论 |
第三章 小柴胡汤治疗HCC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HCC基因芯片数据选取与DEGs的筛选 |
1.2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HCC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
1.3 小柴胡汤治疗HCC核心靶基因的GO富集 |
1.4 小柴胡汤治疗HCC核心靶基因的KEGG富集 |
1.5 核心靶基因生存分析 |
2. 结果 |
2.1 HCC的DEGs筛选 |
2.2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HCC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
2.3 GO功能富集分析 |
2.4 KEGG信号通路富集 |
2.5 核心靶基因生存分析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自拟抗纤方治疗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化的炎症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数据整理与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
2.2 两组患者肝脏硬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基线比较 |
2.3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基线比较 |
3 疗效评价 |
3.1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疗效在治疗前后比较 |
3.2 ALT、AST、GGT在治疗前后比较 |
3.3 HBV DNA转阴率在治疗前后比较 |
3.4 肝硬度值在治疗前后比较 |
3.5 TGF-β1 在治疗前后比较 |
3.6 TGF-β1与LSM、ALT、AST、GGT的关系 |
3.7 IL-6 在治疗前后比较 |
3.8 IL-10 在治疗前后比较 |
4 IL-6、IL-10与ALT、AST、GGT的关系 |
4.1 IL-6与ALT、AST、GGT的关系 |
4.2 IL-6 处于不同表达状态下ALT、AST、GGT的变化 |
4.3 IL-10与ALT、AST、GGT的关系 |
4.4 IL-10 处于不同表达状态下ALT、AST、GGT的变化 |
讨论与分析 |
1 西医抗乙肝病毒的疗效评估 |
2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疗效评估 |
2.1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2 自拟抗纤方治疗肝纤维化的处方依据 |
2.3 自拟抗纤方对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临床疗效评估 |
3 炎症机制探讨 |
3.1 IL-6 与肝脏炎症反应的关系 |
3.2 IL-10 与肝脏炎症反应的关系 |
3.3 IL-6、IL-10 与肝脏炎症反应的关系 |
4 安全性评价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经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 西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血清RNA检测 |
2.3 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治疗CHB |
2.4 治疗CHB在研药物 |
3 中医对 CHB 肝纤维化的治疗 |
3.1 单味中药治疗CHB肝纤维化 |
3.2 中药复方治疗CHB肝纤维化 |
3.3 针灸治疗CHB肝纤维化 |
3.4 灸法治疗CHB肝纤维化 |
3.5 脐火疗法治疗 CHB 肝纤维化 |
Meta分析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文献检索策略 |
4 文献筛选 |
5 资料提取 |
7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文献纳入流程 |
2 文献特征 |
3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
4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ALT、AST |
2 HA、LN、IV-C、PC-III |
3 立法思想 |
4 肝爽颗粒的组方规律及药理研究 |
5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西医现状 |
6 本研究总体评价 |
7 本研究局限性 |
8 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研究 |
个人简介 |
(4)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 |
1.1 真实世界研究概念 |
1.2 真实世界研究特点 |
1.3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 |
1.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概况 |
2.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概况 |
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趋势 |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观察时间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类型及分组 |
2.1.1 研究类型 |
2.1.2 分组依据 |
2.2 治疗方式 |
2.2.1 抗病毒治疗 |
2.2.2 中医药治疗 |
2.3 病例资料收集 |
2.3.1 患者一般资料 |
2.3.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
2.3.3 药物治疗资料 |
2.4 随访形式 |
2.4.1 疗效观察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 |
3.3 研究对象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
3.4 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
3.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析 |
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析 |
3.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
3.8 病毒学检测情况 |
3.9 血清lgHBV DNA(IU/ml)水平比较 |
3.10 血清ALT、AST、GGT、TBIL、DBIL、AFP水平比较 |
讨论 |
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结果讨论 |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临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
1.2 中西医干预下病毒学应答、突破发生率差异不显着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HBV DNA阴转率较西药组不显着 |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AFP较西药组不显着 |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多因素分析 |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 |
2.1 HBV持续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
2.2 HBsAg定量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
2.3 肝功能指标及AFP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认识 |
2 证候分型认识 |
3 治则治法认识 |
4 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认识 |
4.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用中药汤剂、单味中药及中成药 |
4.2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
4.3 特色的中医药外治法提供治疗新选择 |
5 中医药优势、困境与出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特色 |
2 慢性肝病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探讨 |
2.1 《内经》关于肝脾的论述 |
2.2 《难经》关于肝脾的论述 |
2.3 《金匮要略》关于肝脾的论述 |
2.4 现代医学对肝脾关系的认识 |
3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从脾论治慢乙肝的理论基础 |
第二部分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乙肝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中医证候积分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水平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P水平比较 |
3.5 血清HBV DNA转化情况 |
3.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7 两组疗效比较 |
3.8 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
4 讨论 |
4.1 CHB合并NAFLD的发病机制 |
4.2 CHB合并N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 |
4.3 海珠益肝加味方组方分析 |
4.4 肝功能(ALT、AST、TG)改变分析 |
4.5 CAP值水平改变分析 |
4.6 抗病毒疗效分析 |
4.7 中医症状积分改变的分析 |
4.8 总体疗效分析 |
4.9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典型病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相关乙肝肝硬化的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
1.1 乙肝肝硬化的西医认识 |
1.2 乙肝肝硬化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
1.3 乙肝肝硬化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 |
2.1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学病症归属 |
2.2 乙肝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
2.3 乙肝肝硬化的辨证分型 |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治法 |
2.5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对比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对比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四项及LSM水平对比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自噬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对比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自噬蛋白的m RNA表达水平对比 |
讨论 |
1 自噬概述 |
2 T细胞与乙肝肝纤维化的关系 |
3 自噬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
4 T细胞与自噬的关系 |
5 中医与自噬的关系 |
6 中药“调肝化纤丸”组方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肝硬化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
1.3 西医治疗 |
1.3.1 药物治疗 |
1.3.2 肝脏移植 |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4.1 单味中药 |
2.4.2 中药复方 |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1.4.1 药物 |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
1.4.3 制备秋水仙碱 |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
1.4.6 封闭液 |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
1.4.8 电泳液 |
1.4.9 1X转膜液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
2.1.1 分组方法 |
2.1.2 造模方法 |
2.1.3 给药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
2.3 HE染色制备 |
2.4 Masson染色制备 |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
2.6.3 RNA浓度的测定 |
2.6.4 反转录反应 |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
2.7.3 总蛋白的保存 |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
2.7.5 转膜 |
2.7.6 封闭 |
2.7.7 孵育抗体 |
2.7.8 发光显影 |
2.8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3.1.1 大鼠一般情况 |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
4.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8)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模型的构建 |
2.2 动物给药干预 |
2.3 动物取材 |
2.4 动物的一般情况收集 |
2.4.1 大鼠体重的变化情况 |
2.4.2 肝脏指数 |
2.5 ALT、AST、TBIL检测 |
2.6 RT-qPCR法检测BMP7、Smad2、Smad3、Smsd7、TGFβ-1 mRNA的表达量 |
2.6.1 准备去除RNA酶的实验器具 |
2.6.2 设计引物、合成引物 |
2.6.3 提取肝组织总RNA |
2.6.4 测定RNA浓度 |
2.6.5 RT-PCR逆转录合成c DNA |
2.6.6 RT-PCR扩增反应 |
2.6.7 RT-PCR结果分析 |
2.7 Western blot法检BMP7、Smad2、Smad3、Smad7、TGFβ-1 蛋白的表达量 |
2.7.1 提取肝组织蛋白 |
2.7.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7.3 蛋白变性 |
2.7.4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 |
2.7.5 电泳 |
2.7.6 转膜 |
2.7.7 洗涤、封闭 |
2.7.8 孵育一抗、二抗 |
2.7.9 显影、拍照、条带分析 |
2.8 肝组织HE染色 |
2.9 Masson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3.1.1 大鼠的行为状态 |
3.1.2 大鼠体重情况变化 |
3.1.3 大鼠肝脏指数结果 |
3.1.4 大鼠肝脏外观的情况比较 |
3.2 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的情况 |
3.3 PCR结果 |
3.4 Western blot结果 |
3.5 HE结果 |
3.6 Masson结果 |
4 讨论 |
4.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2 BMP7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 |
4.3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4.3.1 化痰行瘀法 |
4.3.2 肝主疏泄理论 |
4.3.3 络病理论 |
4.4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 |
4.4.1 名医观点及治疗经验 |
4.4.2 中药复方防治肝纤维化 |
4.4.3 单味中药抗肝纤维化的药理研究 |
4.5 壮肝逐瘀煎的中医理论及基础实验研究 |
4.5.1 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
4.6 对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选择 |
4.7 阳性对照药物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
4.7.1 秋水仙碱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7.2 复方鳖甲软肝片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8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热点及未来方向 |
4.8.1 miRNA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4.8.2 实验的不足之处以及壮肝逐瘀煎的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抗肝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两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比较 |
4.3 两组患者肝纤四项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LSM、FIB-4 指标比较 |
4.5 两组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比较 |
4.6 两组治疗后HBe 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比较 |
4.7 两组患者中医总疗效 |
4.8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价 |
4.9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乙肝肝纤维化的定义 |
1.2 肝纤维化的流行病学 |
1.3 乙肝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1.4 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
1.5 肝纤维化的治疗手段 |
2.中医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中医对肝肝纤维化病名的认识 |
2.2 对病因的认识 |
2.3 对中医病机的认识 |
2.4 中医辨证分型 |
2.5 乙肝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柴芍六君子汤组方研究 |
1.1 组方依据及分析 |
1.2 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1.3 柴芍六君子汤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分析 |
2.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化肝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肝纤维化理论研究 |
1 肝纤维化的中医文献研究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从“积”与“聚”论治肝纤维化 |
1.4 调养之法 |
2 肝纤维化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肝纤维化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发病机制 |
2.4 诊断肝纤维化 |
2.5 肝纤维化治疗现状 |
2.6 抗肝纤维化治疗前景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及疗效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治疗后资料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化肝纤方临床疗效分析 |
1.1 对肝功能的疗效分析 |
1.2 对HBV DNA的疗效分析 |
1.3 对肝纤维化指标的疗效分析 |
1.4 对血流动力学的疗效分析 |
1.5 对中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
2 化肝纤方的运用基础 |
2.1 化肝纤方组方理论 |
2.2 组方药物分析 |
3 从“肝络”、“瘀血”论治肝纤维化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乙肝相关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小柴胡汤抑制肝纤维化及肝癌的作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数据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制演变[D]. 郑雅. 宜春学院, 2021(08)
- [2]自拟抗纤方治疗气滞血瘀证乙肝肝纤维化的炎症机制探讨[D]. 林艳晨.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D]. 王义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张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杨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6]调肝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D]. 彭云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 梁仁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9]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冰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化肝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黄家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