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悦[1](2020)在《补肾益髓方联合ATG/ALG治疗重型再障疗效分析及从T淋巴细胞阴性选择研究再障发病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补肾益髓方联合ATG/ALG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发现并探讨临床相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另试从T淋巴细胞阴性选择来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8例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使用补肾益髓方联合ATG/ALG的重型再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疗效、疗效相关因素、不良反应、生活质量与生存情况。另收集12例初治再障患者以及12例正常人外周血标本,通过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ur77 m RNA表达。结果:1.总体疗效:所有18例患者均能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66.6%(12/18),其中基本治愈2例(11.1%),缓解1例(5.5%),明显进步9例(50%),无效6例(33.3%),2.疗效相关因素:年龄20-35岁、治疗前中性粒细胞≥0.2xl O9/L、使用兔源ATG、对G-CSF治疗反应好、骨髓造血成分≥15%、重再Ⅰ型、中医辨证为肾阳虚的患者有效率更高,但由于样本量少,只有G-CSF治疗反应相关数据有统计学意义。3.T细胞亚群:CD4+、CD4/CD8+与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表明T细胞亚群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但未发现其与疗效的确切关系。4.不良反应:血清病发生率为22.2%(4/18),感染发生率为38.8%(8/18),血糖升高发生率为5.6%(1/18),转氨酶升高发生率为16.7%(3/18)。5.生存转归: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随访时间内死亡,12例有效患者多于治疗后6-12个月脱离输血。4.实验研究:12例初治再障患者Nur77 m RNA表达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Nur77或许与再障的发病无关。结论:临床研究方面,补肾益髓方能联合ATG/ALG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整体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并一定程度减轻不良反应。实验研究方面,与T淋巴细胞阴性选择相关的基因Nur77初治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推测Nur77可能未参与再障患者疾病的发生
陈成顺[2](2020)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病理机制,抑制T细胞异常激活是重要治疗措施。有研究显示中医脏腑病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脾虚与肾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证候要素,两者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否有异目前尚无相关研究。通过中医药健脾补肾治疗再障常有一定疗效,提示健脾补肾法可能有助于调控免疫功能。本课题以脾虚血亏和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明确脾虚及肾虚对T细胞亚群失调程度的不同影响,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T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明确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收集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简称慢性再障)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再障;②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③中医证候分型为脾虚血亏证或肾虚血亏证;④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⑤住院期间合并发热、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者除外。参照《中医虚证诊断标准》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行业专家组意见拟定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诊断标准,在住院病历中提取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再分型。与健康成年人对照,明确再障患者T淋巴亚群(CD4+、CD8+、Treg及CD4+/CD8+比值)失调情况;分析脾虚血亏证与肾虚血亏证患者细胞毒性T细胞异常激活程度的差异,通过单因素相关分析,探讨年龄、性别、病程、全血细胞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分型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收集可评价临床疗效的病例,分析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2.进一步探索不同证型应用中医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拟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纳入肾虚血亏证或脾虚血亏证的慢性再障20例,以健脾补肾中药为干预措施,酌情联合西医基础治疗,1疗程为3个月,连续应用2个疗程,共6个月。入组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入组时及治疗后每月检测1次全血细胞分析;入组时及治疗6个月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CD4+、CD8+、CD4+/CD8+,T 淋巴细胞激活状态:HLA-DR+T、CD4+HLA-DR+、CD8+HLA-DR+、CD4+HLA-DR+/CD4+、CD8+HLA-DR+/CD8+、活化 T 细胞,ELISA 法检测血浆 TNF-α、TGF-β 及 IL-10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的表达。监测安全性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为再障临床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全血细胞分析。与历史文献进行对照,分析应用健脾补肾法为主与单用西医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差异;通过疗效分层,探究中医证候分型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根据安全性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案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DZMEC-KY-2019-133)。初步探索依据脾虚血亏证及肾虚血亏证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结果1.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亚群变化相关,脾虚血亏组免疫应答失调更为突出,CD8+T细胞及Treg细胞比例均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较肾虚血亏组进一步减低。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57例,其中脾虚血亏证31例、肾虚血亏证26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54.38±17.58)岁。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再障组CD8+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CD3+、CD4+、Treg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医证候分型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D8+、Treg细胞及CD4+/CD8+比值与中医证型相关(P=0.010,P=0.046,P=0.025),脾虚血亏组CD8+、Treg细胞明显高于肾虚血亏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肾虚血亏组。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CD8+细胞比例(OR=0.920,95%CI:0.860~0.985,P=0.017)与中医证候分型相关,脾虚血亏组CD8+淋巴细胞较肾虚血亏组升高。④对治疗6月后检测T细胞亚群的32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其中缓解6例、明显进步7例,无效19例。与治疗前相比,缓解组CD8+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无效组显着增高(P<0.05),明显进步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CD4+/CD8+比值无效组进一步降低(P<0.01)。2.以脾虚血亏及肾虚血亏为主要分型,应用健脾补肾中药有助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治疗慢性再障,治疗有效患者中,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8+HLA-DR+、CD4+HLA-DR+细胞比例、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较治疗前降低,肾虚血亏者各项T淋巴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①共纳入慢性再障患者18例,全数据集(FAS)16例,符合方案集(PPS)14例。脾虚血亏组7例,肾虚血亏组9例,两组基线一致。②按照临床疗效判定标准,FAS、PPS总有效率分别为62.5%、71.4%,与国外文献报道有效率(35%-64%)基本一致。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55.6%,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照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FAS、PPS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7.5%、92.9%。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5.7%、88.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④全血细胞分析:FAS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治疗后明显提升(P<0.05,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访视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脾虚血亏组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明显提升(P<0.05),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明显提升(P<0.05)。⑤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P<0.01)。脾虚血亏组和肾虚血亏组治疗前、治疗3月时、治疗6月时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3月时、6月时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⑥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治疗6月后单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各症状改善率为食欲不振(86.7%)、失眠(83.3%)、大便干结(80.0%)、腰膝酸软(78.6%)、形寒肢冷(77.8%)、盗汗(77.8%)、神疲乏力(73.3%)、头晕(69.2%)、心悸(66.7%)、手足心热(62.5%)、大便稀溏(50.0%)、出血(50.0%)、面色萎黄(46.7%)。⑦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与治疗前相比,FAS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差异,脾虚血亏组、肾虚血亏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再障疗效分层统计,有效患者10例,包括脾虚血亏者5例,肾虚血亏者5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效患者治疗后 CD3+HLA-DR+、CD8+HLA-DR+比例及 CD8+HLA-DR+/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脾虚血亏者治疗后活化T细胞、CD3+HLA-DR+、CD4+HLA-DR+、CD8+HLA-DR+比例及CD8+HLA-DR+/CD8+、CD4+HLA-DR+/CD4+比值显着降低(P<0.05),肾虚血亏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激活状态无明显变化(P>0.05)。⑧细胞因子TNF-α、TGF-β、IL-10:FAS、脾虚血亏组与肾虚血亏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⑨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部分T细胞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相关性,脾虚与肾虚免疫应答失调的程度不同,健脾补肾法可能通过调控T细胞免疫反应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王蕤[3](2020)在《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以“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补肾”、“益肾”、“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西药”、“雄激素”、“环孢素”、“Tonifying kidney”、“Chinese 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Western medicine”、“Androgen”、“Cyclosporine”等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PubMed)数据库检索建库到2020年2月3日公开发表的运用补肾中药联合西药治疗A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语种包括中文和英文。由两位研究员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合格文献,并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1篇[29-59]随机对照试验,总病例数为2126例。Meta分析结果如下:实验组在提高总有效[RR=1.32,95%CI(1.25,1.39),Z=10.35(P<0.00001)]、基本治愈[RR=1.64,95%CI(1.40,1.92),Z=6.12(P<0.00001)]、WBC[WMD=0.82,95%CI(0.39,1.25),Z=3.75(P=0.0002)]、HGB[WMD=17.47,95%CI(13.71,21.23),Z=9.10(P<0.00001)]、PLT[WMD=16.19,95%CI(8.09,24.28),Z=3.92(P<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提高骨髓活跃或明显活跃例数[RR=1.59,95%CI(1.27,1.99),Z=4.06(P<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在降低骨髓骨髓减低或极度减低例数[RR=0.72,95%CI(0.49,1.05),Z=1.69(P=0.09)]方面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WMD=-6.32,95%CI(-8.70,-3.95),Z=10.57(P<0.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提高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RR=1.28,95%CI(1.17,1.41),Z=5.10(P<0.00001)]、中医症状疗效临床痊愈[RR=2.59,95%CI(1.58,4.25),Z=3.77(P=0.0002)]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RR=0.71,95%CI(0.50,1.01),Z=1.92(P=0.05)],但实验组在降低肝功能损害[RR=0.48,95%CI(0.32,0.73),Z=3.40(P=0.0007)]、牙龈增生[RR=0.59,95%CI(0.41,0.85),Z=2.82(P=0.005)]、痤疮[RR=0.35,95%CI(0.20,0.61),Z=3.76(P=0.0002)]、胃肠道反应[RR=0.37,95%CI(0.19,0.75),Z=2.76(P=0.006)]方面优于对照组。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熟地26次,菟丝子24次,当归24次,黄芪23次,墨旱莲(旱莲草)19次,女贞子18次,补骨脂18次。18篇文献报道治疗后不良反应,2篇文献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报道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等)、牙龈增生、痤疮、多毛症、肾功能异常、手颤、喑哑、麻木、高血压、惊厥、血糖异常、心电图异常、双下肢水肿。上述不良反应中以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等)、牙龈增生、痤疮、多毛症为主。结论: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提高总有效率、基本治愈、WBC、HGB、PLT、髓活跃或明显活跃例数、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中医症状疗效临床痊愈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在降低骨髓骨髓减低或极度减低例数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补肾法联合西药组在降低肝功能损害、牙龈增生、痤疮、胃肠道反应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熟地、菟丝子、当归、黄芪、墨旱莲(旱莲草)、女贞子和补骨脂。不良反应中以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腹泻等)、牙龈增生、痤疮、多毛症为主。此次分析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异质性较大,可能会影响此次分析的准确性,因此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实验。
席志伟[4](2020)在《营卫运行影响造血干细胞活化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中医血生成与营卫运行的密切联系,探讨营卫运行与造血干细胞活化调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为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两部分,前者检测不同的营卫运行模式和调节营卫运行的药物干预下,体内的造血调控相关因子OX、PGE2、NE、MT的变化,后者从临床上选择典型的造血干细胞衰竭性疾病,观察营卫运行以及营卫运行药物干预后的临床表现的不同。研究一: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予艾司唑仑混悬液干预其营卫运行模式,对照组营卫运行模式保持正常,采集其外周血及骨髓液检测OX及PGE2含量并分析其差异。研究二:(1)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4组,子、午方组分别予以子、午方药,子、午方对照组均予以生理盐水,单次给药后采集外周血及骨髓液检测NE、MT含量并分析其差异。(2)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向午方、正向子方分别于对应时间予午、子方药物,反向午方、反向子方予午、子方药物时间倒置,对照组1和2分别于对应时间予生理盐水,连续12天后检测NE及MT含量并分析其差异。(3)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2组,子午方药联合组于子午方药对应时间予子午方药,联合对照组于对应时间予生理盐水,连续6天后检测NE及MT含量并分析其差异。研究三:将一昼夜分为四个时间段,分时段观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干燥、乏力、烦躁、身热四个临床症状在不同时间段的症状积分,分析症状与时间的相关性。研究四: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观察子午方药与非子午方药治疗前后,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并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研究一外周血中OX及PGE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骨髓液中未见差异。研究二(1)外周血午方组NE水平明显低于午方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液午方组MT水平明显高于午方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正向及反向午方组和子方组与其对照组相比,NE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正向午方组MT水平明显较高,正向子方组MT水平较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正向及反向午方组和子方组NE情况:与第0天相比,第3、6、9天NE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NE水平达到峰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正向及反向午方组和子方组MT情况:(1)正向午方组:与第0天相比,第3、6、9天MT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第6天MT水平达到峰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正向子方组:与第0天相比,第6天MT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反向午方组:与第0天相比,第9天MT水平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第12天MT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4)反向子方组:MT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子午方药联合组外周血中MT水平明显高于联合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液中NE及MT水平明显高于联合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与时间积分情况:(1)干燥症状中:上午时间段积分高于其他三组,与晚上及夜间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乏力症状中,下午时间段积分高于其他三组,与晚上及夜间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烦躁症状中,晚上时间段积分高于其他三组,与其他时间段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4)身热症状中,夜间时间段积分高于其他三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四经过3个月的治疗,子午方药组18例治疗后,基本治愈1例(5.6%),缓解3例(37.5%),明显进步13例(72.2%),总有效率94.4%。非子午方药组16例治疗后,基本治愈1例(6.25%),缓解3例(18.75%),明显进步6例(37.5%),总有效率62.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子午方药组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子午方药组治疗后红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卫运行异常表现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症状变化不同,调节营卫运行的子午方药能够改善其造血功能,这一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造血干细胞活化相关因子OX、PGE2、NE、MT而发挥作用。
安丰富[5](2019)在《补肾膏方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疗效观察及肾虚髓枯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肾膏方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判定补肾膏方联合西药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能否够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并从微观指标角度对“肾虚髓枯”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收集41例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以及补肾膏方治疗。给予对照组相同剂量的环孢素软胶囊与司坦唑醇片治疗。共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进行结果分析。另收集30例慢性再障骨髓以及13例正常人骨髓,提取单个核细胞,通过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P15、P16、TPP1、RAP1 的 mRNA 表达。结果:1、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然而服用补肾膏方组疗效优于单纯用西药组(p<0.05)。2、两组治疗后WBC、PLT、Hb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3、补肾膏方联合西药在提升WBC与Hb方面更具有优势(P<0.05)。4、对照组有效率为50%,观察组有效率为80.95%,两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5、慢性再障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P15、P16 mRNA表达较正常组表达降低(P<0.05),TPP1、RAP1 mRNA较正常组表达升高(P<0.05)。结论:两组治疗方法都能够提升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WBC、Hb与PLT计数。补肾膏方联合西药在升高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外周血Hb与WBC方面要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但在提升血小板方面两者并无明显差异。补肾膏方联合西药较单用西药组在改善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患者中医症候方面更为有效。P15、P16、TPP1、RAP1可能间接参与了慢性再障“肾虚髓枯”的发病机制。
南如连[6](2016)在《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总结应用清热解毒法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疗效;观察安脑片联合异体骨髓细胞输注对SAA大鼠模型的干预效果,及其对CD90.1+细胞凋亡率和PML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安脑片干预SAA大鼠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SA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应用清热解毒法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移植后患者造血重建、植入情况及移植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2月,统计患者总生存率,评价临床疗效。2.选用SPF级Wistar雌性大鼠作为受鼠,接受直线加速器全身照射,建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供鼠,用于制备异体骨髓细胞;照射后4小时内,从Wistar大鼠尾静脉输注SD大鼠骨髓细胞,并于输注后第1天开始给予安脑片药液灌胃,用至第30天。3.每日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包括毛发、体重、活动度、饮食量、饮水量、大小便、出血情况、贫血情况等;实验第7、14、30天,采用眼眶静脉取血法留取各组大鼠标本约lml,用于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检验;实验第7天取重再组大鼠双侧股骨,第31天取安脑组和对照组大鼠双侧股骨,分别用于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观察。4.留取各组Wistar大鼠血清标本保存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SD大鼠骨髓CD90.1+细胞作为实验研究靶细胞,于液体培养体系中扩增14天,然后与上述各组Wistar大鼠血清共培养24h后,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CD90.1+细胞凋亡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其PM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3.5天,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14天;移植后+30天时复查所有患者骨髓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STR-PCR显示均为完全供者嵌合体,植入率100%;供受体性别不同者经性染色体检查均为100%供者型,移植前供受体血型不合者分别在移植后+37天、+49天、+31天和+60天转变为供者血型。2.4例患者发生aGVHD,发生率50%,4例患者发生cGVHD,发生率50%;7例患者发生感染,发生率87.5%;3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37.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静脉闭塞病。截至2015年12月31日,8例移植患者中死亡2例,1例患者放弃治疗,5例患者获得生存,且均达到基本治愈水平,存活率62.5%,治愈率62.5%。3.各组大鼠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555,P=-0.000):组间比较,安脑组较盐水组与重再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着(X2=42.805,P=-0.000);安脑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53,P=-0.067)4.实验第7天各组大鼠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结果显示,重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骨髓组(安脑组和盐水组)也较对照组低下,差异显着(P<0.05),但与重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上述检测结果提示:输注骨髓组(安脑组和盐水组)较第7天时有所上升,其中尤以安脑组恢复更为明显,与盐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仍然低下(P<0.05);第30天安脑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重再组大鼠骨髓组织明显脂肪化,增生极度低下,造血细胞极度减低,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造血组织支架结构稀疏,网状纤维和毛细血管网明显减少,骨髓间质水肿并出血。安脑组大鼠骨髓改变较重再组明显改善。6.各组之间CD90.1+细胞凋亡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提示:对照组均明显低于重再组和安脑组(P均<0.05),同时安脑组也低于重再组(P<0.05);加入重再组血清后,CD90.1+细胞胞内PML蛋白表达有所增加,而安脑组PML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增加。结论:1.清热解毒法可能在促进重型再障移植患者造血重建及供者细胞植入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临床上应根据移植患者所表现的不同中医证候进行早期干预,有望改善或减缓移植患者的并发症。2.安脑片对全身照射诱导的重再大鼠模型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促进大鼠骨髓红系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成熟,增强异体骨髓细胞输注的治疗效果,利于异体骨髓细胞的植入。3.重再大鼠模型血清可能具有诱导造血细胞凋亡的效应,安脑片含药血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造血细胞的过度凋亡,这可能是通过下调造血细胞胞内PML蛋白的异常表达来实现的。
魏丽萍[7](2014)在《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慢性再障)在增加疗效、提高患者血细胞及免疫力、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减少西药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环孢素和雄激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坚持给予加味当归补血汤。2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坚持随访。观察血象、骨髓象、中医证候、免疫功能、药物毒副反应等指标进行整体评估。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得到显着改善(P<0.05),实验组中医疗效有效率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中医分型之间疗效比较,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明显优于肾阴虚组(P<0.05);2、按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实验组有效率75.0%,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三系水平及骨髓增生程度均有显着提高(P<0.05),且实验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显着高于对照组,非造血细胞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CD8+水平降低、CD4+/CD8+比例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当归补血汤具有促进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和调节免疫的双重功效,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同时可以减少环孢素和雄激素引起的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王一佼[9](2013)在《补肾中药联合ATG/ALG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影响疗效及生存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补肾中药联合以ATG/ALG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因素及其与长期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科1992.9-2012.2确诊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补肾中药联合ATG/ALG为主治疗且随访至少1年以上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研究不同因素对疗效和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1.77例急性再障患者基本治愈26例(33.77%),缓解16例(20.78%),明显进步22例(28.57%),无效13例(16.88%),总有效率为83.12%。2.中性粒细胞在治疗后2周以后明显上升,血红蛋白在治疗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明显上升,网织红细胞在治疗后1个月明显上升,血小板在治疗后2个月明显上升。3.完全脱离输血的57例患者25%、50%、75%脱离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天数分别为32/55天,86/102天,223/218天。4.有效组起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明显高于无效组(P=0.012)。基本治愈、缓解、明显进步、无效四组起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两两比较缓解组明显高于无效组(P=0.03),其余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起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0.2×109/L组较≤O.2×109/L组有效率高(P=0.038)。5.有效组与无效组起病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起病时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1.3x109/L组较≤1.3×109/L组有效率高(P=0.009)。6.有效组起病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效组(P=0.017)。起病时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10×109/L较≤10×109/L组有效率高(P0.045)7.血小板计数、病程、ATG/ALG用药第1天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用药后淋巴细胞最低值及用药后白细胞最低值、骨髓非造血细胞计数、免疫指标CD3+、 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3-CD19+、CD3-CD16+CD56+、 CD3+CD16+CD56+、CD3+HLA-DR+、CD3+25+、性别、年龄在有效组、无效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8.是否出现血清病与疗效无明显关系(P>0.05)。如果发生血清病,有效组血清病持续天数明显少于无效组(P=0.016)。9.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G(ATG-G, Genzyme Polyclonals S.A.S)疗效明显优于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F(ATG-F, Fresenius Biotech GmbH)(P=0.024)。其余品种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10.肝炎相关性再障与特发性再障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11.肾阳虚组有效率高于肾阴虚组和急劳髓枯组(P=0.035,P=0.005),而肾阴虚组和急劳髓枯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12.3年、5年、10年、15年的预计生存率分别为85%、80%、72%、72%,平均生存时间>173+1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13.有效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00)。基本治愈、缓解、明显进步三组整体生存差别不明显,但三组生存率高于无效组。14.起病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血小板计数与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P>0.05)。15.用药前末次骨穿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90%组比>90%组生存率高(P=0.042)。16.大于60岁的患者生存率最低(P=0.035),≤0岁组和20-40、40-60岁组整体生存无明显差异(P>0.05),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17.肝炎相关性再障与特发性再障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考虑与肝炎相关性再障样本量小有关,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18.肾阳虚型生存率大于肾阴虚型和急劳髓枯型(P=0.000,P=0.016),肾阴虚型、急劳髓枯型生存率差异不明显(P>0.05)。19.死亡人数占可评价人数的18.18%,复发率为3.90%,克隆性疾病发生率为10.39%,肝炎相关性再障与特发性再障死亡率无明显差别(P>0.05),考虑与肝炎相关性再障样本量小有关,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结论:1.补。肾中药联合ATG/ALG为主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保证有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复发率和克隆性疾病发生率,提高了生存率。2.起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0.2×109/L、起病时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1.3×109/L、起病时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10×109/L可作为预测良好疗效的指标。3.是否出现血清病与疗效无明显关系,但若发生血清病,血清病持续天数少者有效率高。4.肾阳虚组疗效、生存率优于肾阴虚组和急劳髓枯组,而肾阴虚组和急劳髓枯组无明显差异。5.血小板计数、病程、ATG/ALG用药第1天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用药后淋巴细胞最低值及用药后白细胞最低值、骨髓非造血细胞计数、免疫指标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3"CD19+、CD3-CD16+CD56+、 CD3+CD16+CD56+、CD3+HLA-DR+、CD3+25+、性别、年龄、是否为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疗效无明显关系。6.治疗后3年、5年、10年、15年的预计生存率分别为85%、80%、72%、72%。是否获得治疗反应仍然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长生存的关键因素。7.用药前末次骨穿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90%的患者生存率更低。8.大于60岁的患者生存率最低。≤20岁,20-40岁,40-60岁三组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9.起病时外周血象对生存率影响不大。是否为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生存率有关,但样本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鲁维德[10](2013)在《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系统总结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挖掘裴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新的辩证思维模式,即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辩证,才能药中病的,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独特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1)全面汇总、整理、归纳裴正学教授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总结裴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凝练,挖掘出教授治疗再障的理论精髓。(2)在临床实践中体会裴正学教授提出的发展中医的十六字决:“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领会其理论精髓,将其精神贯穿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实践中。2.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慢性再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15例,依据其具体的中医辨证分型(依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座谈会提出的慢性再障分型以肾为主的原则,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和阴阳两虚型)遣方用药,分别采用当川合剂加减联合司坦唑醇加环孢素A治疗;对照组15例,单纯采用司坦唑醇加环孢素A治疗,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外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裴正学教授认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关键是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肾为主,键脾为辅;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贯穿始终;缓则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急则清热解毒、泻火止血,并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因病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的治疗方法。根据肾主骨、藏精生髓、髓血同源的中医理论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基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现代医学观点,裴老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根源在于肾,肾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根本,临床上应把传统的中医辩证和现代医学紧密结合起来,即辨病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辨证施治,实现个体化用药,把补肾贯穿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始终。脾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可致气血不足而出现头晕乏力、面色不华等贫血症候;脾虚统血无权,血溢脉外而出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裴老把补气生血、摄血之法溶于再障治疗当中,补气重用太子参、人参须。裴老发现清热解毒法可以提高再障患者血小板,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急性期血热妄行的病机,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治疗原则,以方测证,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机,把清热解毒之法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发现清热解毒之法,不仅在急性期有泻火止血的作用,在稳定期尚有生血的作用,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的治疗方法,并把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贯穿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始终,常用土大黄、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之属。裴老认为淤血不去,新血断无再生之理,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加入活血化瘀药(如川芎、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三七、水蛭),尤其重视水蛭,水蛭破血逐瘀,裴老认为此药能增加患者之恢复速度,促进患者向愈。瘀血既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的病理产物,出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同时又可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加重出血,诱发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变证百出,缠绵难愈。裴老认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宜与现代医学提供的各种微观资料相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低下突出者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气虚,重用人参须、太子参、黄芪等益气之品,并总结出升白五药:破故纸、鸡血藤、丹参、苦参、黄精;红细胞低下突出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属血虚,重用生地、首乌、女贞子、黄精、旱莲草、玉竹、大枣、阿胶等养血之品;血小板低下者表现为齿衄、鼻衄、皮下瘀斑等等,裴老总结出升板五药:玉竹、黄精、地黄、连翘、土大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升白细胞见效快,而升红细胞、血小板当以坚持服药方能收效。“肾,主骨,生髓”,裴老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者多与中医所说的肾虚有关;“脾主统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免疫功能介导者多与中医所说的脾虚有关;清热解毒之品亦与免疫有关,类似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骨髓微循环障碍者多与中医所说的瘀血内阻相关。所以,裴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分型及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遣方用药,集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于一炉,以期达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多靶点治疗日的。(2)裴正学教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为发展中医指出了有效途径。教授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优势,将疾病定位、定性,把握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临床治疗中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临床诊断方法,使得中医辨证能够准确把握某种疾病特定阶段的证,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是望闻问切检查方法的延伸,是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中药为主”,就是在治疗疾病时,主要采用中药为主的方法,突出中医药的地位,不要把中医定位为辅助治疗的地位,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战略,要把中医传统理法方药完全贯彻进去,使几千年的中医方药的理论实践得以继承;“西药为辅”,是指有一些疾病西医药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要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做到优势互补。2.临床研究结果经临床研究,观察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缓解+明显好转)为79.2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为83.01%,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显着,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象比较(WBC、HB、PLT计数)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明显,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值升高,CD+8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CD+3、CD+4值减低,CD+8值升高,差异有显着性;通过两组治疗后患者肝功能的观察,两组均无明显改变,且无显着的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证实当川合剂为主联合司坦唑醇、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障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中医症候)及外周血象,调节机体免疫力,且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提示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机理是:1.补肾健脾中药有促进骨髓干细胞发育的作用。2.通过调整患者T细胞亚群,纠正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从而解除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而达到治疗效果。3.通过活血化瘀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4.清热解毒促进再障患者骨髓造血。笔者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的创新点及思考:1.通过对裴教授治疗再障用药特色的挖掘,得出结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清热解毒不仅仅是再障患者出血或者有出血倾向时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本身可以促进再障患者骨髓造血。2.疗效的判定应该结合中医的判断标准,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不能忽视,所以不能单纯按西医的疗效标准来判断疗效。3.再障具有区别于其他“虚劳”证候的特点,其病机基础和辨证体系当有其特殊性。4.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要深入研究,揭示再障的症候的本质,用微观指标确定下来,指导临床用药,切实提高疗效。5.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应该实验和临床相结合,一方面探索更客观实际的模型制作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临床方面的观察研究,使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6.在实验水平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药疗效机理的研究须不断借鉴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和中药血清药理学等方面进行结合研究。7.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促进了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但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特色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8.目前普遍的把中医药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而对于积极寻找与西医在临床治疗上的互补点重视不够。
二、中西医结合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益髓方联合ATG/ALG治疗重型再障疗效分析及从T淋巴细胞阴性选择研究再障发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诊断标准 |
(二)一般资料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评价标准 |
(六)统计方法 |
二.临床观察结果 |
(一)总体疗效 |
(二)治疗后血象变化 |
(三)T细胞亚群 |
(四)其他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
(六)生活质量及生存转归 |
实验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四.实验材料 |
(一)主要仪器 |
(二)主要试剂及材料 |
五.实验步骤 |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
(二)RNA的提取 |
(三)总RNA的测定 |
(四)逆转录:cDNA合成第一链 |
(五)荧光定量RT-PCR反应 |
六.统计学分析 |
七.实验结果 |
讨论 |
一.中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
(一)病名由来 |
(二)病因病机 |
(三)治则治法 |
二.补肾益髓方治疗重型再障的依据 |
(一)补肾益髓方组成 |
(二)组方分析 |
(三)补肾中药治疗再障的现代研究 |
三.重型再障的免疫抑制治疗 |
(一)以ATG/ALG为主的重型再障IST治疗进展 |
(二)IST相对于allo-HSCT的优势 |
四.基于T淋巴细胞阴性选择异常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 |
(一)T淋巴细胞免疫异常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
(二)T淋巴细胞早期发育与阴性选择 |
(三)Nur77 与T淋巴细胞阴性选择 |
五.结果分析 |
(一)总体疗效 |
(二)与疗效相关的因素分析 |
(三)不良反应 |
(四)生存转归 |
(五)Nur77 mRNA 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T淋巴细胞异常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免疫功能失调 |
2 骨髓微环境异常 |
3 端粒酶功能缺陷 |
4 克隆性造血与体细胞突变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2 中医治则治法 |
3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基础研究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慢性再障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论 |
5 讨论 |
试验二 健脾补肾中药干预慢性再障T细胞免疫应答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论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的数据库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剔除标准 |
1.4 文献检索方法 |
1.5 方法学质量评估 |
1.6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1.8 敏感性分析 |
1.9 发表偏移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
2.3 干预措施 |
2.4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
2.5 Meta分析结果 |
2.6 发表偏移 |
讨论 |
1.中医对AA的认识 |
1.1 中医对AA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各医家对AA的认识 |
2.常用补肾中药的药理研究 |
3.补肾中药治疗AA的机制研究 |
4.环孢素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
5.本次异质性的来源分析 |
6.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及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营卫运行影响造血干细胞活化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思路示意图图 |
研究一 营卫运行紊乱对造血干细胞调控相关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二 营卫运行药物对造血干细胞调控相关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三 营卫运行异常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症状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研究四 营卫运行药物(子午方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营卫运行与气血、昼夜节律、睡眠觉醒节律的关系 |
2 子午方药对营卫运行的调节作用 |
3 子午方药调控造血干细胞活化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分型的发展历程 |
4 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补肾膏方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疗效观察及肾虚髓枯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部分 |
一、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病例标准 |
(四) 排除病例标准 |
(五) 剔除及脱落标准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判定 |
(一) 西医疗效标准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六、结果 |
(一) 患者基本情况 |
(二) 疗效比较 |
(三) 剔除及脱落病例 |
实验部分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
(一) 入选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四、实验试剂与仪器 |
(一) 主要试验耗材 |
(二) 主要仪器 |
五、实验方法 |
(一)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
(二) RNA提取 |
(三) 总RNA测定 |
(四) 逆转录--cDNA第一链合成 |
(五) 荧光定量RT-PCR反应 |
六、统计学方法 |
七、实验结果 |
(一) CAA患者P15mRNA表达情况 |
(二) CAA患者P16mRNA表达情况 |
(三) CAA患者TPP1mRNA表达情况 |
(四) CAA患者RAP1mRNA表达情况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
(一) 慢性再障的中医学病名简况 |
(二) 慢性再障的病机——肾虚髓枯 |
(三) 慢性再障的中西医结合论治 |
(四) 中医膏方 |
二、RAP1、TPP1、P15、P16与“肾虚髓枯”发病机制 |
(一) 端粒与再障 |
(二) 端粒保护蛋白TPP1 |
(三) 端粒保护蛋白RAP1 |
(四) P15、P16基因与血液病 |
(五) P15、P16、RAP1、TPP1与“肾虚髓枯” |
三、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附件 |
(6)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再障的现状 |
一、从病因病机论解毒法之运用 |
二、从证型分布论解毒法之运用 |
三、从分期治疗论解毒法之运用 |
四、从治疗机制论解毒法之运用 |
第二节 现代医学治疗重型再障的现状 |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
二、免疫抑制疗法(IS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清热解毒法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安脑片联合异体骨髓细胞输注对重型再障大鼠的干预效果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重型再障大鼠安脑片含药血清对供鼠骨髓CD90.1~+细胞凋亡率及PML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材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分析 |
1、研究对象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
2、中医证型分组情况 |
(二) 试验病例标准 |
1、诊断标准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剔除标准 |
(三) 疗效判定标准 |
1、西医国内疗效标准 |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1、分组治疗 |
2、支持治疗 |
(三) 观察指标 |
1、安全性观测 |
2、疗效观测 |
(四)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一) 疗效评估 |
1、中医疗效比较 |
2、西医疗效比较 |
(二)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
1、各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对比 |
2、各组治疗前后骨髓象比较 |
3、T细胞亚群的变化 |
(三)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 |
1、AA的发病机制 |
2、AA的治疗现状 |
(二) 有关当归补血汤 |
1、起源 |
2、现代药理学研究 |
(三) 本研究采用“加味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及配伍意义 |
(四)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1、疗效分析 |
2、免疫调节作用分析 |
3、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9)补肾中药联合ATG/ALG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影响疗效及生存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与免疫抑制治疗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1.1 免疫学发病机制 |
1.1.1 先天性免疫 |
1.1.2 细胞免疫 |
1.1.3 细胞因子异常 |
1.1.4 体液免疫 |
1.2 遗传因素 |
1.2.1 染色体核型 |
1.2.2 端粒、端粒酶、Sheltrin |
1.2.3 遗传易感性 |
1.3 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减少和缺陷 |
1.4 造血微环境异常 |
2. SAA的免疫抑制治疗 |
2.1 SAA免疫抑制治疗药物 |
2.2 SAA的IST疗效 |
文献综述二: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
1.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 |
1.1 邪毒内陷骨髓 |
1.2 肾精亏虚为本,脏腑虚衰兼并 |
1.3 痰浊内流,瘀血内停 |
2. 辨证论治 |
3. 特殊类型急性再障的中医药治疗 |
4. 展望 |
前言 |
纳入标准 |
诊断标准 |
疗效标准 |
复发标准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疗效判定标准 |
3、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外周血象变化 |
4.2 脱离输注血液制品情况 |
4.3 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
4.4 生存分析及影响生存相关因素分析 |
4.5 复发与克隆性血液学疾病 |
4.6 死亡病例 |
5、讨论 |
5.1 总体疗效与生存分析 |
5.2 疗效、生存相关因素分析 |
5.2.1 外周血象对疗效、生存的影响 |
5.2.2 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与疗效、生存关系 |
5.2.3 淋巴细胞亚群与疗效关系 |
5.2.4 不同来源ATG/ALG、血清病的出现与疗效关系 |
5.2.5 病程、年龄、性别与疗效、生存关系 |
5.2.6 HAAA与疗效、生存关系 |
5.2.7 中医证型与疗效、生存关系 |
5.3 ATG/ALG后的复发、克隆性演变问题 |
5.4 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二文献综述 |
三 裴正学教授学术渊源及主要学术思想 |
1. 裴正学教授简介 |
2. 裴正学教授学术渊源 |
3. 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 |
四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 |
1. 病因病机 |
1.1 脾肾亏损 |
1.2 毒入骨髓 |
1.3 髓海瘀阻 |
1.4 火伤血络 |
1.5 气不统血 |
2. 其它 |
2.1 痼疾与新病相合,先治新疾 |
2.2 强调顾护胃气 |
3. 用药特点 |
4.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基本方 |
5. 体会 |
五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情分级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观察组各中医分型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象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率变化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散点图对比 |
3.7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六 讨论 |
1. 再障治疗的历史沿革 |
2.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障的基本观点 |
3. 结果分析 |
3.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观察组各中医分型疗效比较 |
3.4 观察组与对照组机体免疫功能比较 |
3.5 安全性指标分析 |
4. 方药组成分析 |
4.1 组成方药 |
4.2 方解 |
4.3 立方原则、配伍特点 |
4.4 中药功效溯源 |
七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益髓方联合ATG/ALG治疗重型再障疗效分析及从T淋巴细胞阴性选择研究再障发病机制[D]. 孙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型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的相关性[D]. 陈成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补肾法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eta分析[D]. 王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营卫运行影响造血干细胞活化调控的研究[D]. 席志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补肾膏方治疗肾阴虚型慢性再障疗效观察及肾虚髓枯发病机制的研究[D]. 安丰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D]. 南如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魏丽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补肾中药联合ATG/ALG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影响疗效及生存因素研究[D]. 王一佼.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10]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D]. 鲁维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