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颚性别差异的研究

上颚性别差异的研究

一、关于上腭性别差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振杰,孙晶晶,高宁,付坤,徐卫靖,谢卫红,何巍[1](2021)在《涎腺分泌性癌27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涎腺分泌性癌(SCSG)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为SCSG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SCSG患者,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27例患者中,男15例,女12例,患者年龄10~69岁,病程3个月至20 a;发生于腮腺者21例,颌下腺2例,颊部2例,上腭及上唇各1例;均为分泌性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100、Mammaglobin、CK7弥漫强阳性表达,Ki-67阳性率1%~50%;16例行ETS变异基因6(ETV6)基因断裂重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27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术后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3例行术后化疗,7例行术后放化疗;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局部复发8例、颈淋巴转移5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1例。结论:SCSG最常见于腮腺,常呈良性病变形式;免疫组化及ETV6基因检测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术后放射性粒子植入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叶燕清,陈怀宏[2](2021)在《软腭肌肉临床解剖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腭部肌肉在咽腔形态维持、软腭运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完整理解软腭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功能,对开展咽部手术至关重要。既往软腭部肌肉的精确解剖定位模糊,软腭部肌肉的神经支配存在争议,甚至矛盾重重,相关研究进展缓慢。随着咽腔手术范围的拓展,鼻咽、软腭、硬腭等手术的开展,了解该区域的解剖学进展具有广泛的临床需求。本文重点介绍了软腭部肌肉解剖结构、神经支配以及局部解剖决定咽腔形态的最新研究进展,而个体咽腔形态与其肌肉的骨性附着点密切相关。解剖学的深入认识可以帮助外科医生提高软腭部气道重建手术的成功率并保留最佳的软腭部功能。

庞国秋[3](2021)在《短波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使用康复新液的方法,治疗早期鼻咽癌患者因放疗而并发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分析短波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对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疼痛程度和口腔致病菌感染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济宁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实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2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开始放疗时,两组患者均使用康复新液,一直到放疗结束。患者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后,对照组继续使用康复新液治疗,观察组使用短波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持续至放疗结束。两组患者分别在放疗开始前1天和放疗满五周当天,进行咽拭子培养,以观察患者口腔致病菌感染率;应用急性放射性损伤黏膜反应分级标准评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应用数字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别在第三周和第五周,对两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第五周,比较两组患者咽拭子培养结果。应用SPSS25.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1.1放疗开始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婚姻、KPS评分、肿瘤分期、BMI、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和咽拭子培养等方面进行比较,其资料均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时间比较在放疗的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观察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时间是14.9±2.7天,对照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时间是13.8±3.8天,两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864),具有可比性。1.3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病变部位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舌体、颊部和上腭,对这些病变部位进行比较,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8,P=0.178)。2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比较放疗进行至第三周,两组患者均出现了2级和3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但观察组1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而对照组2级、3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则较观察组高。观察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1,P=0.041)。放疗进行至第五周,观察组1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2级、3级和4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3,P=0.006)。3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疼痛程度比较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逐渐增加。第三周和第五周,观察组轻度疼痛的发生率高,而对照组中度和重度疼痛发生率高,表明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咽拭子培养比较放疗第五周,咽拭子培养结果阳性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口腔致病菌感染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4,P=0.036)。结论短波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有明显的疗效,可以降低炎症的严重程度,减少3级和4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缓解疼痛,使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降低;抑制口腔致病菌生长,降低患者致病菌感染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悦[4](2021)在《成人安氏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第一磨牙横向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郭学强[5](2021)在《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测量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和宽度,并分析其与第三磨牙状态的关系,以期为制定矫治方案提供参考及指导。材料与方法:利用CBCT对86例成年骨性I类均角患者,根据第三磨牙状态分为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从三维方向对右侧下颌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在水平轴位上沿POL线(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尖连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下颌平面以及下颌平面根方2mm的平面处第二磨牙牙冠到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CR0、CR2;牙根层面的测量以釉牙骨质界为参考,在其根方2,4,6,8,10mm的水平轴面上,平行于POL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第二磨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内(外)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RLin2,4,6,8,10(RLout2,4,6,8,10),同时垂直于POL线在此面的投影,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止点处牙槽骨宽度(BW2,4,6,8,10)和牙根宽度(TW2,4,6,8,10);在CBCT生成的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第二磨牙牙冠远中最凸点在下颌平面上的垂足与下颌升支前界之间的距离(Lc)。在SPSS 26.0软件包中,使用ANOVA test和Tukey post-hoc test分析同组在不同测量平面及相同测量平面不同组别磨牙后间隙长度(RLin、RLout)的差异;使用Paired samples t test进行各组各测量平面磨牙后间隙宽度(BW、TW)的分析;使用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对二维测量结果(Lc)与三维测量结果(CR)进行比较。结果:1.CR,RLin,RLout,BW,TW在各层面的测量值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CR均大于RLin(P<0.05);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RLin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3.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CR均大于RLout(P<0.05),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和垂直阻生组中各平面测量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RLout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4.各组各测量平面BW均大于TW,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有23例牙根至少在一个测量平面与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发生接触,占总样本数的26.74%,并且随着测量平面向根尖靠近,牙根与内层骨皮质接触的比例也随之增加。6.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Lc均大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和近中阻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Lc都要小于C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宽度大小均与性别无关。2.下颌磨牙远移,应更多考虑下颌磨牙后区舌侧骨皮质限制的影响。3.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阻生状态会对下颌磨牙远移产生不同影响,第三磨牙正常萌出或者垂直阻生时,下颌磨牙后间隙长度较大。4.下颌磨牙后间隙的宽度不是磨牙远移的限制因素。5.在下颌磨牙后间隙分析中,CBCT比二维影像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李亚男[6](2021)在《上颌乳磨牙根管形态及牙根生理性吸收的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CBCT数据,研究上颌乳磨牙牙根数目、根管形态、牙根长度及牙根生理性吸收的增龄性变化,为上颌乳磨牙的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自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CBCT的4-8岁儿童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186名儿童的417颗上颌乳磨牙。使用NNT Viewer软件记录儿童的姓名等基本信息,测量上颌乳磨牙的牙根数目、每个牙根的根管类型、根管型为Ⅳ型时两个根管口间距离以及根管型为V型时根管分叉处至髓室底水平面的距离,并分析以上测量指标与性别、左右侧、牙位的关系。第二部分:自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CBCT的4-12岁儿童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261名儿童的720颗上颌乳磨牙,其中牙根尖及内侧吸收均小于1/3的牙齿共274颗。使用NNT Viewer软件记录患者的姓名等基本信息,测量牙根尖及内侧吸收均小于1/3的上颌乳磨牙的牙根长度,分析其与性别、左右侧、牙位及牙根数的关系。然后测量所有上颌乳磨牙的牙根根尖吸收程度以及内侧吸收程度,并分析二者差异。结果:1.上颌乳磨牙通常为双根或三根,上颌第二乳磨牙偶尔存在四根。牙根数存在性别差异、牙位差异,无左右侧差异。2.上颌乳磨牙的远颊根和腭根大部分为I型根管,近颊根可出现Ⅳ型或Ⅴ型根管,但根管类型有牙位差异。其中,上颌第一乳磨牙根管类型无性别、左右侧差异,上颌第二乳磨牙根管类型无性别差异,但存在左右侧差异。3.上颌第一乳磨牙近颊根V型根管的根管分叉处至髓室底水平面的距离约2.5mm,无性别差异,有左右侧差异。上颌第二乳磨牙近颊根V型根管的根管分叉处至髓室底水平面的距离约2.1mm,有性别差异,无左右侧差异。4.男性上颌第一乳磨牙近颊根、远颊根、腭根根长分别约为:8.2±1.3mm、6.1±1.2mm、5.8±0.9mm;女性分别约为:8.3±0.9mm、5.7±1.2mm、5.4±1.0mm。男性上颌第二乳磨牙近颊根、远颊根、腭根根长分别约为:9.8±1.1mm、8.1 ±1.6mm、9.1 ± 1.6mm;女性分别约为:9.2±1.1mm、7.9±1.3mm、8.3±1.7mm。5.上颌乳磨牙牙根长度有性别差异,牙根数差异,牙位差异,无左右侧差异。6.6岁及以下时,上颌第一乳磨牙的牙根根尖和内侧吸收均<1/3;7岁及以下时,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牙根根尖和内侧吸收均<1/3。7.上颌乳磨牙牙根的根尖与内侧吸收趋势基本一致,但牙根内侧的吸收程度始终大于根尖。结论:上颌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型存在多种变异,6岁及以下时,可对上颌第一乳磨牙行根管治疗,7岁及以下时,可对上颌第二乳磨牙行根管治疗,上颌乳磨牙牙根的根尖与内侧吸收趋势相似但不同步。本研究丰富了上颌乳磨牙的解剖学及牙根生理性吸收的增龄性变化的相关数据,为上颌乳磨牙的根管治疗病例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文双[7](2021)在《骨性Ⅰ类儿童鼻上颌复合体的生长发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早期矫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临床上被广泛推广。具有矫形力的矫治器能够调节颅面生长发育已为大家所认可。而鼻上颌复合体基本构成了整个面中份主体,鼻上颌复合体的发育对于早期矫治至关重要。本研究拟利用数字化软件对骨性Ⅰ类儿童的鼻上颌复合体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测量分析,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儿童鼻上颌复合体的生长发育特点,为临床矫治适应症及时机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对至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进行矫治咨询的患儿收集初诊资料,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共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共计117例,年龄在6-12岁之间,其中男性54例,女性63例。利用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将所有样本按照Baccetti改良颈椎分期法进行分组,CVMS1组43例,CVMS2组38例,CVMS3组36例。采用Mimics等数字化软件在CBCT上测量鼻上颌复合体各部分的宽度、高度和深度的平均值及其发育变化,探究各部分生长发育的高速期,分析总结骨性Ⅰ类儿童的鼻上颌复合体的生长发育特点。结果:1.鼻上颌复合体的三维形态特征具有性别差异。在CVMS1期内,上颌基骨宽、中面宽、眶最内侧距、中面深、中面高在不同性别中有统计学差异。除眶最内侧距外,男性的测量指标结果均大于女性,眶最内测距则相反。在CVMS2期内,中面宽、中面深、中面高、复合体相对高度在不同性别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男性的测量结果在这些方面均大于女性。在CVMS3期内,眶最内侧距、中面深等两个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的测量结果在这些方面均大于女性。2.男性鼻上颌复合体的生长发育特点。男性儿童的鼻上颌复合体各部位生长发育速度分别为:上颌基骨宽由1.19%增加到5.72%;中面宽由1.04%-5.42%;中面深由2.76%增加到3.36%;中面高由2.36%增加到7.29%、眶最内侧距由6.63%变为6.27%;颧突宽由0.25%-5.59%;骨型眼裂宽由2.89%增加至4.26%;前颅底深由2.87%变为2.20%;复合体相对高度的生长速度由3.42%增加至6.82%。3.女性的鼻上颌复合体生长发育特点。女性儿童的鼻上颌复合体各部位生长发育速度分别为:上颌基骨宽由0.26%增加到1.36%;中面宽由1.16%增加到8.51%;中面深由4.62%增加到5.59%;中面高由1.55%增加到7.72%、眶最内侧距由2.90%变为1.75%;颧突宽由0.84%增加到7.72%;骨型眼裂宽由0.48%增加至6.20%;前颅底深由1.40%变为4.20%;复合体相对高度的生长速度由1.21%增加至6.22%。结论:1.在CVMS1-CVMS3期间,男性的鼻上颌复合体相对于女孩来说整体较大,不仅在横向上较为宽大,在高度和深度上也是如此。这一结果与体型差异相一致。2.男性的中面高、中面深、复合体相对高度、上颌基骨宽度中面宽、颧突宽、骨型眼裂宽在CVMS2期内生长发育速度较CVMS1期快;而中面深、前颅底深、眶最内侧距的生长速度CVMS1期与CVMS2期基本持平。3.女性的上颌基骨宽、中面宽、颧突宽、骨型眼裂宽、中面深、前颅底深、中面高、复合体相对高度等在CVMS2期内生长发育速率均较CVMS1期快,但眶最内侧距未发现明显发育。

翟冰慧[8](2021)在《普通话双字组中语音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关于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研究由来已久,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仪器被应用到语音的听感、声学,乃至生理研究当中,本文使用的发音空气动力学系统就是研究气流气压的一种生理仪器。气流和气压在人的整个发音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发音过程中的气流气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汉语普通话中各元、辅音的发音特征,并从气流和气压等参数角度来对各元、辅音进行区分。本文运用发音空气动力学系统(PAS6600)对汉语普通话中的塞音、擦音、塞擦音、通音和元音的气压峰值、气流峰值、气流均值和气流量等气流气压参数进行测量研究,同时还引入气压峰值与气流峰值的时间差、气压上升、下降阶段的时长和声门横截面积等其他参数,对各元、辅音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研究了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年龄、性别和位置对各项参数的影响,结果如下:1.从气流来看,在塞音和塞擦音中,送气音的气流大于不送气音;送气塞音的气流大于送气塞擦音大于擦音,擦音的气流峰值与不送气塞音接近,总之擦音气流峰值介于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之间。通音和元音的气流小于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其中,元音的气流最小。2.从气压来看,塞擦音的气压峰值略高于塞音,但是整体相差不大。擦音的表现更为复杂,/s/和/?/的气压峰值高于塞音,与塞擦音接近,而/x/的气压峰值则远低于其他擦音。同样,通音和元音气压远低于其他辅音,元音的气压最低。3.就年龄、性别和位置的影响,儿童阻塞音气压比成人更高,但是气流参数都要小于成人;除了8岁儿童所发的个别元辅音的气压高于成人外,其他元音和通音都表现为成人口内气压峰值高于儿童;成人通音和元音的气流均大于儿童。无论是辅音还是元音,均表现为男性气流气压高于女性;部分辅音明显表现为前字的气压大于后字,但这种趋势在送气塞擦音中没有体现。

陈禹风[9](2021)在《普通话单字音空气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语音的空气动力学过程影响了语音产生的所有声学表现。本研究使用PAS6600采集语音相关气流气压数据,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得到如下结果和结论:1)气流气压曲线:塞音、塞擦音闭合开始时由于软腭动作引起鼻腔空气波动,会出现小的气流峰。塞音和塞擦音的送气音气流峰值远大于不送气音。阻碍较强的擦音气流会出现双峰模式。塞音气压下降较快,塞擦音气压下降比塞音慢,送气塞擦音气压表现与擦音更相似。通音和元音的气流气压都在较低水平,接近零线,其中r通音气压方面波动相对较大。2)气压峰值:塞音气压峰值没有明显的发音部位效应和发音方法效应;塞擦音气压峰会高于塞音,其中的舌面音气压峰值比舌尖音高;擦音气压内部差异较大,刚性擦音气压或高于塞音,舌面后音气压峰值极低,表明阻碍越小,气压越小。口通音气压大于鼻通音声母大于鼻通音韵尾。元音在不同音节结构位置的气压表现不一样,做韵头的高元音具有全通音的特点,气压较高,高于鼻音,作韵腹和韵尾的元音气压略低于鼻音韵尾。在无辅音声母影响的情况下,高元音的口内压通常高于低元音;舌尖元音由于音节结构限制,口内气压峰值受前接辅音影响明显,远高于其他基础元音。3)气流相关参数:送气音气流(包括气流峰值和气流量)强于不送气音是绝对规律。塞擦音气流相对强于同发音方法的塞音,在气流峰值和气流量方面都有体现。擦音气流峰值介于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之间,但是气流量并不低于送气音。气压低的擦音,气流量反而更大。不同发音部位之间的差异规律不明显。通音和元音气流均值接近,鼻音韵尾偏高。开口度大的元音因声道阻力小,气流均值相对高元音偏高。声调会影响气流,低起调条件(如上声和阳平)下,元音气流较低。4)阻塞音气流气压相关时长参数:测量塞音气压的升渡(IP)和降渡(DP)时长值以及气压峰值与气流峰值的时间差△t。发现DP呈现一定规律,首先发音方法上送气音的DP更长,同时发音部位上舌尖音的DP偏低,舌面后音偏高。△t也能反映与DP相似的规律。同样测量了塞擦音的气流气压相关时长,可以通过气压降渡DP和△t看到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差别,但是发音部位方面无明显规律。5)与摩擦音相关的收缩截面积:通过经验公式估算擦音的口腔收缩面积的目标值,唇齿音f[f]的收缩面积最小,口腔阻碍程度高;舌面后音h收缩面积最大,口腔阻碍程度最小。sh[?]、x[?]、s[s]收缩面积依次递减。同样估算塞擦音摩擦段收缩截面积,也可以分析规律性趋势:同部位的送气音除阻后的收紧点面积大于不送气音;舌尖音的截面估算值大于舌面音,其中舌尖后音大于舌尖前音。上述规律暗示了不同音位的调音音姿差异。6)性别和年龄差异:本文结果显示男性塞音、塞擦音和擦音的气流气压高于女性,且部分得到统计学结果的支持。同时本文发现儿童阻塞音气压比成人更高,但是气流参数都要小于成人。元音的口内气压平均值往往也是成年男性比成年女性偏高;儿童有所不同,女孩元音口内压大于男孩的情况比较常见。不过,气压方面的性别差异几乎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气流均值都是男性大于女性,成人儿童都是如此,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关于性别和年龄差异的原因,目前认为生理方面存在肺活量、发音力、声道尺寸、肺部塌陷速度等等方面的群体差异,本文认为也需要考虑社会因素。

伊帕热·克力木江[10](2021)在《替牙列期均角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替牙列期修复术后骨性Ⅲ类均角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的相关性,比较唇腭裂组与非唇腭裂组颅颌面部硬组织及软组织指标。方法:选取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替牙列期均角骨性Ⅲ类患者60名,其中唇腭裂患者30名,非唇腭裂患者30名;获取替牙列期修复术后唇腭裂患者及非唇腭裂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对头颅侧位片进行描点和测量,取测量结果进行数据汇总,使用SPSS17.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唇腭裂组和非唇腭裂组SNA值与Rotation Vb值尚未发现有相关性、ANB值与Rotation Vb值尚未发现有相关性;唇腭裂组与非唇腭裂组间9项指标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唇腭裂组SNA、SNB、Wits值均小于非唇腭裂组,而唇腭裂组Li-bone、Ls-Li、唇度差、下唇厚、Rotation Vb、St B-Li Pg值均大于非唇腭裂组。结论:替牙列期均角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尚未发现有相关性。

二、关于上腭性别差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上腭性别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涎腺分泌性癌2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特征
    1.3 影像学表现
        1.3.1 CT表现
        1.3.2 MRI表现
        1.3.3 磁共振涎腺导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ialography, MRS)
        1.3.4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1.4 病理学特征
        1.4.1 一般病理学特征
        1.4.2 免疫组化检测
        1.4.3 ETS变异基因6(ETV6)
    1.5 治疗及转归
2 讨论

(3)短波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与分组
        2.2 成立研究工作小组
        2.3 对照组采取的干预措施
        2.4 观察组采取的干预措施
    3 观察指标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卡式评分
        3.3 RIOM严重程度
        3.4 疼痛程度
        3.5 咽拭子结果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5.1 研究设计阶段
        5.2 研究实施阶段
    6 伦理原则
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一般资料比较
        1.2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时间比较
        1.3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病变部位比较
    2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比较
    3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疼痛程度比较
    4 咽拭子培养结果比较
        4.1 咽拭子培养结果
        4.2 咽拭子培养结果比较
讨论
    1 基线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
        1.3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病变部位
    2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
    3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疼痛程度
    4 咽拭子培养结果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数据采集
        2.3 三维图像重建
        2.4 测量项目
        2.4.1 测量标准点、线、面的定义
        2.4.2 测量指标
    3.数据采集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基础资料分析
    2.CBCT磨牙后间隙长度分析
        2.1 第二磨牙牙冠至升支前缘距离及牙根至内层骨皮质距离
        2.2 第二磨牙牙冠至升支前缘距离及牙根至外层骨皮质距离
    3.CBCT磨牙后间隙宽度及牙根宽度分析
    4.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与牙根接触情况
    5.头颅侧位片磨牙后间隙长度分析
讨论
    1.磨牙后间隙的定义
    2.磨牙后间隙的测量方法
    3.磨牙后间隙长度的影响因素
        3.1 年龄
        3.2 性别
        3.3 第三磨牙
    4.磨牙后间隙的宽度
    5.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磨牙后间隙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上颌乳磨牙根管形态及牙根生理性吸收的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上颌乳磨牙牙根数目及根管形态的CBCT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上颌乳磨牙牙根生理性吸收的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骨性Ⅰ类儿童鼻上颌复合体的生长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工具
        1.1 拍摄仪器
        1.2 测量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分组
        2.3 数据处理
        2.4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颌扩弓对鼻上颌复合体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普通话双字组中语音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语语音学的发展与实验语音学
    第二节 基于气流气压信号语音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意义、目的及方法
    第四节 实验说明
    第五节 创新点及局限性
第二章 普通话双字组中塞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一节 汉语普通话塞音概述
    第二节 成人普通话双字组中塞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三节 儿童普通话双字组中塞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四节 塞音空气动力学对比分析
    第五节 塞音空气动力学格局
第三章 普通话双字组中擦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一节 汉语普通话擦音概述
    第二节 成人普通话双字组中擦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三节 儿童普通话双字组中擦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四节 擦音空气动力学对比分析
    第五节 擦音空气动力学格局
第四章 普通话双字组中塞擦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一节 汉语普通话塞擦音概述
    第二节 成人普通话双字组中塞擦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三节 儿童普通话双字组中塞擦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四节 塞擦音空气动力学对比分析
    第五节 塞擦音空气动力学格局
第五章 普通话双字组中通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一节 汉语普通话通音概述
    第二节 成人普通话双字组中通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三节 儿童普通话双字组中通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四节 通音空气动力学对比分析
    第五节 通音空气动力学格局
第六章 普通话双字组中元音发声气流气压分析
    第一节 汉语普通话元音概述
    第二节 成人元音气流气压信号总体分析
    第三节 儿童元音气流气压信号总体分析
    第四节 元音空气动力学对比分析
    第五节 元音空气动力学格局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普通话辅、元音气流气压表现总结
    第二节 强阻塞辅音气流气压表现总结
    第三节 通音和元音气流气压表现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普通话单字音空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发音生理和空气动力学相关理论
        1.2.1 发音生理的机械模型
        1.2.2 空气动力学制约(AVC)理论
    第三节 研究现状
        1.3.1 口腔调音相关的空气动力学研究
        1.3.2 喉部发声相关的空气动力学研究
        1.3.3 腭咽功能相关的空气动力学研究
        1.3.4 国内研究
    第四节 实验说明
        1.4.1 实验仪器
        1.4.2 发音人和发音材料
        1.4.3 数据采集和提取
        1.4.4 相关参数说明
        1.4.5 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方法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困难
        1.5.1 创新点
        1.5.2 困难
第二章 单字音塞音声母空气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CV结构中的清塞音气流气压轨迹
    第二节 清塞音的气压峰值
        2.2.1 清塞音的气压峰值
        2.2.2 清塞音的气流峰值
        2.2.3 清塞音的气流量
        2.2.4 气压轨迹的时长测量
    第三节 儿童单音节词清塞音声母研究
        2.3.1 清塞音的气压峰值
        2.3.2 清塞音的气流峰值
        2.3.3 清塞音的气流量
        2.3.4 气压轨迹的时长测量
        2.3.5 塞音空气动力学年龄比较
    第四节 清塞音声母空气动力学性别比较
        2.4.1 成人性别比较
        2.4.2 儿童性别比较
        2.4.3 性别差异讨论
    第五节 塞音气动格局初探
第三章 单字音擦音声母空气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CV结构中的清擦音气流气压轨迹
    第二节 成人单音节词清擦音声母研究
        3.2.1 清擦音的气压峰值
        3.2.2 清擦音的气流均值
        3.2.3 清擦音的气流量
        3.2.4 擦音收紧点截面积的相对估算
    第三节 儿童单音节词清擦音声母研究
        3.3.1 清擦音的气压峰值
        3.3.2 清擦音的气流均值
        3.3.3 清擦音的气流量
        3.3.4 擦音收缩截面积的相对估算
        3.3.5 擦音气流气压年龄比较
    第四节 清擦音声母空气动力学性别比较
        3.4.1 成人性别比较
        3.4.2 儿童性别比较
        3.4.3 性别差异讨论
    第五节 擦音气动格局初探
第四章 单字音塞擦音声母空气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CV结构中的塞擦音气流气压轨迹
    第二节 成人单音节词塞擦音声母研究
        4.2.1 塞擦音的气压峰值
        4.2.2 塞擦音的气流峰值
        4.2.3 塞擦音的气流量
    第三节 儿童单音节词塞擦音声母研究
        4.3.1 塞擦音的气压峰值
        4.3.2 塞擦音的气流峰值
        4.3.3 塞擦音的气流量
        4.3.4 塞擦音空气动力学年龄比较
    第四节 塞擦音声母空气动力学性别比较
        4.4.1 性别差异
        4.4.2 性别差异讨论
    第五节 塞擦音空气动力学格局
        4.5.1 其他参数
        4.5.2 塞擦音气动格局初探
第五章 通音空气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CV结构中的通音气流气压轨迹
    第二节 成人通音空气动力学研究
        5.2.1 通音气压峰值
        5.2.2 通音气流均值
        5.2.3 讨论和分析
    第三节 儿童通音空气动力学研究
        5.3.1 儿童通音气压峰值
        5.3.2 儿童通音气流均值
        5.3.3 讨论和分析
        5.3.4 通音气流气压年龄比较
    第四节 通音性别比较
    第五节 通音空气动力学格局
第六章 元音气流气压研究
    第一节 成人元音气流气压研究
        6.1.1 基础元音的气流气压
        6.1.2 复合韵母中/a/的气流气压
        6.1.3 复合韵母中/i/的气流气压
        6.1.4 复合韵母中/u/的气流气压
        6.1.5 复合韵母中/?/的气流气压
        6.1.6 复合韵母中/y/的气流气压
        6.1.7 小结
    第二节 儿童元音空气动力学研究
        6.2.1 基础元音的气流气压
        6.2.2 复合韵母中/a/的气流气压
        6.2.3 复合韵母中/i/的气流气压
        6.2.4 复合韵母中/u/的气流气压
        6.2.5 复合韵母中/?/的气流气压
        6.2.6 复合韵母中/y/的气流气压
        6.2.7 年龄差异
    第三节 元音的性别差异
    第四节 元音气流气压格局初探
        6.4.1 一级元音格局
        6.4.2 二级元音格局
        6.4.3 三级元音格局
        6.4.4 四级元音格局
    第五节 关于元音气流气压研究的思考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强阻塞辅音气流气压表现总结
        7.1.1 强阻塞辅音气流气压综合比较
        7.1.2 关于声调因素的补充实验
        7.1.3 阻塞音空气动力学总结
    第二节 通音和元音气流气压表现总结
        7.2.1 通音和元音气流气压综合比较
        7.2.2 关于声调因素的补充实验
        7.2.3 通音和元音空气动力学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替牙列期均角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床病例报告
附 录知情同意书
综述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恒牙先天缺失类型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关于上腭性别差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涎腺分泌性癌27例临床分析[J]. 高振杰,孙晶晶,高宁,付坤,徐卫靖,谢卫红,何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4)
  • [2]软腭肌肉临床解剖学研究进展[J]. 叶燕清,陈怀宏.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7)
  • [3]短波紫外线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分析[D]. 庞国秋. 青岛大学, 2021
  • [4]成人安氏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第一磨牙横向关系研究[D]. 张悦.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5]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D]. 郭学强. 青岛大学, 2021
  • [6]上颌乳磨牙根管形态及牙根生理性吸收的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D]. 李亚男. 山东大学, 2021(12)
  • [7]骨性Ⅰ类儿童鼻上颌复合体的生长发育研究[D]. 孙文双. 山东大学, 2021(12)
  • [8]普通话双字组中语音的空气动力学研究[D]. 翟冰慧.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9]普通话单字音空气动力学研究[D]. 陈禹风.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10]替牙列期均角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的相关性研究[D]. 伊帕热·克力木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标签:;  ;  

上颚性别差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