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异文探讨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民镇[1](2020)在《饶宗颐先生与经学研究》文中认为饶宗颐先生在甲骨学、简帛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其所倡导的"三重证据法"及"五重证据法",对《礼》《易》《诗》《书》等经典多有探讨,尤其突出体现在《礼》《易》二经。在礼学研究方面,饶氏极爲重视"礼"之於中国文化的特殊意义,并批评"萨满主义"的误区。同时,饶氏致力於通过卜辞材料勾稽殷礼,追溯周礼之前的古礼嬗变轨迹。在易学研究方面,饶氏运用卜辞、简帛等出土材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有力推动了易学的研究。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材料,饶氏在世纪之交时提出了"新经学""新校雠学""文艺复兴"等命题,是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并研讨的。
马惠隽[2](2017)在《基於三种文本的《缁衣》引《诗》《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缁衣》出土,1994年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缁衣》问世,两种版本可与传世本《礼记·缁衣》篇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对三种文本的《礼记·缁衣》引《诗》《书》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汇集学者对三种文本引《诗》《书》异文情况的研究成果,运用二重证据法、归纳法、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等方法,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知识进行研究。将三种文本的异文进行梳理并形成体系,为後代学者进行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勘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三种文本《缁衣》的基本情况、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列表的方式呈现出《缁衣》的三种文本引《诗》《书》的情况;第二部分是三种文本引《诗》《书》的特点及方法,研究发现《缁衣》引《诗》时多引《风》、《雅》并反复引证,引《书》时直言篇名;第三部分是对《缁衣》的三种文本引《诗》《书》的异文进行比较,共找到异文84组,其中异体字15组,通假字54组(声韵皆同的最多共28组),古今字6组,)误字5组,同义词或近义词4组;并且将简本与传世本的部分文字进行互校与考释;第四部分是分析三种文本《缁衣》的思想,分别从先秦君臣、君民及君子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的治世之道和君子之德。最後的结语部分归纳总结全文。
石小力[3](2015)在《寿县朱家集铜器铭文“■”字补释》文中研究指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铜器铭文中分别有如下字形:(1)楚王酓■,战获兵铜,正月吉日,■铸鐈鼎之盖,以供岁常。(盖)楚王酓■,战获兵铜,正月吉日,■铸鐈鼎,以供岁常。(器)(楚王酓■鼎,《集成》02794)(2)楚王酓■,战获兵铜,正月吉日,■铸小盘,以供岁常。(楚王酓■盘,《集成》10158)(3)铸客爲■臸爲之。(铸客匜,《集成》10199)(1)、(2)之字可隶定爲"■",该字还见於西周晚期的■叔簋(《金文总集》2722),
刘波[4](2013)在《出土楚文献语音通转现象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是对出土楚文献材料中存在的不同韵部的字之间以及不同发音部位声母的字之间的语音通转现象所进行的整理与研究,以期为出土文献的再整理及上古音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与例证。全文共分为三个部份,第一章为前言,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材料和方法等;第二章为韵部通转,因内容较多,故分为上、下两部份来列举介绍出土楚文献中具体的韵部通转现象,并以小结加以讨论韵部通转现象所产生的缘由;第三章为声母通转,主要介绍发音部位不同的声母之间相谐相通的事实,并以小结加以探讨其所产生的原因。最後是附录部份,附录一是《上、中古韵对照表》,更为明晰地见出上古音各个韵部至中古时的分合状况。附录二《出土楚文献韵文材料》是参照王力先生《诗经韵读》、《楚辞韵读》的韵例而对出土楚文献中的韵文材料的整理。附录三《楚文字韵部通假表》、附录四《楚文字声母通假表》是对出土楚文献中的通假材料所进行的归类整理,与此前不同的是,我们将韵部与声母分开,这样使用时查检更为方便。
赵成杰[5](2013)在《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文中研究表明《尚书》作为我国上古文献的汇编,保存了先秦时期政治、历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资料,为我们研究早期社会发展及文化生活提供了一手材料。然而这部伟大的着作在数千年的流传中或因文本之不同,或为传写传刻之讹误,产生了诸多“异文”,如文字使用之异体、假借、讹误、义近字等等,文句之衍文、脱漏、倒置等等,实难窥其原貌,但综合各传本间文句之同异或可考之一二。本文以《周书》十九篇为中心考订版本间之异文,结合各类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资料加以比勘。本文共四部份,第一部份《<尚书.周书>异文概述》,从理论上对《尚书·周书》异文的来源、类型、作用进行了概述。第二部份《<尚书·周书>异文表》,以表格形式把各类传本汇聚起来,并参照相关资料对异文加以注释,这一步的梳理有助於考察文字变迁,把握版本源流.第三部份《<尚书·周书>异文校释》,针对《<尚书·周书>异文表》中的重点字词加以研究,这是本文的主体部份,对《周书》十九篇中的某几篇异文进行考察,主要处理疑难字词,一般字词放入《<尚书·周书>异文表》注释中加以阐释。这一部份不注重对文字学理论以及异文类型的归纳,主要着眼於文字字形的变迁以及诸家训诂的异同,尤以後者为重。第四部份《<尚书·周书>文字定本》,通过对异文的考察研究,既梳理了各版本之时间序列,还总结了文字定本,对以後学人的《尚书》研究提供便利。总之,本文通过传本、古写本今文《尚书·周书》的用字用词调查,将《尚书·周书》的字与词研究相结合,立足《尚书》文本的语言实际,注重对《尚书·周书》字词的整理与归纳研究,揭示《尚书》用字规律,反映其语言实际面貌,不求一定对难点有所突破,但注重总结规律,相信对“尚书学”、汉语史、文字学及迎接“清华简”的挑战都是有意义的。
顾涛[6](2012)在《论古文字通假的文献释证法》文中研究表明破古文字通假,形音义释读在上下文中得以密合,是第一步的基础性工作,之后必须具备文献求证的实验过程。文献求证如何有效地进行,是古文字考释的方法论问题。本文以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2008年)为举证范围,从所据文献之有效度的强弱入手,将古文字通假的文献释证法分作六种类型依次加以论述。
马晓稳[7](2012)在《出土战国文献《尚书》文字辑证》文中研究指明《尚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因其年代久速,傅怖遇程中又屡遭厄运,所以畴至今日,也是存在问题和争论最多的古书之一。大到真伪及版本流傅,小到个别字句训释,皆有未尽解决之处。本文以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尚害》文字为考察封象,在充分吸收古文字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还原楚简《尚害》原貌。如有今本可资比照,则核以今本《尚害》文字,求索其中差异;并徒文献学、历史学等角度进行探封。本文主要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辑缘了楚筒中可与今本封读的文字;第二章封论不见於今本《尚害》的佚文;第三章、第四章主要涉及《清华筒》中的雨篇,一篇可与今文《尚害·金滕》封读,一篇则是古文《尚害·尹诰》的失傅文字。最後一章是以上文研究为基础,重新审视《尚害》今古文之争,试图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线索与思路。
单育辰[8](2010)在《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照为中心,论述了楚地战国简帛出土、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先秦典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着重探讨了出土文献在古文字考释中的重要性,包含两个方面:由楚地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而识别楚地文字、由传世文献提供的线索而识别楚地文字。又探讨了出土文献在先秦典籍研究中的重要性,包含三个方面:对读在探讨早期典籍流传方面的重要性、对读在探讨历史故事在流傅中变异方面的重要性、对读在疏解与校正先秦典籍方面的重要性。并在论文最後一章列举了所有楚地战国简帛可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的篇章、段落、文句和短语。
饶宗颐[9](2002)在《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异文探讨一例》文中认为郭店楚简《缁衣》引《吕刑》作"非甬臸制以刑",但此句在文献与出土资料中有五种不同写法,本文对五种异文进行了考证分析,得出四点结论:(1)上海博物馆本"弗用霝",与今本《尚书》无异。(2)郭店本出於省略,删去了主词"苗民"二字。(3)臸字有多种异写,"非甬臸"就是"不用晋",晋,进也,与齐通用,指齐礼、齐刑。(4)金文中还有以"臸"为声符的"(?)"字,读作"箭";"(?)"字,读作"煎"。
饶宗颐[10](2002)在《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异文探讨一例》文中认为郭店楚简《缁衣》引《吕刑》作"非甬臸制以刑",但此句在文献与出土资料中有五种不同写法,本文对五种异文进行了考证分析,得出四点结论:(1)上海博物馆本"弗用霝",与今本《尚书》无异。(2)郭店本出於省略,删去了主词"苗民"二字。(3)臸字有多种异写,"非甬臸"就是"不用晋",晋,进也,与齐通用,指齐礼、齐刑。(4)金文中还有以"臸"为声符的"(?)"字,读作"箭";"(?)"字,读作"煎"。
二、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异文探讨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异文探讨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饶宗颐先生与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经学”的构想 |
二出土文献与经典异文 |
三“礼”本位与殷礼鈎沉 |
四考古发现与易学的突破 |
(2)基於三种文本的《缁衣》引《诗》《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简帛《缁衣》的出土情况 |
(二)三种文本《缁衣》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 |
(四)材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一、《缁衣》的三种文本引《诗》《书》的情况 |
(一)《缁衣》的三种文本引《诗》的篇目 |
(二)《缁衣》的三种文本引《书》的篇目 |
二、《缁衣》的三种文本引《诗》《书》的特点、方法 |
(一)《缁衣》的三种文本引《诗》《书》的特点 |
(二)《缁衣》的三种文本引《诗》《书》的方法 |
三、《缁衣》的三种文本引《诗》《书》的异文研究 |
(一)异文的确定标准 |
(二)异文之间的关系 |
(三)异文研究的意义 |
四、《缁衣》的三种文本引《诗》《书》的思想分析 |
(一)好贤恶恶 |
(二)刑辟繁省 |
(三)礼德刑政 |
(四)上行下效 |
(五)导言禁行 |
(六)私惠不留 |
(七)行以成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出土楚文献语音通转现象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为出土文献的再整理提供例证 |
1.2.2 为先秦古书的阅读提供线索 |
1.2.3 为上古音研究提供材料 |
1.2.4 为现代方音研究提供参考 |
1.3 研究材料 |
1.3.1 通假材料 |
1.3.2 谐声材料 |
1.3.3 韵文材料 |
1.4 需要说明的问题 |
1.4.1 关於楚简中的非楚因素 |
1.4.2 关於“楚音/楚方言”的说法 |
第2章 韵部通转 |
2.1 韵部通转(上) |
2.2 韵部通转(下) |
2.3 小结 |
第3章 声母通转 |
3.1 声母通转 |
3.2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上、中古韵对照表 |
附录二 出土楚文献韵文材料 |
附录三 楚文字韵部通假表 |
附录四 楚文字声母通假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要旨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
第一章 今文《尚书·周书》异文概述 |
第一个 异文来源 |
第二节 异文类型 |
(一) 今本与古写本《尚书》之异文为通用字 |
(二) 今本与古写本《尚书》之异文为异体字 |
(三) 今本与古写本《尚书》之异文为正字与俗字 |
(四) 今本与古写本《尚书》之异文为同音通用字 |
第三节 异文作用 |
(一) 《尚书》异文对校读字词和理解文意有启示意义 |
(二) 《尚书》异文用字和书写习惯是校读的重要依据 |
(三) 《尚书》异文对梳理版本和考察源流有很大帮助 |
第二章 今文《尚书·周书》异文校释 |
第一节 今文《尚书·牧誓》异文校释 |
第二节 今文《尚书·金滕》异文校释——兼论《清华简·金縢》篇有关问题 |
第三节 今文《尚书·大诰》异文校释 |
第四节 今文《尚书·康诰》异文校释 |
第三章 今文《尚书·周书》文字定本 |
第四章 今文《尚书·周书》异文表 |
说明 |
第一节 今文《周书·牧誓》异文表 |
第二节 今文《尚书·洪范》异文表 |
第三节 今文《周书·金滕》异文表 |
第四节 今文《尚书·大诰》异文表 |
第五节 今文《尚书·康诰》异文表 |
第六节 今文《尚书·酒诰》异文表 |
第七节 今文《尚书·梓材》异文表 |
第八节 今文《尚书·召诰》异文表 |
第九节 今文《尚书·洛诰》异文表 |
第十节 今文《尚书·多士》异文表 |
第十一节 今文《尚书·无逸》异文表 |
第十二节 今文《尚书·君奭》异文表 |
第十三节 今文《尚书·多方》异文表 |
第十四节 今文《尚书·立政》异文表 |
第十五节 今文《尚书·顾命》异文表 |
第十六节 今文《尚书·吕刑》异文表 |
第十七节 今文《尚书·文侯之命》异文表 |
第十八节 今文《尚书·费誓》异文表 |
第十九节 今文《周书·秦誓》异文表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奖励情况简目(2010-2013) |
後记 |
(6)论古文字通假的文献释证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直接举证传世文献相同通假文例 |
二、直接举证传世文献逆序通假文例 |
三、直接举证传世文献名称异文或相类辞例 |
四、举证对应的传世版本异文 |
五、间接举证同谐声偏旁通假文例 |
六、寻找中间链接分步间接举证 |
(7)出土战国文献《尚书》文字辑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出土战国文献《尚书》文字研究概况 |
第一节 《尚书》今古文问题由来及研究筒述 |
第二节 出土文献《尚书》文字研究概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材料及目的 |
第二章 可与今本《尚书》对读之异文疏证 |
尹诰 |
康诰 |
君奭 |
君陈 |
君牙 |
吕刑 |
附录:与今本《尚书》文字相关或相似的表述 |
盘庚 |
高宗肜日 |
西伯戡黎 |
无逸 |
顾命 |
第三章 不见於今本《尚书》之佚文疏证 |
第四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与今文《尚书·金滕》校读 |
第一节 楚简本《金縢》释文校订 |
第二节 楚简本《金滕》与今本《金滕》对读 |
第三节 简本、今本及《史记》所引版本之关系 |
第五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尹诰》与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研究 |
第一节 楚简本《尹诰》释文校订 |
第二节 楚简本《尹诰》与《尚书·咸有一德》之关系 |
第六章 以楚简《尚书》文字重新审视《尚书》今古文问题 |
附录 出土战国文献《尚书》文字一览 |
主要参考文献 |
後记 |
(8)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章 楚地战国简帛的出土及其研究概况 |
第一节 楚地战国简帛的出土 |
第二节 战国时期楚地文字的特点 |
第三节 战国楚地文字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四节 楚文字考释发展的几个实例 |
第二章 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在古文字考释中的重要性 |
第一节 古文字考释的方法 |
第二节 古文字考释的检验标准 |
第三节 由楚地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而识别楚地文字 |
第四节 由传世文献提供的线索而识别楚地文字 |
第三章 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在先秦典籍研究中的重要性 |
第一节 先秦典籍辨伪的历史和现状 |
第二节 楚地出土简帛对古书体例的再认识 |
第三节 对读在先秦典籍"证真"中的两个实例 |
第四节 对读在探讨早期典籍流传方面的重要性 |
第五节 对读在探讨历史故事在流传中变异方面的重要性 |
第六节 对读在疏解与校正先秦典籍方面的重要性 |
第四章 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的几个重要问题 |
第一节 对读中有关先秦文献文义理解的几个问题 |
第二节 对读中有关先秦思想史、学术史、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五章 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类举 |
第一节 楚地战国简帛全篇与传世文献相合 |
第二节 战国简帛语句、短语与传世文献相合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含获奖) |
摘要 |
Abstract |
四、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异文探讨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饶宗颐先生与经学研究[J]. 陈民镇. 中国经学, 2020(02)
- [2]基於三种文本的《缁衣》引《诗》《书》研究[D]. 马惠隽.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3]寿县朱家集铜器铭文“■”字补释[J]. 石小力. 简帛, 2015(02)
- [4]出土楚文献语音通转现象整理与研究[D]. 刘波. 吉林大学, 2013(08)
- [5]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D]. 赵成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3)
- [6]论古文字通假的文献释证法[J]. 顾涛. 考古与文物, 2012(02)
- [7]出土战国文献《尚书》文字辑证[D]. 马晓稳. 安徽大学, 2012(10)
- [8]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D]. 单育辰. 吉林大学, 2010(09)
- [9]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异文探讨一例[J]. 饶宗颐.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2(00)
- [10]由刑、德二柄谈“臸”字——经典异文探讨一例[J]. 饶宗颐.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