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管插管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珊[1](2021)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评价条目,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2)探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临床经验分享,成立项目专家小组,制定《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初稿,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终稿。(2)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7月-2019年12月两段时期就诊急诊抢救室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57例。对照组(181例)为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进行常规管理方法护理,实验组(176例)为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分析、比较两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在抢救室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的满意度。结果:(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025(P<0.00),变异系数为0.000~0.128,满分比均>40%,专家对核查单条目的一致性和认同度相对较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协调性良好。(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财务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35.4%下降至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01);患者安全发生率由实施前55.8%下降至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01);医护人身安全的不良事件/异常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75.1%下降至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7,P<0.001);医疗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7.73%下降至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P<0.001);护理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4.42%下降至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P<0.05);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13.3%下降至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P<0.001)。(3)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研究所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认同度和一致性较高,协调性好。可作为急诊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临床工具。(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降低了患者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廉洁[2](2021)在《经皮气管切开术围术期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行气管切开术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术中采取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措施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旨在探讨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对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囊上滞留物清除的效果,以及对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VAP发生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属于实验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湖州市某三甲医院入住ICU,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气管切开术的62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使用常规护理措施,术中在经口插管气囊放气前采取常规负压吸引,吸除气囊上滞留物;实验组术前术后护理同对照组,术中在临床医师行常规消毒等操作时,研究者于患者床头实施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措施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记录两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前一天、气管切开术后48小时气囊上滞留物的细菌培养情况及VAP发生率例数。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两组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前一天的气囊上滞留物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切术后实验组患者气囊上滞留物菌落数(1.24±0.30)显着低于对照组(3.15±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有7例患者发生VAP(22.5%),实验组有1例患者发生VAP(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一致率合计为62.5%。3.两组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培养致病菌阳性率在经口气管插管阶段、气切术前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切术后48小时对照组(72.92%)显着高于实验组(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致病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分别分离出细菌115株、106株,其菌群类型和分布相近,两组患者细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对行气管切开术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术中采取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措施可更有效减少气囊上滞留物细菌定植,降低了VAP发生率。2.两组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一致率为62.5%,表明VAP的发生与气囊上滞留物坠入下呼吸道有关。3.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能有效降低气囊上滞留物的致病菌阳性率,但对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阳性率无显着影响。4.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的细菌菌种、构成比较为相似。5.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罗燕[3](2021)在《新型硅胶牙垫在成人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创新设计了一款新型硅胶牙垫,将此款硅胶牙垫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通过比较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口腔清洁度、粘膜完整情况、口腔护理所需时间等指标,观察新型牙垫在ICU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此款新型牙垫的实用型与有效性,为此款新型硅胶牙垫可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8月1日至12月31日经口气管插管给与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次性5ml注射器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法,实验组给予新型牙垫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口腔清洁度、粘膜完整情况、口腔护理所需时间等指标,观察新型牙垫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法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在统计软件SPSS22.0中分析采集的数据。(?)±s用于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类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用于两组间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类资料比较,t检验用于两独立样本计量类型的比较。计数类型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频数表用于进行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RASS评分、APACHE-Ⅱ评分情况进行比较,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与对照组固定气管插管的牢固性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清洁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口腔粘膜MDRPI方面,对照组粘膜完整例数显着低于实验组例数,对照组粘膜溃疡、粘膜糜烂例数均显着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护士行口腔护理使用的时间高于实验组,实验组缩短了口腔护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型硅胶牙垫联合3M弹力胶带与注射器联合3M弹力胶带的固定效果一致,能有效固定气管插管保证气管插管安全。2.新型硅胶牙垫显着提高了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清洁度。3.新型硅胶牙垫能显着避免因牙垫造成的粘膜损伤。4.新型硅胶牙垫能缩短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护理操作时间。
郑林辉[4](2020)在《整合医学主导下的急救中心创建对江西地区急性创伤性疾病救治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我院在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前与创建后创伤患者救治效果,探寻创伤救治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为改善创伤救治体系和优化流程提供参考依据,为急诊创伤中心的建立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急性创伤住院和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创伤急救中心成立为分界点(2019年2月),将患者分为创伤中心创建前组(创建前组)与创伤中心创建后组(创建后组)。创伤中心创建前创伤患者救治流程模式为会诊模式。创伤中心创建后创伤患者救治模式为一体化急救模式。1.观察两组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月份、创伤类型、住院天数、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以及入住ICU患者的APACHE I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以及死亡人数。2.观察两组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的年龄、性别、抢救室治疗时间、创伤类型、需要急诊手术患者人数、ISS>16分重伤患者人数、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人数、需即刻输血的患者人数、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时间、输血准备时间、影像学检查准备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以及在抢救室死亡人数。3.并分别对因腹部创伤为主要诊断的住院患者和抢救室救治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SS评分、腹部创伤类型、手术类型及死亡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创建前组共有6007例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创建后组共有6227例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纳入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月份、创伤类型、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进入ICU进行救治的住院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创建前组患者中有521例患者进入ICU进行救治,创建后组有607例患者进入ICU进行救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ISS评分APACHE II评分、GCS评分)、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创建后组因创伤住院患者以及进入ICU救治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创建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纳入标准,创建前组共有1046例因急性创伤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创建后组共有1128例因急性创伤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纳入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伤类型、需要急诊手术患者人数、ISS>16分重伤患者人数、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人数、需即刻输血的患者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创建后组抢救室治疗时间、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时间、输血准备时间、影像学检查准备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以及在抢救室死亡人数均低于创建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中,创建前组共有197例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创建后组共有242例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SS评分、腹部创伤类型、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创建后组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死亡率要低于创建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抢救室救治患者中,创建前组有176例患者因腹部创伤在抢救室救治,创建后组共有196例因腹部创伤在抢救室救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创建后组因腹部创伤在抢救室救治患者死亡率要低于创建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创伤急救中心的建立后,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的快速联动,创伤患者的集中治疗,以及形成的院前急救-创伤急救中心-手术室-创伤ICU-创伤外科病房一体化快速综合创伤急救体系,能降低因创伤原因住院和入住ICU救治患者的死亡率。2、创伤急救中心的建立后,院前急救科的成立,人员的规范专业化培训,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救治体系的形成,抢救室多学科专业化救治团队的成立,临床学科和医技辅助科室快速联动机制的建立,抢救流程的优化,缩短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时间、输血准备时间、影像学检查准备时间以及术前准备时间,有效降低了抢救室抢救患者的死亡率。3、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后,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执行,创伤急救医生的全程负责,以及腹部创伤专业的救治团队的成立,有效降低了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及抢救室救治患者的死亡率。
熊民兴[5](2020)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较长期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痛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献上可靠临床证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本院ICU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任一排除标准的83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瑞芬太尼组40例,芬太尼组43例。所有研究对象,在确定入组后,立即镇痛镇静治疗即药物干预,积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内环境、电解质稳定;机械通气24小时后评估病情:若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好转或祛除后,对患者开始进行撤机的筛查试验;符合撤机筛查试验的患者镇静剂逐渐减量至停止;行自主呼吸试验;如患者能够耐受自主呼吸,准备拔除气管插管,镇痛剂减量至停止;拔出气管插管。若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没有好转或祛除、脱机失败则继续治疗,再按上述流程进行;若仍失败且机械通气时间大于14天,观察指标按14天计算。药物干预方式:瑞芬太尼组应用瑞芬太尼以0.025μg/kg/min维持静脉泵入,芬太尼组应用枸橼酸芬太尼0.025μg/kg/min维持剂量静脉泵入,两组皆联合丙泊酚0.5mg/kg/h维持静脉泵入镇静,按CPOT、RASS评分调整干预剂量。主要观察指标:达标时间百分比。次要观察指标:达标时每小时镇痛药均值、镇静药均值;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将所得的观察指标结果使用SPSS 22.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1瑞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在性别、年龄、BMI、MAP、HR、病因构成、疾病严重程度构成方面的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在达标时间百分比方面的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在达标后每小时镇痛、镇静用量均值比较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与脱机拔管时间比较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在ICU住院时间和费用的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瑞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小剂量瑞芬太尼与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皆能使机械通气患者达到满意镇痛镇静状态。2与芬太尼相比,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小剂量瑞芬太尼能减少镇痛药与镇静药剂量,缩短机械通气和脱机拔管时间。图2幅;表6个;参153篇。
苏慧娜[6](2020)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全程护理在抢救急诊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5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急诊收治的14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收治时间不同进行分组:2017年5月—10月期间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护理),2017年11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全程护理)。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2组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争取最佳抢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刘姗姗[7](2020)在《三种固定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重症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三种不同的固定方法(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法、自锁式固定器固定法、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法)在七天内的移位情况、每日所需固定次数、固定成本、固定耗时、固定装置相关的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等指标的比较。探讨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法、自锁式固定器固定法、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法的在临床使用中的优缺点。通过充分评估患者,为护理人员给不同情况下的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省费用、省时的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1日到2019年11月30日郑州市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435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145例,A组采用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法,B组采用自锁式固定器固定法、C组采用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法。每班由组长统计每位患者气管插管移位情况、每天固定次数,每天因固定装置所花费用,第一次口腔护理及更换经口气管插管装置耗时,固定装置相关皮肤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分析对比A、B、C三组患者在七天内的移位情况、每日更换次数、成本、第一次口腔护理到重新妥善固定的耗时以及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等指标。观察这三种固定方法更适合插管几天的患者。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三组计量资料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两两比较,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T3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小样本量采取Fisher精确概率法,三组卡方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准为0.05/3=0.0167,当P<0.017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一天内的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选择。三组患者在移位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每日所需固定次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医用装置相关的皮肤黏膜损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固定耗时方面,A组和B组固定耗时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但A组和B组的固定耗时均少于C组(P3<0.05和P2<0.05);从固定成本上比较,A组和C组的固定成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5),但A组和C组的固定成本均远远小于B组(P1<0.05和P2<0.05);综合考虑可以采用A组固定方法。2大于一天小于五天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选择。三组患者在移位效果上,B组和C组的移位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0.017),但均优于A组的移位率(P1<0.017和P3<0.017);三组患者在医用装置相关的皮肤黏膜损伤方面,B组和C组的皮肤黏膜损伤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0.017),但均优于A组(P1<0.017和P3<0.017);从每日固定次数上来看,B组的固定次数要少于A组和C组(P1<0.05和P2<0.05),但A组和C组(P3>0.05)每日的固定次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固定耗时上看,A组和B组固定耗时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但A组和B组的固定耗时均少于C组(P3<0.05和P2<0.05);从固定成本上看,A组和C组的固定成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5),但A组和C组的固定成本均远远小于B组(P1<0.05和P2<0.05);因此,在保证患者不发生导管移位和保护患者黏膜的基础上,可以选择B组或者C组固定方法,若要减少护士工作量则选择B组的固定方法,若要降低患者的住院成本可以选择C组固定方法。3大于五天经口气管插管的选择。在移位效果上,B组的移位率要小于A组和C组(P1<0.017和P2<0.017),但A组和C组的移位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3>0.017);从每日固定次数上,B组每日固定次数少于C组,C组每日固定次数少于A组,(P2<0.05,P3<0.05,P1<0.05)三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从固定成本上来看,在第六天,三组患者固定成本相当,(P>0.05)三组患者固定成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七天,A组的固定成本要高于B组和C组,A组和B组以及A组与C(P1<0.05和P3<0.05)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但B组和C组(P2>0.05)无统计学差异;从固定耗时上看,A组和B组固定耗时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但A组和B组的固定耗时均少于C组(P3<0.05和P2<0.05)),A组和C组以及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医用装置相关的皮肤黏膜损伤方面,B组对皮肤黏膜的损伤小于A组和C组,A组与B组(P1<0.017)以及B组与C组(P2<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和C组的皮肤黏膜损伤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17),因此,大于五天的气管插管,无论从移位情况,每日固定次数,成本,固定耗时,还是医用装置相关皮肤损伤,均应该选取B种固定方法。结论本研究表明,当评估经口气管插管小于等于一天时,推荐使用丝绸胶带交叉固定气管插管。当评估插管大于一天小于五天时,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差,可以推荐使用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方法。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推荐使用自锁式固定器。当评估插管时间大于五天,建议采用自锁式固定器。
夏利华[8](2019)在《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现状,并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相关因素,为保障院间转诊患者安全,规范院间转诊患者的人工气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3月转诊至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的183例带人工气道的患者及转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院间转诊带人工气道患者交接记录单作为调查工具,调查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的稳定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转诊护士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所在医院级别、是否接受人工气道管理相关培训共7项内容。第二部分:评估患者情况,包括(1)意识情况,是否使用镇静剂,镇静评分;(2)转诊前后气管导管置入深度(气管导管尖端距门齿的距离);(3)气管导管型号,判断是否与患者体型相符;(4)气管导管固定方法及固定效果;(5)是否使用呼吸机;(6)转诊耗时;(7)使用担架类型;(8)患者卧位、是否使用保护性约束。通过双人核对的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录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183例患者中,有31例(16.9%)人工气道发生移位。19例(10.4%)向气道外移位,12例(6.5%)向气道内移位。其中2例深入右侧支气管:1例未使用呼吸机,发生低氧血症;另1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发生张力性气胸。(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意识状态、气管导管型号与患者体型是否相符、是否使用呼吸机、导管固定方法、使用担架类型是影响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的相关因素(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志清楚、气管导管型号小于患者体型、使用呼吸机、仅使用面部胶带固定导管、仅使用系带固定导管、使用搬抬式简易担架是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在院间转诊过程中有16.9%的患者气管导管发生移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转诊过程中应针对患者意识情况、气管导管型号选择、是否使用呼吸机、导管固定方法、搬运担架的选择等重要环节进行考虑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高人工气道患者转诊安全性。
李撰,韦瑜[9](2019)在《全麻插管在抢救非手术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在抢救非手术危重患者中全麻插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非手术危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患者在完成插管时间、次数、气管插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抢救成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在所有治疗的患者中,使用全麻插管器械通气抢救成功的有73例(91.2%),其中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的患者有65例(81.2%),插管中一次性成功的患者有71例(88.8%);插管困难的类型主要有患者开口困难、喉镜不易将声门显示出来、插管出现失误进入食管等。结论在抢救危重患者是,熟练掌握全麻插管,保持患者的良好通气,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抢救率。
张二辉,白奎,王玉珍,张春民,高海波,杨超[10](2017)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困难气道ARF患者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困难气道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此项操作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06月-2016年06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困难气道ARF 196例,均床旁纤支镜引导下经鼻行困难气管插管技术抢救措施。结果本组困难气道ARF患者中共有196例行此项操作技术均获得成功,插管时间为25s/4min,一次插管成功168例。观察患者插管前及插管后30min动脉血气分析PH、PaO2、PaCO2、乳酸、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较前明显好转,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适用于特殊体位要求插管、各种困难气道插管,是急危状态下建立人工气道的备选技术,在各级各类医院此项操作技术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二、气管插管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管插管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理论框架 |
2.3 研究假设 |
2.4 科研质量控制 |
2.5 科研伦理 |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编制 |
1 文献分析 |
2 编制核查单初稿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Delphi法)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二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临床应用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附录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3:核查单终稿 |
附录4:改进前记录单 |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经皮气管切开术围术期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皮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 |
1.1.2 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操作步骤 |
1.1.3 经皮气管切开术中气道分泌物的清理措施 |
1.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1.1.5 国内外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步骤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设计类型及样本量 |
2.2.2 随机方法 |
2.2.3 干预方法 |
2.2.4 评价方法 |
2.2.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2.2.6 实验的质量控制与风险控制 |
2.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比较 |
3.2.1 两组气囊上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 |
3.2.2 两组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致病菌阳性率比较 |
3.2.3 两组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细菌分布比较 |
3.3 两组VAP发生率比较 |
3.3.1 两组VAP发生率 |
3.3.2 两组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一致率 |
4 讨论 |
4.1 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对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的影响 |
4.2 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对VAP发生率的影响 |
4.3 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具有安全性 |
5 结论 |
6 研究创新点、局限性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局限性 |
6.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气管切开术中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应用效果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型硅胶牙垫在成人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研究设计 |
2.2.1 实验设计类型 |
2.2.2 随机对照 |
2.2.3 研究方法 |
2.2.4 两组气管插管患者的常规护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 |
2.3.2 口腔清洁度评定 |
2.3.3 粘膜完整情况 |
2.3.4 口腔护理所需时间 |
2.4 统计分析 |
2.5 实验的质量控制 |
2.5.1 操作技术培训及评估培训 |
2.5.2 录入数据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两组组间均衡性比较 |
3.2 两组气管插管移位度比较 |
3.3 两组口腔清洁度比较 |
3.4 两组粘膜完整情况比较 |
3.5 两组口腔护理操作所需时间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固定效果评价 |
4.2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清洁度影响 |
4.3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患者口腔粘膜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
4.4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患者行口腔护理时间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5.3 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式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整合医学主导下的急救中心创建对江西地区急性创伤性疾病救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我院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前与建设后的状况 |
1.1 引言 |
1.2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前的状况 |
1.3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后状况 |
1.3.1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后救治流程 |
1.3.2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后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 |
1.3.3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后软件设施的建设情况 |
第二部分: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前后1 年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的救治效果分析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2 方法 |
2.2.3 研究内容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因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结果 |
2.3.2 因急性创伤住院并进入ICU进行救治患者的临床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部分: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前后抢救室患者救治的分析 |
3.1 引言 |
3.2 资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2.2 方法 |
3.2.3 研究内容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部分: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前后1 年以腹部创伤为主的患者救治分析 |
4.1 引言 |
4.2 资料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方法 |
4.2.3 研究内容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创伤中心创建前后因腹部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结果 |
4.3.2 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前后因腹部创伤在抢救室救治患者的临床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全文小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创伤急救中心建设 |
参考文献 |
(5)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条件 |
1.1.3 分组 |
1.1.4 试验过程 |
1.1.5 干预药物 |
1.1.5.1 药物干预的时间 |
1.1.5.2 干预药物剂量调节方式 |
1.1.6 观察指标 |
1.1.7 临床资料和数据收集 |
1.2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病因构成及疾病严重程度指标比较 |
1.3.2 两组达标时间百分比、达标后药物用量均值比较 |
1.3.3 两组在机械通气、脱机拔管、ICU住院时间及ICU住院费用的比较 |
1.3.4 两组在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
1.4 讨论 |
1.5 不足 |
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镇痛镇静治疗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
2.1 镇痛治疗 |
2.1.1 镇静镇痛的目的 |
2.1.2 镇痛镇静的策略 |
2.1.3 镇痛药物的使用 |
2.1.4 镇痛药的不良反应 |
2.2 丙泊酚的应用 |
2.2.1 丙泊酚的药理作用 |
2.3 镇静镇痛治疗的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患者镇痛、镇静评估表 |
附录 B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
附录 C 一般资料和结局指标 |
附录 D ICU意识模糊评估表 |
附录 E 撤机筛查及自主呼吸试验(SBT)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的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
2.2 2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
2.3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7)三种固定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口气管插管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 |
1.1.2 经口气管插管固定不当相关并发症 |
1.1.3 国内外相关的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 |
1.1.4 指南对应用何种固定方法未明确推荐 |
1.1.5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与带管时间相关 |
1.1.6 小结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 |
1.3.1丝绸胶带交叉固定法 |
1.3.2 自锁式固定器固定法 |
1.3.3 绷带联合透明贴膜固定法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设计类型 |
2.2.2 随机分组 |
2.2.3 研究方法 |
2.2.4 资料收集 |
2.3 评价指标 |
2.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3.2 固定效果评价指标 |
2.3.3 每日气管插管固定次数 |
2.3.4 固定气管插管耗时 |
2.3.5 每日固定气管插管的费用 |
2.3.6 医用装置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 |
2.4 数据管理与统计学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5.1 研究设计阶段 |
2.5.2 研究实施阶段 |
2.5.3 统计处理阶段 |
2.6 技术路线 |
2.7 伦理原则 |
2.7.1 知情同意原则 |
2.7.2 保密原则 |
2.7.3 不伤害原则 |
2.7.4 自主原则 |
2.7.5 有益原则 |
3 结果 |
3.1 患者在七天内一般情况比较 |
3.2 导管固定效果情况比较 |
3.3 每日固定次数的比较 |
3.4 固定气管插管所用的费用比较 |
3.5 更换气管插管装置耗时对比 |
3.6 医用装置相关性皮肤损伤比较 |
4 讨论 |
4.1 经口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应用三种固定方法在七天内的固定效果 |
4.1.1 移位发生率随时间延长越来越高 |
4.1.2 第一天三组患者移位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
4.1.3 在第二到第五天内B组患者和C组患者移位情况低于A组 |
4.1.4 在第六到第七天B组的移位情况要低于A组和C组 |
4.2 经口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应用三种固定方法在七天内的固定次数比较 |
4.2.1 固定次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 |
4.2.2 在第一天三组患者所需的固定次数无统计学差异 |
4.2.3 二到五天内A组和C组固定次数多于B组 |
4.2.4 在六到七天A组固定次数最多 |
4.3 重症换者应用三种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在七天内固定成本比较 |
4.4 重症换者应用三种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首次更换固定装置耗时对比 |
4.5 重症换者应用三种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固定装置相关皮肤损伤 |
4.5.1 黏膜损伤随着带管时间的延长均在增多 |
4.5.2 三种固定方法在第一天内皮肤黏膜损伤无统计学差异 |
4.5.3 二到五天内的气管插管B组和C组皮肤黏膜的损伤小于A组 |
4.5.4 大于五天的气管插管B组固定方法皮肤黏膜的损伤最小 |
5 结论 |
6 研究局限及展望 |
6.1 研究可行性和局限性 |
6.2 课题实施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应用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参与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研宄的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院间转诊人工气道管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全麻插管在抢救非手术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困难气道ARF患者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操作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气管插管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D]. 冯海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经皮气管切开术围术期口腔冲洗联合声门下灌洗的应用效果观察[D]. 廉洁.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新型硅胶牙垫在成人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罗燕. 南昌大学, 2021(01)
- [4]整合医学主导下的急救中心创建对江西地区急性创伤性疾病救治效果的研究[D]. 郑林辉. 南昌大学, 2020(01)
- [5]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效果比较[D]. 熊民兴.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苏慧娜. 基层医学论坛, 2020(12)
- [7]三种固定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刘姗姗. 郑州大学, 2020(02)
- [8]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夏利华.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全麻插管在抢救非手术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李撰,韦瑜.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10)
- [10]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困难气道ARF患者的临床应用[J]. 张二辉,白奎,王玉珍,张春民,高海波,杨超. 临床肺科杂志,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