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用蛋白冷冻干燥过程中变性及相应的保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中[1](2019)在《应用于即时检测的核酸提取与扩增试剂冷冻干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酸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核酸提取试剂和核酸扩增试剂中含有蛋白质类活性物质(蛋白酶K和聚合酶等),这些生物活性成分在液态常温条件下难以长时间维持其生物活性。低温储存及运输(4 ℃和-20 ℃)的条件严重限制了核酸检测技术在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领域的产业化和临床应用。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可靠高效的方法实现核酸提取和扩增试剂的常温保存。由于生物活性原料在固态干粉状态下的稳定性远高于液态,因此,可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对试剂进行脱水处理,从而实现其在室温下的长期保存。本研究分别将核酸提取试剂中所需磁珠、蛋白酶K和助沉剂,核酸扩增试剂中所需缓冲液、三磷酸脱氧核苷酸(dNTPs)、引物、探针、酶预混装后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初步建立了核酸提取和扩增试剂的冻干处理工艺。对于核酸扩增试剂,我们首先筛选出海藻糖和蔗糖是核酸扩增试剂适宜的冻干保护剂,可以防止生物活性成分在冻干过程中受到损害。综合考虑两种糖类的价格和储存温度,我们最终选择蔗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其最佳添加浓度为:200 mmol/L;其次,为了便于冻干试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分装,本研究使用液氮快速冷冻塑形和利用聚乙二醇20000(PEG20000)的赋形作用,实现了完整冻干珠骨架的形成,并优化了PEG20000的添加浓度:2.8 mmol/L;进一步,通过加速稳定性评价实验验证了核酸扩增冻干试剂的长期保存效果:使用铝箔袋将核酸扩增冻干试剂密封保存于20 ℃两周后,其检测性能与未冻干液态对照试剂一致。对于核酸提取试剂,本研究将磁珠与蛋白酶K、助沉剂分开冻干。借鉴核酸扩增试剂的冻干工艺,确定了磁珠冻干时赋形剂的添加剂量:10 μL 20%PEG20000(w/v%);蛋白酶K、助沉剂冻干时冻干保护剂蔗糖的添加浓度为:200 mmol/L,赋形剂的添加剂量:10 μL 20%PEG20000(w/v%)。核酸提取冻干试剂密封后分别置于20 ℃和37 ℃保存18天后,检测性能与未冻干液态对照试剂一致。本研究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核酸提取和扩增冻干试剂,实现了核酸提取和扩增试剂的常温保存和运输。冻干试剂具备完整的冻干珠形态,可转移,且复溶速度快。本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下沉。
张建中,苏晓崧,张师音[2](2018)在《POCT核酸检测试剂的冷冻干燥处理及其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应用于核酸现场检测的床旁检验(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产品均为通过将液态试剂脱水处理,让试剂以固态形式在室温下保存,使得试剂的保存运输不再受到低温的限制,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脱水形式是冷冻干燥处理。冷冻干燥技术是使混合物中已经冻结的固态冰不经融化成液态水的过程而直接升华成气态,最终去除水分并保留其他有效组分的新式高效干燥技术。由于生物活性原料在固态干粉状态下的稳定性远高于液态,因此,通过冻干脱水处理,即能实现PCR体系中各组分在室温下的长期保存及稳定运输。该文综述了PCR扩增体系冻干试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冻干保护剂的添加与赋形剂的使用,并对核酸冻干试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赵永旭[3](2017)在《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干扰素具有重要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目前已应用于人类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是公认的较为有效的生物治疗药物之一。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αvirus,PEDV)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病原,属于冠状病毒,2011年出现新型变异毒株,并迅速呈现全国性大流行,造成我国哺乳仔猪大量死亡,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由于经典株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养猪生产中急切需要探索有效的防控技术,以解临床防控的当务之急。猪α-干扰素对猪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具有较好抗病毒效果。本研究以重组猪α-干扰素(rPoIFN-α)产业化为目标,对产业化发酵工艺生产、产品冻干保护剂、产品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rPoIFN-α在体内外PEDV感染有较好抗病毒效果,并优化了临床上产品使用方案,具有较好应用前景。本研究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毕赤酵母表达rPoIFN-α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为了建立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GS115/pPIK9K-PoIFN-α产业化的发酵工艺,我们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应用100L的发酵罐摸索了分批发酵和补料发酵(以溶氧为信号进行控制)的生产工艺,研究比对了不同发酵工艺对工程菌生长以及重组蛋白分泌表达的影响。结果为:分批发酵方式下培养16h,蛋白表达量达到高峰为1.15mg/mL,蛋白活性8.69×106U/mL,之后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在补料发酵方式下培养20h,蛋白表达量达高峰1.89mg/mL,蛋白活性5.29×107U/mL。补料发酵方式能够显着提高菌体密度及蛋白表达量,缩短发酵周期且蛋白活性优于分批发酵,具有很好应用价值。2.rPoIFN-α新型冻干保护剂及冻干工艺研究本试验通过对冻干保护剂配方、配苗比例及冻干曲线的对比研究,摸索rPoIFN-α冻干制剂的最佳的冻干工艺。结果显示,两种保护剂按照1:1的配苗比例分装,冻干曲线设定-40℃预冻5h,-40℃~-10℃升华10h,-10℃~2℃二次升华5 h,2℃~26℃解析干燥6 h,均可获得冻型稳定且剩余水分、真空度理想的rPoIFN-α冻干制剂。在冻干前后rPoIFN-α含量损失率方面,抗原活力稳定剂组冻干后含量降低0.13~0.89%,牛奶蔗糖保护剂组含量降低1.34~2.91%,显示在冻干过程中抗原活力稳定剂对rPoIFN-α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此外通过对各试验组rPoIFN-α在2~8℃和37℃条件下进行保存期及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牛奶蔗糖保护剂各试验组在2~8℃条件保存24个月或37℃条件保存10d,蛋白含量分别下降3~6%和2.5%~6%,蛋白活性平均下降约1~2个滴度;而抗原活力稳定剂各试验组在2~8℃条件保存24个月或37℃条件保存10d,蛋白含量下降小于1%,蛋白活性无变化。因此抗原活力稳定剂对rPoIFN-α的保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牛奶蔗糖保护剂。因此,选定抗原活力稳定剂作为该产品的冻干保护剂。3.rPoIFN-α冻干制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作用本研究制备3批rPoIFN-α冻干制品,采用牛肾细胞(MDBK)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测定rPoIFN-此生物学活性为1×107U/mL。该产品冻干后性状、剩余水分、真空度、纯粹性、安全性检验均符合《中国兽药典》相关制品质量检验要求。采用rPoIFN-α制品,测定其体外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株活性效果,采用2015012批次rPoIFN-α制品,测定其对PEDV的体外抑制效果,表明:(1)该批次rPoIFN-α在细胞上感作24h,对EBVAC15的阻断作用最明显,1个活性单位(107稀释)即可完全抑制病毒增殖;如果感作1h,则100个活性单位(105稀释)才可完全抑制病毒增殖。(2)rPoIFN-α和EBVAC15预混1 h后共感染细胞,1000个活性单位(104稀释)才可以完全抑制病毒增殖。(3)PEDV先感染细胞1h后,rPoIFN-α对病毒几乎无抑制作用。4.rPoIFN-α冻干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本研究选择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猪场,应用rPoIFN-α开展初生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rPoIFN-α对初生仔猪PED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存活率可达50%~70%,比未处理病猪提高20%~40%。通过临床应用跟踪,对rPoIFN-α使用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为:(1)rPoIFN-α用于发病早期紧急预防及治疗PEDV效果理想;(2)肌肉注射与口服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肌肉注射方式较口服便捷;(3)母猪和仔猪联用(母猪产前10 d和3d分别注射2.5头份rPoIFN-α,仔猪出生当天及第二天口服/注射1头份rPoIFN-α)预防效果明显优于母猪/仔猪单独使用;(4)PED发病中晚期时使用rPoIFN-α治疗效果不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仔猪发生PED中后期肠道已严重损伤,持续的腹泻引起机体严重脱水和酸中毒,仅用rPoIFN-α难以缓解脱水和酸中毒问题。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rPoIFN-α产业化生产工艺及体外效力检验方法,临床应用结果证明其对仔猪PED有较好治疗效果,并制定了本产品的猪场应用方案,为临床防治流行性腹泻提供了 一种新方法。
贺钰烜[4](2017)在《绵羊精子冻融损伤与精子蛋白质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渗透压和温度在冻融过程中的改变,影响精子的形态和功能,使精子质膜流动性、渗透性、脂质组成以及线粒体活性等发生改变。精子对氧化性胁迫敏感性很强,超低温冷冻对精子的头部、质膜、顶体、尾部以及精核都会产生损伤,使精子活动力和活率减弱,影响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等事件,这些结果与精子蛋白质的缺失或减少有关。目前,尚无有关绵羊精子冻融损伤的明确机制的报道,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兴起与普及,为从蛋白质层面揭示绵羊精子冻融损伤机制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绵羊鲜精和冻融精子为实验材料,利用二维电泳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差异蛋白质,通过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关键标志蛋白,然后利用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实时定量PCR等技术验证目的蛋白的表达状况,最后分析目的蛋白与绵羊精子冻融损伤的相关性。研究旨在通过筛选精子冻融损伤的蛋白标志物揭示绵羊精子的冻融损伤机制,为冷冻保护剂的研究提供候选分子靶标。结果显示:(1)冻融过程会显着降低绵羊精子活率、活动率、ATP含量、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和线粒体功能,增加精子DNA损伤和ROS含量,降低绵羊精子质量。(2)利用PDQuest8.0软件分析2-DE凝胶,将差异表达倍数设定为≥2,共得到25个差异蛋白质斑点,在冻融精子凝胶上丰度减少的有17个,丰度增加的有8个。差异蛋白质斑点经MALDI-TOF-MS鉴定,在国际生物信息学中心数据库(NCBI)搜索到相对应的21种蛋白质。利用GO注释和KEGG富集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表明冻融过程会引起绵羊精子蛋白质组整体水平的改变,差异蛋白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3)通过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发现,CK2(CK2α和CK2α’)可能参与冻融精子凋亡;HK1参与糖酵解过程,与冻融精子的能量供给有关;CK2和HK1可能是潜在的绵羊精子冻融损伤标志物。(4)利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发现CK2α、CK2α’和HK1蛋白在绵羊冻融精子含量降低。免疫荧光定位显示,CK2α主要分布在精子中段,CK2α’主要分布在精子顶体,HK1主要分布在精子头部和中段。(5)CK2α’蛋白含量在冻融精液的精浆中增加,HK1蛋白含量在冻融精液的精浆没有变化,说明冻融过程会使CK2α’蛋白外流到精浆,而HK1蛋白会在精子内部降解。(6)CK2α’和HK1 mRNA含量在冻融精子减少,说明冻融过程会使CK2α’和HK1 mRNA发生降解。(7)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发现,与鲜精相比,冻融精子的顶体完整率与CK2α’蛋白含量成正相关,冻融精子的DNA损伤率与CK2α’蛋白含量成负相关;冻融精子的凋亡率与CK2α蛋白含量成负相关;冻融精子的活动率与HK1蛋白含量成正相关,冻融精子的ATP含量与HK1蛋白含量成正相关。说明CK2和HK1蛋白能作为绵羊精子冻伤的蛋白标志物。研究表明: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筛选绵羊精子冻伤的蛋白标志物是可行的,通过蛋白质表达谱的构建,能够获得较为全面可靠的差异蛋白信息。通过蛋白质互作分析,能够筛选出绵羊精子冻融损伤的标志蛋白,通过验证标志蛋白的含量和分布,并与绵羊冻融精子质量参数作对比,能够得到标志蛋白与冻融精子质量的相关性。对潜在的绵羊精子冻融损伤标志蛋白的研究,有利于揭示绵羊精子冻融损伤的内在分子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展绵羊精子冷冻保护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徐旻[5](2015)在《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益生菌能够在人体的肠道内定植并生长繁殖,改善人体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从而促进人体保持健康。但是人体内低pH的胃酸和胆汁等不利条件会严重影响益生菌的活性,导致益生菌进入肠道内的活菌数减少,影响其定植并发挥益生功效。微胶囊化能够较好的保护菌体免受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挤压法制备过程简单,条件温和,适于用来制备益生菌微胶囊。因此,挤压法制备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采用挤压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作为壁材,将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化制备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并研究了其包埋率和缓释性能,通过响应面优化设计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干燥处理,并优化了复合冻干保护剂配方,提高了冻干后的菌体存活率。同时,对其胃肠道耐受性、贮存稳定性和降胆固醇能力进行分析研究。1.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壁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设计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制备的工艺条件,优化后得到最佳制备条件:壳聚糖浓度为0.8g/100mL,海藻酸钠浓度为2.7g/100mL,氯化钙浓度为2.0g/100mL,包埋率为76.24%。所制备的微胶囊粒径为1.63mm。本实验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在模拟肠液中的累计释放时间达8h。2.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后得到的冻干微胶囊复合保护剂配方为:甘油2%,脱脂乳粉6%,抗坏血酸0.6%,海藻糖9%。按此配比得到的复合保护剂大大增加了冻干后微胶囊中的活菌数量,提高存活率,结果显示菌体存活率为83.7%。3.将样品放于人工胃液中处理,3h后测定结果显示,未冻干微胶囊和冻干微胶囊都仍保持了较高的菌体存活率,均可达到75%。活菌数分别可达到1.75×109和1.52×109cfu/g。将经过人工胃液处理后的微胶囊放入人工肠液中处理3h后取样,测得微胶囊中活菌数仍有70%。由此说明,按照优化后得到的工艺条件所制备出的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对人工胃肠液有很好的耐受性。4.相同条件下,放于-20℃贮存的微胶囊活菌数量最多,6个月后仍可达5.8×108cfu/g。在4℃条件下贮存的微胶囊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在25℃条件下贮存的微胶囊随着时间的延长,活菌数大大下降,因此,选择-20℃条件下保存微胶囊。将菌粉放于37℃条件下保存,一个月后仅能够检测出少量活菌,而经包埋后的植物乳杆菌在两个月时活菌数仍能达到1.9×108cfu/g,说明微胶囊化的壁材对植物乳杆菌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5.植物乳杆菌菌粉的胆固醇去除率为28.46%,而包埋后植物乳杆菌的胆固醇去除率为25.73%。虽然包埋后的植物乳杆菌对胆固醇的降解率要低于未包埋植物乳杆菌对胆固醇的降解率,但仍表现出较好的降解效果,因此说明,微胶囊化并没有影响植物乳杆菌发挥其降胆固醇能力。
余丙洁,郑璐璐,郑龙,杨婷,王直滔,王晓杰[6](2014)在《多肽类药物冻干制剂的稳定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冻干制剂是目前用于多肽类生物制品干燥保存的一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剂型。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冻干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冻干保护剂和保护机制。
曹峰,孟昭春,张建国,孟诚,徐强,王晓花[7](2014)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纳豆菌冻干后存活率的影响》文中指出对不同预处理方法在纳豆菌微生态制剂加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纳豆菌发酵液以5 000 r/min离心10 min,用无菌生理盐水适当稀释,以1∶1.5(纳豆菌与保护剂质量比)的比例添加冻干保护剂,再将菌悬液pH值调节至7.5,经8℃,5 h的冷应激处理后,与未经预处理的样品相比,冻干后纳豆菌的存活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可达93.3%。
孙旭东,陈更新[8](2013)在《冻干活疫苗中保护剂的作用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阐述冻干活疫苗中保护剂的作用及研究。方法本文从冷冻干燥对疫苗损伤机理的基础上,对保护剂的保护机理和在生产过程中影响疫苗稳定性的因素进行阐述。结果与结论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按照生产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冻干疫苗、液体疫苗及各类佐剂疫苗。其中,在冻干活疫苗中保护剂的添加和冷冻干燥技术是目前保证活疫苗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冻干活疫苗中保护剂稳定性对于提高疫苗质量及加快新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杜淑环[9](2013)在《天蚕素抗菌肽B在苜蓿中的串联表达》文中研究说明天蚕素抗菌肽是宿主自身分泌的对外源病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多肽,抗菌肽以其对细胞毒性比较低和不易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两大优点,被人们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最合适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随着基因转化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植物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愈来愈受到世人关注。现今在国内外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培育新品种和生产药用蛋白已成为重点。用转基因植物表达并生产药用蛋白不仅避免了注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以转基因植物为主要方向来生产蛋白一定有美好的前景。天蚕素B (CecropinB,CB)基因是按照植物偏好性密码子合成的,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基于天蚕抗菌肽的基因组较小且在植物中表达量低,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的同尾酶连接手段,将天蚕素B首尾连接串联成双基因和三基因的较大片段,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CB单基因和CB串联体引入到紫花苜蓿中,为抗菌肽的产业化推广奠定基础。构建表达载体时,将天蚕素B及其串联体克隆进pSB130中,构建了pSB130-35S-CB、 pSB130-35S-CB2、pSB130-35S-CB3三个植物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EHA105,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CB引入紫花苜蓿。在筛选培养基上对转基因幼苗进行筛选,通过一系列分子检测,得到以下结论:1.成功合成植物偏好密码子CB基因,串联两个单基因的串联体CB2和串连三个单基因的串联体CB3。2.将测序正确CB及其串连体基因插入到pSB130-35S中,得到含CB基因及其串联体的植物表达载体pSB130-35S-CB、pSB130-35S-CB2、pSB130-35S-CB3。3.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及其串联体已经已成功整合到苜蓿基因组中。4.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单基因天蚕素抗菌肽和多个基因串联的串联体均已在紫花苜蓿中整合,并成功表达具有活性的蛋白。
蒋超[10](2013)在《hEGF-Dybowskin-2CDYa融合多肽的表达纯化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菌肽Dybowskin-2CDYa(accession no.:EU827809)是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从东北林蛙皮中分离鉴定得到的一条新型富含精氨酸的阳离子多肽(SAVGRHGRRFGLRKHRKH),该抗菌肽由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预测分子量为2154.2,等电点为12.60,带有10个正电荷。该肽是一条新型肽,不同于已报道的蛙类抗菌肽,具有正电荷多、等电点高、亲水性强等特点。前期研究结果表明Dybowskin-2CDYa抑菌活性性高、溶血活性低,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肽类抗生素药物。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是促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之一,能够强有力的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是上皮细胞、表皮细胞和间充质等敏感细胞的丝裂原。迄今,hEGF重组蛋白被广泛用于皮肤烫伤烧伤、角膜损伤及胃溃疡等方面且效果明显。在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以及刺激神经细胞分化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创伤、烧伤以及加速伤口愈合等疾病。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已经获得抗菌肽Dybowskin-2CDYa和hEGF融合肽基因序列,成功构建融合肽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0-hEGF-Dybowskin-2CDYa,并通过IPTG诱导成功表达稳定的新型融合多肽,本文优化了融合多肽的表达条件,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功能研究。表达水平受诱导培养基的组成、诱导温度、PH、IPTG浓度、诱导时间、培养基体积、通气量等条件影响。本实验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对诱导时间、IPTG浓度、诱导温度对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优化,研究最佳发酵工艺。通过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和低温长时间诱导表达,收集菌体,超声破碎,12000rpm离心收集上清和沉淀,12%SDS-PAGE分析,低温表达,判断融合多肽的表达形式。将收集的包涵体进行清洗、溶解、复性处理后,利用His标签进行亲和层析纯化、除盐,为确保在冷冻干燥过程中融合多肽保持其生物活性,在纯化样品中添加冻干保护剂,并通过复溶检测抑菌活性,优选得到最佳保护剂,并测定MIC。同时采用MTT方法和细胞划痕方法检测融合多肽的促3T3生长活性。研究结果: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在37℃、IPTG 1mmol/L条件下发酵4h达到最佳效果,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平均1L发酵液纯化后得到7g菌体及0.2~0.3g蛋白干粉,最佳保护剂为甘氨酸。纯化蛋白复性后进行抑菌活性实验,显示出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良好的抑制活性,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μg/ml、8μg/ml、4μg/ml。MTT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融合多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促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证明融合多肽具有促伤口愈合的生物活性。本文通过获得具有活性的融合多肽为研究抗菌肽Dybowskin-2CDYa的结构功能及抑菌机制奠定了物质基础物质,并为下一步研究融合多肽的皮肤修复功能与新药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二、药用蛋白冷冻干燥过程中变性及相应的保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用蛋白冷冻干燥过程中变性及相应的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于即时检测的核酸提取与扩增试剂冷冻干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核酸即时检测 |
1.1.1 基于微流控的核酸POC检测 |
1.1.2 核酸POC检测试剂冻干的意义 |
1.2 冷冻干燥技术 |
1.2.1 冷冻干燥的优势 |
1.2.2 冷冻干燥原理及过程 |
1.2.2.1 预冷冻 |
1.2.2.2 第一阶段干燥(升华干燥) |
1.2.2.3 第二阶段干燥(解析干燥) |
1.2.2.4 密封保存 |
1.2.3 冷冻干燥过程中试剂损伤和保护机理 |
1.2.4 基于赋形剂的冷冻干燥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2.1.2.1 主要试剂 |
2.1.2.2 病毒株 |
2.1.2.3 血清 |
2.1.3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核酸提取 |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2.1 靶标基因引物和探针的筛选 |
2.2.2.2 反应成分与反应程序 |
2.2.3 冻干工艺 |
2.2.3.1 冻干工艺过程 |
2.2.3.2 冻干参数摸索 |
2.2.3.3 冻干试剂外观及复溶性 |
2.2.3.4 冻干试剂残留水分测定 |
2.2.3.5 冻干试剂检测性能验证 |
2.2.3.6 冻干试剂保存稳定性初步评价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核酸扩增试剂的冷冻干燥 |
3.1.1 核酸扩增体系的建立 |
3.1.2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活性初步验证 |
3.1.3 核酸扩增试剂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
3.1.4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的赋形 |
3.1.4.1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外观初步验证 |
3.1.4.2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赋形剂的选择 |
3.1.5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性能验证 |
3.1.5.1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荧光增益值的影响因素 |
3.1.5.2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残留水分测定 |
3.1.5.3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检出率 |
3.1.5.4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特异性 |
3.1.5.5 核酸扩增冻干试剂保存稳定性初步评价 |
3.1.6 小结 |
3.2 核酸提取试剂的冷冻干燥 |
3.2.1 核酸提取冻干试剂活性初步验证 |
3.2.2 核酸提取冻干试剂活性的保持 |
3.2.3 核酸提取试剂赋形剂的筛选 |
3.2.4 核酸提取冻干试剂性能验证 |
3.2.4.1 核酸提取冻干试剂外观及复溶性 |
3.2.4.2 核酸提取冻干试剂提取效果验证 |
3.2.4.3 核酸提取冻干试剂保存稳定性初步评价 |
3.2.5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赋形剂PEG20000对冻干试剂的影响 |
4.2 影响冻干试剂长期保存稳定性的因素 |
4.3 冻干试剂质量控制体系的摸索 |
4.4 冻干试剂大批量生产的尝试 |
4.5 核酸检测冻干试剂的应用前景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POCT核酸检测试剂的冷冻干燥处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冻干保护剂的使用 |
1.1 常见的冷冻干燥保护剂 |
1.2 冻干保护剂的作用机制 |
2 赋形剂的使用 |
3 PCR试剂冷冻干燥过程中限制因素分析 |
3.1 引物、探针 |
3.2 温度 |
3.3 p H值、离子浓度 |
4 冻干试剂的应用 |
5 小结及展望 |
(3)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干扰素特性与应用概述 |
1 干扰素的分类 |
1.1 Ⅰ型干扰素 |
1.2 Ⅱ 型干扰素 |
2 生物学活性 |
2.1 抗病毒活性 |
2.2 抗肿瘤活性 |
2.3 免疫调节作用 |
2.4 基因工程表达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
3 干扰素的应用 |
3.1 干扰素在人医上的应用 |
3.2 干扰素在临床兽医上的应用 |
4 PoIFN-A研究进展 |
4.1 PoIFN-α分子结构 |
4.2 PoIFN-α作用机制 |
4.3 PoIFN-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5 干扰素应用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冷冻干燥保护剂应用概述 |
1 冷冻干燥对蛋白质的损伤 |
1.1 低温 |
1.2 pH值 |
1.3 失水 |
1.4 冷冻干燥保护剂 |
2 冷冻干燥保护剂的分类 |
2.1 小分子物质 |
2.2 大分子物质 |
2.3 其他类型保护剂 |
3 冻干保护剂的保护机理 |
3.1 冷冻保护机理 |
3.2 干燥中的保护机理 |
4 冻干保护剂的制备 |
4.1 配制 |
4.2 灭菌 |
5 应用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概述 |
1 病原学特征 |
2 流行病学 |
3 致病机理 |
4 诊断方法 |
4.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2 实验室诊断 |
5 预防与控制 |
5.1 灭活疫苗 |
5.2 弱毒活疫苗 |
5.3 基因工程疫苗 |
5.4 返饲 |
6 PEDV变异毒株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毕赤酵母表达RPOIFN-A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补料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菌体生长密度情况 |
2.2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菌体密度生长情况 |
2.3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蛋白动态监测情况 |
2.4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PoIFN-α蛋白浓度及活性情况 |
2.5 PoIFN-α浓缩工艺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RPOIFN-A新型冻干保护剂及冻干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材料和设备 |
2 方法 |
2.1 rPoIFN-α冻干品制备 |
2.2 rPoIFN-α冻干品检测 |
2.3 rPoIFN-α冻干品保存期试验 |
3 结果 |
3.1 rPoIFN-α冻干品检测结果 |
3.2 rPoIFN-α冻干品保存期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RPOIFN-A冻干制剂体外抗病毒活性测定 |
1 试剂与材料 |
1.1 试剂 |
1.2 材料 |
2 方法 |
2.1 物理性状 |
2.2 剩余水分测定 |
2.3 真空度测定 |
2.4 纯粹性检验 |
2.5 安全性检验 |
2.6 干扰素活性测定 |
2.7 干扰素抗PEDV效果测定 |
3 结果 |
3.1 物理性状 |
3.2 剩余水分 |
3.3 真空度 |
3.4 纯粹性检验 |
3.5 安全性检验 |
3.6 干扰素活性测定 |
3.7 干扰素抗PEDV效果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RPOIFN-A冻干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试验猪场PED诊断结果 |
2.2 1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
2.3 2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
2.4 3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
2.5 rPoIFN-α防治仔猪PED临床使用方案优化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
附录一 |
附录二 |
(4)绵羊精子冻融损伤与精子蛋白质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精子发生 |
1.1 睾丸构成 |
1.2 精子发生过程 |
1.3 精液组成 |
1.4 成熟精子结构 |
2.精液冷冻对绵羊繁殖的意义 |
2.1 精液冷冻的价值 |
2.2 绵羊精液冷冻研究进展 |
2.3 绵羊精液冷冻的意义 |
3.冻融过程对精子结构的影响 |
3.1 冻融过程影响精子质膜结构 |
3.2 冻融过程影响精子头部分子构成 |
3.3 冻融过程影响精子线粒体功能 |
4.精子RNA冷冻标志物的研究 |
4.1 精子mRNA与精子冻融损伤的关系 |
4.2 精子miRNA与精子冻融损伤的关系 |
5. 精子蛋白冷冻标志物的研究 |
5.1 蛋白质组学 |
5.2 精子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5.3 冻融精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6. 精浆蛋白冷冻标志物的研究 |
7.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绵羊冻融精子质量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1.3.1 精液的采集、冷冻和解冻 |
1.3.2 活率检测 |
1.3.3 活动率检测 |
1.3.4 精子形态学观 |
1.3.5 质膜完整率检测 |
1.3.6 DNA损伤检测 |
1.3.7 顶体完整率检测 |
1.3.8 活性氧含量检测 |
1.3.9 ATP含量检测 |
1.3.10 线粒体膜电势检测 |
1.3.11 扫描电镜检测 |
1.3.12 透射电镜检测 |
1.3.13 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动率、活率、形态和质膜完整率 |
2.2 DNA损伤、顶体完整率和活性氧含量 |
2.3 ATP含量和线粒体完整性 |
2.4 扫描电镜检测精子头部结果 |
2.5 透射电镜检测精子中段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绵羊精子冻融损伤的蛋白标志物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1.3.1 精液的采集、冷冻和解冻 |
1.3.2 精子蛋白提取 |
1.3.3 双向电泳 |
1.3.4 胶内酶切和MALDI-TOF/TOF MS鉴定 |
1.3.5 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绵羊鲜精和冻融精子的蛋白表达谱 |
2.2 差异蛋白的GO注释 |
2.3 差异蛋白的Pathway富集 |
2.4 差异蛋白互作分析和标志蛋白的筛选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HK1和CK2蛋白与绵羊精子冻融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1.3.1 精液的采集、冷冻和解冻 |
1.3.2 精子凋亡检测 |
1.3.3 免疫印迹 |
1.3.4 免疫荧光 |
1.3.5 QRT-PCR |
1.3.6 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K2α 蛋白与绵羊精子冻融损伤的相关性 |
2.1.1 CK2α'蛋白与绵羊冻融精子顶体和DNA损伤的相关性 |
2.1.2 CK2α 蛋白与绵羊冻融精子凋亡的相关性 |
2.2 HK1蛋白与绵羊冻融精子活动力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CK2与绵羊精子冻融损伤的关系 |
3.2 HK1与绵羊精子冻融损伤的关系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5)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益生菌概述 |
1.2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
1.2.1 抑制病原菌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
1.2.2 调节机体免疫力 |
1.2.3 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
1.2.4 减轻乳糖不耐症 |
1.3 微胶囊技术 |
1.3.1 微胶囊化的概念 |
1.3.2 微胶囊化的作用 |
1.3.3 益生菌微胶囊化的意义 |
1.3.4 益生菌微胶囊化的常用壁材 |
1.3.5 益生菌微胶囊化的常用方法 |
1.4 微胶囊的控制释放作用 |
1.5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
1.5.1 真空冷冻干燥概述 |
1.5.2 真空冷冻干燥对细胞的损伤 |
1.5.3 真空冷冻干燥保护剂 |
1.5.4 冻干保护剂保护机理 |
1.6 益生菌微胶囊制剂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制备工艺的优化设计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1.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种活化 |
2.2.2 植物乳杆菌 M1-UVs29 生长曲线的绘制 |
2.2.3 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的制备 |
2.2.4 微胶囊中菌体的释放 |
2.2.5 肠液缓释性能测定 |
2.2.6 单因素试验 |
2.2.7 响应面优化设计 |
2.2.8 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2.3.2 微胶囊粒径的测定 |
2.3.3 单因素试验 |
2.3.4 响应面优化设计 |
2.3.5 模型的验证 |
2.4 释放性能的测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真空冷冻干燥保护剂配方优化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菌种 |
3.1.2 培养基 |
3.1.3 保护剂 |
3.1.4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1.5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工艺流程 |
3.2.2 保护剂的制备 |
3.2.3 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的制备 |
3.2.4 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的真空冷冻干燥 |
3.2.5 测定方法 |
3.2.6 单因素试验 |
3.2.7 正交试验优化复合保护剂配方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2 选取主要影响因素 |
3.3.3 正交试验优化复合保护剂配方 |
3.3.4 正交优化冻干保护剂配方的验证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的体外释放试验及稳定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菌种 |
4.1.2 菌粉 |
4.1.3 培养基 |
4.1.4 实验药品及试剂 |
4.1.5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1.6 主要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工艺流程 |
4.2.2 胃液耐受性试验 |
4.2.3 肠液耐受性实验 |
4.2.4 贮存稳定性 |
4.2.5 37℃保存性实验 |
4.2.6 降胆固醇性能测定 |
4.3 分析测定 |
4.3.1 活菌计数 |
4.3.2 人工胃肠液处理后菌体存活率的测定 |
4.3.3 胆固醇降解率的测定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微胶囊的胃液耐受性 |
4.4.2 微胶囊的肠液耐受性 |
4.4.3 贮存稳定性 |
4.4.4 37℃保存性实验 |
4.4.5 降胆固醇性能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多肽类药物冻干制剂的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因素 |
1.1 玻璃转变温度 |
1.2 剩余含水量 |
1.3 生产工艺 |
1.3.1 冷冻 |
1.3.2 干燥 |
1.3.3 密封保存 |
1.4 辅料 |
2 多肽冻干制品保护剂 |
2.1 多羟基化合物 |
2.2 糖 |
2.3 氨基酸 |
2.4 聚合物 |
2.5 蛋白质 |
2.6 表面活性剂 |
3 保护机制 |
3.1 优先化作用 |
3.2 水代替假说 |
3.3 玻璃态假说 |
4 结语 |
(7)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纳豆菌冻干后存活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纳豆菌的培养收集 |
1.3.2 离心条件对纳豆菌活菌收得率的影响 |
1.3.3 纳豆菌冷冻干燥方法[8] |
1.3.4 纳豆菌冻干存活率的测定方法 |
1.3.5 菌体与保护剂的混合比例对纳豆菌冻干存活率的影响 |
1.3.6菌悬液p H值对纳豆菌冻干后存活率的影响 |
1.3.7 冷应激(Cold-shock)处理对纳豆菌存活率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纳豆菌离心条件的确定 |
2.2 纳豆菌菌体与保护剂的混合比例的确定 |
2.3 菌悬液p H值对纳豆菌冻干后存活率的影响 |
2.4 冷应激处理对纳豆菌冻干后存活率的影响 |
3结论 |
(8)冻干活疫苗中保护剂的作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冷冻干燥技术介绍 |
2 冷冻干燥对疫苗的损伤 |
3 保护剂作用机理 |
4 保护剂介绍 |
4.1 多羟基化合物 |
4.2 糖 |
4.3 蛋白质 |
4.4 聚合物 |
4.5 氨基酸 |
5 保护剂的选用 |
6小结 |
(9)天蚕素抗菌肽B在苜蓿中的串联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
1.1. 抗菌肽的分类 |
1.2 抗菌肽的结构特点 |
1.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1.4 抗菌肽的生物活性 |
1.5 抗菌肽的应用 |
1.6 抗菌肽研究遇到的问题 |
第二章 串联表达的现状 |
2.1 目的基因串联的方法 |
2.2 目的基因串联的应用 |
第三章 植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3.1 利用植物生产蛋白的优势 |
3.2 药用蛋白在植物反应器中表达的现状 |
第四章 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1.1 简介 |
1.2 实验材料 |
1.3 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hEGF-Dybowskin-2CDYa融合多肽的表达纯化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0.1 概述 |
0.2 抗菌肽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
0.2.1 α-螺旋结构类 |
0.2.2 开放性螺旋结构类 |
0.2.3 β-折叠型 |
0.2.4 环链结构类 |
0.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0.3.1 胞外作用机制 |
0.3.2 胞内作用机制 |
0.3.3 对真核细胞无影响的原因 |
0.4 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 |
0.4.1 抗菌肽对细菌的作用 |
0.4.2 抗菌肽对病毒的作用 |
0.4.3 抗菌肽对真菌的作用 |
0.4.4 抗菌肽对原虫的作用 |
0.4.5 抗菌肽对抗肿瘤作用 |
0.4.6 溶血活性 |
0.4.7 其他生物学功能 |
0.5 抗菌肽的应用前景 |
0.5.1 食品工业及食品保藏应用前景 |
0.5.2 药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
0.5.3 畜牧水产养殖业应用前景 |
0.5.4 农业工程应用前景 |
0.6 抗菌肽基因工程表达策略 |
0.6.1 表达系统的选择 |
0.6.2 人表皮生长因子 |
0.6.3 表达策略 |
0.7 表达纯化 |
0.7.1 包涵体的洗涤 |
0.7.2 包涵体的变性溶解 |
0.7.3 影响包涵体复性的物理因素 |
0.7.4 包涵体复性方法 |
0.8 冻干保护剂 |
0.8.1 糖类 |
0.8.2 氨基酸 |
0.8.3 多羟基化合物 |
0.8.4 蛋白质 |
0.8.5 聚合物 |
0.8.6 其他类型的保护剂 |
0.9 本文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hEGF-Dybowskin-2CDYa融合多肽的表达工艺优化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2.1 菌株 |
1.2.2 实验试剂 |
1.2.3 主要仪器 |
1.2.4 溶液和培养基配制 |
1.3 实验方法 |
1.3.1 阳性重组子的摇瓶水平活化与诱导 |
1.3.2 诱导产物的SDS-PAGE分析 |
1.3.3 发酵工艺优化 |
1.3.4 表达产物的确认 |
1.4 结果 |
1.4.1 诱导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1.4.2 表达工艺优化 |
1.4.3 融合多肽的表达方式分析 |
1.5 讨论 |
第二章 融合多肽hEGF-Dybowskin-2CDYA的纯化与功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株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主要仪器 |
2.2.4 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包涵体的处理 |
2.3.2 镍离子亲和层析分离纯化 |
2.3.3 蛋白的纯化处理 |
2.3.4 纯化产物的Western Blot鉴定 |
2.3.5 融合多肽对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6 划痕实验检测融合多肽对NIH3T3细胞迁移的影响 |
2.3.7 纯化产物的抑菌活性检测 |
2.4 实验结果 |
2.4.1 洗脱条件分析 |
2.4.2 冻干保护剂初步筛选 |
2.4.3 Western Blot鉴定分析 |
2.4.4 NIH3T3细胞增殖分析 |
2.4.5 融合多肽对NIH3T3细胞增殖的时间效用 |
2.4.6 细胞划痕实验结果 |
2.4.7 纯化产物活性检测分析 |
2.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药用蛋白冷冻干燥过程中变性及相应的保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于即时检测的核酸提取与扩增试剂冷冻干燥研究[D]. 张建中. 厦门大学, 2019(09)
- [2]POCT核酸检测试剂的冷冻干燥处理及其应用[J]. 张建中,苏晓崧,张师音. 临床检验杂志, 2018(05)
- [3]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D]. 赵永旭.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绵羊精子冻融损伤与精子蛋白质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D]. 贺钰烜.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5]植物乳杆菌缓释微胶囊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D]. 徐旻.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6]多肽类药物冻干制剂的稳定性研究进展[A]. 余丙洁,郑璐璐,郑龙,杨婷,王直滔,王晓杰.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4
- [7]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纳豆菌冻干后存活率的影响[J]. 曹峰,孟昭春,张建国,孟诚,徐强,王晓花.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4(07)
- [8]冻干活疫苗中保护剂的作用及研究[J]. 孙旭东,陈更新. 首都医药, 2013(22)
- [9]天蚕素抗菌肽B在苜蓿中的串联表达[D]. 杜淑环.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10]hEGF-Dybowskin-2CDYa融合多肽的表达纯化与功能研究[D]. 蒋超. 辽宁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