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抗体及Hercept Test标准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0)在《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Luminal型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分析[目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在三阴性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其与Luminal型乳腺癌的预后相关性尚不明确。因此我们评估了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肿瘤间质TILs水平和肿瘤浸润CD8+T细胞水平,同时通过分析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究Luminal型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特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596例经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前期Luminal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进行整张HE切片肿瘤间质TILs评估。其中160例进行CD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肿瘤间质浸润CD8+T细胞百分比(sCD8)和肿瘤细胞内CD8+T细胞百分比(iCD8)。分析TILs及CD8+T细胞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来检验TILs及CD8+T细胞水平是否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具有相关性。入选病例中有62例样本成功进行了 RNA测序,对比分析不同分组间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细胞相对值差异。[结果]高水平TILs(≥10%,第三四分位数)更多见于高组织学分级(P<0.001)、Luminal B/HER2-(P<0.001)、Luminal B/HER2+分型(P=0.002)及高 Ki67 增殖指数(≥25%,P=0.014)病例中。sCD8(≥5%,第三四分位数)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也具有类似相关性,但iCD8与临床病理因素间无显着相关性。尽管TILs和sCD8水平与患者DFS或OS无显着相关性,但在单因素(HR=0.51,95%CI 0.26-0.96,P=0.042)和多因素(HR=0.48,95%CI0.25-0.92,P=0.027)Cox回归生存分析中均显示iCD8的存在(≥1%,第三四分位数)与患者更长的DFS显着相关,iCD8的存在同时也提示患者具有更长的OS,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HR=0.35,95%CI 0.11-1.10,P=0.073)。RNA测序结果显示,整体Luminal型乳腺癌中TILs以CD4+辅助T细胞(29%)及M2型巨噬细胞(21%)为主,CD8+T细胞比例较低(1.3%),而不同分组间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免疫调节信号通路及免疫细胞分布存在较轻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复发组中B细胞受体信号相关基因表达有所上调。[结论]在绝经前期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中,iCD8阳性提示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TILs和sCD8与更强的肿瘤侵袭性相关,但与患者预后没有显着相关性。RNA测序结果显示Luminal型乳腺癌主要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第二章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目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预后评估及疗效预测中的价值可能存在差异。我们纳入中国人群大样本量乳腺癌病例,探究TILs水平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1032例经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的非新辅助治疗病例,进行整张HE切片肿瘤间质TILs评估。分析TILs水平与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生存分析来检验TlLs水平是否会影响患者DFS及OS,同时按分子分型进行分层分析,进一步评估TILs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与DFS及OS的相关性。[结果]高水平TILs(≥10%,第三四分位数)与ER、PR、HER2表达、高组织学分级及高Ki67增殖指数显着相关(P<0.001),同时更多见于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乳腺癌中(P<0.001)。TILs的高低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无显着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细胞为主型乳腺癌(LPBC,TILs≥50%)(HR=0.17,95%CI 0.04-0.68,P=0.013)为乳腺癌复发或转移的保护性因素,与非LPBC患者相比更不易出现复发/转移。按乳腺癌分子分型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在Luminal A型及Luminal/HER2-乳腺癌中TILs水平与DFS及OS均无显着相关性,在Luminal B/HER2-乳腺癌中TILs(连续性变量)(HR=0.97,95%CI 0.95-0.99,P=0.030)为影响患者DFS 的保护性因素,且 Luminal B/HER2+乳腺癌中高水平TILs患者较低水平者OS更长(HR=0.16,95%CI 0.04-0.74,P=0.019),生存分析显示在整体Luminal B型及HER2+乳腺癌中TILs(连续性变量、10%为界值的二分类变量)水平为影响DFS及OS的保护性预后因素。[结论]TILs水平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存在异质性,Luminal A型乳腺癌中TILs水平显着低于Luminal B/HER2-及Luminal B/HER2+乳腺癌、HER2过表达型及TNBC。TILs水平为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LPBC病例更不易出现乳腺癌复发和转移。在Luminal型乳腺癌中,TILs的预后价值存在差异,其在Luminal A型及Luminal/HER2-乳腺癌中没有预后提示作用,而在Luminal B型(无论HER2状态)乳腺癌中,TILs水平越高提示患者预后越好。第三章三阴性乳腺癌中PD-L1(22C3)与PD-L1(SP142)表达对比及其临床意义分析[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不同抗体克隆类型SP142及22C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59例三阴性乳腺癌手术组织样本,进行全切片SP142及22C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评估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免疫细胞PD-L1表达情况,同时收集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并进行预后随访,分析两种抗体表达差异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D-L1表达与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P142(ICs≥1%)与22C3(CPS≥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及41.3%,二者总符合率为82.33%,阳性表达病例Kappa值为0.571,SP142及22C3阳性表达病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抗体阳性患者均不易出现脉管侵犯(P=0.024,P=0.003),但组织学级别及Ki67增殖指数更高(P<0.001);PD-L1(SP142)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显着低于阴性患者(P=0.016)。单因素(HR=0.39,95%CI0.77-0.85,P=0.019)及多因素(HR=0.43,95%CI 0.20-0.96,P=0.039)Cox回归生存分析均显示SP142表达是影响患者DFS的保护性预后因素;尽管SP142表达与OS没有显着性关联,但单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SP142表达也有相似趋势,提示患者具有较长的 OS(HR=0.41,95%CI 0.17-0.96,P=0.041;Log Rank P=0.035)。与SP142相似,22C3阳性表达也有趋势提示患者DFS(HR=0.63,95%CI 0.31-1.28,P=0.200)及 OS(HR=0.75,95%CI0.35-1.63,P=0.47)更长,但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PD-L1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具有明显异质性;不同抗体克隆22C3与SP142在TNBC中表达情况存在差异,在临床检测中二者不可相互替代;SP142与22C3阳性表达均显示患者预后更好,PD-L1(SP142)阳性患者DFS明显延长。
赵娟[2](2017)在《进展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蛋白表达的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且呈快速上升趋势。作为一种激素相关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系统治疗的一种常规手段,准确评估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蛋白表达状态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乳腺癌治疗指南明确ER蛋白表达状态检测,以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蛋白表达、Ki67指数和HER-2检测应纳入浸润性乳腺癌的常规检查项目。本研究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对比研究ER在进展期浸润性乳腺癌原发灶和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异同与特点,分析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进展过程ER蛋白的均质性及稳定性,丰富对乳腺癌ER表达(尤其是转移灶ER表达)状况的认识。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2014年伴有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原发女性浸润性导管癌石蜡存档标本100例,所有病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手术术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等针对肿瘤的治疗措施。每个病例在原发灶肿瘤标本选取标记5个典型位点,腋窝淋巴结标记所有镜下可视转移灶位点,制备"全信息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ER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特点与稳定性。根据ER染色的细胞数量和强度进行半定量判读:ER(0):无染色或<10%的浸润性癌细胞呈现微弱的核染色;(1+):10%-30%的浸润癌细胞呈现较弱的核染色;(2+):≥30%的浸润癌细胞呈现中等强度的核染色;(3+):≥50%的浸润癌细胞呈现较强的核染色。结果10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原发灶500个位点中有效位点472个。原发病灶中只要有一个位点ER+就定义为该患者ER+,本组患者原发灶ER阳性率53%。ER蛋白表达情况:47例患者原发灶所有222个有效位点ER均为阴性表达;41例原发灶192个有效位点均为ER弥漫一致3+表达;另外12例共58个有效位点ER表达强度不一致,ER表达3+,2+,1+,和0的分别为26(44.8%),13(22.4%),7(12.1%)和 12(20.7%)。10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灶有效位点626个,转移淋巴结中只要一个位点ER+就定位为该患者转移淋巴结ER+,本组病例转移淋巴结ER阳性率54%。ER蛋白表达情况:46例所有249个转移淋巴结有效位点ER均为阴性表达;33例177个转移淋巴结有效位点均为ER弥漫一致3+表达;另外21例共200个有效位点ER表达强度不一致,ER表达3+,2+,1+,和0的分别为77(38.5%),15(7.5%),9(4.5%),和 99(49.5%)。通过比较100例原发灶与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ER蛋白表达情况,在原发灶所有位点ER3+表达的41例中,234(86.0%)个淋巴结转移灶ER3+表达,ER表达2+,1+,和0转移灶位点数分别为10(3.7%),4(1.5%)和24(8.8%)。按病例分析,39例(95.1%)相应转移淋巴结中见ER阳性表达,而28例所有淋巴结转移灶(168)均为3+表达;剩余2例总共3个淋巴结均阴性表达。原发灶所有位点ER均为阴性表达47例中,298(96.1%)个淋巴结转移灶ER阴性表达,ER表达1+,2+和3+的转移灶位点数分别为3(1%),3(1%)和6(1.9%)。按病例分析,40例所有淋巴结转移灶位点(224)均为阴性表达;1例所有4个淋巴结转移灶ER表达均为弥漫一致3+;另外6例共82个转移灶有效位点中,74(90.2%)个位点ER均为阴性表达,ER表达1+,2+和3+的位点数分别为3(3.7%),3(3.7%)和 2(2.4%)。在原发灶位点ER表达不一致的12例中,总共获得44个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位点。其中4例转移淋巴结ER阴性,4例转移淋巴结ER弥漫一致3+表达,另外4例的17枚转移淋巴结ER表达3+,2+,1+,0的位点分别为9(52.9%),2(11.8%),2(11.8%)和 4(23.5%)。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总的一致率87%。分层分析,在原发灶有ER阳性表达的53例中,47例相应淋巴结转移灶呈ER阳性表达,剩余6例的所有转移灶ER表达阴性,原发灶和转移灶ER阳性表达的一致率为88.7%,其中原发灶ER全部3+阳性表达的41例中,39例相应淋巴结转移灶ER阳性表达,一致率为95.1%;原发灶所有位点ER全阴的47例中,40例相应淋巴结转移灶均阴性表达,7例淋巴结转移灶ER阳性表达,原发灶和转移灶ER阴性表达的一致率为85.1%;原发灶位点ER表达但强度不一致(3+,2+,1 +)的12例中,8例见ER阳性转移淋巴结,一致率为66.7%。结论1、进展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蛋白表达在肿瘤原发灶和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之间一致性较高,其中原发灶ER全阴或者弥漫一致3+表达的病例,淋巴结与原发灶表达的一致性更高。2、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对肿瘤原发灶和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进行多点取样,更能全面反映肿瘤的ER蛋白表达状态。3、在组织芯片标本实施ER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表达模式呈现或3+或阴性表达。4、本组患者ER阳性率略低,可能与患者均有淋巴结转移有关。
韦常宏[3](2016)在《乳腺癌分子亚型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广西地区女性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意义研究目的 分析比较绝经后的中老年女性和年轻女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点,为个体化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77例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患者和102例年轻女性乳腺(≤35岁)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两组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子分型,结合临床和病理特征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分子亚型构成都是以Luminal B型为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病理类型分布构成、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绝经后和年轻女性各自有独特的分子亚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可以根据其进行预后风险评估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第二部分乳腺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不同分子亚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意义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收治的共206例女性乳腺病患者,随机分为166例乳腺癌组(观察组,n=166)及40例乳腺良性病组(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分子分型,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两组的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6+CD56+、CD19+的活性,结合临床和病理特征资料采用t检验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及HER-2过表达型中,CD3+活性、CD4+/CD8+比值与良性病组相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种分子亚型中,CD4+、CD19+活性与良性病组相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性型的NK (CD16+D56+)活性与良性病组相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Ⅱ级的CD4+活性明显低于组织学Ⅰ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Ⅲ级的NK(CD16+CD56+)活性明显低于组织学Ⅱ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CD4+活性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对于了解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病情观察、疗效监测、预后判断。第三部分OPN及P2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意义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P21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中的表达,分析两者在诊断和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1月-12月就诊收治的共53例女性乳腺病患者,随机分为43例乳腺癌组(观察组)及10例良性病组(对照组,n=10),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分子分型,后把两组的石蜡标本制作组织芯片后采用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OPN和P21的表达,结合临床和病理特征资料比较分析。结果:OPN和P21在乳腺浸润性癌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R和PR表达、复发转移均相关(p<0.05);P2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HER-2表达均相关(p<0.05);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的OPN阳性表达率高于Luminal A和Luminal 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非Luminal亚型中的表达率高于Luminal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非Luminal亚型中的表达率低于Luminal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N与P2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均与乳腺癌的进展有关,联合检测OPN与P21在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有助于乳腺癌预后的判断,能否作为分子分型新的标记物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莎[4](201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yclinD1表达与临床内分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与临床免疫指标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标本中cyclin D1表达情况,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cyclinD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临床免疫指标中的表达,运用Kaplan-Meier检验cyclinD1不同表达及有无内分泌治疗对预后影响进行生存曲线分析,应用比例风险模型对cyclinD1及临床指标如淋巴结转移、放疗、化疗、月经状态及有无内分泌治疗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cyclinD1表达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及ER表达水平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月经状态、临床分期、有无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PR,Her-2无显着相关性(P>0.05);cyclinD1不同表达时及有无内分泌治疗无瘤生存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yclinD1表达阳性时,有无内分泌治疗的无瘤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受累数目、内分泌治疗情况及cyclinD1表达状态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独立预后因素(P<0.05),淋巴结受累数目为危险因素(OR>1),内分泌治疗及cyclinD1则为保护因素(OR<1)。结论:CyclinD1阳性表达提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生存时间长,预后好,且其阳性表达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否行内分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cyclinD1表达情况可作为评判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及是否对内分泌治疗敏感指标之一。
任美敬[5](2014)在《乳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目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因其具有高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越来越受到临床及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近来的研究发现窖蛋白-1(Caveolin-1, Cav-1)以及单羧酸转运蛋白4(MCT4)在肿瘤间质成纤维细胞(CAFs)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预后有关。由于在前期的研究发现IMPC间质中含有大量的肌纤维母细胞,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Cav-1和MCT4在肿瘤间质CAFs的表达水平,从肿瘤微环境CAFs的角度探讨IMPC肿瘤发生以及浸润、转移等不良生物学特性发生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LSAB法检测86例IMPC中Cav-1及MCT4的表达,选取105例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作为对照,比较它们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表达的差异,并分析IMPC中间质Cav-1及MCT4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ER、PR、HER-2受体的表达状况等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这两种蛋白的表达与IMPC生存的关系。结果1. IMPC组转移淋巴结分期明显高于IDC-NOS组(P<0.001)。2.Cav-1表达于肿瘤上皮细胞与肿瘤间质细胞,IMPC组和IDC-NOS组中Cav-1在肿瘤间质CAFs中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其在肿瘤上皮中的表达(43%,37/86vs.14%,12/86, P<0.001;63.8%,67/105vs.13.3%,14/105, P<0.001)。IMPC组间质Cav-1的表达缺失率高于IDC-NOS组(57%,49/86vs.36.2%,38/105;P=0.004),而肿瘤上皮Cav-1在两组病例组中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P=0.901)。3.MCT4表达于肿瘤上皮细胞与肿瘤间质细胞,]IMPC组间质CAFs上MCT4的表达高于IDC-NOS组(68.6%,59/86vs.48.6%,51/105;P=0.005),而MCT4在肿瘤上皮中的表达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别。MCT4在肿瘤上皮与间质中的表达在IMPC及IDC-NOS组中均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4. IMPC病例中,间质Cav-1的表达缺失与MCT4的高表达有关(P<0.001)。5. IMPC病例中,间质Cav-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呈负相关(rs=-0.252, P=0.021; rs=-0.223, P=0.040);间质MCT4的表达与淋巴结分期正相关rs=0.298,P=0.019)。6.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间质Cav-1的表达与IMPC患者的无病生存呈正相关,间质Cav-1的表达缺失降低患者无病生存率(HR=3.945,95%CI=1.717-9.063, P=0.001);间质MCT4的高表达与患者的无病生存呈负相关(HR=3.605,95%CI=1.491-8.715, P=0.004)。而Cav-1及MCT4在肿瘤上皮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无关。多因素生存分析证明间质Cav-1与MCT4均是IMPC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指标(P<0.05)。并且进一步分析淋巴结转移的IMPC病例当中,如果将间质Cav-1表达阳性的病例组复发风险比率(hazard ratio, HR)设为1的话,那么间质Cav-1表达缺失的病组调整后的复发HR为4.365(95%置信区间,1.787-10.662)。结论1.间质CAFs上Cav-1与MCT4的表达均与乳腺IMPC患者的预后有关,可做为IMP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2. CAFs上Cav-1的表达缺失,MCT4的表达上调是CAFs参与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其可能是导致IMPC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分子机制之一。3.肿瘤微环境中CAFs上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提示CAFs可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依据。第二部分目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在乳腺癌的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免疫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不同部位的分布方式和密度的差异,以及评价乳腺癌中免疫抑制相关分子B7-H1的表达与Foxp3+Treg细胞浸润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对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意义,筛选出具有预后意义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为乳腺癌的个性化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例预后迥异的乳腺癌病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上皮内浸润、肿瘤间质浸润和瘤周浸润的不同免疫细胞,初步分析预后迥异的两组乳腺癌病例中浸润免疫细胞的差异。另外选取了501例术前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同样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肿瘤相关免疫因子B7-H1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分型及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关系,并且初步探讨了肿瘤细胞B7-H1的表达与Foxp3+Treg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1.在预后迥异的两组乳腺癌中,对比分析了免疫细胞的分布和密度:结果发现预后较好的一组病例中,肿瘤上皮内浸润的GrB+淋巴细胞、肿瘤上皮内和肿瘤间质浸润的T-bet+淋巴细胞、以及瘤周浸润的CD68+巨噬细胞,比预后较差的病例对应部位免疫细胞的浸润密度均高,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瘤周浸润的PD-1+淋巴细胞浸润密度则要低(P=0.044)。2.肿瘤细胞B7-H1的表达与多种不良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包括高组织学分级(rs=0.114,P=0.012),高淋巴结分期(rs=0.102,P=0.027),ER阴性(rs=-0.110,P=0.014)状态以及PR(rs=-0.141,P=0.002)阴性状态。并且与患者的无病生存与总生存呈负相关(P<0.001)。3.多因素发现肿瘤细胞B7-H1的表达可作为患者无病生存及总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4.B7-H1的表达在不同分子分型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在Basal-like型乳腺癌中,B7-H1的表达显着上调,B7-H1的表达在该亚型中仍具有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PFS, P=0.030; OS, P=0.020).5.B7-H1的表达与瘤内浸润的Foxp3+Treg细胞正相关(rs=0.287,P<0.001)。并且联合B7-H1的表达与Foxp3+Treg细胞进行生存分析,其发现B7-H1与Foxp3+Treg同时高水平的病例组具有吏差的预后和更低的生存率(PFS, P<0.001;OS, P<0.001)。此外,我们还分析了B7-H1的表达与PD1+T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并没有发现两者存在统计学相关性(rs=0.092,P=0.465)。结论肿瘤细胞B7-H1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患者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并有望成为对乳腺癌免疫治疗的靶向目标,并可能为缺乏有效治疗策略的Basal-like型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潜在的免疫靶标。B7-H1分子可能通过与Treg细胞的协同作用,负向调控适应性免疫,对于肿瘤的免疫逃逸具有重要的贡献。另外,筛选出的具有密度和分布差异的浸润免疫细胞,为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果海娜,李良,黄锦叶,王娜,陈昌伟,何江耀[6](201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TAD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TAD2、c-MYC和ER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釆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1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TAD2、c-MYC、ER、PR、HER-2、CK5/6、EGFR的表达,以及7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TAD2的表达。结果 ATAD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TAD2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基因分型(尤其basal-like亚型)、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与c-MYC有明显正相关性;ATAD2表达与ER、患者年龄、肿块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ATAD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并有望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尤其basallike亚型治疗的新靶点。
王淑玲[7](2013)在《Nek2及其剪接异构体Nek2A在乳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Nek2及其剪接异构体Nek2A作为一种中心体相关激酶,是中心体正确地复制、分离、成熟和建立双极纺锤体所必须的。本研究采用临床病理学与细胞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心体调控因子Nek2及其剪接异构体Nek2A在乳腺癌多个阶段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首次大样本地分析了Nek2及Nek2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并在代表乳腺癌不同病变阶段的人类乳腺癌发生模型MCF10细胞系(乳腺正常细胞系MCF10A.导管内癌细胞系MCF10DCIS.com和浸润性癌细胞系MCF10Cal)中初步探讨了Nek2及Nek2A基因调节中心体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是一个临床患者资料和基础细胞生物学相结合的系统性应用型研究,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方法在临床患者组织样本中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4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37例伴发的导管内癌,60例导管内癌和137例乳腺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中Nek2蛋白的表达,比较Nek2蛋白表达水平在不同病变的差异,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同时检测中心体的另外一个调节因子也是中心体之间的连接成分β-catenin,来初步探讨Nek2的作用机制。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50对乳腺浸润性癌和对应的正常组织中Nek2mRNA表达情况。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6例乳腺正常组织,66例导管内癌和6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剪接异构体Nek2A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在MCF10系列细胞系中检测Nek2及其剪接异构体Nek2A在代表乳腺癌不同发生阶段(乳腺正常细胞系MCF10A、导管内癌细胞系MCF10DCIS.com和浸润性癌细胞系MCF10Cal)的表达差异,筛选出高表达和低表达的细胞系。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将Nek2A基因表达载体导入Nek2A低表达的乳腺正常增生细胞系MCF-10A,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确认表达升高,利用SRB实验,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分别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中心体的影响,从而在细胞学水平上验证Nek2A基因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Nek2A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利用Nek2A-siRNA降低Nek2A在乳腺导管内癌细胞系MCF-10DCIS.com中的表达。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确认Nek2A表达降低,利用SRB实验、流式细胞术荧光染料碘化丙啶、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分别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中心体的影响。TRIzol法提取沉默后的细胞总RNA,采用Affymetrix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基因表达谱,以筛选差异基因,并且利用real-time 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筛选的差异基因。结果1、Nek2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Nek2蛋白表达在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比正常组织明显增高,Nek2在浸润性癌细胞质中的表达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肿物最大径和不同Ki67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k2在浸润性导管癌、伴发的导管内癌和纯的导管内癌细胞核中的表达分别是62/348(17.82%),28/137(20.44%),12/60(20.00%),同时检测Nek2mRNA表达,发现在浸润性癌组织显着高于正常组织。2、在导管内癌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Nek2在细胞质中的表达与β-catenin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二者的表达均与Ki67的表达成正相关。这些结果提示Nek2可能通过调节中心体之间的连接成分之一β-catenin的变化调节中心体,从而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作用。3、观察比较代表乳腺癌不同病变阶段的人类乳腺癌发生模型MCF10细胞系(乳腺正常细胞系MCF10A、导管内癌细胞系MCF10DCIS.com和浸润性癌细胞系MCF10Cal)和病人组织(包括乳腺正常、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Nek2及Nek2A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发现Nek2和Nek2A在导管内癌和浸润性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均明显增高。4、构建Nek2A的质粒并转染正常乳腺细胞系MCF-10A,发现增高Nek2A的表达导致MCF-10A细胞系中异常中心体的比例增高(Nek2A7.17±0.55%vs control1.93±0.3%,t=18.375, P<0.001)。5、合成特异的Nek2A-siRNA降低Nek2A在MCF-10DCIS.com(导管内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检测到降低Nek2A表达可以使MCF-10DCIS.com细胞系增殖减慢并且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在G1/GO期,从而为临床治疗寻找新的分子靶标及为针对性个体化治疗提供线索。6、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Nek2剪接异构体Nek2A-SiRNA降低其表达的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和对照组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比较,找出异常过表达和异常低表达基因,并且通过实时定量PCR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发现异常表达的基因多是与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分化等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为我们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Nek2及其剪接异构体Nek2A蛋白和mRNA表达在乳腺癌不同病变阶段中的差异可以为乳腺癌临床辅助诊断提供新指标,并且Nek2及其剪接异构体Nek2A可能作为潜在的乳腺癌治疗新靶点。
时倩[8](2013)在《乳腺癌的超声征象与其分子亚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分子亚型的关系,预测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更合理、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超声对乳腺癌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乳腺肿块于解放军88医院普外科就诊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共175例,其中男性患者1例,女性患者174例,年龄38~81岁。所有患者手术前都没有接受放疗和化疗,术前行乳腺的超声检查,详细记录病灶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内容如下:肿块的大小(以2cm作为分界点,分为≤2cm和>2cm两组)、肿块的边缘(有毛刺/无毛刺)、肿块的边界(边界清晰/模糊)、肿块的生长方位(水平生长/垂直生长)、肿块后方回声情况(有衰减/无衰减)、肿块的微小钙化情况(有微钙化/无微钙化)、肿块内的血供情况(0~I级/II~III级)、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有转移/无转移)。术后,肿块送病理。按照以下4个步骤制作标本:①常规取材②固定材料(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③石蜡包埋④切成3-4um薄片。标本制成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标本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水平。本研究根据ER、PR、C-erbB-2的表达水平,将乳腺癌划分为3种不同的分子亚型即: Luminal型(ER阳性或PR阳性,C-erbB-2阴性或阳性)、C-erbB-2过表达型(ER及PR阴性,C-erbB-2阳性)以及三阴性型(ER、PR、C-erbB-2均阴性)乳腺癌。全部数据资料运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乳腺癌肿块呈垂直生长、边缘不规则有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以及乏血供与ER、PR的阳性表达显着相关(P<0.05);肿块内微小钙化的出现及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C-erbB-2的阳性表达显着相关(P<0.05)。肿块的大小、肿块的边界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无显着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乳腺癌肿块的边缘、边界、生长方位、后方回声、有无微钙化、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血流分级与分子亚型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三阴性型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与良性肿瘤相似:边界清晰,边缘规则无毛刺,似有完整包膜,后方回声无衰减,癌灶内极少出现微钙化灶,容易漏、误诊;Luminal型癌灶更易表现为垂直生长、边界模糊、边缘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这些特征都是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因此不易误诊、漏诊;C-erbB-2过表达型癌灶内微钙化的发生率较高,且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1)乳腺癌的超声征象与ER、PR及C-erbB-2这三种受体的表达存在相关性。(2)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具有不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3)乳腺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与它的分子亚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4)通过超声影像学与免疫组化技术相结合,可初步估测乳腺癌的分子亚型,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从而为临床医生选择更合理、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为预后的评估提供更全面更准确更有价值的诊断依据,进一步提高超声对乳腺癌诊治的临床价值。
黄志恒[9](2012)在《胸苷激酶1(TK1)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占第一位,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西方国家中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十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在过去几十年,乳腺癌治疗效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例如,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结合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免疫治疗等降低了复发几率,提高了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然而,癌症的疗效仍不理想,特别是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因此,开发早期发现乳腺肿瘤的方法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早期发现乳腺肿瘤方面,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发现癌前病变上。探测到癌前病变并施行微创手术时一项有效的治疗肿瘤策略。在体检中心应用超声、钼靶等常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乳腺包块,病理检查可以区分良性病变与癌前病变。然而,这样的检查不能提示乳腺肿瘤的增值率,因此必须结合肿瘤扩增指标综合判断。近年来大家关注乳腺癌方面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上,目前研究的关注点多认为乳腺癌的预后与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激素受体、肿瘤增殖分数以及p53,C-erb-2等致癌基因有关。目前越来越多有关乳腺癌预后的标志物也被提出,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nm23基因、E-钙黏蛋白等。我们感兴趣的是在血清中检测这类异常蛋白升降水平,这样可以不用通过侵入性方法取样,来帮助我们评估肿瘤早期发生、肿瘤全切除后的效果以及疾病复发和预后评估。基于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的理论基础是由于肿瘤细胞失去正常细胞生长调控导致细胞恶性增殖,这一理论引导研究开发一种准确、无侵害性的血清学检验方法,即在现有仪器可能检测出肿瘤以前,将可能更早期检测已有肿瘤疾病或潜在的恶变,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时机。因此,寻求一种既与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密切相关的,又可用于血清学和组织学的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标记物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70年代初,称为“胚胎肿瘤抗原”CEA的发现,一度使人们相信,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被发现了。现一系列单克隆抗体,如CEA, CA19-9,CA125, CA15-3,由于它们的特异性未达到我们的期望,已在临床上应用仍有争议(12,13)但是通过对CEA及其它胚胎肿瘤抗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有关血液循环类肿瘤标记物不同特性的信息。Her2是一新临床应用的乳腺肿瘤蛋白质标记物,适用于血清学和组织学的检测已及免疫治疗,但Her2基因显性在乳腺癌中仅仅为25-30%(14),也限制了应用范围。胸苷激酶(TK)是DNA补救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在评估增殖细胞的增殖度中的起重要作用。人类细胞中有两种TK同工酶,一种位于细胞质中称为TK1,另一种位于线粒体中称为TK2,TK1是S期特殊酶,其浓度与DNA合成呈正相关,并随细胞周的变化而变化。既往研究表明,非增殖细胞的TKl和健康人血清和组织中的TK1,其含量极微或检测不到,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TK1酶伴随着肿瘤细胞数的急剧增殖而升高。目前国内外有很多报道是针对TK1在肺癌、宫颈癌、肠癌等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危险程度的关系,均认为TKl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正相关并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目前很多研究除了关注TKl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外,更多研究对血清TK1浓度及其动态变化感兴趣,并且探索TK1在辅助诊断、疗效监测、肿瘤筛查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第一部分胸苷激酶TK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人群组织中TK1表达及外周血中TK1浓度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和步骤:研究对象:(1)选取乳腺导管增生(UDH)、不典型增生(ADH)、导管原位癌(DCIS)与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研究TKl表达,UDH患者(n=25),ADH患者(n=22)。正常乳腺组织(n=20)取自UDH患者但与UDH组织分开作为对照。IDC(n=60)患者与DCIS(n=25),所有患者标本2010-2012年均取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肿瘤标本病理分期根掘AJCC癌症分级标准,分级依据WHO肿瘤分期标准。IDC:分级1级n=12,2级n=34,3级n=14;分期:Ⅰ期n=23,Ⅱa期n=19,Ⅱb期n=19,Ⅲa期n=2; DCIS分级:1级n=12,2级n=11,3级n=2;分期:所有患者均为0期。所有的癌前病变ADH诊断均依据WHO推荐标准。(2)上述IDC患者标本,首先对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分析,分析其组织学特征,病理及临床分期包括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常规检查之后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相关标志物表达情况,如ER、PR、p53C-erbB-2、Ki-67及TK1。(3)本实验共收集90例外周血样本,其中乳腺癌患者6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20例、健康人10例,应用增强发光-免疫点印染法检测血清中TK1浓度。参与实验的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免疫组化MaxVisonTM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TK1的表达:将组织标本石蜡包埋后进行连续切片,每片厚度4微米,切好后展开放置于经粘片剂APES处理过的载玻片上,置58~60℃烤箱中,烘烤60~120min。用二甲苯将切片脱蜡,用酒精梯度水化切片,用PH=7.4的PBS冲洗切片3次,每次3分钟。应用微波修复抗原:将切片浸入塑料染色缸中,染色缸装有PH=6.0的柠檬酸缓冲液,应用微波炉加热柠檬酸缓冲液至沸腾后停止加热,每次加热间隔5-10分钟,共加热15~20分钟。将切片放于室温下自然冷却,用PBS洗涤3次,每次3分钟。在每张切片加一滴或50u1的3%的H2O2,室温下孵育10分钟,此举目的是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用PBS冲洗切片3次,每次3分钟。在切片上滴加一滴一抗TK1,在室温下孵育60分钟。用PBS冲洗3次,每次3分钟。再在切片上滴加二抗,二抗为快捷型酶标羊抗鼠/兔IgG聚合物,在室温孵育30分钟。用PBS冲洗3次,每次3分钟。DAB显色:在切片上加显色试剂盒中A、B、C试剂各1滴,每滴中加0.85m1蒸馏水,充分混匀,放置于室温下避光显色3-5min,蒸馏水洗去试剂。用苏木素轻度复染切片,用自来水漂洗15mmin,用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最后中性树胶封片。处理好的切片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构。血清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分别将校准品1、校准品2、校准品3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的A1、A2及A3位置上,每孔3μ1;待检患者血清按顺序每孔3μ1点在后面的空孔上,将点好样品的硝酸纤维素膜放在室温下自然凉干,大约30mmin。用蒸馏水配制pH为7.6的抗体稀释液,洗涤液和封闭剂。在反应盒内首先用配置后的稀释液洗膜2次,清洗时需要轻轻振荡摇晃纤维素膜,每次大约1mmin。清洗过后加入封闭剂,封闭大约30min。将膜放入按1:500稀释度的TK1-IgY抗体中在室温下振荡摇晃让抗体与样本充分反应,大约120min;反应结束后用洗涤液洗涤纤维素膜3次,每次5mmin。将膜放入按1:500稀释度的生物素化抗IgY二抗中,在室温下振荡摇晃让抗体与样本充分反应,大约40min;反应结束后用洗涤液洗涤纤维素膜3次,每次5min。将膜放入按1:1500稀释度的SA-HRP中,在室温下振荡摇晃让抗体与样本充分反应,大约60min;反应结束后用洗涤液洗涤纤维素膜3次,每次5min。将膜浸入ECL发光试剂中,反应1min;将膜片取出,用吸水纸吸干发光试剂,同时将膜放入压膜透明胶片内挤干剩余溶液中,重新开始计时5min。将处理好的膜放入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仪,待5min计时结束后进行分析及拍摄。结果(1)正常的乳腺组织TK1染色为阴性或弱阳性。在UDH中,只有少数细胞染色,染色部位位于细胞浆。从DCIS至IDC患者,TK1染色逐渐加深。大部分TK1染色位于细胞浆中,只有小部分TK1染色位于细胞核内。(2)在乳腺癌患者中,TK1的阳性表达率为85%(51/60),TK1表达与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不明显,差异无显着性,而与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TNM分期成明显相关,差异有显着性(P均<0.05)。(3)TK1是在细胞水平表达,因此,肿瘤细胞中染色的数目可以使我们准确的了解不同肿瘤组织中TK1的表达情况。正常乳腺组织中TK1不表达或表达低于5%,UDH中TK1表达明显升高为3.3±1.4%,ADH中TK1的表达为8.6±2.8%,两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DCIS中TK1的表达明显升高20±14%,IDC中更是高达29.1±21.4%。在本组实验对象中,80-90%的ADH、DCIS及IDC患者TK1表达高于5%,而UDH患者中,只有10%患者TK1表达高于5%。(4)在DCIS与IDC患者中,TK1的表达从Ⅰ级到Ⅲ级逐渐升高。在IDC患者中,尽管不同分期之间TKl的表达有重叠,大体上也与肿瘤的分期成正相关。TK1表达的均值Ⅰ期与Ⅱa期(P=0.029),Ⅰ期与Ⅱb期及Ⅲa期(P<0.001),Ⅱa与Ⅱb期(P=0.196)。肿瘤直径>3cm的患者TK1表达明显升高(P<0.001)。(5) ADH、DCIS与IDC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0.6±8.1,45.3±5.6,50.3±13岁,UDH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5±7.7岁。(6)外周血中血清TK1浓度在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人中表达不同,差异有显着性,不同级别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血清TK1浓度表达也不同,差异有显着性,即乳腺病变恶性程度越高,患者外周血中血清TK1浓度也相应升高。结论(1)在不同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的乳腺癌中,TK1的表达存在差异,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升高,TK1的表达也相应升高,TK1是反应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一个敏感的标准。(2)在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中,高浓度的TK1与高分级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3)在正常人、乳腺良性病变、由低至高的组织学分级的乳腺癌中,血清TK1浓度逐渐升高,由此得出结论通过检查外周血血清TK1可以作为诊断乳腺癌病变的一个指标。第二部分血清中胸苷激酶TKl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意义及功能目的:(1)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外周血TKl含量的变化。(2)探讨外周血TK1含量的变化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和步骤: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3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4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不包括炎性乳腺癌患者。所有的患者都进行标准的新辅助化疗,大部分患者接受了4个疗程的环磷酰胺+表柔吡星序贯4个疗程的多西他赛。手术方式包括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术后按照乳腺癌治疗指南行辅助腋窝放疗、内分泌治疗或分子靶向治疗。随访包括术后第一年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询问病史及体检,第二年每六个月进行一次,以后每年体检一次。检查项目包括胸部X片、钼靶、血常规及肝功能等常规检查,其它附加的检查要依据患者的病史或检查结果。所有的数据整理记录,包括确诊时年龄、肿瘤分期、治疗方案、随访配合、研究终止点。研究终止点设定为肿瘤复发或与肿瘤相关的死亡。按以下时间点采集血清标本:新辅助化疗前,每次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后,每次辅助化疗后,辅助化疗后第3、6、12、24个月。因为统计学原因,48名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前、手术前、手术后辅助化疗前及辅助化疗后3个月4个时间点进行数据统计。血清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用蒸馏水配制pH为7.6的抗体稀释液,洗涤液和封闭剂。将校准品1、校准品2、校准品3点样到硝酸纤维素膜的A1、A2及A3位置上,每孔3μ1;待检患者血清按顺序每孔3μ1点在后面的空孔上,室温下自然凉干,30min。在反应盒内用配置后的稀释液振摇洗膜2次,每次1min。加入封闭剂,封闭30min。按1:500稀释度加入TK1-IgY抗体,室温下振摇反应120mmin;弃去反应液后用洗涤液振摇洗涤3次,每次5min。按1:500稀释度加入生物素化抗IgY二抗,室温下振摇反应40min;弃去反应液后用洗涤液振摇洗涤3次,每次5min。按1:1500稀释度加入SA-HRP,室温下振摇反应60mmin;弃去反应液后用洗涤液振摇洗涤3次,每次5min。加ECL发光试剂,过膜浸湿,精确反应1min后将膜片用吸水纸吸干,重新计时5min,同时将膜放入压膜透明胶片内挤干剩余溶液。将膜放入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仪内,待5min计时结束后进行拍摄及分析。HER-2的检测应用FISH方法检测HER-2≥2定义为阳性。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水平检测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水平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活性>10%定义为阳性。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应用SPSS软件。S-TK1,肿瘤大小,肿瘤分级,HER-2,淋巴结状态,ER与PR等应用t检验,卡方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实验共有48名患者参与,确诊的平均年龄为49岁,平均随访的时间为28个月。由于是局部晚期乳腺癌,大部分(46名)患者接受了改良根治术。共有22名患者出现了肿瘤的复发,其中18名(81.8%)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由于我们所检测的乳腺癌标本S-TK1浓度有波动,根据既往的研究结果,我们将S-TK1浓度2.0定为临界值。患者分为2组:S-TK1低表达组(<2.0PM,n=19)及S-TK1高表达组(>2.0PM,n=29)。(2)通过本研究注意到,血清中S-TK1高的患者较血清中S-TK1低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及癌症相关的死亡。尽管高S-TK1浓度似乎可以作为预后指标,但我们必须评价S-TK1是否是淋巴结状态的协变量,换句话,即高S-TK1水平是否可以替代阳性淋巴结作为预后指标?这两个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联系(P=0.11),因此可以明确高S-TK1浓度并非淋巴结状态的协变量。下一步,本实验继续评价高S-TK1浓度是否与其它已知的临床及病理指标相关。经过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高S-TK1浓度与肿瘤大小(P=0.15)、淋巴结状态(P=0.11)、ER (P=0.63)、PR (P=0.45)、及HER-2(P=0.89)均没有明显相关,由此提示S-TK1浓度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3)为了进一步验证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血清中S-TK1浓度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我们用COX回归分析来比较S-TK1及其它已知的临床病理指标所预示的肿瘤复发风险(表2)及肿瘤相关死亡风险(表3)。无论对于DFS还是肿瘤相关死亡,S-TK1过表达及转移淋巴结状态都是预后指标。新辅助化疗后,血清中S-TK1高浓度患者较低浓度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明显增高(P=0.003)。作为对照,淋巴结转移到患者较未转移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明显增高(P=0.002)。结论:(1)血清中S-TK1高的患者较血清中S-TK1低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及癌症相关的死亡。(2)S-TK1浓度可以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一个相关预后指标。创新性及意义1.本课题首次检测了乳腺癌外周血TK1的表达情况,通过临床资料分析、病例随访,阐述了外周血TK1的表达与病人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2.本课题首次研究了TK1在乳腺癌组织与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深入探讨了TK1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3.本课题首次将TKl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了对比,阐明了TK1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指标。
唐帆,马辉[10](2011)在《Her-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Her-2蛋白、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Her-2蛋白在乳腺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20/44)、11.4%(5/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ER、PR明显相关(P均<0.05),而与患者年龄、月经情况无关(P均>0.05);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组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腋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HER-2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既可用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也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浸润转移的重要指标。
二、两种抗体及Hercept Test标准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抗体及Hercept Test标准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Luminal型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资料收集 |
3) 实验方法 |
4) 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及CD8+T细胞评估方法 |
5) 乳腺癌分子分型方法 |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1) Luminal型乳腺癌TIL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 TILs及肿瘤浸润CD8+T细胞与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
3) Luminal型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差异对比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总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及随访资料收集 |
3) 乳腺癌分子分型标准 |
4) 肿瘤间质浸润淋巴细胞评估方法 |
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乳腺浸润性癌TILs与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
3) TILs与乳腺浸润性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4) 依据乳腺癌分子分型分层分析TILs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本章总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三阴性乳腺癌PD-L1 (22C3)与PD-L1 (SP142)表达对比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资料收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判读 |
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TNBC中PD-L1(SP142)与PD-L1(22C3)表达结果对比分析 |
3) TNBC中PD-L1(SP142)与PD-L1 (22C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
4) TNBC中PD-L1(SP142)与PD-L1 (22C3)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5.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预后及疗效评估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资金支持及论文发表 |
个人简历 |
(2)进展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蛋白表达的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2.1 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剂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标本来源 |
3.2 临床病理资料 |
3.3 全信息组织芯片制备 |
3.4 E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
3.5 结果判读 |
4 结果 |
4.1 全信息组织芯片信息 |
4.2 原发灶各位点ER蛋白表达状态 |
4.3 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各位点ER蛋白表达状态 |
4.4 E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
5 讨论 |
6 总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乳腺癌分子亚型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广西地区女性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意义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乳腺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不同分子亚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意义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部分 OPN及P2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意义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yclinD1表达与临床内分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5)乳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v-1和MCT4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预后的关系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试剂 |
1.1.2 实验主要仪器 |
1.1.3 病理组织学诊断和分析 |
1.1.4 研究对象 |
1.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1.6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
1.2.2 Cav-1在乳腺癌肿瘤细胞和间质的表达 |
1.2.3 MCT4在乳腺癌肿瘤细胞和间质的表达 |
1.2.4 间质Cav-1和间质MCT4表达的相关性 |
1.2.5 间质Cav-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 |
1.2.6 间质MCT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 |
1.2.7 间质Cav-1和间质MCT4的表达与乳腺IMPC患者生存的关系 |
1.2.8 间质Cav-1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IMPC病例中的表达意义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乳腺癌及微环境TILs中B7-H1/PD-1~+表达与预后及分子分型的关系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研究对象 |
2.1.4 研究方法 |
2.1.5 乳腺癌分子分型标准 |
2.1.6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乳腺癌浸润免疫细胞的分布和数目特点以及肿瘤相关免疫分子的表达 |
2.2.2 肿瘤细胞中B7-H1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的关系 |
2.2.3 B7-H1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
2.2.4 B7-H1在Basal-like型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
2.2.5 B7-H1的表达与Foxp3~+Treg细胞以及PD1~+T淋巴细胞的关系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TAD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Nek2及其剪接异构体Nek2A在乳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细胞系 |
1.1.2 临床病例资料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试剂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免疫组织化学 |
1.2.2 组织中提取RNA,半定量RT-PCR |
1.2.3 原位杂交 |
1.2.4 细胞培养 |
1.2.5 质粒构建,siRNA合成转染 |
1.2.6 细胞系中RNA提取及半定量RT-PCR |
1.2.7 Western Blot实验 |
1.2.8 免疫荧光实验 |
1.2.9 细胞增殖实验 |
1.2.10 免疫细胞化学 |
1.2.11 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分析 |
1.2.12 细胞总RNA的提取和基因芯片分析 |
1.2.13 Real-time PCR验证基因芯片筛选的差异基因 |
1.3 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Nek2在患者乳腺组织样本中的表达 |
2.1.1 患者乳腺组织样本中Nek2蛋白表达 |
2.1.2 在患者乳腺组织样本中Nek2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 |
2.2 β-catenin在患者乳腺组织样本中的表达 |
2.2.1 患者乳腺组织样本中β-catenin表达 |
2.2.2 患者乳腺组织样本中β-catenin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 |
2.3 患者乳腺组织样本中Nek2表达与β-catenin及Ki67的关系 |
2.4 患者乳腺组织样本中Nek2 mRNA表达 |
2.5 Nek2A特异探针行原位杂交 |
2.6 Nek2及其剪接异构体Nek2A在MCF-10系列细胞系中的表达 |
2.7 Nek2A质粒转染Nek2及Nek2A低表达的细胞系MCF-10A |
2.8 Nek2A-siRNA转染Nek2高表达的细胞系MCF-10DCIS.com |
讨论 |
3.1 Nek2及Nek2A激酶与乳腺癌中心体异常 |
3.2 Nek2及Nek2A的结构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3.3 Nek2及Nek2A表达与增殖指数Ki-67的关系 |
3.4 Nek2和β-catenin表达的相关性 |
3.5 Nek2在MCF-10细胞系的表达 |
3.6 Nek2及Nek2A过表达对异常中心体的影响 |
3.7 Nek2A-siRNA可能通过细胞周期阻滞影响细胞增殖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乳腺原位癌研究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乳腺癌的超声征象与其分子亚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胸苷激酶1(TK1)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胸苷激酶TK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清中胸苷激酶TK1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意义 |
前言 |
实验材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不足之处 |
附图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发表外文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两种抗体及Hercept Test标准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与分子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张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2]进展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蛋白表达的稳定性分析[D]. 赵娟. 浙江大学, 2017(01)
- [3]乳腺癌分子亚型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D]. 韦常宏.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4]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yclinD1表达与临床内分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刘莎.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5]乳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研究[D]. 任美敬.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6]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TAD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果海娜,李良,黄锦叶,王娜,陈昌伟,何江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01)
- [7]Nek2及其剪接异构体Nek2A在乳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D]. 王淑玲.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8]乳腺癌的超声征象与其分子亚型的相关性研究[D]. 时倩. 泰山医学院, 2013(01)
- [9]胸苷激酶1(TK1)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的研究[D]. 黄志恒. 山东大学, 2012(05)
- [10]Her-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唐帆,马辉. 农垦医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