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地形图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凯[1](2021)在《散光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Acrysof IQ Restor Toric(ART)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0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且角膜散光≥0.75D的患者共79例(85眼)。将患者分成两组:ART组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RT人工晶体植入术;Toric组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手术。收集患者术前资料:性别、年龄、眼别、角膜散光、眼压、轴长、基础泪液分泌量、晶体度数、UDVA、CDVA;术后资料:裸眼远中近视力、矫正远中近视力、绘制离焦曲线、残余散光、OPD-ScanⅢ波前像差仪测量晶体旋转轴位、总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MTF、SR;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患者术后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满意度、脱镜率。结果:1、ART组术后的UNVA和UIVA优于Toric组(近:P<0.01;中:P=0.039),而UDVA、CDVA、CIVA、CNVA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ART组与Toric组术前角膜散光和术后残余散光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ART组和Toric组术后残余散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41)。3、ART组与Toric组晶体旋转度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53)。4、Toric组离焦曲线呈单峰状,在0D处有1个焦点;ART组离焦曲线呈双峰状,在0D和-2.5D处形成远近2个焦点,中距离焦点视力略有下降。ART组提供了更广阔的焦深范围为(+1.5D~-4.0D),而Toric焦深范围为(+1.0D~-1.50D)。5、瞳孔直径4mm时,Toric组在5c/d空间频率的MTF值优于ART组(P<0.05)。瞳孔直径4mm时,Toric组的SR优于ART组(P<0.01);瞳孔直径6mm时的S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21)。6、瞳孔直径4mm和6mm时,ART组与Toric组的总像差、高阶像差、球差、慧差、三叶草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ART组术后视中和视近裸眼脱镜优于Toric组(中:P=0.026;近:P<0.01),而视远裸眼脱镜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58)。8、ART组视中和视近满意度优于Toric组(中:P=0.027;近:P<0.01),而视远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4)。9、ART组术后的VF-14量表评分优于Toric组(P<0.01)。结论:1、ART人工晶体在不增高术后像差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矫正散光,同时提供术后远中近全程视力。2、ART人工晶体脱镜率高、满意度好、生存质量高。3、ART与Toric人工晶体均具有良好的晶体稳定性。
郝泽宇[2](2021)在《超声乳化联合个性化角膜切口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个性化角膜切口是否可以安全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角膜散光,为白内障手术医生提供更多以及更合理的矫正散光的策略。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且角膜散光值≥0.75D的患者162例(162眼)。将其中0°<陡峭轴向<45°的45只眼分为:实验组A组26只眼和对照组a组19只眼,将45°≤陡峭轴向<90°的57只眼分为实验组B组30眼和对照组b组27只眼,将90°≤陡峭轴向≤180°的60只眼分为实验组C组35只眼和对照组c组25只眼。所有对照组均行135°透明角膜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实验组A组行180°透明角膜2.8mm主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行90°透明角膜2.8mm主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C组行陡峭轴透明角膜2.8mm主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的角膜散光值、散光轴向、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和中央角膜厚度,比较个性化角膜切口和常规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及术后效果。结果:1、0°<陡峭轴向<45°:180°透明角膜切口可矫正患者的角膜散光,术后3月时,患者角膜散光平均降低0.26D,陡峭轴向朝垂直方向平均增大6.65°。135°常规角膜切口加重了患者的角膜散光,术后3月时,角膜散光平均增加0.42D,陡峭轴向朝垂直方向增大20.16°。2、45°≤陡峭轴向<90°:90°透明角膜切口可矫正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术后3月时,患者角膜散光平均降低0.12D,陡峭轴向朝水平方向平均降低12.50°。135°常规角膜主切口加重了患者的角膜散光,术后3月时,角膜散光平均增加0.22D,陡峭轴向朝水平方向降低15.38°。3、90°<陡峭轴向≤180°:陡峭轴透明角膜主切口可矫正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术后3月时,角膜散光平均降低0.57D,术后陡峭轴向稳定,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5°常规角膜主切口加重了患者的角膜散光,术后3月时,角膜散光平均增加0.04D,陡峭轴向朝水平方向降低8.64°。4、术后1月起,所有实验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高于其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实验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其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组患者的前房深度在术后均显着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在术后1周时均增厚,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在术后1月时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6组患者间前房深度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程度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乳化联合个性化角膜切口的手术方式是安全的;2、当患者0°<陡峭轴向<45°时,选择在180°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可小幅度矫正患者的角膜散光;3、当患者45°≤陡峭轴向<90°时,选择在90°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可小幅度矫正患者的角膜散光;4、当患者90°<陡峭轴向≤180°时,选择在陡峭轴向行透明角膜切口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角膜散光,且散光轴向更稳定;5、超声乳化联合个性化角膜切口可使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的恢复更佳;6、超声乳化联合个性化角膜切口不会对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和中央角膜厚度造成额外的负面影响。
姜慧敏[3](2021)在《Toric人工晶体联合四孔囊袋张力环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白内障手术中,植入4孔囊袋张力环和2孔囊袋张力环对术后视力、残余散光、Toric人工晶体旋转稳定性以及后囊膜浑浊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收集我院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散光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眼共33例,纳入术眼的术前角膜散光≥1.5 D,眼轴长≥25.5 mm。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B组17例),术前将术眼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A组和B组。术前使用IOL Master计算Toric人工晶体球镜度数,使用Pentacam获得角膜散光的相关参数,将术眼K1、K2值及其轴位、切口位置、人工晶体球镜度数、预计术源性散光值输入Alcon提供的在线计算器,计算出所需Toric人工晶体型号及需放置的轴位。裂隙灯下对Toric人工晶体的预计轴位和手术切口位置进行标记。所有术眼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同一套仪器设备完成,A组的术眼在白内障摘除后,于囊袋内植入4孔囊袋张力环,接着植入Toric人工晶体;而B组的术眼将在白内障摘除后,于囊袋内植入2孔囊袋张力环。随访术后6个月,分别检查Toric人工晶体位置、术后视力、残余散光度数以及后囊膜浑浊情况。结果:33例术眼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眼的囊袋内均植入Toric人工晶体与囊袋张力环,手术过程中没有后囊膜破裂、眼内出血及虹膜损伤等情况出现。随访至术后6个月,Toric人工晶体和囊袋张力环依旧位于囊袋内,角膜透明,瞳孔对光反射良好,没有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检查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A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54±0.19,最佳矫正视力为0.20±0.13;B组术后裸眼视力为0.66±0.18,最佳矫正视力为0.27±0.15。术后两组间的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0.05)。A组和B组的平均残余散光值分别为0.56±0.22 D和0.92±0.24D,A组术后残余散光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01)。术眼充分扩瞳后,在裂隙等下观察Toric人工晶体的轴位,并与目标轴位进行比较,A组Toric人工晶体平均旋转度为1.00°±0.73°,B组为3.53°±1.46°,A组旋转度数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01)。用裂隙灯检查后囊膜浑浊情况,两组均未出现2级及以上的后囊膜混浊。结论:1.Toric人工晶体可以有效矫正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2.对于高度近视伴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时,囊袋张力环的使用可以增加Toric人工晶体的稳定性,并且4孔囊袋张力环的效果优于2孔囊袋张力环。两种囊袋张力环植入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残余散光度数及术后Toric人工晶体的旋转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囊袋张力环可以使Toric人工晶体与后囊膜之间贴附更加紧密,防止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膜迁徙,减少了后囊膜浑浊的发生率。
张良[4](2020)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白内障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82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术后视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2例(82眼)患者术后视力有显着提高,术后1个月最佳视力0.5~1.0为58例(58眼)、占70.7%;最佳视力0.3~0.5为21例(21眼)、占25.6%;脱残率达到100.0%。伤口一期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前房形成好。术后7 d内出现虹膜睫状体炎2例,角膜水肿19例,一过性高眼压3例,前房出血2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能够有效提高白内障患者的视力,适应证广,疗效显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夏宁[5](2020)在《硬核白内障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硬核白内障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8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组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各40例。常规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组开展常规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置入手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开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并发症(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虹膜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常规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手术时间为(0.27±0.17)h,短于常规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组的(0.39±0.1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常规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
孙建红[6](2020)在《两种不同位置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低度数角膜散光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对于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陡峭轴和上方两种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术前角膜散光≤1.0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99例(104眼),根据不同切口位置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切口均位于透明角膜,大小为3.0mm。A组手术切口位于陡峭轴位(角膜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根据术前角膜散光大小再分为两组,角膜散光≤0.5D的患者为A1组,角膜散光0.5D~1.0D的患者为A2组。B组手术切口为常用上方切口(约1100轴位),同样根据术前角膜散光大小再分为两组,角膜散光≤0.5D的患者为B1组,角膜散光0.5D~1.0D的患者为B2组。检查术前及术后1d、1wk、1mo、3mo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大小及轴位,用网上在线计算器(http://www.sia-calculator.com/)计算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大小,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裸眼视力:A、B两组患者术后1天、1周、1月、3月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好转趋势。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A1组平均视力优于B1组,A2组平均视力优于B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角膜散光大小:A1组患者术后1天、1月、3月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角膜散光较术前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术后1天、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比较A1组角膜散光度数均小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患者术后1天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随时间的推移,角膜散光越来越小;术后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患者术后1天、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均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比较A2组角膜散光度数均小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IA:A、B两组SIA均为术后1天最大,之后逐渐减小。组间比较,术后1天A组SIA较B组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3月A组SIA较B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3月的SIA分别为0.55±0.31D、0.64±0.26D。(4)角膜散光轴位:A、B两组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逆规散光例数有所增加,但各类型散光所占比例大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术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接受3.0mm透明角膜超声乳化术,切口位于陡峭轴时,虽然不能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但与上方切口比较可以相对减少术后角膜散光的增加。(2)对于术前角膜散光为0.5~1.0D的白内障患者,接受3.0mm透明角膜超声乳化术,切口位于陡峭轴时,能够有效矫正术前角膜散光。(3)对于术前合并低度数角膜散光(≤1.0D)的白内障患者,超乳术切口不管位于陡峭轴还是上方常用位置,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各时间点两组间裸眼视力比较陡峭轴视力优于上方切口,但差异不显着。
林开春[7](2020)在《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 的]介绍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并应用于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比较,为硬核性白内障手术的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 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方法选取核硬度达Ⅳ、Ⅴ级患者共56例,6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9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27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比较A、B两组手术后第1天,1周和1月的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U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BCDVA);手术后第1天、1周、1月、3月的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 astigmatism,SIA)大小;手术后1月、3月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其丢失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 果]两组术前视力(UDVA、BCD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1周、1月的视力(UDVA、BCD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段的视力(UDVA、BCDVA),两组术后视力(UDVA、BCDVA)均较术前视力有提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段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B组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各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B组均较A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时间,A组中出现2眼(6.67%)后囊破裂,B组中未出现后囊破裂;术后第一天A组角膜三级以上水肿7眼(23%),B组角膜三级以上水肿3眼(10%),角膜最终均恢复透明;A组出现虹膜损伤2眼(6.67%),B组出现虹膜损伤5眼(16.67%);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83min,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65min。[结 论]1.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应用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使其可达到与超乳相接近的术后效果。2.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拥有更短手术时间、在保护角膜内皮、晶状体后囊等方面更具优势,以及较低的手术费用、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使其在处理硬核性白内障和大批量集中的防盲手术更具优越性。
王青[8](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凡心玉[9](2019)在《两种角膜标记法在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OPD-Scan Ⅲ标记法与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es,Toric IOL)植入术中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白内障合并规则散光≥1.0D患者共29例,40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根据术前不同的角膜标记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4例(20眼)术前行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法标记,B组15例(20眼)术前行OPD-Scan Ⅲ标记法。比较患者术后1周、1月、3月的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U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t visual,BCDVA),术后3个月的预期残余散光(Targeted induced astigmatism,TIA)与实际残余散光(Actual residual astigmatism,AIA)差值的绝对值,人工晶体轴位偏移度的差异。[结果]29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人工晶体偏斜移位,后囊混浊等并发症。两组术后1周、1月、3月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27±0.09、0.19±0.08、0.12±0.07)、(0.22±0.11、0.18±0.09、0.11±0.07),两组对比(P=0.676、P=0.460、P=0.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分别为(0.15±0.08、0.08±0.06、0.06±0.05)、(0.13±0.10、0.06±0.06、0.05±0.07),两组对比(P=0.647、P=0.511、P=0.7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个月的预期残余散光与实际残余散光差值的绝对值分别为(0.42±0.16)、(0.35±0.13),两组间(P=0.308)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人工晶体轴位偏移度分别为(3.10±1.91、2.30±1.41),组间对比(P=0.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45±0.04、0.44±0.04),两组间对比(P=0.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Toric IOL植入术中OPD-Scan Ⅲ标记法与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进行角膜散光轴位标记,其准确性无差异,考虑到患者的配合度以及操作者的要求,OPD-Scan Ⅲ标记法在临床工作中实用性更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感。
王淑兰[10](2018)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4月接收的白内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大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分别在术后的第3天、7天、1个月、3个月对患者进行视力和角膜曲率测试。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视力检查和角膜曲率测试差异明显,观察组视力测试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角膜曲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不仅视力恢复快而且并发症少,效果明显,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地形图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地形图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散光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综述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人工晶体 |
2.3 方法 |
2.4 收集资料 |
2.4.1 术前资料 |
2.4.2 术后资料 |
2.5 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术前资料 |
3.3 视力 |
3.4 残余散光 |
3.5 晶体稳定性 |
3.6 离焦曲线 |
3.7 MTF和SR |
3.8 像差 |
3.9 脱镜率 |
3.10 满意度 |
3.11 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评分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超声乳化联合个性化角膜切口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写词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研究进展 |
(3)Toric人工晶体联合四孔囊袋张力环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白内障患者散光矫正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5)硬核白内障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比较 |
2.3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
2.4 两组手术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两种不同位置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低度数角膜散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硬核性白内障中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比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术前检查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
3.2 最佳矫正视力 |
3.3 角膜散光度 |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3.5 眼压 |
3.6 并发症 |
4 讨论 |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
4.5 眼压的控制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3.2 OSDI |
3.3 NifBUT |
3.4 NiaBUT |
3.5 TMH |
3.6 CFS |
4 讨论 |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BUT |
3.2 泪液TNF-α |
3.3泪液IL-6 |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
4 讨论 |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两种角膜标记法在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切口位置及大小的制作 |
1.2.2 截囊及分离 |
1.2.3 娩核 |
1.2.4 冲洗皮质 |
1.2.5 人工晶体植入 |
1.2.6 缩瞳、清除粘弹剂、形成前房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地形图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散光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凯凯. 吉林大学, 2021(01)
- [2]超声乳化联合个性化角膜切口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研究[D]. 郝泽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Toric人工晶体联合四孔囊袋张力环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D]. 姜慧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临床分析[J]. 张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2)
- [5]硬核白内障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 夏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6)
- [6]两种不同位置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低度数角膜散光的影响[D]. 孙建红.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侧切口辅助劈核技术在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D]. 林开春.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9]两种角膜标记法在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对比研究[D]. 凡心玉.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J]. 王淑兰. 中国医药科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