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猛鹏散提取液的抗炎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单佳铃[1](2020)在《短穗兔耳草基于炎症信号通路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分别考察藏药短穗兔耳草(Lagotisbrachystachys Maxim)总提物及不同极性部位异病同治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分析藏药短穗兔耳草异病同治两种疾病的共同分子机制,寻找其可能的活性成分并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思路。方法:(1)采用梯度酒精灌胃8周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研究藏药短穗兔耳草提取物(0.5g·kg-1、1 g·kg-1、2g·kg-1)对Toll样受体(TLR)/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NOD样受体蛋白3(NALP3)信号通路的影响。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白介素-1β(IL-1β)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TLR2、TLR4、My D88、NF-κB和NALP3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形态改变。(2)采用梯度酒精灌胃8周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研究藏药短穗兔耳草不同极性部位(水部位、30%乙醇部位、50%乙醇部位、95%乙醇部位)对TLR/My D88/NF-κB和NALP3信号通路的影响。同前检测血清中AST等指标水平,检测肝匀浆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中TLR2、My D88、NF-κB和NALP3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形态改变。(3)通过向大鼠右后踝关节注射尿酸钠结晶(MSU)建立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研究藏药短穗兔耳草提取物(0.8g·kg-1、1.6 g·kg-1、3.2g·kg-1)对大鼠TLR/My D88/NF-κB和NALP3信号通路的影响。足趾容积测量仪检测大鼠右后踝关节的关节肿胀度;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中TLR2、TLR4、My D88、NF-κB和NALP3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关节滑膜病理学形态改变。(4)通过向大鼠右后踝关节注射尿酸钠结晶(MSU)建立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研究藏药短穗兔耳草不同极性部位(水部位、30%乙醇部位、50%乙醇部位、95%乙醇部位)对大鼠TLR/My D88/NF-κB和NALP3信号通路的影响。足趾容积测量仪检测大鼠右后踝关节的关节肿胀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中TLR2、TLR4、My D88、NF-κB和NALP3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关节滑膜病理学形态改变。(5)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藏药短穗兔耳草有效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疾病靶点,探究短穗兔耳草―异病同治‖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共同作用机制。通过TCMSP、Pharm Mapper Serv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CTD数据库检索并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分离鉴定获得短穗兔耳草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 Cards、OMIM、TTD数据库得到两种疾病的相关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绘制有效成分-疾病-共有靶点网络图及共有靶点蛋白互作网络。通过DAVID网站对短穗兔耳草的GO过程和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结果:(1)短穗兔耳草提取物各剂量组能降低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AST、ALT、TC、TG、IL-1β水平,其中高剂量效果尤为显着;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短穗兔耳草高剂量组均能使肝组织中TLR2,My D88,NF-κB和NALP3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对TLR4的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病理切片显示短穗兔耳草各剂量组能不同程度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2)短穗兔耳草30%、50%、95%乙醇部位及阳性药组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LT、AST水平,30%和50%乙醇部位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G、IL-1β水平,而对TC水平无明显影响;30%和50%乙醇部位能使肝匀浆中GSH水平显着下降,50%乙醇部位能使肝匀浆中SOD水平显着下降而MDA各组无显着性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短穗兔耳草30%乙醇部位能使肝组织中My D88水平下调,30%和50%乙醇部位均能使肝组织中TLR2,NF-κB和NALP3表达水平显着下调;病理切片结果显示30%和50%乙醇部位能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3)尿酸钠造模48h后,短穗兔耳草各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均显着下降;短穗兔耳草各剂量组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而各组IL-1β水平无显着性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短穗兔耳草中、高剂量组能使滑膜组织中TLR2、TLR4、My D88、NF-κB和NAL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病理切片显示短穗兔耳草能不同程度改善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4)尿酸钠造模48h后,秋水仙碱组、30%乙醇部位低剂量组和50%乙醇部位的低、高剂量组大鼠踝关节肿胀率均明显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秋水仙碱组及30%乙醇部位低、高剂量组均能使滑膜组织中TLR2、TLR4、My D88、NF-κB和NALP3蛋白表达量下调。同时,滑膜病理切片显示30%乙醇部位更能改善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5)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从短穗兔耳草中共筛选出7个有效化合物,涉及5027个靶点;从数据库中搜寻两个疾病相关靶点4212个,取交集共得到化合物与疾病共有靶点253个。253个共有靶点主要通过作用于44条信号通路发挥其―同治‖的药效作用,其中主要涉及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传送途径、FcεRI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短穗兔耳草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对两种疾病的治疗皆与TLR/My D88/NF-κB和NALP3信号通路有关;其中30%、50%的乙醇部位为短穗兔耳草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有效部位,30%的乙醇部位为短穗兔耳草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部位。同时,网络药理学结果也表明短穗兔耳草中化合物发挥药效可能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相关。
莫媛[2](2019)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对PHN患者Wnt3a及TNF-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 tic neuralgia,PHN)患者血中Wnt3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并对比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单纯拔罐法和加巴喷丁治疗PHN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PHN提供科学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莲花针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加巴喷丁组,每组20例。每3天治疗1次,分别在治疗前(第1次治疗前)、13天(第5次治疗前)、28天(第10次治疗前)、43天(第15次治疗前)、58天(第20次治疗前)采集患者静脉血,通过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中TNF-α的含量变化,通过PCR检测Wnt3a的水平变化,并对比三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综合疗效。结果:(1)莲花针拔罐组总有效率为94.74%,单纯拔罐组总有效率为68.42%,加巴喷丁组为83.33%,莲花针拔罐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单纯拔罐组(P<0.05),与加巴喷丁相比综合疗效评价无明显差异(P>0.05)。(2)三组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每组在首次治疗前与第5次治疗前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10次治疗前及之后的治疗与首次治疗前相比,有较好的疗效(P<0.05)。三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在第10次治疗前及之后的治疗,莲花针拔罐组和加巴喷丁组较单纯拔罐组镇痛效果明显(P<0.05);第15次治疗前,莲花针拔罐组疼痛程度较加巴喷丁组明显减轻(P<0.05)。(3)首次治疗前,三组血中TNF-α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次治疗前及之后的治疗,莲花针拔罐组与另外两组比较,血中TNF-α含量下降明显(P<0.05)。莲花针拔罐组组内比较时,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血中TNF-α的含量持续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血中Wnt3a的水平在第1次治疗前差异不显(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递增三组患者Wnt3a的水平逐渐下降,其中莲花针拔罐组下降最显着,加巴喷丁组次之;在第10次、第15次、第20次治疗前莲花针拔罐组Wnt3a的水平低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1)莲花针拔罐逐瘀组、单纯拔罐组、加巴喷丁组治疗PHN均有效,莲花针拔罐组对PHN的镇痛效果更好;(2)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可能通过下调PHN患者血中Wnt3a水平,降低TNF-α的含量,进而起到镇痛作用。
孟宁,黄山,胡丹丹,袁瑞瑛,李斌,王聚乐[3](2018)在《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抗炎、镇痛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分离得藏荆芥乙醇提取物的不同萃取部位,并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加试验、醋酸致小鼠扭体试验和小鼠热板试验筛选其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藏荆芥醇提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明显抑制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P<0.01),明显减轻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P<0.01),显着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P<0.05),显着延长热板小鼠的痛阈值(P<0.01、0.05)。结论:藏荆芥抗炎镇痛的有效部位主要集中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李聪颖[4](2015)在《基于DNA条形码及UFLC技术的藏药翼首草遗传—化学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翼首草(藏文名“榜孜毒乌”(?)),是一种常用藏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J及卫生部《藏药标准》等标准中,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其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所用标准品为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缺乏专属性。翼首草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缺乏理论依据。同时,其薄层鉴别易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藏医院临床用药经验、文献查阅表明翼首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着,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翼首草确有抗炎、止痛等功效,但是目前对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较匮乏,使其临床用药有效性不能得到广泛认可,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翼首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2000年被列为一级濒危藏药物种。藏医古籍文献、藏医院及现代药材标准对翼首草药用部位的规定不统一,其全草、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均有入药。现行药典规定其药用部位为全草,如果继续全草入药,将会对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不同产地、不同用药部位翼首草中总皂苷的含量比较研究,未能整体性体现翼首草不同药用部位所含化学成分情况,其用药部位的确定没有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有必要建立DNA条形码技术鉴别藏药翼首草药材。对翼首草吸收入血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确定其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以及为其后期活性成分追踪研究奠定基础。运用UFLC分析技术研究藏药翼首草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差异,并通过其遗传信息与化学相关性研究为其品质评价及资源保护提供新模式。目的:1.鉴别藏药翼首草药材真伪。2.初步研究翼首草血中移行成分,为确定其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提供依据。3.建立藏药翼首草不同药用部位的指纹图谱,并比较二者差异。结合翼首草入血成分为其药用部位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翼首草遗传信息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试剂盒法提取翼首草样品DNA,PCR扩增其ITS2序列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过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用软件MEGA5.1进行数据分析。2.采用HPLC法,对翼首草入血成分进行初步研究。3.采用UFLC法对翼首草地上地下部位指纹图谱研究,并运用SPSS、灰色关联度等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DNA条形码鉴别:实验所得序列与各自查询序列的相似度达99%,说明实验药材样本来源准确。翼首草药材种内变异分析结果表明,57个样本的ITS2序列长度为232bp,共获得6个单倍型。翼首草的ITS2种内K2P遗传距离为0。0.04003,种内平均K2P距离为0.0038。基于ITS2序列构建翼首草NJ系统聚类树,结果表明,翼首草的57个个体聚在一起Bootstrap支持率均在86%以上。2.翼首草吸收入血成分分析:比较翼首草供试品、空白血清及含药血清HPLC色谱图发现,含药血清中共有9个移行成分,其中5个为原形成分,分别为绿原酸、獐牙菜苷、林生续断苷I、吴茱萸苷、续断苷B,另外4个为代谢成分,结构未知。3.翼首草不同部位指纹图谱分析;分别建立了17批次翼首草药材地上、地下部位的指纹图谱,地上部分共提取了15个色谱峰(地下部分有13个共有峰),其中6、7号峰为地下部分缺失峰,结构未知。对其中的7个色谱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己被确认,分别为绿原酸、马钱苷、獐牙菜苷、林生续断苷Ⅰ、吴茱萸苷、续断苷B、大花双参苷A。7个已知峰在地上、地下部分中均存在。4.翼首草遗传一化学相关任研究:翼首草DNA种内距离与其大多数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较低,而与其中的4、8、10、13号峰之间的关联性较高,均>0.8,通过对照品指认4、8、10、13号峰分别为马钱苷、林生续断苷Ⅰ、吴茱萸苷、大花双参苷A,均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结论:1.ITS2序列可以作为能稳定、准确鉴别翼首草药材的DNA条形码序列,为翼首草鉴定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初步揭示了翼首草的入血成分,为后期其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确定提供依据。3.翼首草地上部分所含化学成分较地下部分全面。理论上可以以地上部分替代全草部分入药。4.揭示了翼首草遗传基因可能对其所含环烯醚萜苷类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刘治民[5](2013)在《藏药榜嘎、榜那的资源调查和药用合理性评价》文中提出藏药“榜嘎”、“榜那”是藏族习用药材,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藏区不同区域使用的榜嘎、榜那的基原、药用部位及临床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地域性差异”,质量标准也不完善,难以保证临床用药规范、安全有效和制剂生产的质量控制,同时也不利于药品市场监管。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对藏药材榜嘎、榜那的品种历史变迁、使用情况和资源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基原物种的药用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藏药榜嘎、榜那进行了本草考证,整理得出藏药榜嘎的主要基原为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 (Maxim) Stapf和船盔乌头A.naviculare Stapf;榜那的基原则涉及到铁棒锤A. pendulum Busch、伏毛铁棒锤A.flavum Hand.-Mazz.、工布鸟头A. kongboense Lauener等多种同属植物。其中榜嘎的功能主治古今记载基本一致,并有扩展。而榜那的功效主治、使用情况则较为复杂。榜嘎、榜那两者功能主治等差异较大,藏医将两者分别使用。(2)对藏药榜嘎、榜那基原植物的主要分布区域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四省进行了资源调查,同时以四省区内的藏医医疗机构、藏药制药企业以及市场为对象进行了生产、使用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实际使用的榜嘎基原主要为甘青乌头和船盔乌头,其中甘青乌头主要分布在四川(黑水县、红原县、金川、马尔康)、甘肃省(天祝县)、青海省(循化县、互助县、贵德县、贵南县、同德县、玛沁县、玉树州、囊谦县)、西藏(昌都地区)等,船盔乌头主要分布在西藏(墨竹工卡县、错那县、林周县、山南地区、工布江达、察隅、隆子县)等;榜那的主流商品主要来源于铁棒锤、工布乌头,但存在有基原混乱的情况,其中铁棒锤主要分布在甘肃天祝县、青海省(湟源县、贵德县、玛沁县、玉树县)、西藏(八宿县、索县)等,伏毛铁棒锤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夏河县、天祝县)、青海省(循化县、互助县、玛沁县、同德县、玛多县)、西藏(墨竹工卡县、巴青县、丁青县、察雅县、乃东县)等,工布乌头分布在西藏(工布江达县、林周县、当雄县)等。结合野外样方调查,掌握了主流基原品种的分布、资源蕴藏情况和临床及成药生产等的使用量等状况。(3)采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和SPSS聚类分析对上述与榜嘎、榜那基原相关的5种同属植物进行了成分组成及其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甘青乌头、船盔乌头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提示作为榜嘎基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铁棒锤和伏毛铁棒锤两者成分相似,但与工布乌头成分差异较大,提示同作为榜那基原差异较大,需进一步研究其药用机理,榜嘎、榜那样品成分组成差异较大,表明藏医将两者分开应用有其合理性。本研究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其质量标准、规范其临床和生产用药以及对其药用合理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栋[6](2010)在《藏药镰形棘豆黄酮类成分抗炎与抗氧化活性研究及其含量测定》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水蒸气蒸馏、超临界CO2萃取和顶空萃取三种方法并结合GC和GC/MS技术分析藏药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unge)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58个化合物,分别占71.0%,85.6%和84.5%。烷烃类、黄酮类和醛类化合物为主要挥发性成分。三种方法得到的挥发性成分在保留时间值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能更完全地阐述清楚藏药镰形棘豆的挥发性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种药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镰形棘豆总生物碱提取与纯化的工艺中。我们首先通过预试验确定镰形棘豆中生物碱的存在,然后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实验设计考察各因素对镰形棘豆总生物碱提取和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镰形棘豆总生物碱提取与纯化的最佳工艺如下:以含0.5%醋酸的40%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物料比(原料质量:酸性乙醇体积)为1:20,提取温度60℃,超声提取(30 min/次×2次)后,经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由1.0%NH3·H20的60%乙醇溶液提取树脂中总生物碱(30 min/次×3次),在此条件下镰形棘豆中总生物碱的提取效果最好。为了考察镰形棘豆中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我们以芦丁和没食子酸为对照品,分别采用NaNO2-Al(NO3)3-NaOH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了镰形棘豆中总黄酮与总酚的含量。结果显示,芦丁浓度在4.2-50.4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07%,RSD为1.488%(n=9)。西藏安多、班戈和青海共和县3个产地的镰形棘豆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218%、1.296%和1.139%。没食子酸浓度在0.804-6.43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7%,RSD为2.484%(n=6),3个产地镰形棘豆中总酚的含量分别为0.530%、0.657%和0.493%。这两种方法灵敏准确、精密度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强,分别可以用作镰形棘豆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测定,为镰形棘豆抗氧化性和抗炎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此外本实验对镰形棘豆甲醇提取物,总黄酮和总生物碱部位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性研究,分别采用总抗氧化活性、DPPH、羟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实验作为评价其抗氧化性指标,筛选出总黄酮部位为镰形棘豆中有效的抗氧化活性部位,其总抗氧化活性为148.19±4.12]mg Vc/g, 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分别为53.24±1.42和365.66±5.98μg/mL。实验结果表明,镰形棘豆总黄酮有效部位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活性,且无任何胃肠道刺激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MDA, P<0.05)与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SOD, P <0.35; CAT, P<0.35和GSH-Px, P<0.01)有关。本文通过柱层析方法从镰形棘豆植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2’,4’-二羟基查尔酮(1),7-羟基二氢黄酮(2),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3)和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3-O-β-半乳糖苷(4),化合物4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通过HPLC-DAD方法同时测定了这4个化合物的含量。此外,我们分别采用体外总抗氧化活性、DPPH和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细胞毒性和LPS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抑制的实验对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较好的抑制LPS诱导RAW 264.7细胞产生NO的活性,四个化合物中化合物3表现出最强的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它们的体外抗氧化与抗炎活性与镰形棘豆临床上常用的功效密切相关。因此,化合物1,2和3可以作为该植物的主要活性和指标性成分,为该植物在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了参考。
赵萤[7](2009)在《镰形棘豆和马钱子醇提物对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镰形棘豆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抗肿瘤药物。但是目前研究仅限于镰形棘豆中黄酮类物质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尚没有对其抗肿瘤机理的研究。另外,虽然有很多关于马钱子抗肿瘤的研究,但是不同炮制方法可对马钱子的成分及毒性产生影响。本研究所采用的传统藏医方式炮制马钱子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细胞增殖抑制试验(MTT)、Annexin V-FITC/ PI双重染色法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镰形棘豆和藏药法炮制马钱子的醇提物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所得结果如下:1.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镰形棘豆醇提物(500μg/mL)作用72h后对Smmc-7721、A549和C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达到67.01%、25.89%和74.61%,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马钱子醇提物(500μg/mL)对Smmc-7721、A549和C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达到60.33%、53.73%和46.87%,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2.Annexin V-FITC/PI双染色分析结果显示, 250μg/mL镰形棘豆醇提物作用48h后处于凋亡早期的Smmc-7721细胞比例为12.03±3.26%,与对照组(3.20±0.26%)相比差异显着。A549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和C6早期凋亡细胞比例也分别达到了12.67±6.03%和13.23±7.6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马钱子醇提物(250μg/mL)作用肿瘤细胞(48h)发现,Smmc-7721、A549和C6细胞中早期凋亡细胞的比例分别达到11.07±4.61%,13.50±3.92%和13.90±4.1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3.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经镰形棘豆(500μg/mL)和马钱子醇提物(500μg/mL)作用的细胞,细胞核、染色质都发生了形态学改变。在对照组中细胞核着色较浅并且颜色均一。镰形棘豆(500μg/mL)和马钱子醇提物(500μg/mL)作用48h后的肿瘤细胞表现为细胞核着色较亮、染色质固缩等细胞凋亡的典型特征。结果提示:镰形棘豆醇提物及藏药法炮制的马钱子醇提物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并且两种醇提物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结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吴春蕾,张志锋,刘圆[8](2009)在《川续断科植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三方面综述了川续断科植物最近的研究进展。该科植物主要含三萜皂苷、环烯醚萜苷、黄酮、挥发油等类型的化合物。一些种类所含成分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炎、镇静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活性。进一步开展川续断科植物的研究,对更好的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有重要意义。
于瑞涛,陶燕铎,邵赟[9](2009)在《短管兔耳草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短管兔耳草具有多种主治功能,广泛应用于中藏药制剂中。该文综述了近二十几年来短管兔耳草的研究状况,包括化学成分研究、提取工艺研究、药理作用研究、生理活性研究及临床应用。
杨欢[10](2008)在《藏药镰形棘豆的抗炎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从文献、生药学、药理、化学四个方面对藏药镰形棘豆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对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研究。目前对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叶棘豆、小花棘豆和黄花棘豆等少数几种上,而对民间常用、疗效确切的镰形棘豆、轮叶棘豆、砂珍棘豆等仅有少量报道或未见报道,此外对棘豆属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和活性筛选研究非常缺乏、方向单一。因此,从总体上说,目前国内外对棘豆属植物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对其药理作用及相关活性物质基础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第二部分:生药学研究本章从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等几个方面对镰形棘豆药材进行了生药学研究,首次观察并描述了其根和花等药用部位的显微特征;此外,还增加了镰形棘豆药材中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的理化鉴定方法。以上研究为镰形棘豆药材的准确鉴定提供了依据。第三部分:药理研究1.急性毒性LD50实验中,给予剂量为1.2、2.5、5.0、10.0、20.0和40.0g/kg的镰形棘豆总提物(EOF,最高相当于人常用剂量的667倍),没有小鼠死亡,且动物的精神状态和体重未出现异常变化,表明该药物单次口服比较安全。2.EOF的镇痛活性在醋酸扭体试验中,不同剂量的EOF均可使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最佳(1200mg/kg,57.2%,p<0.001),且显着高于其它两个剂量组(600mg/kg和300mg/kg,p<0.01);在热板试验中,EOF并不能降低小鼠对热刺激的反应性,而阳性药物吗啡则可以完全抑制小鼠的反应;在福尔马林试验中,EOF对由福尔马林诱发的第一相疼痛(0~5min)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而对于第二相疼痛(15~30min)则发挥了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最高抑制率达到40.1%(1200mg/kg)。由此可见,EOF具有良好的外周镇痛作用。3.EOF的抗炎活性在小鼠耳肿胀试验中,低、中、高剂量的EOF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由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效果显着,其中高剂量组的抑制率达58.0%,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极为显着(p<0.001);在卡拉胶诱导的腹腔炎试验中,EOF可显着抑制小鼠腹腔白细胞的迁移,最高抑制率为59.4%(1200mg/kg),并且与空白组有极显着差异(p<0.001);在慢性棉球肉芽肿试验肿,EOF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的增生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统计学分析显示,给药剂量为1200mg/kg时(抑制率为49.2%),其疗效与吲哚美辛(抑制率为55.2%)没有显着差别(p>0.05)。由此可见,EOF对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都有较好的效果。4.镰形棘豆抗炎活性部位筛选以TPA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和卡拉胶引起的小鼠腹腔炎模型为平台,对镰形棘豆挥发油、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总多糖等五个部位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发现,镰形棘豆总黄酮的抗炎效果最佳(对耳肿胀度和腹腔白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分别为61.1%和56.4%),与阳性药吲哚美辛(10mg/kg)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在小鼠耳肿胀实验中,其抑制率超过了吲哚美辛(58.6%),显示了优良的抗炎效果。此外,镰形棘豆总生物碱也具有一定的抗炎效应,但是效果不及总黄酮和阳性药物。5.镰形棘豆总黄酮抗炎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在大鼠足肿胀实验中,sc卡拉胶后,模型组大鼠的血清和致炎足组织中PGE2的含量大幅上升,经总黄酮治疗,PGE2含量明显降低(抑制率分别为38.2%和47.5%),但不能在6.5h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在该试验中,模型组炎性组织和血液中的MDA含量显着升高,经治疗后,MDA的含量虽然有所降低,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推测,镰形棘豆总黄酮可能主要通过抑制COXs的活性而不是通过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发挥抗炎活性。第四部分:化学研究1.镰形棘豆中化学成分的系统分析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和多糖类化合物在镰形棘豆药材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其主要的化学成分。2.供抗炎活性筛选部位的分离从镰形棘豆药材分离得到了总黄酮(纯度为83.7%,得率为2.56%)、总皂苷(纯度为68.3%,得率为0.89%)、总多糖(纯度为85.5%,得率为2.26%)、挥发油(得率为1.34%)以及总生物碱(得率为1.45%)等五个供抗炎活性筛选的部位。3.单体化合物分离与鉴定利用常压硅胶柱层析法和半制备HPLC对镰形棘豆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三个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共计得到单体化合物33个,通过理化方法和UV、MS和NMR等波谱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分析,鉴定了其中的30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九烷(A1,n-nonacosane)、花生酸(A2,eicosanoic acid)、β-谷甾醇(A3,β-sitosterol)、球松素(B4,pinostrobin)、2’,4’-二羟基二氢查儿酮(B5,2’,4’-dihydroxy dihydrochalcone)、2’,4’-二羟基查儿酮(B6,2’,4’-dihydroxy chalcone)、乔松素(B7,pinocembdn)、豆甾醇(B8,stigmasterol)、2’-羟基-4’-甲氧基查儿酮(B9,2’-hydroxy-4’-methoxy chalcone)、7-羟基二氢黄酮(B10/C19,7-hydroxy flavonone)、ψ-赝靛素(B12,ψ-baptigenin)、芒柄花素(B13,formononetin)、甘草素(B14,liquiritigenin)、2’-甲氧基-4’-羟基查儿酮(B15,2’-methoxy-4’-hydroxy chalcone)、白杨素(C16,chrysin)、染料木素(C17,genistein)、芹菜素(C18,apigenin)、2’,4-二羟基-4’-甲氧基查儿酮(C20,2’,4-dihydroxy-4’-methoxy chalcone)、木犀草素(C21,luteolin)、苯乙基肉桂酰胺(C22,phenethyl cinnamide)、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C23,3’,7-dihydroxy-2’,4’-dimethoxy isoflavane)、7-羟基黄酮(C24,7-hydroxyflavone)、2’-羟基苯乙基肉桂酰胺(C26,2’-hydroxy phenethyl cinnamide)、异甘草素(C28,isoliquiritigenin)、异鼠李素(C29,isorhamnetin)、槲皮素(C30,quercetin)、杨梅素(C31,myricetin)、山奈酚(C32,kaempferol)、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C33,diisobutyl phthalate)和β-胡萝卜苷(C34,β-daucosterol)。其中,A1、A2、B4、B7、B8、B10/C19、B12、B13、B14、C16、C18、C20、C21、C22、C24、C26、C30、C31和C33等1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镰形棘豆中分离得到;A2、B4、B7、B10/C19、B12、B13、B14、C20、C24和C33等10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棘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还有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和2个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尚未确定。4.镰形棘豆中黄酮苷元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选择了藏药镰形棘豆中5种含量较高的黄酮苷元(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2’,4’-二羟基二氢查儿酮、2’,4’-二羟基查儿酮、5,7-二羟基二氢黄酮和7-羟基二氢黄酮),通过对检测波长、流动相组成、色谱柱等影响因素的优选,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稳定准确、分离效果好的分析方法。即: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8(5μm,4.6mm×150m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程序为0~50min,A由75%降至50%,50~60min,A由50%降至40%,60~65min,A由40%升至75%,65~70min,A保持75%;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B4、B5、B7、B10)和365nm(B6);柱温为20℃;进样量为5μL。在该条件下,B4、B5、B6、B7、B10分别在0.101~0.707μg、0.029~0.203μg、0.332~2.324μg、0.134~0.938μg和0.122~0.854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6、0.9998、0.9998、0.9996和0.9998,其精密度(n=6)处于0.61%~1.64%之间;该方法的重复性良好(n=5,RSD<2%),且样品溶液在48h内性质稳定;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96.9%~101.2%之间,RSD均小于2%;测定了三个产地(青海共和县、西藏班戈县、甘肃酒泉县)的镰形棘豆样品中各黄酮苷元的含量,其中B4的含量分别为0.16%、0.17%和0.09%;B5的含量分别为0.04%、0.05%个0.02%;B6的含量分别为0.64%、0.73%和0.45%;B7的含量分别为0.32%、0.48%和0.30%;B10的含量分别为0.20%、0.16%和0.10%。由此可见,三个产地样品中各黄酮苷元的含量有一定差别,以青海共和县与西藏班戈县两个产地的比较接近,而甘肃酒泉县的样品中,这5种黄酮的含量均为最低;5种黄酮苷元含量的总和,以西藏班戈县产最高,青海共和县次之,甘肃酒泉县最低。
二、猛鹏散提取液的抗炎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猛鹏散提取液的抗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短穗兔耳草基于炎症信号通路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TLR/MyD88/NF-κB及 NALP3 信号通路参与不同疾病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1 TLR/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构成 |
1.1 TLR |
1.2 MyD88 |
1.3 NF-κB |
1.4 NALP3 |
2 TLR/MyD88/NF-κB信号通路与疾病 |
2.1 自身免疫性疾病 |
2.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
2.1.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
2.1.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
2.2 感染性疾病 |
2.2.1 细菌性感染 |
2.2.2 真菌性感染 |
2.2.3 病毒感染 |
3 过敏性疾病 |
4 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炎症信号通路探讨藏药短穗兔耳草提取物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材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模型复制及给药 |
2.2 指标检测 |
2.2.1 血清指标检测 |
2.2.2 HE染色法检测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2.2.3 Western blot法测大鼠肝组织TLR2,MyD88,NF-κB和 NALP3 蛋白表达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TC,TG,ALT,AST的影响 |
3.2 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 IL-1β 含量的影响 |
3.3 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 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 TLR2,TLR4,MyD88,NF-κB和NAL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第三章 基于炎症信号通路对藏药短穗兔耳草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作用有效部位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材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模型复制及给药 |
2.2 指标检测 |
2.2.1 血清指标检测 |
2.2.2 HE染色法检测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2.2.3 Western blot法测大鼠肝组织TLR2,MyD88,NF-κB和 NALP3 蛋白表达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TG,TC,ALT,AST的影响 |
3.2 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 GSH,SOD,MDA 含量的影响 |
3.3 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 IL-1β 含量的影响 |
3.4 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5 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TLR2/MyD88/NF-κB和 NALP3 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炎症信号通路探讨藏药短穗兔耳草提取物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材 |
1.3 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
2.2 尿酸钠晶体的制备 |
2.3 指标检测 |
2.3.1 踝关节肿胀度检测 |
2.3.2 血清指标检测 |
2.3.3 滑膜组织病理学检测 |
2.3.4 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TLR2、TLR4、MyD88、NF-κB和 NALP3 蛋白表达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处理 |
3 结果 |
3.1 短穗兔耳草提取物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踝关节肿胀度的影响 |
3.2 短穗兔耳草提取物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 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 |
3.3 短穗兔耳草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滑膜病理学的影响 |
3.4 短穗兔耳草提取物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 TLR2,TLR4,MyD88,NF-κB 和 NALP3 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炎症信号通路对藏药短穗兔耳草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作用有效部位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材 |
1.3 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
2.2 尿酸钠晶体的制备(同第四章2.2) |
2.3 指标检测 |
2.3.1 踝关节肿胀度检测 |
2.3.2 滑膜组织病理学检测 |
2.3.3 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TLR2、TLR4、MyD88、NF-κB和 NALP3 蛋白表达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处理 |
3 结果 |
3.1 短穗兔耳草不同极性部位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踝关节肿胀度的影响 |
3.2 短穗兔耳草不同极性部位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滑膜病理学的影响 |
3.3 短穗兔耳草不同极性部位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 TLR2,TLR4,MyD88,NF-κB 和 NAL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六章 藏药短穗兔耳草“异病同治”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
1 方法 |
1.1 短穗兔耳草有效化学成分 |
1.2 有效化学成分靶点的预测 |
1.3 疾病靶点的预测 |
1.4 有效成分-疾病-共有靶点网络及共同靶蛋白互作(PPI)的构建 |
1.5 共有靶点的GO富集分析与通路注释分析 |
2 结果 |
2.1 短穗兔耳草有效化合物的获取 |
2.2 作用靶点的预测结果 |
2.3 共有靶点的网络分析 |
2.4 共有靶点的GO富集分析与通路注释分析 |
3 讨论 |
4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对PHN患者Wnt3a及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PHN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PHN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治疗PHN的概况 |
2 壮医对PHN的认识 |
2.1 壮医对PHN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壮医治疗PHN的概况 |
3 对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的认识 |
3.1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的源流 |
3.2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的临床应用 |
4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
4.1 流行病学 |
4.2 对PHN发病机制的认识 |
4.2.1 TNF-α |
4.2.2 Wnt3a |
4.3 现代医学治疗PHN的概况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临床观察指标和项目 |
2.5 实验室指标检测及方法 |
2.5.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的含量 |
2.5.2 Real-Time PCR检测Wnt3a表达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2 基本资料比较 |
3 VAS评分比较 |
4 综合疗效比较 |
5 TNF-α含量比较 |
6 Wnt3a表达比较 |
7 不良反应分析 |
8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Wnt3a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性 |
2 TNF-α与 PHN的关系 |
3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PHN理论依据 |
4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对PHN机制探讨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抗炎、镇痛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
2.2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3-4] |
2.3 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4-5] |
2.4 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6] |
2.5 对小鼠热板性疼痛的影响[7]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3.2 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对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
3.3 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
3.4 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对小鼠热板性疼痛的影响 |
4 讨论 |
(4)基于DNA条形码及UFLC技术的藏药翼首草遗传—化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基于ITS2条形码序列鉴定藏药翼首草 |
1 实验仪器与试药 |
1.1 实验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内容 |
2.1 DNA提取 |
2.2 序列扩增及测序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序列比对分析 |
3.2 翼首草药材种内变异分析 |
3.3 翼首草NJ树鉴别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翼首草入血成分初步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与场所 |
2 翼首草体外HPLC条件考察 |
2.1 流动相的选择 |
2.2 柱温的考察 |
2.3 流速的考察 |
2.4 检测时间的确定 |
2.5 HPLO条件的确定 |
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
3.1 提取方式考察 |
3.2 提取溶媒的考察 |
3.3 提取时间的考察 |
3.4 溶媒用量的考察 |
3.5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确定 |
4 翼首草入血成分初步研究 |
4.1 翼首草灌胃液制备 |
4.2 大鼠血液采集 |
4.3 给药方案确定 |
4.4 采血时间点确定 |
4.5 血样处理方式确定 |
4.6 给药、采血及血渍处理方案确定 |
5 血中移行成分分析 |
6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藏药翼首草不同药用部位UFLO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 参比峰的选择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翼首草不同部位UF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3 翼首草不同药用部位指纹图谱数学模型分析 |
3.1 相似度评价 |
3.2 聚类分析 |
3.3 翼首草不同部位主要成分含量的关联度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翼首草遗传-化学相关性研究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1 总结 |
2 讨论 |
3 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藏药榜嘎、榜那的资源调查和药用合理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榜嘎的研究进展 |
1.1 甘青乌头的研究进展 |
1.1.1 生药学研究 |
1.1.2 化学成分研究 |
1.1.3 提取方法的研究 |
1.1.4 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
1.1.5 药理作用 |
1.1.6 临床应用 |
1.1.7 资源学研究 |
1.1.8 其他方面的研究 |
1.2 船盔乌头的研究进展 |
1.2.1 化学成分 |
1.2.2 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 |
1.2.3 药理作用 |
1.2.4 其他方面的研究 |
2 榜那的研究进展 |
2.1 铁棒锤的研究进展 |
2.1.1 生药学研究 |
2.1.2 化学成分 |
2.1.3 提取工艺研究 |
2.1.4 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 |
2.1.5 药理作用 |
2.1.6 毒性 |
2.1.7 临床应用 |
2.1.8 制剂研究 |
2.1.9 杀虫、杀鼠活性的研究 |
2.1.10 资源学研究 |
2.1.11 植物生态学研究 |
2.1.12 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2.1.13 细胞遗传学研究 |
2.2 伏毛铁棒锤的研究进展 |
2.2.1 生药学研究 |
2.2.2 化学成分研究 |
2.2.3 提取工艺研究 |
2.2.4 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 |
2.2.5 药理作用的研究 |
2.2.6 毒性研究 |
2.2.7 临床应用研究 |
2.2.8 杀虫活性的研究 |
2.2.9 资源学研究 |
2.2.10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 |
2.2.11 种子活力研究 |
2.2.12 栽培技术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藏药榜嘎的资源调查与药用合理性评价 |
第一章 藏药榜嘎的本草考证 |
1. “榜嘎”在各类标准中的收录情况 |
2 本草考证 |
2.1 名称考证 |
2.1.1 “榜嘎”藏文的翻译 |
2.1.2 分类及别名情况的考证 |
2.2 基原考证 |
2.3 产地、采收季节的考证 |
2.4 功效主治的考证 |
3. 小结与讨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藏药榜嘎的资源与使用情况调查 |
1. 调查方法、内容 |
1.1 文献调查 |
1.2 走访调查和市场调查 |
1.3 路线调查知样方调查 |
2 调查区域、调查路线 |
2.1 调查区域 |
2.2 调查路线 |
3 调查结果 |
3.1 榜嘎相关基原物种野生资源状况 |
3.1.1 标本馆、数据库查阅的榜嘎基原物种分布特点 |
3.1.2 榜嘎基原植物野外调查结果 |
3.2 榜嘎药材使用情况调查 |
3.2.1 榜嘎的名称与基原 |
3.2.2 傍嘎的来源调查 |
3.2.3 榜嘎的使用情况调查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藏药榜嘎的基原物种的药用合理性及资源利用价值评价 |
1. 材料 |
1.1 样品 |
1.2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2.1 HPLC法测定生物碱方法的建立 |
2.1.1 色谱条件选择 |
2.1.2 供试品样品制备方法研究 |
2.1.3 方法学考察 |
2.2 榜嘎样品的数据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藏药榜那的资源调查与药用合理性评价 |
第一章 藏药榜那的本草考证 |
1. “榜那”在各类药品标准中的收录情况 |
2. 本草考证 |
2.1 名称考证 |
2.1.1 文献中榜那的名称与分类情况 |
2.1.2 《晶珠本草》中“(?)”项下品种的汉文翻译情况 |
2.1.3 《晶珠本草》中“(?)”项下品种在各文献中的记载情况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藏药榜那的资源与使用情况调查 |
1. 调查方法、内容 |
1.1 文献调查 |
1.2 走访调查知市场调查 |
1.3 路线调查知样方调查 |
2 调查区域、调查路线 |
2.1 调查区域 |
2.2 调查路线 |
3 调查结果 |
3.1 榜那相关基原物种野生资源状况 |
3.1.1 标本馆、数据库查阅的榜那基原物种分布特点 |
3.1.2 榜那类资源植物野外调查结果 |
3.2 榜那药材使用情况调查 |
3.2.1 榜那的名称与基原 |
3.2.2 榜那的来源调查 |
3.2.3 榜那的使用情况调查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藏药榜那的基原物种的药用合理性及资源利用价值评价 |
1 材料 |
1.1 样品 |
1.2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2.1 HPLC法测定生物碱方法的建立 |
2.1.1 色谱条件选择 |
2.1.2 供试品样品制备方法研究 |
2.1.3 方法学考察 |
2.2 榜那样品的数据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总结与讨论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藏药镰形棘豆黄酮类成分抗炎与抗氧化活性研究及其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棘豆属药用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
第二节 棘豆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 黄酮类化学成分 |
2 三萜类化学成分 |
3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 |
4 其它类化学成分 |
第三节 棘豆属药用植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1 棘豆属植物的毒性作用 |
2 棘豆属植物对生殖、免疫、神经及组织的作用 |
3 棘豆属植物的抗菌、杀虫、解热镇痛及抗肿瘤作用 |
4 棘豆属植物的其他作用 |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藏药镰形棘豆挥发性成分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藏药镰形棘豆总生物碱提取纯化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藏药镰形棘豆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测定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1 总黄酮的测定 |
2 总酚的测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藏药镰形棘豆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1 总抗氧化活性 |
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3 O_2~(-·)自由基清除活性 |
4 ·O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藏药镰形棘豆总黄酮抗炎及抗氧化机制初步探讨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1 镰形棘豆总黄酮部位抗炎抗氧化作用评价 |
2 镰形棘豆总黄酮部位对小鼠胃肠道的保护作用 |
3 镰形棘豆总黄酮抗炎抗氧化机制初步探讨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藏药镰形棘豆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含量测定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1 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分离与鉴定 |
2 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藏药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抗炎、抗氧化和细胞毒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介绍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1 抗氧化活性 |
2 NO抑制作用及细胞毒性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镰形棘豆和马钱子醇提物对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镰形棘豆的研究进展 |
1.1.1 镰形棘豆的生物学特性 |
1.1.2 镰形棘豆的主要化学成分 |
1.1.3 镰形棘豆的药理学研究 |
1.1.4 镰形棘豆的毒性机理 |
1.1.5 镰形棘豆制剂及临床应用 |
1.2 马钱子概述 |
1.2.1 马钱子的生物学特征 |
1.2.2 马钱子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3 马钱子的药理学研究 |
1.2.4 马钱子的毒性机理 |
1.3 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
1.3.1 目前抗肿瘤的治疗方法 |
1.3.2 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
1.4 细胞凋亡 |
1.4.1 细胞凋亡概述 |
1.4.2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
1.4.3 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 |
1.4.4 细胞凋亡的诱导因子 |
1.4.5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1.5 细胞凋亡与肿瘤治疗 |
1.5.1 放疗 |
1.5.2 化疗 |
1.5.3 生物治疗 |
1.6 小结 |
第二章 镰形棘豆和马钱子醇提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肿瘤细胞株 |
2.1.2 植物样品来源及处理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采用仪器 |
2.1.5 主要溶液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镰形棘豆、马钱子醇提物的制备 |
2.2.2 Smmc-7721、A549 和C_6 细胞的复苏 |
2.2.3 Smmc-7721 细胞、A549 细胞和C_6 细胞的培养传代 |
2.2.4 Smmc-7721、A549 和 C_6 细胞的冻存 |
2.2.5 MTT 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 |
2.3 试验结果 |
2.3.1 镰形棘豆醇提物对Smmc-7721、A549 和C_6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2.3.2 镰形棘豆醇提物对Smmc-7721、A549 和C_6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时效和量效关系 |
2.3.3 马钱子醇提物对Smmc-7721、A549 和C_6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2.3.4 马钱子醇提物对Smmc-7721、A549 和C_6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时效和量效关系 |
2.4 讨论 |
第三章 镰形棘豆和马钱子醇提物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
3.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1.1 主要采用试剂及配制 |
3.1.2 主要采用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细胞的制备 |
3.2.2 Annexin V-FITC/ PI 双染色法分析肿瘤细胞凋亡 |
3.2.3 数据统计 |
3.3 试验结果 |
3.3.1 Annexin V-FITC/PI 双染色分析观察镰形棘豆醇提物诱导细胞凋亡 |
3.3.2 Annexin V-FITC/PI 双染色分析观察马钱子醇提物诱导细胞凋亡 |
3.4 讨论 |
第四章 镰形棘豆和马钱子醇提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 |
4.1 试验材料 |
4.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1.2 主要采用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细胞的制备 |
4.2.2 Hoechst 33258 染色 |
4.3 结果 |
4.3.1 Hoechst 33258 荧光染色观察镰形棘豆醇提物诱导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 |
4.3.2 Hoechst 33258 荧光染色观察马钱子醇提物诱导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川续断科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三萜皂苷类 |
1.2 环烯醚萜类 |
1.3 黄酮类 |
1.4 酚酸类 |
1.5 挥发油类 |
2 药理作用 |
2.1 川续断对离体子宫的作用 |
2.2 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2.3 促进骨损伤愈合 |
2.4 抗炎作用 |
2.5 抗氧化作用 |
2.6 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2.7 镇静和对心血管的作用 |
3 临床应用 |
(9)短管兔耳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2 提取工艺 |
3 药理作用 |
3.1 抗炎作用 |
3.2 抗癌作用 |
3.3 对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 |
4 生理特性 |
5 制剂 |
6 结语 |
(10)藏药镰形棘豆的抗炎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第一节 黄酮类化学成分 |
第二节 三萜类化学成分 |
第三节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 |
第四节 其它类化学成分 |
第二章 棘豆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
第一节 抗肿瘤活性 |
第二节 抑菌活性 |
第三节 抗病毒活性 |
第四节 其它药理作用 |
第三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镰形棘豆的生药学研究 |
第一节 基源鉴定 |
第二节 性状鉴别 |
第三节 显微鉴别 |
第四节 理化鉴别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镰形棘豆总提物的镇痛抗炎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的系统分析 |
第一节 镰形棘豆总提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二节 镰形棘豆总提物的镇痛抗炎活性研究 |
第三节 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系统分析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镰形棘豆抗炎有效部位的筛选与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
第一节 镰形棘豆抗炎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二节 镰形棘豆抗炎有效部位的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镰形棘豆化学成分的分离 |
第二节 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
第三节 镰形棘豆中有机酰胺类化合物的鉴定 |
第四节 镰形棘豆中其它成分的鉴定 |
第五节 镰形棘豆中黄酮苷元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四、猛鹏散提取液的抗炎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短穗兔耳草基于炎症信号通路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研究[D]. 单佳铃.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2]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对PHN患者Wnt3a及TNF-α的影响[D]. 莫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藏荆芥不同萃取部位抗炎、镇痛活性研究[J]. 孟宁,黄山,胡丹丹,袁瑞瑛,李斌,王聚乐.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08)
- [4]基于DNA条形码及UFLC技术的藏药翼首草遗传—化学相关性研究[D]. 李聪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5]藏药榜嘎、榜那的资源调查和药用合理性评价[D]. 刘治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6]藏药镰形棘豆黄酮类成分抗炎与抗氧化活性研究及其含量测定[D]. 王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7]镰形棘豆和马钱子醇提物对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D]. 赵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川续断科植物的研究进展[J]. 吴春蕾,张志锋,刘圆.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09(01)
- [9]短管兔耳草的研究进展[J]. 于瑞涛,陶燕铎,邵赟. 时珍国医国药, 2009(01)
- [10]藏药镰形棘豆的抗炎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D]. 杨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