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变性试验诊断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例

碱性变性试验诊断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例

一、碱变性试验诊断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启乐[1](2020)在《新生儿便血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生儿便血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选取100例便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便血新生儿中12例为假性便血,其余88例为真性便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出血病、硬肿症、过敏反应等是导致新生儿便血的主要病因。结论新生儿要在第一时间肌内注射维生素K避免发生新生儿便血,并且要配合合理的喂养方式。便血患儿要及时确定病因,根据病情确定禁食时长,静脉输注营养液、维生素K、白眉蛇毒凝血酶和凝血酶,同时予以抗生素药物治疗,经常规检查结果合格后方可循序渐进开始进食,过敏性患儿可食用深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可以有效治疗新生儿便血。

葛汝秀[2](2019)在《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的病因诊断及预后评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isolated fetal ascites)产前检查结果与病因诊断及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6月22日至2018年09月28日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因超声首次诊断为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的病例,取胎儿血、羊水和胎儿腹水,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生物化学分析。评估胎儿宫内腹腔穿刺等侵入性操作对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产前临床特点及产前检查结果与病因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16年06月22日至2018年09月28日,共有36例孕妇因超声首次诊断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而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系统性产前检查。其中,单胎34例,双绒毛膜性双胎(dichorionicdiamniotic,DCDA)一胎儿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2例。胎儿首次发现腹腔积液的平均孕周为27.41±2.98周,28周前首次发现胎儿腹腔积液者20例(55.56%),28周后首次出现胎儿腹腔积液者16例(44.44%),28周后首次出现的腹腔积液较28周前预后更好(P<0.05)。按腹腔积液分度,轻度2例(5.55%),中度15例(41.67%),重度19例(52.78%),腹腔积液分度与预后无关(P>0.05)。本队列共有31例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17例孕妇行脐血管穿刺术,16例行诊断性腹腔穿刺,14例行治疗性腹腔穿刺,4例行羊水减量术。染色体核型分析19例,1例示46,XY,inv(9)(pllq13)。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36例,1 例 CMA提示染色体在 16p11.2有2.43Mb的重复,为染色体16p11.2重复综合征,与自闭症相关。30例胎儿行宫内感染常见病原体核酸检测,有2例羊水检测提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宫内感染。12例胎儿脐血常规:7例(58.33%)有不同程度的贫血;7例(58.33%)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6例(50%)单核细胞绝对值升高;7例(58.33%)出现血小板不同程度降低,其中3例(25%)血小板小于100*10^9/L,2例为CMV感染,1例为母体镜像综合征。26例患者行腹水常规检测:4例(14.81%)红细胞计数>50*10^9/L,诊断为血性腹水。15例胎儿腹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中,10例(66.67%)淋巴细胞百分比>80%,其中7例(46.67%)淋巴细胞计数>90%,均未发现典型的含空泡化的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14例治疗性腹腔穿刺中,7例于穿刺后腹腔积液减少甚至消失,4例腹腔积液无明显改善,3例腹腔积液变化情况不详。2例孕妇重复行胎儿腹腔穿刺,2例新生儿于分娩后立即行腹腔穿刺抽液。有4例特发性腹腔积液穿刺后腹腔积液未复现,均获得良好预后。妊娠随访结局如下:新生儿活产率72.2%(26/36),男婴18例,女婴8例,婴儿存活率61.1%(22/36);22例婴儿结局良好,4例新生儿因预后差放弃治疗,2例于孕晚期无明显诱因胎死宫内,8例于宫内终止妊娠;共有10例新生儿接受手术治疗,9例结局良好,1例术后放弃治疗;本研究中3例乳糜腹均于30周以前出现腹腔积液,保守治疗后预后良好。病因分布:11例存在消化道相关疾病(4例小肠闭锁、2例肠穿孔、1例肠系膜狭窄、1例肠淋巴管瘤、1例直肠重复合并感染、1例胆道闭锁、1例先天性无肛门)、3例乳糜腹、3例临床综合征(皮罗综合征、布加氏综合征、镜像综合征)、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泌尿道畸形,余16例病因未明。16例病因不明者,9例预后良好(56.25%),2例于孕32周胎死宫内,1例29周发生早产后因预后差放弃抢救,3例要求引产,1例因染色体16p11.2重复综合征与自闭症相关,最终选择引产。12例由于胎儿腹腔脏器结构异常所致腹腔积液中,9例(75%)产前超声均对病因有提示作用:泌尿系统畸形胎儿产前超声可表现为巨膀胱、肾盂积水;消化道相关异常者表现为肠管回声增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羊水过多。孕28周后首次出现的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腹水常规结果中有核细胞计数>350*10^6/L者均可能提示预后良好(P<0.05),腹腔积液分度与预后无关。妊娠结局与腹腔积液病因具有相关性:16例盆腹腔因素所致积液者,13例(81.25%)预后良好。16例病因不明者,有12例妊娠结局明确,其中9例(75%)预后良好。自然妊娠结局明确者32例,预后良好者占68.75%(22/32);妊娠结局明确而腹腔积液好转者,预后良好者占78.95%(15/19);妊娠结局明确、腹腔积液好转且除去产前诊断宫内感染及超声提示系统异常者,预后良好者占90%(9/10)。结论产前诊断对明确胎儿腹腔积液病因和评估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消化道异常是最常见的原因;胎儿乳糜腹于宫内可表现为进行性或持续性胎儿腹腔积液,CMV感染的胎儿血小板显着减少。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的妊娠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因及腹腔积液出现孕周,腹水常规结果中有核细胞计数对于预后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产前病因诊断对于染色体异常、部分胎儿系统畸形、宫内感染等具有高敏感性及特异性。腹腔积液减少或者消失且除去宫内感染、染色体异常及显着系统超声异常者,胎儿预后良好。

顾义海[3](2019)在《儿童消化道出血16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分布及临床特点,为提高儿童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诊断的165例消化道出血的儿童患者的详细临床病例资料,按患儿年龄阶段分组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和学龄期,分析、总结各组儿童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临床特点和出院转归。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165例患儿,其中男117例(70.90%),男女比例为2.44:1,平均年龄6.09±4.50岁。年龄分期:新生儿期19例(11.52%),婴儿期17例(10.30%),幼儿期18例(10.90%),学龄前期39例(23.64%),学龄期72例(43.64%)。农村患儿114例(69.09%),城镇患儿51例(30.91%),不同年龄组之间患儿居住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出血78例(47.27%),下消化道出血62例(37.58%),全消化道出血16例(9.70%),不明部位的消化道出血9例(5.45%),不同年龄组之间患儿消化道出血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的下消化道出血较多;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基本持平;学龄期多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2.临床表现呕血72例(43.63%),黑便56例(33.94%),解暗红色血便79例(47.88%),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73例(44.24%),腹胀7例(4.24%),腹痛、腹胀症状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多集中于3岁以上患儿,腹胀在新生儿期较多;贫血表现71例(43.03%),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生,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13例(7.88%),新生儿发生较多;发热33例(20.00%),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主要集中于婴儿期和幼儿期。3.病因分布165例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依次为:胃十二指肠溃疡(25.45%)、过敏性紫癜(12.73%)、血液系统疾病(12.12%)、梅克尔憩室(10.91%)、胃十二指肠炎(7.88%)和食管静脉曲张(7.88%)。胃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紫癜主要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分别占20.00%、12.73%);血液系统疾病在除幼儿期外的各年龄组中所占比例相当(新生儿期3.03%,婴儿期3.03%,学龄前期2.42%,学龄期3.64%);梅克尔憩室发生于婴儿期儿童(3.64%)、幼儿期儿童(2.42%)和学龄期儿童(3.64%);胃十二指肠炎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学龄期占2.42%,学龄前期占3.64%);食管静脉曲张主要发生于学龄前期儿童(3.03%)和学龄期儿童(4.24%)。4.出院转归165例患儿出院转归为:143例(86.67%)出院病情好转,8例(4.85%)出院病情恶化,13例(7.88%)因治疗无效转院,仅1例死亡,死亡率为0.61%。结论:1.儿童消化道出血男性多于女性,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多见,上消化道出血多于下消化道出血。2.儿童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和梅克尔憩室。3.在儿童中,发生消化道出血大多转归良好。

罗玉琴[4](2019)在《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及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分析62780例孕妇NIPT产前筛查结果,进行了无创胎儿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全基因组新型检测技术的探索。探讨利用孕妇血浆中cffDNA检测胎儿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的新方法及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愿参与NIPT检测的单胎孕妇60961例,双胎孕妇1819例,经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后,将NIPT筛查高风险的胎儿全部纳入实验组,包括13、18、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及存在基因组拷贝数异常的病例。经知情同意后通过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对NIPT产前筛查结果为胎儿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及大片段结构异常,以染色体核型为金标准,NIPT产前筛查结果为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经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MA)验证结果为依据。结果:1.共检测60961例单胎孕妇标本,检出13、18、21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482例,其中368例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311例,胎儿染色体正常57例;检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270例,其中138例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79例,胎儿染色体正常59例;检出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158例,其中94例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8例,胎儿染色体正常86例。NIPT低风险孕妇中有3例非整倍体假阴性:2例21三体、1例18三体。2.共筛查出T21高风险孕妇301例,251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236例(内含6例嵌合型21三体,3例易位型21-三体),假阳性15例,本研究中NIPT检测胎儿T21 的敏感度为 99.16%(97.00-99.90%),特异度99.98%(99.96-99.99%),阳性预测值94.02%(90.46-96.31%),阴性预测值 100.00%(99.99-100.00%);T18高风险孕妇127例,82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61例(内含2例嵌合型18三体),假阳性21例,检测T18的敏感度为98.41%(91.47-99.96%),特异度99.97%(99.95-99.98%),阳性预测值 74.70%(65.79-81.93%),阴性预测值100.00%(99.99-100.00%);T13高风险孕妇54例,35例进行核型分析,确诊14例,假阳性21例,检测T13的敏感度为100%(76.84-100.00%),特异度99.97%(99.95-99.98%),阳性预测值40.00%(65.79-81.93%),阴性预测值 100.00%。3.共筛查出45,X高风险孕妇120例,58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18例,假阳性40例,NIPT筛查45,X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9.93%,阳性预测值31.03%,阴性预测值100.00%。47,XXX高风险孕妇62例,35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确诊22例,假阳性13例,47,XXX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99.98%,阳性预测值62.86%,阴性预测值100.00%。47,XXY高风险孕妇48例,28例进行核型分析,确诊24例,假阳性4例,47,XXY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99.99%,阳性预测值85.71%,阴性预测值100.00%。47,XYY高风险孕妇40例,17例进行核型分析,确诊15例,假阳性2例,47,XYY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85.24%,阴性预测值100.00%。4.检出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孕妇158例,95例进行核型分析,其中87例胎儿染色体正常,另外8例确诊为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8 例为:47,XN,+2[7]/46,XN[43]、47,XN,+5[25]/46,XN[25]、47,XN,+15[4]/46,XN[46]、47,XN,+22[10]/46,XN[40]、47,XN,+16[2]/46,XN[74]、47,XN,+16[2]/46,XN[98]、47,XN,+9[10]/46,XN[40]、47,XN,+9[11]/46,XN[39]。5.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高风险133例,其中72例在我院接受胎儿染色体核型及CMA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34例,胎儿染色体结构正常及基因组拷贝数正常38例。检出染色体缺失及重复不平衡易位1例,16号染色体部分三体1例、两例Emanuel综合征等,漏诊两例胎儿,1例为22q13.3区域发生4.03Mb片段缺失的Phelan—McDermid综合征(Phelan-McDermid syndrome,PMDS,OMIM 606232),另 1例为Xp22.33拟常染色体区均存在857kb杂合缺失。6.共检测1819例双胎孕妇标本,检出高风险孕妇13例。10例进行核型分析,21三体高风险5例均为一胎21三体,另一胎核型正常,18三体高风险3例,确诊2例,XXX高风险1例,确诊一胎为47,XXX,另一胎核型正常。NIPT结果提示染色体13q14.3-q21.1存在6.19Mb缺失结构异常高风险1例,3号染色体长臂3.06Mb的母体CNV导致了 NIPT结果的假阳性。结论:1.NTPT共检测62780例孕妇标本,其中单胎孕妇60961例,双胎孕妇1819例。我们研究结果表明NIPT使98.3%(61724/62780)的孕妇避免了不必要的有创性产前诊断操作,减少了受检者的经济负担和不必要的心理压力。2.NIPT对于T13、T18、T21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98%,T21、T18、T13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02%、74.70%、40.00%,NIPT会导致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其阳性结果仍需要有创产前诊断确证胎儿核型。3.NIPT技术虽然可以检测出性染色体的异常,但对于45,X 阳性预测值较低。NIPT的筛查范围可以扩大至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但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Turner综合征,必须行有创产前诊断确诊。4.60961例中仅仅检测到8例罕见的嵌合型的常染色体三体患者,由于一些罕见的染色体嵌合的核型、程度、范围各异,没有固定的答案可循。NIPT—般不建议NIPT用于筛查13、18、21号染色体以外的罕见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NIPT扩大到检测罕见的非整倍体时,应向患者解释假阳性的可能,同时进行B超检测及有创的产前诊断来进一步诊断。5.NIPT检测胎儿染色体大片段结构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具有可行性,cffDNA筛查可能有助于识别胎儿的缺失和重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明父母是平衡易位携带者的风险,从而为怀孕夫妇提供了明确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对有异常临床表型的孕妇,在行NIPT检测出现阳性结果时,应首先排除孕妇本人遗传背景的影响。若证实其为母源因素造成的假阳性,也不应轻易放弃对其深入的分析,对这些遗传因素的深入分析,有助于NIPT检测在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的结果分析。6.NIPT用于双胎孕妇的筛查具有良好的检测效率,21三体检出率和特异性均为100%,虽然不能通过NIPT来判断异常胎儿的个数和位置,但是可以避免98%以上的双胎孕妇进行羊水穿刺带来的痛苦和流产风险。双胎NIPT研究报道数量少,样本量有限,双胎NIPT检测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论证。7.NIPT检测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但由于这项技术只能用于筛查而不是对胎儿核型的诊断,NIPT高风险孕妇仍需要通过有创产前诊断确诊。第二部分 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研究目的:Leber先天性黑蒙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导致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完全丧失视力并伴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通过二代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在先证者家系中检测GUCY2D基因发现三个临床意义未明突变 c.139139delC(Ala49Profs*36)、c.2783G>A(Gly928Glu)和 c.835G>A(Asp279Asn)。经查阅数据库及文献,这三个突变属于新发突变无相关数据库及文献报道。采用SIF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ing三个工具软件预测分析,其结果都是有害致病突变。对这三个突变的细胞生物学和功能研究将为LCA致病机制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结果:采用UCSF Chimera软件对野生型及突变型蛋白Gly928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提示Gly928突变造成催化功能降低。构建野生型及突变型Ala49Profs*36、Asp279Asn和Gly928Glu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表达载体,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la49Profs*36荧光信号弱,提示蛋白降解。Asp279Asn和Gly928Glu经HPLC-MS/MS分析,发现其cGMP均降低,提示突变改变了酶活性。结论: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HPLC-MS/MS分析,分别证实Ala49Profs*36、Asp279Asn和Gly928Glu为GCUCY2D基因致病突变。本研究是在二代高通量测序基础上,对GUCY2D基因发现的三个新突变位点开展的功能研究,不仅能明确患者致病基因、致病突变及其功能影响,还能丰富疾病表型谱和突变谱,为研究GUCY2D基因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遗传咨询、基因诊断、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临床遗传学服务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研究证实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病的诊断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致病性突变功能研究为疾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上明,肖万祥,邹彩艳,邓世昌[5](2014)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冷沉淀指征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程度纤维蛋白原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发生率,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冷沉淀指征。方法选择3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纤维蛋白原分为:<0.8g/L组、0.8g/L组、≥1.2g/L三组,比较其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的发生率。结果研究对象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7%,9.51%,4.03%,三组之间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越低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的发生率越高;对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1.2g/L的低出生体重儿应考虑输注冷沉淀,在改善早产儿预后及提高成活率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王清海,黄志锋,梁世山,黄海云[6](2013)在《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相关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对57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及围生期窒息是患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正常出生体质量儿及无围生期窒息史儿(P<0.01),其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也是出血高发因素,过敏性肠病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不容忽视。结论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急症,做好围生期保健、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明显减少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段娓,谭艳鸣,彭周杰[7](2013)在《持续小剂量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持续小剂量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2011年至2012年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儿童分院诊断为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患儿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用奥美拉唑0.8 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d,治疗组予奥美拉唑2 mg/kg持续小剂量静脉滴注24 h。结果:两组止血效果比较,显效率治疗组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44.4%,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所需止血时间分别为(1.05±0.05)d和(2.08±0.96)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液pH由用药前的(2.19±0.06)上升为用药后4 h的(5.08±0.22);用药后呼吸、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用药前后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肝脏酶学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亦未见增加其他药物的毒副作用。结论:持续小剂量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是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高效、安全的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建华[8](2009)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83例的病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3例小儿上消化道出血中应激性溃疡19例(22.9%),消化性溃疡18例(21.7%),重度浅表性胃炎14例(16.9%),新生儿出血症9例(10.8%)。结论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好发于新生儿期和学龄期,新生儿以应激性溃疡多见,学龄期儿童以消化性溃疡和重度浅表性胃炎多见。

王晨旭[9](2007)在《凝血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HIE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莉[10](2007)在《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和处理》文中指出

二、碱变性试验诊断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变性试验诊断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便血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便血与原发病的关系
    2.3 临床表现
    2.4 辅助检查
        2.4.1 X线检查
        2.4.2 胃肠道彩超检查
        2.4.3 血样碱变性试验
        2.4.4 血常规、大便常规加潜血、血培养、凝血五项、大便培养
        2.4.5 治疗过程及效果
3 讨论

(2)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的病因诊断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基本资料
    2. 胎儿首次发现腹腔积液情况
    3. 产前检查内容及产前宫内干预
    4. 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
    5. 病因诊断及分析
    6.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临床研究进展及定义讨论
    2. 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临床诊断流程及意义
    3. 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病因诊断
    4. 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宫内干预措施及临床意义
    5. 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临床预后及评估
    6. 优越性与局限性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儿童消化道出血16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及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高风险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情况
        3.3 NIPT检测13、18、21非整倍体结果及分析
        3.4 3例假阴性结果
        3.5 NIPT检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分析
        3.6 NIPT检测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分析
        3.7 NIPT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结果
        3.8 NIPT检测双胎染色体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NIPT的临床意义
        4.2 NIPT在13、18、21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4.3 NIPT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4.4 NIPT在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中的应用
        4.5 NIPT在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中的应用
        4.6 NIIPT在双胎中的应用
        4.7 NIPT的假阳性、假阴性原因分析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构建GUCY2D突变重组质粒
        3.2 GUCY2D突变重组质粒测序验证
        3.3 ROS-GC1野生型及突变型细胞定位
        3.4 突变对蛋白膜定位分析
        3.5 突变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6 突变对蛋白催化结构域的影响和保守性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冷沉淀指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纤维蛋白原 (FIB) 的测定
        1.2.2 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出血情况
        2.2.1 颅内出血情况
        2.2.2 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
        2.2.3 肺出血情况比较
3 讨论

(6)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消化道出血与性别关系见表1。
    2.2 消化道出血与围生期窒息关系见表2。
    2.3 消化道出血与胎龄关系见表3。
    2.4 消化道出血与体质量关系见表4。
    2.5 消化道出血与原发病关系见表5。
3 讨论

(7)持续小剂量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定标准[3]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开始胃肠喂养时间及平均止血时间比较
    2.3 治疗组胃液pH值的变化
    2.4 两组用药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
3 讨论

(8)小儿上消化道出血83例的病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3 诊断标准
2 结 果
    2.1 83例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 见表1。
    2.2 治疗与转归
3 讨 论

(9)凝血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HIE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断
2 结果
3 讨论

四、碱变性试验诊断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便血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探讨[J]. 刘启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24)
  • [2]孤立性胎儿腹腔积液的病因诊断及预后评估[D]. 葛汝秀. 山东大学, 2019(09)
  • [3]儿童消化道出血165例临床分析[D]. 顾义海.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4]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研究及GUCY2D基因突变功能研究[D]. 罗玉琴. 浙江大学, 2019(03)
  • [5]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冷沉淀指征初探[J]. 黄上明,肖万祥,邹彩艳,邓世昌.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07)
  • [6]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 王清海,黄志锋,梁世山,黄海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0)
  • [7]持续小剂量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J]. 段娓,谭艳鸣,彭周杰. 儿科药学杂志, 2013(01)
  • [8]小儿上消化道出血83例的病因探讨[J]. 冯建华. 广西医学, 2009(08)
  • [9]凝血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HIE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J]. 王晨旭.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7(02)
  • [10]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和处理[J]. 李莉.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7(01)

标签:;  ;  ;  ;  ;  

碱性变性试验诊断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