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注意增加农牧民收入

必须注意增加农牧民收入

一、要切实关心农牧民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格桑曲珍[1](2021)在《我党民族政策视域下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 ——以山南市扎囊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关注点,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研究的聚焦点。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制定了“把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乡村振兴上”的重大方针,要使农村与城市的距离逐渐缩短,力争实现2035年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可见,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事关我国“十四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否如期完成,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及修订,以及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上的支持,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十分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选择。成为了化解“三农”问题和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国家的各项政策扶持下,发展非常迅速。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西藏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活跃,农民生产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为西藏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西藏农村社会的安稳做出了保障。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关于合作社理论的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提出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历程。并结合西藏区域特色,选取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县山南市扎囊县作为田野调查点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深入分析,认为扎囊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运行过程不够规范、内部管理不规范、人才数量质量不高等问题,并提出政府正确引导、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训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当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落实党的民族经济政策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通过对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对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得到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必须加强突出党的民族政策宣传,二是必须加强突出党组织引领作用。“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重要论断提出,“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让我们认识到政治引领促团结,现身说法保稳定,你中有我增友爱,创新治理促和谐的重要作用。

何艳茹[2](2020)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牧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调查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扶贫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脱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没有取得全部的胜利,脱贫攻坚战役的“最后一公里”举步维艰。这最后的战场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群众生存条件恶劣,不具备发展条件,同时,这些地区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传统的脱贫方式无法达到彻底脱贫的效果,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这一精准模式,才能彻底斩断贫困的根源。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的重中之重,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过程中以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为行动指南。它关系到脱贫攻坚能否取得胜利,关系到脱贫成果能否巩固。而关系到易地扶贫搬迁能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因素在后续产业的发展情况,迁入地配套产业的发展情况关乎脱贫成果的巩固。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处于“三区三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甘南州碌曲县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研,梳理出碌曲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的现状、搬迁后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部分建议希望能有助于碌曲县及其他以牧业为主的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在绪论里介绍了选题背景及选题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本文正文共五部分,分别介绍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与政策及发展脉络,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为指导思想;通过介绍碌曲县基本情况归纳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和碌曲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所取得的成绩;重点在于介绍田野点红科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情况。通过对碌曲县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尕海乡尕秀村存在的问题和成熟经验的介绍,希望能为碌曲县其他易地扶贫安置地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通过红科村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立足藏区牧村实际和党中央的政策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探析。本论文主要通过对碌曲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对支撑产业的培育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调查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的揭示,希望能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保障搬迁群众脱贫后不返贫,确保小康社会的建成。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刊编辑部[3](2019)在《中央宣讲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石泰峰宣讲 布小林主持 李秀领出席》文中指出11月14日,中央宣讲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作宣讲报告。他紧紧围绕全会确定的重大主题、召开的特殊时机、作出的决策部署和总结的发展成就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全会的重大意义等。石泰峰强调,我们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全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各级党委(党组)要更好发挥领导、把关作用,

陈政[4](2019)在《精准扶贫中贫困农民内生动力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旧中国贫困发生的制度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即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建立在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并且我们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贫困现象至今仍然无法根除。建国以来,我国乡村扶贫事业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政府道义式的简单救济阶段(1949-1978);政府主导的产业开发式扶贫为主而救济式扶贫为辅的阶段(1986-1999);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以产业开发式扶贫为主、社会保障兜底式扶贫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举(2000-今)等三个阶段;而农村扶贫对象的瞄准和帮扶的单元重心,依次经历了由全国普惠救济阶段(1949-1978)、以贫困县专项划分的县级瞄准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性瞄准阶段(1986-1999),再到贫困村划分及村级瞄准的整村推进阶段(2000-2012),整村推进同针对农户个体的精准瞄准和帮扶相结合的阶段(2013-今)等五个时期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扶贫策略,适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在“十三五”时期,我国扶贫事业进入了脱贫攻坚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党对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进入新时代,我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脑体结合”的趋向愈发显着、进展步伐愈发加快。与此同时,“城乡、区域、群体、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一些地方,甚至有逐步扩大、延伸的趋势。对此,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减缓和下大力气去解决乃至根治,那么势必影响我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势必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和党的执政根基和政府的公信力。在目前举国上下合力克贫攻坚、同心决胜全面小康的“大扶贫”格局下,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到底该如何做到——有效激发贫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打牢贫困农民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础、改进扶贫开发领域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从而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确保他们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进而为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十分迫切。当前,以扶贫干部“嵌入式”帮扶为主导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进模式中,在一些地方、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干部一头热、群众一头冷”的现象。因此,如何全面和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能动、自主、自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的积极参与行为和自食其力的生计方式,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全面激发贫困农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接着详细分析了其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成因,最后提出了着力进行相应的体制、机制、路径改革的主张和建议。本文认为,贫困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实践主体,在脱贫致富领域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不愿脱贫”、“不敢脱贫”、“不能脱贫”等三个基本方面;而造成此况的基本要素要从他们所处的地域生存环境、社会发展战略及具体实施的体制机制、精准扶贫政策本身的顶层设计层面和基层政府、干部的执行力维度、贫困农民群众主体自身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剖析;最后,笔者指出,作为帮扶对象和脱贫主体,贫困农民群众在乡村贫困治理当中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全面有效激发机制的建立健全,需要多举措并举,多管齐下,全面发力,协同共治。具体来说,要着力从转变政府职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村民自治和实现基层民主、法制化、协同化治理转型,在重构村社社区共同体进程中强化贫困村民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等四个方面入手,予以相应的变革和改进,从而有效提升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和其他参与扶贫事业的多元主体之间上下同心、共同致力于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任跃旺[5](2019)在《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是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等诸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保障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提升,对提高藏区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水平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当前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呈现出不均等的发展态势。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构建西藏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从微观农户需求角度和宏观政府供给角度对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路径与保障措施,从而推动西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通过对已有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与特征分析入手,探讨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基本特征与供求特征,进而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水平的评价,分析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在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户需求角度与政府供给角度,分别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问题展开实证分析。在微观农户需求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藏自治区农户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意愿和满意度进行联合分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当前西藏农户层面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更进一步以回归方法得出当前西藏农户层面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主要矛盾。在宏观政府供给角度,通过建立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评价模型,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剖析和探讨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其配置效率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实践应用,以前文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分析当前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并提出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微观提升路径和宏观提升路径,并结合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中的经验与启示,从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投入、适当提高农户集中度、优化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积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提出提升西藏自治区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保障措施。

乌日拉嘎[6](2013)在《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任务。真正做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才是强国之道、稳国之路。农牧民增收问题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衡量指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民族地区农牧业,使农牧民富裕始终是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本文通过调查认真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不同阶段农牧民收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如何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潜力增收、努力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思考。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马克思恩格斯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共享思想着手,阐述了发展成果共享的理论依据,突出了农牧民增收在发展成果共享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将锡林郭勒盟农牧民收入的阶段性变化与全区、全国的城镇居民收入进行对比,对影响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锡林郭勒盟共享发展成果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措施建议;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结合农牧民增收在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指出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的重大现实意义。

朱远来[7](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郭沅鑫[8](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汤爱军[9](2008)在《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10月27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干部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自治区八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动员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上来。过几天,我市要召开市委

郑洲[10](2007)在《安居工程与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中研究指明西藏,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新农村建设也就显得十分"特殊"。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必须正确分析当前西藏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重大而基本"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找到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从目前西藏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着力解决好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便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即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安居工程便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要切实关心农牧民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切实关心农牧民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党民族政策视域下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 ——以山南市扎囊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文献综述
    4.研究内容与方法
    5.创新点及不足点
第一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提出及溯源
    1.1 概念界定
        1.1.1 合作社
        1.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1.1.3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1.2 理论溯源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理论
        1.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合作社理论的成果及创新
        1.2.3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
第二章 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与发展
    2.1 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2.1.1 探索阶段
        2.1.2 形成阶段
        2.1.3 发展阶段
        2.1.4 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概况
    2.2 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解读
        2.2.1 当前发展环境
        2.2.2 中央的引导和西藏当地政府的推动
        2.2.3 政策扶持
第三章 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案分析-以山南市扎囊县为例
    3.1 扎囊县综述
        3.1.1 自然生态
        3.1.2 文化生态
        3.1.3 政治生态
    3.2 扎囊县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现状
        3.2.1 扎囊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3.2.2 扎囊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开展情况
        3.2.3 扎囊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案分析
    3.3 扎囊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合作社运行过程不够规范
        3.3.2 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
        3.3.3 人才数量质量不高
    3.4 扎囊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外部环境的原因
        3.4.2 内部治理的原因
    3.5 推进扎囊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3.5.1 政府正确的引导
        3.5.2 完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
        3.5.3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训
第四章 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4.1 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总结
        4.1.1 政治引领促团结,现身说法保稳定
        4.1.2 你中有我增友爱,创新治理促和谐
    4.2 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启示
        4.2.1 必须加强突出党的民族政策宣传
        4.2.2 必须加强突出党组织引领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论文类
攻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精准扶贫政策下牧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调查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政策背景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扶贫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民族平等与扶持弱小民族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1949-1978 年)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前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1978-2012 年)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2012至今)
    三、相关政策的演进
        (一)中国共产党扶贫政策的演进
        (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
第二章 碌曲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现状
    一、碌曲县概况
    二、碌曲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改变牧区贫困面貌、建成小康社会
        (二)促进牧区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可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三、碌曲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规划
        (一)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
        (二)安置地后续帮扶措施
        (三)安置地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四、“十三五”时期碌曲县易地扶贫搬迁所取得的成绩
        (一)搬迁情况及安置点建设情况
        (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牧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三章 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典型案例分析
    一、尕秀村概况
    二、尕秀村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二)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三)重视富民产业培育
    三、尕秀村成功经验对易地扶贫后续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碌曲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困境
    一、生产生活发生改变,群众稳住难
        (一)搬迁后牧民群众心里适应难
        (二)安置地管理跟不上,群众困难解决难
    二、产业选择、培育困难,群众致富难
        (一)支撑产业发展薄弱,脱贫持续性难
        (二)内在发展能力不强,群众自我“造血难”
第五章 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完善措施,引导搬迁群众适应城镇生活
        (一)打消群众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社会保障事业
        (三)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
    二、加强安置地组织管理,及时解决搬迁群众的困难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加强党组织的建设
        (三)制定《村规民约》,综合整治环境卫生
    三、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发展后续产业
        (一)转换思想,重视后续产业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
        (三)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多元主体参与的质与量
    四、发挥脱贫主体能动性,增强致富能力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二)树立自我脱贫意识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四)开展相关技能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精准扶贫中贫困农民内生动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精准扶贫
        二、贫困农民
        三、内生动力
    第二节 脱贫攻坚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人民历史主体论
        三、可行能力与权利贫困理论
        四、内源式发展理论
        五、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现实依据
        一、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
        二、它是根本摆脱贫困状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它是根本提升农民权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客观要求
        四、它是有力保障农民人权,实现贫困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精准扶贫中农民内生动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和基本成因
    第一节 贫困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不愿脱贫”:部分农民依赖政府救济,不愿自食其力
        二、“不敢脱贫”:部分农民发展思路、机会、能力、支持不足
        三、“不能脱贫”:部分农民因病债灾致贫,自救力和信心不足
    第二节 贫困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基本成因
        一、生存环境方面
        二、社会体制方面
        三、扶贫政策方面
        四、贫困农民自身原因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共治型治理体制
        一、改革帮扶管理机制,促进产业脱贫优质可持续
        二、供需有效对接,充分赋权群众引导能动参与
        三、改进动员方式,简政放权第三力量协同参与
        四、大胆赋权村社,合作化联合参与项目实施
    第二节 壮大集体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一、挖掘多元功能,实现农业发展转型
        二、鼓励返乡创业,实现人气旺盛回流
        三、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实现农民职业化转型
        四、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实现社区内生源发展
    第三节 完善村民自治,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
        一、发掘后备人才,党建引领带动
        二、推进协商民主,实现共建共享
        三、引进“乡贤”“回巢”,激发内生活力
        四、推进德法并治,规范参与秩序
    第四节 加强自我教育,构建贫中农互助共同体
        一、抓好典型示范,增进互助和谐
        二、促成协会组织,强化集体行动
        三、传承优良家风,推进家庭互动
        四、养成自我教育,巩固内驱脱贫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2.1.2 农村公共服务
        2.1.3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
    2.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财政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理论
        2.2.4 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
    3.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
        3.1.1 和平解放初期
        3.1.2 人民公社时期
        3.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前
        3.1.4 农村税费改革至今
    3.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配置主体
        3.2.1 中央政府
        3.2.2 西藏地方政府
        3.2.3 内地援藏省份政府
    3.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基础特征分析
        3.3.1 社会特征
        3.3.2 文化特征
        3.3.3 经济特征
    3.4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供求特征分析
        3.4.1 需求特征
        3.4.2 供给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分析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水平评价
        4.1.4 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熵权法的模型对比检验分析
        4.1.5 评价结果分析
    4.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存在的问题
        4.2.1 农户的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4.2.2 地方政府财政支农力量薄弱
        4.2.3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权责不明
        4.2.4 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有待加强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农户需求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5.1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5.2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5.2.3 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偏好度与满意度联合分析
    5.3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3.1 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5.3.2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5.3.3 Logistic回归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政府供给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6.1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6.2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
        6.2.1 数据包络分析法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3 宏观配置效率的纵向分析
        6.2.4 宏观配置效率的横向分析
    6.3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3.1 指标体系构建
        6.3.2 Tobit模型构建
        6.3.3 Tobit模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提升路径
    7.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
        7.1.1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内在需求
        7.1.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外在条件
        7.1.3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理论基础
    7.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微观提升路径
        7.2.1 多渠道提高农户收入
        7.2.2 建立农户需求表达机制
    7.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宏观提升路径
        7.3.1 促进农村公共服务配置主体的多元化
        7.3.2 加强政府农村公共服务配置能力建设
        7.3.3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配置责任分配机制
    7.4 本章小结
8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经验及其启示
    8.1 国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1.1 美国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1.2 德国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1.3 印度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 国内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1 广东省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2 重庆市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3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3 国内外经验对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启示
        8.3.1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化管理
        8.3.2 合理划分农村公共服务的事权
        8.3.3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
        8.3.4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配置结构
    8.4 本章小结
9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保障措施
    9.1 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意识和能力
        9.1.1 全面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9.1.2 着力提升农户参与能力
    9.2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投入
        9.2.1 完善中央对西藏自治区的转移支付制度
        9.2.2 建立西藏农村公共服务财政绩效预算
    9.3 适当提高农户集中度
        9.3.1 边境地区按带状分布
        9.3.2 腹心地区向行政中心集中
        9.3.3 因地制宜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9.4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9.5 积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9.5.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9.5.2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9.5.3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投资法制化
    9.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发展成果共享概述
    2.1 发展成果共享的内涵
        2.1.1 发展成果共享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2.1.2 发展成果共享的内容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
        2.1.3 发展成果共享必须与共建相互统一
    2.2 发展成果共享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发展成果共享的理论观点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享思想
    2.3 农牧民增收是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体现
        2.3.1 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3.2 农牧民增收是“三农三牧”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根本
        2.3.3 农牧民增收是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衡量指标
        2.3.4 农牧民增收是民族地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3 锡林郭勒盟发展成果共享中的农牧民增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3.1 锡林郭勒盟概况
    3.2 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的状况分析
        3.2.1 锡林郭勒盟农牧民收入结构分析
        3.2.2 锡林郭勒盟农牧民收入阶段性变化分析
    3.3 影响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的相关因素
        3.3.1 农牧民收入结构较单一
        3.3.2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
        3.3.3 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还不够合理
        3.3.4 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够
        3.3.5 农牧民自身素质的制约
        3.3.6 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3.3.7 农牧民负担过重
4 共享民族地区发展成果促进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的措施建议
    4.1 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
        4.1.1 加强建设农牧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4.1.2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
        4.1.3 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4.1.4 加快发展奶牛养殖业和马驼产业
        4.1.5 加强草产业建设增加草业收入
        4.1.6 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和优化畜牧业
        4.1.7 确保第一产业收入稳定增长
        4.1.8 提高农牧民素质
    4.2 努力拓宽农牧业外部增收渠道
        4.2.1 加大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力度
        4.2.2 大力发展旅游业增收
        4.2.3 提升科技对农牧民增收的支撑能力
        4.2.4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4.3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增收政策
        4.3.1 贯彻落实惠农惠牧政策
        4.3.2 落实农牧业政策性保险
        4.3.3 认真落实草原生态奖励补贴政策
        4.3.4 切实抓好扶贫开发
        4.3.5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牧民增收的支持力度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拟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安居工程与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现状: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二、安居工程建设的提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三、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体现
    (一)农牧民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农牧民“安居”问题。
        1. 农房改造。
        2. 扶贫搬迁。
        3. 游牧民定居。
        4. 地方病搬迁。
        5. 富民兴边。
    (二)促进农牧民增收——解决“乐业”问题
四、安居工程建设的成效

四、要切实关心农牧民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党民族政策视域下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 ——以山南市扎囊县为例[D]. 格桑曲珍. 西藏大学, 2021
  • [2]精准扶贫政策下牧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调查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为例[D]. 何艳茹.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3]中央宣讲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石泰峰宣讲 布小林主持 李秀领出席[J]. 本刊编辑部.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9(11)
  • [4]精准扶贫中贫困农民内生动力问题研究[D]. 陈政.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5]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D]. 任跃旺.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为例[D]. 乌日拉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7]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8]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9]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J]. 汤爱军. 呼和浩特政报, 2008(05)
  • [10]安居工程与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郑洲.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05)

标签:;  ;  ;  ;  ;  

必须注意增加农牧民收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