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银保合作问题的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维今,侯泽敏,陈安平,王淑梅[1](2021)在《银保渠道冲突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借鉴纵向关系理论,将银保关系模型化为纵向服务交易关系,通过构建银保服务佣金决策模型,探讨了银保冲突的本质、机理以及对市场保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保险公司为了获取银行渠道争相提升佣金,造成佣金决策的囚徒困境。佣金决策囚徒困境是导致银保冲突的本质原因:一方面导致银行没有激励和保险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另一方面导致中小型保险公司无法获取优质的银行渠道,从而被排挤出保险市场。但从保险产品的销售价格(保费)来看,佣金决策的囚徒困境并不一定会导致保费上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降低保费,提升保险购买者福利。本文的结论启示在于,银保监管政策的核心是要打破银保佣金决策的囚徒困境,促进保险公司佣金决策由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
王祚俊[2](2019)在《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以A银行苏州分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存贷息差日益收窄,为了保持利润和规模的增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收入。同时银保合作目前是商业银行取得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增长速度越来越快。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合作,不仅只单单共享双方的服务,在业务方面可以相互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大大拓宽自己的业务并且获取更大的利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混业经营的趋势业日趋明显,银保合作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目前我们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发展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还存在是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于银行保险间的合作和关系进行分析具有十分中要的意义。本文在介绍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商业银行银保合作的现状着手,结合相关理论和工作中的亲身经验探讨商业银行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商业银行银保合作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从A银行苏州分行银保合作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指出出他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发展银保业务的相关对策建议。
黄威[3](2019)在《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以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为例》文中指出2018年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合并为中国银保监会的举措将我国银行、保险两大金融行业的监管体系融为一体,引起金融业内对银行、保险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意识的改善,金融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渗透越发深入,作为金融行业的两大支柱,银行业与保险业在谋求各自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找合作之路。银行保险的合作兴起于欧美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渐向世界范围推广,银保合作模式由最初传统的代理销售模式逐渐向股权合作方向转变,银行系寿险公司诞生于银行保险股权合作背景之下。我国自2006年成立国内的第一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后,各大商业、股份制银行纷纷入股寿险公司,以“大银行”控股“小险企”的方式设立银行系寿险公司,截至2018年,我国保险市场上已成立11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包括直接受银行控股的7家寿险公司和4家与银行同属大型金融集团的寿险公司,本文以11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选择业务规模发展迅速、结构完善且具有中外合资性质的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为例,对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详细分析。本文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通过4P营销理论、市场细分理论和协同效用理论的描述以及各理论在银行系寿险公司中的应用为后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现实分析,通过阐述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总结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在与股东银行关系、公司优势发挥、专业化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依据,对工银安盛的营销策略展开案例研究,通过对工银安盛目前实施的营销策略现状的研究,总结工银安盛人寿营销策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缺陷,为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的改进提供经验借鉴;第四部分结合前文对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不足的总结以及工银安盛人寿营销策略的案例分析,为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的改进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立足于银行与保险行业展开深入合作的时代背景,选择国内外学者关注较少的银行系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对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发展状况与营销策略展开研究,结合案例的具体分析,从营销策略的角度为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寿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助力。
林颖[4](2019)在《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全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同业业务作为近些年金融市场兴起的一项新兴业务,有资本占比低、操作便利、利润丰厚等特点,我国各大银行开始纷纷进行同业业务转型,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同业业务也面临着资金空转现象加剧、货币市场流动性时时趋紧、调控作用越来越弱等问题。为防范金融系统风险,近年来监管部门对同业业务监管空前加强。面对监管与发展,银行未来如何进行经营转型、银行同业业务如何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理论角度,选择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研究这一选题能够为今后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提供参考;从现实角度,本课题研究有助于银行同业业务的规范发展,从而不断的拓宽银行同业合作途径。本次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理论现状的深入剖析总结,制定了本篇文章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内涵、类型及经营框架做出了全面的阐述,然后对同业业务的理论基础,即合作竞争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理论等做出了全面的解释和剖析。第三部分为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笔者主要是从银行的同业资产与负债规模及银行同业业务的交易情况、业务模式,还有监管对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出发,从而对当下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第四部分为银行同业业务合作模式分析,笔者主要是从银信合作、银保合作、银银合作三个方面出发,阐述现有业务合作模式、监管思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模式。第五部分为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及对策建议,笔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对我国银行同业业务风险问题做出了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现下的研究多关注同业业务的特点、所造成的影响和同业业务监管政策,因此整体研究侧重于理论,偏重于实例性的研究比较少。本次论文的创新之处为,对具有创新性及发展性的银信、银保、银银三类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所面临的风险情况,对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进行研究。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研究是一项前沿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的课题,笔者从银行从业者角度进行分析,可能存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全面的问题,但仍然希望本篇论文提出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能够为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思路提供启示和借鉴。
张嘉[5](2015)在《我国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完善研究》文中提出银保合作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1971年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收购专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开始经营保险业务被视为银保合作的开端。随后,银保合作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我国的银保合作正式开始于1996年,然而受制于当时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我国最初的银保合作模式仅限于协议代理模式。随着我国在立法上对分业经营的逐渐松绑,实践中以战略联盟形式、资本合作形式、金融控股公司形式表现的银保合作模式纷纷出现。银保合作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创新模式,它一方面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给保险公司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需要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法律监管。目前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对银保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法律监管措施,为我国银保合作的法律监管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也已出台了不少的规范性文件来规制银保合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基本监管制度上: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空白与重复监管并存、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低。其次在针对各种模式的具体监管上:我国现行的规范性文件大多只是针对非股权结合式中的协议代理模式制定的,对于战略联盟模式、资本合作模式以及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少有涉及。因此,我国对银保合作的法律监管,不仅要从基本监管制度上进行完善,还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已有银保合作模式的法律监管制度,从而将银保合作全面纳入我国法律监管的体系内。
程运生[6](2012)在《我国银保合作的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金融行业竞争加剧,欧元区的出现也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我国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出现了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在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中,银行业与保险业的融合尤为为突出,这种融合的过程就是银保合作的过程。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银保合作的定义,通过案例总结分析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策略和模式,从中发现我国银保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从渠道说、产品服务说和经营策略说三个方面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保险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同时,本文对于银行保险从萌芽、起步、成熟和后成熟四个阶段进行了论述,并对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动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本文通过对国外主要国家的银保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欧洲的银行业与保险业合作较早,最早起源于法国,随后在欧洲其他各国开始逐渐兴盛。法国银行保险行业的巨大成功,积极推动了整个欧洲银行与保险行业的深度整合,同时也促进了美国银行保险行业的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国外银保行业的发展趋势都是从最初的简单银行代理模式向战略合作关系过渡,最终发展到股权合作模式。无论是交叉持股还是新设持股都促进了保险公司和银行企业的深度融合,也大大促进了银保渠道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内的银行保险合作模式的发展研究,本文主要选取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平安保险集团等具有代表性企业的银保合作模式进行阐述和分析,展示了我国现阶段银保合作的主要模式及银保合作的发展。通过分析发现2008年之前我国的银保合作还处于以银行代理为主的浅层次合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基本采用的是“多对多”的合作模式。随着我国银保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银保行业也开始与国际接轨,逐渐由简单的银行代理模式开始向股权合作模式发展。本文的最后指出我国现阶段银保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竞争过于激烈、产品和销售模式过于单一等等,并针对现阶段我国银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只有强化银保合作联盟,加强股权合作才是解决现阶段银保问题的办法。
袁珉芝[7](2012)在《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策略研究 ——以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江苏分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影响下,中国金融业严格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银保合作得到了较快发展。银保合作符合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是迎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后带来的激烈竞争的理性选择。中国金融业的银保合作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变革现阶段初级粗放式的银保合作,需要我们在借鉴国外银保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一条适合我国银保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实现“强强联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中国银保合作的发展现状出发,借鉴西方银保合作的经验,阐述银保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能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银保合作发展的具体战略和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如何推动我国银保合作发展提出建议。
冯锟[8](2011)在《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策略选择》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应运而生。在这一进程中,投资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的投资工具和渠道,资本融通的成本效益和主要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为商品生产和国际贸易提供结算和融资等金融服务的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可扩展性的资金来源,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传统意义上,只从事风险承保的保险公司,也逐步发展为由承保和投资两项支撑业务,现代保险企业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渗透也越来越深。”①基于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内在的经营需求,银行保险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它一方面加剧了金融产业融合的趋势,加速了金融机构的并购风潮,同时,在实体经济上,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消费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际上,银行保险已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发展历程,并日益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微观金融市场,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都经历了具有不同特色的银保发展道路,树立了各具特点的银保合作发展模式,对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具有很深的借鉴意义。而我国银保合作发展起步较晚,作为国内银保合作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规模、地位和利益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因而决定了我国目前的银保合作市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弊端。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来看,在银保合作过程中,在渠道建设、产品结构与创新、客户关系管理、技术支持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发展体系;在司法建设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分业经营和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银保合作的发展受到限制,还不能保障我国银保合作金融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此外,国内消费群体对银行保险的认识程度相对有限,所有这些都是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障碍。本文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银保发展之路,从中寻找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有借鉴意义的做法,总结其银保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目前银保发展现状,在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我国银保发展的模式选择,探求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展之路。
孙妍丽[9](2011)在《中国银保合作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保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自由化的推动下,银行的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业务相互渗透,银行的资本和保险公司的资本相互融合下的产物。银保合作是银行业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和进一步提高利润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日益成熟,混业经营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其中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显着的代表,银保合作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业务融合的趋势越来越紧密。但是目前我国银行和保险合作的发展程度尚未完善,还是处于以协议合作为主、战略联盟为辅的起步阶段,在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销售误导、市场恶性竞争等相关问题。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大客户能够享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增强市场竞争力。银行和保险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自身抗风险能力,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联合发展、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对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银保合作的模式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并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博弈论等理论角度对银行保险合作存在的必要性及收益进行了论证。同时从银保合作发展的现状来分析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赵倩[10](2011)在《走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起点—银保合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国际化和混业经营的发展,银行保险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以及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保险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与国外的银保合作相比,我国的银保合作因受到分业经营体制的限制而显得合作空间受限,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但金融一体化仍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在金融领域的众多合作实践中,银保合作的发展体现着金融业态之间相互融合的进程,成为了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起点。本文通过研究银行保险的理论基础和我国银行体制、保险体制的历史沿革,分析我国银保合作的体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制度创新是我国银保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因素。同时借鉴法国、德国、美国的银保合作的发展经验,指出随着银保合作的深化,我国的监管体制也应该步入更高的层次。
二、对我国银保合作问题的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银保合作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以A银行苏州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1.2 本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内容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本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银行保险理论研究 |
2.1 银行保险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
2.1.1 规模经济理论 |
2.1.2 范围经济理论 |
2.1.3 协同效应理论 |
2.2 银保合作业务的形式 |
2.2.1 分销协议模式 |
2.2.2 战略联盟模式 |
2.2.3 合资公司模式 |
2.2.4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
第三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保险发展和借鉴 |
3.1 典型国家(地区)银行保险发展概况 |
3.1.1 法国银行保险发展概况 |
3.1.2 美国银行保险发展状况 |
3.1.3 香港银行保险发展状况 |
3.2 典型国家和地区银行保险发展状况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
3.2.1 金融业发展阶段、监管环境对银行保险发展的影响 |
3.2.2 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
第四章 我国银保发展历程及现状 |
4.1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 |
4.1.1 第一阶段: 产生阶段(1999年以前) |
4.1.2 第二阶段: 发展阶段(1999-2003) |
4.1.3 第三阶段: 调整与徘徊阶段(2004-2005) |
4.1.4 第四阶段: 恢复性成长阶段(2006年至今) |
4.2 我国银保合作积极作用 |
4.2.1 联合开发产品 |
4.2.2 改善产品 |
4.2.3 制定有效的销售目标和激励机制 |
4.2.4 捆绑与人生大事相关的产品 |
4.2.5 严格培训 |
4.2.6 升级IT系统 |
第五章 银保业务发展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银保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
5.1.1 政府立法不完善,监管水平相对较低 |
5.1.2 产品销售环节问题较多 |
5.1.3 保险公司产品创新风险 |
5.1.4 保险公司和银行合作不深入,存在利益冲突风险 |
5.2 银保业务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
5.2.1 手续费高低主导合作关系 |
5.2.2 银保业务发展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
5.2.3 专业保险从业人才匮乏 |
第六章 A银行苏州分行银保合作情况和问题分析 |
6.1 A银行苏州分行银保合作业务现状 |
6.2 该行当前在银保合作业务上面临的问题 |
6.3 A银行苏州分行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6.3.1 A银行苏州分行银行保险业务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6.3.2 A银行苏州分行合作业务的SWOT分析方法 |
第七章 我国银行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
7.1 完善银保合作立法体系 |
7.2 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监管水平 |
7.3 进一步丰富银保产品种类 |
7.3.1 了解客户的需求 |
7.3.2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和创新保险品种 |
7.3.3 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的融合 |
7.4 银保合作重新定位 |
7.4.1 银行改变观念 |
7.4.2 保险公司改革的方向 |
7.5 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以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4P营销理论 |
一、4P营销理论概述 |
二、4P营销理论与银行系寿险公司 |
第二节 市场细分理论 |
一、市场细分理论概述 |
二、市场细分理论与银行系寿险公司 |
第三节 协同效应理论 |
一、协同效应理论概述 |
二、协同效应理论与银行系寿险公司 |
第二章 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的现实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的发展背景 |
一、国家政策助力营销策略发展 |
二、经济增长助力营销策略改进 |
三、行业发展助力营销策略变革 |
四、技术进步助力营销策略升级 |
第二节 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发展现状 |
一、以银保销售渠道为主 |
二、倾力强化产品保障功能 |
三、多维度综合定价 |
四、三位一体联合促销 |
第三节 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现存问题 |
一、过度依赖股东银行 |
二、银行系优势发挥不充分 |
三、专业化发展不足 |
第三章 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工银安盛营销策略分析 |
一、全方位产品组合策略 |
二、银保为主的渠道策略 |
三、差异化客户管理策略 |
四、专业化品牌营销策略 |
第二节 工银安盛营销策略的成效分析 |
一、经营效果显着提升 |
二、产品保障性能提升 |
三、客户服务系统化 |
四、品牌热度显着提升 |
第三节 工银安盛营销策略的问题分析 |
一、银保合作对象单一 |
二、员工结构有待完善 |
三、业务质量下降 |
四、客户满意度不高 |
第四节 工银安盛营销策略的经验借鉴 |
一、充分发挥母行优势 |
二、高效的产品组合计划 |
三、精确的目标市场定位 |
第四章 优化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优化银保合作模式 |
一、建立银保双方联动机制 |
二、明确银保利益分配模式 |
第二节 深入挖掘股东银行优势 |
一、善用优势弱化冲突 |
二、优化产品渠道差异化 |
第三节 推进专业化进程 |
一、推广顾问式营销模式 |
二、建立专业化销售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可能的不足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1.4.3 可能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理念和理论基础 |
2.1 银行同业业务相关理念 |
2.1.1 银行同业业务内涵 |
2.1.2 银行同业业务类型 |
2.1.3 银行同业业务特点 |
2.1.4 银行同业业务经营框架 |
2.1.5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历史 |
2.2 同业业务理论基础 |
2.2.1 合作竞争理论 |
2.2.2 资产专用性理论 |
2.2.3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
2.2.4 租值耗散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现状分析 |
3.1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
3.1.1 同业资产与负债规模 |
3.1.2 银行同业业务交易情况 |
3.1.3 银行同业业务模式 |
3.2 监管对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模式分析 |
4.1 银信合作业务发展模式 |
4.1.1 银信现有合作业务模式 |
4.1.2 银信合作监管思路 |
4.1.3 银信合作存在的问题 |
4.1.4 银信业务未来发展模式分析 |
4.2 银保合作业务发展模式 |
4.2.1 银保现有合作业务模式 |
4.2.2 银保合作监管思路 |
4.2.3 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 |
4.2.4 银保业务未来发展模式分析 |
4.3 银银合作业务发展模式 |
4.3.1 银银现有合作业务模式 |
4.3.2 银银合作监管思路 |
4.3.3 银银合作存在的问题 |
4.3.4 银银业务未来发展模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风险管控及对策建议 |
5.1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风险管控 |
5.1.1 银信业务风险管控 |
5.1.2 银保业务风险管控 |
5.1.3 银银业务风险管控 |
5.2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5.2.1 完善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
5.2.2 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一体监管体系 |
5.2.3 加快推进金融体系配套改革 |
5.2.4 银信业务发展对策建议 |
5.2.5 银保业务发展对策建议 |
5.2.6 银银业务发展对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银保合作及其法律监管相关概念之界定 |
2.1 银保合作的含义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1 银保合作的含义 |
2.1.2 银保合作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2 银保合作的模式 |
2.3 银保合作法律监管的含义、意义与原则 |
2.3.1 银保合作法律监管的含义 |
2.3.2 银保合作法律监管的意义 |
2.3.3 银保合作法律监管的原则 |
第3章 国外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3.1 国外几种典型的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 |
3.1.1 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 |
3.1.2 法国的一体化监管 |
3.1.3 美国的伞形监管 |
3.2 国外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1 分别建立适应我国银保合作模式的法律监管制度 |
3.2.2 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
3.2.3 营造宽松的有促于银保合作发展的监管环境 |
第4章 我国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银保合作监管基本制度不健全 |
4.1.1 监管体制与银保合作实践不相适应 |
4.1.2 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备 |
4.2 非股权结合式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不完善 |
4.2.1 协议代理模式法律监管存在缺陷 |
4.2.2 战略联盟模式法律监管缺失 |
4.3 股权结合式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不全面 |
4.3.1 资本合作模式法律监管不完备 |
4.3.2 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监管缺乏明确法律规范 |
第5章 我国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
5.1 完善我国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基本制度 |
5.1.1 加快监管方式的转变 |
5.1.2 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
5.2 建立健全非股权结合式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 |
5.2.1 完善现行协议代理模式的法律监管制度 |
5.2.2 构建战略联盟模式法律监管制度 |
5.3 规范股权结合式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 |
5.3.1 完善资本合作模式的法律监管制度 |
5.3.2 完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法律监管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我国银保合作的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框架及创新 |
第二章 银行保险概况 |
2.1 银行保险的定义 |
2.1.1 渠道说 |
2.1.2 产品服务说 |
2.1.3 经营策略说 |
2.2 银行保险的发展 |
2.2.1 银行保险发展的四个阶段 |
2.2.2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 |
2.3 我国银行保险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银保合作的主要模式和发展策略 |
3.1 国外银保合作的主要模式分析 |
3.1.1 法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 |
3.1.2 美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 |
3.1.3 日本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 |
3.1.4 国外银行保险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银行保险合作的模式及发展策略 |
4.1 中国工商银行银保合作模式 |
4.2 邮政储蓄银行的银保模式 |
4.3 建设银行的银保合作模式 |
4.4 农业银行的银保合作模式 |
4.5 平安的银保合作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银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5.1 国内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 |
5.2 对现银保合作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
5.3 对银行保险市场的思考和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策略研究 ——以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江苏分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框架 |
2 银保合作的概念细述及文献回顾 |
2.1 银保合作的起源及定义 |
2.2 银保合作的四个发展阶段 |
2.3 银保合作模式的演进 |
2.3.1 协议合作模式 |
2.3.2 战略联盟模式 |
2.3.3 合资模式 |
2.3.4 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
2.4 国内外关于银保合作的研究综述 |
2.4.1 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
2.4.2 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
3 银保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
3.1 银保合作的内部需求 |
3.1.1 银保合作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利益 |
3.1.2 银保合作给银行带来的利益 |
3.2 银保合作的外部推动 |
3.2.1 金融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
3.2.2 国内金融环境放松管制 |
3.2.3 技术进步为银保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
4 国外银保合作发展环境与模式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
4.1 国外银保合作发展环境与模式的分析比较 |
4.1.1 法国的银保合作发展模式 |
4.1.2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银保合作发展模式 |
4.1.3 洲银保合作的发展模式 |
4.2 对我国的启示 |
4.2.1 金融法规环境对银保合作发展的影响 |
4.2.2 银保合作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 |
4.2.3 银保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5 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1 我国银行保险业的体制发育状况 |
5.2 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 |
5.2.1 银保合作模式多样化 |
5.2.2 外资金融机构挑战国有金融机构 |
5.2.3 我国银保合作中寿险市场发展较快,产险市场发展不足 |
5.3 我国银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5.3.1 银保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 |
5.3.2 合作模式主要采取简单的销售协议模式 |
5.3.3 产品单一、缺乏创新,与银行产品同质性强 |
5.3.4 分业经营政策限制及监管力度薄弱 |
6 我国银保合作发展路径的选择 |
6.1 当前完善我国银保合作模式的具体对策 |
6.1.1 明确银保合作战略定位 |
6.1.2 理清产品发展思路 |
6.1.3 重视培训,培养合格人才 |
6.2 金融控股集团是未来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方向 |
6.3 深化我国银保合作的监管机制 |
7 案例分析——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江苏分公司 |
7.1 中美大都会人寿公司简介及银保合作发展历程 |
7.2 中美大都会人寿当前银保业务分析 |
7.2.1 中美大都会人寿银保业务现状分析 |
7.2.2 中美大都会人寿银保业务管理现状分析 |
7.3 中美大都会人寿银保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制约因素 |
7.3.1 银保双方地位不平等,合作短期化 |
7.3.2 产品同质化严重,业务结构单一 |
7.3.3 销售合作多,服务合作少 |
7.4 中美大都会人寿银保合作转型对策及合作模式设计 |
7.4.1 产品研发 |
7.4.2 销售渠道与销售模式创新 |
7.4.3 银保合作模式创新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部分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部分 西方及中国香港银保合作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
2.1 西方银保合作发展历程及模式 |
2.1.1 国外银保合作发展的四个阶段 |
2.1.2 国外银保合作的四种模式 |
2.2 欧美主要国家银保合作发展现状 |
2.2.1 法国 |
2.2.2 德国 |
2.2.3 英国 |
2.2.4 美国 |
2.3 中国香港银保合作的发展 |
2.4 小结 |
2.5 银保合作经典案例 |
2.5.1 花旗银行 |
2.5.2 富通集团 |
2.5.3 荷兰国际集团(ING) |
2.5.4 瑞士信贷 |
2.6 国外银保合作发展启示 |
第3部分 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我国银保合作现状 |
3.1.1 探索阶段(1995年至1999年) |
3.1.2 高速成长阶段(2000年至2005年) |
3.1.3 深层次合作阶段(2005年至今) |
3.2 我国银保合作的主要方式 |
3.3 我国银保合作典型企业发展情况 |
3.3.1 工商银行 |
3.3.2 平安集团 |
3.3.3 中信集团 |
3.3.4 招商局 |
3.4 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 |
3.5 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
3.5.1 政策性因素 |
3.5.2 市场性因素 |
3.5.3 技术性因素 |
第4部分 加速推进我国银保合作的必要性 |
4.1 银保合作可以有力地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
4.2 银保合作可使银行业获得巨大的利益 |
4.3 银保合作是迎接未来金融竞争的现实选择 |
4.4 银保合作可以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水平 |
第5部分 我国银保合作策略选择 |
5.1 发挥政府作用,强化业务监管 |
5.1.1 强化宏观政策导向 |
5.1.2 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 |
5.1.3 严格执法,加强有效监管 |
5.2 深化合作,实现银保长期深层次"联姻" |
5.2.1 加强产品战略合作 |
5.2.2 加强营销战略合作 |
5.2.3 加快技术战略合作 |
5.2.4 加强人才战略合作 |
5.2.5 加强售后服务合作 |
5.3 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加大宣传力度 |
5.4 探索合作机制转型,建立银保战略联盟 |
5.4.1 建立专业银保公司 |
5.4.2 探讨非金融控股的"1+1"合作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中国银保合作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绪论 |
(一) 混业经营与银保合作 |
(二) 银保合作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
(三) 银保合作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分析 |
二、我国银保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银保产品设计的缺陷 |
(二) 技术落后,人才匮乏 |
(三) 银保合作模式落后,合作关系不稳固 |
(四) 缺乏政策扶持和保护 |
三、中外银保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
(一) 主要发达国家银保合作的发展模式 |
(二) 主要发达国家银保合作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三) 我国银保合作模式的选择 |
四、促进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丰富银保产品的种类 |
(二) 大力培养银行保险人才 |
(三) 完善银保合作营销模式 |
(四) 增强对于银保合作的宏观调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走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起点—银保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 |
1.1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1.1 银保合作动机的文献综述 |
1.1.2 银保合作模式的文献综述 |
1.2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框架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银保合作的理论分析 |
2.1 银保合作的基本理论 |
2.1.1 银保合作的内涵和特征 |
2.1.2 银保合作的实现方式 |
2.2 银保合作的资源配置理论分析 |
2.3 银保合作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
2.4 银保合作的混业经营理论分析 |
2.4.1 银保合作的混业经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
2.4.2 银保合作的混业经营产生范围经济效应 |
2.4.3 银保合作的混业经营产生协同效应 |
2.5 国外银保合作模式分析与借鉴 |
2.5.1 法国的银行主控模式 |
2.5.2 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 |
2.5.3 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
2.5.4 对国外银保合作模式经验的借鉴 |
第3章 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初级阶段研究 |
3.1 银保合作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共同选择 |
3.1.1 我国银行业的体制发育状况 |
3.1.2 我国保险业的体制发育状况 |
3.1.3 我国金融体制对银保合作的需求 |
3.2 协议合作模式的固化制约了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 |
3.2.1 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历程 |
3.2.2 协议合作模式的发展现状 |
3.2.3 协议合作模式固化产生的主要冲突 |
3.3 实证研究——以平安金融控股集团为例 |
3.3.1 中国平安的背景介绍 |
3.3.2 中国平安的组织架构 |
3.3.3 中国平安的银保合作状况 |
3.3.4 平安模式的绩效评价 |
3.3.5 平安模式对制度创新的普遍意义 |
第4章 我国银保合作向高级阶段迈进的步骤 |
4.1 制度创新是银保合作深化的关键 |
4.2 有适度股权合作的战略联盟是有效的过渡形式 |
4.3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方向 |
4.3.1 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
4.3.2 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和特点 |
4.3.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实现方式 |
4.4 深化我国银保合作的监管机制 |
第5章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我国银保合作问题的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银保渠道冲突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J]. 张维今,侯泽敏,陈安平,王淑梅. 管理评论, 2021(09)
- [2]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以A银行苏州分行为例[D]. 王祚俊. 苏州大学, 2019(03)
- [3]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以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为例[D]. 黄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研究[D]. 林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我国银保合作法律监管制度完善研究[D]. 张嘉. 湖南大学, 2015(03)
- [6]我国银保合作的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D]. 程运生. 山东大学, 2012(05)
- [7]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策略研究 ——以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江苏分公司为例[D]. 袁珉芝.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8]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策略选择[D]. 冯锟. 山东大学, 2011(06)
- [9]中国银保合作发展问题研究[D]. 孙妍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走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起点—银保合作研究[D]. 赵倩. 复旦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