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论文文献综述)
马骞[1](2018)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社会事务方方面面的意见,都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自由便捷的表达。近年来教育领域重大舆情事件频出,一些片面的情绪化的观点、意见、甚至是谣言时常在各类媒介中迅速传播。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策略,致使相关教育舆情难以消解,严重影响当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安定。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舆情工作,无论对于教育事业的政策运行过程、教育环境和谐稳定、社会系统健康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舆情研究领域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日益关注,成为热点。然而目前教育舆情相关研究并不成熟,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缺乏规范化的研究范式,这导致教育舆情缺乏共识性的分析思路和科学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相关成果也出现了一定同质化的现象。本研究以2017年陕西教育舆情日报全年样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主题、时间关联度、载体、话语倾向性、影响力等多维度进行了分类统计,通过对比研究法,尝试从实践中归纳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的特性,即多元性、广泛深刻性、情绪性、即时性与易逝性、周期性与反复性等,并从议程设置理论角度探究了互联网时代刺激教育舆情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以及专业化新闻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对教育舆情的影响方式,尝试梳理教育舆情工作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认为教育舆情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新闻媒体机构、教育舆情监测机构等对象提出提高认识、动态治理、健全机制、紧密协作、加强研究等互联网时代教育舆情工作的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
李晓文[2](2015)在《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铸就科技奖励品牌——“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4月23日,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陈志敏副主任,社会奖励处陈苏处长,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金洛研究员,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宋维平,大北农集团总裁办主任莫宏建,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王丹玉主任,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
陈丽娟[3](2015)在《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铸就科技奖励品牌——“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文中研究说明[本刊讯]2015年4月23日,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陈志敏副主任,社会奖励处陈苏处长,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金洛研究员,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宋维平,大北农集团总裁办主任莫宏建,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王丹玉主任,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张子平副主任,以及40多位
陈丽娟[4](2015)在《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铸就科技奖励品牌——“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文中研究说明[本刊讯]2015年4月23日,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陈志敏副主任,社会奖励处陈苏处长,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金洛研究员,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宋维平,大北农集团总裁办主任莫宏建,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王丹玉主任,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张子平副主任,以及40多位新闻媒体朋友和行业代表出席了本次新闻发布会。至此,2015年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评选正式启动。
马运粮[5](2015)在《论种业安全中的转基因全程监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基因技术是未来粮食增收的希望之一。转基因利用具有不可逆等特点,社会公众比较关注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国家对转基因技术具有严格的管理法规。种业转基因安全管理是确保粮食转基因安全的关键。根据转基因技术发展趋势,加强科研和市场监管,是保障转基因技术平稳发展的主要手段。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6](2009)在《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文中指出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记录了中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亮点和焦点,我们串起亮点,就寻找到了行业发展的脉络,进而去探讨行业发展规律;我们关注焦点,就寻找到了行业精神和风貌,从而产生不断创新的动力。
姚昆仑[7](2007)在《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系统的发掘、搜集和考证中国25史与相关的史料为基础,对中国文明诞生以来科技奖励活动和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试图梳理清楚我国从古至今科技奖励的发展脉络,反映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今天各个历史阶段的科技奖励状况和特点。同时通过与国外科技奖励的简要比较,评述中国科技奖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今天的科技奖励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借鉴。论文研究的重点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我国科技奖励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作用,并通过科技奖励的发展史实来深化对科技进步的认识和理解。论文的每章在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科技奖励史实、特点和作用进行了发掘和分析。每章的研究要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从上古以来到明代末期中国非制度化科技奖励的演进过程。人类最早的科技奖励活动,是从对政治、军事方面有功的赏赐发展而来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对“格致学”和技艺方面的奖励有了较快的发展,从主要对天文学、医学的奖励扩展到对农业、军事科技、建筑等领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对奖励的作用多有论述,并将其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这些论述和认识,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和积极的借鉴作用。第二章:阐述和分析了清代科技奖励的发展路线、转折及特点。清代是我国非制度化科技奖励走向制度化科技奖励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既来自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我国传播的推动,也反映了在科学救国、科学强国思想下中国民众的自我觉醒。虽然这时的制度化科技奖励是建立在专利制度上的,但对推动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促进技术产品从模仿到自我革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民国时期科技奖励制度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了科技奖励活动的特点。本章首先论述了从民国初年到抗战爆发之前,随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科学建制化出现,民国政府、研究院所和社团设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科技奖励的特点;其次论述了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民国政府科技奖励的侧重点,如注重实用技术和替代品的奖励,对基础研究激励重视不够等。第三是论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积极影响。第四章:论述和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奖励进入了新的阶段。本章论述了五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并重点分析了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特点以及省市科学技术奖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现状和特点,并简要概括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奖励的作用。第五章:对当代中国和国外科技奖励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章开头简要回顾了西方科技奖励发展的历史并着重分析了20世纪科技奖励的发展脉络。其后从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视角对中外科技奖励在推荐形式、评审程序、奖金额度的变迁、影响奖励知名度的各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着重对我国与当代最发达国家美国、毗邻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个案比较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此外,附录中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外有关科技奖励的理论进行了简要评述。包括对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各种起源理论、专利制度与奖励制度的关系、奖励制度与科学资助(基金)的关系以及国外激励心理学的论述和分析。总之,本文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对中国科技奖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考证和系统的研究,从浩繁的文献资料中发掘出我国古今科技奖励的丰富史料,整理归纳古代贤哲有关奖励的论述和理论,分析不同时期科技奖励的特点。同时,对当代中国与国外科技奖励在评审、奖金强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科技奖励制度与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差异,探讨我国科技奖励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国外科技奖励制度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徐万涛[8](2004)在《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文中提出 2003年12月6日,由大北农集团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学会、《农民日报》社等多家单位协办的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颁奖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朱丽兰,农业部、科技部等有关领导,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等国内农业界的着名专家学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200多人出席了本届大会。
北京大北农集团[9](2003)在《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3年12月6日,由大北农集团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学会、《农民日报》社等多家单位协办的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颁奖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朱丽兰,农业部、科技部等有关领导,以及素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院士等国内农业界的着名专家学者,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200多人出席了本届颁奖大会。
徐万涛[10](2003)在《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12月6日,由大北农集团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学会、《农民日报》社等多家单位协办的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颁奖大会在京隆
二、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舆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教育舆情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概述 |
2.1 关于舆情 |
2.1.1 舆情的定义 |
2.1.2 舆情与舆论 |
2.1.3 网络舆情 |
2.1.4 舆情与新闻报道 |
2.2 关于教育舆情 |
2.2.1 教育舆情的内涵界定 |
2.2.2 教育舆情的组成要素 |
第三章 教育舆情分布统计与内容分析——以2017年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样本 |
3.1 多维度分类及其分布统计 |
3.1.1 主题类别 |
3.1.2 样本的时间分布统计 |
3.1.3 载体分类及分布统计 |
3.1.4 话语情绪特点分布统计 |
3.1.5 样本影响力 |
3.2 分布统计分析 |
3.2.1 教育管理类频次高政策法规类影响大 |
3.2.2 新闻媒体重渐进社交媒体多突发 |
3.2.3 教育舆情话语情绪平衡健康 |
3.2.4 全国性传统媒体和地方性传统媒体在统计中的优势领域 |
3.3 教育舆情热点 |
3.3.1 不同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热点信息 |
3.3.2 教育舆情热点关键词 |
第四章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的特点 |
4.1 教育舆情的特性 |
4.1.1 教育舆情的多元性 |
4.1.2 教育舆情的广泛深刻性 |
4.1.3 教育舆情的情绪性 |
4.1.4 教育舆情的即时性与易逝性 |
4.1.5 教育舆情的周期性与反复性 |
4.2 刺激教育舆情生成与发展的两种议程设置 |
4.2.1 议程设置理论与适用性简述 |
4.2.2 刺激教育舆情生成与发展的专业媒体议程设置和网民议程设置 |
4.3 对研究样本局限性与科学性的思考 |
第五章 当下教育舆情工作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
5.1 当下教育舆情工作困境 |
5.1.1 教育舆情工作的被动滞后 |
5.1.2 对教育舆情工作认识存在不足 |
5.1.3 处理负面的教育舆情难题手段不足 |
5.1.4 教育舆情研究规范尚未成熟 |
5.2 教育舆情工作的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 |
5.2.1 充分认识转变态度积极引导教育舆情 |
5.2.2 将动态治理思维贯穿教育舆情工作全过程 |
5.2.3 健全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机制科学引导教育舆情 |
5.2.4 打破“信息孤岛”加强全社会的协作联系 |
5.2.5 加强教育舆情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论种业安全中的转基因全程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的粮食安全与转基因发展 |
1.1 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中,质量安全与数量供应同等重要 |
1.2 转基因技术有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
1.3 农作物转基因研发的趋势 |
2 转基因的国际认同及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
2.1 欧美等国家对转基因应用的观点逐步趋同 |
2.2 我国的农作物转基因研发及应用将会加强 |
3 我国的转基因监管与趋势 |
3.1 我国的农作物转基因管理政策严格 |
3.2粮食转基因安全要扼守种子产业监管 |
4 当前河南省农作物转基因监管状况及检测的方式方法 |
4.1 农作物转基因监管状况 |
4.2 转基因检测的机构和能力 |
4.3 农作物转基因检测的方式方法 |
4.4 未来监管的趋向及方法的创新 |
(6)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7)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资料 |
三、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框架 |
第一章 上古至明代末期的科技奖励 |
第一节 古代奖励思想和理论 |
一、赏罚是治国的权柄之一 |
二、崇尚和奖励贤良之才 |
三、赏罚要准确分明 |
四、赏贵在精和及时 |
第二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形式 |
一、授官赐爵 |
二、赏赐金钱和物质 |
三、树碑立传以留名青史 |
四、赐姓、赐名或赐诗文等 |
五、赏赐惠及家庭和后代 |
六、其它奖励方式 |
第三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领域 |
一、天文气象方面的奖励 |
二、医学领域的奖励 |
三、农田水利方面的奖励 |
四、军事科技方面的奖励 |
五、营造方面的奖励 |
六、冶铸和工艺等领域的奖励 |
第四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 |
一、授奖基本是帝王的个人行为 |
二、科技奖励缺乏评审机制 |
三、科技奖励与古代人才观紧密联系 |
四、沿袭和丰富了非制度化科技奖励的形式 |
第二章 清代的科技奖励 |
第一节 清代早期的科技奖励 |
一、顺治与康熙期间的科技奖励情况 |
二、乾隆至道光时期的科技奖励 |
第二节 清代晚期的科技奖励及科技奖励制度萌芽 |
一、洪仁玕等人的科技奖励思想 |
二、洋务运动对科技奖励的推动 |
三、中国的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 |
四、对留学归国科技人才的奖励 |
第三节 清代科技奖励的特点和作用 |
一、授奖的"奖品"注重官职 |
二、随机性科技奖励与专利性质的奖励制度并存 |
三、把西方专利制度纳入制定科技奖励制度的重要依据 |
四、科技奖励的对象以人为主 |
五、科技奖励与科普并重促进了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科技奖励制度 |
第一节 民国政府的科技奖励政策 |
一、对工艺品和技术发明的奖励 |
二、对基础研究的奖励 |
第二节 民国研究机构和社团的科技奖励 |
一、中央研究院等研究院所的奖励 |
二、学术团体所设的科技奖励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科技奖励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科技奖励政策和制度 |
二、陕甘宁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
三、激励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和条件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科技奖励的评价 |
一、初步形成了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相结合的科技奖励体系 |
二、以科技创新成就突出的人员为授奖对象 |
三、注重奖励应用技术和实用产品 |
四、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科技奖励的先进经验 |
五、解放区的科技奖励铺垫了新中国科技奖励发展的基石 |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奖励制度 |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奖励的发展 |
一、初创阶段(1949年—1966年) |
二、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 |
三、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
四、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1999年) |
五、改革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
第二节 改革后国家科技奖励状况分析 |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
第三节 省部级科技奖励分析 |
一、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的现状分析 |
二、省、部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分析 |
第四节 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分析 |
一、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登记和监督管理 |
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
三、关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几点思考 |
第五节 当代中国科技奖励的作用 |
一、承认和肯定科技人员在推动科技与社会文明进步中的贡献 |
二、发挥了政策和科研的导向作用 |
三、高度体现了政府和全社会对科技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
四、加速了获奖项目的转化应用和知识的传播 |
五、对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和加强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
第五章 当代中国与外国科技奖励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20世纪国外科技奖励制度分析 |
一、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奖项推动了世界科技奖励的发展 |
二、国际性组织设立的科技奖励 |
三、发达国家的科技奖励 |
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奖励 |
五、二十世纪全球科技奖励的几点探讨 |
第二节 中外科技奖励运行方式的比较分析 |
一、获奖候选人的遴选机制比较 |
二、评委构成情况的比较 |
三、评审方式的分析比较 |
第三节 影响科技奖励声望的因素及其比较分析 |
一、设奖的时间(历史)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
二、获奖人的科技贡献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
三、设奖机构的权威性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
四、奖项名称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
五、奖金强度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
六、奖励频度和规模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
七、颁奖规格和层次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
八、宣传力度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
第四节 科技奖励强度演变的比较分析 |
一、英国等国家奖金强度的演变 |
二、我国科技奖励强度的演变 |
第五节 中国与美国、印度科技奖励比较 |
一、美国的科技奖励系统 |
二、印度的科技奖励系统 |
三、中国与美国、印度科技奖励制度的分析比较 |
第六节 国外科技奖励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
一、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奖励立法和评审工作 |
二、重视和扶持学术团体等社会力量设奖 |
三、奖励对象以人为主以项目为辅 |
四、奖项的设立与时俱进 |
五、重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的奖励方式 |
六、政府科技奖励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
第七节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前景展望 |
一、推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将逐渐成为设奖的主体 |
二、逐步从奖励科技项目为主转向以奖励科技人才为主 |
三、注重从科技战略的需求来设置科技奖项 |
四、科技奖励管理工作步入专业化和职业化轨道 |
结语 |
一、论文的主要贡献 |
二、关于对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发展的几个阶段的认识 |
三、几点结论 |
附录一 有关科技奖励理论的评述 |
第一节 有关科技奖励制度起源说的评述 |
一、关于优先权之争与科技奖励制度产生的评述 |
二、关于专利制度与对科技奖励制度产生的影响的评述 |
三、科技奖励制度对科学研究资助的影响 |
四、科技奖励制度起源的交换理论 |
五、关于对科技奖励信用循环理论的评述 |
第二节 有关科技奖励的心理学评述 |
一、西方激励理论的类型 |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三节 科技奖励其他问题的评述 |
一、科技奖励导致的社会分层问题 |
二、科技奖励中的"优势积累"——马太效应 |
附录二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历史沿革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后记 |
四、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教育舆情现状与对策 ——以2017陕西教育舆情日报为研究样本[D]. 马骞. 西北大学, 2018(01)
- [2]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铸就科技奖励品牌——“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J]. 李晓文. 科学中国人, 2015(16)
- [3]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铸就科技奖励品牌——“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J]. 陈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3)
- [4]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铸就科技奖励品牌——“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J]. 陈丽娟. 中国种业, 2015(05)
- [5]论种业安全中的转基因全程监管[J]. 马运粮. 中国种业, 2015(05)
- [6]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J].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饲料, 2009(18)
- [7]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D]. 姚昆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8]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J]. 徐万涛. 种子世界, 2004(01)
- [9]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J]. 北京大北农集团. 饲料广角, 2003(24)
- [10]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励获奖结果在京揭晓[J]. 徐万涛. 畜牧市场,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