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跨类文件进行分类

如何对跨类文件进行分类

一、跨类档案如何归类(论文文献综述)

李娇,黄永文,罗婷婷,赵瑞雪,鲜国建[1](2020)在《基于多因子算法的自动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实用角度出发,研制领域适用性广、人力投入少的分类标引方法,支撑海量信息资源分类管理与学科领域地图揭示。【方法】基于文献中代表主题概念的术语、概念等关键词和分类号的兼容关系,研究设计多因子加权分类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流程自动分类标引方案。【结果】以权威的多领域标注语料库和标准集为数据来源进行分类标引实验,单类号文献标引准确率84.1%,召回率79.8%,F值81.9%;双类号文献标引准确率83.4%,召回率78.8%,F值81.0%。【局限】学科分类标引的准确率及完整性依赖高质量标注语料库,且在多类号资源的标引上有待提升。【结论】本文提出的多因子算法自动分类标引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实践应用价值。

何敏[2](2020)在《论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认定》文中研究说明商标混淆可能性之概念源于商标混淆理论,是商标法体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具体而言,商标混淆可能性是指“在后商标极有可能导致具有一般谨慎程度的普通消费者乃至社会公众误认为其所附着之商品来源于在先商标所有人或与之有关”1。目前学界对于混淆可能性的理论研究很多,但对于混淆可能性究竟应当如何认定的研究却不多见。诚然,对于混淆可能性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理论需落实方可发挥应有之功能,而对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认定研究便是使该理论成果惠及实践的重要环节。因此,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认定研究是商标混淆可能性研究的重要部分,与混淆可能性的理论研究具有同等价值。对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认定进行研究,首先需要认识到混淆可能性的客观事实之性质。随后则应当从我国混淆可能性认定的实践现状入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研究。在正确认识混淆可能性的客观性质和我国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实践需求之基础上,便可开展对混淆可能性的认定方案之研究。在搭建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框架前,必须要对混淆可能性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厘清混淆可能性认定的脉络,确定混淆可能性认定的考量因素范围及这些因素的定位。此外,欲使混淆可能性的认定具有可操作性,还需逐一深入到各核心因素的具体研究中,为因素的判定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至此,方可搭建起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框架,确定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步骤,并就如何在法律层面确认这种方案和步骤提出可行性方案。依据以上思路,首先需要对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认定的概念和性质及在商标法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对于商标权利取得而言,认定混淆可能性是商标获权的排除条件;对于商标权利保护而言,认定混淆可能性是构成商标侵权的根本标准。混淆可能性包含“标准意义上的混淆可能性”与“个案中的混淆可能性”两层含义,前者的认定基于法律规范的价值取向及实践经验的尺度范围,且会随经济发展和政策趋势变化,而后者是客观存在、具体的、现实的混淆可能性,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随后需要对我国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现状进行研究。我国借鉴欧盟规定采“分层”模式认定混淆可能性,相似性既是认定混淆可能性的前提条件,又是认定混淆可能性的考量因素。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实际运行中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案件与案件之间法律适用的差异;二是行政审查中在审查人员与申请人之间导致的“恶性循环”。直观上看这些困境是法律规定的差异导致的,但实际上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完备的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认定方案进行研究。同时,鉴于商标混淆可能性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我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研究混淆可能性的认定过程中,应当以“确保混淆可能性最大限度客观化”、“兼顾混淆可能性认定的可操作性与普适性”、“保持商标审查的个案性”为指导原则。就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中的诸多常见考量因素而言,这些因素并非全是商标混淆可能性的影响因素,即便能够影响混淆可能性,起作用的方式也并不相同。因此宜将影响混淆可能性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以及排除因素。直接因素彼此具有独立性,能够直接影响混淆可能性,是混淆可能性认定中的核心因素,也是本文后续研究关注的重点。间接因素则是通过影响直接因素进而影响混淆可能性的其余因素。而不会影响混淆可能性程度的因素则被排除在认定混淆可能性的考虑范围之外。在厘清各因素之间、各因素与混淆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后,还需进一步对混淆可能性认定中的各直接因素具体如何判定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间接因素与直接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每一个因素的判定方式进行最大程度的客观化,更清晰地展示案件事实、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之间的客观规律,即案件事实直接反映为各间接因素,这些间接因素随后影响一个或多个直接因素。结合我国所采用的“分层式”多因素测试法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得到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框架结构,即首先确认是否具有最低程度的相似性,满足条件再逐一考量各直接因素的强度以及各直接因素层面上的混淆可能性的强度。直接因素强度的确定需要建立在间接因素及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在逐一确定各直接因素层面的混淆可能性强度后再进行综合考量。为了使这一认定方案在我国得到较好的适用,需要弥补混淆可能性标准在我国商标行政审查中的缺位,并从法律层面明确混淆可能性的认定方案,在司法解释和商标行政审查指导规范性文件中明确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框架和具体步骤。

岳帅[3](2020)在《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体育强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强力推进体育强区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健康广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文化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体育的需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广西体育强区建设的直观标志和强劲动力,直接影响体育强区建设的成效、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满足程度。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体育强区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关于共建体育强区创新体制机制的若干意见》,探索研究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具有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引导和激励全区体育产业加强品牌化和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实现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还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广西体育产业高质量地快速发展。本文主要以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资料查阅及数据的收集统计,对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发展目标和推进广西体育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一以评促建,通过评定广西体育产业品牌的举措,提升体育产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加强质量管理。本文主要围绕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的研究思路,通过归纳演绎法确定品牌评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运用APH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论证。经过深度调研全区优质体育产业企业或组织,对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管理办法,经专家评审,自治区37个厅局审核,由广西体育局组织开展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工作。本文最后对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结果进行分析,论证评定指标体系在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应用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探讨分析开展广西体育产业品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促进广西体育产业品牌升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黄捷[4](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是传承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为有效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情况的田野调查为切入点,深入实践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困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立法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身份和财产保障的权利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新利用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备等方面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保护的正当性进行梳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为基础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体系,论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理论的合理性。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设计、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措施提出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建议。除去绪论和结论,研究框架具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和类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范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类型界定,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主体的范围。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广西防城港市、百色市、崇左市、桂林市、河池市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在梳理问题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第三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立法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身份和财产保障的权利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新利用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备等方面梳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第四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正当性。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衡利益关系的需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法律保护的现实依据。从人格论、正义论、财产劳动论、文化多样性论的学理层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为基础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体系。第五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理论的提出。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行使的需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平衡的需要等方面论述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必要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界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私权属性两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进行法律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产权两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内容进行梳理。第六部分,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设计、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何亚楠[5](2019)在《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项目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档案管理和建设逐渐向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实现我国档案信息建设蓝图中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信息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前提,但也让档案信息建设面临相应的问题,包括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平稳性等,这问题都有待改善,也是当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成长变迁,同时也为企业制定出未来发展的蓝图,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能够完善企业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为档案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便利,提升企业档案信息的可利用价值。本文通过以内蒙古京能康巴什热电有限公司为例,对于当前康巴什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其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到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以及康巴什热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其项目管理流程及内容进行了优化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整理,为文章的研究奠定基础。紧接着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内容,为文章提供相应的理论研究依据。第三章中结合到内蒙古能康巴什热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得到当前在京能康巴什热电项目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文项目实施方案的研究提供依据。第四章中针对到康巴什热电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建设需求,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并结合项目管理现状从项目组织机构、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进度管理以及项目具体实施方案等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五章中通过建立相应的验收体系,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于康巴什热电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检验,最终得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后能够满足康巴什热电项目档案管理的需要。在最后的章节中进行总结,同时提出本文研究中的不足。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康巴什热电项目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王丽红[6](2019)在《满洲里海关执法内部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其行政效能和治理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国际组织涉及贸易便利化排名来看,我国存在跨境贸易便利化排名落后于总排名的情况,须进一步提升海关行政效能。同时,海关也是容易滋生腐败的地方,各国政府都很关注海关关员的廉洁自律。满洲里海关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满洲里海关在内控机制上存在着不足。完善的理论研究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重要保障,对有效预防公共管理领域的贪污腐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系统分析等方法,运用最新COSO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查找了满洲里海关执法内控机制存在着人力资源流失、风险预判滞后于改革、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内部评估体系僵化、风险管理绩效尚未建立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从业务一线实际操作层面,发现内控机制存在未充分利用中俄蒙海关合作成果、对俄罗斯贸易政策带来的风险研判不足等问题。深入分析总结,借鉴国内外海关先进内部控制经验,提出了构建满洲里海关一体化执法内控机制,以及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将风险预判纳入顶层设计,构建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建立内控评估体系和风险管理绩效体系,将中俄海关“三互”成果纳入内部控制,建立预警机制,研判俄罗斯贸易政策风险等对策,对满洲里海关内控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

李东泽[7](2018)在《企业商标运营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成为国家和企业重要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势必要将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商标即是这块基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商标运营的能力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实践中很多企业对商标运营停留在注册商标的层面,未能形成有效的运营机制,对于商标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缺乏合理评估和有效防控,从而被动应对,甚至部分知名企业,也未有效地管理企业商标运营风险,而是在风险爆发后被动处理,最终在商标权上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以商标战略的高度,针对企业商标运营过程的构成要素,构建企业商标运营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当下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结合商标相关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出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的企业商标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识别出风险防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雀巢集团和伊利集团的风险评估和对比分析,经实际检验发现该商标运营风险评估体系达到预期效果,对企业商标运营中的风险水平能起到评估作用。

马睿涛[8](2017)在《基于迁移学习和PU学习的软件故障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学习技术已被应用于软件故障预测中,传统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故障预测需要大量已标注样本进行模型构建。而现实中,已标注软件故障数据往往通过人工测试后获取,费时费力代价高昂。为了降低传统软件故障预测方法在有监督学习场景下对标注样本的需求,本文从正例未标注学习(Positive and Unlabeled Learning,PU学习)和迁移学习两方面展开研究,提出针对PU场景下,通过对跨公司、跨项目正例未标注故障数据进行知识迁移,对目标故障样本进行预测,具体工作如下:(1)PU场景下基于随机森林的实例迁移算法(POSTRF算法)该算法在PU场景下,基于贝叶斯跨类迁移思想,将待预测样本视为目标领域数据集,将跨公司、跨项目的软件故障样本视为源领域数据集,对源领域数据集进行有放回抽样训练得到多棵PU随机决策树,根据对目标领域数据测试得到的AUC值及采样集样本计算样本权重,通过迁移与目标领域数据具有相似分布的样本与目标领域数据共同构建PU数据集,基于POSC4.5算法构建模型来对目标领域的软件故障样本进行预测。算法首先对源领域数据集以bagSize比例进行有放回抽样得到M份采样集并训练M棵PU随机决策树,从目标领域中随机抽取75%样本作为测试集对M棵随机决策树进行分类测试,将每棵树的AUC值(Area Under the ROC Curve)作为各树权重,根据树权重对采样集样本加权,将采样集样本权重合并得到最终样本权重,以迁移比r迁移权重较高样本完成实例迁移。对迁移样本和目标领域数据集基于完全随机假设构建PU数据集,以正例样本数、未标注样本数和正例先验概率计算属性的不确定信息增益,通过选择最大不确定信息增益属性为分支节点,自上而下递归生成树模型,对目标领域故障样本进行预测。(2)针对POSTRF算法实验将NASA数据库的8个软件故障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集,分别以0kc3、cm1数据集作为目标领域数据集,其余数据集作为源领域数据集,将本文的算法与POSC4.5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POSTRF算法在0kc3和cm1目标集上通过迁移其他辅助集实例样本,提升了模型分类性能,且AUC值提高了约3%-12%,故障预测率PD提高了约5%。因此,本文提出的POSTRF算法通过对跨项目、跨公司软件故障数据进行知识迁移,与传统PU学习算法相比对目标领域故障样本具有相当或更好的预测性能。

姜慧[9](2017)在《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定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简牍文献是承载汉字隶变和字体演进环节的第一手文字书写材料,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刊布和相关研究的日趋深入,秦简牍文字篆隶转承时期的过渡形态已逐渐呈现,因此,对其文字构形系统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考察。本文以汉字构形学理论爲指导,穷尽迄今已发表的、成系统的秦简牍文献用字,系统整理秦简牍文字中的所有构件及其构件形体。通过构建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对其构件形体进行系统的定量统计,进一步探讨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对放马滩秦简、里耶秦简和岳麓书院藏秦简等秦简牍的文献用字及其构件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这些丰富的文献材料对进一步探明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的形体特徵和演变规律具有一定意义。第二,首次对秦简牍文献用字中的高频基础构件及其形体进行穷尽性的定量研究。通过全面清理秦简牍文字高频基础构件的形体类型,直观地呈现出其相对多样化的形体发展面貌,揭示出秦简牍文字构件形体演变的复杂性特徵。第三,重点探讨了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中若干代表性的构件和典型性的写法,总结出其构件形体类型所蕴含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构件形体的发展特徵。通过梳理这些秦简牍文字构件的形体类型,考察新见构件形体与文献时代、文献类型的关系,深入分析不同构件形体类型的构字及其文献分布,填补出新见形体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缺失环节,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构件的形体发展序列。第四,首次穷尽性地考察了秦简牍文献中作“(?)”形草化写法的用字。通过从形源构件和笔形特徵等方面进行定量统计,考察秦简牍文字草写的典型性和系统性,深化认识草化现象在秦简牍文献中的内部差异。通过探讨其草化写法的渊源和流变,勾连构件形体变化和汉字字体演变之间的关系,有助於进一步把握秦简牍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兰国帅[10](2016)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际教育技术已进入深入发展与全面反思阶段。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较为成熟阶段,但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已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把握也许并不明晰。所以,探究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捕捉其整体发展轨迹和大致走向,预测其前沿知识演变趋势等,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盘点,以期理清脉络,寻找启示。本研究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研究样本信息源,选取1960-2015年发表在SSCI、SCI-EXPANDED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文献信息为研究样本,基于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引文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为研究主线,展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探究,力求用可视化方法绘制系统的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勾勒明晰的教育技术发展演化的网络图景,力图建构与探究:(1)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知识图谱;(2)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知识图谱;(3)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知识图谱。以期探究五十五年来国际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学术研究机构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基金项目资助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及其演进趋势,探测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划分及其演化、主要学科分支结构及其演进特征、研究主题及其演进脉络、研究前沿热点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及新生长点,透视学科类别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演进、学科学术期刊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信息流动特征、学科主干理论及其关键路径经典文献、学科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及其群体派系与演化特征等。分析发现:(1)教育技术早期研究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1世纪后逐渐向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延伸与拓展。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十二个合作凝聚子群体,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合作态势。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高产机构与低产机构的“贫富”差距拉大。学术机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七十个合作凝聚子群体,且聚焦主题各异。代表性高产学者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其学术成就和科研队伍对教育技术研究贡献量巨大。其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合作网络聚集度不高,具有明显小世界效应特征,同时具有显着核心—边缘结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多个合作凝聚子群体,内部派系复杂,规模较小,学者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机会差别较大。教育技术项目资金投入与产出呈现正相关关系。(2)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逐步走向成熟的十大学科分支,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极其复杂,学科分支呈现“掘进式”与“发散式”进化特征,国内教育技术学科结构与国际差异较大。国际教育技术历年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研究主题经历了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起步探究、初步应用、转型升级、创新实践、创新整合和创新提升等六大阶段转换。研究热点集中于学习环境与资源类、策略与方法类、理论研究类、实践研究类和媒体技术类等五类主题内容。研究前沿聚焦于交互式与分布式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复杂性学习任务行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学习路径分析、专门知识反转效应、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学习策略、智慧学习环境开发等新生长点。研究方法呈现由单一范式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型特征。(3)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研究领域,其知识生产模式已进入以“内生式”与“学科交叉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其知识流量主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七大源头。其学术期刊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学科交融期”和“鼎盛时期”等六个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机与教育》为中心的多个权威期刊凝聚子群。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涌现了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等五十位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其共被引网络密度较大;网络聚集度高,具有显着小世界效应特征;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西蒙·派珀特、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罗伯特·米尔斯·加涅、蔡今中等居于核心位置;具有明显社群结构,演化形成了三十四个权威学者群体合作派系,规模和大小不一;合着关系影响派系形成。演化形成了以《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多媒体学习》、《学习环境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等学科经典文献为关键路径的学习条件理论、首要教学原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模型等四十种主干理论及其框架模型与方法,为学科分化与衍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研究方法与范式转型、研究对象与目标定位、学科性质选择与研究层面贯通、外部环境支撑与学科结构检测、国家(地区)学术机构合作、专业学术期刊打造和本土化理论体系建构等七个层面,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二、跨类档案如何归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类档案如何归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因子算法的自动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研究
3 基于多因子算法的自动分类
    3.1 标引流程
        (1)标准语料库构建
        (2)待标引文献分词处理与关键词提取
        (3)关键词对比
        (4)多因子打分与分类号排序
        (5)人工审核
    3.2 多因子算法模型
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1 数据准备
    4.2 基于多因子算法的自动分类
    4.3 实验结果分析
5 结语
支撑数据:

(2)论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概述
    第一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概念和性质
        一、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概念
        二、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性质
        三、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性质的再认识
    第二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地位与价值
        一、商标混淆可能性与商标侵权
        二、商标混淆可能性与商标行政审查
第二章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模式选择
        一、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分层”模式
        二、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模式的优势
    第二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困境解析
        一、法律适用中的实践差异
        二、行政审查中的“恶性循环”
        三、导致困境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原则阐释
        一、确保混淆可能性认定最大限度客观化
        二、兼顾混淆可能性认定的可操作性与普适性
        三、保持商标审查的个案性
第三章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中各因素层次划分
    第一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直接因素
        一、直接因素的归类依据
        二、直接因素的范围
    第二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间接因素
        一、间接影响因素的归类依据
        二、间接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排除因素
        一、排除因素的类型
        二、排除因素的范围
第四章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中具体因素考量
    第一节 商标相似性的判定
        一、商标相似性概念
        二、近似商标的认定
    第二节 商品关联性的判定
        一、认定类似商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类似商品认定的实践
        三、相关市场界定中的“商品群”理论引入
    第三节 其他因素的判定
        一、商标显着性与知名度
        二、实际混淆证据
        三、相关公众的注意力
        四、共存时间
第五章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规则确立
    第一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框架步骤
        一、搭建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框架
        二、判断是否满足第一层的前提条件
        三、进入第二层的混淆可能性认定
    第二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个案示例
        一、案情简介
        二、本案中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认定
    第三节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的法律实现
        一、弥补行政审查中混淆可能性缺位
        二、细化混淆可能性认定的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与国内体育产业发展驱动力的研究动态
        1.3.2 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1.3.3 国内外学者关于体育品牌的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广西体育产业发展成效
    2.2 广西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2.2.1 体育产业结构有待完善,体育制造业水平有待提高
        2.2.2 体育服务业规模大,以体育用品销售为主
        2.2.3 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2.3 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与举措
        2.3.1 发展目标
        2.3.2 发展举措
第3章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3.3.1 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3.3.2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3.3.3 规模性和质量性相结合的原则
        3.3.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3.2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的相关概念
        3.2.1 体育产业的定义
        3.2.2 体育产业的分类
        3.2.3 品牌的含义
        3.2.4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
    3.3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的一级指标体系构建
    3.4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的二级指标体系构建
        3.4.1 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类
        3.4.2 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类
        3.4.3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类
    3.5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论证
    3.6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的优化
第4章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
    4.1 评定指标体系对李宁体育园的应用分析
    4.2 评定指标体系对城市围棋联赛的应用分析
    4.3 评定指标体系对柳州飞乔体育器材有限公司的应用分析
    4.4 广西首批体育产业品牌评定结果分析
    4.5 开展品牌评定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更好开展品牌评定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管理办法
附件2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
附件3 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构建调研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概况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与类型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法律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
        一、个体传承人、团体传承人和国家传承人
        二、代表性传承人和普通传承人
        三、外源性传承人和本源性传承人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田野调查基本情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情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人才的培养情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助情况
    第二节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无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难以获得发展利益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资助扶持相对有限
    第三节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实践经验
        一、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培养”模式
        二、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发展”模式
        三、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新利用”模式
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立法的局限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统一立法的原则与保护现状不适应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统一立法体系的欠缺
        三、现行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完善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完善
        一、个体传承人认定制度不科学
        二、团体传承人认定体系不统一
        三、国家传承人认定制度缺位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身份和财产保障的权利缺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维护缺乏权利支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缺乏权利支撑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新利用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备
        一、商标权利用不足
        二、专利权保护难以实现
        三、着作权保护不完善
第四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正当性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法律保护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二、平衡利益关系的需要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法律保护的学理检视
        一、人格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利益分享的基础
        二、正义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利益分配的保障性
        三、财产劳动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产利益的充分性
        四、文化多样性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发展的适当性
    第三节 基于正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的特征
        二、以二分法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体系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理论的提出
    第一节 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必要性
        一、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行使的需要
        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平衡的需要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法律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界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私权属性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内容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产权
第六章 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设计
        一、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原则
        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
        三、建立单一法律保护与多重法律保护无缝衔接制度
    第二节 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
        一、个体传承人认定制度的科学化
        二、团体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一体化
        三、国家传承人认定制度的构建
    第三节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确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内容设定
    第四节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现行商标权利用制度的优化
        二、现行专利权授权条件的科学化
        三、现行着作权制度的扩张适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概述
    2.1 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内容及规范
        2.1.1 基本理念
        2.1.2 档案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2.1.3 企业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及规范
    2.2 电力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内容
        2.2.1 电力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内容
        2.2.2 电力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特点
    2.3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3.1 项目及项目管理
        2.3.2 信息化项目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京能康巴什热电有限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内蒙古京能康巴什热电有限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概况
        3.1.1 内蒙古京能康巴什热电有限公司简介
        3.1.2 档案信息化管理概况
    3.2 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3.2.1 档案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完善
        3.2.2 档案管理系统操作的便捷性问题
        3.2.3 信息资源整合问题
        3.2.4 档案资源远程利用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京能康巴什热电有限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研究
    4.1 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
        4.1.1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
        4.1.2 构件功能齐全的档案管理系统
    4.2 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机构
        4.2.1 项目组成员
        4.2.2 职责与权限
    4.3 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管理
        4.3.1 项目实施流程
        4.3.2 项目进度计划
    4.4 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4.4.1 企业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4.4.2 档案应用系统开发
        4.4.3 数据库建设
        4.4.4 标准规范及人才队伍建设
        4.4.5 档案网络服务
        4.4.6 信息安全
        4.4.7 验收评价体系
    4.5 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4.5.1 档案业务流程设计
        4.5.2 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4.5.3 档案数据库建设
        4.5.4 信息安全策略建设
        4.5.5 信息化档案服务工作
        4.5.6 人才队伍建设
        4.5.7 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
    4.6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京能康巴什热电有限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质量验收
    5.1 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目标
    5.2 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原则
    5.3 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情况验收内容
        5.3.1 系统功能验收
        5.3.2 用户评价
    5.4 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质量验收结果
        5.4.1 系统功能验收结果
        5.4.2 用户评价结果
6 研究结论和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6)满洲里海关执法内部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2.1.2 海关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2.1.3 海关执法内控机制的概念
    2.2 风险管理
        2.2.1 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含义
        2.2.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2.2.3 海关内部控制与海关风险管理的关系
    2.3 内部控制理论
        2.3.1 内控框架
        2.3.2 内控框架的演变
        2.3.3 内控框架的指导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海关内部控制经验借鉴
    3.1 国外海关内部控制经验
        3.1.1 荷兰海关内部控制经验
        3.1.2 德国海关内部控制经验
    3.2 国内海关内控机制经验
        3.2.1 上海海关内控机制经验
        3.2.2 天津海关内控机制经验
    3.3 国内外海关内控经验借鉴
        3.3.1 可借鉴性分析
        3.3.2 可借鉴的经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满洲里海关执法内控机制现状及问题
    4.1 满洲里海关内部控制发展进程
        4.1.1 起步阶段
        4.1.2 发展阶段
        4.1.3 完善阶段
    4.2 满洲里海关执法内控基本状况
        4.2.1 初步建立健全内控组织
        4.2.2 初步形成全面长效内控机制
    4.3 满洲里海关执法内控主要对象
        4.3.1 税收风险
        4.3.2 监管风险
        4.3.3 管理风险
        4.3.4 廉政风险
    4.4 满洲里海关执法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
        4.4.1 基于COSO理论框架视角存在的问题
        4.4.2 业务一线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满洲里海关执法内控机制改进对策
    5.1 基于COSO理论框架构建一体化的内控机制
        5.1.1 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5.1.2 将风险预判纳入顶层设计
        5.1.3 构建互联互通信息平台
        5.1.4 建立执法内控评估体系
        5.1.5 建立风险管理绩效体系
    5.2 从实际操作层面优化内部控制机制
        5.2.1 将中俄海关“三互”成果纳入执法内控机制
        5.2.2 建立预警机制研判俄罗斯贸易政策风险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7)企业商标运营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商标
    2.2 商标与品牌的关系
    2.3 商标管理
        2.3.1 商标战略
        2.3.2 商标运营及构成要素
3.企业商标运营的风险问题概述
    3.1 风险的涵义
        3.1.1 风险的主要特征
        3.1.2 风险的分类
    3.2 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
    3.3 无形资产的风险管理
        3.3.1 商标运营的风险管理
        3.3.2 无形资产风险评估概述
4.商标运营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4.1 商标运营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
        4.1.1 构建原则
        4.1.2 构建思路
        4.1.3 关键概念说明
    4.2 企业商标运营的风险评估体系
        4.2.1 企业商标运营风险识别体系
        4.2.2 企业商标运营风险分析体系
5.企业商标运营风险评估案例研究
    5.1 评估对象选择
    5.2 评估对象发展概况
    5.3 问卷打分的确定
    5.4 雀巢集团商标运营风险评估
    5.5 伊利集团商标运营风险评估
    5.6 评估结果分析与讨论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8)基于迁移学习和PU学习的软件故障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软件故障预测
        1.2.2 正例未标注学习
        1.2.3 迁移学习
        1.2.4 集成学习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软件故障预测及相关研究
    2.1 软件故障预测
        2.1.1 软件故障预测流程
        2.1.2 软件度量指标
        2.1.3 软件故障预测模型
        2.1.4 跨项目、跨公司故障预测
    2.2 PU学习
    2.3 迁移学习
        2.3.1 迁移学习基本概念及分类
        2.3.2 贝叶斯跨类迁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U场景下基于实例迁移的软件故障预测
    3.1 实例迁移
        3.1.1 PU场景随机森林算法
        3.1.2 问题定义
        3.1.3 POSTRF算法
    3.2 模型构建
        3.2.1 基于POSC4.5 算法训练模型
        3.2.2 目标概念权重P(c)估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设置
        4.1.1 实验环境
        4.1.2 数据集设置
        4.1.3 特征空间映射
        4.1.4 倾斜数据平衡化处理
        4.1.5 PU数据构建
    4.2 评估指标
    4.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3.1 基于 0kc3数据集的实验
        4.3.2 基于cm1数据集的实验
        4.3.3 时空分析
        4.3.4 参数bagSize分析
        4.3.5 参数r分析
        4.3.6 参数M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秦简牍出土情况概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五节 材料范围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秦简牍释文校订
    第一节 放马滩秦简释文校订
    第二节 睡虎地秦简释文校订
    第三节 里耶秦简释文校订
    第四节 岳麓书院藏秦简释文校订
    第五节 其他秦简释文校订
第二章 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概况
    第一节 构件拆分及归纳原则
    第二节 构件的数量统计研究
    第三节 构件的组合类型及层次描写
    第四节 构件的功能描写
    第五节 构件的方位描写
第三章 秦简牍文字构件形体变化研究
    第一节 构件形体变化概况
    第二节 同一构件的形体差异研究
    第三节 不同构件的形体混同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秦简牍文字构件的换用研究
    第一节 构件的换用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秦简牍文字的构件换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秦简牍文字构件方位变化研究
    第一节 换位异体字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秦简牍换位异体字概况
    第三节 秦简牍换位异体字的考察与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直接构件表
附录二: 基础构件表
附录三: 直接构件构字频率及文献分布表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10)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 国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 研究技术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知识图谱方法及本研究数据来源
    一、知识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透视
    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与常用构建软件
    三、研究数据来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机构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三、教育技术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分析
    四、教育技术基金项目资助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分析
    二、教育技术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三、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与前沿热点发展演化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共现分析
    二、教育技术期刊共被引分析
    三、教育技术文献共被引分析
    四、教育技术学者共被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一、本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二、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三、本研究的局限
    四、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一) 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 主持的课题
    (三) 获得荣誉与奖励
    (四)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与后记

四、跨类档案如何归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因子算法的自动分类研究[J]. 李娇,黄永文,罗婷婷,赵瑞雪,鲜国建.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20(11)
  • [2]论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认定[D]. 何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评定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岳帅. 广西大学, 2020(02)
  •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黄捷.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5]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项目管理研究[D]. 何亚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6]满洲里海关执法内部控制机制研究[D]. 王丽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企业商标运营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 李东泽. 云南大学, 2018(01)
  • [8]基于迁移学习和PU学习的软件故障预测方法研究[D]. 马睿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9]秦简牍文字构件系统定量研究[D]. 姜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10]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 兰国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如何对跨类文件进行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