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编钟二音技术及应用

周代编钟二音技术及应用

一、周代编钟的双音技术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贝琴[1](2021)在《《诗经》“颂乐”中的“去神”现象研究》文中提出

符桑尼,孔义龙[2](2021)在《粗陋的珍宝——乐器明器及其拼合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以文献学、考古学中"明器"的定义为出发点,结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周代已确定的乐器明器,深入探究乐器明器的音乐学研究范畴,对乐器明器器物形制进行具象分析,发现乐器明器的形制经历了有实缺质—有形失实—失实失形三个历时性阶段的变迁。最后通过乐器明器与实用器结合的拼合现象,再议春秋战国时期乐悬扩充的缘由与礼乐转化的实质,体现了礼乐文化中乐器明器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曲文静[3](2020)在《功能·隐喻·观念:青铜纹饰在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以郑国祭祀遗址编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纹饰作为外化于青铜礼器、乐器的文化表征,伴随青铜器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并融汇、承载了青铜器物之文化属性与时代属性。不过,有学者认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无须研究纹饰。纹饰研究在音乐考古学中不可或缺,并针对纹饰与音乐考古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从纹饰为青铜乐器提供的断代与分组依据、音响功能属性与音乐学意义、纹饰透射出的思想观念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强调音乐考古学的研究目标及其与其他诸学科之间存在互文性。

王迎来[4](2020)在《河北涉县出土战国编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涉县北关1号墓是河北少有的战国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该墓出土有成套战国时期乐器,包括29件青铜编钟和10件编磬,这些乐器可大致分为四类,有镈钟、甬钟、纽钟、磬,皆为先秦中原礼乐的核心成员,且多数为实用乐器,乐器纹饰细致,镈、纽钟和编磬皆有清晰的音高设置,乐器组合关系明确。本文着重对涉县北关1号墓出土编钟乐器进行较为综合的分析,首先根据墓葬概况和主要随葬品等重要信息,认定其国属应为赵国所有;通过对该墓编钟的形制纹饰、音乐性能、乐器组合等情况进行分别解读,做出了结合时代特征的综合分析;再通过乐器的自身研究,并综合文献,对赵国的乐器使用情况及赵国音乐文化属性和意义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当地文化资源,探索性的对赵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开发进行了延伸思考。

马梦成[5](2021)在《基于GIS技术的周代编钟地理信息研究》文中提出

刘锴云[6](2019)在《西汉葬钟与乐悬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代贵族奉行礼乐并重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包括乐悬制度在内的宗庙用乐制度。及至西汉,乐钟在承袭先秦旧制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乐钟制度尤其是乐悬制度的发展演变为复原西汉物质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全面收集已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在对西汉随葬实用编钟和明器编钟分类的基础上,廓清甬钟和钮钟的器形、纹饰和调音手法,据此厘定若干汉代乐钟的年代问题。乐悬制度是乐钟制度的核心内容。秦火曾重创先秦以来一脉相承的礼乐制度,致使乐制一度亡佚。汉代文献对乐悬制度之记载紊乱不伦,,且阙载乐悬的具体音列和摆放形式。西汉墓葬出土乐钟的考古发现为探讨这一时期的葬钟与乐悬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诸侯王等级的南越王墓、大云山汉墓、洛庄汉墓和南昌海昏侯墓之“5甬14钮”“10甬14钮”编列表明汉廷曾有过统一乐制的努力。诸侯王等级乐钟编列制度一方面取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地区“正统”编列,另一方面将边缘化的小众编列纳入王室乐制,在乐制的选择和改造上倾向于融合,使乐悬在新旧礼制的调和、修正中呈现新面貌。对诸侯王墓出土乐悬进行个案研究。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创造性地挑选本地特色乐器——句籴,使之比肩于钟磬,作为单列的一堵成为地下乐悬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昌海昏侯墓乐钟反映了变通性与合制性的统一,既以诸侯王等级的三面轩悬示人,避免直接僭用四面宫悬,又以侈于其他诸侯王的甬钟数量与“东西道”铭文细节暗喻曾经的帝王身份。从出土乐悬摆列位置的功能分区及共出器物情况来看,西汉编钟倾向于与礼器分离,而被纳入世俗宴饮场景在地下空间的复刻与再现。“郡进国退”的政治格局转变使青铜乐悬在西汉逐渐失去了封邦建国的政治生存空间,其身份等差象征内涵逐渐淡化,故而上层虽有崇礼制乐的努力,但已是杯水车薪。故而,渐渐丧失“给养”的金石乐悬,在西汉以后基本淡出历史舞台。

冯光生[7](2018)在《曾侯乙编钟与周代礼乐——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与曾国相关的考古发现接续起纵贯700年的礼乐遗存系列,证明了曾侯乙编钟与周朝礼乐一脉相承;说明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发展的、变化的,乐器配置以及汉儒的界定具有时限性;但是,"诸侯轩悬"的制式,一直被尽可能地保持和延续。曾侯乙编钟的皇皇巨制传承有自,是周代礼乐之精华。其浸透着"和"的美学思想,承载着古代中国先哲们的智慧和精神,依特殊的人文背景代表着公元前5世纪世界音乐文化的高峰,成为人类轴心时代的珍贵遗产。

张闻捷[8](2018)在《者汈编钟与越国乐制》文中指出依据现存者汈编钟的尺寸、铭文排列方式及音律组合,可以推定其钮钟应是两组各10—12件的编列形式,同时搭配镈钟若干。这种乐钟组合是战国早期之后逐渐盛行的新的编列方式,不见于春秋晚期阶段。因此,者汈编钟铭文内"唯越十有九年"当是指越王翳十九年(公元前393年),而非春秋晚期的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者汈编钟是目前所见较为完整的越国王室乐器,通过进一步与江苏无锡鸿山、浙江海盐黄家山、长兴鼻子山、余杭崇贤战国墓等越国土墩墓所出乐器的比较可以发现,越国的乐钟制度可能存在"二分现象",即越国王室仍效仿楚制使用青铜编钟,而普通贵族则多使用青瓷或硬陶编钟,无法演奏,编列上亦缺乏制度约束。所以,器主者汈也应在此年代、文化背景下去判断其身份地位。

隋郁[9](2017)在《从标准差分析的角度看羊角钮钟的形制与双音状态——以云南万家坝羊角钮钟为主线》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古代百越民族群体所分布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出土有一种形制特异的青铜钟——羊角钮钟。本文以分析云南楚雄万家坝一号墓出土的6件套羊角钮钟为主线,使用统计学标准差分析的方法,分别从形制数据、正侧鼓测音数据两点切入,以剖析本套钟的音乐性能;同时结合其他羊角钮钟的测音数据,推断羊角钮钟的双音状态。

王子初[10](2017)在《刘非墓编钟与先秦双音技术的失传》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江苏盱眙江都易王刘非墓(大云山1号汉墓)出土的编钟表明,其铸造者在钟体厚度的计算上出现了失误,进而企图用"焊补"的方法加以补救而失败。编钟混乱的音律关系,为中国青铜乐钟的辉煌历程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也正是借助了盱眙编钟的面世,人们找到了先秦音乐科技上"一钟双音"这个伟大发明湮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的终结点。以往学界的先秦双音钟技术"失传于秦汉之际"的笼统认识,获得了澄清和深化。刘非墓编钟的"焊补"也表明,当时铸造者在编钟的冶铸与调校上,有着应遵循的音列规范。这些,也是这套音律乖错的编钟之历史价值所在。

二、周代编钟的双音技术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代编钟的双音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功能·隐喻·观念:青铜纹饰在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以郑国祭祀遗址编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纹饰为青铜乐器提供断代与分组依据
    (一)纹饰的时代特征与断代方法
    (二)纹饰差异背后的编钟“拼凑”现象
二、纹饰的音响功能与音乐学意义
    (一)甬钟侧鼓部小鸟纹的设计原理
    (二)纽钟正鼓部敲击点纹饰之音乐学意义
三、纹饰中透射出的思想观念及文化属性
结语:音乐考古学与考古学及其他学科的互文性

(4)河北涉县出土战国编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涉县北关1号墓概况
    2.1 墓葬及主要出土器物
    2.2 墓葬断代及国属的界定
3 涉县北关1号墓编钟分析与研究
    3.1 编钟的形制及纹饰
    3.2 编钟的音乐性能
    3.3 编钟乐器组合情况
4 初探赵国音乐文化属性
    4.1 文献中的赵国音乐生活
    4.2 从涉县北关乐器看赵国音乐文化
    4.3 从出土乐器来看赵国与别国的文化联系
5 赵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开发
    5.1 乐器本体的复原
    5.2 乐器音乐复原思路与应用
    5.3 复原开发后的价值体现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西汉葬钟与乐悬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1.1 乐钟与编钟
        1.1.2 乐钟的组、肆、堵和编列
        1.1.3 乐悬制度
    1.2 时空范围
    1.3 研究史回顾
        1.3.1 先秦乐钟的发现与研究
        1.3.2 汉代乐钟的发现与研究
    1.4 尚需探讨的问题
    1.5 目标、方法与难点
2 西汉乐钟概述
    2.1 西汉乐钟的发现与分布
        2.1.1 实用乐钟
        2.1.2 明器乐钟
        2.1.3 其他乐钟
    2.2 西汉编钟的分类与特征
        2.2.1 西汉乐钟的分类
        2.2.2 西汉乐钟的特征
        2.2.3 汉钟年代厘定
3 西汉乐悬制度初探
    3.1 乐悬考论
        3.1.1 汉儒对先秦乐悬的理解
        3.1.2 后世对汉代乐悬的理解
    3.2 出土乐钟编列概述
    3.3 高等级编列溯源
        3.3.1 甬钟编列
        3.3.2 钮钟编列
    小结
4 诸侯王墓乐悬个案研究
    4.1 乐悬的本地化改造
        4.1.1 编钟出土概况
        4.1.2 乐悬试析
    4.2 复杂身份等级的葬钟乐悬
        4.2.1 编钟出土概况
        4.2.2 乐悬试析
    小结
5 乐悬摆放及其功能探究
    5.1 陪葬坑
    5.2 外藏椁
    5.3 内藏椁
6 乐制与政治
    6.1 汉礼乐制度
        6.1.1 汉承秦制
        6.1.2 叔孙通制礼作乐
        6.1.3 武帝立乐府
        6.1.4 反复尝试至罢乐府
    6.2 王国侯国与郡县制
结语
附表
    西汉乐钟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曾侯乙编钟与周代礼乐——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楔 子
周朝礼乐之嫡传
周代礼乐之精华
轴心时代音乐文化之高峰

(8)者汈编钟与越国乐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者汈编钟的发现与年代争议
二、者汈编钟的组合复原
    1. 编钟尺寸
    2. 铭文排列方式
    3. 编钟乐律
三、者汈编钟的年代
    1. 单套钮钟编列
    2. 双套钮钟编列
四、越国乐制的“二分现象”
五、结语

(10)刘非墓编钟与先秦双音技术的失传(论文提纲范文)

1. 刘非墓编钟的纹饰与造型
2. 编钟音梁述略
3. 盱眙编钟的调音手法
4. 盱眙编钟的“焊贴”及其学术意义
    (1) “焊贴”奇观
    (2) “焊贴”的启示
5. 结语

四、周代编钟的双音技术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诗经》“颂乐”中的“去神”现象研究[D]. 曹贝琴.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粗陋的珍宝——乐器明器及其拼合现象研究[J]. 符桑尼,孔义龙.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1(02)
  • [3]功能·隐喻·观念:青铜纹饰在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以郑国祭祀遗址编钟为例[J]. 曲文静.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02)
  • [4]河北涉县出土战国编钟研究[D]. 王迎来.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GIS技术的周代编钟地理信息研究[D]. 马梦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西汉葬钟与乐悬制度研究[D]. 刘锴云. 厦门大学, 2019(08)
  • [7]曾侯乙编钟与周代礼乐——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J]. 冯光生. 文化发展论丛, 2018(02)
  • [8]者汈编钟与越国乐制[J]. 张闻捷. 东南文化, 2018(05)
  • [9]从标准差分析的角度看羊角钮钟的形制与双音状态——以云南万家坝羊角钮钟为主线[J]. 隋郁.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04)
  • [10]刘非墓编钟与先秦双音技术的失传[J]. 王子初.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7(03)

标签:;  ;  ;  ;  ;  

周代编钟二音技术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