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稀硫酸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肝脏移植性VX2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高文宏,乔璐,刘政[1](2014)在《超声空化联合乙醇消融治疗兔VX2肿瘤》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空化阻断兔VX2皮下肿瘤血供对无水乙醇消融肿瘤的增强作用。方法将32只VX2皮下肿瘤兔随机分为4组:超声空化组、乙醇消融组、超声空化联合乙醇消融组、对照组。对各组肿瘤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24h均行CEUS检查,分析肿瘤造影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最后获取肿瘤标本估算肿瘤坏死率。结果超声空化联合乙醇消融组治疗后24h,肿瘤CEUS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均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超声空化联合乙醇消融组肿瘤坏死率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超声空化治疗可显着提高无水乙醇对兔VX2肿瘤的消融效果。
贾玉柱[2](2012)在《低浓度氢氧化钠对兔肝VX2肿瘤消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低浓度氢氧化钠对兔移植性VX2肿瘤的消融治疗,探讨其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并对其安全性做一综合性评价,以期低浓度氢氧化钠应用于临床肝癌消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注射不同浓度不同剂量氢氧化钠消融正常离体猪肝实验研究,得到最适宜的氢氧化钠的注射浓度。2.2.5%氢氧化钠正常活体兔肝脏实验研究,观察病理、影像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变化,进行可行性研究。3.通过直接穿刺注射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4.2.5%氢氧化钠和无水乙醇消融兔VX2肝移植瘤的对照实验研究。结果:1.离体猪肝内小剂量2.5%氢氧化钠较无水乙醇消融面积大(P<0.05)。2.第一组:兔外周静脉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两周后恢复术前水平。第二组:病理改变为特征性的液化性坏死。3.移植性肿瘤种植后7天,CT显示率较低,种植14天后,显示率为100%。4.兔移植性VX2肿瘤内分别注射无水乙醇和2.5%氢氧化钠后,显示氢氧化钠组肿瘤坏死率大于乙醇组(P<0.05)。结论:1.小剂量注射时,2.5%氢氧化钠适宜于肝内注射,较无水乙醇有更强的细胞灭活能力。2.小剂量低浓度氢氧化钠注射对正常大白兔安全,消融肝脏坏死彻底。3.穿刺注射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简单,成瘤率高,值得推广4.兔移植性VX2肿瘤内分别注射相同剂量无水乙醇和2.5%氢氧化钠后,显示氢氧化钠组肿瘤坏死率大于乙醇组(P<0.05)。低浓度氢氧化钠是一种新型的肝癌化学消融剂,经皮注射2.5%氢氧化钠消融肿瘤,消融彻底,安全可靠,无明显毒副作用,可期成为肝癌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黄自铎[3](2011)在《超声引导下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对肝组织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实验观察2.5%氢氧化钠溶液、10%稀硫酸溶液肝内注射所产生的作用范围的大小、可控性与坏死程度的彻底性,并和无水酒精进行对比,探讨其作为肝癌瘤内注射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选用家兔27只,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A组为2.5%氢氧化钠组,B组为10%稀硫酸组,C组为无水乙醇组(即对照组)。再根据肝内注射剂量的不同,将每组9只随机分配为a、b、c3个亚组,每个亚组3只白兔,a亚组为0.5ml, b亚组为1.0ml,c亚组为1.5ml。将动物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向肝内注射预定剂量的试剂,每只白兔肝脏内只进行1次药物注射,超声观察整个注射过程及注射后15分钟内注射部位超声图像的变化。7天后处死兔子,观察腹腔内有无粘连、腹水及肝表面情况。处死之前在超声下观察注射部位的超声变化。实验前和第7天处死之前分别取耳缘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前后进行对比,以反映肝肾功能的变化。取出肝脏,测量坏死范围的径线,计算坏死的体积。取坏死部位作病理检查。结果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病理结果注射制剂作用肝组织是否完全坏死,作用范围是否局限及其形状变化,注射时是否溢出损伤肝包膜及腹腔脏器,肝、肾功能有无改变,超声是否能监控注射时的作用范围五点来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2. 5%氢氧化钠溶液注射时,注射部位的肝组织注射瞬间呈略高回声,随后变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并且和周围正常肝组织边界清晰,7天后超声和大体标本可见肝内注射区形状均为卵圆形或类圆形。10%稀硫酸注射时针尖处不规则回声增强,并向周围肝实质延伸,能区分作用区和正常肝组织,7天后大体标本观察肝内注射区的作用范围不局限,形状不规则。无水酒精注射时针尖处回声增强,不能区分作用区和正常肝组织,7天后大体标本肝内注射区相对局限但形态不规则,和正常组织边界欠清。经统计认为2.5%氢氧化钠、10%稀硫酸与无水酒精三种注射剂的坏死范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并且3组剂量之间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通过评分标准评分得出A组3个剂量每只兔子平均得分8.8分,B组3个剂量每只兔子平均得分6.4分,A组与B组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C组每只兔子平均得分5.4分。[结论]1. 2.5%氢氧化钠和10%稀硫酸溶液肝内注射所产生的肝组织坏死比无水酒精更为彻底,范围也更局限,可能成为理想的瘤内注射制剂。2. 2.5%氢氧化钠溶液、10%稀硫酸和无水酒精肝内注射时,其坏死范围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骆夏丹[4](2011)在《超顺磁性纳米Fe3O4的表面改性设计及在MRI造影剂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在对肝脾肿瘤诊断过程中,超顺磁性纳米粒子的重要性逐渐体现。超顺磁性纳米Fe3O4对于肝脾具有被动靶向性。但表面未被改性的纳米Fe3O4在体内易于聚集、血液循环时间不够长、不能负载药物或主动靶向性配体,因此对纳米Fe3O4进行表面改性,提高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悬浮分散稳定性、主动靶向性等特性,是纳米Fe3O4能否用核磁共振造影剂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本文根据分子设计原理,制备了两亲性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P(EA-MAA)、带有正电荷的能与DNA相互复合的季铵盐化壳聚糖、具有延长血液循环时间的PEG化壳聚糖衍生物、具有肝靶向性的乳糖化壳聚糖衍生物和同时富有靶向性和延长血液循环的PEG化乳糖化壳聚糖衍生物。首先针对核磁共振造影剂的需要,制备了具有两亲性、低蛋白吸附性、靶向性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研究其自聚集行为、生物相容性以及与生物蛋白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了壳聚糖衍生物作为表面改性剂对纳米Fe3O4的改性,揭示稳定机理,评价其生物相容性。以P(EA-MAA)/CS改性Fe3O4为例,用于核磁共振造影,研究其造影效果和对肝脏的毒副作用。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H-NMR)、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对季铵盐化壳聚糖(HTCC)、PEG化壳聚糖(PC)、乳糖化壳聚糖(GC)和PEG与乳糖化壳聚糖(PGC)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表面张力、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等技术研究了P(EA-MAA)、PC和GC的聚集行为,并阐述其聚集机理。通过圆二色谱(CD)、紫外光谱(UV)、荧光光谱、及阻抗等,研究了P(EA-MAA)、PC和GC与BS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EA-MAA)与蛋白的作用较强,表现为P(EA-MAA)吸附较多量的蛋白质。PC和GC与BSA相互作用很弱,对BSA的吸附量少,而且可以很好地维持BSA构象,PC和GC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zeta电位、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手段研究HTCC对DNA的负载,通过调节氮磷比例,可控制HTCC对DNA的负载效率。季铵盐低取代的HTCC表面改性Fe3O4同样可以负载DNA,这为免疫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想的材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粒子,并分别用P(EA-MAA)、HTCC、PC、GC和PGC作为Fe304的表面改性剂,分别制备P(EA-MAA)/CS/Fe3O4、HTCC/Fe3O4、PC/Fe3O4、GC/Fe3O4和PGC/Fe3O4悬浮分散体系。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TEM、X射线衍射(XRD)、动态光散射(DLS)等手段研究了改性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分布及稳定机理。结果表明,P(EA-MAA)/CS/Fe3O4通过调节pH,静电相互作用逐层改性,HTCC/Fe3O4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机理化学吸附在纳米Fe3O4表面,而PC/Fe3O4、GC/Fe3O4和PGC/Fe3O4主要通过静电荷和配位机理共同作用。高分子聚合物改性对纳米Fe3O4悬浮分散稳定的机理主要是空间位阻与静电排斥稳定作用。通过MRI对P(EA-MAA)/CS/Fe3O4、HTCC/Fe3O4和PGC/Fe3O4不同序列下的检测,以及对动物体注射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纳米Fe3O4是一种T2敏感的阴性对比剂。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构建,P(EA-MAA)/CS表面改性Fe3O4作为造影剂,结果表明,P(EA-MAA)/CS/Fe3O4成功检测出脂肪肝病变。铁毒性实验表明,改性后的纳米Fe3O4对肝脏不会造成铁毒性,可以安全使用。
赵利华[5](2011)在《耐药基因序贯移植保护骨髓及大剂量化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表达MDR1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实验研究1目的:以表达人MDR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rAd-MDR1-GFP)转染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建立一套完整、稳定、高效的体外基因转染体系,评价外源性人MDR1在BM-MNCs中的功能性表达情况以及对BM-MNCs存活、增殖、细胞周期及集落形成能力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索转染时间、转染效率和功能性表达之间的关系,取得保证获得最高细胞转染率和最高细胞存活率的最适转染条件。为进一步研究转染rAd-MDR1-GFP的BM-MNCs序贯移植后对多疗程、大剂量表阿霉素(pharmorubicin,EADM)化疗下荷瘤动物骨髓造血功能的保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乒乓交互感染法,以人胚肾细胞株HEK293细胞为包装细胞,收集并浓缩rAd-MDR1-GFP和rAd-GFP的病毒;(2)采用浓缩病毒转染法将外源性人MDR1导入新西兰大白兔BM-MNCs,以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的BM-MNCs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 protein, GF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cytometry, FCM)检测rAd-MDR1-GFP对BM-MNCs的转染效率,筛选最适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3) RT-PCR技术(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从基因转录水平检测外源性MDR1在BM-MNCs中的表达情况;(4)免疫荧光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ce, IF)、激光共聚焦技术和免疫印记法(WesternBlotting)从蛋白质表达水平检测外源性MDR1编码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BM-MNCs中的表达;(5)柔红霉素排出实验从功能水平检测外源性MDR1在BM-MNCs中的功能性表达情况;(6) MTT药物敏感实验检测MDR1转染后的BM-MNCs对EADM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的耐受能力;(7) MTT法检测rAd-MDR1-GFP的转染对BM-MNCs增殖能力的影响;(8) FCM检测rAd-MDR1-GFP的转染对BM-MNCs细胞周期的影响;(9)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集落培养法检测rAd-MDR1-GFP的转染对BM-MNCs中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1)采用乒乓交互感染法收获的重组腺病毒液感染滴度达3.5×109plaque forming units (PFU)/mL;(2)成功建立了稳定、高效的rAd-MDR1-GFP体外转染体系和方法,在细胞因子合理配伍作用下、通过间隔12小时的两次病毒转染能高效率的将外源性MDR1导入新西兰大白兔BM-MNCs,转染效率达35%-45%,转染后第4天细胞存活率高、存活状态好、转染率高;(3) RT-PCR、IF和Western Bloting证实rAd-MDR1-GFP转染后外源性MDR1能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于BM-MNCs中明显高表达;(4)柔红霉素排出实验证实导入的MDR1表达产物P-gp有药物外排泵功能;(5) MTT药物敏感实验证实转染MDR1的BM-MNCs对EADM和VCR的耐药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分别增高了21.1102倍和8.4786倍。(6) MTT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外源性MDR1的转染不影响BM-MNCs的生存和增殖能力;(7) FCM检测结果提示重组腺病毒表达外源性MDR1的转染及外源性MDR1的表达不影响BM-MNCs细胞周期,不增加G2-M期细胞数量;(8)甲基纤维素半固体集落培养法证实MDR1的转染不影响BM-MNCs中造血干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论:rAd-MDR1-GFP能高效转染BM-MNCs,rAd-GFP-MDR1的转染能使外源性MDR1在BM-MNCs中功能性高表达,该转染不影响新西兰大白兔BM-MNCs的存活、增殖、细胞周期及集落形成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序贯移植经外源性MDR1修饰的BM-MNCs保护多疗程、大剂量EADM化疗下荷瘤动物的骨髓造血功能的体内实验提供了实验室依据和保障。第二部分BM-MNCs-MDR1-GFP序贯移植对多疗程、大剂量化疗下荷瘤动物骨髓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序贯移植经外源性MDR1修饰的BM-MNCs对多疗程、大剂量化疗下VX2肝癌荷瘤动物骨髓造血功能的长期、有效保护作用。方法:(1)采用瘤块肝脏原位种植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并以超声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2)将BM-MNCs与表达MDR1的重组腺病毒浓缩液共培养4日后序贯移植至经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预处理的VX2肝癌荷瘤兔体内;(3)每次BM-MNCs-MDR1-GFP移植后行大剂量EADM化疗实验,大剂量化疗后每周检测外周血血常规观察外源性MDR1对骨髓的保护作用,每周行超声检查以观察大剂量化疗对恶性肿瘤的杀灭作用及对非造血系统的损伤作用;(4)每次BM-MNCs移植后每周抽取骨髓和外周血获得MNCs并分别行RT-PCR和FCM以监测外源性MDR1在受体骨髓中的表达及表达时限。结果:(1)成功建立VX2肝癌模型,成瘤率达到100%,并掌握了VX2肝癌模型的生长、进展规律;(2)采用程序性骨髓移植法将BM-MNCs-MDR1-GFP移植入荷瘤动物,BM-MNCs-MDR1-GFP能顺利多次、序贯移植至荷瘤动物;(3) BM-MNCs-MDR1-GFP序贯移植后的EADM大剂量化疗实验中,实验组荷瘤动物的外周血白细胞可维持在较高水平,有效杀灭了肝癌细胞(P﹤0.05),实验组荷瘤动物的生存时间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荷瘤动物主要死于大剂量化疗所致的严重骨髓抑制和/或肿瘤扩散;大剂量化疗对非造血系统脏器有损伤;(4) RT-PCR和FCM结果提示重组腺病毒表达的外源性MDR1可在受体骨髓中定植并功能性表达约5-6周。结论:表达外源性MDR1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M-MNCs后序贯移植能够长期、有效保护多疗程、大剂量化疗下荷瘤动物的骨髓造血功能。第三部分大剂量化疗对肿瘤干细胞的杀伤性研究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化疗和大剂量化疗对肝癌干细胞的杀伤性。方法:分别收集经过常规剂量化疗和经过大剂量化疗的VX2肝癌荷瘤兔死亡后的肝内残留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残留肿瘤组织中CD90和CD133标记的肝癌干细胞的量。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染色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的实验结果显示大剂量化疗较常规剂量化疗对肿瘤干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性(P﹤0.01)结论:大剂量化疗对恶性肿瘤肿瘤干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性,这可能是大剂量化疗能更有效治愈恶性肿瘤和防止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张海峰[6](2008)在《兔肝VX2移植瘤经导管动脉内栓塞:磁共振扩散成像评价及碘油—乙醇肝动脉内栓塞初步技术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CT导引下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其核磁共振扩散成像研究目的:改进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建立方法,探讨应用MRI DWI序列进行评价的可行性及获取肝脏基本结构的ADC数值。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兔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实验组兔于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VX2瘤组织碎块接种植入目标肝叶内,建立兔肝VX2移植瘤模型;于接种后16日,行CT,MRI T2WI、DWI扫描,观察病灶及正常肝组织解剖结构特征,测量ADC数值;病理检查于影像采集完成后进行,分析MRI DWI及ADC图特征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改进穿刺针建立兔肝VX2瘤模型,实验组动物接种成功率为100%,未见并发症。兔MR DWI序列图像采集成功率为88.9%(16/18)。CT特征:胆囊胆汁呈水样低密度、VX2瘤灶呈较肝实质为低的均匀低密度,三者之间CT值存在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MRI特征:T2WI,胆囊胆汁呈显着性高信号,VX2瘤灶呈稍高信号,并可见瘤周的较高信号带;DWI b=50 s/mm2,图像信号特征与T2WI近似,瘤周较高信号带增宽并与肝实质信号对比增强;DWI b=600s/mm2,病灶呈“亮灯泡”样特征,与背景对比清晰,无法区分病灶及灶周高信号带,低b值、高b值DWI图像均可清晰显示病灶,但高b值DWI图像噪声较大;ADC图,胆囊胆汁呈显着性高信号,瘤灶信号强度较肝实质低,瘤灶信号与周围较高信号带对比较T2WI图像明显。肝实质、胆囊内胆汁、VX2瘤灶、VX2瘤周带ADC数值之间存在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通过改进的穿刺针注射VX2瘤组织碎块,具有良好的建模成功率;(2)MR DWI序列能够提供兔肝VX2移植瘤模型较稳定的MR DWI及ADC图像;(3)MR DWI图像、ADC图及量化ADC值能够提供兔肝VX2瘤模型更多的组织学信息。第二部分兔肝VX2移植瘤模型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核磁共振扩散成像研究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模型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后MR DWI图像特征。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兔8只,实验组兔于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VX2瘤组织碎块接种植入目标肝叶内,建立兔肝VX2移植瘤模型;于接种后16日,22日行MRI T2WI、DWI序列扫描,观察病灶及正常肝组织解剖结构特征,测量目标ADC数值;于接种后19日行右股动脉入路超选择性插管,同轴导管技术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干预;病理检查于影像采集完成后进行,分析MRI DWI及ADC图特征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MRI特征:T2WI,TACE前后胆囊胆汁呈显着性高信号,VX2瘤灶呈稍高信号,并可见瘤周较高信号带,TACE术后瘤灶内可见更高信号区;DWIb=50 s/mm2,TACE前后图像信号特征与T2WI图像信号特征近似,瘤周较高信号带增宽并与肝实质信号对比增强;DWIb=600 s/mm2,TACE前后病灶均呈“亮灯泡”样特征,与背景对比清晰,无法区分病灶及灶周高信号带,低b值、高b值DWI图像均可清晰显示病灶,但高b值DWI图像噪声较大,且无法显示瘤灶内信号差异;ADC图,胆囊胆汁呈显着性高信号,瘤灶信号强度较肝实质低,瘤灶信号与周围较高信号带对比TACE前后均较T2WI图像明显,且ADC图可以较清晰显示瘤灶内的较高信号区。TACE前后,肝实质、胆囊内胆汁、VX2瘤灶、VX2瘤周带ADC数值之间存在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TACE术后瘤灶内较高信号区ADC数值与VX2瘤周带ADC数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一解剖部位TACE术前、术后ADC数值比较,无差异显着性(P>0.05)。结论:(1)MR DWI序列ADC图能够区分病灶内坏死、活力部分及瘤周较高信号带;(2)兔肝VX2移植瘤模型TACE术后3日,同一解剖部位ADC数值无显着性变化;(3)MR DWI图像、ADC图及量化ADC值能够提供兔肝VX2瘤模型TACE术后更多的组织学信息。第三部分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应用碘油-乙醇肝动脉内栓塞初步技术可行性分析目的:初步分析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应用碘油-无水乙醇经导管肝动脉内栓塞的技术可行性。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为实验组1(EADM-Lp)及实验组2(EtOH-Lp),每组8只。于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VX2瘤组织碎块接种植入目标肝叶内,建立兔肝VX2移植瘤模型。于接种后16日,行CT扫描确认模型建立及解剖关系,实验组兔于接种后19日行右股动脉入路超选择性插管,同轴导管技术行TAE干预;病理检查于影像采集完成后进行。结果:实验组1(EtOH-Lp)及实验组2(EADM-Lp)TAE操作技术成功率均为100%;TAE后第1、2、3日,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兔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100%、75%,100%、100%、37.5%,100%、87.5%、0%。TAE后3日,对照组与实验组1累计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TAE后1日,两实验组间兔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TAE后2日,两实验组间兔累计死亡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实验组2明显高于实验组1(P<0.05);实验组TAE后3日,两实验组间兔累计死亡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实验组2明显高于实验组1(P<0.05)。实验组2(EtOH-Lp)HE染色组织片显示局部较大片的肝实质梗塞。结论:(1)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应用碘油-无水乙醇行经导管肝动脉内栓塞,具有良好的技术成功率;(2)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应用碘油-表阿霉素进行经导管肝动脉内栓塞,对实验兔的近期生存无明显影响;(3)应用碘油-无水乙醇进行经导管肝动脉内栓塞,术后实验兔近期死亡率较高,碘油-无水乙醇较碘油-表阿霉素对兔具有更强的组织损伤力。
陈洪茂[7](2004)在《肝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血管病变、体外循环、心胸外科手术、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和再植等创伤及外科手术过程常见的病理改变。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自由基改变、钙超载、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此外还发现,缺血再灌注对肿瘤组织有明显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其中氧化损伤和凋亡则是杀伤肿瘤细胞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相关研究不多,详细机制并不清楚。因此,缺血再灌注对肿瘤组织的杀伤和对正常组织的影响及其机制如何,以及是否可利用缺血再灌注对肝癌进行治疗,是值得研究的内容。所以我们利用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给予缺血再灌注损伤,探讨缺血再灌注对肿瘤组织的影响和机制,以便于为特殊性肝癌的治疗建立新方法打下基础。 目的:通过测定分析肝癌缺血再灌注后正常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改变,研究氧自由基的改变和损伤;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荧光法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对凋亡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定量分析,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肿瘤组织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通过超声引导将VX2肿瘤组织混悬液穿刺注射到新西兰兔肝脏左中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叶,建立肝癌模型,用无损伤血管钳阻断肿瘤所在肝叶的肝动脉分支60 min,然后去除血管阻断恢复血流,建立肝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随机将模型动物分为缺血再灌注前(对照)、缺血再灌注后0 min、lh、ld、3d、7d六个时间组,取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分别测定分析NO、NOS、iNOS、SOD和MDA含量改变,同时将其依次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TUNEL试验,对比分析研究正常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肝脏组织中的NO含量除缺血再灌注后lh升高外,其余各时间点均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变化幅度较小;肿瘤组织的NO含量于缺血再灌注后0 min开始下降,lh降到最低(只0.01),随后又有所升高,但至7d时仍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只0.01):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NO含量随时间的改变差异非常显着(只0.01)。(2)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的总NOS含量于0 min时有所降低,但随后恢复,变化幅度较小,而iNOS含量0 min至ld明显下降(只0.01),其后有所恢复,但仍未达缺血再灌注前水平;缺血再灌注后肿瘤组织的总NOS含量0 min开始下降,0 min至lh低于正常水平,随后开始升高,1一7d明显高于血再灌注前(只0、01),其中iNOS含量持续上升,至7d明显高于血再灌注前水平 (只0.01);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总NOS和iNOS含量随时间的改变差异非常显着(只0.01)。(3)肝脏组织中的SOD含量于缺血再灌注后迅速下降,随后有所升高,至7d时仍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非常显着(只0.01):肿瘤组织的SOD含量变化趋势除了1h达最低点外其余皆与肝脏组织相似,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非常显着(只0.01):而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SOD含量随时间的改变相对比差异非常显着(只0.01)。(4)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的MDA含量于omin时升至最高,随后开始下降,至7d时仍高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非常显着(只0.01);而肿瘤组织的MDA含量于1h降至最低,随后有所升高,但至7d时仍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只0.01);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中MDA含量随时间的改变相对比差异非常显着(只0.01)。(5) HE染色结果示:缺血再灌注前,肿瘤组织凋亡细胞率略低于肝脏组织,但缺血再灌注后,肿瘤组织凋亡细胞率迅速增多,变化幅度较大,同一组中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凋亡细胞率差异非常显着(只0.01 vs.the same group of the livertissue);缺血再灌注后肿瘤组织凋亡细胞率至1d组时达到凋亡峰,随后降低,但到7d组时仍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均差异非常显着(只0.01);而肝脏组织凋亡细胞也增多,但变化幅度较小,1h组和ld组凋亡细胞较多,除了Omin组外,其他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非常显着 (只0.01)。(6) TIJNEL实验结果示:缺血再灌注前肝脏组织凋亡细胞数就远低于肿瘤组织(只0.05 vs.the same盯oup of the eaneer tissue),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凋亡细胞数增多,至ld组达到凋亡峰,随后减少,但至7d组基本接近缺血再灌注损伤前水平,恢复较快,1h组、1d组和3d组与对照组相对比均差异非常显着(只0.01);肿瘤组织缺血再灌注前凋亡细胞数就远高于肝脏组织(只0.05 vs.the same group ofthe livertissue),缺血再灌注后则迅速增多,至ld组达到凋亡峰,随后减少,但至7d组仍高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恢复较慢,其中Omin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着(只0.05),lh组、ld组和3d组与对照组对比则差异非常显着(只0.01);除了1d组外,缺血再灌注后其他各组同一组中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肝脏组织,相差非常显着(只0.01 vs.the same缈up ofthe livertissue)。结论:(1)肿瘤组织缺血再灌注后iNOS含量明显升高,说明
欧阳祖彬,黄永火,罗天友,欧阳羽,曾勇明,文明,吕发金,朱明霞,陈鑫[8](2004)在《稀硫酸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肝脏移植性VX2肿瘤》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稀硫酸和无水乙醇兔VX2肝肿瘤内注射的临床价值。方法 移植性VX2肿瘤兔 16只 ,随机分为稀硫酸和无水乙醇组 ,分别于肿瘤内注射 10 %稀硫酸和无水乙醇各 0 .5ml。结果 兔移植性VX2肿瘤内分别注射 10 %稀硫酸和无水乙醇各 0 .5ml,2 4h后 ,稀硫酸组肿瘤坏死率大于乙醇组 (P <0 .0 5 )。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表现为变性 ,坏死及凋亡改变。MRI扫描肿瘤术前T1WI、T2WI和T2DWI分别表现为均匀低信号、高信号和高信号 ,边界清楚 ;术后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肿瘤凝固性坏死在T1WI和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和稍低信号 ,增强时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 稀硫酸是一种新型肿瘤细胞灭活物质 ,经皮硫酸注射疗法创伤小 ,无明显副作用 ,可成为肝癌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欧阳祖彬[9](2003)在《兔移植性VX2肝肿瘤局部消融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初步评价经皮穿刺硫酸注射疗法(Percutaneous sulfuric acid injection therapy,PSI)治疗肝肿瘤的可行性和对兔移植性VX2肝肿瘤的疗效;观察术后血清生化、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改变,为临床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 1.新鲜离体猪肝内分别注射无水乙醇和10%、20%、30%稀硫酸各0.5ml、1ml、2ml,观察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稀硫酸注射所致肝坏死面积的关系,并与无水乙醇做比较,以寻找适宜兔肝内注射最佳的硫酸浓度。2.10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肝内注射10%硫酸1ml。第一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天、7天和15天行肝肾功能检查。第二组:分别于术后3天、7天、15天和30天观察病灶影像、病理变化及其相关性。3.12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和硫酸组,在肝内分别注射无水乙醇和10%稀硫酸各0.5ml,4小时后处死动物,测量肝脏坏死灶最大面积。4.移植性VX2肿瘤兔16只,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和稀硫酸组,分别于肿瘤内注射无水乙醇和10%稀硫酸各0.5ml。24小时后比较两组肿瘤坏死率。并观察手术前后MRI表现。结果:1. 在离体猪肝内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无水乙醇和稀硫酸<WP=6>后,肝坏死面积随硫酸浓度和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小剂量(<2ml)注射时,10%硫酸与20%、30%硫酸所致肝坏死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硫酸较无水乙醇所致肝坏死面积大,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小剂量注射时,10%硫酸适宜于兔肝内注射,较无水乙醇有更强的细胞灭活能力。2.第一组:兔肝内注射10%硫酸1ml后即刻血清ALT、AST有一过性升高,以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而ALB、ALP、γ-GGT、TBIL、DBIL和BUN 于手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第二组:组织病理学观察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凝固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增生。影像学表现:CT扫描术后3天病灶中央为稍高密度影,周边为低密度区,动脉期病灶周围环行强化,门脉期病灶为低密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7天、15天、30天兔环状强化减轻,消失。3.12只兔肝内分别注射无水乙醇和10%稀硫酸各0.5ml后,两组肝坏死面积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即硫酸组肝坏死面积较无水乙醇组大。 4. 兔移植性VX2肿瘤内分别注射无水乙醇和10%稀硫酸各0.5ml后,亦显示稀硫酸组肿瘤坏死率大于乙醇组(P<0.05)。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表现为变性,坏死及凋亡改变。MRI扫描肿瘤术前T1WI、T2WI和T2DWI分别表现为均匀低信号、高信号和高信号,边界清楚。术后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肿瘤凝固性坏死在T1WI和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和稍低信号,增强时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稀硫酸是一种新型肿瘤细胞灭活物质,经皮硫酸注射疗法<WP=7>(PSI)创伤小,安全可靠,无明显副作用,可成为肝癌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二、稀硫酸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肝脏移植性VX2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硫酸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肝脏移植性VX2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空化联合乙醇消融治疗兔VX2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低浓度氢氧化钠对兔肝VX2肿瘤消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引言 |
论文附图 |
第一部分 经皮穿刺低浓度氢氧化钠溶液肝内注射实验研究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第二部分 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建立和低浓度氢氧化钠和无水乙醇消融对照研究 |
2.1 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建立和影像特点分析 |
2.2 低浓度氢氧化钠和无水乙醇消融对照实验研究 |
2.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超声引导下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对肝组织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超顺磁性纳米Fe3O4的表面改性设计及在MRI造影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核磁共振造影剂 |
1.2 超顺磁性纳米Fe_3O_4的制备 |
1.2.1 磁性纳米粒子的性质 |
1.2.2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
1.2.3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1.2.3.1 共沉淀法 |
1.2.3.2 微乳液法 |
1.2.3.3 Sol-gel过程 |
1.2.3.4 水热法 |
1.2.3.5 高温分解 |
1.3 纳米Fe_3O_4的表面改性 |
1.3.1 无机材料表面改性 |
1.3.2 有机小分子表面改性 |
1.3.3 高分子聚合物表面改性 |
1.3.3.1 两亲性高聚物 |
1.3.3.2 阳离子高聚物 |
1.3.3.3 靶向性高聚物 |
1.3.4 生物高分子聚合物表面改性 |
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6 创新点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EA-MAA)的合成、表征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对超顺磁性纳米Fe_3O_4的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及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P(EA-MAA)的合成 |
2.2.4 Fe_3O_4的合成 |
2.2.5 CS表面改性Fe_3O_4 |
2.2.6 P(EA-MAA)表面改性CS/Fe_3O_4 |
2.2.7 表征 |
2.2.7.1 表面张力 |
2.2.7.2 紫外光谱 |
2.2.7.3 荧光光谱 |
2.2.7.4 圆二色谱 |
2.2.7.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2.2.7.6 超顺磁性纳米Fe_3O_4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EA-MAA)聚集行为的研究 |
2.3.1.1 表面张力 |
2.3.1.2 荧光光谱 |
2.3.2 P(EA-MAA)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 |
2.3.2.1 紫外光谱 |
2.3.2.2 荧光光谱 |
2.3.2.3 圆二色谱 |
2.3.2.4 P(EA-MAA)胶束与BSA的吸附 |
2.3.3 P(EA-MAA)的生物相容性 |
2.3.4 P(EA-MAA)/CS/Fe_3O_4性能研究 |
2.3.4.1 红外分析(FTIR) |
2.3.4.2 TEM |
2.3.4.3 Fe_3O_4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的悬浮分散稳定性 |
2.3.4.4 粒子尺寸及分布 |
2.3.4.5 稳定机理 |
2.3.4.6 XRD |
2.3.4.7 VSM |
2.3.4.8 P(EA-MAA)/CS/Fe_3O_4的生物相容性 |
2.4 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季铵盐化壳聚糖改性超顺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及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壳聚糖季铵盐(HTCC)的合成 |
3.2.4 壳聚糖季铵盐表面改性Fe_3O_4 |
3.2.5 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季铵盐化壳聚糖的结构 |
3.3.2 季铵盐化壳聚糖的水溶性 |
3.3.3 季铵盐化壳聚糖改性Fe_3O_4的研究 |
3.3.3.1 粒子尺寸及分布 |
3.3.3.2 TEM |
3.3.3.3 VSM |
3.3.3.4 XRD |
3.3.4 HTCC及HTCC/Fe_3O_4的生物相容性 |
3.3.5 HTCC与DNA的相互作用 |
3.4 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壳聚糖的乳糖化和PEG化及悬浮分散稳定超顺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及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3 实验部分 |
4.3.1 mPEG-COOH的合成 |
4.3.2 半乳糖化壳聚糖(GC)、mPEG化壳聚糖(PC)及PGC的合成 |
4.3.3 Fe_3O_4的表面改性 |
4.3.4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4.3.5 Fe_3O_4膜的制备 |
4.3.6 BSA的固定 |
4.4 表征方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PC、GC、PGC的合成 |
4.5.2 PC、GC、PGC的红外谱图分析 |
4.5.3 元素分析 |
4.5.4 PC、GC、PGC溶解性的研究 |
4.5.5 PC、GC聚集行为研究 |
4.5.6 PC、GC与BSA相互作用研究 |
4.5.6.1 紫外光谱 |
4.5.6.2 荧光光谱 |
4.5.6.3 电化学阻抗谱学 |
4.5.6.4 圆二色谱 |
4.5.7 PC、GC、PGC改性Fe_3O_4 |
4.5.7.1 TEM |
4.5.7.2 粒子尺寸及分布 |
4.5.7.3 VSM |
4.5.7.4 XRD |
4.5.7.5 细胞相容性 |
4.6 小结 |
4.7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表面改性超顺磁性纳米Fe_3O_4粒子在核磁共振造影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设备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表面改性后Fe_3O_4稳定性MR检测 |
5.2.2.2 P(EA-MAA)/CS/Fe_3O_4的体外MR信号变化的检测 |
5.2.2.3 肝癌模型的构建 |
5.2.2.4 非酒精性脂肪肝老鼠的构建 |
5.2.2.5 MR扫描序列及方法 |
5.2.2.6 病理组织学检查 |
5.2.2.7 图像分析及数据采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改性后Fe_3O_4稳定性的MR |
5.3.2 P(EA-MAA)/CS/Fe_3O_4体外信号变化 |
5.3.3 改性后Fe_3O_4动物体内MR检测 |
5.3.4 非酒精性脂肪肝老鼠的MR检测 |
5.3.5 病理组织学表现 |
5.3.6 PEG/Fe_3O_4细胞培养及铁毒性情况 |
5.4 小结 |
5.5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即将发表的论文 |
发明专利 |
参加会议 |
(5)耐药基因序贯移植保护骨髓及大剂量化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表达多药耐药基因 1 的重组腺病毒载体(rAd-MDR1-GFP)转染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BM-MNCs-MDR1-GFP序贯移植对多疗程、大剂量化疗下荷瘤动物骨髓造血功能长期保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大剂量化疗对肿瘤干细胞的杀伤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肝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目录 |
(6)兔肝VX2移植瘤经导管动脉内栓塞:磁共振扩散成像评价及碘油—乙醇肝动脉内栓塞初步技术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论文一 CT导引下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其核磁共振扩散成像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二 兔肝VX2移植瘤模型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核磁共振扩散成像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三 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应用碘油-乙醇肝动脉内栓塞初步技术可行性分析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结论 |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肝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NO、NOS和iNOS测定结果 |
2 SOD和MDA测定结果 |
3 HE染色结果 |
4 TUNEL试验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稀硫酸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肝脏移植性VX2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仪器设备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1) 兔VX2肿瘤瘤内注射: |
(2) 肿瘤模型超微结构观察: |
(3) 对肿瘤坏死面积测量: |
(4) 影像学检查: |
2 结果 |
2.1 组织病理学表现 |
2.2 影像学表现 (图5) |
2.3 肿瘤坏死率 |
3 讨论 |
3.1 稀硫酸的细胞毒性作用 |
3.2 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 |
3.3 稀硫酸瘤内注射疗效分析和临床应用价值 |
(9)兔移植性VX2肝肿瘤局部消融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兔移植性VX2肝肿瘤局部消融治疗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经皮穿刺稀硫酸溶液注射疗法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兔移植性VX2肿瘤稀硫酸和无水乙醇注射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稀硫酸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肝脏移植性VX2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空化联合乙醇消融治疗兔VX2肿瘤[J]. 张莉,高文宏,乔璐,刘政.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4(03)
- [2]低浓度氢氧化钠对兔肝VX2肿瘤消融的实验研究[D]. 贾玉柱. 浙江大学, 2012(10)
- [3]超声引导下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对肝组织作用的实验研究[D]. 黄自铎. 大理学院, 2011(01)
- [4]超顺磁性纳米Fe3O4的表面改性设计及在MRI造影剂中的应用[D]. 骆夏丹. 扬州大学, 2011(04)
- [5]耐药基因序贯移植保护骨髓及大剂量化疗的实验研究[D]. 赵利华.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2)
- [6]兔肝VX2移植瘤经导管动脉内栓塞:磁共振扩散成像评价及碘油—乙醇肝动脉内栓塞初步技术可行性分析[D]. 张海峰. 中国医科大学, 2008(09)
- [7]肝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D]. 陈洪茂. 第四军医大学, 2004(04)
- [8]稀硫酸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肝脏移植性VX2肿瘤[J]. 欧阳祖彬,黄永火,罗天友,欧阳羽,曾勇明,文明,吕发金,朱明霞,陈鑫.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4(01)
- [9]兔移植性VX2肝肿瘤局部消融治疗的实验研究[D]. 欧阳祖彬. 重庆医科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