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董鑫蕊[1](2021)在《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培育》文中研究表明
任福君,李响,刘萱[2](2021)在《抗疫背景下讲好科学家故事树立科学家形象的再思考》文中提出科学家社会形象的良好形塑是充分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科技创新文化沃土的重要基础。研究中国科学家社会形象的历史演变与当代现状,分析讲好科学家故事的必要元素和科学家社会形象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抗疫背景讨论科学家形象塑造的一系列工作及其社会影响,并对后疫情时代如何讲好科学家故事进行深入思考。这些研究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讲好科学家故事、树立科学家形象,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良好科学文化土壤和科技创新氛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朱芬[3](2021)在《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造就人类社会发展与福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背离问题。面对科技发展的双重效应,科技哲学领域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溯源和追问。对科学活动主体的人文精神反思亦成为其中重要一环。以萨顿、斯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深刻意识到,科学危机的本质在于陷入工具理性的陷阱,消除其社会根源的现实出路在于给科学一种“向善”的导引和约束。而这一点不可能由科学自身来完成,需要充分发挥科学家人文精神的作用和功能。研究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有助于揭示科学的人文蕴含和人性意义,增强研究者对人文学科的价值认同,加深和促进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普通大众对科学“增进人类福祉”这一崇高使命的理解。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已发展成为科技大国,但国家和人民对于有家国情怀、有温度、顶天立地的科学家的需求没有变化。特别是在当下,随着科技向善、人是目的等主流价值观在各种组织的兴起,科学家人文精神研究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使命。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扎根理论、对比分析等质性和量化手段,以420位杰出科学家传记和127位中国当代青年科技精英的访谈为分析素材,基于科学家内部视角窥探和提炼了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作用,力图揭示科学家科学活动的丰盈影响因素,打破公众对科学家单一的刻板印象,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多元路径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简要分析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呈现和描述当前中国科学家整体的精神面貌及国内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背景,指出研究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既是一种时代需求,也有其现实必要性。其次,对与研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并基于国际上代表性学术观点,将科学家人文精神界定为认识层面的人文学科素养、态度层面的科学道德良知和价值层面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第三,对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纯粹的求知和探索动机以及促进人类福祉的普世情怀。同时研究还分析了人文精神在拓宽认知边界、启迪灵性思维、净化创造心境以及唤醒道德良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第四,在文化和时代语境的双重考量下,进一步挖掘当代中国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信实不欺的诚信态度、执着不懈的求索精神、团结合作的协同精神以及兼济天下的奉献意识;并进一步从动力推进、道德约束、境界提升和价值导引四个方面探析了其内在机制。第五,重新思考了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基于两次实证分析结果,研究从科学活动主体的人性、科学社会功能中的人性、科学文化传统中的人性三个方面论证了“科学家人文精神本质是一种人性关切”的基本观点,并深入分析了其在丰富科学家文化精神追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无用”之用。同时,基于科学家人文精神作用受到客观条件制约以及人文与科学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分析了科学家人文精神促进科技创新的有限性。并探讨了大科学时代的科学家应当如何在追求科学进步和促进人类福祉之间保持平衡和张力。最后,通过辩证分析涵养中国科学家人文精神的现实环境,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研究的创新在于通过综合实证分析和理论思辨方法,从具体微观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提炼并剖析了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价值。研究的核心结论是:科学家人文精神本质是一种人性关切,在丰盈科学家文化精神追求的同时,帮助科学家跳出旧有范式制约、辩证把握科学的本质规定,从而引导和启发科学家从负责任角度为人类活动提出睿智而中肯的建议。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深远的影响,它使科学家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上位思考也直接关系着科学发现与创造的能力。同时研究也指出应恰如其分地认识科学家人文精神影响的有限性。只有充分认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促进人类福祉上的相通性和一致性,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促进科技与社会的实质进步与发展。
奉湘宁[4](2021)在《冷战初期的国际科技交流——聚焦首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中的若干共识》文中指出梳理了1955年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中各国核科学家交流的情况,聚焦科学家们探讨分歧、凝聚共识的过程,分析其对国际核科学、核工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会议重建了核科学家间跨政治阵营的直接交流,构建起战后"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交流网络的基础,为科学家们讨论核时代的机遇与风险提供了新平台。根据对会议档案报告、亲历者日记、信件及相关评述、新闻媒体报道等一手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述了会议体现冷战初期科学家群体的几点共识:争取科学家间自由交流;对和平利用原子能前景高度乐观;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高璐[5](2021)在《负责任的科学家:英国科学的社会责任协会成立的历史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英国科学社会责任协会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以二十世纪以来的英国的科学与社会关系为线索,探究了英国科学社会责任协会的成立的背景、组织结构、协会理念等内容,重点分析成立初期的两个案例。英国科学社会责任协会的成立是20世纪70年代的激进科学运动的直接反映,使"负责任科学"逐渐成为影响当代科学与社会互动问题的全球潮流,缺陷在于它的激进纲领未能为科学家找到一种调和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科研者身份的有效方式,以及未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参与新兴科学的治理。当今技术发展的伦理、社会问题频发,回顾它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思考新的社会治理模式该通过怎样的努力逐渐达成。
陈玲[6](2021)在《科学家精神之审思 ——基于默顿“无私利性”的视角》文中提出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在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之举也是决胜之要。然而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精神的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无私利性”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特质,对科学家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基于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无私利性”精神特质,结合C9高校“双肩挑”型科学家的实证分析,对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及其实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科学家“无私利性”的若干策略建议。希望深化对科学家精神及其“无私利性”的认识,让科学家更好地发挥服务科学和社会的功能。具体而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从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出发,提出基于默顿“无私利性”的视角对科学家精神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后在全面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给出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明确本文研究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进行阐释。第三章是理论解读与实证分析。首先对默顿“无私利性”精神特质提出的背景、本质内涵进行深度解析,指出其在科学家科学活动中的内外价值。而后,选取C9高校中担任校领导职务且取得重要学术荣誉的科学家为研究样本,采用履历分析法对样本的职业发展历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样本在科学活动中的“无私利性”。第四章是对默顿“无私利性”进行的再思考。20世纪60年代以后,“无私利性”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其中最主要的争议在于“无私利性”的有效性。本章节结合新冠疫苗专利权和科学家行政任职等对“无私利性”引起的争议和重提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最后是策略建议及总结展望。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制度、文化和教育三方面入手,提出培育科学家“无私利性”的几点策略建议。而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对科学家精神研究的可能方向。
邹文卿[7](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存在"科学价值中立说"与"科学家的普遍社会责任说"之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风险社会中,科学家不能持有"事不关己"的"价值中立"态度,而应担负"普遍责任",他们是疫情防治中的重要行动者。但是,在一些国家出现了科学研究不严谨、科学研究政治化等科学家社会责任缺失现象。需加强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建立重大疫情科学决策咨询制度、改革科技评价方式、精英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保持科学研究与政治之间的合理张力。
姜杜衡[8](2020)在《人工智能科学家社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重要推动力。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人工智能科学家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产生、发展的主体,肩负着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重任。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也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为了能够有效规避负面影响,使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造福于人类,需要全世界人民积极努力,使之得到控制性发展,得到合理利用。这其中,尤其需要人工智能科学家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本文就人工智能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加以研究。在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缘由和选题目的及意义,从有关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研究、有关科学家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相关文件规范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为五章,首先对人工智能科学家以及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深刻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等积极影响,也有存在技术失控的风险、冲击现有的社会结构、引发伦理混乱道德失范和相关犯罪案件增多等负面影响。本文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和作用,结合文献研究情况,提出人工智能科学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即伦理责任、普及教育责任、家国责任和技术发展责任,并对每种责任的依据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根据人工智能科学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分析了当下影响人工智能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打下基础。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现状,立足实际,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人工智能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对策,包括加强人工智能科学家自律意识、完善伦理约束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三个部分,即树立正确名利观,加强团队协同合作;培育责任意识,增强道德责任感,树立规避风险意识;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管理与监督机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
王燕琪[9](2020)在《“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和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日益改变自主自治的发展状态,其社会应用渐渐成为政府、高校以及企业关注的重点,过去的科学研究日益掺杂强烈的应用动机和利益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和产业界逐渐联结,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界限日益模糊。于是,大批工业实验室出现,大规模雇佣科学家进行产品研发,快速抢占市场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从而推动了追求实用目的的“产业科学”迅猛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也日益显现,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市场调查,不加考察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全面剖析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有利于提高产业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同时,通过构建一系列可行的伦理规范,明确科研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准则,对产业科学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它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应用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四章进行系统的论述。第一章首先总的介绍产业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依次介绍了学院科学、政府科学、产业科学和技科学。然后根据科学与产业界联系,对产业科学的含义做出具体的界定,并深入分析科学规范的转变,即由“默顿规范”转变为“齐曼范式”的时代诉求。第二章从科学家、科技企业、政府三方面全面阐述产业科学面临的伦理问题。一是科学家方面主要包括产业科学家的诚信危机、角色冲突问题、利益冲突问题;二是在科技企业方面主要包括企业对不道德利润的追求、漠视人文关怀和破坏科学知识的传播;三是在政府方面主要包括政府出现信任危机、政府缺乏对科学的伦理调控、政府科技决策中缺乏公众参与。第三章对产业科学伦理问题的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包括产业科学的主体道德责任缺失、科技企业的伦理责任的缺失、政府伦理责任的缺失三个方面。第四章探求产业科学伦理问题的应对之策,主要包括:第一立足于城市代理人的角度,对产业科学家进行正确的伦理定位,第二从负责任创新的角度,进行科技企业的伦理建设,第三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探寻社会规制的伦理路径。总之,产业科学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重新审视科学良性运行的伦理条件,重构科学伦理规范并使其成为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共识,同时需要政府、产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使“产业科学”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郑广昕[10](2020)在《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的批判 ——希瑟·道格拉斯科学价值负载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领域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科学价值无涉理念与科学价值负载理念两种对立观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在影响科学研究、社会生活上不断暴露各种问题,引起西方社会的反思,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强烈的批判。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的主体性问题;二是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问题;三是认知价值与非认知价值的界限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哲学系希瑟·道格拉斯副教授站在前人的肩膀从三个方面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进行了理性的批判。一是认知价值与非认知价值的问题;二是科学家的道德责任与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三是科学理论的客观性问题。拒绝了科学价值无涉理念,就需要援引一种新的理念来帮助科学家运用科学中的价值发挥适当的作用。道格拉斯根据科学中价值的作用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为了保证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科学研究活动的自主性,她将两种作用在科学研究整个过程中的使用进行了严格地限制与说明,提出了自己的科学价值负载理念。道格拉斯的科学价值负载理念与当代西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相比存在价值类型、价值作用、科学家责任要求以及科学理论客观性上的差异。其理念对科学研究工作、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道格拉斯的科学价值负载理念在评估科学家的工作方面存在一些困境。
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2)抗疫背景下讲好科学家故事树立科学家形象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科学家社会形象演变与研究现状 |
1.科学家形象与其社会责任紧密联系 |
2.不同时代中国科学家社会责任的演进 |
二、面向社会公众讲好科学家故事的必要元素 |
1.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
2.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
3.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
4.淡薄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
5.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
6.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
三、科学家社会形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
1.科学家所处时代 |
2.党和国家对科学家的重视 |
3.社会公众对科学家期望的转变 |
4.与科学家相关的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 |
四、抗疫背景下科学家的社会形塑 |
1.抗疫背景下科学家形象社会形塑的一些举措 |
2.抗疫背景下科学家故事获得热烈反响 |
3.抗疫背景下的科学家形象塑造获得热烈反响的原因分析 |
五、后疫情时代讲好科学家故事的几点思考 |
第一,呈现时代格局,讲好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家故事。 |
第二,建立平等对话的传播视角,引导良好道德环境建设。 |
第三,构建多元化的叙事要素,坚持以人为本的讲述原则。 |
第四,创新传播方式,构建多层次全媒体的传播矩阵。 |
(3)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人文精神关乎科学家科学活动的价值向度 |
1.1.3 当代中国急需塑造科学人才的人文精神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的研究 |
1.2.2人文浸润与科学成就的相关性分析 |
1.2.3 人文精神助力科学活动的机理探索 |
1.2.4 缺乏结合科学实践的微观实证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丰富对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学理性认识 |
1.3.2 更深层次理解和推进科技与社会发展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径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径 |
1.4.3 创新之处 |
第2章 科学家人文精神的概念厘清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辨析 |
2.1.1 科学家与杰出科学家 |
2.1.2 人文与人文精神 |
2.1.3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
2.2 代表性观点 |
2.2.1 科学家的人文学养 |
2.2.2 科学家的道德良知 |
2.2.3 科学家的人类关怀 |
2.3 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 人论 |
2.3.2 萨顿: 科学人文主义 |
2.3.3 劳斯: 科学是一种文化 |
第3章 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实证分析 |
3.1 基于传记内容的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探索 |
3.1.1 杰出科学家的选定 |
3.1.2 以学术评传和自传为研究素材 |
3.1.3 研究范式的考量 |
3.1.4 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的研究结果 |
3.2.1 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 |
3.2.2 纯粹的求知探索动机 |
3.2.3 增进人类福祉的宇宙情怀 |
3.3 杰出科学家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结果 |
3.3.1 拓宽认知疆域 |
3.3.2 启迪灵性思维 |
3.3.3 激发创造动能 |
3.3.4 引领价值追求 |
3.4 讨论: 人文艺术熏陶让科学家更优秀? |
第4章 当代中国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的实证分析 |
4.1 基于访谈文本的当代中国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探析 |
4.1.1 青年科技精英的选取 |
4.1.2 以Wiley人物专访为分析文本 |
4.1.3 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中国当代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结果 |
4.2.1 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
4.2.2 信实不欺的诚信态度 |
4.2.3 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
4.2.4 跨界互动的协作精神 |
4.2.5 兼济天下的奉献意识 |
4.3 中国当代青年科技精英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结果 |
4.3.1 动力推进 |
4.3.2 道德约束 |
4.3.3 境界提升 |
4.3.4 价值引导 |
4.4 讨论 |
4.4.1 中国人文的“为道”与西方人文的“为学” |
4.4.2 科学家镜像评价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反差 |
第5章 科学家人文精神的审思 |
5.1 科学家人文精神本质是一种人性关切 |
5.1.1 科学活动主体的人性 |
5.1.2 科学社会职能中的人性 |
5.1.3 科学文化传统中的人性 |
5.1.4 出发点与落脚点:人 |
5.2 科学家人文精神的价值分析 |
5.2.1 让科学家“高出”自己 |
5.2.2 增进科学活动的上位思考和德性考量 |
5.2.3 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 |
5.2.4 推动人类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 |
5.3 科学家人文精神积极作用的有限性 |
5.3.1 科学家人文精神价值的发挥受到历史与境的影响 |
5.3.2 认识论差异决定了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作用的有限性 |
5.3.3 方法论差异决定了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作用的有限性 |
5.4 为学还是为道?当代科学家应当具备怎样的人文精神? |
5.4.1 当代科学发展的新特征——步入大科学时代 |
5.4.2 大科学时代凸显科学家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 |
5.4.3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还需要“为科学而科学”吗? |
5.4.4 追求科学卓越和促进人类福祉在大科学时代不可偏废 |
第6章 科学家人文精神培育提升的现实环境及对策建议 |
6.1 有利环境 |
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
6.1.2 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
6.2 制约因素 |
6.2.1 工具理性的蔓延张扬 |
6.2.2 重理轻文的教育格局 |
6.2.3 科技体制的内在缺陷 |
6.2.4 科学家人性形象传播不足 |
6.3 培育途径 |
6.3.1 注重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早期引导和激发 |
6.3.2 重视科学后备人才伦理道德的贯通式培育 |
6.3.3 变革教育模式中科学与人文的过度对立 |
6.3.4 塑造科学家形象时坚持以人为本 |
6.4 提升对策 |
6.4.1 鼓励科学家的人文艺术浸润 |
6.4.2 增强科学家科研的内在探索动机 |
6.4.3 重视良好学术生态的营造与建设 |
6.4.4 加大国家层面的呼吁与弘扬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冷战初期的国际科技交流——聚焦首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中的若干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共识一:争取科学家间直接、自由的交流 |
2 共识二:对和平利用原子能前景的高度乐观 |
3 共识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
4 共识之上 |
5 结语 |
(5)负责任的科学家:英国科学的社会责任协会成立的历史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BSSRS成立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 |
1.原子弹之前:左翼科学家与有形学院 |
2.原子弹之后:冷战、社会运动与英国政治 |
二、英国科学的社会责任协会的成立与组织 |
1.BSSRS的成立过程 |
2.活动与组织情况 |
三、暗藏的张力:精英路线与群众路线 |
1.当代生物学的社会影响 |
2.社区科学与工业污染 |
3.小结 |
四、讨论与结论 |
(6)科学家精神之审思 ——基于默顿“无私利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
1.1.2 科学技术成就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深入探讨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
1.2.2 更好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激发科学家的正面积极价值 |
1.2.3 丰富科学社会学的理论思想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科学家精神及其内涵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学家 |
2.1.2 精神 |
2.1.3 科学家精神 |
2.2 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
2.2.1 爱国奉献的精神-“无私利性”的锚点 |
2.2.2 创新求实的精神-“无私利性”的本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私利性及其在科学家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探析 |
3.1 默顿“无私利性”的解析 |
3.1.1 “无私利性”提出的背景 |
3.1.2 “无私利性”的释义 |
3.1.3 “无私利性”在科学家科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
3.2 C9高校“双肩挑”型科学家科学活动中的无私利性探析 |
3.2.1 “为科学而科学”依然是终极价值目标 |
3.2.2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是新形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私利性”的争议与回归 |
4.1 “无私利性”的争议 |
4.1.1 “无私利性”的争议产生的背景 |
4.1.2 “无私利性”争议的主要观点 |
4.2 “无私利性”的回归 |
4.2.1 “无私利性”是对科学求真之初心的呼唤 |
4.2.2 “无私利性”是科学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培育科学家“无私利性”的策略建议 |
5.1 制度保障: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营造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 |
5.2 文化引领:创新科研文化,树立忘我的科研价值理念 |
5.3 教育补位:加强职业规范教育,提升科学家对“无私利性”的意识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7)新冠肺炎疫情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冠疫情下科学家的普遍社会责任 |
1.1 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理论溯源 |
1.2 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争论 |
1.3 新冠疫情中科学家的普遍社会责任 |
2科学家在新冠疫情防治中的社会责任体现 |
2.1 为防治疫情开展科研攻关 |
2.2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2.3 为民众防护提供科学知识 |
2.4 为消解社会矛盾提供科学解释 |
3 新冠疫情中部分科学家社会责任缺失及其原因 |
3.1 新冠疫情下部分科学家的责任缺失现象 |
3.2 新冠疫情下部分科学家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4 有效发挥科学家在疫情防治中社会责任的对策 |
4.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
4.2 建立重大疫情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
4.3 精英决策与民主决策相联系 |
4.4 实施合理的考核评估方式 |
4.5 维持科学研究与政治之间的必要张力 |
5 结语 |
(8)人工智能科学家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设想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基本概念分析 |
(一)科学家 |
(二)人工智能科学家 |
(三)社会责任 |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影响 |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 |
1.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 |
2.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 |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影响 |
1.提高生产效率 |
2.提高生活质量 |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消极影响 |
1.存在技术失控的风险 |
2.冲击现有的社会结构 |
3.引发伦理混乱和道德失范 |
4.相关犯罪案件增多 |
三、人工智能科学家应承担社会责任 |
(一)伦理责任 |
1.责任依据 |
2.责任内容 |
(二)普及教育责任 |
1.责任依据 |
2.责任内容 |
(三)家国责任 |
1.责任依据 |
2.责任内容 |
(四)技术发展责任 |
1.责任依据 |
2.责任内容 |
四、人工智能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 |
(一)伦理责任的影响因素 |
1.功利的诱惑 |
2.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
3.价值判断的影响 |
(二)普及教育责任的影响因素 |
1.科学家自身意愿驱动 |
2.社会角色的影响 |
(三)家国责任的影响因素 |
1.政治思想影响 |
2.政府政策影响 |
(四)技术发展责任的影响因素 |
1.技术创新影响 |
2.科学文化素质影响 |
3.道德素质影响 |
五、培育人工智能科学家社会责任对策建议 |
(一)加强人工智能科学家自律意识 |
1.树立正确名利观 |
2.加强团队协同合作 |
(二)完善伦理约束机制 |
1.培育责任意识 |
2.增强道德责任感 |
3.树立风险意识 |
(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1.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
2.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SB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后学院科学”时代的产业科学 |
第一节 “产业科学”的兴起 |
一、产业科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
二、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 |
三、“产业科学”的产生 |
第二节 产业科学的发展现状 |
一、科学与产业的关系 |
二、产业科学的内涵 |
三、产业科学的发展 |
第三节 “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规范的转换 |
一、学院科学的“默顿规范” |
二、产业科学的“齐曼范式” |
第二章 “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 |
第一节 “产业科学”中科学家的伦理问题 |
一、产业科学家的诚信缺失 |
二、产业科学家的角色冲突 |
三、产业科学家的利益冲突 |
第二节 “产业科学”中的企业伦理问题 |
一、“唯经济主义”倾向引发的“利益至上” |
二、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僭越 |
三、知识产权阻碍科学知识的传播 |
第三节 “产业科学”中政府伦理问题 |
一、政府信任格局需要进一步构建 |
二、“看得见的手”伦理调控仍需加强 |
三、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有待完善 |
第三章 “产业科学”伦理问题的根源 |
第一节 “产业科学”主体道德责任的缺失 |
一、产业科学家的“唯科学主义” |
二、缺乏科研成果社会应用的伦理考量 |
三、产业科学家科研活动的“利益驱动” |
第二节 企业伦理责任的缺失 |
一、企业内部缺乏伦理责任意识 |
二、企业道德规范的不完备 |
三、企业内部价值观的错位 |
第三节 政府伦理责任的缺失 |
一、政府责任意识的不足 |
二、政府科技风险治理缺乏群众基础 |
三、社会监督的亟待完善 |
第四章 应对“产业科学”伦理问题的策略选择 |
第一节 诚实的代理人:产业科学家的伦理定位 |
一、产业科学家决策中的正确定位 |
二、产业科学家科技责任的伦理定位 |
三、产业科学家利益诉求的伦理定位 |
第二节 负责任创新:科技企业的伦理建设 |
一、企业“负责任创新”的伦理建设 |
二、企业伦理的制度化建设 |
三、企业伦理的法制化建设 |
第三节 看得见的手:探寻社会规制的伦理路径 |
一、强化政府的伦理责任 |
二、建立严格的社会评价和监督体系 |
三、寻找资本发展的合理路径 |
四、重塑科学的公信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的批判 ——希瑟·道格拉斯科学价值负载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选题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一章 当代西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及其批判 |
一、当代西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 |
(一)当代西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产生初期 |
(二)当代西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的产生 |
(三)当代西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的确立 |
二、对当代西方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的批判 |
(一)科学研究的主体性问题 |
(二)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问题 |
(三)认知价值与非认知价值的界限问题 |
第二章 道格拉斯反科学价值无涉理念学说 |
一、认知价值与非认知价值的问题 |
(一)认知价值与非认知价值 |
(二)认知价值与非认知价值的作用 |
二、科学家的道德责任与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 |
(一)道德责任与角色责任 |
(二)科学家的责任与科学研究的自主性 |
三、科学理论的客观性 |
(一)客观性 |
(二)人与世界互动的客观性 |
(三)个体思维过程的客观性 |
(四)社会过程的客观性 |
第三章 道格拉斯的科学价值负载理念 |
一、科学中的价值结构:直接与间接作用 |
(一)直接作用 |
(二)间接作用 |
二、科学中价值的直接作用 |
(一)价值直接作用的三个方面 |
(二)对价值直接作用的限制 |
三、科学中价值的间接作用 |
(一)非认知价值的间接作用 |
(二)认知价值的间接作用 |
第四章 道格拉斯反价值无涉理念及其价值负载理念的评析 |
一、道格拉斯反价值无涉理念的特点 |
(一)突破传统认知与非认知价值的界限问题 |
(二)站在前人的肩膀审视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
(三)重审客观性 |
二、道格拉斯价值负载理念的特点 |
(一)科学中价值类型的特点 |
(二)科学中的价值功能作用的特点 |
三、价值无涉理念与价值负载理念的比较 |
(一)价值类型上的差异 |
(二)价值作用上的差异 |
(三)对于科学家责任要求上的差异 |
(四)对科学理论客观性要求上的差异 |
四、道格拉斯科学价值负载理念的贡献 |
(一)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探讨的更为详实 |
(二)对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三)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用的指导 |
五、道格拉斯科学价值负载理念的困境 |
(一)评估科学家的内部思维过程 |
(二)互动客观性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培育[D]. 董鑫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抗疫背景下讲好科学家故事树立科学家形象的再思考[J]. 任福君,李响,刘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06)
- [3]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研究[D]. 朱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冷战初期的国际科技交流——聚焦首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中的若干共识[J]. 奉湘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5]负责任的科学家:英国科学的社会责任协会成立的历史及意义[J]. 高璐.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06)
- [6]科学家精神之审思 ——基于默顿“无私利性”的视角[D]. 陈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新冠肺炎疫情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 邹文卿. 医学与哲学, 2020(21)
- [8]人工智能科学家社会责任研究[D]. 姜杜衡.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产业科学”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燕琪.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科学价值无涉理念的批判 ——希瑟·道格拉斯科学价值负载理念研究[D]. 郑广昕. 内蒙古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