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同类品牌上打广告 省钱又打知名度(论文文献综述)
黄于悦[1](2019)在《《晶报》的广告研究(1919-194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报是一类发轫于晚清时期,以刊载娱乐消遣内容为主的报纸,因其数量庞大而又多描摹市井生活场景,成为学者研究近代上海城市风貌的一把钥匙。然而现有的小报研究大多聚焦在报纸的杂文、评论、小说等文学作品上,却鲜有关注同样占据报纸大量版面的广告。实际上小报蕴广告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既能直观反映报纸读者的消费水平,又渗透着消费上的品位与偏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近代小报及其读者特征的独特视角。顺着这一思路,本文选取《晶报》这一独具代表的近代上海小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抽样的方式选取了247份报纸作为研究样本,从结构、内容、排版等方面展开对《晶报》广告基本特征的梳理,从而对《晶报》广告的整体样貌有所把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整理了广告中出现的商品的种类及其价格,结合近代上海社会的物价水平,从经济维度呈现《晶报》广告所对应的消费水平和经济状况。总体而言,《晶报》广告以非生活必需品为主,广告商品带有浓厚的消闲性质,指向拥有一定收入且和消费时间的城市中上层市民。此外,本文还对广告中出现的文字和图像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外在审美标准”和“休闲生活偏好”两个维度窥视《晶报》读者在物质消费层面上的品味和偏好。一方面,本文收集了大量《晶报》广告中出现的男女人物形象,总结《晶报》广告对男女外貌形象的审美标准,即一种对摩登时尚、肤白貌美的女性形象的追捧,和对精神干练、渊博富有的男性形象的认可。这一审美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纸读者对美的想象和追求;另一方面,本文着重整理了《晶报》中出现的休闲娱乐类广告,通过这些广告文本反映符合小报读者趣味与需求的休闲娱乐活动种类,以及这些休闲活动背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旨趣。总体而言,《晶报》广告透露着对摩登时尚和享乐主义的追求,这既与当时社会日渐奢靡的消费风气相关,也很好的与小报自身的趣味性和消闲性相呼应。至此,我们不仅对《晶报》这份民国时期典型的上海小报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从“审美趣味”和“经济特征”两个维度深化了对《晶报》读者群体的认识,这无疑这为近代上海小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视角和史料参考。
曹宇[2](2012)在《法蓝瓷品牌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有着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在世界制瓷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虽然是世界日用瓷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产品还是以中低端为主,在生产技术与产品设计等方面与欧美等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有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在高档日用陶瓷领域,几乎被欧美及日本等国陶瓷品牌独霸。2002年,一个由华人创立的陶瓷品牌“法蓝瓷”获得了“纽约国际礼品展首奖”,改变了上百年来世界陶瓷产业由欧洲名窑独领风骚的历史,赢得世人的亲睐与全球的肯定。本文以法蓝瓷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品牌的创立及命名、品牌的定位、品牌的营销和推广、品牌延伸、品牌维护等方面进行品牌管理研究,总结出法蓝瓷品牌的成功之道,为国内日用陶瓷品牌的国际化建设提供借鉴作用。同时,结合SWOT分析矩阵结果,为法蓝瓷提出了今后品牌提升和改进的建议。
刘国华[3](2008)在《基于顾客视角的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品牌资产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的利益,比如可以制定更高的产品价格(Firth,1993),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Park & Srinivasan,1994),反过来加大对广告和销售促进活动的投入(Keller 1998),更早地进行市场渗透(Robertson 1993)及更有效的生产线扩展(Keller & Aaker 1992),使得增强品牌资产成为当前许多企业都希望达成的目标。由此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品牌资产在过去20多年中得以出现并成为营销学领域一个核心的概念。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企业简历高品牌资产后的有利结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品牌资产是如何通过营销活动建立起来的却明显关注不够。本研究认为适当的销售促进方案可以用来增强品牌资产。作为企业营销活动的一种,过去有一些研究表明销售促进会破坏品牌资产。但这种结论的得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在研究中对销售促进类型选择的偏见(如多为价格促销),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太过于从企业自身角度考虑问题,目标过于单一。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表明,销售促进给企业带来的实际结果并不吻合很多学术研究中“销售促进破坏品牌资产”的结论(Mela et al.1997;Yoo et al.2000)。实际上,很多公司通过销售促进差异化和更新了其品牌形象,增强了品牌形象价值,为公司树立品牌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似乎可以这样认为,销售促进除了能带来传统的作用外(如价格优势),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品牌建设激励手段来提升品牌资产。这带来本研究想解决的核心问题:销售促进这种工具是否可以用来建立品牌资产?因此,本研究的内容为:1、作为市场推广组合的一种工具,销售促进是否有可能建立品牌资产?2、何种类型的销售促进(货币或非货币)能更有效地建设品牌资产?3、在建立品牌资产的过程中,产品类型、品牌涉入程度、品牌来源国等调节变量是否会影响货币和非货币性销售促进活动的效果?4、顾客购买销售促进商品的唯一动机是“省钱”吗?5、顾客从销售促进中获得的诸多利益是否会帮助他们提高对品牌的评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在具体的研究中按如下内容展开:第一章简要阐述企业建立品牌资产的重要性和企业在实践中对销售促进的重视,提出了他们之间的初步关系。同时明确本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简要介绍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论文第二章着重从理论上考察品牌资产、销售促进及其关系。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考察品牌资产的构成维度,销售促进工具种类和分类方法,指出从销售促进是否直接关注“货币”成为本研究进行分类的重要基础。另外还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几种调节变量(产品类型、来源国效应、涉入程度)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第三章首先结合前人的理论成果考察了销售促进对于品牌资产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从顾客角度看待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影响的概念模型。本章首先分析本文的研究视角,其次对模型涉及到的各种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提出了研究试图要证明的概念模型。第四章在模型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研究假设。其次是为了证明这些假设而进行的多种相关研究设计,最后是问卷的前测和数据分析方法介绍。第五章在回收数据的基础上,首先研究有无销售促进方式的对比,然后是不同的销售促进类型的比较。最后把产品类型、品牌来源国、涉入程度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进行了各种情景下对比分析,检验第四章提出的各种研究假设。第六章对本研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第七章是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分析了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指出了论文的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建议。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销售促进的确可以用来增强品牌资产,顾客通过企业销售促进的刺激会建立更好品牌认知度、品牌形象、品牌忠诚度甚至感知质量(H1)。其次,在考虑销售促进类型的情形下(H2),非货币促销比货币促销更有利于建立和加强品牌资产。第三,在检验两种产品类型的不同调节作用时(H3、H4),研究欣喜地发现在产品类型和销售促进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货币刺激对功能性产品更有效力,而非货币性刺激对享乐型产品更具有效力,这与现实市场中看到的结果是一致的。第四,在来源国效应下(H5、H6),发现货币销售促进活动和非货币销售促进活动对国外品牌比起国产品牌具有更好的效果。原因大约是因为我们顾客普遍对国际品牌更放心,不会因为他们的价格下降而产生负面的想法,反而会因为这个给他们带来了“实惠”而竞相购买该品牌。第五、在涉入程度调节下(H7),销售促进活动对高度涉入者比低度涉入者具有更好的效果。对于低涉入程度而言,提高品牌知晓度是销售促进带给品牌的最大效用。最后,本研究不同意以往将顾客从销售促进中得到的利益只是“省钱”一项的结论。本研究表明,顾客除了从销售促进中得到省钱的利益之外,还能得到其他诸多的利益,例如包括便利性、娱乐性、猎奇性、自我价值表达等等,并且这些利益提升顾客对品牌的评价(H8、H9)。本文的研究结论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实践界而言,都具有较好的启示作用和探讨价值。
顾永顺[4](2008)在《国家地质公园产品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6年8月,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在地质遗迹保护的分组讨论会上,由法国的马丁尼教授和希腊的佐罗斯教授首次提出“地质公园”这一概念。地质公园指的是“有明确的边界线并且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它是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能够代表某一地区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址或者拼合成一体的多个地质遗址所组成,它不仅具有地质研究意义,还有考古、生态学、历史和文化价值。”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保护地质遗迹,二是普及地学知识和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设施,三是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质公园在我国发展很快,截止到目前,我国共建立了138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20个是世界地质公园成员,我国也是发展地质公园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地质公园在旅游产品开发管理上、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上以及地质公园运营上都与国外地质公园有较大差距。本文选取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地质公园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地质公园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和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首先笔者对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对地质旅游资源、水体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其他旅游配套设施进行分析,并利用地学理论来解释八角寨丹霞地貌的成因,分析其地貌特征和科研价值。在结合上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对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景观评价。依据程道品的研究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的评价,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质量评分等级为75分,为3A级。其次笔者对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开发与竞争两个方面。在市场开发方面,笔者对地质公园内的629位游客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游客的人口特征、旅游心理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等。调查的结果主要有三个:一是游客大多是年轻人、高学历、中等收入者和附近的居民;二是游客出游的动机各不相同,但对地质公园的旅游产品满意度较高;三是游客大多把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作为桂林一级旅游目的地下面的次级旅游目的地。在市场竞争分析方面,笔者一方面分析了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在大桂林旅游圈内与其他竞争者之间的资源特征和市场竞争态势,并通过“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与其他地质公园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与国内其他丹霞地貌景观的地质公园在资源品位和市场份额上的比较。再次笔者借鉴国外地质公园发展的成功案例,主要介绍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日本富士山和欧洲地质公园各自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的原因,同时结合各自模式的特点提出我国地质公园可借鉴的经验。最后笔者对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对地质公园的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宣传、旅游服务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目标是要打造为广西具有较高知名度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质公园。在产品开发上,提出“产品——市场”策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设计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在市场宣传上,提倡大力发展广告宣传和渠道宣传,重点建设整合营销,适当借助新闻营销,通过加强宣传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在旅游服务管理上,不仅要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而且也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服务软件和硬件上都能达到满足游客的需求。在环境保护上,提出设立保护区,并进行分级保护,最终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笔者仅以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为例,研究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与管理。当然,地质公园的发展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许多地质公园在开发和管理上都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笔者不能一一研究,希望以后的学者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杨晓燕[5](2007)在《我国保健品行业营销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二十几年的超常规发展,保健品行业成为今天研究我国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容。保健品行业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就对我国保健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保健品营销传播的内容和手段是实现保健品与消费者相沟通的桥梁,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保健品营销传播策略,快速提升品牌,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在当前是至关重要的。营销传播指的是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发生的传播活动,是以企业营销为基础、服务于营销的一种传播活动,是营销与传播的结合。营销传播既是营销也是传播。保健品营销传播可以从以下方式进行分类:从传播内容的不同,保健品营销传播可以分为产品信息传播、企业形象传播、品牌传播、时尚传播;从传播的途径不同,保健品营销传播类型可以分为大众媒介传播、自有媒介传播、人际传播;从信息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广告传播、新闻传播、科普传播、案例示范。20年来保健品营销传播整体效果为微观上成功,宏观上失败;短期成功,长期失败。而且保健品营销传播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保健品营销传播与行业发展的不协调;保健品营销传播途径之一——广告传播的狂轰乱炸;保健品营销传播缺乏连贯性,产品生命周期短暂;反馈信息的选择与处理不恰当;评判保健品营销传播效果的标准不准确;保健品营销传播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非常规传播手段的应用不符合大众习惯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策略:保健品广告,策略为先;充分利用公关;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利用。并且预测了一下未来保健品营销传播的发展趋势:品牌传播力度加强;更加注重营销传播中的“营销”;更加强调沟通的重要性;集约式经营越来越普遍等。
王昊[6](2007)在《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构建模式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品牌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被国人关注的话题,演变成为一场无所不在的激烈竞争。在电视行业,栏目的品牌化正在被许多媒体人所讨论,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本文将阐述城市电视台在目前电视传媒格局中所处的位置,用市场化的角度,分析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的建立、发展、营销、维护等模式。找寻一条适合城市电视台自身条件,能够突破央视、省级卫视、境外媒体以及民营电视机构的电视节目合围的发展方式。本文在论述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构建模式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城市电视台栏目运作的品牌化环境背景。第二章论述了城市电视台构建栏目品牌的电视化模式。通过对电视栏目的分析,找到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电视化特征的个性及共性,结合市场运作机制和传播学、电视艺术学理论,阐明城市电视台栏目如何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产品识别系统。第三章论述了城市电视台构建栏目品脾的市场化模式。以营销方式为基础,对政治与经济双重性模式;品牌盈利模式;制度管理模式;发展战略模式以及品牌维护模式等多种模式进行分析阐述。帮助城市电视台在电视市场中得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揭示栏目背后的品牌生长规律和维护法则,建立起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的构建框架和评估管理体系。第四章是探索城市电视台未来发展的潜在优势。主要说明在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化的将来,电视传媒的竞争格局将会被打破,电视台的制播分离制度将会更加的彻底。电视节目在将来会以一个独立的身份出现在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的信息载体平台中,城市电视台将会以一个新的身份与其它电视传媒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朱建中[7](2006)在《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的市场形象和社会形象决定企业获得资源的多寡,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企业形象也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因此,从哲学视角研究企业形象的本质、功能、机制及其创新战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形象的本质,把企业形象理解为企业生存的呈现及其意义,是企业独特价值创造模式的表现和表达。企业形象是对企业这个有生命的活着的机体的独特性的体现,是对企业生命整体的独特本性的表达,是企业独特的智力、体力和情感的融合。通过追述企业形象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企业形象产生和发展的企业组织生存根源,概括了企业形象的历史阶段性特点,描述了欧美、日本、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然后,论述了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和企业形象的体现形成方式。企业形象的体现方式有两种:自然式体现和塑造式体现,分别形成企业的“自然形象”和企业的“塑造形象”。企业塑造形象成功的标志,是企业品牌的形成。 最后,论文分析了企业形象创新的含义及其必然性,概括了企业形象创新的内容与类型,分析了品牌创新的条件和途径。还对中国企业形象创新战略的原则、思路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了保护和壮大民族品牌的战略意义,并对中国企业品牌创新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陈松波[8](2005)在《整合营销传播在SG胶囊市场推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MC)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营销新思想,唐·舒尔茨教授(Don E Schultz)被认为是“整合营销传播之父”。 与传统的传播观念相比,IMC具有“聚焦受众”、双向沟通、关系营销、多种传播手段、整合性、协同性、一致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质量、价格等方面的差异优势逐渐丧失的今天和未来,舒尔茨教授和跨国企业的CEO们认为:只有物流和传播才是企业行之有效的竞争利器。 现在,IMC已经逐渐被一些国内外企业所接受,被应用于营销实际中。但是,目前对IMC在企业中应用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型企业上,尤其是集中在跨国公司,以及家电、PC等制造业和电信、航空等服务业中的大型企业上。实际上,在医药、食品、日化等消费品行业的中小型企业的市场推广过程中,也有不少自发性或者自觉性地应用IMC的例子。但是,对这些中小型企业应用IMC的研究目前非常地缺乏。 本文通过对笔者曾就任策划人员的成都AP公司,在SG胶囊导入期和成熟期的市场推广中应用IMC的环境分析、战略分析、IMC实施阐述、IMC实施分析以及效果评价等研究,得到了中小型消费品企业能够应用整合营销传播——有实施的条件,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结论。 另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围绕销售促进(Sales Promotion)为中心,整合了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等手段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经SG胶囊导入期和成
赵培政[9](2003)在《在同类品牌上打广告 省钱又打知名度》文中研究表明 2000年4月,"大玲调味品批发部"老板秦济玲(地址:454000河南省焦作市新华北街二号院三号楼三单元三号电话:0391-3954463)成为一家调味品企业的区域代理商,销售其"味纯"牌火锅调料、煮肉调料、包子调料、鸡精等系列产品。虽然凭借多年营造的营销网络产品顺利地铺到了销售终端,但作为初次进入本地市场的新产品,由于毫无知名度,销售始终处于低迷状态。转眼半年时间过去了,眼见完成的销售量仅为厂家规定的年销售量的三分之一,她的心中焦急万分。
二、在同类品牌上打广告 省钱又打知名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同类品牌上打广告 省钱又打知名度(论文提纲范文)
(1)《晶报》的广告研究(1919-194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一、问题意识 |
二、个案选择:《晶报》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近代中国小报研究 |
二、近代报刊与广告研究 |
三、《晶报》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路径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
一、研究的价值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晶报》及其广告 |
第一节 《晶报》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过程 |
一、创办时期 |
二、鼎盛时期 |
三、衰零时期 |
第二节 《晶报》广告概况 |
第三节 《晶报》广告的版面形式 |
一、广告间的版面设置 |
二、广告内部的排版方式 |
三、广告的视觉呈现形式 |
第四节 《晶报》广告的成文类型 |
第三章 《晶报》广告的经济特征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物价水平和市民收入 |
一、近代上海城市的消费风气 |
二、近代上海的物价水平及变化 |
三、不同阶层的收入情况 |
第二节 《晶报》广告中的商品种类及其价格范围 |
一、食品类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
二、日用品类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
三、医药保健类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
四、休闲娱乐广告的商品种类及价格 |
五、总结:《晶报》广告的总体经济特征 |
第四章 《晶报》广告中的审美趣味 |
第一节 小报与审美趣味 |
第二节 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 |
一、《晶报》广告中女性的总体形象 |
二、女性服饰的审美品位 |
三、女性容貌身型的审美品位 |
四、总结:《晶报》广告中女性外貌的审美标准 |
第三节 对男性形象的审美标准 |
一、《晶报》广告中男性的总体形象 |
二、男性服饰的审美品位 |
三、男性容貌的审美品位 |
四、总结:《晶报》广告中男性外貌的审美标准 |
第四节 休闲生活的趣味偏好 |
一、广告与休闲生活 |
二、《晶报》中的休闲娱乐广告 |
三、休闲活动的趣味与目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法蓝瓷品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品牌管理在日用陶瓷领域的研究 |
第2章 品牌管理理论基础 |
2.1 品牌的概念和涵义 |
2.1.1 品牌的概念 |
2.1.2 品牌的涵义 |
2.2 品牌的功能和效应 |
2.3 品牌管理理论 |
2.3.1 凯文·莱恩·凯勒品牌理论 |
2.3.2 菲利普·科特勒品牌理论 |
第3章 法蓝瓷品牌形成过程 |
3.1 日用陶瓷品牌发展现状 |
3.1.1 国外日用陶瓷品牌发展现状 |
3.1.2 国内日用陶瓷品牌发展现状 |
3.2 法蓝瓷公司简介 |
3.3 法蓝瓷品牌的创立及命名 |
3.4 法蓝瓷品牌的定位 |
第4章 法蓝瓷品牌管理现状分析 |
4.1 法蓝瓷品牌营销与推广 |
4.1.1 法蓝瓷品牌的营销 |
4.1.2 法蓝瓷品牌的传播与推广 |
4.2 法蓝瓷品牌延伸 |
4.3 法蓝瓷品牌维护 |
4.4 法蓝瓷品牌SWOT分析 |
4.4.1 法蓝瓷品牌的优势 |
4.4.2 法蓝瓷品牌的劣势 |
4.4.3 法蓝瓷品牌的机遇 |
4.4.4 法蓝瓷品牌的威胁 |
4.4.5 法蓝瓷品牌SWOT分析矩阵 |
第5章 法蓝瓷品牌管理提升建议 |
5.1 利用瓷都品牌提升文化内涵 |
5.2 拓展传播途径和销售渠道 |
5.3 加大专业销售人才的培养 |
5.4 提高售前售后服务水平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顾客视角的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品牌资产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兴起 |
1.1.2 企业销售促进活动的增长 |
1.1.3 品牌资产与销售促进关系之谜 |
1.2 研究动机、问题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动机与问题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过程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过程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文献回顾 |
2.1 品牌 |
2.1.1 品牌的历史 |
2.1.2 品牌的定义 |
2.2 品牌资产的概念 |
2.2.1 资产定义的困惑 |
2.2.2 多视角下的品牌资产概念 |
2.2.3 对品牌资产概念的评述 |
2.3 品牌资产构成的维度 |
2.3.1 品牌形象 |
2.3.2 品牌知晓度 |
2.3.3 感知品质 |
2.3.4 品牌忠诚度 |
2.4 销售促进 |
2.4.1 定义 |
2.4.2 销售促进工具及其分类 |
2.4.3 价格折扣与赠品 |
2.4.4 以顾客为基础的销售促进理论 |
2.5 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
2.6 本研究涉及到的几种调节变量 |
2.6.1 产品种类 |
2.6.2 来源国效应 |
2.6.3 涉入程度 |
2.7 对过去文献的评述 |
第三章 概念模型的构建 |
3.1 研究视角 |
3.1.1 以顾客为导向进行品牌资产研究 |
3.1.2 从品牌传播角度看待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作用 |
3.1.3 从顾客获利角度看待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
3.1.4 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视角考察品牌资产 |
3.2 销售促进方式的界定 |
3.3 品牌资产测量维度的界定 |
3.3.1 Martin&Brown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3.3.2 Aaker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3.3.3 Keller品牌资产测量维度 |
3.3.4 本研究品牌资产构成维度的界定 |
3.4 对其他中间调节变量的界定 |
3.4.1 产品类型 |
3.4.2 来源国 |
3.4.3 涉入程度 |
3.5 模型的构建 |
3.5.1 模型的表达形式 |
3.5.2 对模型的几点说明 |
3.5.3 实证中要解决的问题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
4.1.2 货币与非货币性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影响的差别 |
4.1.3 产品类型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 |
4.1.4 品牌来源国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 |
4.1.5 涉入程度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 |
4.1.6 以顾客利益作为中间变量对销售促进在建立品牌资产上的影响 |
4.1.7 研究假设总结 |
4.2 问卷设计 |
4.2.1 问卷中各个变量测项产生的理论基础 |
4.2.2 促销方式 |
4.2.3 涉入程度 |
4.2.4 产品类型和来源国 |
4.2.5 销售促进对顾客的利益 |
4.2.6 品牌资产 |
4.3 问卷设计与前测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4.3.3 前测结果的分析及处理 |
4.4 问卷调查过程 |
4.4.1 对无销售促进与有销售促进情形的研究设计 |
4.4.2 对货币性销售促进与非货币性销售促进的研究设计 |
4.4.3 对调节变量的研究设计 |
4.4.4 对虚拟品牌的研究设计 |
4.5 资料分析方法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5.1 问卷回收与资料整理 |
5.2 假设检验一:无销售促进情形与有销售促进情形的比较 |
5.2.1 资料整理 |
5.2.2 信度分析 |
5.2.3 效度检验 |
5.2.4 配对样本t检验与假设验证 |
5.3 假设检验二:货币性销售促进与非货币性销售促进 |
5.3.1 资料整理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效度分析 |
5.3.4 独立样本t检验与假设验证 |
5.4 假设检验三:调节变量的影响 |
5.4.1 资料整理 |
5.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3 假设检验 |
5.5 假设检验四:顾客从销售促进中获得的利益 |
5.6 补充假设检验:来自虚拟品牌的验证 |
5.6.1 资料整理 |
5.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6.3 假设检验 |
5.7 小结与讨论 |
5.7.1 假设检验小结 |
5.7.2 讨论 |
第六章 管理启示 |
6.1 企业的销售促进活动并不一定会损伤其品牌资产 |
6.2 企业应该区别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销售促进,且多考虑后者 |
6.3 根据产品种类的不同,企业选用的销售促进方式要所有变化 |
6.4 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的销售促进效果会有所不同 |
6.5 对知名度不大的品牌,销售促进是一种重要的推介手段 |
6.6 从顾客获得利益方面考虑销售促进方式的制定 |
6.7 企业应多采取一些独特的销售促进方式 |
6.8 销售促进活动是一种重要的企业传播品牌的手段 |
6.9 品牌资产的建立,需要销售促进活动与其它营销手段并行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
7.2.1 学术价值 |
7.2.2 实践意义 |
7.3 研究的局限性 |
7.4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后记 |
附录 |
附录一: 功能型产品无销售促进情形(问卷一) |
附录二: 享乐型产品无销售促进情形(问卷二) |
附录三: 功能型产品货币性销售促进情形(问卷三) |
附录四: 享乐型产品货币性销售促进情形(问卷四) |
附录五: 功能型产品非货币性销售促进情形(问卷五) |
附录六: 享乐型产品非货币性销售促进情形(问卷六) |
附录七: 功能型国际品牌货币性销售促进情形(问卷七) |
附录八: 功能型国际品牌非货币性销售促进情形(问卷八) |
附录九: 虚拟品牌无销售促进情形(问卷九) |
附录十: 虚拟品牌货币销售促进情形(问卷十) |
附录十一: 虚拟品牌非货币销售促进情形(问卷十一) |
(4)国家地质公园产品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2. 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特征及评价 |
2.1 区位评价 |
2.2 八角寨丹霞地质旅游资源 |
2.2.1 丹霞地貌的地学解释 |
2.2.2 八角寨丹霞地貌的特征及特点 |
2.2.3 八角寨丹霞地貌景观 |
2.3 水体景观 |
2.3.1 资江漂流 |
2.3.2 宝鼎瀑布 |
2.3.3 温泉 |
2.4 生物景观 |
2.5 人文景观 |
2.5.1 佛教圣地 |
2.5.2 节庆活动 |
2.5.3 少数民族风情 |
2.6 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景观评价 |
2.7 其他旅游配套设施 |
3. 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市场开发与竞争分析 |
3.1 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
3.2 旅游市场特征 |
3.2.1 游客的人口特征分析 |
3.2.2 游客的旅游心理特征分析 |
3.2.3 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
3.3 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竞争分析 |
3.3.1 大桂林旅游圈内竞争 |
3.3.2 与其他地质公园的竞争 |
4. 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管理对策分析 |
4.1 国外地质公园开发模式及启示 |
4.1.1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模式 |
4.1.2 日本富士山模式 |
4.1.3 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模式 |
4.1.4 小结 |
4.2 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市场定位 |
4.2.1 地质公园的形象分析 |
4.2.2 地质公园的景观形象定位 |
4.2.3 地质公园的市场定位 |
4.3 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产品开发 |
4.3.1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
4.3.2 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
4.3.3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4.4 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市场营销 |
4.4.1 大力发展传统广告宣传 |
4.4.2 加强渠道宣传 |
4.4.3 重点建设资源整合营销 |
4.4.4 应适当借助新闻营销 |
4.4.5 拓展信息营销 |
4.5 旅游服务管理职能的优化 |
4.5.1 加强旅游服务人才培养 |
4.5.2 加强公园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
4.5.3 加强公园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4.6 地质公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4.6.1 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的环境保护 |
4.6.2 建立分级保护区 |
4.6.3 对各类资源的保护 |
4.6.4 加强对游客环境保护的教育管理 |
4.6.5 从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旅游 |
5 总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我国保健品行业营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2 我国保健品营销传播概况 |
2.1 我国保健品现状 |
2.2 保健品行业的特点 |
2.2.1 行业盈利性分析 |
2.2.2 市场发展周期分析 |
2.2.3 投资壁垒分析 |
2.2.4 注册品种多,特色突出 |
2.2.5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潜力巨大 |
2.2.6 销售渠道多元化,销售队伍最有活力 |
2.2.7 产地集中 |
2.3 我国保健品营销传播概况 |
2.3.1 营销传播概念 |
2.3.2 保健品营销传播的类型 |
2.3.3 保健品营销传播的基本特点 |
2.4 保健品营销传播的主要形式 |
2.4.1 从传播的角度看,保健品营销传播的主要传播手段 |
2.4.2 从营销的角度看保健品营销传播的重点 |
2.5 保健品营销传播效果评估 |
2.5.1 微观上成功,宏观上失败 |
2.5.2 短期成功,长期失败 |
3 保健品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 |
3.1 保健品营销传播与行业发展的不协调 |
3.2 广告传播的狂轰乱炸 |
3.2.1 过度传播造成的衰减效应 |
3.2.2 过分依赖广告和促销,缺乏双向沟通的意识 |
3.2.3 保健品营销传播缺乏连贯性,产品生命周期短暂 |
3.2.4 保健品反馈信息的选择与处理不当 |
3.2.5 评判保健品营销传播效果的标准不准确 |
3.2.6 保健品营销传播存在诚信缺失—高知名度下的信任危机 |
3.2.7 非常规传播手段的应用不符合大众习惯 |
4 我国保健品营销传播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
4.1 保健品广告,策略为先 |
4.1.1 定位需准确 |
4.1.2 广告的口号要响亮 |
4.1.3 广告策略与品牌战略相结合 |
4.2 充分用好公关 |
4.2.1 借助公关的可信度建立品牌信任度 |
4.2.2 借助公关的长效性塑造品牌形象 |
4.2.3 借助公关制造媒介传播和人际传播,形成复合传播效应 |
4.2.4 借助公关的双向性维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
4.3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保健品营销传播策略 |
4.3.1 传统的广告传播诉求的改善 |
4.3.2 广告之外保健品的传播创新 |
4.4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4.4.1 从各类媒体分析相应要注意的内容 |
4.4.2 保健新品上市初期要采用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5 我国保健品营销传播的发展趋势 |
5.1 品牌传播力度会加强 |
5.2 多元化传播组合 |
5.2.1 传播主题多样化 |
5.2.2 传播载体多样化 |
5.2.3 传播形式多样化 |
5.2.4 传播力度将会提升 |
5.3 更加注重营销传播中的“营销” |
5.4 更加强调沟通的重要性 |
5.5 集约式经营越来越普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构建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化历程及现状 |
一、电视栏目品牌的含义 |
二、城市电视台的市场化进程 |
三、城市电视台创建栏目品牌的劣势与优势 |
第二章 城市电视台构建品牌的电视制作模式 |
一、电视栏目品牌构建的共性要素 |
(一) 内容 |
(二) 播出时间 |
(三) 特定的名称 |
(四) 个性 |
(五) 包装和宣传推广 |
(六) 稳定性和持续性 |
(七) 信誉 |
(八) 覆盖率与收视率 |
(九) 广告经营价值和广告策略 |
二、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构建的个性要素 |
(一) 城市电视台构建栏目品牌的误区 |
(二) 城市电视台特殊的品牌定位 |
(三) 城市电视台构建栏目品牌物质属性的异质性 |
(四) 城市电视台构建栏目品牌精神属性的异质性 |
第三章 城市电视台构建栏目品脾的市场营销模式 |
一、栏目品牌创建: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模式 |
二、栏目品牌营销模式 |
(一) 行政拨款和企业赞助 |
(二) 盈利性销售 |
三、栏目品牌战略模式 |
(一) 一元化品牌模式 |
(二) 多元化品牌模式 |
(三) 联合化品牌模式 |
四、品牌维护模式 |
第四章 栏目竞争格局及城市电视台发展趋势展望 |
一、媒介载体的多元化 |
二、电视媒体的分众化时代 |
三、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战略的长期考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形象的界定 |
1.2.2 企业形象创新 |
1.2.2 文献的分析与评价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企业形象的本质功能和历史演变 |
2.1 企业形象的传统理解分析 |
2.1.1 企业形象的传统理解面面观 |
2.1.2 企业形象传统理解的缺失 |
2.2 企业形象的本质和特性 |
2.2.1 企业形象的本质内涵 |
2.2.2 企业形象的基本性质 |
2.3 企业形象的构成与功能 |
2.3.1 企业形象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
2.3.2 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 |
2.3.3 企业形象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约束 |
2.4 企业形象及其塑造的历史演变 |
2.4.1 企业形象的起源 |
2.4.2 欧洲早期的企业形象设计 |
2.4.3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形象开发 |
2.4.4 中国企业形象塑造的引进与创新 |
第三章 企业形象的体现与形成方式 |
3.1 企业形象体现的技术支持 |
3.1.1 技术和技术创新的涵义 |
3.1.2 企业形象形成的技术条件 |
3.1.3 技术创新对企业形象体现的支持 |
3.1.4 企业形象体现方式的两种类型 |
3.2 企业形象的自然式体现和形成 |
3.2.1 企业形体的直观形象表达 |
3.2.2 企业活动的内涵形象体现 |
3.3 企业形象的塑造式体现和形成 |
3.3.1 CIS导入的作用与局限 |
3.3.2 企业形象塑造的本质和原则 |
3.4 企业形象塑造成功的标志——品牌的形成 |
3.4.1 品牌的本质内涵 |
3.4.2 品牌的形象特征与价值 |
3.4.3 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演变阶段 |
3.4.4 品牌的塑造阶段与形象识别 |
第四章 企业形象创新和品牌创新 |
4.1 企业形象创新的缘由与内容 |
4.1.1 企业形象创新的内涵和必然性 |
4.1.2 企业形象创新的目标与步骤 |
4.2 企业形象创新的基本类型 |
4.2.1 形象初始型创新 |
4.2.2 形象丰富型创新 |
4.2.3 形象转换型创新 |
4.2.4 形象恢复型创新 |
4.3 企业形象创新的决策与组织 |
4.3.1 企业形象创新的决策内容 |
4.3.2 企业形象创新的建制机构 |
4.3.3 企业形象创新的实施评估 |
4.4 品牌创新的条件与路径 |
4.4.1 品牌创新成功的条件 |
4.4.2 品牌创新的路径和层次 |
4.4.3 国际品牌创新发展新趋势 |
第五章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现实选择 |
5.1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实践中的问题 |
5.1.1 企业形象创新理解与行动的表面化 |
5.1.2 品牌创新实践中的误区 |
5.2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原则与思路 |
5.2.1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目标与原则 |
5.2.2 中国企业形象创新的思路 |
5.3 中国企业品牌创新的策略 |
5.3.1 壮大保护民族品牌的战略意义 |
5.3.2 中国品牌的自主创新意义 |
5.3.3 中国品牌自主创新路径 |
5.3.4 品牌创新的文化支持 |
5.3.5 品牌创新的团队建设 |
5.3.6 品牌创新的“三化”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整合营销传播在SG胶囊市场推广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综述 |
1.1 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 |
1.1.1 狭义的IMC含义 |
1.1.2 广义上的IMC定义 |
1.1.3 两者的共同点: IMC的思想精髓 |
1.2 营销传播在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中的地位 |
1.2.1 营销组合的涵义 |
1.2.2 营销传播在营销组合中的地位 |
1.3 整合营销传播与整合营销(integrated marketing)的关系 |
1.4 整合营销传播与传统营销传播方式的区别 |
第二部分 整合营销传播在消费品行业企业的应用 |
2.1 消费品行业的营销传播特点 |
2.1.1 消费品市场的特点 |
2.1.2 消费品行业的营销传播特点 |
2.2 整合营销传播在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应用 |
2.2.1 整合营销传播在跨国公司的应用 |
2.2.2 整合营销传播在国内企业的应用 |
2.3 整合营销传播在大型和中小型企业的应用比较 |
第三部分 SG胶囊的背景和市场分析 |
3.1 成都AP公司简介 |
3.2 SG胶囊项目简介 |
3.3 宏观环境分析 |
3.4 波特五力分析 |
3.4.1 同行业的竟争者(细分市场内的竞争者) |
3.4.2 潜在竞争者(流动性的威胁) |
3.4.3 替代产品(替代产品的威胁) |
3.4.4 供应商(供应能力) |
3.4.5 消费者(购买能力) |
3.5 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STP分析 |
3.5.1 补肾产品的市场细分 |
3.5.2 SG胶囊的目标市场选定 |
3.5.3 SG胶囊的市场定位 |
3.6 企业的营销目标 |
第四部分 整合营销传播在SG胶囊市场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
4.1 SG胶囊导入期的市场特点和战略分析 |
4.2 SG胶囊导入期的整合营销传播 |
4.2.1 应用的传播手段 |
4.2.2 围绕销售促进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实施 |
4.2.3 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的分析 |
4.2.4 SG胶囊导入期整合营销传播的效果评价 |
4.3 成熟期的环境变化和战略分析 |
4.3.1 成熟期的市场环境变化 |
4.3.2 相应的战略变化 |
4.4 SG胶囊成熟期的整合营销传播 |
4.4.1 应用的传播手段 |
4.4.2 整合营销传播实施 |
4.4.3 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的分析 |
4.4.4 SG胶囊整合营销传播的效果评价 |
第五部分 中小型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启示 |
5.1 中小型企业应该实施整合营销传播 |
5.2 中小型企业能够实施整合营销传播 |
5.3 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经验 |
参考文献 |
声明 |
致谢 |
四、在同类品牌上打广告 省钱又打知名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晶报》的广告研究(1919-1940)[D]. 黄于悦. 上海大学, 2019(03)
- [2]法蓝瓷品牌管理研究[D]. 曹宇. 南昌大学, 2012(12)
- [3]基于顾客视角的销售促进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 刘国华. 复旦大学, 2008(03)
- [4]国家地质公园产品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顾永顺.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 [5]我国保健品行业营销传播研究[D]. 杨晓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6]城市电视台栏目品牌构建模式分析[D]. 王昊.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7]企业形象及其创新探究[D]. 朱建中. 东北大学, 2006(12)
- [8]整合营销传播在SG胶囊市场推广中的应用研究[D]. 陈松波. 四川大学, 2005(02)
- [9]在同类品牌上打广告 省钱又打知名度[J]. 赵培政. 现代营销,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