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下沉形式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及其应用

振动下沉形式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及其应用

一、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时洪斌,毛忠良[1](2016)在《薄壁筒桩复合地基在铁路深厚软基加固中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筒(管)桩复合地基在连云港地区软土加固的适用性问题,首次在铁路正线进行了加固深厚软土的应用试验。筒桩试验段的试桩情况,反映出了现场面临试桩桩长不达标及混凝土灌注充盈系数过大两个严重问题。采用低应变、静载试验、桩芯土开挖和钻孔取芯等方法,对成桩质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过程中复核试桩地层条件和试桩成桩特点,发现桩机施工能力不足和工法不合理是产生问题的关键。通过桩机施工能力评价、设备改进和工法优化,满足了工程桩桩长和充盈系数的要求,并通过路基填筑过程中的孔压、沉降和位移监测验证了筒桩复合地基加固铁路软基的良好效果。结果表明:在科学严格的施工过程控制条件下,薄壁筒桩复合地基在铁路软基处理工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丰富了深厚软土复合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

时洪斌,毛忠良[2](2016)在《薄壁筒桩复合地基在铁路深厚软基加固中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筒(管)桩复合地基在连云港地区软土加固的适用性问题,首次在铁路正线进行了加固深厚软土的应用试验。筒桩试验段的试桩情况,反映出了现场面临试桩桩长不达标及混凝土灌注充盈系数过大两个严重问题。采用低应变、静载试验、桩芯土开挖和钻孔取芯等方法,对成桩质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过程中复核试桩地层条件和试桩成桩特点,发现桩机施工能力不足和工法不合理是产生问题的关键。通过桩机施工能力评价、设备改进和工法优化,满足了工程桩桩长和充盈系数的要求,并通过路基填筑过程中的孔压、沉降和位移监测验证了筒桩复合地基加固铁路软基的良好效果。结果表明:在科学严格的施工过程控制条件下,薄壁筒桩复合地基在铁路软基处理工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丰富了深厚软土复合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

马晓辉,周继凯,戴元志,林成欢[3](2015)在《可穿越中密实土层的PCC桩内活瓣式桩靴及施工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简称PCC桩)复合地基技术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处理中,其所用的外活瓣式桩靴施工穿越中密实土层非常困难。本文提出一种内活瓣式桩靴及其施工工艺,并进行现场对比试验,试验场地需穿越中密实土层平均厚达7.5m,平均标贯击数N=34.0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内活瓣桩靴,配合采用内引孔措施,该桩型可以穿越中密实土层,成桩效率、质量、承载力及可靠性均优于外活瓣桩靴,并符合设计与施工要求;采用内活瓣桩靴,大部分桩端土会挤入钢管内管,应通过试验控制合适的引孔直径,并做好钢管顶端排土通道;采用引孔措施进行PCC桩施工时应以打入深度作为施工标高控制。

刘汉龙[4](2013)在《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文中提出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创新是灵魂。基于笔者与其创新团队对近年来开展的岩土工程新技术研发工作,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归纳,并力求从技术创新过程中探讨产学研实践方面的研究问题。首先介绍了岩土工程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分类,围绕集成、逻辑推理和联想等思路,着重探讨了优缺点互补创新法、逆向思维创新法、组合技术创新法、希望点列举创新法、触类旁通创新法、强制联想创新法和扩散(发散)思维创新法7种方法,基于笔者近年来研发的系列创新技术,围绕上述的7种创新方法,分别阐述每种新技术的研发背景、研发过程和技术内容。以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即PCC桩)技术创新为例,阐述了产学研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

叶强,金亚明[5](2009)在《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与常规软基处理方法比较》文中提出就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和其他几种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从造价、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加固效果等方面看,在进行深层性软弱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时,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法作为深厚软基的加固方案。

马志涛[6](2007)在《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水平受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CC桩)是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桩基技术,该桩型具有造价低、施工速度快、操作简单等特点,目前已经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得到推广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作为一种新桩型,PCC桩理论研究还落后于实践,且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桩的竖向承载性方面,关于桩水平受力特性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桩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因此,对PCC的水平受力特性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就桩基水平承载性研究本身而言,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现有的理论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对PCC桩的水平受力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桩基水平承载特性方面的研究现状,对现有主要理论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根据PCC桩的成桩特点,在均质砂土中,开展了PCC桩室内模型试验,探讨分析了PCC桩桩身水平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前土抗力分布等水平受力特性,定性地分析桩径、桩长以及分层土体对受力特性的影响;3)基于杭千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工程,对PCC桩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原型桩的水平承载性,对单桩的极限承载力、不同加载方式的影响进行分析;4)考虑土体的弹塑性变形性质以及桩土作用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一个静荷载下水平承载桩的弹塑性简化分析方法,并利用格利塞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解答,通过与试验结果、数值计算以及传统弹性m法进行比较,证明了该法的合理性。5)利用上述弹塑性方法对影响PCC桩水平受力特性的桩体结构、桩周土体特性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各因素对PCC桩水平受力特性影响大小及规律。6)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计算,对相同条件下,具有相同截面积的PCC桩、实心圆桩和实心方桩的水平受力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了PCC桩抗水平变形的优越性。

张晓健[7](2006)在《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负摩阻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振动沉摸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以下简称PCC桩)是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刘汉龙教授等自主开发研制的新型桩基技术,已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该技术是一种适合于软土地区的新型高效优质桩型,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任何技术都是理论落后于实践,设计理论的滞后制约了该新技术的推广。负摩阻力是桩基工程研究的热点,在工程中存在较大的隐患。以往对PCC桩的研究尚未考虑负摩阻力。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等手段,对PCC桩的负摩阻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PCC桩的优越性,并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说明其经济性。本文的主要工作有: (1) 自行研制出了一套室内模型试验装置对PCC桩进行试验研究。主要对单桩以及单桩复合地基进行荷载沉降试验,对桩身应变变化、桩侧土压力等一些参数进行试验研究,以了解该桩的荷载传递等工作特点,同时开展了单桩负摩阻力试验。 (2) 由于PCC桩存在桩芯土,而桩芯土的工作性状将对PCC桩产生很大影响,以往对桩芯土缺乏细致的研究,因此本文在上述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桩芯土的工作性状作了进一步研究,对PCC桩自身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3) 对PCC桩的负摩阻力传递机理进行探讨,得出其在负摩阻力作用下的弹性微分方程,指出了桩侧负摩阻力的实质是桩周土的剪切变形。 (4) 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基础上,利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负摩阻力作用下PCC桩的沉降迭代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正确性,可以为PCC桩或其他相似的管桩的负摩阻力沉降问题所参考。 (5) 利用基本弹性微分方程给出了桩土相对位移的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PCC桩负摩阻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分析表明PCC桩内部不产生负摩阻力。该方法力学模型简化合理,所需要的计算参数较少,便于工程应用。 (6) 指出了目前有效应力法计算负摩阻力中忽略粘聚力c的不足,在上述计算负摩阻力最大值时考虑了粘聚力,并通过计算验证了其合理性。 (7) 结合PCC桩在盐通高速公路中的现场试验,对PCC桩的现场试验研究作

朱小春[8](2006)在《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论文提出了一种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分析的二维简化模型,借助于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计算,并分析了桩距、桩长、桩径、壁厚、桩体弹性模量等参数对复合地基动力特性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 1.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地表水平向动力反应强烈,由加固区中心向边缘逐渐递减。而地表竖向动力反应较加固前有所减弱,动力反应幅值(加速度、位移)较小,在加固区地表范围内呈现波动变化。 2.加固区内水平向动力反应幅值由加固区底部向上逐渐增大,在地表处达到最大;加固区上半段动力反应较加固前天然地基有所增大,下半段则有所减小。而加固区内桩体在加固深度范围内竖向动力反应保持一致连续,动力反应幅值较小,土体从上到下波动较大。 3.加固区内桩体与土体水平向动力变形协调一致;竖向动力反应存在一定差值,桩体与周围土体动力变形协调性较差。 4.加固区中心桩体的最大动剪应力大约是边桩最大动剪应力的1/2,中部与边缘土体剪应力相差不大。加固区内的最大动剪应力是在边桩上,距地表约1/3桩长处。土体动剪应力较加固前减小,地基内的动剪应力主要由混凝土桩体所承担。 5.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随着桩距的增大,地表动力反应逐渐减小,地基内部最大动剪应力减小,但当桩距达一定值后略有增加;随着桩体长度的增大,地表动力反应减弱,加固区内动剪应力减小,复合地基动力性能增强;随着桩径的增大,动力反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波动现象,1.5m桩径地基表现出较好的动力学性能;壁厚的改变对加固区地表动力反应影响不大,但随着壁厚的增大,地基内部最大动剪应力逐渐减小;随着桩体弹性模量的减小,复合地基内桩土变形协调性能增强,地基内动剪应力减小。

冯玉勇,刘汉龙[9](2006)在《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分析常用的软土地基加固技术适用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机理、设计、施工、检测方法等,提出路基“拱效应”、土工格栅“拉膜效应”新观点,结合实例讲述现浇薄壁管桩处理地基的优越性、经济性。

冯玉勇[10](2005)在《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PCC桩)是一种适合于软土地区的新型高效优质桩型,可有效地提高地基承栽力和减小地基沉降。本文介绍了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的技术原理、加固机理、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及其设计与质量检测方法。该桩型和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高、质量可靠和工程造价低等优点,适用于客运专线软土地基处理。

二、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薄壁筒桩复合地基在铁路深厚软基加固中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试验段概况
3 试桩情况
    3.1 试桩目的
    3.2 试桩工艺
    3.3 试桩情况统计分析
    3.4 试桩成桩质量检测
        3.4.1 低应变动力检测
        3.4.2 单桩静载试验
        3.4.3 桩芯土开挖检测 (取芯)
        3.4.4 桩壁内外侧土层钻探检测
4 桩机施工能力评价及工法优化
    4.1 桩机施工能力评价
        4.1.1 桩机施工能力现场资料
        4.1.2 桩机施工能力改进措施
    4.2 施工工法优化
5 工程桩成桩分析
    5.1 成桩效果
    5.2 成桩质量
    5.3 加固效果

(4)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优缺点互补创新法
    1.1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 (PCC桩) 技术[4-13]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1.2 复合桩靴结构装置[14]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1.3 抗液化排水刚性桩[15-16]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2 逆向思维创新法
    2.1 消除桥头跳车的装置[17-18]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2.2 既有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的处理方法[19-20]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3 组合技术创新法
    3.1 浆固碎石桩技术[21-25]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3.2 高真空击密与深层爆炸挤密联合井点降水地基处理方法[26-27]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4 希望点列举创新法
    4.1 现浇X形钢筋混凝土桩技术[28-33]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4.2 可全回收式锚杆技术[34-36]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4.3 吹填超软地基改性真空预压技术[37]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5 触类旁通创新法
    5.1 真空预压地基加固区内水位测量装置与检测方法[38-40]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5.2 多头小直径长螺旋钻进成墙机[41]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6 强制联想创新法
    6.1 掺砾料大三轴试验电渗固结法[42]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6.2 一种运营地铁隧道沉降控制方法[43]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7 扩散 (发散) 思维创新法
    7.1 一种软土地区PCC桩地下储藏井制作方法[44]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7.2 PCC能量桩技术[45]
        (1) 研发背景
        (2) 研发思路与方法
        (3) 技术内容
8 产学研实践研究
    8.1 技术开发
    8.2 工程科学问题探索
    8.3 项目申请
    8.4 室内试验研究
    8.5 理论研究
    8.6 装备研制
    8.7 现场试验
    8.8 人才培养
    8.9 知识产权
    8.10 政府标准、工法
    8.11 推广应用
    8.12 成果凝练
9 结语

(6)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水平受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桩基概述
    1.2 水平荷载下桩基研究现状
        1.2.1 水平荷载下桩工作性状
        1.2.2 水平承载桩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3 水平承载桩试验研究现状
        1.2.4 水平荷载下群桩研究现状
    1.3 水平承载桩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CC桩原理与施工工艺
    2.1 概述
    2.2 PCC桩的成桩原理
    2.3 PCC桩的主要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
    2.4 PCC桩的主要技术特点及使用范围
    2.5 PCC桩的应用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C桩水平承载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目的和内容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内容
    3.3 试验装置设计
        3.3.1 试验模型槽
        3.3.2 试验加载装置
        3.3.3 试验测量装置
    3.4 试验桩土材料及参数量测
        3.4.1 模型桩及其参数
        3.4.2 桩周土及其参数
    3.5 关于试验相似性的说明
    3.6 试验加载方法
    3.7 试验结果及分析
        3.7.1 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3.7.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C桩水平承载性现场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目的
    4.3 工程背景及地质状况
    4.4 现场试验方法
        4.4.1 试验用桩
        4.4.2 试验设备
        4.4.3 测试方法
        4.4.4 加、卸载方法
        4.4.5 试验终止条件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桩在泥面处水平位移
        4.5.2 单桩水平承载力分析
        4.5.3 桩身水平位移分析
        4.5.4 桩周土体水平抗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平荷载下桩土作用弹塑性分析方法
    5.1 概述
    5.2 水平荷载下桩土作用弹塑性分析
        5.2.1 水平荷载下桩挠曲微分方程
        5.2.2 基于m法桩土作用弹性分析
        5.2.3 桩土作用弹塑性分析
        5.2.4 土体水平极限抗力
    5.3 弹塑性分析法有限差分解答
        5.3.1 桩体单元划分
        5.3.2 弹塑性差分方程
    5.4 求解主要步骤
    5.5 结果验证分析
        5.5.1 砂土试验验证分析
        5.5.2 粘性土试验验证分析
        5.5.3 室内模型试验验证分析
        5.5.4 现场试验验证分析
        5.5.5 与有限元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CC桩水平受力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6.1 概述
    6.2 桩体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6.2.1 桩径影响因素分析
        6.2.2 桩长影响因素分析
        6.2.3 桩身混凝土强度影响分析
        6.2.4 桩体壁厚影响分析
        6.2.5 桩顶约束条件影响分析
    6.3 桩周土体特性影响分析
        6.3.1 比例系数m的影响
        6.3.2 无粘性土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6.3.3 粘性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6.4 桩体不同截面形状影响分析
        6.4.1 模型试验比较分析
        6.4.2 理论计算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概述
    7.2 总结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重要会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7)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负摩阻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桩基工程研究现状
        1.1 桩基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简况
        1.2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
    第二节 新型PCC桩的介绍
        2.1 PCC桩的研发
        2.2 PCC桩技术设备及原理
        2.3 PCC桩的适用范围
        2.4 PCC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检测
        2.5 PCC桩的技术优点
        2.6 PCC桩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PCC负摩阻力问题的提出
        3.1 负摩阻力研究的意义
        3.2 负摩阻力产生的条件
    第四节 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4.1 中性点研究
        4.2 下拉荷载研究
        4.3 负摩擦力计算方法
        4.4 负摩阻力作用下桩基沉降计算
        4.5 管桩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4.6 负摩阻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PCC桩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第一节 试验目的及技术路线
        1.1 负摩阻力试验
        1.2 单桩室内模型试验
        1.3 单桩复合地基试验
        1.4 关于相似性的说明
    第二节 PCC单桩负摩阻力试验
        2.1 试验用土
        2.2 试验桩制作
        2.3 试验加载系统
        2.4 试验量测系统
        2.5 试验准备
        2.6 试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室内普通试验
        3.1 试验准备
        3.2 单桩试验结果分析
        3.3 单桩复合地基试验
    第四节 PCC桩荷载沉降数值模拟
        4.1 单桩荷载传递迭代模型的建立
        4.2 迭代计算方法
        4.3 试验及工程实例验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C桩负摩阻力性状分析
    第一节 桩侧负摩阻力实质
        1.1 桩侧摩阻力实质
        1.2 桩土接触面的力学特征
        1.3 负摩阻力实质
    第二节 负摩阻力产生的机理
        2.1 均布荷载下土体中的剪应力
        2.2 负摩擦区的范围
        2.3 承受负摩阻力桩的主要工作特征
        2.4 负摩阻力设计要求
    第三节 PCC桩与其他桩负摩阻力差异
    第四节 PCC桩芯土(土塞)性状分析及负摩阻传递
        4.1 管桩土塞研究
        4.2 PCC桩芯土研究
        4.3 PCC桩闭塞效应探讨
        4.4 内摩阻力发挥方式
    第五节 PCC桩内摩阻力分析
        5.1 Adina程序简介
        5.2 程序组成及功能
        5.3 材料的本构模型介绍
        5.4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5.4.1 桩与土体的单元以及材料特性
        5.4.2 接触面特性
        5.4.3 几何模型的建立
        5.4.4 结果后处理
        5.4.5 与实心桩对比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C桩负摩阻力计算
    第一节 现有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第二节 决定负摩阻力的根本因素
    第三节 桩土相对位移探讨
        3.1 相对位移的简化计算
        3.2 负摩阻力最大值深度的确定
        3.3 室内模型试验验证
    第四节 中性点位置及负摩阻力的简化计算
        4.1 中性点位置计算
        4.2 负摩阻力简化计算
        4.2.1 负摩阻力分布推导
        4.2.2 算例对比分析
        4.3 对最大负摩阻力的探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负摩阻力作用下PCC桩沉降计算
    第一节 堆载作用下地基土的沉降计算
    第二节 PCC单桩负摩阻力模型
        2.1 桩体弹性微分方程
        2.2 考虑内摩阻力微分方程推导
    第三节 桩身位移的数值计算
        3.1 有限差分原理
        3.2 微分方程离散
        3.3 微分方程求解
        3.4 土塞内摩阻力探讨
        3.5 计算方法的程序实现
    第四节 计算算例分析
        4.1 计算所用参数
        4.2 计算结果分析
    第五节 负摩阻作用下PCC桩沉降有限元模拟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CC桩工程应用与分析
    第一节 盐通高速公路现场试验研究
        1.1 工程背景
        1.2 工程地质条件
        1.3 PCC桩桩身检测
        1.4 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试验土压力测试
        1.4.1 仪器埋设
        1.4.2 试验结果分析
    第二节 考虑负摩阻力的沉降分析
        2.1 沉降监测结果
        2.2 计算参数
        2.3 计算结果分析
        2.4 中性点位置的确定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论文相关的主要论文
附录B: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C: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
附录D: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8)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动力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2.1 动力有限元方程求解方法
    2.2 动力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2.3 求解步骤及程序框图
第三章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地震反应分析
    3.1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简化计算模型
    3.2 人工边界
    3.3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反应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影响分析
    4.1 桩距对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影响
    4.2 桩长对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影响
    4.3 桩径对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影响
    4.4 壁厚对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影响
    4.5 桩体弹模对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薄壁筒桩复合地基在铁路深厚软基加固中的试验研究[J]. 时洪斌,毛忠良. 铁道建筑技术, 2016(11)
  • [2]薄壁筒桩复合地基在铁路深厚软基加固中的试验研究[A]. 时洪斌,毛忠良. 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分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5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6
  • [3]可穿越中密实土层的PCC桩内活瓣式桩靴及施工效果研究[A]. 马晓辉,周继凯,戴元志,林成欢. 2015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3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4]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J]. 刘汉龙. 岩土工程学报, 2013(01)
  • [5]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与常规软基处理方法比较[J]. 叶强,金亚明. 山西建筑, 2009(10)
  • [6]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水平受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D]. 马志涛. 河海大学, 2007(05)
  • [7]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负摩阻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D]. 张晓健. 河海大学, 2006(03)
  • [8]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分析[D]. 朱小春. 河海大学, 2006(08)
  • [9]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技术研究[J]. 冯玉勇,刘汉龙. 铁道建筑技术, 2006(01)
  • [10]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技术研究[A]. 冯玉勇. 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  

振动下沉形式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