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行教师发展性评价应注意三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丽[1](2021)在《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待优化,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设计意识,设计质量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利用问卷调查法等,对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活动设计的优化策略。本文分四章论述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第一章阐释了研究意义、关键词,梳理已有文献,为本研究提供基础,明确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旨在探讨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框架。首先,论述实用文的特点,分析高中实用文阅读的特性及其探究点。进而,依据活动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及探究性学习模式,提出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阅读学习工具、阅读学习情境、阅读探究任务、阅读学习共同体、阅读评价方式,分析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征与功能。最后,结合2017版(2020修订版)新课标、人教版、部编本教材,明确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培养目标、要求与思路。第三章,调查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设计实用文阅读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现状,明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师生对实用文阅读的教学价值认识不清,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动力缺乏,教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不强,教师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阶段发展规律,教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不足。第四章,旨在探析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首先,结合探究能力及文本类型特征,建立活动目标的设计策略。其次,从创设情境、精选任务、巧用活动形式三个方面,完善活动过程的设计策略。最后,以学生中心为原则、活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优化活动效果反馈的设计策略。
冯春艳[2](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袁博[4](2020)在《面向智慧教学的典型《科学》教学模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培养目标正在发生改变,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就强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态度等的培养。但通过文献研究和笔者对小学科学实际教学的了解来看,目前尚没有关于新的培养要求如何在课堂中践行的指导工具,且相应的评价工具也较为缺乏,教学结果无法反馈,导致一线教学难以达到《课标》要求。《课标》中的培养要求指向学生多维素质的培养,这与智慧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面向智慧教学的《小学科学》课堂,是落实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紧扣在科学课堂中如何实施智慧教学及如何评价学生培养水平,这两个核心问题,从当前国内外智慧教学模式及小学科学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梳理小学科学智慧教学基本要素。依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对高阶目标的定义,从《课标》和其他相关文献中的《小学科学》培养目标、实现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等环节提炼出小学科学智慧教学的基本要素。(2)提出典型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根据科学课中两种典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结合科学课中的智慧教学要素,提出在两种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指引框架和培养学生的策略。(3)构建并检验典型科学课堂中学生培养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非线性的权重计算方法。首先,借鉴当前小学科学的测评方法、评价维度等,以《课标》为依据,从大量文献中提取智慧教学相关的评价指标,针对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分别制定了学生培养水平评价体系,包含三项一级指标:科学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一级指标下细分二、三、四级指标,再对四级指标进行表现性描述。又根据四级指标多而稀疏、在每堂课中培养不均匀的特点,利用指数型的Logistic函数作为权重计算公式,以契合思维要素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评价完成后依据评价结果,按照评价指标分类反馈学生培养策略,成为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最后,本研究邀请有经验的科学教师对“一师一优课”和“小学科学国培”中产生的教学视频进行评课实验,证明了本评价体系的有效性。(4)设计和开发用于评价典型科学课堂中学生培养水平的APP。为了使评价体系的呈现更人性化、减轻评价者统分的负担、实现教学建议及时反馈,本研究设计开发了评价APP,小范围试用结果表明该APP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和实用性。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两种典型的《科学》教学模式中的培养学生的策略,(2)构建了适应《课标》要求的较为完整的学生培养水平评价体系,并提出了非线性的三级指标权重计算方法。一线科学教师可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教学指引框架组织教学以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教研组同伴和教研员可以使用评价APP评价学生课堂表现以诊断科学课教学情况,并获得教学建议,继而指导教师调整教学。
薄三敏[5](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山东省历史科选考现状分析与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文中提出高考是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每一次高考改革都牵动人心。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于1952年建立起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66年到1977年高考中断,1977年10月得以恢复,从1977年高考正式恢复至今它已经历了大小30余次改革。教育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依靠改革。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将再次实施高考改革,改革涉及高考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科目以及招生录取机制。山东省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已于2017年正式开始实行改革。此次新高考改革给高中学校的设施、师资、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给学生选科和历史、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和物理等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挑战。为研究新高考背景下山东省历史科选考现状与该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以济宁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济宁市三所普通高中共计650名选考历史科的学生和9名一线历史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师生基本信息、各学校选科实施程度、师生对新高考政策的了解、各校选科指导、学生选考历史科的原因以及新高考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据学生问卷、学生访谈提纲和教师访谈提纲可知新高考背景下济宁市历史科选考和针对选考历史科学生的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师生对新高考政策了解不深入,选科指导不完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未来从事职业的意愿出现偏差以及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评价方式传统化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分别需要深化教师群体、学生全体对新高考政策的理解,要从“善用选科指导书籍”和“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来完善选科指导,要“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以逐渐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从事职业的意愿出现偏差的现象,历史教师要率先“革新教学思想”,“适当增加乡土历史资源完善教学内容”、“自觉探索在历史课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灵活使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对应对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评价方式传统化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济宁市三所普通高中2017级、2018级选考历史科学生选考历史科所出现的问题和历史教师针对选考历史科学生教学所表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并设计和实践适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教学案例,希望可为今后济宁市乃至山东省其他地市选科,选科后历史教学的改进提供借鉴。
李慧琳[6](2020)在《基于STSE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生物STSE教育实施而言,生物STSE教育的实施现状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探究帮助STSE教育落实的策略,还有待可进一步挖掘补充的地方。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几部分具体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整理,掌握国内外有关STSE教育研究现状,对STSE教学策略用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旨在为论文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根据STSE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和选择原则,以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为例,分析教材中STSE教育理念与社会责任的渗透情况,旨在为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利用文献研究法,对生物STSE教育教学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整理,结合其他STSE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得比较好的学科,如结合化学学科、地理等学科中STSE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重构开展生物STSE教育的教学策略。提出以“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展开生物STSE教育。阐述了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与生物STSE教育结合的可行性、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的优势、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在生物STSE教育中设计与实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以“免疫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为例,完成以社会责任培养为目的的具体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以期能为一线生物教师开展STSE教育,落实对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进行完整具体的教学设计,以便形成资源共享。
聂相卿[7](2020)在《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研究 ——以H大学附属小学为例》文中提出200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指出: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和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改进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开始尝试探索新型评价方式,一些学校尝试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小学低年级期末考评,其新颖的形式、有趣的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学校轰轰烈烈开展表现性评价的热潮下,我们需要进行冷思考:表现性评价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怎样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小学低年级期末考评中、在实践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问题。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系统梳理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理论,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本质特征等方面详细介绍表现性评价,并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表现性评价的指导意义,强调其评价目标关注高阶思维、评价任务基于真实情境、评价准则体现多维分层、评价结果兼顾表现过程等特征。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命成长、认知特点、培养目标等方面详细分析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并提出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应遵循发展性、综合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此基础上,从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主体、设计评价任务、制订评价准则、使用评价结果等方面建构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体系。H大学附属小学自2015年开始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探索,在深入现场全面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呈现其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实践样态,并用所构建的表现性评价体系审视其经验及不足,发现H大学附属小学期末表现性评价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评价目标定位存在偏差、评价任务整合性不强、评价准则科学性待提高、评价结果简单化处理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设计不完善带来“变革阻力”、对传统考试评价方式的“路径依赖”、教师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意识与能力不足等。为提高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效果,建议完善评价制度设计,规范评价设计与实施、更新考试评价理念,树立育人价值追求、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意识与能力。将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放置于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长河,反思其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将有利于明确其定位及未来走向。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存在着信效度难保障、评价成本较高、对评价者要求较高等不足,但同时也发挥着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改变学校评价生态的作用。充分发挥评价育人的本体性功能、构建平衡整合的学生评价体系、评价设计特色化与规范化并行是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
张晓涛[8](2020)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评价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改革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强调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加强对学生操作实践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没有期末考试,教学评价极易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少,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理论缺乏了解,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还存在困惑。本研究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展开,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进行设计与实践研究。本研究中,笔者对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针对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剖析,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对过程性评价方案进行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来验证该方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有效开展过程性评价?(2)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效果如何?过程性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文章主要从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评价的实施和反馈等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L市某中学高一年级1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过程性评价方案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在每轮行动研究中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作业、评价量表等评价资料和访谈意见,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关于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的问卷,结合教师和学生访谈,并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检验过程性评价方案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研究设计的过程性评价量表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过程和方法,希望对后续研究者以及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吴朋飞[9](2020)在《表现性评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突出地位,可一直以来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搭建开放、全面、动态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呼唤一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模式来跟进学生的复杂学习行为。表现性评价以此为契机蓬勃发展,但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表现性任务多集中在实验课堂、类型不够多样化、生物学科实践偏少等。基于此,本研究将表现性评价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从理论与实践两条路径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首先,文章聚焦表现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了解表现性评价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动态,把握其内涵、特征与本质。之后,总结阐述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框架与流程,尤其是有关评价量表与档案袋构建的相关问题。在实习期间,本研究对实习学校及地区的教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有关初中生物学业评价的有关信息,发掘出几点教学评价现状:(1)学生课后评价缺失,师生双方交流受阻、沟通有限,教师课时紧、任教班级过多、教学压力大被归咎为主要原因;(2)过于看重考试成绩,评价内容单一、片面,教学形式固化,导致三维目标趋向失衡;(3)教师评价有效性有待斟酌,评价素养亟待提升;(4)教师、学生就学生评价的可行性达成了共识,学生评价还有待落实;(5)表现性评价工具使用过少,表现性评价在实践中仍饱受冷落。针对问卷结果,我们进行了表现性评价的案例教学,包括三大表现性任务:《动物的主要类群》手抄报设计、《细胞实物模型》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演讲;之后,引导学生构建小组档案袋。结果表明,两个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期中、期末成绩无显着性差异,表明短时间内表现性评价反馈到传统考试上的效果还不甚理想;同时,我们结合学生问卷调查,证实了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可操作性与价值性,结果主要有:(1)表现性评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焕发生物课堂的生机与活力;(2)评价量表作为一种结构化评价工具,使用便利、真实、有效;(3)档案袋评价所起到的主要作为是“反思”、“调控”、“提高收集、整理、分析学习材料能力”,但短时间内学生对其适应性不强,更多的教育价值还有待长期观测等等。这些研究数据均指向,表现性评价可实现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统一,两者高度融合、不剥离,它具有多元的教育评价潜力。同时,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注意与反思,譬如如何保证评价体系的标准与规范性、学生评价的信度问题、如何实现合理分组、评价结果反馈等。所以,本研究是表现性评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一次小范围尝试与探索,希冀有更多的教师群体加入到教育评价变革的队伍中来,继续为新课改增砖添瓦。
丛新月[10](2020)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伊始,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拉开帷幕。其间,“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被列为本次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基础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英语课程对此做出了积极地回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均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近些年,作为英语课程评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研究虽然已引起了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相关研究却几乎成为了课堂评价研究领域的荒芜之地。基于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抽丝剥茧似的找出影响其课堂评价实施的诸多要素,并针对该群体建构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这对进一步深化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着眼于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实际情况,在“学生中心、教学导向”建构理念的指导下,以系统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教学理论、Stiggins的课堂评价理论及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理念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系统地建构出了符合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基本特征的课堂评价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1.课堂评价目的。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体系共包括诊断学生当前英语学习情况、监控学生英语学习进程及判断学生英语学习结果等三重评价目的。具体而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前实施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以便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实施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向学生提供反馈,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完善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后的评价目的在于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行为,从而适当调整教学活动。2.课堂评价内容。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评价。具体来说,诊断学生当前学习情况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已掌握的学习策略及已具备的文化意识水平等;监控学生学习进程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小学生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等目标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判断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小学生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匹配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部分的实然发展水平。3.课堂评价主体。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者。具体而言,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课堂评价的形式主要包括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和对全班学生进行整体评价等三种;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评价的形式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组间评价等三种。4.课堂评价方法。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方法主要有测试性评价方法和非测试性评价方法。具体而言,测试性评价方法主要有听力测验、口语测验和读写测验等;非测试性评价方法主要有课堂提问、课堂观察、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5.课堂评价标准。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标准包括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两个维度。具体而言,内容标准体现了农村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的广度,具体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表现标准体现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的深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不同能力层次的标准。6.课堂评价反馈。研究中建构的课堂评价反馈包括反馈内容、反馈态度、反馈时机和反馈方式等四个维度。具体而言,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反馈内容应是指向评价目标,清晰、具体的描述评价反馈。反馈态度应以激励为主,肯定农村小学生的优势和进步。反馈时机应当及时、适时。反馈方式应注意将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书面语言相结合,评价语言要具体而有针对性,语言丰富多变;肢体语言要真实自然、有感而发、收放自如;书面语言应当准确适度,同时注重师生互动。
二、进行教师发展性评价应注意三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行教师发展性评价应注意三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有利于践行课标中的实用文阅读教学理念 |
1.1.2 有利于落实高中语文教材中实用文阅读的有关要求 |
1.1.3 有利于提升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 |
1.1.4 有利于改变实用文的教与学现状 |
1.1.5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
1.2 关键词界定 |
1.2.1 实用文与实用文阅读 |
1.2.2 高中实用文阅读 |
1.2.3 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
1.3 研究现状 |
1.3.1 有关实用文阅读的研究 |
1.3.2 有关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 |
1.3.3 高中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
1.3.4 高中实用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
1.3.5 小结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明确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问题 |
1.4.2 明确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现状与原因 |
1.4.3 探索出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访谈法 |
2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概述 |
2.1 实用文的特点 |
2.1.1 实用文的一般特点 |
2.1.2 高中教材中各类实用文的个性特点 |
2.2 高中实用文阅读的主要特性及其探究点 |
2.2.1 实用文阅读的特性 |
2.2.2 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点 |
2.3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2.3.1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 |
2.3.2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模式 |
2.4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特征与功能 |
2.4.1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 |
2.4.2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征 |
2.4.3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功能 |
2.5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培养目标、要求与思路 |
2.5.1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培养目标 |
2.5.2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要求 |
2.5.3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思路 |
3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
3.1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
3.2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现状描述 |
3.2.1 教师对实用文的认知情况 |
3.2.2 教师对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情况 |
3.3 原因分析 |
3.3.1 师生对实用文阅读的教学价值认识不清 |
3.3.2 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动力缺乏 |
3.3.3 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不足 |
3.3.4 教师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阶段发展规律 |
3.3.5 教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不强 |
4 高中实用文阅读中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主要策略 |
4.1 目标设计策略 |
4.1.1 依据探究能力要素与层级,设计探究活动目标 |
4.1.2 按照文本类型特征,设计探究活动目标 |
4.2 过程设计策略 |
4.2.1 创设活动情境,激趣召唤 |
4.2.2 聚焦活动内容,设计探究任务 |
4.2.3 巧妙设计活动形式,保障探究效益 |
4.3 效果反馈设计策略 |
4.3.1 遵循学生中心原则,设计分类自评表 |
4.3.2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设计评价方案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面向智慧教学的典型《科学》教学模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内容框架 |
第2章 概念定义与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定义 |
2.2 智慧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典型《科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科学》课堂评价的研究现状 |
2.4.1 国内外《课标》中的课程评价 |
2.4.2 国内外小学科学评价的实践 |
2.5 小结 |
第3章 在典型《科学》教学模式中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 |
3.1 《课标》中的智慧教学目标 |
3.2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对智慧教学的启示 |
3.3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实施学生培养 |
3.3.1 凝练探究阶段的智慧教学目标 |
3.3.2 构建教学指引框架 |
3.3.3 促进培养目标达成的策略 |
3.4 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实施学生培养 |
3.4.1 凝练项目阶段的智慧教学目标 |
3.4.2 构建教学指引框架 |
3.4.3 促进培养目标达成的策略 |
第4章 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培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基本原则及总体思路 |
4.1.1 基本原则 |
4.1.2 总体思路 |
4.2 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培养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
4.2.1 总体框架 |
4.2.2 指标体系 |
4.2.3 评价内容 |
4.2.4 四级指标的操作性定义 |
4.3 项目式教学中学生培养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1 总体框架 |
4.3.2 指标体系 |
4.3.3 评价内容 |
4.3.4 四级指标的操作性定义 |
4.4 评价步骤与非线性的得分计算 |
4.4.1 课堂观察与评分 |
4.4.2 四级指标得分计算 |
4.4.3 三级指标得分的非线性计算 |
4.4.4 总分计算 |
4.5 评价体系的检验 |
4.5.1 有效性检验的过程 |
4.5.2 有效性检验结果分析 |
第5章 典型《科学》课堂教学评价APP的开发 |
5.1 需求分析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2.1 功能设计 |
5.2.2 数据库设计 |
5.2.3 系统流程设计 |
5.3 系统开发 |
5.3.1 开发环境搭建 |
5.3.2 功能实现 |
5.4 APP可接受性和实用性检验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探究式教学建议 |
附录B 项目式教学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高考背景下山东省历史科选考现状分析与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新高考与山东省高中选科制的实施 |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 |
(二)山东省新高考改革内容与选科制的实施 |
二、新高考背景下济宁市历史科选考现状调查 |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三、新高考背景下济宁市高中历史科选考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
(一)存在问题 |
(二)问题原因 |
(三)改进建议 |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一)乡土资源融入历史教学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二)综合运用多种历史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三)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STSE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STSE教育研究现状 |
1.2.2 国内STSE教育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内容分析法 |
1.5.3 访谈法 |
1.5.4 观察法 |
1.6 研究流程 |
第2章 概念界定 |
2.1 STSE教育概念界定 |
2.1.1 STSE教育的内涵 |
2.1.2 STSE教育教学策略 |
2.2 社会责任概念界定 |
2.2.1 社会责任的内涵 |
2.2.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内容 |
2.2.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培养的素养水平 |
2.3 STSE教学策略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
2.3.1 STSE教育理念的渗透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
2.3.2 STSE知识的学习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
2.3.3 STSE实践能力的养成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
第3章 应用STSE教学策略培养社会责任的教学内容选择 |
3.1 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
3.2 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
3.3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分布情况 |
第4章 基于社会责任培养的STSE教学策略重构 |
4.1 主题式情境教学策略引入生物STSE教育 |
4.1.1 主题式情境教学法概述 |
4.1.2 主题式情境教学开展STSE教育 |
4.1.3 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开展STSE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
4.1.4 主题式情境教学开展STSE教育教材内容选择教师建议 |
4.2 主题式情境教学开展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 |
4.2.1 课标解读 |
4.2.2 教材分析 |
4.2.3 学情分析 |
4.2.4 教学设计思路 |
4.2.5 教学目标 |
4.2.6 教学重难点 |
4.2.7 教学过程 |
4.2.8 教学反思 |
4.2.9 主题式情境教学开展STSE教育的教学评价 |
4.3 项目式学习法引入STSE教育 |
4.3.1 项目式学习法概述 |
4.3.2 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 |
4.3.3 项目式学习开展 STSE 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
4.3.4 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教材内容选择教师建议 |
4.4 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 |
4.4.1 课标解读 |
4.4.2 教材分析 |
4.4.3 学情分析 |
4.4.4 教学设计思路 |
4.4.5 教学目标 |
4.4.6 教学重难点 |
4.4.7 教学方法 |
4.4.8 教学过程 |
4.4.9 教学反思 |
4.4.10 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的教学评价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致谢 |
(7)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研究 ——以H大学附属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变革的政策导向 |
2.表现性评价驱动考试与评价改革 |
3.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困境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表现性评价 |
2.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 |
(四)文献综述 |
1.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
2.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表现性评价的理论解读 |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内涵 |
(二)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三)表现性评价的本质特征 |
1.评价目标关注高阶思维 |
2.评价任务基于真实情境 |
3.评价准则体现多维分层 |
4.评价结果兼顾表现过程 |
二、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体系构建 |
(一)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设计的依据 |
(二)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1.发展性原则 |
2.综合性原则 |
3.趣味性原则 |
4.可操作性原则 |
(三)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体系 |
1.确定评价目标 |
2.明确评价主体 |
3.设计评价任务 |
4.制订评价准则 |
5.使用评价结果 |
三、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个案审视 |
(一)个案学校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
1.个案学校基本情况 |
2.个案研究方法介绍 |
(二)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情况 |
1.开展原因 |
2.发展阶段 |
3.具体流程 |
4.经验特色 |
(三)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
1.评价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
2.评价任务的整合性不强 |
3.评价准则科学性待提高 |
4.评价结果的简单化处理 |
(四)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问题产生的原因 |
1.制度设计不完善带来“变革阻力” |
2.对传统考试评价方式的“路径依赖” |
3.教师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意识与能力不足 |
(五)H大学附属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
1.完善评价制度设计,规范评价设计与实施 |
2.更新考试评价理念,树立育人价值追求 |
3.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意识与能力 |
四、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反思与展望 |
(一)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反思 |
1.对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不足的反思 |
2.对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效果的反思 |
(二)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的未来展望 |
1.充分发挥评价育人的本体性功能 |
2.构建平衡整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
3.评价设计特色化与规范化并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学评价的现实需要 |
1.1.2 信息技术课程对评价改善的需求 |
1.1.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对评价研究的需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过程性评价 |
2.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元认知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
2.3.2 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 |
3.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现状 |
3.1.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3.1.2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3.1.3 调查结果总结 |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可行性分析 |
3.2.1 学习者分析 |
3.2.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分析 |
3.2.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
3.2.4 教学环境分析 |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设计 |
3.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目标的确定 |
3.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内容的选择 |
3.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
3.3.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
3.3.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工具的选择 |
第4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 |
4.1 过程性评价实施前期准备 |
4.1.1 前期培训 |
4.1.2 行动研究规划 |
4.1.3 研究工具设计 |
4.2 第一轮教学实践 |
4.2.1 实施准备 |
4.2.2 实施过程 |
4.2.3 实施效果分析 |
4.2.4 第一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 第二轮教学实践 |
4.3.1 实施准备 |
4.3.2 实施过程 |
4.3.3 实施效果分析 |
4.3.4 第二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
4.4 第三轮教学实践 |
4.4.1 实施准备 |
4.4.2 实施过程 |
4.4.3 实施效果分析 |
4.4.4 第三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5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分析 |
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 过程性评价中产生的数据分析 |
5.3 访谈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5.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问卷 |
附录四 小组协作任务表 |
附录五 信息的获取模块测试题 |
附录六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测试题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表现性评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A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实验法 |
1.5 研究路线 |
2 理论研究 |
2.1 研究综述 |
2.1.1 境外研究进展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2.1.3 总结 |
2.2 核心概念 |
2.2.1 过程性评价 |
2.2.2 表现性评价 |
2.3 理论基础 |
2.3.1 多元智能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3 初中生物学业评价现状调查 |
3.1 编制问卷 |
3.2 发放问卷 |
3.3 结果分析 |
3.3.1 教师评价素养 |
3.3.2 学生基本情况 |
3.3.3 评价标准 |
3.3.4 评价功能 |
3.3.5 评价内容 |
3.3.6 评价主体 |
3.3.7 评价工具 |
3.3.8 教师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认同度 |
3.4 启示 |
4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的设计流程 |
4.1 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 |
4.1.1 课程标准 |
4.1.2 生物教材 |
4.1.3 学情分析 |
4.2 创设表现性评价任务 |
4.2.1 目标取向原则 |
4.2.2 真实情境原则 |
4.2.3 可操作性原则 |
4.3 确定评价标准和规则 |
4.3.1 编制评价标准 |
4.3.2 制定评价规则 |
4.4 选择评价工具 |
4.4.1 评价量表 |
4.4.2 档案袋评价 |
5 实验研究 |
5.1 案例一:《动物的主要类群》手抄报设计 |
5.1.1 确定评价目标 |
5.1.2 创设表现性评价任务 |
5.1.3 确定评分标准和规则 |
5.1.4 选择评价工具 |
5.1.5 实施过程 |
5.2 案例二:《细胞实物模型制作》 |
5.2.1 确定评价目标 |
5.2.2 创设表现性评价任务 |
5.2.3 确定评价标准和规则 |
5.2.4 选择评价工具 |
5.2.5 实施过程 |
5.3 案例三:《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演讲 |
5.3.1 确定评价目标 |
5.3.2 创设表现性任务 |
5.3.3 确定评价标准和规则 |
5.3.4 选择评价工具 |
5.3.5 实施过程 |
5.4 构建小组展示型档案袋 |
6 实施结果及分析 |
6.1 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
6.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6.2.1 表现性任务实施情况 |
6.2.2 档案袋评价实施情况 |
6.2.3 新型生物评价体系实施情况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1.1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生物传统课堂高度契合 |
7.1.2 表现性评价具有多元的教育价值 |
7.2 反思 |
7.2.1 评价体系还有待检验与改良 |
7.2.2 学生评价缺乏一定的信度 |
7.2.3 课堂正强化与负强化没能有机结合 |
7.2.4 分组任务不够高效协作 |
7.2.5 受限于传统的反馈渠道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生物学教学评价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 初中生物学教学评价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生物的实施有效性问卷调查 |
附录D 《动物的主要类群》手抄报评价量表 |
附录E 《细胞三维结构模型》评价量表 |
附录F 《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演讲评价量表 |
附录G 学生活动剪影 |
附录H 学生生物考试成绩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系统论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多元智力理论 |
2.4 有效教学理论 |
2.5 斯蒂金斯的课堂评价理论 |
2.6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理念 |
第三章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建构 |
3.1 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理念 |
3.2 课堂评价体系建构原则 |
3.3 课堂评价目的的建构 |
3.4 课堂评价内容的建构 |
3.5 课堂评价主体的建构 |
3.6 课堂评价方法的建构 |
3.7 课堂评价标准的建构 |
3.8 课堂评价反馈的建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4.1 研究局限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进行教师发展性评价应注意三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实用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 王文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面向智慧教学的典型《科学》教学模式评价研究[D]. 袁博.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新高考背景下山东省历史科选考现状分析与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D]. 薄三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STSE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为例[D]. 李慧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7]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研究 ——以H大学附属小学为例[D]. 聂相卿. 河南大学, 2020(02)
- [8]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晓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表现性评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朋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农村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研究[D]. 丛新月.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