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定位服务问题与特性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乃睿[1](2021)在《基于RFID移动定位的智慧景区中路径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已成为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近年来智慧旅游模式的提出引起广泛关注,如何让游客在旅行中享受高效、智能以及定制化的服务,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了向游客提供高效、准确、定制化的游览路线,本文在智慧景区的建设中,首先利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游客进行定位,获取每个景点和路径上的人流量,再运用改进的蚁群算法,以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根据景区的实时情况以及游客的个人偏好,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景区游览路线推荐。本文具体研究内容有:(1)利用改进的LANDMARC定位系统对游客进行定位。本文在景区游客移动定位的过程中,根据其独特的定位需求,在景区的定位系统中采用区域划分定位法将景区划分为以阅读器为单位的子区域,进行初步的游客分区定位,并模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的布局方法,将其运用到LANDMARC定位系统的阅读器布局中,设计了一种形似蜂窝网络的正六边形阅读器布局结构,将阅读器布置于正六边形中心,减少覆盖范围内的阅读器数量,降低系统成本,同时减少阅读器的覆盖重叠面积,降低定位时阅读器之间的信号干扰,提高定位效率。(2)设计景点拥挤度权值和路径权值。结合LANDMARC定位系统获取的景区人流量,参考游客的游览偏好,对传统蚁群算法的启发式因子和信息素更新规则进行改进,设计了以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的路径规划算法,通过仿真对比分析,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在景区路径规划问题中效果更佳。(3)实例验证。为了更好地体现研究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为例,通过Matlab软件对景区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仿真实验,基于仿真数据绘制最佳的景区游览路线,实时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推动智慧景区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杨轩[2](2021)在《城市环境中基于LoRa的移动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类物联网设备,如何管理这些设备是物联网大规模应用中的一项重大挑战,解决办法之一是在这些设备上安装定位系统,以便实时了解设备的位置。此外,在物联网传感设备提供的应用中,大部分都是基于位置的服务,如果不知道设备的地理位置,那么传感器的数据将毫无意义。大多数基于位置的应用程序,通常会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来进行定位。然而,使用GPS带来的能耗非常高,并不适用于物联网中低功耗的应用场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城市环境中基于LoRa的室外移动定位方法。LoRa是一种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兼顾长距离通信和低功耗的特点,天然适用于物联网的应用场景。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利用LoRa信号的环境敏感性,并且其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与环境呈强相关性的特点,本文将信号的RSSI变化趋势作为指纹定位方案中的指纹信息,并且参考Okumura-Hata无线信号的传播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LoRa信号预估模型,用以生成指纹数据库,避免了传统基于指纹定位做法中的人为采集指纹的过程,提高了定位系统的灵活性。同时,改进了粒子滤波算法用以匹配终端节点的移动轨迹,在不借助其他额外传感器的条件下实现跟踪终端节点以达到定位的目的。最后,本实验将多网关与指纹方案相结合,丰富了每一个坐标点的指纹信息,利用多网关来提升定位系统的精度。跟其他的室外无线定位方案相比,本系统的优点在于无需额外的传感设备,降低了系统的成本;且由于LoRa技术的普及,系统的部署也随之方便起来,使用LoRa信号估算对象的位置可以在各种范围的室外和室内环境中使用。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在真实环境下进行系统功能性测试。结果显示,在节点周围地形变化明显的环境中,本系统的定位精度能到达到10米以内,即使在人流量较大、建筑密集的区域,本方案也能将定位精度控制在30米左右,这对于城市环境的物联网设备定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定位误差。
朱普明[3](2020)在《面向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关键安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移动目标产品配备了如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终端等定位终端模块,使用户能够基于企业所开发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应用享受到更多的数字化服务,并能通过系统服务对移动目标产品进行实时定位和管控,避免出现如车辆违规行驶、电动车非法乱停和无人机禁区内飞行等现象。移动定位系统作为一种常见的LBS应用,已被开发用于诸多的产品业务中,如智能租车、物流导航、无人机跟踪等,当前这些移动定位系统应用都以中心化的移动定位系统架构来实现,统称为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在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中,中心服务端、客户端、及定位终端通过GPS网络+因特网进行数据交互。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系统因受到DDoS攻击而服务瘫痪、交互数据泄露和数据完整性损坏等安全事件的频发,用户更加注重系统所提供服务的稳定性、交互数据的机密性、及数据的完整性。而目前的大多数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虽然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定位、轨迹追踪、远程控制和权限管控等服务功能,但在系统服务的稳定性、系统实体间交互数据的机密性、以及系统向第三用户所提供数据的完整性方面仍存在安全缺陷。为了解决上述安全缺陷,本文面向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主要研究系统中三个关键安全技术: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以及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其中,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可以解决系统受到HTTP-Get泛洪DDoS攻击时无法提供稳定服务的问题,该技术可对流行的HTTP-Get泛洪DDoS攻击做到有效检测和防御;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可以解决系统三方实体间交互数据机密性问题,该技术可使系统三方实体协商生成安全的会话密钥和保证三方实体交互数据的机密性;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可以解决系统向第三方用户所提供的数据完整性保护问题,该技术能够使第三方用户通过可信第三方机构对系统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保证系统所提供数据的完整性。本文工作的创新点如下:1.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设计与实现。首先基于无参数CUSUM算法,通过引入指数平滑方法,提出了多特征无参数CUSUM算法,该算法对序列点随机波动的误判率较低,更适用于网络流量的异常检测。然后结合多特征无参数CUSUM算法和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提出了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该技术能够对HTTP-Get泛洪DDoS攻击进行有效检测,并通过对攻击源IP定位来防御攻击。接着设计并实现了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方案。最后对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包括非攻击流量误检率、攻击流量漏检率、及攻击源定位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非攻击流量误检率在14%以下,低于所对比方案;攻击流量漏检率在9%以下,与所对比方案基本持平;攻击源定位准确率能达到70%以上,有较高的准确性。2.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设计与实现。首先基于ECC算法,提出了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算法,该算法不依赖于密钥生成中心和第三方证书机构,并能抵御中间人攻击和重放攻击,具有前向安全性。然后结合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算法、SM4算法和密文分组链接(CBC)模式,提出了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该技术能使系统三方实体生成安全的会话密钥和保证系统三方实体交互数据的机密性。接着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方案。最后,对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包括三方密钥协商成功率、三方数据加密成功率、三方数据解密成功率、及三方密钥协商时间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三方密钥协商成功率能达到99.75%以上,三方数据加密成功率能达到99.4%以上,三方数据解密成功率能达到99.8%以上,三方密钥协商时间开销在134ms以下。3.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设计与实现。首先针对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中数据完整性保护需求场景,基于PDP模型思想和ECC算法,提出了基于抽样检测的完整性验证算法。然后,结合基于抽样检测的完整性验证算法与My SQL数据库技术,提出了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该技术能使第三方用户通过可信第三方机构对系统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保证系统所提供数据的完整性。接着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方案。最后对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包括完整性验证成功率、挑战验证过程时间效率、及数据块标签生成过程时间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完整性验证成功率能达到99.5%以上;挑战验证过程时间开销约为所对比方案的1/3,时间开销较小;数据块标签生成过程时间开销约为所对比方案的1/7,时间开销很小。
杨洋[4](2020)在《面向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多源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需求分析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工作,旨在以量化分析手段为规划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依据,而能否准确把握交通发展规律取决于对现状相关资料的了解程度和分析方法的合理性。随着信息化深入发展和数据采集技术加速迭代,大样本、细粒度、多维度、快速更新的新数据极大地拓展了以规划文本、交通调查等为主的传统数据集,为充分认识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因素在内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源流的影响机理以及合理把握交通发展趋势提供更完备的数据支持。本文以移动定位数据和互联网地理信息开放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围绕数据适用性和模型普适性探讨上述数据在用地、职住分布、出行生成和分布等交通需求分析基础数据挖掘中的应用价值。移动定位数据方面,对应用场景重叠度高但数据采集机制和原理存在差异的移动通讯和移动地图定位数据进行空间适用性分析。从人口统计数据中提取人口结构,为职住人口和基于出行链的出行数据扩样提供基准,针对职住人口和OD扩样结果,分别对行政区、街道和交通小区3个典型分析尺度进行全量职住人口、OD稳定性和一致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站定位技术的移动通讯数据适用于中宏观尺度的分析,采用综合定位技术的移动地图定位数据在微观尺度比移动通讯数据更有优势,移动通讯数据增加了位置切换和固定时间间隔等被动事件触发数据采集的机制,对个体持续观测能力强,分析结果稳定性优于后者。互联网地理信息开放数据方面,探讨了兴趣点和兴趣面数据在用地功能识别、职住分布和交通需求预测中的应用。对于用地功能识别而言,基于逆地理解析接口获取的带有面积、权重属性的兴趣点和高德地图、Open Street Map互补的兴趣面均能够支持交通小区尺度的分析,前者在建设用地功能识别效果较好,后者能够补充非建设用地识别结果。对于职住人口分布和交通需求预测而言,首先构建以分类兴趣点构成为输入的BP神经网络,该模型在交通中区尺度对职住人口和交通生成量的预测结果与移动定位数据基本一致且具备空间移植性,然后对比双约束重力模型与无可调参数的人口权重机会模型和辐射模型,人口权重机会模型和辐射模型基于人口分布的自然衰减机制也能得到与标定最优参数的双约束重力模型一致的分析结果。基于兴趣点的职住人口和交通需求预测在中宏观尺度是可行的,相对移动定位数据具有无数据成本的优势,为无充足现状数据支持下的分析提供新思路。论文研究成果为特定交通需求分析场景下的数据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兴趣点和兴趣面为主的开放数据在用地功能识别、职住人口分布和交通需求预测的成功应用为交通规划拓展了数据获取渠道。
薛塬[5](2019)在《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位置服务对解决生产过程中数字化、网络化所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室内定位作为位置服务的基础技术,与工业生产过程的结合是实现生产智能化的关键。然而,传统室内定位系统在应用于动态多变和非结构化的复杂工业环境中时,定位性能下降严重,在架构设计、位置估计、数据传输、信息处理等诸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目前,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室内定位系统,尚未形成完备的技术体系,亟需开展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工业场景出发,针对系统架构、模型、网络和数据处理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并构建了满足复杂工业环境定位需求的室内定位系统。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室内定位系统的初始设计未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工业场景,其在复杂工业环境的定位性能下降严重,同时面临着系统资源与定位需求之间供需不平衡且难以协调的问题。因此,本文依托智慧协同网络架构,提出了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室内定位系统架构;通过构建服务支持机制、资源适配机制和认证感知机制,实现定位服务与系统资源的灵活适配,保障了差异化的定位需求对系统性能的苛刻要求,为工业环境中室内定位系统的优化奠定基础;基于提出的系统架构,在实际场景中搭建原型系统,后续研究内容将在该系统中部署和验证。2.工业环境存在严重的金属遮挡、电磁辐射、灰尘及其他工业设备干扰等因素,受此影响,时钟同步难度增加,定位信号传播时间的测量误差增大、定位精确度降低。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异步时钟定位模型,通过减小数据测量误差,提高定位精确性。从参数测量和位置估计的角度分析了工业环境对基于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定位模型精确性的影响,并设计异步时钟感知模型及TDOA测量算法,降低时钟同步对参数测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虑节点位置误差因素,提出基于异步时钟的位置估计算法,提高定位模型的计算精确度。通过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定位模型能够满足不同定位对测量精确度的差异化需求,提高定位的精确性。3.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设备的频繁移动严重影响了无线节点的链路切换和数据传输,导致网络冲突剧烈、定位成功率降低。为此,本文提出面向多区域移动定位的资源适配策略,通过实现节点在不同区域间的高效链路切换,提升定位可靠性。分析了构建工业室内定位系统网络时考虑的可靠性等因素,将空间结构复杂的定位场景划分为多个区域,建立面向多区域移动定位的网络模型;提出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区域感知算法,使工业设备能够快速感知自身所在定位区域;通过设计用于定位的时隙组件,提出资源适配策略,提升定位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仿真和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网络模型和资源适配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在复杂工业场景中定位的成功率,并提升扩大区域后定位的可靠性。4.工业过程中的定位信息通常与具体的使用场景和服务有着密切联系,面对复杂工业环境等因素导致的定位数据采集不完整问题,现有的室内定位系统未能充分利用定位信息,很难获得稳定的位置坐标。因此,本文提出面向异常定位信息的数据处理模型,通过挖掘工业场景和工业服务等信息特征,实现对定位数据集的补全,进而改善定位稳定性。首先,提出设备状态感知模型,建立基于状态特征和注意力机制的TDOA预测模型,提高数据预测准确性;然后,根据数据测量结果和预测结果,设计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位置估计算法,提升位置估计的连续性;最后,将上述模型部署于实际系统中并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数据处理模型能有效地预测定位数据集中的异常TDOA,改善定位的稳定性。通过上述对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室内系统的研究与优化,本文为工业环境下室内定位系统及关键技术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徐明[6](2019)在《基于蓝牙的室内消防定位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型建筑数量日益增多,且空间结构更加复杂。一旦发生火灾,其救援难度和危险性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室内消防定位系统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室内消防定位系统主要依赖于单兵消防定位设备,效率低、成本高、便携性差,无法得到大规模应用。所以,本文从室内消防定位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一套基于蓝牙的室内消防定位系统,并从定位节点设计和定位算法设计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一个高效、稳定的室内消防定位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系统总体设计:研究室内定位领域相关技术成果,分析室内消防定位系统需求,并根据相关室内消防设计标准,提出系统总体设计框架。(2)系统定位节点设计:定位节点采用单节点双端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射频模块、电源模块、下载调试模块等,在Altium Designer软件中完成节点电路原理图及PCB设计,并制作定位节点实物进行测试。(3)系统定位算法设计:分析和对比目前典型的室内定位算法,并结合本文室内消防定位背景,在传统室内定位算法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四边定位算法。通过对移动终端接收的节点RSSI数据进行测距及定位计算,确定目标所在位置。(4)系统定位测试:选择系统测试环境,根据室内消防设备安装规范合理部署定位节点,利用移动终端对节点RSSI值进行采集,在Matlab中利用改进的四边定位算法进行定位,并对定位误差进行分析。测试表明,本文基于蓝牙的室内消防定位系统在模拟室内消防救援环境下,能够高效、稳定的对室内消防救援人员实现定位,满足室内消防定位需求。
周乐天[7](2019)在《建筑机器人移动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行业中存在大量需要建筑工人完成的重体力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可以通过机器人代替工人完成。与普通服务型机器人不同的是,建筑机器人的工作性质更加复杂,定位精度要求更高,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也更高。本文结合建筑施工的具体要求,设计并研发了基于建筑机器人的移动定位系统,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研究了激光雷达的运动畸变产生原因以及畸变校准算法,分析了传统激光雷达畸变校准算法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里程计的线性插值校准算法,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2、本文研究了两种不同的激光雷达及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算法原理,对比和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通过实际实验测试两种算法的效果,最后将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融入本课题开发的机器人移动定位系统中。3、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机器人位姿的层级式地图A*改进算法。由于经典A*算法无法使机器人安全到达离障碍物较近的非自由空间和外切障碍空间。而在本课题开发的建筑抹灰机器人中,机器人要对墙面进行抹灰施工工作,就必须要移动至非自由空间或外切障碍空间,故经典A*算法在本课题中并不适用。本文利用了非圆形机器人在不同角度下,在栅格地图中实际可以安全到达的区域不一样这一特性,在经典的A*算法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基于机器人位姿的层级式地图A*改进算法,提高了机器人的可到达范围,使其能安全到达非自由空间或外切障碍空间。4、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建筑机器人的融合建筑信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路径规划与导航算法。为了使机器人能顺利完成建筑施工任务,机器人必须准确的获取建筑物信息,而建筑物信息其实包含于建筑信息图纸中。本文通过对建筑制图软件Revit进行二次开发,提取建筑物信息,并利用建筑信息指导机器人进行建筑施工工作,最后在实际的施工场景下进行综合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5、本文对建筑机器人定位移动系统进行开发,包括了Unity交互终端,基于ROS的机器人定位系统,BIM信息提取,以及导航和路径规划,并且通过大量的实验与改进,使机器人的施工质量、效率与可靠性均满足项目要求。
钮心毅,李萌[8](2019)在《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建成环境规划设计的途径和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定位大数据包括手机信令数据、移动互联网LBS数据等类型,是表示个体活动时空特征的轨迹数据。在移动定位大数据中依据轨迹点的时空特征规律能识别出个体活动的居住、工作、游憩等特征点,计算上述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获得居住、工作、游憩等功能之间联系的流向和流量特征,获得传统数据无法反映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功能联系的时空特征。由此,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建成环境规划设计有密度出发和联系出发两种应用途径。联系出发的途径能支持区域城市关联、职住空间关系、城市中心体系、设施服务水平等方向;密度出发的应用途径能支持城市人口规模、街道活力分析等方向。移动定位大数据测算居民活动特征还只是一种推测,在应用方法上要避免"黑箱"方式,对移动定位大数据测算结果一定要结合传统数据进行校核,提高可靠性。
李志[9](2018)在《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以位置服务为基础的社交网络、共享出行、交通导航、紧急救援等应用展示了巨大的市场前景,同时在室内展厅、大型超市、医院、会馆、监狱、影院、剧场及图书馆等室内环境中也涌现了大量的室内位置服务需求。室内位置服务是真正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价值。如何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室内位置服务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由于具有Wi-Fi网络部署广泛、成本低廉、智能终端普遍支持等优点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技术已成为室内定位技术研究中的重点,而室内结构复杂多变、终端获取信号场强能力存在差异、终端发起定位时的运动状态不同以及缺乏统一的室内定位应用模型等问题都极大的制约了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本文在全面研究和分析室内定位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其中存在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针对基于信号传播模型测距定位技术误差较大,指纹匹配定位技术数据采集工作量大,难以维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室内空间信号传播模型和指纹匹配的室内定位方法。该方法基于AP和有效参考点间的空间距离,利用室内信号传播模型和参考点处AP场强分布特征构建场强样本,并将场强样本变换为灰度图像样本,最后利用卷积神经元网络构建分类定位模型,本方法将传统场强指纹匹配转为图像匹配,利用卷积神经元网络在图像匹配领域优秀的分类能力实现定位。该方法极大的减少了指纹采集的工作量和维护的难度,使用智能手机在室内环境进行测试,取得了平均2.16米的室内定位精度。(2)针对室内移动定位场景中由于Wi-Fi芯片差异和定位终端运动状态变化而引入定位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元网络和智能手机传感器的移动定位算法,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类型智能手机在移动过程中,尽管接收到AP的场强不同但其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利用这一特征将运动路线上若干个连续的参考点场强变换为图像样本,使用卷积神经元网络训练分类定位模型。在线定位阶段,通过智能手机的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传感器判断终端当前运动状态和方向,将定位终端连续接收到的AP场强变换为图像数据,使用分类模型完成定位。使用智能手机在室内环境进行测试,本方法取得了平均2.49米的室内移动定位误差,能够很好的支持不同类型的终端,定位精度优于基于最近邻的指纹匹配定位算法。(3)针对部分智能手机不开放AP信号强度扫描功能或终端用户不安装定位应用的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AP的反向室内定位方法,首先基于三星S3C2440A芯片和博通BCM4331通信芯片设计了一种支持以太网供电的场强感知器(Sensor),Sensor使用DD-WRT固件,能够有效的捕获802.11环境下的通信数据并提取场强;其次设计了Sensor在定位环境中的部署和优化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利用泰森多边形将定位场景分解为若干区域,在每个区域中通过Sensor间的优化标记来持续优化信号空间传播模型,最后,利用三边定位算法实现对智能终端的定位。在实际环境中对算法进行验证,取得的平均误差为2.76米,优于不使用空间信号优化的三边定位算法。本方法能够有效的支持不同类型的智能终端,具备硬件成本低、部署灵活、定位精度较高等优点。(4)针对目前室内定位应用业务不够清晰、灵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室内定位的云服务应用模型,该模型定义了室内定位的相关角色、服务框架及定位算法调度方法,明确了相关角色的关联关系、定义开发流程,有利于实现室内定位应用的快速部署与推广。(5)为验证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和应用模型的有效性,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室内定位原型系统Neu-iLocation及移动端指纹采集程序。在实验室环境中对系统的主要功能、定位模型和相关算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相关算法、定位应用模型和原型系统能够有效的完成室内定位需要。同时基于Neu-iLocation构建了一个基于室内位置服务面向火场救援的典型应用,设计并实现了火场救援原型应用系统,该应用系统再次验证本文相关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以及研究工作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袁亚洲[10](2016)在《矿下异构无线网络资源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与传统的工业监控系统相比,矿下安全生产监控平台所使用的网络技术应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此外,随着煤层的掘进开采,相关的区域空间环境变化较大,因此所应用的网络技术需具备灵活的扩展性以及部署性。面向矿下应用的安全监控平台主要完成以下功能:通过构建的通信网络连续实时传输全矿井各个监测点的环境参数、人员位置信息和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对监测到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显示和存储,同时需要对机电设备进行远程开停控制。对于上述功能需求,可靠性与实时性是评价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它们直接影响着整个监控系统对生产数据监测感知及响应性能。但是对于空间环境变化较大、粉尘区域较多且覆盖浓度不规则的矿下巷道环境来说,网络的可靠性及实时性是无线异构技术应用到现场中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具有挑战的问题。考虑到异构网络中的资源调度方法对提升矿下通信系统效率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如何提高网络的普适性、可靠性以及实时性来研究适用于矿下生产的关键网络通信技术,以达到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异构子网互联互通的最终目的。利用异构网络的灵活性与适变性,本文探索了无线异构网络可靠传输与多元网络资源管理的科学方法,通过异构网络融合技术建立无线网络面向矿下安全监控应用的硬件系统与协议体系。对于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说,为避免接入时隙的冲突,需要进行时钟同步或者其他网络调度信息的传输,交互过程会耗费大量宝贵的网络频谱资源,而基于有线/无线异构网络的通信网络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空中射频的冲突,子网间的同步或者资源共享可以通过连接到有线主干网的网关设备进行交互处理,利用有线网络通信介质封闭不易受外界干扰的特性可以保证同步的精确性以及资源调度的时效性。本文以矿下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共性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针对工业环境下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异构网络的独立性及多约束下的性能优化,根据矿下应用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分区、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针对相应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了资源调度策略,并提出了基于多射频技术的数据包调度方法。此外,由于实际工程中底层通信接口不统一,需要网络可输入不同子网信息以及进行数据交互。为解决异构网络中不同子网间的数据交互问题,避免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的信息乱序,本文通过研究基于优先级的异构数据转换方法以及类型匹配方法,实现智能的协议转换及转发,无需复杂的配置,就能达到系统结构和性能的优化。同时在现有系统通信带宽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采样数据幅频特性的实时压缩算法与基于采样数据相关性的压缩算法。通过数据流的在线处理,有效地提高了网络传输的实际吞吐量。针对矿下安全生产系统对定位服务的特殊需求,设计了基于惯性传感器及射频飞行时间差测距相结合的定位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异构网络的优势,通过构建高速有线主干网共享节点调度信息,可以实现对移动节点接入时隙的精确控制,达到了高精度、低功耗的实际需求。
二、移动定位服务问题与特性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定位服务问题与特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FID移动定位的智慧景区中路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RFID定位研究综述 |
1.2.2 旅游路径规划研究综述 |
1.2.3 RFID与路径规划结合的研究综述 |
1.2.4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
2.1 射频识别技术(RFID) |
2.2 常见定位算法及定位系统 |
2.2.1 基于测距的定位 |
2.2.2 基于位置指纹的定位 |
2.2.3 LANDMARC定位系统 |
2.3 主要路径规划算法 |
2.3.1 Dijkstra算法 |
2.3.2 A*算法 |
2.3.3 Floyd-Warshall算法 |
2.3.4 蚁群算法 |
2.3.5 几种路径规划算法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RFID定位的最优路径规划研究 |
3.1 基于景区的LANDMARC定位系统研究 |
3.1.1 景区区域划分定位法 |
3.1.2 改进的阅读器布局方法 |
3.1.3 基于景区的LANDMARC定位系统分析结果 |
3.2 景区的时间最优路径规划研究 |
3.2.1 景点游览时间权值设计 |
3.2.2 景区路网权值设计 |
3.2.3 改进的蚁群算法 |
3.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景区基于定位的路径规划实现 |
4.1 基于定位的景区的路网规划 |
4.1.1 景区的路网建立 |
4.1.2 通过景区的路径实际时间 |
4.2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各景点游览时间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城市环境中基于LoRa的移动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挑战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工作 |
2.1 室外定位方法的研究 |
2.1.1 卫星定位系统 |
2.1.2 基站定位 |
2.1.3 无线信号定位 |
2.2 LoRa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 |
2.2.1 LoRa的传播特性 |
2.2.2 LoRa物理层技术简介 |
2.2.3 LoRa WAN |
2.3 粒子滤波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oRa的移动定位方法背景概述 |
3.1 应用场景 |
3.2 方法概述 |
3.2.1 如何选择指纹 |
3.2.2 如何构建指纹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oRa的移动定位方法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架构设计概述 |
4.2 系统方案设计概述 |
4.3 定位系统的技术实现 |
4.3.1 地图粒度化 |
4.3.2 构建信号衰减预估模型 |
4.3.3 构建指纹数据库 |
4.3.4 信号预处理 |
4.3.5 指纹过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1.1 软硬件环境 |
5.1.2 实验环境和数据来源 |
5.2 定位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地图分辨率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5.2.2 网关数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5.2.3 定位系统精度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面向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关键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
1.2.2 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多方可认证密钥协商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技术 |
2.1 信息论基础理论 |
2.1.1 信息熵 |
2.2 机器学习基础理论 |
2.2.1 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 |
2.3 密码学基础理论 |
2.3.1 ECC理论与ECDH密钥协商算法 |
2.3.2 可证明数据持有(PDP)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 |
3.1 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设计 |
3.1.1 设计概述 |
3.1.2 多特征无参数CUSUM算法设计 |
3.1.3 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方案 |
3.1.4 流量解析统计模块设计 |
3.1.5 攻击检测模块设计 |
3.1.6 攻击源定位模块设计 |
3.2 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实现 |
3.2.1 流量解析统计模块实现 |
3.2.2 攻击检测模块实现 |
3.2.3 攻击源定位模块实现 |
3.3 HTTP-Get泛洪DDo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实验与分析 |
3.3.1 实验环境搭建 |
3.3.2 非攻击流量误检率测试与分析 |
3.3.3 攻击流量漏检率测试与分析 |
3.3.4 攻击源定位准确率测试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研究 |
4.1 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设计 |
4.1.1 设计概述 |
4.1.2 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算法设计 |
4.1.3 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方案 |
4.1.4 中心服务端参数生成与注册响应模块设计 |
4.1.5 注册与公私钥生成模块设计 |
4.1.6 认证与密钥协商模块设计 |
4.1.7 数据加解密模块设计 |
4.2 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实现 |
4.2.1 中心服务端参数生成与注册响应模块实现 |
4.2.2 注册与公私钥生成模块实现 |
4.2.3 认证与密钥协商模块实现 |
4.2.4 数据加解密模块实现 |
4.3 基于无证书三方可认证密钥协商的安全交互技术测试与分析 |
4.3.1 实验环境搭建 |
4.3.2 三方密钥协商成功率测试与分析 |
4.3.3 三方数据加密成功率测试与分析 |
4.3.4 三方数据解密成功率测试与分析 |
4.3.5 三方密钥协商时间开销测试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研究 |
5.1 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设计 |
5.1.1 设计概述 |
5.1.2 基于抽样检测的完整性验证算法设计 |
5.1.3 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方案 |
5.1.4 参数初始化模块设计 |
5.1.5 数据分块与标签生成模块设计 |
5.1.6 数据块及标签存储查询模块设计 |
5.1.7 证据生成与交互模块设计 |
5.1.8 挑战与验证模块设计 |
5.2 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实现 |
5.2.1 参数初始化模块实现 |
5.2.2 数据分块与标签生成模块实现 |
5.2.3 数据块及标签存储查询模块实现 |
5.2.4 证据生成与交互模块实现 |
5.2.5 挑战与验证模块实现 |
5.3 适用于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测试与分析 |
5.3.1 实验环境搭建 |
5.3.2 完整性验证成功率测试与分析 |
5.3.3 挑战验证过程时间开销测试与分析 |
5.3.4 数据块标签生成过程时间开销测试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4)面向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多源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总结 |
1.2.1 用地、人口数据获取方法 |
1.2.2 基于移动定位数据的交通需求分析 |
1.2.3 交通生成与分布模型 |
1.3 研究现状不足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多源数据介绍 |
2.1 人口统计数据 |
2.1.1 数据内容 |
2.1.2 人口数据处理方法 |
2.2 移动定位数据 |
2.2.1 数据内容 |
2.2.2 数据应用存在问题 |
2.3 百度/高德地图开放数据 |
2.3.1 兴趣点/兴趣面数据获取接口 |
2.3.2 兴趣点/兴趣面分类体系整理 |
2.4 OpenStreetMap开放街道地图 |
2.4.1 数据内容 |
2.4.2 兴趣点/兴趣面分类体系整理 |
2.4.3 交通网络数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定位数据空间适用性分析 |
3.1 移动定位数据扩样 |
3.1.1 人口扩样算法 |
3.1.2 出行量扩样算法 |
3.2 空间适用性分析 |
3.2.1 交通大区尺度适用性分析 |
3.2.2 交通中区尺度适用性分析 |
3.2.3 交通小区尺度适用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理信息开放数据在用地功能识别中的应用 |
4.1 常见的用地识别的方法和数据来源 |
4.2 数据获取方法 |
4.2.1 POI数据获取方法 |
4.2.2 AOI数据获取方法 |
4.3 用地功能识别 |
4.3.1 POI处理方法 |
4.3.2 基于用地功能强度的用地识别方法 |
4.4 实例验证 |
4.4.1 数据准备 |
4.4.2 POI平均规模计算结果 |
4.4.3 用地功能识别结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理信息开放数据在职住人口和交通需求预测中的应用 |
5.1 基于POI的职住人口、交通出行量预测 |
5.1.1 数据准备 |
5.1.2 模型构建 |
5.1.3 模型适用性分析 |
5.2 无可调参数分布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5.2.1 模型介绍 |
5.2.2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内容及成果总结 |
6.2 论文主要贡献及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及科研情况 |
(5)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简略符号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室内定位原理 |
1.2.2 室内定位技术 |
1.2.3 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室内定位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室内定位系统架构 |
2.1 引言 |
2.2 工业室内定位系统描述 |
2.2.1 系统架构 |
2.2.2 定位服务层 |
2.2.3 资源适配层 |
2.2.4 组件感知层 |
2.3 系统构建 |
2.3.1 系统概述 |
2.3.2 服务支持机制 |
2.3.3 资源适配协议 |
2.3.4 认证感知机制 |
2.4 系统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异步时钟定位模型 |
3.1 引言 |
3.2 异步时钟定位模型描述 |
3.3 基于异步时钟的定位 |
3.3.1 异步时钟感知模型 |
3.3.2 基于异步时钟的TDOA测量算法 |
3.3.3 基于异步时钟的位置估计算法 |
3.4 实验与性能评估 |
3.4.1 实验场景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多区域移动定位的资源适配策略 |
4.1 引言 |
4.2 多区域网络模型描述 |
4.3 面向多区域移动定位的网络 |
4.3.1 多区域定位策略 |
4.3.2 定位区域感知算法 |
4.3.3 基于区域感知的时隙适配算法 |
4.4 实验与性能评估 |
4.4.1 实验场景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异常定位信息的数据处理模型 |
5.1 引言 |
5.2 异常数据处理模型描述 |
5.3 基于深度学习的TDOA预测 |
5.3.1 数据预处理 |
5.3.2 状态感知模型 |
5.3.3 基于状态感知的TDOA预测模型 |
5.3.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位置估计算法 |
5.4 实验与性能评估 |
5.4.1 实验场景 |
5.4.2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蓝牙的室内消防定位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关键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蓝牙室内消防定位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2.3 定位节点部署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蓝牙室内消防定位节点设计 |
3.1 节点总体设计 |
3.2 节点芯片选型 |
3.3 单节点双端节点设计 |
3.3.1 节点蓝牙模块设计 |
3.3.2 节点射频模块设计 |
3.3.3 节点电源模块设计 |
3.3.4 节点时钟电路设计 |
3.3.5 节点串口电路设计 |
3.4 节点硬件PCB设计 |
3.5 节点模块软件设计 |
3.5.1 BLE协议栈简介 |
3.5.2 BLE协议栈软件架构 |
3.5.3 协议栈工作原理介绍 |
3.5.4 节点参数设置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蓝牙的室内消防定位算法研究 |
4.1 定位算法总体设计 |
4.2 典型室内定位算法 |
4.2.1 典型室内定位算法原理 |
4.2.2 典型室内定位算法 |
4.3 改进的四边定位算法设计 |
4.3.1 信号处理 |
4.3.2 信号衰减模型 |
4.3.3 改进的四边定位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蓝牙室内消防定位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
5.1.1 测试场地选取 |
5.1.2 测试平台搭建 |
5.2 系统定位测试 |
5.2.1 节点数据采集 |
5.2.2 节点信号处理 |
5.2.3 测距模型测试 |
5.2.4 改进算法定位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建筑机器人移动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机器人定位技术的现状 |
1.3 基于激光雷达的SLAM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滤波器的SLAM方法 |
1.3.2 基于图优化的SLAM方法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激光雷达传感器数据处理 |
2.1 激光雷达传感器测距原理 |
2.1.1 三角测距法 |
2.1.2 飞行时间法(TOF) |
2.1.3 不同测距方法的性能比较 |
2.2 传感器的环境测量数学模型研究 |
2.2.1 波束模型(Beam Modle) |
2.2.2 似然场模型(Likelihood Model) |
2.3 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
2.3.1 运动畸变产生的原因 |
2.3.2 基于ICP的方法 |
2.4 本课题使用的基于里程计的线性插值方法 |
2.4.1 基于里程计的线性插值方法 |
2.4.2 坐标系转换与激光数据校准发布 |
2.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2.5.1 仿真实验 |
2.5.2 真实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激光雷达SLAM方法研究 |
3.1 基于滤波器的SLAM方法研究 |
3.1.1 贝叶斯滤波 |
3.1.2 粒子滤波 |
3.2 基于图优化的SLAM方法研究 |
3.3 GMAPING算法研究 |
3.4 CARTOGRAPHER算法研究 |
3.5 GMAPING与CARTOGRAPHER对比实验 |
3.6 SLAM算法在建筑机器人中的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融合BIM语义信息的路径规划与导航算法 |
4.1 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算法发展现状 |
4.2 全局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
4.2.1 经典A*算法 |
4.2.2 动态环境下的A*算法 |
4.3 本课题中基于机器人位姿的层级式地图A*改进算法 |
4.3.1 基于普通栅格地图的A*算法存在的问题 |
4.3.2 A*改进算法 |
4.3.3 仿真实验 |
4.4 本课题中融合BIM语义信息的路径规划与导航算法 |
4.4.1 BIM信息提取 |
4.4.2 算法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机器人移动定位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系统构成 |
5.3 硬件系统 |
5.3.1 开源的机器人平台 |
5.3.2 本课题的移动平台 |
5.3.3 软硬件开发环境 |
5.4 软件系统 |
5.4.1 Unity交互终端 |
5.4.2 基于ROS的机器人定位系统 |
5.5 通信与数据交互 |
5.5.1 ROS节点间的通信机制 |
5.5.2 工控机以及进程间通信机制 |
5.6 业务流程 |
5.7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7.1 实际单独导航综合实验 |
5.7.2 实际抹灰施工综合实验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未来改进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建成环境规划设计的途径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移动定位大数据、个体活动、城市功能 |
1.1 移动定位大数据与个体活动 |
1.2 移动定位大数据与城市功能 |
1.3 移动定位大数据与城市之间的人流联系 |
2 移动定位大数据的应用途径 |
2.1 联系出发的应用途径 |
2.2 密度出发的应用途径 |
3 从联系出发的应用方向 |
3.1 职住空间关系 |
3.2 城市中心体系 |
3.3 设施服务水平 |
3.4 区域城市关联 |
4 从密度出发的应用方向 |
4.1 城市人口规模 |
4.2 街道活力分析 |
5 移动定位大数据的应用方法 |
5.1 要避免“黑箱”方式 |
5.2 数据的时间连续性、空间分辨率 |
5.3 数据分析可靠性 |
6 结语和展望 |
(9)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WLAN室内定位相关概念与技术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无线局域网与接收信号强度 |
2.1.2 信号传播模型 |
2.2 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技术 |
2.2.1 基于指纹匹配的室内定位技术 |
2.2.2 基于传播模型的室内定位技术 |
2.2.3 基于几何测距的室内定位技术 |
2.3 基于WLAN室内定位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融合传播模型与指纹匹配定位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相关知识 |
3.2.1 参考点信号场强变化特征 |
3.2.2 卷积神经元网络 |
3.3 融合传播模型与指纹匹配的静止终端定位算法 |
3.3.1 算法思路 |
3.3.2 算法流程 |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1 实验环境与定位模型参数设置 |
3.4.2 指纹采集周期和训练样本数量对定位模型的影响实验及分析 |
3.4.3 室内信号传播环境变化对定位模型的影响实验及分析 |
3.4.4 与其它定位方法的比较实验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运动智能终端的室内定位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相关知识 |
4.2.1 终端运动状态下场强特征分析 |
4.2.2 移动终端的运动行为分析 |
4.3 基于卷积神经元网络的运动终端定位算法 |
4.3.1 算法思路 |
4.3.2 算法流程 |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1 实验环境与定位模型参数设置 |
4.4.2 指纹路径长度对定位结果影响实验及分析 |
4.4.3 移动终端差异对定位结果影响实验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可编程AP的反向室内定位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相关知识 |
5.2.1 可编程AP技术 |
5.2.2 德洛内三角与泰森多边形 |
5.3 反向信号感知Sensor设计 |
5.4 基于可编程AP的室内定位算法 |
5.4.1 算法思路 |
5.4.2 算法流程 |
5.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5.1 实验环境与数据 |
5.5.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用模型、定位系统及应用研究 |
6.1 室内定位应用模型研究 |
6.1.1 角色模型 |
6.1.2 应用服务模型 |
6.1.3 定位服务调度模型 |
6.2 NeuiLocation定位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6.2.1 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6.2.2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6.2.3 定位服务器系统测试 |
6.3 基于Neu-iLocation的火场救援原型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3.1 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
6.3.2 应用系统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工作 |
作者简介 |
(10)矿下异构无线网络资源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矿下异构无线网络概述 |
1.3 典型无线网络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矿下异构无线网络关键技术 |
2.1 适配矿下监控应用的网络结构 |
2.2 适配矿下监控的异构网络关键技术 |
2.3 算法综合评估与验证平台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矿下应用的异构网络资源调度策略 |
3.1 基于功能特性的分层网络布置策略 |
3.2 基于树形网络的地址分配与路由算法 |
3.2.1 网络拓扑 |
3.2.2 网络数据包帧格式 |
3.2.3 地址分配算法与路由策略 |
3.3 适用于临时监测网络的数据包调度策略 |
3.3.1 网络结构 |
3.3.2 数据包调度策略 |
3.4 基于多射频技术的网络资源调度策略 |
3.4.1 网络结构 |
3.4.2 基于事件响应的调度策略 |
3.5 异构网络数据转换技术 |
3.5.1 异构数据转换技术概述 |
3.5.2 多协议多接口数据自适应转换方法 |
3.5.3 具备优先级调度的多协议转换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构网络数据高效传输研究 |
4.1 高效传输对数据压缩方法的应用需求 |
4.2 基于采样数据幅频特性的压缩算法(AFA) |
4.2.1 AFA算法介绍 |
4.2.2 压缩算法效果分析 |
4.2.3 适配AFA算法的多节点同步采集协议设计 |
4.3 基于采样数据相关性的压缩算法 |
4.3.1 算法设计的基本思路 |
4.3.2 数据帧格式定义 |
4.3.3 组合算法实现 |
4.3.4 实验分析及算法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能耗受限下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 |
5.1 适用于矿下应用的典型定位技术分析 |
5.1.1 基于射频信号强度的定位技术 |
5.1.2 基于射频飞行时间的定位技术 |
5.1.3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计步定位技术 |
5.1.4 定位性能评价与定位方案的选择 |
5.2 低功耗定位算法研究 |
5.2.1 系统概述 |
5.2.2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计步方法 |
5.2.3 混合定位策略 |
5.2.4 适用于移动节点的功率控制方法 |
5.3 实验分析及算法效果 |
5.3.1 周期数量设置与节点功耗的关系 |
5.3.2 睡眠时间对系统功耗的影响 |
5.3.3 系统误差分析 |
5.3.4 不同定位方法功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移动定位服务问题与特性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FID移动定位的智慧景区中路径规划研究[D]. 刘乃睿.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城市环境中基于LoRa的移动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D]. 杨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面向中心化移动定位系统的关键安全技术研究[D]. 朱普明. 东南大学, 2020
- [4]面向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多源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D]. 杨洋. 东南大学, 2020(01)
- [5]面向复杂工业环境的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薛塬.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6]基于蓝牙的室内消防定位系统研究与设计[D]. 徐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建筑机器人移动定位技术研究[D]. 周乐天.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建成环境规划设计的途径和方法[J]. 钮心毅,李萌.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01)
- [9]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李志. 东北大学, 2018
- [10]矿下异构无线网络资源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袁亚洲.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