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锡林郭勒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一、锡林郭勒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中心支行课题组,赵子平,张艳红[1](2021)在《金融支持“两牛”产业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兴安盟深入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双百千亿"工程,2019年以来,兴安盟金融系统持续加大对"两牛"产业的有效金融供给,在补短板、强弱项、延链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现阶段有效的金融支持手段仍显不足,究其原因是由于牛产业链自身薄弱,保险业和担保业发展缓慢、补充支持作用不强等制约金融投入因素的存在。需要补齐短板,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点线面"多维度优化金融服务,提升金融集聚效率,助力"两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额尔敦[2](2021)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课题组,姜波[3](2021)在《绿色发展背景下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路径探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践行"两山"理论的理念,要把经济发展与绿色资源链接在一起,挖掘出绿色资源的经济价值,从而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经济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理念下,构建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成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在欠发达的地区,面临着金融支持产业链发展供应不足的困境。本文从欠发达地区打造绿色畜产品产业链的现状和面临问题出发,探究如何解决绿色畜产品产业链发展中面临的金融供应链不足问题。

吴孔佳[4](2021)在《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位于我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环境屏障,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全国的生态安全。随着新世纪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草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草畜不平衡、草地生产力下降,探索适合内蒙古草原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域,调查四个牧业旗(市)家庭牧场的具体经营情况,选取典型牧户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其经营模式的收支状况,从中选择出具有较好效益的经营模式;并在对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呼伦贝尔草原和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两个研究区域进行横向比较,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进行分析,力求探索出最适合该类型草地的经营模式。通过研究发现:(1)2019年牧业四旗(市)家庭牧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东珠穆沁旗地处草甸草原区域,天然草场面积大,产草量多,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经济收入最高;锡林浩特市、镶黄旗位于典型草原区域,交通条件便利,家庭牧场除畜牧业之外,还可以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等其它产业来增加收入,整体收入处于较高水平;苏尼特左旗所属的荒漠草原区域天然草场生产力低下,饲草资源贫乏,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家庭牧场规模小,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最低。(2)在对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东乌珠穆沁旗家庭牧场是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锡林浩特市和镶黄旗是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苏尼特左旗是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经比较分析,认为锡林浩特市与镶黄旗的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综合效益最好。(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三个地区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得出在草甸草原区域采用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典型草原区域采用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两种经营模式时,综合效益最好。

符旺[5](2021)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季节性、区域间的饲草供需矛盾加剧,在饲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拟探讨一种跨区域饲草企业经营模式,以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增绿和企业增效,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保护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两地饲草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并使用筛选的草业产业化效益评价指标分析调研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使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典型饲草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呼伦贝尔市饲草资源不足,牧民的饲草料支出占畜牧业支出50%以上,购买饲草料的需求与意愿不断加强;(2)锡林郭勒盟的饲草交易以私人贩草为主,呼伦贝尔市以饲草企业为主,发展机会更多,两个盟市饲草企业的综合效益都较好,均存在资源少与技术差等问题;(3)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企业及其“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4)情景模拟“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前景得SO、WO、ST、WT发展策略,说明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发展是可行的,其“易牧连锁超市”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推广的跨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减轻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畜牧业收益、推进饲草产业产业化建设。

刘阳[6](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石玉成[7](2021)在《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涉及到金融领域,缓解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就是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而具体到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发展的定位上来看,普惠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是支持该地区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的重要抓手。如何发挥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作用?如何推动普惠金融对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的支持?如何提升牧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在阅读相关文献和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向锡林郭勒盟相关金融部分收集了数据。基于以上数据,参考了Sarma的研究结论来衡量影响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三大指标:地理渗透性、金融产品的接触性和使用的效用性,来评估锡林郭勒盟牧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从普惠金融供给现状和需求出发,加以实地调研分析,得出了锡林郭勒盟普惠金融支持牧区振兴现存的一些问题,如“两权”抵押模式发展遇阻、普惠金融对牧区生态优先发展支持不足、牧区普惠金融供给方不良贷款上升、地方财政难以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再贷款的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普惠金融要在锡林郭勒盟牧区实现脱贫攻坚到牧区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找准定位,强化作用,借鉴国内外经验,探寻更多的模式与方法。需要围绕解决牧民抵押品不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牧区金融机构根据牧民需求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加强政银企对接、有效引导牧民的算账理财意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等方面,首先加强牧区支付环境建设,加大普惠金融宣传力度,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其次要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各金融机构协力建立联动机制解决信贷风险。最后要强化普惠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到牧区振兴的有序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实现牧区振兴。

李梦瑶[8](2021)在《牧区工矿业开发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牧区工矿业的复杂面相使得牧民的生计出现困境。发展性社会工作聚焦于生计问题,对于研究牧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具有良好的适切性。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调查资料库(CNMASS)的数据,以牧区工矿业开发的典型区——W旗为个案,在厘清W旗牧民生计制度变迁脉络的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探析牧区工矿业开发背景下牧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牧民整体生计资本匮乏;牧民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生计技能单一、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牧区整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草场数量正在缩减,草场质量逐渐下降,草场资源受到了污染、浪费与破坏;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逐步缩减,传统的牧业生计受到挑战,基础设施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与普及;牧民的金融资本存在收支不平衡的问题,牧民群体面临着低收入、必要性的高支出、高负债的金融风险中;牧民的社会交往网络呈现单一性特点,牧区社区的凝聚力、互助性较弱;在发展性社会工作的逻辑下,本研究从个人层面、社区层面、市场层面、国家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探索出一条适用于牧区牧民可持续生计的道路。

杨清[9](2021)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文中提出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自2011年以来,我国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牧民收入的提高。甘肃省河西走廊,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主要区域之一。甘肃省在实施这一政策过程中,依据区域特点,综合各类因素,制定了差别性的补奖标准。牧民是生态生产力的直接维护者,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牧民既是被补偿的主体,也是“经济人”,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应。本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等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对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于2015-2017年连续3年,每年7月,分别对属于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天祝县、肃南县、民乐县、永昌县、民勤县、古浪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等8个县、22个乡镇、94个村的550户牧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调研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农牧业生产及牧民生计、牧民生态保护意识、牧民对政策的认知和行为响应、政策执行及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牧民政策期望等七个方面。基于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认知、行为响应、参与政策的意愿和满意度,对实施不同补偿标准的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在牧民响应和对政策的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综合效应等方面评价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应。最后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为:1.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各县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在波动中小幅优化,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复合系统的协调可持续进程。该区域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区域异质性,发展水平最高的肃北县得分1.589,最低的民乐县仅得分-0.650。2.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积极。影响牧民行为响应的因素依据程度大小依次为:草地面积、民族、对政策的了解、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规模和对实施政策效果的评价。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青藏高原区,牧民的草地面积和家庭规模是主要因素,该区域牧民对草地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民族、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家庭收入则是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行为响应的重要因素。3.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牧民对补奖政策的平均满意度为68%,但其参与意愿较高。影响牧民对政策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对政策内容的了解、家庭规模、民族和年龄。影响少数民族牧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以及家庭规模。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影响青藏高原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受教育水平和对补偿政策的了解。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对政策作用的评价、对补偿政策内容的了解、对草地的维护以及受教育水平。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综合效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的生态效应最为显着,提升了27.57%,其次为社会效应,提升了19.18%,经济效应最低,仅提升了8.56%。河西走廊各区域政策效应呈现出差异性,生态效应提升幅度最大的为民乐县,社会效应提升最大的为阿克塞县,经济效应提升最大的则为肃北县。从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比较来看,青藏高原区政策实施效应高于西部荒漠草地区。5.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牧民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重要参与者,在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以下建议:(1)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偿标准。(2)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3)以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4)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5)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活方式。(6)统筹系列化改革,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石玉成,邓少华[10](2020)在《锡林郭勒盟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文献研究、走访调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在面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人口数量增长的矛盾,草场荒漠化的情况下,畜牧业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统一,以促进"小农产"与"大市场"的平稳对接,打破诸多制约和束缚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桎梏,加快产业链向下游的延伸,实现从资源型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换,实现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锡林郭勒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锡林郭勒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支持“两牛”产业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兴安盟“两牛”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一)“两牛”存栏数量迅猛增长。
    (二)肉牛生产发展规模化程度显着提高。
    (三)奶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四)牛产业拉动饲草产业协同发展。
    (五)肉牛良种繁育和改良工作持续推进,肉牛产业品牌取得新进展。
    (六)肉牛精深加工、奶食品加工短板加快补齐。
    (七)“两牛”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
三、金融支持“两牛”产业存在“滞险难”
    (一)金融服务相对滞后,综合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
        1. 缺少有效的金融服务手段,制约“两牛”产业发展。
        2. 保险保费高产品少,增信分险能力有待提升。
        3. 担保行业发展滞后,融资主体补充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贷款风险管控压力大,银行有“慎贷”趋势
    (三)牛产业自身“一高、两长、三不足”的原因使得银行“放贷难”
        1.“一高”,即高风险性。
        2.“两长”,即养殖周期长和资金回报周期长。
        3.“三不足”。
四、金融政策支持“两牛”产业发展处于“窗口期”
    (一)人民银行更加精准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窗口指导和政策导向作用
    (二)“点线面”多维度优化金融服务,激发牛产业发展活力
        1. 优化单“点”金融支持,增强服务“两牛”产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推广“链”式金融服务模式,提高牛产业供应链运营效率。
        3. 提升金融集聚效率,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补齐发展短板,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最大化化合合力力效效应应
        1. 创新推出特色保险产品,提升保险服务“两牛”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2. 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四)加强融资主体自身建设,提升自身融资能力

(3)绿色发展背景下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路径探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锡盟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雏形
    (一)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独特优势
    (二)锡盟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状况
二、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现状
三、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模式的具体实践
四、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五、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建议

(4)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草畜平衡
        1.3.2 经营模式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锡林郭勒草原概况
    2.2 锡林郭勒草原牧业四旗(市)概况
    2.3 呼伦贝尔草原概况
    2.4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概况
第三章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分析
    3.1 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现状
    3.2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分析
        3.2.1 经营收入分析
        3.2.2 经营支出分析
        3.2.3 经营收益分析
        3.2.4 经营收支特征
    3.3 锡林郭勒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3.3.1 草甸草原: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
        3.3.2 典型草原: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
        3.3.3 荒漠草原: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3.3.4 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四章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分析
    4.1 基本概况对比
        4.1.1 自然地理概况对比
        4.1.2 社会经济概况对比
    4.2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现有经营模式
        4.2.1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4.2.2 呼伦贝尔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4.2.3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4.3 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
        4.3.1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4.3.3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效益比较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5.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2020年11月牧户调查问卷
致谢

(5)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1.2.2 饲草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查阅与数据收集
    2.2 实地调研
    2.3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2.4 SWOT与PEST情景分析
第三章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对比分析
    3.1 草地资源利用与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对比分析
        3.1.1 呼伦贝尔草原
        3.1.2 锡林郭勒草原
        3.1.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2 牧民生产、生活收支状况调研与分析
        3.2.1 呼伦贝尔草原
        3.2.2 锡林郭勒草原
        3.2.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3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饲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对比分析
        3.3.1 呼伦贝尔草原
        3.3.2 企业案例分析
        3.3.3 锡林郭勒草原及两地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草都企业效益分析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3 易牧连锁超市
        4.3.1 易牧连锁超市概况
        4.3.2 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效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草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分析
    5.1 呼伦贝尔市饲草产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草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5.2.1 企业优势因素分析
        5.2.2 企业限制因素分析
    5.3 草都入驻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2.国内综述
        3.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四)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可能的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普惠金融
        2.乡村振兴
        3.牧区振兴
    (二)理论基础
        1.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三、普惠金融产生历程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普惠金融产生历程
        1.小额信贷阶段
        2.微型金融阶段
        3.普惠金融阶段
    (二)国内普惠金融发展
        1.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2.国内普惠金融发展主要举措
        3.国内普惠金融发展成效
    (三)国内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
        1.“政府+银行+保险”的宁波模式
        2.河南省金融扶贫“卢氏模式”
        3.通辽市“党群服务中心+助农金融服务点”模式
        4.“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
    (四)国内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成功模式的借鉴意义
四、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现状
    (一)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对普惠金融的需求
        1.“绿化产业”的普惠金融需求
        2.“优先生态”的普惠金融需求
        3.“传承文明”的普惠金融需求
        4.“均衡服务”的普惠金融需求
        5.“团结富裕”的普惠金融需求
    (二)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供给现状
        1.农发行助力“绿化产业”
        2.农商行促进“均衡服务”
        3.农信社助力“传承文明”
        4.农信社助力“团结富裕”
        5.农行和农商行助力脱贫攻坚
    (三)锡林郭勒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1.指标体系构建
        2.计算过程
        3.实证结果分析
五、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存在的问题
        1.普惠金融对牧区“优先生态”的支持不足
        2.牧区普惠金融供给方不良贷款上升
        3.牧区普惠金融需求方内生动力不足
        4.地方财政困难,再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5.两权抵押贷款发展瓶颈和难题
    (二)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的问题原因分析
        1.地域广阔且居住分散
        2.银行的抵押物监管困难
        3.牧民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后
        4.地方财政收入难以补贴银行普惠性业务
六、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金融科技在牧区信贷中的作用
    (二)推动牧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支付环境建设,加大普惠金融宣传力度
    (四)政府银行保险共同建立联动机制解决信贷风险
    (五)强化普惠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到牧区振兴有序衔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牧区工矿业开发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牧区工矿业开发研究
        (1)国外关于牧区工矿业开发的研究
        (2)国内关于牧区工矿业开发的研究
        1.3.2 内蒙古牧区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1.3.3 发展性社会工作研究
    1.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1.5.1 研究方法
        1.5.2 概念界定
        (1)可持续生计
        (2)发展性社会工作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二、牧民生计的政策与制度背景
    2.1 W旗简介
        2.1.1 W旗旗情概况
        2.1.2 W旗经济概况
    2.2 W旗牧业政策的变革
        2.2.1 游牧制度
        2.2.2 牧业土改
        2.2.3 合作化运动
        2.2.4 草畜双承包
        2.2.5 “双权一制”
        2.2.6 草原生态保护制度
    2.3 小结
三、牧区工矿业开发背景下牧民可持续生计现状
    3.1 W旗工矿业开发概况
    3.2 牧户生计概况
        3.2.1 样本人口学分析
        3.2.2 牧民生计资本现状分析
        (1)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2)自然资本现状分析
        (3)物质资本现状分析
        (4)金融资本现状分析
        (5)社会资本现状分析
    3.3 小结
四、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牧民生计问题审视
    4.1 牧区工矿业开发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4.1.1 人力资本的双层脆弱
        4.1.2 自然资本的严峻考验
        4.1.3 物质资本的相对匮乏
        4.1.4 金融资本的持续压力
        4.1.5 社会资本的逐渐消退
    4.2 发展性社会工作促进牧民可持续生计的策略分析
        4.2.1 个人层面:增能与赋权相结合
        (1)增能
        (2)赋权
        4.2.2 社区层面:社区营造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4.2.3 市场层面:社会投资与借贷机制相结合
        4.2.4 国家层面:综合干预与补奖福祉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区域
    1.3 研究前提
        1.3.1 “经济人”
        1.3.2 “社会人”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
        1.5.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1.5.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5.4 比较分析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生态伦理理论
    2.2 国外生态补偿内涵及实践模式
        2.2.1 国外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2.2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2.3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模式
    2.3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3.1 国内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3.2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1 河西走廊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3.1.2 PESREn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3.1.3 PESREn复合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
    3.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3.2.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3.2.3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3.3 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民参与行为特征分析
    4.1 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4.1.2 调查区域概况
        4.1.3 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4.2 牧民的社会特征
    4.3 牧民的经济特征
    4.4 牧民的生态意识
    4.5 牧民对政策的认知
    4.6 牧民的生产行为
    4.7 草地流转与牧民移民倾向
    4.8 政策的监管
    4.9 牧民对政策的评价和期望
    4.10 小结
第五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5.1.1 变量选取
        5.1.2 研究方法
        5.1.3 模型检验
    5.2 牧民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2.1 牧民行为响应
        5.2.2 影响因素
    5.3 牧民行为响应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6.1.1 变量选取及描述
        6.1.2 研究方法
        6.1.3 信度和效度分析
    6.2 牧民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2.1 牧民的满意度
        6.2.2 影响因素
    6.3 牧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6.3.1 青藏高原区
        6.3.2 西部荒漠草地区
        6.3.3 少数民族地区
    6.4 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分析
    7.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方法
        7.1.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7.1.2 研究方法
    7.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测度
        7.2.1 经济效应
        7.2.2 生态效应
        7.2.3 社会效应
        7.2.4 综合效应
    7.3 小结
第八章 基于牧民需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优化对策建议
    8.1 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奖标准
    8.2 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
    8.3 以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养殖相结合
    8.4 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
    8.5 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
    8.6 以系列化改革为手段,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第九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9.1 讨论
    9.2 结论
    9.3 创新点
    9.4 下一步研究计划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草原生态补偿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10)锡林郭勒盟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农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1.2 畜产品深加工初步取得成效
    1.3 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2 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2.2 牧民生产性投入持续增加,增收不稳定
    2.3 企业与牧民生产发展资金不足
    2.4 草原的科学利用与牧民的增产增收矛盾尚未解决
3 推进锡林郭勒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 全面提升农畜产品质量
    3.2 实施农牧业品牌战略
    3.3 金融服务助力“三牧”发展
    3.4 促进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延伸
    3.5 加强良种引进与繁育体系建设
    3.6 实现现代畜牧业与生态效益的耦合发展
4 结语

四、锡林郭勒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支持“两牛”产业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J]. 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中心支行课题组,赵子平,张艳红. 北方金融, 2021(12)
  • [2]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 额尔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绿色发展背景下金融支持绿色畜产品产业链构建的路径探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J]. 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课题组,姜波. 北方金融, 2021(06)
  • [4]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D]. 吴孔佳.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D]. 符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7]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研究[D]. 石玉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8]牧区工矿业开发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D]. 李梦瑶.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D]. 杨清. 兰州大学, 2021(09)
  • [10]锡林郭勒盟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 石玉成,邓少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06)

标签:;  ;  ;  ;  ;  

锡林郭勒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