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小怀的脚步,如何借世界的知识——从王姬的田园诗风看

萧小怀的脚步,如何借世界的知识——从王姬的田园诗风看

一、萧萧怀抱足 何藉世人知——从王绩的山林田园诗透视其文心与文体(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1](2012)在《唐代教育与文学》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唐代教育与文学的关系。在唐代,教育和文学均处于昌盛发达时期,教育以或隐或显的方式作用于文人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他们具备文学创作能力的必要前提,因而也是影响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一极。第一章,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与文人群体的扩大。在教育制度方面,唐代有中央和地方的两级官学制以及合法化和多样化的私学。与此同时,唐代具备有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教育制度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唐代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其显着表现是教育受众的增加和教育普及面的扩大,这是导致唐代文人群体扩大的重要成因。第二章,唐代教育思想与文人及文学。尊圣崇儒是唐代的基本教育思想,唐初这一思想的提出强化了部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儒道自任意识,加剧了其人生矛盾,使他们的作品充满张力。高宗后期和武后时期,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尊圣崇儒教育思想被有意淡化,官僚系统对人才的需求使教育与仕进紧密结合,教育思想中功利的一面尤为凸显,这对文人进取意识的强化产生了一定影响。盛唐社会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较多,社会能吸纳的人才相对较少,教育培养的人才多为礼乐之士,官僚系统更需要吏能之士,教育思想和教育结果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士人的人生理想和实际遭遇因为这些矛盾出现错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复杂的心态。中晚唐士人从科举与教育关系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反思,这些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唐代教育思想,但所提出的改革策略很难实施,只是更进一步明确了中晚唐教育的困境。复古思潮中复兴“师道”的思想,是这种反思的延续,它力图发掘教育传承儒家道统的独立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知识阶层对唐王朝的心理认同。儒道传承的落空以及对政权认同的淡化使知识分子进退失据,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无所依凭的游移心态。第三章,唐代经学教育对文学的影响。唐代经学教育有完整的体系。太宗时期和高宗前期,官方经学教材《五经正义》的编纂使经学简化,教材统一,加以科举试帖经的要求,使得章句成为记诵对象,儒家经典作为语言和典故材料融入文人的知识储备库从而进入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盛唐时期经学教育偏重于《孝经》,强调伦理,这与此一时期雅正雄浑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一定关联。安史乱后经学教育重心下移,由中央官学主导转而为私学中士人主导,这带动了士人在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中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使用以表达士人在社会思想领域探索的诗文中文与道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同时为诗为文努力创新,很少蹈袭前人。第四章,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发展。唐代文学教育的兴起有这一时期独有的成因,唐前文学在形式和技巧上的发展、唐代好文风尚的浸染以及科举取士重文学的刺激都是重要因素。唐代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类书、《文选》和诗格等,文学教育的具体活动就是依托于这些文学教育内容传承文学知识和创作经验,它具有从语言材料到声律规则再到技巧门径的明显上升的层次性,这导致在文学教育和学习方式上也体现出从阅读积累到模仿熟练再到体会感悟的逐级提高的过程。唐代文学教育的内容在唐人的创作中留下了较为鲜明的印迹,在内容的借鉴、题材的取资、典故的吸纳、对偶的采用方面最为明显。第五章,唐代童蒙教育与儿童诗。唐代之所以出现众多杰出的文学家,与他们自幼接受过良好教育密不可分。本章从考察唐代有代表性的三部蒙书——《蒙求》、《太公家教》和《兔园策府》入手探讨唐代蒙书与童蒙教育的关系,并进而对中原内地和敦煌地区这两大童蒙教育版块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者三方面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地迥然有别的童蒙教育使他们各自的诗歌创作所发生的构思上的精巧与随意,题材上的狭窄与丰富,语言上的文雅与通俗,表现手法上的多样与单一的变化。第六章,唐代女性教育与女性的文学活动。唐代教育的普及使女性成为受教育群体的一部分。本章从唐代现存两部女教书——《女孝经》和《女论语》切入,藉以考察唐代女性教育的内容以及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诗歌教育的特有方式和女红教育的共同作用,使女性诗歌中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仿作和女性书写特质;经史教育之于女性创作最显着的影响是女性诗歌中经史语典的大量化用;道德礼法是唐代女性最重要的教育内容,这表现在道德礼法内容在她们的诗歌中频繁出现。唐代女性受教育的成效,除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之外,妓女传唱和寡母教孤也是两种与唐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展示方式。第七章,唐代留学生教育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作用。唐代教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接收留学生是其最显着的表现。与此相适应,唐代也形成了成熟完备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唐代特设宾贡科以满足留学生在唐及第的愿望,对于宾贡及第的留学生,在管理上也给予了很大的宽松度。留学生在唐期间与唐代文人多有诗歌交往,这不仅密切了唐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而且对双方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本国教育体制构建和汉文学发展两个领域。第八章,书院初兴与中晚唐士人转型及儒学复兴。“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从藏书、授徒和地点三个方面考察,真正具有教育性质的书院实源于山林寺院。唐五代书院主要由地方士人和地方家族创办,这折射出唐五代时期士从世家大族向地方士人转型的特征。此外,唐五代书院还初步表现出与当时学术思想潮流的密切关联。习业书院的士人习古文,读经典,又不限于章句,自觉阐发儒经精义以求救世治乱,这既凸显了儒家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强烈的拯时淑世精神,也反映出崛起于书院的地方士人受到了当时儒学复兴这一时代新风气的影响。

王润格[2](2012)在《唐代田园诗概观》文中研究说明尽管田园诗研究一直比较发达,但因未形成明确的概念界定而众说纷纭,导致出现不少问题和矛盾。农事诗、悯农诗、田家诗甚至某些山水诗被混为一谈。文章认为田园诗从产生之日起,就应专指那些讴歌宁静优美的农村生活的诗篇,其实质在于文人的娱情养心、平衡情感。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田园诗的发展历史,在比较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此概念的内涵等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以史为线索,对唐代各期各家田园诗的思想内容等一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提炼出了几个普遍的田园意象:竹篱茅舍、鸡鸣狗吠、菊花壶酒、渔樵耕读、牧童黄牛。进而指出唐“田园诗”实质上是唐代文人在仕途疲累之时,放眼农村,驰骋想象,用他们的诗人之眼,看他们愿意看的农村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然后创造出的一个怡心养神的精神家园。这座精神家园宛如纯美的空中楼阁,从现实的农村拔地而起,既矗立于文人的仕途之外,又矗立于文人脆弱的内心。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平衡情感、怡情养心。但与陶渊明真纯朴野的田园诗相比,唐人的田园诗更像被化肥催出的大棚菜,虽枝壮叶肥,色泽鲜美,味道却差了很多。

周秀荣[3](2007)在《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对建国以来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主要从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发展历程(三个发展阶段)、研究的基本格局(整体研究和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指出近六十年来唐代田园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整体研究不够全面、深入;作家作品研究极不均衡;研究选题重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定模糊等。

吴林[4](2005)在《王绩思想及其诗歌简析》文中指出王绩在唐代文学史尤其是初唐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着力探讨王绩思想以及诗歌中一些鲜有人论及的方面,并进行了一些非常粗浅的梳理与论述,以期还王绩思想以及诗歌一个更为接近原生态的阐释。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绪言 在展开正文之前,笔者首先在绪言中对王绩研究的现状予以了简单的勾勒。历来对于王绩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生平考证、文集整理、思想研究和诗歌研究四个部分。前辈学者,创见颇丰。高山仰止,不敢掠美。 二、王绩其人及思想 笔者从三个方面对此予以阐释:第一个方面是王绩人生历程述评。本文特于此将其进行重新阐释,是希望在融汇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原王绩的人生历程以及思想状况,力图使其更为丰满与真实,从而有利于对王绩思想与诗歌的深入阐释:第二个方面是王绩玄学初论。王绩身处佛学兴盛而玄学式微的隋唐更迭之际,却特立于当世,对玄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吸纳,并形诸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本文试图从玄学这一角度予王绩思想一个全新的阐释。玄学对他来说既是一个感悟人生的视角,又是一个进退行减的标准,更是一个立身处世的宗旨。而玄学在王绩身上再现出魏晋时的光辉,本身便兼具了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双重意义;第三个方面是王绩的生命观。他的生命观作为其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呈现出一种复杂化的倾向,而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所不足。 三、王绩诗歌分析 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方面着重论述王绩笔下的田园与山水。这是王绩诗歌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以下两点特色:首先,王绩山水与田园意象并生于诗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王绩所居住的“山居”性质决定的。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山居”式田园是世袭祖业,田园连山带谷,景色宜人。所以在他的诗作中,田园与山水并生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山水与田园的旨趣有所不同。王绩的诗作中,田园有陶诗的风韵,山水有大谢的痕迹。这种复杂性与过渡性特征,使得王绩诗歌被赋予了超出其自身的价值。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王绩的诗歌是最早结合了山水与田园两种题材并进行了真正创

李娟[5](2003)在《萧萧怀抱足 何藉世人知——从王绩的山林田园诗透视其文心与文体》文中指出初唐诗坛上泛滥着浮华艳丽的粱、陈宫廷余风,而王绩却以清淡自然的诗风特立独行于其间。他的诗歌极少反映时代变迁的动荡离乱,多为对山林田园的冷静描画。尽管王绩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不甚大,但他那些率真平易的山林田园诗,相比较在初唐诗坛上曾繁荣一时的奉和应制的诗歌,无疑是更有价值的。文章立足于诗歌创作中文心对文体的制约和影响这一角度关照王绩的诗歌创作,以揭示其诗歌的独特之美。

二、萧萧怀抱足 何藉世人知——从王绩的山林田园诗透视其文心与文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萧萧怀抱足 何藉世人知——从王绩的山林田园诗透视其文心与文体(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教育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唐代教育与文学:结合的契机
第一节 教育与文学: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节 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第三节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与文人群体的扩大
第一节 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的表现
    一、 教育受众的增加
    二、 教育普及面的扩大
第二节 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的成因
    一、 教育制度
    二、 政治环境
    三、 经济状况
    四、 书籍流通
第三节 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背景下的文人实况
    一、 有关唐代文学家接受教育状况的史料
    二、 唐代文学家受教育途径及阶层分布统计
    三、 统计结果的分析
本章结论 第二章 唐代教育思想与文人及文学
第一节 唐初“尊圣崇儒”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文人及文学
    一、 “尊圣崇儒”教育思想的确立及主要特点
    二、 “尊圣”与唐初文学观念
    三、 “崇儒”与文人的人生矛盾
第二节 高宗武后时期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与文人的进取意识
    一、 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二、 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具体表现和时代特点
    三、 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与文人的进取意识
第三节 盛唐教育思想的社会处境与文人的境遇
    一、 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教育的重新繁荣
    二、 教育与仕进矛盾的凸显
    三、 教育供给人才和社会需求人才之间的悖反
    四、 教育思想和现实的矛盾与盛唐文人心态的一个面向
第四节 中晚唐教育思想的变化与文人的游移心态
    一、 中晚唐教育思想的反思和困境
    二、 复古思潮中对教育价值的发掘
    三、 教育思想的多重矛盾与文人的游移心态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唐代经学教育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初唐经学教育内容的统一及对文学的影响
    一、 《五经正义》的编纂与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二、 经学教育内容的统一与初唐诗文语言
    三、 经学教育内容的统一与初唐文人的人生道路
第二节 盛唐经学教育的新诉求与文风之变
    一、 经学教育的“明理”目标
    二、 御注《孝经》与经学教育伦理性的强化
    三、 经学教育的“明理”诉求与文风的“崇雅黜浮”
第三节 中晚唐经学教育与文学中的创新
    一、 中央官学中经学教育的衰落
    二、 私学中经学教育的发展
    三、 经学教育重心的下移与中晚唐文学中的创新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唐代文学教育兴起的原因
    一、 唐前文学的高度发展
    二、 唐代好文风尚的浸染
    三、 科举取士重文的刺激
第二节 唐代文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一、 唐代文学教育的内容
    二、 唐代文学教育的方式
第三节 唐代文学教育内容在唐人创作中的印迹
    一、 内容的借鉴
    二、 题材的取资
    三、 典故的吸纳
    四、 对偶的采用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唐代童蒙教育与儿童诗
第一节 唐代蒙书考述
    一、 《蒙求》
    二、 《太公家教》
    三、 《兔园策府》
第二节 唐代中原内地与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的比较
    一、 教育内容
    二、 教育途径
    三、 教育者
第三节 唐代中原儿童诗与敦煌学郎诗的异同及教育成因论析
    一、 构思:精巧与随意
    二、 题材:狭窄与丰富
    三、 语言:文雅与通俗
    四、 表现手法:多样与单一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唐代女性教育与女性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唐代女教书考论——兼论唐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一、 《女孝经》考论
    二、 《女论语》考论
    三、 唐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唐代女性教育与女性的诗歌创作
    一、 唐代女性诗歌教育与女性诗歌中的仿作和女性书写特质
    二、 唐代女性经史教育与女性诗歌中的经史语典
    三、 唐代女性道德礼法教育及其在女性诗歌中的体现
第三节 唐代女性教育成效的别样展示方式:女性的其他文学活动
    一、 妓女传唱
    二、 寡母教孤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唐代留学生教育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作用
第一节 唐代教育的开放性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一、 唐代教育开放性特征形成的背景及具体表现
    二、 唐代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节 唐代留学生与宾贡科
    一、 “宾贡”意涵的演变
    二、 唐代宾贡科考论
    三、 唐代宾贡科及第留学生之去向
第三节 唐代留学生与唐代文人的诗歌交往
    一、 以晁衡为代表的日本留学生与盛中唐文人的诗歌交往
    二、 以崔致远为代表的新罗留学生与晚唐文人的诗歌交往
    三、 唐代留学生与唐代文人的诗歌交往之于双方文学创作的意义
第四节 唐代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作用
    一、 唐代留学生群体对本国教育的贡献
    二、 唐代留学生群体对本国汉文学发展的作用
本章结论 第八章 书院初兴与中晚唐士人转型及儒学复兴
第一节 萧瑟中的新希望——书院起源名与实
    一、 书院之名的出现
    二、 书院之实的肇端
第二节 从官学到私学——书院与中晚唐士人转型
第三节 从山林寺院到书院——书院与儒学复兴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河汾之学几个问题新探 附录二:唐代童子科考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唐代田园诗概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田园诗意义内涵以及源流研究
    二、 唐代田园诗研究的整体格局
    三、 唐代田园诗个案研究
    四、 唐代田园诗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五、 研究方法与目标
第一章 田园诗源流与内涵辨析
    第一节 田园诗源流与内涵
        一、 田园诗的起源与发展
        二、 田园诗人之宗——陶渊明
        三、 田园诗内涵与外延界定
    第二节 田园诗概念辨析
        一、 与山水诗、隐逸诗
        二、 与农事诗、悯农诗及田家诗
第二章 唐代田园诗发展概况
    第一节 初唐田园诗
        一、 王绩的田园诗
        二、 刘希夷、王勃、卢照邻、宋之问的田园诗
    第二节 盛唐田园诗
        一、 孟浩然的田园诗
        二、 王维的田园诗
        三、 储光羲的田园诗
        四、 杜甫的田园诗
    第三节 中唐田园诗
        一、 元结的田园诗
        二、 韦应物的田园诗
        三、 刘长卿、钱起的田园诗
        四、 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的田园诗
        五、 李德裕的田园诗
    第四节 晚唐田园诗
        一、 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的田园诗
        二、 吴融、徐寅的田园诗
第三章 唐代田园诗的模式
    第一节 田园意象群
        一、 竹篱茅舍鸡鸣狗吠
        二、 菊花壶酒
        三、 渔樵耕读
        四、 牧童黄牛
    第二节 梦入桃源好栖心——中国文人的田园迷梦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王维研究
2.孟浩然研究
3.其他作家研究
    第一, 整体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
    第二, 作家作品研究也极不均衡。
    第三, 研究选题重复,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 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定模糊。

(4)王绩思想及其诗歌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上编 王绩生平及思想
    (一) 王绩人生历程述评
    (二) 王绩玄学初论
    (三) 王绩的生命观
下编 王绩诗歌分析
    (一) 王绩笔下的田园与山水
    (二) 王绩酒诗分析
    (三) 王绩诗歌的美学意义
    (四) 王绩诗歌渊源试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萧萧怀抱足 何藉世人知——从王绩的山林田园诗透视其文心与文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屏居独处,心实怀忧:以清静之山林慰藉失意情怀
二、敛尽锋芒,无为自保:以天然之妙笔勾勒清朗山水
三、孤傲出尘,独秀山林:以寂寞之诗心塑造隐士形象

四、萧萧怀抱足 何藉世人知——从王绩的山林田园诗透视其文心与文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教育与文学[D]. 郭丽. 南开大学, 2012(06)
  • [2]唐代田园诗概观[D]. 王润格. 青海师范大学, 2012(04)
  • [3]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述评[J]. 周秀荣.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 [4]王绩思想及其诗歌简析[D]. 吴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5)
  • [5]萧萧怀抱足 何藉世人知——从王绩的山林田园诗透视其文心与文体[J]. 李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4)

标签:;  ;  ;  ;  ;  

萧小怀的脚步,如何借世界的知识——从王姬的田园诗风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