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人均GDP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唐明,周涵杰,许文涛,陈莹[2](2021)在《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万元GDP用水量"指标是我国现行衡量节水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该指标在反映不同地域用水结构和各产业用水效率不均衡性上存在不足;区域GDP的快速增长会掩盖部分低效率用水对象。本文通过"生活、生态、生产"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用水结构的分析与调整,基于"生产用水结构"构建了新的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测度——"万元GDP综合用水量"。以2019年全国省级区划用水为例,通过指标相关性、基于"K-均值"聚类与系统聚类的等级划分及集合相似度分析等方法,对"新测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展现了"新测度"在综合反映区域内部不同产业用水效率上的优势。最后,运用"新测度"总结了2019年度中国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新测度"能够更好地体现不同产业的用水效率差异,在综合反映区域用水效率上存在优势;我国第一产业及部分高耗水的第二产业用水效率偏低,是制约区域用水水平的关键因素,"新测度"给予他们应有的权重,有利于各地更好地识别低效用水对象,加强对重点节水工作的把握;空间分异分析显示:京津、贵州及黄河下游省份等资源型或工程型缺水地区的产业用水效率较高;新疆、西藏及北方经济欠发达省份的产业用水效率较低,节水潜力很大;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以及安徽、湖南、江西等中部省份的农业用水效率偏低,比同类型省份有着更大的节水空间。
杜平[3](2021)在《浙粤省域发展竞争优势比较》文中指出作为全国发展排头兵,浙粤两省可以互相借鉴补短板,发挥相对优势拉长板,瞄准长远锻新板,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省域承上启下,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支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通过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竞争力决定着国家综合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乃至国际地位。
吕向群[4](2021)在《玉溪,为什么能?》文中认为开栏语:中国共产党玉溪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此次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全市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建设好滇中崛起增长极、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区,谱写玉溪社会?
杨磊[5](202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价格测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确定新疆补充耕地指标的调剂价格与调节系数,本文依据国务院发布的《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跨省域补充耕地标准,将全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水平及耕地质量与新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差值方法得到了相对于三档0.5的调节系数,相对于四五档1.0的调节系数;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中规定的对农用地的分级标准,得出新疆耕地等别主要集中在10~12年等,位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以西北向东南的方向递增,南北疆各自呈环状分布,且南疆地区的耕地自然等别总体高于北疆。
张明,马永春[6](2021)在《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趋势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7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丰硕的人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我国人口发展进入重要转折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浙江省人民政府[7](2021)在《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及“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省人大常委会:根据会议要求,现将"十三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及"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报告如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全省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实施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突出"四个强省"工作导向,建设"六个浙江",
孙蕾[8](2021)在《财政支出对中国省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翟梦瑜[9](2021)在《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现代城市“病”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解析城市系统管理多过程、多要素、多重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量化各过程与要素间的互动效应,表征多维风险对不同尺度城市系统的影响,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制约城市系统管理方案有效性的关键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好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和优化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和多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能源、环境、经济、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全链条的“数据收集-现状评估-风险识别-责任预判-决策管理”系统评价和城市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具体地,本文通过13个案例研究,解释上述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责任划分和集成管理等问题。城市代谢系统多要素复杂性辨识方面:1)考虑不同能源使用形式(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广东省能源代谢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广东省城市能源代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通过回顾性分解(1997-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35年),从供应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回顾能源代谢变化并预测广东省未来能源系统发展风险;3)识别水利工程对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的影响,以提供水利工程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4)采用自上而下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废问题的管理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集成优化管理;5)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制定不同视角(供应、生产、消费)下中国地区产业级别的具体碳排放清单。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方面:1)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环境现状进行区域间的创新聚类,识别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问题;2)以南方电网为例,模拟随着大规模电力运输而转移的碳减排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3)模拟国家电能替代政策的干预下,输电网络体现的跨区域碳排放转移问题;4)量化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以实现中国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综合管理;5)考虑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地区的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的复杂关系,并探究三者的协同治理方式。多尺度城市系统集成管理方面:1)模拟广东省阶梯碳税政策对本省和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2)分析中国碳政策(两阶阶梯碳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对系统的交互效应;3)探究贸易战背景下,考虑环境约束情境下的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城市代谢的概念,整合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了涵盖城市、多区域与国家三个尺度的城市系统管理模型,探讨了城市系统管理面临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系统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结果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于靓[10](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效应研究 ——基于出口贸易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下,我国制造业发展要求已从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在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增速放缓,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亟待寻找新的增长点,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恰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山东省迎来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是我国基于当前国际区域合作的背景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提出以来,中国同“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关系不断增强,山东省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和贸易大省,具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基础和雄厚实力。山东省应把握这一对外开放机遇,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研究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结合山东省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探究“一带一路”助推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路径和机理,为山东省有针对性地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大体包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并对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指标体系以发展基础、过程和效果为视角,涵盖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系统,采用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算;从总体规模、商品结构和贸易地区三方面对山东省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贸易推动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理论与路径探讨,将其归纳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引入出口规模、出口质量和出口结构变量,建立相关实证模型,对提升效应进行检验;对如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二、我省人均GDP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人均GDP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文献分析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国内文献分析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
3.2.2 生态产品价值 |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
4.1 三江源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自然条件 |
4.1.3 社会经济条件 |
4.1.4 生态地位 |
4.1.5 生态保护 |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
5.1.2 问卷基本情况 |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
5.1.4 描述性统计 |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
5.2.1 问卷基本情况 |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
5.2.3 描述性统计 |
5.2.4 空间交叉分析 |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
6.1.1 生态农畜产品 |
6.1.2 淡水资源产品 |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
6.2.3 绿电交易现状 |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3)浙粤省域发展竞争优势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两省资源禀赋异同与战略契合 |
广东拥有总量与能级发展相对优势 |
浙江拥有高质量与均衡发展相对优势 |
(4)玉溪,为什么能?(论文提纲范文)
开栏语: |
玉溪人均GDP缘何能在西南五省(区、市)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
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玉溪有何优势? |
绘就一幅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 |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价格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与方法 |
2.1 数据 |
2.1.1 GDP数据 |
2.1.2 耕地质量数据 |
2.2 方法 |
2.2.1 比较法 |
2.2.2 累加测算法 |
2.2.3 累加法 |
2.2.4 系数调节 |
3 结果分析 |
3.1 经济水平分析 |
(1)GDP总量比较 |
(2)人均GDP比较 |
3.2 耕地质量分析 |
4 结论 |
(6)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趋势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科学普查确保数据精准全面 |
江苏人口发展呈现新亮点 |
江苏各地域人口发展态势 |
江苏人口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压力 |
(9)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城市代谢概念的历史与演变 |
1.2.2 城市代谢的核算与模型方法发展 |
1.2.3 城市系统的范围研究 |
1.2.4 城市系统的管理研究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城市代谢系统多元复杂性协同识别 |
2.1 问题阐述: 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投入产出分析 |
2.2.2 生态网络分析 |
2.2.3 多元统计分析 |
2.3 案例一: 基于不同能源使用形式的广东省动态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
2.3.1 引言 |
2.3.2 模型建立 |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4 主要结论 |
2.4 案例二: 未来能源系产业级预测与互动风险评估 |
2.4.1 引言 |
2.4.2 模型建立 |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4 主要结论 |
2.5 案例三: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分析 |
2.5.1 引言 |
2.5.2 模型建立 |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4 主要结论 |
2.6 案例四: 基于逐步聚类假设提取模型的中国三废治理 |
2.6.1 引言 |
2.6.2 模型建立 |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6.4 主要结论 |
2.7 案例五: 中国地区三视角多层次产业级的具体碳排放清单 |
2.7.1 引言 |
2.7.2 模型建立 |
2.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7.4 主要结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 |
3.1 问题阐述: 环境不平等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
3.2.2 网络平衡方法 |
3.2.3 多元统计分析 |
3.3 案例一: 集群规模下的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分析 |
3.3.1 引言 |
3.3.2 模型建立 |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4 主要结论 |
3.4 案例二: 南方电网碳排放转移轨迹下的具体环境责任分配 |
3.4.1 引言 |
3.4.2 模型建立 |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4 主要结论 |
3.5 案例三: 电能替代政策干预下的输电网络中体现的跨区域碳转移 |
3.5.1 引言 |
3.5.2 模型建立 |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4 主要结论 |
3.6 案例四: 中国地区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研究 |
3.6.1 引言 |
3.6.2 模型建立 |
3.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6.4 主要结论 |
3.7 案例五: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关系的经济模拟 |
3.7.1 引言 |
3.7.2 模型建立 |
3.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7.4 主要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系统交互式生态环境经济均衡优化管理 |
4.1 问题阐述: 城市系统管理 |
4.2 研究方法 |
4.2.1 系统优化模型 |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4.3 案例一: 阶梯碳税清单下的多级区域均衡联动响应分析 |
4.3.1 引言 |
4.3.2 模型建立 |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4 主要结论 |
4.4 案例二: 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交互均衡分析 |
4.4.1 引言 |
4.4.2 模型建立 |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4 主要结论 |
4.5 案例三: 贸易战背景下的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管理 |
4.5.1 引言 |
4.5.2 模型建立 |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4 主要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贡献与创新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荣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一带一路”倡议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效应研究 ——基于出口贸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 |
2.1.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2.1.2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
2.1.3 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对策研究 |
2.2 出口贸易与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2.1 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 |
2.2.2 出口贸易与产业发展 |
2.3 山东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水平的测度分析 |
3.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制造业发展质量衡量指标的选取 |
3.1.2 制造业发展质量评价分析模型的构建 |
3.2 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及对比分析 |
3.2.1 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2 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评价 |
3.2.3 我国主要省份制造业发展质量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东省对“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产品出口现状 |
4.1 制造业产品范围及“一带一路”国家范围的确定 |
4.1.1 制造业产品范围 |
4.1.2 “一带一路”国家范围 |
4.2 山东省制造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现状 |
4.2.1 出口规模 |
4.2.2 出口地区 |
4.2.3 出口结构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机理分析 |
5.1 规模效应 |
5.1.1 规模经济效应 |
5.1.2 资源重置效应 |
5.1.3 成本节约效应 |
5.2 贸易结构效应 |
5.2.1 商品结构先导效应 |
5.2.2 区域结构优化效应 |
5.2.3 垂直溢出效应 |
5.3 技术创新效应 |
5.3.1 市场需求扩大效应 |
5.3.2 资本积累效应 |
5.3.3 出口学习效应 |
5.3.4 竞争激励效应 |
5.3.5 水平溢出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实证研究 |
6.1 模型设定与说明 |
6.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6.2.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6.2.2 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发展质量各维度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省人均GDP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A]. 唐明,周涵杰,许文涛,陈莹. 2021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论文集, 2021
- [3]浙粤省域发展竞争优势比较[J]. 杜平. 浙江经济, 2021(09)
- [4]玉溪,为什么能?[N]. 吕向群. 玉溪日报, 2021
-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价格测算研究[J]. 杨磊. 国土资源情报, 2021(08)
- [6]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趋势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 张明,马永春. 群众, 2021(14)
- [7]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及“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J].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人大(公报版), 2021(01)
- [8]财政支出对中国省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影响研究[D]. 孙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9]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D]. 翟梦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10]“一带一路”倡议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效应研究 ——基于出口贸易视角[D]. 于靓.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