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下一代数据语音网(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霞[1](2020)在《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宁东矿区(以下简称矿区)拥有厂矿及衍生单位40余个,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布广阔,矿区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受外界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日趋显着,近几年矿区大量新业务和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全趋向于IP以太网方向,原有IP以太网采用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光纤直驱模式进行传输,通信线网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虽可高效传输,但业务不受保护,各类施工导致光缆中断次数连年攀升,网络中断现象频繁发生,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光纤直驱的传输模式已难以适应矿区通信发展对IP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构建企业自愈网势在必行。针对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MSTP技术对矿区早期已建设形成的面向电路交换的传统SDH(同步数字体系)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MSTP自愈网,保证矿区传统业务(如TDM、PSTN语音等)的同时支持IP以太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论文给出了 MSTP和自愈网技术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 MSTP中级联、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控制、GFP通用成帧协议、MPLS等关键技术,对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矿区基于MSTP的自愈网建设方案,通过实践,解决了矿区通信网络传输不安全、不可靠、不稳定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矿区各单位IP以太网、视频会议、语音等多种业务接入、处理、传送和一体化管理,便于维护且节约了投资。通过本文的研究、实验和结果应用表明,基于SDH的MSTP技术优良的环保护机制、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灵活的多业务接入功能、智能的在线性能监测功能大幅提升了矿区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在复杂的多业务网络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验证了对通信网络传输系统改造升级的可行性。
王思雅[2](2019)在《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指出IMS通用体系结构主要应用在IP多媒体业务,可实现分离呼叫与控制、业务与承载,对提供解决终端客户日益多元化业务方案有着理想效果。IMS通用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很好的实现了电信网络与业务之间的融合。IMS通用体系结构与软交换技术不同的是其在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且由于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而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最终具备了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除此之外,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因此,IMS通用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更适合解决本文中某省的通信网络改造问题。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正在趋于融合化,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对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要求也不能与以往相比。在通信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上有着更严格的需求,传送的速度也有着很大的提升。IP多媒体子系统(简称IMS)被认为是未来的主要通信技术,某地联通将固网用户进行IMS改造列入计划。以某省联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暴露的固网用户规模增长趋缓、PSTN网络设备老化、端口不足、设备能耗高等弊病,亟待形成通信网络改造的可行性方案,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本文着重探讨IMS体系架构在某省NGN网络改造升级中的应用设计路径及实施方法。在剖析探讨IMS体系架构的前提下,立足某省联通网络构成现状,对网络部署做详细设计,涉及要点涵盖IMS总体架构、核心网元设置、SBC建设、路由计划等。此外,对涉及IMS承载和接入的相关应用技术作详细分析。IMS网络部署完成后,完全承载了某省联通固有的PSTN、软交换等业务,固网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得以从根本上解决,为网络扩展融合夯实了坚实基础。改造升级后的网络状况趋于稳定,由此表明此项方案符合科学、高效的项目设计要求。该工程在某省联通分阶段施工,最终证明方案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固定语音网络的未来发展,为IMS统一业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参考。
聂妙[3](2017)在《基于IMS固网改造方案在无锡联通网络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正在趋于融合化,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对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要求也不能与以往相比。在通信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上有着更严格的需求,传送的速度也有着很大的提升。IP多媒体子系统(简称IMS)被认为是未来的主要通信技术,无锡联通将固网用户进行IMS改造列入计划。论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该课程研究的情况。研究与无锡联通现有固定网络的现状相结合,以固定网络的改造为基础,总结存在的问题,与现有固网互通,提出IMS网络的构建方案。方案主要包含IMS总体结构、网络规模预测、网元设置以及容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提出IMS网络部署方案诸如路由互通、网络承载、编号地址、IP分配、计费以及网管等。无锡联通先对业务支撑能力较弱的软交换网络上的用户进行改造,即NGN用户。后逐步改造PSTN网络上的数字中继和普通固网用户。该工程在无锡联通分阶段施工,最终证明方案是可行的。目前江苏联通IMS在线注册用户已达65000多户。本文的研究成效有利于固定语音网络的未来发展,为IMS如何提供统一的业务平台提供了参考价值,在未来全业务运营环境下,本文成果十分重要。
王宏[4](2015)在《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关键技术在IMS中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我们国家电信网络的发展速度十分快,并且产生着十分积极的影响,综合来说,在通信过程中明显在能力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随着产业界逐渐朝着相互融合不断发展,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等等都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业务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运营商想要留住客户就需要提供更加多样性的媒体业务才能对客户进行挽留。这些比较新颖的多样性业务,是目前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所难以提供的。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基于IMS(IP Multi 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的NGN网络,不能忽视的是链路开放性特点,包括后期业务在过程中提供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包括后期会涉及到信息的敏感程度,用户对访问控制和安全接入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因为这个原因,这篇文章对基于软交换NGN网络的接入更加具体全面的进行分析和研究,基本的依据就是它本身特性,对NGN网络的概念还有软交换的定义重新进行阐释,着重需要设计基于软交换NGN网络技术向IMS进演的详细方案,在最后对还对北京联通基于软交换NGN网络技术向IMS进演的具体实现做了阐述。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对NGN及PSTN网络的现状及指标进行分析。2)对NGN网络技术向IMS系统优化的设计分析,主要针对北京联通NGN现有网络及PSTN网的市场具体需求情况从技术层面对如话路、路由实际应用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3)进行了北京联通NGN网络优化分析,先阐明了NGN网络技术演进的必要性,然后详细地进行了北京联通NGN网络技术下的IMS系统与现网互通设计及实现。
尹士朝[5](2014)在《SIP协议在呼叫中心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当前Internet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数据、视频、音频业务相互融合的多媒体通信的需求不断增长。VoIP技术作为融合中的主要支撑技术,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SIP协议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VoIP协议,主要用于实现IP网上的信令控制,包括建立、修改、删除、维护语音会话进程。多数呼叫中心行业中使用的设备为传统的PBX系统,然而传统PBX存在的众多不足:如采用专用技术,缺乏开放的技术标准,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差,维护成本和升级费用高昂等,导致了基于SIP的IP PBX的出现。随着SIP技术的成熟,IP PBX必将在未来的通信网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分析基于SIP协议的语音通信的基础上,完成小型专用语音网基于SIP协议的改造方案设计。该方案把原Avaya Definity G3si系统升级为Avaya S8720系统,交换机的版本由R9升级为CM3.1版本。S8720采用SIP协议,实现了语音和控制分离,系统结构为IP-Connect结构,IP控制网络为冗余双链路备份,IP语音资源总线网络也为冗余双总线备份。为了基于SIP的验证小型专用网的方案,本文完成改造以及系统的测试、分析,包括:内部功能测试、系统业务功能测试、系统大规模测试以及压力测试等一系列的测试及升级后的系统评估,该方案从话机互打的详细功能测试,到230路测试规模的压力测试,分析了每个测试步骤以及测试日志,并对升级后的系统进行了性能、中继资源、呼叫流程和CPU资料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及分析。最后,本文研究了几种基于SIP协议在呼叫中心的应用,如支持SIP协议的终端的各种最新功能:状态显示、即时消息、话机控制、基于Outlook联系人拨号以及WEB点击;对三种类型的SIP中继的建立进行了仿真呼叫流程说明,以及SIP在呼叫中心中的高级应用:IVVR(视频IVR)以及电话过滤的原理进行说明及探讨。
关颖奇[6](2014)在《IMS网元互通和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支持IP多媒体业务,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组织(3GPP)在Release5中提出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这个系统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网络的认知。基于会话初始化协议(SIP)的IMS网络体系,具有网络的控制与业务分离、业务与承载分离、业务开发灵活、接入无关性等特点。用户通过基于SIP的IMS网络,可以不受使用终端和使用网络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接入获得相同的通信业务服务。当前电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电信运营商的工作重点由提升用户规模向提高网络能力、丰富通信业务种类转变。为适应通信网络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网络的运行成本,电信运营商进行移动与固定网络融合研究,IMS是关键技术。IMS网络扁平化的网络结构、强大的网络能力、丰富的通信业务服务、灵活的网络接入,满足电信运营商未来通信网络部署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将IMS网络作为优化网络资源、提升网络业务能力的手段。电信运营商最初进行IMS网络内场测试,对IMS网络、业务、终端、支撑等方面进行测试研究,验证了IMS网络能力,制定自己企业的IMS网络标准规范,后来通过对IMS网络的外场测试实验,进一步研究IMS网络构建的可行性。考虑到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研究现有网络向IMS网络演进的方案,对电信运营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IMS的相关技术,包括IMS简介、IMS网络结构、IMS主要网元以及SIP协议在IMS中的作用,研究IMS网元互通。结合辽宁联通现有固定网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固网改造的IMS网络的构建。设计的与现有固网互通的IMS网络构建方案,主要包括IMS基本网络架构、业务模型、主要网元设置、网络规模预测以及核心网元的容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研究IMS网络应用服务器(AS)的设置方案,实现对所有固网业务的继承。本次研究IMS网络与固定网络的语音直接互通,而IMS网络与其他电路域网络的互通是通过固网汇接局转接实现的。根据网络互通原则,分析IMS网络与现网语音互通的路由计划,通过IMS语音呼叫测试,证实语音互通的路由计划,实现了与现有网络的语音互通,证明了本次研究的IMS网络构建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本次研究的IMS网络构建方案,考虑了现阶段电信运营商网络改造的要求与业务发展的需求,实现电信网络发展的目标,为电信运营商IMS网络的建设实施提供了参考。
黄宇娴[7](2014)在《广州电力语音网IP化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为解决目前广州供电局程控交换网设备老旧、技术水平低、扩容有限等问题,提供一种采用IP化系统支撑语音业务的改造方案,组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IP语音网络,利用集中式呼叫处理的组网方式,在总部集中部署核心呼叫控制器和中继网关、信令网关,各分支机构根据用户容量配置相应的接入设备。新建系统能与现网程控交换网业务互通,在程控交换设备自然退出时逐步承接,实现顺利过渡;通过SIP中继与南方电网统一通信系统对接,满足南方电网统一通信应用部署要求。
陈杰[8](2014)在《浅析山西联通IMS与现网互通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IMS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是语音、数据、视频三网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部署IMS,中国联通解决了PSTN网络改造及新增用户需求。同时在IMS网络建成后,可结合光进铜退以及网络瘦身等进度,分步骤实施PSTN网用户向IMS网络迁移,逐渐形成IMS+软交换的网络架构。本文主要讨论IMS网络与现有网络的互通。一个新建网络与现有网络的互通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互通解决的好,有利于新业务的快速部署,同时也是新业务体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张妮[9](2012)在《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持续发展,空管业务日益体现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务规模的与日俱增带来了各类空管业务信息的传输需求,并逐步呈现多样化、差异化、高复杂性、高安全性、高保密性等特点,为空管专用传输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空管系统安全生产,民航华东空管局对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实施了新一轮建设,运用了基于软交换(Softswitch)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论文主要研究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为民航华东空管局各类业务信息建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输专网,突出层次化、模型化、高可靠性的原则,确保网络在具有高性能、高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持续发展性。论文首先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网络设计方案,构建了网络拓扑。其次,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一是介绍了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包括NGN核心控制设备、中继信令网关、边界网关、坐席系统、综合网管、接入网关等,二是介绍了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随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分析了全网用户互联互通的流程。之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阐述了网络管理系统、认证和计费系统、综合业务平台、坐席系统等四个主要的配套系统的设计,使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全网设计更全面。论文着重分析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研究和QoS设计方案,一是研究了NGN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二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三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并重点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QoS设计,得出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QoS指标,并设计了软交换系统和承载网的QoS策略。最后,论文对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核心设备功能及性能测试、业务功能测试、承载网络性能,并总结了测试结论。
谢芬[10](2012)在《怀化铁通下一代网络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文中提出目前怀化铁通公司的通信网主要由固定语音网和数据网两张成熟稳定的网络构成,其收入也主要分布在固定电话和互联网用户上但由于两张网都是单业务独立发展,对业务的提供也很单一,运维的机制也不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并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电信行业已经进入全业务时代,各大运营商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开拓新的业务、提高利润,多网融合进行全业务经营已经迫在眉睫,而怀化铁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网络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随着GPON宽带接入技术的引入,标志着“光进铜退”时代的来临,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去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需求,怀化铁通网络的改造及优化势在必行。论文首先概述了目前电信行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铁通怀化分公司面临的竞争形势及网络发展的趋势,明确了本次论文的主要工作,并对工程方案中所需要采用到的技术进行介绍,包括NGN技术、软交换技术、GPON技术。本次论文最关键的部分,是分析怀化铁通分公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目前整个网络的实际特点,对市场进行需求分析,把握设计原则根据设计目标制定出此次网络改造的总体设计方案。此次设计方案首先提出初期网络建设基本方案:语音网络中端局的改造以及在接入网中如何利用GPON技术接入,此阶段关键技术在于把软交换置于端局位置,初期的软交换可以定位为PSTN的补充与优化,与PSTN协调发展。在提出端局改造基本方案后,又接着提出核心网建设方案,方案提出对等网概念,在对等网阶段,原PSTN语音用户的呼叫控制和智能业务的触发在综合汇接局上统一实现,同时窄带语音用户、多媒体终端用户作为软交换用户都可以通过软交换业务平台进行统一呼叫控制和智能业务的触发;SS对SHLR的访问可以直接通过MAP方式实现,该阶段也可以作为怀化铁通未来网络架构的发展目标。在本文中同时明确了网络演进的方向,在PSTN网向NGN网进行演进的过程中,PSTN网络中的汇接局采用软交换网进行替换的优势。最后在网络运行安全管理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工程实施之后,对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处理。本方案实施后,可以将固定电话网PSTN与数据网(IP网)初步整合在一起,提高网络质量,增加业务增长点,实现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三为一体的多媒体业务目标,为怀化铁通网络进一步向对等网阶段演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逐渐实现全网IP化,实现真正的全业务运营。
二、构建下一代数据语音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下一代数据语音网(论文提纲范文)
(1)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MSTP技术及自愈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MSTP的发展及现状 |
1.2.2 自愈网技术发展介绍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论文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
2.1 光纤传输自愈网 |
2.2 自愈网的概念 |
2.3 MSTP技术 |
2.3.1 MST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2.3.2 以太网在MSTP中的实现 |
2.3.3 MSTP中以太网实现模式 |
2.3.4 MSTP中的关键技术 |
2.3.5 MSTP的网络管理 |
2.4 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及分析 |
2.4.1 SDH工作原理 |
2.4.2 SDH自愈环分类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设计 |
3.1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优化改造的原则 |
3.2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
3.2.1 宁东矿区光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
3.2.2 宁东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现状描述 |
3.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 |
3.4 矿区MSTP网络设计 |
3.4.1 矿区MSTP网络建设依据 |
3.4.2 矿区MSTP自愈网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矿区SDH光传输系统优化及改造 |
4.1 矿区现有SDH光传输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
4.2 骨干层设备选定 |
4.3 SDH光传输系统汇聚层配备MSTP功能 |
4.4 MSTP自愈网建设系统数据配置 |
4.4.1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配置 |
4.4.2 1+1线性复用段保护配置 |
4.4.3 以太网接入业务配置 |
4.5 MSTP自愈网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5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5.1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中的应用 |
5.2 MSTP在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IMS网络架构及技术 |
2.1 IMS定义及IMS特点 |
2.1.1 IMS定义 |
2.1.2 IMS特点及优势 |
2.2 IMS网络架构 |
2.2.1 IMS接口介绍 |
2.2.2 主要网元介绍 |
2.3 IMS相关技术 |
2.3.1 IMS协议分析 |
2.3.2 IMS呼叫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IMS网络系统应用设计 |
3.1 某省联通网络现状 |
3.1.1 省内PSTN固定语音网现状 |
3.1.2 省内固定软交换语音网现状 |
3.1.3 省内固定智能网现状 |
3.1.4 省内IP承载B网现状 |
3.1.5 省内IP承载A网现状 |
3.1.6 本地IP综合承载网现状 |
3.2 用户预测及部署内容 |
3.3 IMS网络设计及网元配置 |
3.3.1 IMS网络设计 |
3.3.2 网元配置原则及容量配置 |
3.3.3 IMS核心网元容量设置 |
3.3.4 应急备份方式 |
3.4 IMS互联互通和路由设计 |
3.4.1 IMS互联互通设计 |
3.4.2 IMS路由设计 |
3.4.3 会话边界控制器应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IMS网络系统在某省应用实施 |
4.1 计费功能应用实施 |
4.2 网管平台应用实施 |
4.3 IMS组网及接入实施 |
4.3.1 承载网架设 |
4.3.2 IMS接入承载网 |
4.3.3 IMS网络互连接入 |
4.3.4 用户接入 |
4.4 业务开通 |
4.5 方案应用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基于IMS固网改造方案在无锡联通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IMS网络相关技术介绍 |
2.1 IMS概述及网络结构 |
2.2 IMS网元功能 |
2.3 相关接口和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苏联通省内网络现状 |
3.1 省内PSTN固定语音网现状 |
3.2 省内固定软交换语音网现状 |
3.3 省内固定智能网现状 |
3.4 省内IP承载B网现状 |
3.5 省内IP承载A网现状 |
3.6 本地IP综合承载网现状 |
3.7 省内IMS系统现状 |
3.8 IMS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MS总体架构及网络规模设计 |
4.1 IMS系统总体结构 |
4.2 IMS省网架构 |
4.3 核心网元设置方案 |
4.4 IMS核心网元配置 |
4.5 业务系统建设方案 |
4.6 SBC建设方案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MS网络部署方案 |
5.1 互联互通 |
5.2 路由原则和路由计划 |
5.3 网络承载方案 |
5.4 编号和地址 |
5.5 IP地址分配 |
5.6 计费 |
5.7 同步方案 |
5.8 网络管理 |
5.9 网络安全 |
5.10 在无锡联通的网络运行情况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关键技术在IMS中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NGN国内外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NGN网络及IMS技术综述 |
2.1 NGN的概念 |
2.1.1 NGN的定义 |
2.1.2 NGN网络的特点 |
2.2 NGN结构与原理 |
2.2.1 NGN的体系结构 |
2.2.2 NGN的分层体系架构 |
2.2.3 NGN网络中的标准协议 |
2.3 NGN质量的标准 |
2.3.1 质量等级定义 |
2.3.2 影响质量的因素 |
2.4 IMS技术的理论及其特点 |
2.4.1 IMS技术的理论背景 |
2.4.2 IMS技术的特点 |
2.5 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与联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联通对IMS系统发展进行的分析 |
3.1 北京联通网络现状 |
3.1.1 PSTN端局现状 |
3.1.2 汇接局现状 |
3.1.3 关口局现状 |
3.1.4 信令网现状 |
3.1.5 固定软交换现状 |
3.1.6 固网智能网现状 |
3.2 NGN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影响 |
3.2.1 NGN网络技术的目标 |
3.2.2 NGN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
3.2.3 NGN网络技术的影响 |
3.3 IMS系统在基于软交换NGN中的功能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联通NGN网络的优化分析 |
4.1 NGN网络技术的优化分析 |
4.1.1 NGN网络技术优化的必要性 |
4.1.2 北京联通NGN网络技术在IMS系统中的优化分析 |
4.2 IMS系统与北京联通现网互通设计分析 |
4.2.1 IMS与固定语音网的互通分析 |
4.2.2 IMS与联通移动网电路域的互通分析 |
4.3 IMS系统与北京联通现网的话路路由分析 |
4.3.1 IMS域内互通路由设计 |
4.3.2 IMS域与联通固网语音互通路由分析 |
4.3.3 IMS域与联通移动网语音互通路由分析 |
4.3.4 IMS域与其他运营商网络语音互通路由分析 |
4.3.5 IMS域域紧急呼叫路由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联通NGN网络在IMS建设中的方案实现 |
5.1 北京联通IMS核心网建设方案 |
5.2 北京联通IMS承载网建设方案 |
5.3 北京联通IMS设备详细连接实现方案 |
5.3.1 核心机房设备详细连接图 |
5.3.2 IMS设备IP地址需求及分配 |
5.3.3 IMS设备详细连接优化特点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SIP协议在呼叫中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VoIP与SIP |
1.2 呼叫中心的发展 |
1.3 基于SIP的VoIP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6 论文章节结构 |
第2章 基于SIP协议的语音通信 |
2.1 SIP协议及其功能概述 |
2.2 软交换概述 |
2.3 基于IP PBX的呼叫中心 |
2.3.1 PBX程控交换机 |
2.3.2 IP PBX概述 |
2.3.3 IP PBX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型专用语音网基于SIP协议的改造 |
3.1 系统建设目标 |
3.2 现有G3SI存在的问题 |
3.2.1 G3siR9 系统概要 |
3.2.2 系统日志分析 |
3.3 基于S8720 的解决方法及其实现 |
3.3.1 解决方法 |
3.3.2 基于S8720 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
4.1 功能测试 |
4.2 压力测试 |
4.2.1 测试规模 |
4.2.2 维护部操作步骤 |
4.2.3 座席CSR操作步骤 |
4.2.4 测试日志分析 |
4.2.5 测试结果 |
4.3 升级分析 |
4.3.1 升级概况 |
4.3.2 系统资源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IP的呼叫中心功能的扩展 |
5.1 SIP业务系统结构图 |
5.2 终端节点 |
5.3 SIP Trunk |
5.3.1 SIP Trunk的互通方式 |
5.3.2 呼叫流程控制 |
5.4 平台和应用 |
5.4.1 电话过滤功能 |
5.4.2 IVVR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IMS网元互通和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IMS 简介 |
2.1.1 IMS 网络发展前景 |
2.1.2 IMS 网络特点 |
2.2 IMS 网络系统结构 |
2.3 IMS 主要网元 |
2.3.1 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CSCF |
2.3.2 归属用户服务器 HSS |
2.3.3 多媒体资源功能 MRF |
2.3.4 网关功能网元 |
2.4 SIP 协议 |
2.4.1 SIP 协议简介 |
2.4.2 基于 SIP 的 IMS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MS 网络设计 |
3.1 网络现状 |
3.1.1 PSTN 网 |
3.1.2 固网软交换 |
3.1.3 固定智能网 |
3.1.4 IP 承载网现状 |
3.1.5 现固网存在的问题 |
3.1.6 IMS 的必要性 |
3.2 IMS 网络组网原则 |
3.3 用户规模预测 |
3.4 IMS 网络构建 |
3.4.1 IMS 总体网络架构 |
3.4.2 IMS 辽宁省网络架构 |
3.4.3 业务及业务模型 |
3.4.5 主要网元功能 |
3.4.6 主要网元设置原则 |
3.4.7 网元容灾方式 |
3.4.8 核心网网元容量设置方案 |
3.5 SBC 建设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IMS 网络构建研究 |
4.1 业务系统研究 |
4.1.1 现有业务继承 |
4.1.2 新增 AS 平台 |
4.2 网间互通 |
4.2.1 IMS 网内互通 |
4.2.2 IMS 与联通固定语音网的互通 |
4.2.3 IMS 与联通移动电路域互通 |
4.2.4 IMS 与其他运营商的互通 |
4.3 路由计划 |
4.3.1 IMS 网路由原则 |
4.3.2 IMS 网内语音互通路由 |
4.3.3 与联通固定网语音互通路由 |
4.3.4 与联通移动网语音互通路由 |
4.3.5 与其他网络运营商网络语音互通路由 |
4.3.6 IMS 网紧急呼叫路由计划 |
4.4 IMS 用户语音呼叫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广州电力语音网IP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现状分析 |
1.1 语音交换网现状 |
1.2 综合数据网现状 |
1.3 现状小结 |
2 技术选型 |
2.1 软交换与IMS技术 |
2.2 企业级软交换与电信级软交换 |
2.3 集中式呼叫处理模式与分布式呼叫处理模式 (如表2) |
2.4 技术选型小结 |
3 组网方案 |
3.1 网络拓扑 |
3.2 与南网统一通信互联互通 |
4 结束语 |
(8)浅析山西联通IMS与现网互通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网络资源现状 |
2.1 省内PSTN固定语音网现状 |
2.1.1 PSTN交换设备 |
2.1.2 固网智能汇接局 |
2.2 省内固定软交换语音网现状 |
2.3 省内综合关口局现状 |
3 山西联通IMS网络建设总体方案 |
3.1 建设原则 |
3.2 IMS系统架构 |
3.3 核心网元设置方案 |
4 山西联通IMS网络与现网互通方案 |
4.1 互联互通原则 |
4.2 路由计划 |
4.2.1 IMS域内路由查询原则和路由计划 |
4.2.2 IMS用户与联通固定用户语音互通路由原则和路由组织 |
4.2.3 IMS用户与联通移动用户语音互通路由原则和路由组织 |
4.2.4 IMS用户与其它运营商用户语音互通路由原则和路由组织 |
5 总结 |
(9)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设计 |
2.1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2 软交换网络架构 |
2.1.3 支持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
2.2 研究目标与需求 |
2.2.1 建设目标 |
2.2.2 总体要求 |
2.3 主要建设内容 |
2.3.1 主要建设内容 |
2.3.2 提供的业务需求 |
2.3.3 模型选择 |
2.4 网络拓扑架构 |
2.5 组网设计方案 |
2.5.1 软交换系统设计方案 |
2.5.2 承载网络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1 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1.1 NGN 核心控制设备 |
3.1.2 中继信令网关 |
3.1.3 边界网关 |
3.1.4 接入网关 |
3.1.5 综合网管系统 |
3.1.6 坐席系统 |
3.1.7 NGN 系统各设备 IP 地址需求和配置 |
3.2 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2.1 流量分析 |
3.2.2 核心侧流量分析及设备选型 |
3.2.3 接入侧流量分析和设备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 |
4.1 现网程控交换机用户的融合方案 |
4.1.1 融合组网方案 |
4.1.2 用户号码编制 |
4.1.3 信令路由组织 |
4.1.4 用户业务实现和继承 |
4.2 全网用户的互联互通 |
4.2.1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NGN 用户 |
4.2.2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PSTN 用户 |
4.2.3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市话 |
4.2.4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内长途 |
4.2.5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际长途 |
4.2.6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市话 |
4.2.7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内长途 |
4.2.8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际长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 |
5.1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
5.1.1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体系结构 |
5.1.2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分布式处理结构 |
5.1.3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的集中管理模式 |
5.1.4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管理功能 |
5.2 认证和计费系统设计方案 |
5.2.1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认证机制 |
5.2.2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计费方案 |
5.2.3 宽带用户的认证和计费方案 |
5.3 综合业务平台的设计方案 |
5.3.1 主要业务描述 |
5.3.2 业务平台的组网方案 |
5.3.3 ZXUP10 综合业务平台 |
5.4 坐席系统设计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安全策略及 QoS 设计方案 |
6.1 NGN 系统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
6.1.1 设备安全 |
6.1.2 系统安全 |
6.1.3 管理安全 |
6.1.4 软交换的容灾组网方案 |
6.1.5 拥塞与负荷控制技术 |
6.1.6 AG 自交换功能 |
6.2 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 |
6.2.1 链路可靠性保证 |
6.2.2 设备可靠性保证 |
6.3 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
6.3.1 网络安全整体规划 |
6.3.2 防火墙安全系统 |
6.3.3 防病毒安全系统 |
6.3.4 网络设备本身提供安全保障 |
6.4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 |
6.4.1 影响软交换系统的 QoS 因素 |
6.4.2 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 QoS 指标 |
6.4.3 软交换系统 QoS 策略 |
6.4.4 承载网 QoS 策略 |
6.4.5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方案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功能及性能测试 |
7.1 核心设备功能测试 |
7.1.1 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 SS |
7.1.2 中继信令网关 TG/SG |
7.1.3 核心路由器 T1200 |
7.2 业务功能测试 |
7.2.1 基本语音业务测试 |
7.2.2 业务平台功能测试 |
7.3 软交换系统性能测试 |
7.3.1 软交换话务量模型分析 |
7.3.2 测试环境及流程 |
7.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 承载网络性能测试 |
7.4.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7.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3 承载网络性能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10)怀化铁通下一代网络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NGN技术 |
2.2 软交换技术 |
2.3 GPON技术 |
第三章 方案总体设计 |
3.1 怀化铁通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需求分析 |
3.3 设计原则 |
3.4 设计目标 |
3.5 怀化铁通NGN方案总体设计 |
3.5.1 初期建设基本方案 |
3.5.2 核心网建设方案 |
3.5.3 网络演进方案 |
3.6 网络安全设计方案 |
第四章 工程实施 |
4.1 设备选型 |
4.1.1 设备选型原则 |
4.1.2 设备的配置 |
4.2 硬件配置 |
4.3 数据配置 |
4.4 系统测试 |
第五章 总结 |
5.1 网络设备评估 |
5.2 问题及解决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构建下一代数据语音网(论文参考文献)
- [1]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宝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D]. 王思雅. 吉林大学, 2019(03)
- [3]基于IMS固网改造方案在无锡联通网络中的应用[D]. 聂妙.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4]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关键技术在IMS中的研究与实现[D]. 王宏.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 [5]SIP协议在呼叫中心中的应用[D]. 尹士朝.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6]IMS网元互通和系统构建研究[D]. 关颖奇. 吉林大学, 2014(03)
- [7]广州电力语音网IP化改造[J]. 黄宇娴. 通讯世界, 2014(16)
- [8]浅析山西联通IMS与现网互通的实现[J]. 陈杰. 无线互联科技, 2014(08)
- [9]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张妮.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10]怀化铁通下一代网络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D]. 谢芬.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