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基层半刚性沥青路面的理论计算

柔性基层半刚性沥青路面的理论计算

一、具有柔性基层的半刚性沥青路面的理论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范小蒙[1](2021)在《冻土地区柔性加固基层路面结构经济性研究》文中指出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沿线地质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季节性冻土广泛分布,有大量的松散堆积体,且路面结构形式单一,除过水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外,其余路段几乎全部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沿线受路基水分、不良地质和季节性冻土冻融循环等影响,路面普遍出现不均匀变形病害。从上世纪60年代川藏公路修筑以来,公路病害经常发生平均每5年进行一次大修,在大修期间,不仅使通行车辆增加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我国许多地区开展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研究,并在提升公路建设质量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针对川藏公路南线现有路面结构形式病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的现象,推荐柔性加固基层沥青路面,并对其经济性进行研究,对丰富川藏公路南线路面结构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路基路面的病害情况,分析现行路面结构的局限性,推荐了适应不均匀变形路段的路面结构形式:柔性加固基层(土工格室加固级配碎石)沥青路面,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对柔性加固沥青路面的适应性进行验证,按照先技术可行性,后经济合理性的原则,计算柔性加固基层沥青路面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对该路面结构进行经济性分析。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运用ABAQUS软件建立弹塑性数值模型,以路基模量降低的多少来表征路基的不均匀变形程度,模拟分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柔性加固基层沥青路面在不均匀变形和车辆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沥青路面进行破坏接近度计算,然后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经验拟合公式计算在不均匀变形影响下路基顶部累积塑性应变。结果表明,在相同轴载和不均匀变形的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比柔性加固基层沥青路面先达到破坏状态,验证了柔性加固基层沥青路面对不均匀变形的适应性。(2)运用物元分析理论,建立路面使用性能物元预测模型,以此为依据判断路面的养护时机。经预测分析,半刚性路面在第4.5年时需要进行中修养护,第8年进行大修养护,在寿命末期第12年时需要进行重建或改建;柔性加固路面只需在第8年进行一次中修即可。(3)在柔性加固基层沥青路面技术可行性的前提下,基于公路全寿命周期分析理论,计算了柔性加固路面的初期建造费用、养护费用、用户费用和残值。结果表明,柔性加固基层沥青路面虽然初期造价费用高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但是柔性加固路面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低于半刚性路面。因此,柔性加固基层沥青路面社会经济效益较高,是较为合理的路面结构形式。

张壮[2](2021)在《温度-应力双场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黏弹性力学响应多尺度分析》文中提出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颗粒填充复合材料。在工程实践中,为了简化路面分析与设计程序,通常将其视作均质材料,并采用基于唯象理论的宏观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该方法在给定简单条件下可以有效地预测沥青路面的整体力学行为,但无法充分考虑沥青混合料的非均质性及其细观结构特征对路面整体力学、热学性能的影响。因此,在解释沥青混合料微细观损伤演化机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考虑温度-应力双场耦合作用的沥青路面三维多尺度黏弹性力学响应模拟方法,该方法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沥青路面在轮载和外部环境耦合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分布特征。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为了准确地表征沥青混合料的三维细观结构形貌特征,从而为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多尺度分析方法的建立奠定良好的模型基础,本研究通过X-ray CT扫描、图像处理和三维重构等技术手段建立了沥青混合料三维细观结构有限元模型。为了比较三维细观模型和二维细观模型在模拟沥青混合料整体热学、力学性能方面的能力,本研究介绍了两种二维细观结构的建模方法,即图像处理法和随机骨料法。将以上三种方法建立的细观尺度模型作为宏观沥青路面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RVE),对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温度和加载频率下的复数模量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二维细观RVE相比,三维模型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预测结果更接近试验值,从而证明了三维细观模型在模拟沥青混合料黏弹性力学行为方面的优越性。(2)考虑到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周期性变化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对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布的显着影响,建立了一种考虑温度-应力双场同步耦合作用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模拟方法。首先,基于传热学原理和实测气象数据,建立了沥青路面温度场分析模型,模拟了不同气象条件下路面结构内部的温度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顺序耦合法建立了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半刚性和柔性基层路面结构内部温度应力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规律。最终,通过有限元重启动分析建立了考虑环境荷载与轮载耦合作用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全温域及多种因素同步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分布特征。(3)为了弥补基于唯象理论的单一宏观尺度分析模型的不足,充分考虑混合料细观结构特征对路面力学响应与损伤演化的影响,本研究将上述考虑温度-应力双场同步耦合作用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模拟方法与多尺度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考虑温度-应力双场耦合作用的沥青路面三维多尺度力学响应有限元模拟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由细观模型参数到宏观模型参数的升尺度联系机制和温度、力学响应从宏观尺度向细观尺度传递的降尺度联系机制,从而可将细观-宏观两个尺度间的力学行为有效地联系起来。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沥青路面三维多尺度力学响应模拟方法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交通荷载和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在宏观和细观两个尺度上的力学响应分布特征。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沥青路面在服役条件下的损伤演化机理提供有效途径。

王霖[3](2021)在《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沥青路面结构在与日俱增的交通量以及重载车辆下的作用下产生路面典型损害,使得当前服役路面结构迅速进入损坏阶段,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本文通过分析长寿命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研究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对寒区沥青路面进行地区特色标定,旨在分析路面结构各结构层力学性能在各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响应,为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优化和路面服役寿命的延长做出指导性研究。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对比动静态荷载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得到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幅值与静态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接近;为接近路面实际情况,采用子程序定义动态荷载分析路面结构相应的力学性能特点,得到典型路面结构符合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和路基顶面圧应变的要求;对路面荷载大小、各层厚度和模量进行多水平对比分析,探究影响因素对路面结构设计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到路面结构层力学指标在各影响因素变化下的响应规律。根据温度场所需理论,构建半刚性沥青路面的温度场模型,实测寒区夏季典型一天时刻温度变化,对所构建的温度场进行验证;考虑寒区夏季高温条件下的与荷载作用耦合影响,分析典型一天最不利温度时段路面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底拉应变以及层顶剪应力,得到变温与荷载共同影响下路面结构在沥青混合料层底拉应变对应高低温时段下的水平在90微应变和80微应变,结果表明环境温度荷载耦合作用对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高于荷载变化对力学响应的影响。采用动转静的方式对路面结构在荷载累积效应下的路面永久变形做出计算,随着交通量增大不断累积,分别得到在多水平荷载累积作用次数下的永久变形量,发现塑性变形在前期迅速累积,在累积变形量的占比上也大于后期,其中2000万次作用次数下半刚性路面结构变形量在15mm以内。

姚鑫航[4](2020)在《基于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路面抗反射裂缝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公路建设中,一直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作为道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而伴随路面结构类型和道路铺筑技术的发展,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暴露出了易产生反射裂缝、抗水损能力差、耐久性低等难以忽视的缺点。所以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研究开始被关注,柔性基层能够吸收和消减半刚性基层裂缝尖端应力和应变,从而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并切实提高道路的整体寿命。但由于级配碎石基层较低的模量、容易产生永久变形以及工艺要求较高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沥青材料作为柔性基层的全厚式沥青路面由于造价较高,工程实际中也难以接受,导致常用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并未得到普及应用。SRX(Solution Road Soilfix)聚合物是最近几年中国际筑路工程开始推广使用的一种有别于沥青材料的新型高分子树脂聚合物。SRX聚合物以水作为分散介质,均匀掺加到碎石土混合材料中,然后经压实和干燥养生,在构成道路结构层的土石固体颗粒表面形成稳定有机粘膜,成为强度高且韧性大的柔性结构层。本文针对豫东地区的地质条件,采用开封地区的砂石材料,通过系列试验探索了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的适用条件与技术特点,基于室内CBR试验进行SRX聚合物稳定碎石的级配组成设计,根据强度提升率和性价比确定SRX聚合物稳定碎石的合理SRX掺量为0.5%。通过试验分析了成型方法养生条件、养生时间等诸多因素对SRX聚合物稳定碎石整体强度的影响。从强度特性、收缩特性、抗疲劳特性、水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表明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作为一种柔性基层具备抗反射裂缝性能的同时具有很好的路用性能。最后依据新版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提出了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并与传统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实际应用的经济性。

胡立杲[5](2020)在《基于足尺实验的公路隧道沥青路面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基建发展尤为迅猛,已然成为了交通强国,隧道大国。目前国内外关于隧道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隧道洞体的结构设计、施工技术、隧道通风、照明等方面,关于隧道路面系统研究则展开的较少,导致对于隧道内路面设计只能套用经验或者照搬洞外一般公路设计规范,造成隧道路面使用状况不佳的现象。考虑到隧道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针对隧道路面结构设计进行针对性研究。隧道内的水泥路面已经使用多年,并且技术相对成熟,在“白改黑”的大趋势下,在隧道内使用沥青路面逐渐被人们提出。目前我们国家很多正在建设或者准备建设中的高速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也是以复合式沥青路面为主,充分发挥不同路面材料的特性,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而洞外路面我国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为使洞内外更好的衔接,考虑在隧道内也使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另外,考虑到隧道内整体强度较高,而柔性路面对于裂缝又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因此隧道内采用柔性基层的沥青路面也值得探索。本文在浙江省交通科技项目“长春至深圳高速公路(G25)浙江建德至金华段工程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的背景下,首先对隧道内不同基层沥青路面进行数值计算,提出了隧道沥青路面的关键影响因素。在这基础上对路面进行优化设计,用于隧道内足尺加速加载实验路段的铺筑,探究加载过程中的不同沥青路面的力学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数值计算,指出隧道内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水泥混凝土基层加筋带来的效果不佳,可采用不设底基层的低标号(C30足以)素混凝土作为基层,沥青面层厚度为其关键影响因素。(2)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因为基层底受压,可不考虑基层疲劳开裂问题;沥青面层厚度与基层厚度是控制性因素,剪应力随基层增厚有个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永久变形与沥青面层厚度成线性递增关系。(3)在隧道内使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围岩强度不宜过高;关键因素为沥青层厚度,由于柔性路面其永久变形量相对较大,因此要合理控制沥青层厚度,不宜过厚。(4)通过在隧道内进行足尺加速加载实验,分析不同沥青路面在隧道内使用其服役状态,结果表明:对于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整体强度不是问题,为节约成本可以进行减薄沥青面层处理,基层降低标号,采用素混凝土材料。其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响应相差不大,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可大力推广。(5)由于隧道内基岩强度较高,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并不影响其路面整体强度,相反,对于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其受力状态一直保持平稳状态,可以很好的恢复变形;从长远角度看,柔性沥青路面在隧道内后期服役状态会更优。

李旭生[6](2020)在《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公路路面结构主要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量的增加,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低等级薄层沥青路面,由于基层刚度大,面层反射裂缝多,路面使用中破损严重。针对四川省南充市区域碎(砾)石丰富的特点,公路采用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将会提高路面的路用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进行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室内试验,室内试槽试验,理论分析,结合试验路研究对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级配碎石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分析了级配碎石基层的承载力特性,提出了级配碎石筛孔通过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果试验室试槽试验和依托工程试验路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推荐结构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不同级配组成的级配碎石的力学特性、承载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料级配碎石形成密实结构不仅与粗细颗粒的相对含量相关,还存在最大尺寸效应;回弹模量都随着单位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粗集料对级配碎石强度的提高有益;(2)通过对底基层和基层的回弹模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层顶面的当量模量和竖直方向的变形随荷载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其线性相关性很好;(3)本文通过室内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槽试验,得到了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性,荷载引起的竖向应力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4)通过铺筑试验路,并进行三年以上的跟踪检测,实际路用状况表明,本文提出的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比传统使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表现出更好的路用性能,路面的破损明显减少。并结合室内试槽试验及试验路铺筑,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施工及控制技术。本文研究成果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并对路面结构设计、施工及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宗昊璇[7](2020)在《基于区域特征的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低温抗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的低温开裂现象十分普遍。当裂缝在气温变化、雨水和荷载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发展,路段的强度和稳定性都会被削弱,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和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的裂缝病害进行调研,并结合调研路段的气候环境变化规律,建立环境特征变化模型。根据此模型可知,该地区1月份的气候数据可作为参考气候进行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研究。其次,基于怀来地区的特征气候,确定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的温度。采用5℃延度、脆点试验、BBR试验对沥青材料的低温性能进行评价,并通过低温小梁弯曲试验与低温劈裂试验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选择。通过混合料试验数据进行离散度分析,认为劈裂抗拉强度更适用于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然后,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验路段所采用的路面结构进行温度场数值模拟。结合怀来气候数据,分析在当地环境下路面各结构层温度变化规律,总结试验路段采用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温度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为后续温度应力计算及理论分析提供基础保障。最后,通过计算在不同环境下沥青路面的温度应力,对比不同结构在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优于倒装式基层沥青路面,但随着条件逐渐恶劣,上面层材料低温性能成为路面结构抵抗低温开裂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设计沥青路面时,需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征,综合考虑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

赖泽涵[8](2020)在《考虑界面性能与粘弹性的沥青路面抗裂参数多尺度敏感分析》文中提出沥青路面早期开裂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服役性能与生命周期。沥青混合料广义上由沥青、骨料、孔隙等多相材料复合组成,传统研究方法基于宏观唯象理论,难以描述各细观复杂的几何特性及各相材料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多尺度双向耦合框架,研究了移动循环车轴荷载下典型沥青路面结构面层的粘弹性力学响应,考虑界面相的影响,探讨了细观尺度下的微裂纹动态扩展与损伤行为,对宏-细观参数进行了抗裂敏感性分析:(1)本文在细观尺度上将沥青混合料视为沥青砂浆、粗骨料、界面及孔隙组成的四相复合材料。利用参数化随机建模方法描述了沥青混合料中各组分的复杂几何特性与各相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粗骨料粒径、粗骨料体积占比、孔隙等结构因素的参数化控制。(2)使用广义Maxwell模型描述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力学特性,建立模拟松弛实验有限元模型,沥青砂浆松弛试验模拟拟合出的Prony级数模型曲线与文献室内真实松弛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误差百分数最大值不超过2%。利用模拟松弛试验与细观-宏观跨尺度关联理论,预测了宏观尺度沥青路面面层材料(沥青混合料)松弛模量。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例,在宏观粘弹性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粘聚带模型断裂理论与主-子模型位移传递方法,建立了考虑界面相的沥青面层微裂纹细观子模型,实现了微裂纹萌生与动态演化模拟过程。(3)沥青路面多尺度粘弹性力学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循环车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经受横向压应力和拉应力的重复作用,残余横向应力随着循环次数累积增长,累积残余横向拉应力峰值可能是引起沥青路面结构细观尺度下发生微损伤的原因之一。细观微裂纹损伤分析结果表明,沥青面层细观尺度拉应力最值往往位于粘结料-骨料界面相处,细观微裂纹同时萌生于此。潜在危险点微裂纹分析结果显示,细观拉应力水平对沥青路面裂纹扩展速率及损伤程度有明显影响,且沥青面层表面损伤度最大值通常位于路表轴载作用区域边缘处。(4)基于多尺度双向耦合方法,进行了宏观-细观抗裂参数的敏感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观尺度上,界面相断裂参数对细观微裂纹损伤程度影响较大。选取RVE界面粘结强度由0.417Mpa增大到1.25Mpa时,表面损伤度由8.45%降至5.63%。另外,增大粗骨料粒径及体积占比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路面抗裂性能。宏观参数中,增大土基回弹模量、面层厚度亦可显着提高沥青路面抗裂性能。

徐希忠[9](2020)在《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结构呈现新的特点,道路交通荷载与交通流量与日俱增,使得高速公路早期损坏日趋严重,道路服役性能急剧下降,频繁的养护、改建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是解决现有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随着重载、渠化交通的快速增多,全厚式沥青路面也表现出整体强度不足,易产生结构性变形等缺陷,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有机结合,既可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又可同时发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双重优势。基于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技术手段,遵循“材料性能分析-设计参数确定-力学响应计算-路面结构设计-现场应用验证”的研究主线,首先基于室内试验,设计了符合法国标准性能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其次,采用法国两点弯曲试验机和简单性能试验机SPT,对EME-14(连续和间断)、EME-20三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室内动态模量试验,采用两点弯曲试验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构建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和疲劳曲线;再次,采用法国路面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模块,进行了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然后,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框架,结合课题试验路,给出了具体设计实例,最后,采用净现值和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经济效益分析。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梳理了法国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和体系,结合我国工程实际,设计了满足法国性能标准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对比了与常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路用性能方面除了低温性能较常规沥青混合料差以外,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均优于常规沥青混合料。(2)采用两点弯曲试验仪2PT,测试了不同温度、频率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复数模量、存储模量、损失模量及相位角,利用SPT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不同温度、频率下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绘制了主曲线;对比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常规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差异及不同测试方法动态模量的数值差别,分析了原因。利用两点疲劳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分析了不同应变条件下劲度模量衰变规律,绘制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获取了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与常规沥青混合料相似,只是在数值上较大;由于受力机制不同,梯形梁两点弯曲动态模量要比单轴压缩模量小;在疲劳试验中,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EME-14-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疲劳斜率曲线斜率最小。(3)基于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版块中的特殊荷载模块,分析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不同层位的力学响应,以响应改变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合理层位,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不同层位模量对力学响应的影响,提出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的建议,探讨了层间结合状态、温度场对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并对不同路面结构进行了性能及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从理论计算角度来讲,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层位于下面层和底基层最为合理,可通过提升土基品质,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及富油疲劳层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温度场、层间结合状态对路面性能影响显着,在设计时应当予以考虑;从理论分析角度来说,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最好,疲劳寿命最高。(4)基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结论,结合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调研分析结果,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框架,给出了设计指标和步骤,依托工程实例,采用现场轴载谱测试结果获取的交通参数,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并采用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5)采用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以总造价、养护费用、用户费用等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模型,对比分析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与半刚性路面及全厚式普通路面的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评价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的结构优越性,结果表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

刘刚[10](2020)在《基于足尺环道试验的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车辙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对路面安全性和行车安全性危害很大。开展车辙预估模型的研究,确立自变量指标筛选和模型建立的方法,建立适用于不同情景、准确有效的车辙预估模型,对于指导沥青路面抗车辙能力的设计和车辙病害的维养,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足尺环道高通量响应数据挖掘与长寿命道路服役性能验证技术研究”(NO.2017YFC0840201),通过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数理统计、数据算法等手段建立了宽域刚度下沥青路面指数型经验法、力学经验法和神经网络型经验法的车辙预估模型,并对车辙预估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对车辙预估模型的适用性及优势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结合足尺环道的特点选取了STR7、STR4、STR16、STR19分别作为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柔性基层和全厚式沥青路面的代表性路面结构,分析了交通荷载、环境条件、沥青层厚度、路面结构和材料等数据,确定标准轴载累积作用次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和中心点弯沉作为车辙预估模型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对车辙预估模型自变量指标筛选的方法展开了研究。以足尺环道标准试验路面结构STR7为例,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中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标准轴载累积作用次数、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和中心点弯沉四者之间的共性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除环境湿度之外,环境温度、标准轴载累积作用次数和中心点弯沉能够对车辙变形产生重要影响,适合作为车辙预估模型的自变量指标。通过对车辙预估模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给出了车辙预估模型自变量指标筛选的方法,为其他车辙预估模型研究中自变量指标的筛选提供了借鉴。再次,对车辙预估模型建立的方法展开了研究。根据车辙变形数据和影响因素数据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指数型的经验法预估模型框架;借鉴Burgers理论模型的思想,确定了力学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框架;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结构的特点,构建了神经网络型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框架。进而通过优化算法技术和神经网络算法技术分别建立了宽域刚度下沥青路面指数型经验法、力学经验法和神经网络型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并对不同刚度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三种车辙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经验法预估模型和力学经验法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都较好,且力学经验法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普遍比两种经验法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更佳。通过模型自变量指标筛选,构建指数型经验法、神经网络型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的车辙预估模型框架,建立宽域刚度下沥青路面的三种车辙预估模型,并对预估模型拟合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给出了车辙预估模型建立的方法,为其他车辙预估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最后结合两类预估模型不同的特点明确了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进而结合三种预估模型应用于不同刚度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估的效果,明确了三种车辙预估模型对于不同刚度基层沥青路面的适用性。和其他研究中所建立的车辙预估模型相比,本文所建立的车辙预估模型数据基础可靠性更高,实用性和适用性更强,对于所建立车辙预估模型的应用和车辙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具有柔性基层的半刚性沥青路面的理论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柔性基层的半刚性沥青路面的理论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冻土地区柔性加固基层路面结构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冻土地区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1.3.2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川藏公路南线特征分析及路面结构推荐
    2.1 川藏公路南线沿线自然环境特征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冻土分布特征
    2.2 川藏公路南线现行路面结构调查
    2.3 川藏公路南线路基路面病害调查
        2.3.1 裂缝类病害
        2.3.2 变形类病害
        2.3.3 松散类病害
        2.3.4 翻浆病害
    2.4 路面结构推荐
    2.5 本章小结
3 柔性加固基层路面结构适应性验证
    3.1 路基不均匀变形机理
    3.2 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基本假定与路面参数选取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3 车轮印迹的确定
    3.3 柔性加固基层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
    3.4 基于破坏接近度沥青路面结构计算分析
        3.4.1 破坏接近度
        3.4.2 标准轴载下沥青路面结构不均匀变形破坏接近度计算分析
        3.4.3 超载下沥青路面结构不均匀变形破坏接近度计算分析
    3.5 沥青路面结构累积塑性应变计算
        3.5.1 路基累积塑性应变模型
        3.5.2 路基累积塑性应变计算步骤
        3.5.3 动荷载模型
        3.5.4 循环荷载下沥青路面结构累积塑性应变计算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柔性加固基层路面结构经济分析
    4.1 公路全寿命周期理论
        4.1.1 公路全寿命周期费用构成
        4.1.2 经济评价指标
    4.2 初期建造成本
    4.3 养护费用
        4.3.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
        4.3.2 养护时机的确定
        4.3.3 养护费用计算
    4.4 用户费用
    4.5 期末残值
    4.6 柔性加固基层路面结构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温度-应力双场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黏弹性力学响应多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唯象理论的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特性与损伤演化行为研究
        1.2.2 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建模研究
        1.2.3 基于均匀化原理的有效参数预测研究
        1.2.4 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多尺度分析方法研究
        1.2.5 温度-应力双场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机制研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沥青混合料三维细观结构模型构建
    2.1 试件准备
        2.1.1 沥青混合料级配
        2.1.2 动态模量试件准备
        2.1.3 CT扫描试件准备
    2.2 沥青混合料X-ray CT断层扫描研究
        2.2.1 X-ray CT扫描技术原理
        2.2.2 X-ray CT设备与扫描参数
        2.2.3 沥青混合料断层图像
    2.3 数字图像处理研究
        2.3.1 图像滤波
        2.3.2 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
        2.3.3 改进的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
        2.3.4 基于标记符的分水岭分割
    2.4 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建模研究
        2.4.1 三维模型可视化方法
        2.4.2 三维细观结构重构与数值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细观尺度模型建立及多尺度模型参数确定
    3.1 细观尺度有限元模型
    3.2 多尺度模型参数确定
        3.2.1 细观尺度模型参数
        3.2.2 宏观尺度模型参数
    3.3 基于不同细观结构建模方法的沥青混合料黏弹特性预测
        3.3.1 基于图像处理的二维建模方法
        3.3.2 基于随机骨料生成算法二维建模方法
        3.3.3 沥青混合料复数模量预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温度-应力双场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宏观力学响应模拟
    4.1 典型实测气象资料
    4.2 路面温度场模拟相关热力学原理
    4.3 路面温度场有限元模拟
        4.3.1 宏观尺度有限元模型
        4.3.2 路面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4.4 路面温度应力有限元模拟
        4.4.1 温度应力有限元分析模型
        4.4.2 温度应力理论
        4.4.3 初始温度场
        4.4.4 路面温度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4.5 温度-应力双场耦合作用下宏观路面力学响应模拟
        4.5.1 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
        4.5.2 温度-应力双场耦合方法
        4.5.3 不同工况下沥青路面宏观尺度力学响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温度-应力双场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多尺度分析
    5.1 多尺度耦合分析机制建立
    5.2 温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多尺度力学响应分析
    5.3 不同工况下沥青路面多尺度力学响应分析
        5.3.1 第一主应力分析
        5.3.2 第一主应变分析
        5.3.3 Mises应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3)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长寿命路面理念与发展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1.5 论文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1.6 论文所用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面结构分析理论
    2.1 概述
        2.1.1 有限单元法核心理念
        2.1.2 有限元软件介绍
    2.2 弹性层状体系假设
    2.3 路面损坏类型和原因分析
        2.3.1 裂缝
        2.3.2 永久变形
    2.4 力学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构建分析
    3.1 有限元路面模型构建
        3.1.1 路面结构及参数选定
        3.1.2 荷载接触的等效转化
        3.1.3 有限元几何模型
        3.1.4 荷载施加方式
    3.2 结果分析
    3.3 动态荷载与静态荷载对比
    3.4 影响因素分析
        3.4.1 厚度影响
        3.4.2 模量影响
        3.4.3 荷载大小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温度变化对半刚性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
    4.1 温度场计算分析概述
    4.2 温度场建立
        4.2.1 有限元模型构建
        4.2.2 材料热参数
        4.2.3 温度场中温度的确定
        4.2.4 温度场结果分析
    4.3 考虑荷载情况下的力学响应
        4.3.1 材料本构关系
        4.3.2 路面结构材料参数
    4.4 变形的计算分析
        4.4.1 交通量的确定
        4.4.2 轮载作用时间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路面抗反射裂缝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半刚性基层抗裂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聚合物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现况调查
    2.1 开封市交通概况
    2.2 公路路面结构
    2.3 路况调查
    2.4 开封市区域地质及材料调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RX聚合物原材料性能分析
    3.1 SRX聚合物强度形成机理
    3.2 SRX聚合物材料及其稳定基层的主要特点
    3.3 SRX聚合物的性能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4.1 原材料级配选择
    4.2 成型方法确定
    4.3 SRX聚合物掺量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养生规律分析
    5.1 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含水率与养生时间的关系
    5.2 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含水率与强度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SRX聚合物稳定碎石技术性能分析
    6.1 强度特性分析
    6.2 收缩特性分析
        6.2.1 干缩特性分析
        6.2.2 温缩特性分析
    6.3 抗疲劳特性试验分析
    6.4 抗水损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典型路面结构的确定与设计计算
    7.1 设计参数确定
        7.1.1 动态模量
        7.1.2 静态模量
    7.2 典型结构组合方案
    7.3 结构计算与比较分析
        7.3.1 结构计算
        7.3.2 经济成本比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足尺实验的公路隧道沥青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隧道沥青路面常用结构形式及特点
        1.2.2 隧道沥青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1.2.3 足尺加速加载实验应用现状
    1.3 依托工程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足尺实验路段隧道沥青路面结构优化研究
    2.1 隧道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优化
        2.1.1 刚性基层种类的选择
        2.1.2 素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研究
        2.1.3 底基层优化
        2.1.4 路面结构优化结果
    2.2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优化
        2.2.1 基层疲劳开裂研究
        2.2.2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研究
        2.2.3 沥青层剪应力研究
        2.2.4 路面结构优化结果
    2.3 隧道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优化
        2.3.1 沥青层疲劳开裂研究
        2.3.2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研究
        2.3.3 路基顶竖向压应变研究
        2.3.4 路面结构优化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沥青路面足尺加速加载实验设计
    3.1 隧道足尺实验路段的布设
        3.1.1 足尺实验路段方案确定
        3.1.2 足尺实验路段划分
    3.2 加载设备及传感器的介绍
        3.2.1 ALF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设备
        3.2.2 混凝土应变计
        3.2.3 动态沥青应变计
        3.2.4 温度传感器
        3.2.5 土压力计
    3.3 实验路的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3.1 方案一隧道常用沥青路面
        3.3.2 方案二隧道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3.3.3 方案三隧道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3.4 数据采集系统
        3.4.1 采集器的安装
        3.4.2 数据的采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足尺实验路段力学响应研究
    4.1 路面结构温度分析
        4.1.1 方案一温度分析
        4.1.2 方案二温度分析
        4.1.3 方案三温度分析
    4.2 路面各项指标分析
        4.2.1 弯沉及动态变形模量
        4.2.2 摩擦系数
        4.2.3 构造深度
        4.2.4 车辙
    4.3 路面应变响应分析
        4.3.1 方案一应变响应波形分析
        4.3.2 方案二应变响应波形分析
        4.3.3 方案三应变响应波形分析
        4.3.4 方案一、方案二应变对比分析
        4.3.5 方案一、方案三应变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2.2 国内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柔性基层级配碎石材料的工程特性分析
    2.1 级配碎石的力学性能分析
    2.2 级配碎石材料承载力特性分析
    2.3 筛孔通过率对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2.4 级配碎石材料的CBR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室内试槽试验
    3.1 试槽结构层铺设及检测
        3.1.1 试槽土基
        3.1.2 级配碎石基层
        3.1.3 布设压力测定盒
        3.1.4 底基层和基层回弹模量测定
        3.1.5 沥青面层
    3.2 试槽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研究
    4.1 试验路概况
    4.2 级配碎石配合比
    4.3 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4.3.1 制作硬路肩
        4.3.2 拌和
        4.3.3 铺筑
        4.3.4 洒布沥青透层油
        4.3.5 碾压
        4.3.6 接缝处理
    4.4 级配碎(砾)石基层施工技术
    4.5 试验路检测与评价
        4.5.1 路面弯沉检测
        4.5.2 平整度测定
        4.5.3 路面破损调查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推荐结构及施工控制技术
    5.1 推荐结构组合
        5.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要点
        5.1.2 适应公路级别
        5.1.3 推荐路面结构
    5.2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控制技术
        5.2.1 施工工艺
        5.2.2 施工技术控制
        5.2.3 质量控制
    5.3 沥青面层施工控制技术
        5.3.1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
        5.3.2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控制措施
    5.4 经济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区域特征的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低温抗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结构及材料研究
        1.2.2 沥青路面温度场研究
        1.2.3 沥青路面低温开裂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北省寒冷地区环境特征变化模型
    2.1 依托工程概况
    2.2 河北省北部高速公路裂缝病害调研
        2.2.1 裂缝病害统计
        2.2.2 路面裂缝病害调研结果
        2.2.3 寒冷地区路面裂缝病害成因分析
    2.3 区域气候特征调研
        2.3.1 大气温度变化分析
        2.3.2 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2.3.3 风速变化分析
    2.4 环境特征变化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材料低温性能评价
    3.1 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材料的设计原则
        3.1.1 寒冷地区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分析
        3.1.2 寒冷地区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原则
        3.1.3 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分析
    3.2 沥青结合料低温性能
        3.2.1 沥青技术性能
        3.2.2 沥青结合料低温性能评价
    3.3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
        3.3.1 原材料的技术性能
        3.3.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3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温度场的寒冷地区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4.1 热传导基本理论
        4.1.1 温度场与温度梯度
        4.1.2 傅里叶定律
        4.1.3 热传导边界形式
    4.2 沥青路面温度场模型及材料参数
        4.2.1 沥青路面结构模型
        4.2.2 环境气象数据
        4.2.3 沥青路面材料参数
        4.2.4 有限元模型假设
    4.3 基于抗裂性能的沥青路面结构方案优选
        4.3.1 基于温度场的沥青路面结构抗裂性能分析
        4.3.2 基于温度应力的沥青路面结构抗裂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区域特征的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材料适用性与结构优选分析
    5.1 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优选
        5.1.1 基于低温性能的沥青结合料选择
        5.1.2 基于低温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选择
        5.1.3 基于低温抗裂性能的沥青路面结构选择
        5.1.4 路面结构性能验证
    5.2 SMA沥青路面效益分析
        5.2.1 SMA路面工程费用分析
        5.2.2 养护费用分析
        5.2.3 社会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考虑界面性能与粘弹性的沥青路面抗裂参数多尺度敏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力学方法与沥青路面开裂
        1.2.2 沥青混合料细观尺度开裂
        1.2.3 细观沥青-骨料界面分析
        1.2.4 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多尺度关联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跨尺度松弛模量预测模型
    2.1 粘弹性本构模型
        2.1.1 弹簧和黏壶
        2.1.2 Voigt模型和Maxwell模型
        2.1.3 广义Maxwell元件及Prony级数参数
    2.2 松弛试验有限元模型
        2.2.1 Prony级数参数拟合
        2.2.2 松弛试验结果分析
        2.2.3 松弛试验模型可靠性验证
    2.3 参数化建模
        2.3.1 随机粗骨料投放
        2.3.1.1 随机形状骨料生成算法
        2.3.1.2 随机粗骨料与孔隙投放模型
        2.3.2 细观局部几何模型导入
    2.4 面层沥青混合料跨尺度松弛模量预测
        2.4.1 宏细观尺度边界条件
        2.4.2 细观-宏观跨尺度关联过程
        2.4.3 宏观尺度松弛模量预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界面的沥青路面多尺度裂纹扩展分析
    3.1 界面粘聚带断裂模型
        3.1.1 粘聚带模型简介
        3.1.2 粘聚带模型本构关系
        3.1.3 粘聚带模型损伤准则
    3.2 粘聚界面单元
        3.2.1 Cohesive单元简介
        3.2.2 单元嵌入算法
    3.3 多尺度裂纹扩展模拟
        3.3.1 整体宏观模型
        3.3.1.1 模型简介
        3.3.1.2 网格收敛性验证
        3.3.1.3 加载模式与结果分析
        3.3.2 局部细观模型
        3.3.2.1 子模型方法
        3.3.2.2 整体宏观-局部细观尺度关联
        3.3.3 细观微裂纹扩展
        3.3.3.1 细观子模型应力响应
        3.3.3.2 细观潜在危险点微裂纹分析
        3.3.3.3 细观断裂过程动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裂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敏感性分析方法
    4.2 细观尺度影响因素
        4.2.1 粗骨料影响因素
        4.2.1.1 粗骨料体积占比影响
        4.2.1.2 粗骨料粒径影响
        4.2.2 界面相影响因素
        4.2.2.1 粘结料-骨料界面粘结强度影响
        4.2.2.2 粘结料-骨料界面断裂能影响
        4.2.2.3 界面厚度影响
        4.2.3 粘结料相影响因素
        4.2.3.1 粘结料开裂强度影响
        4.2.3.2 粘结料断裂能影响
    4.3 宏观尺度影响因素
        4.3.1 面层厚度影响
        4.3.2 基层厚度影响
        4.3.3 基层弹性模量影响
        4.3.4 土基回弹模量影响
    4.4 沥青路面抗裂参数敏感性分析
        4.4.1 细观尺度抗裂参数敏感性
        4.4.2 宏观尺度抗裂参数敏感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9)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设计现状
        1.2.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2.3 全厚式沥青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法国标准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2.1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介绍
        2.1.1 总体设计步骤
        2.1.2 配合比设计方法
    2.2 试验原材料性能分析
        2.2.1 沥青胶结料
        2.2.2 矿质集料
    2.3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2.3.1 级配设计
        2.3.2 沥青含量确定
        2.3.3 孔隙率测试
        2.3.4 水敏感性试验结果
        2.3.5 大型车辙试验结果
        2.3.6 模量和疲劳试验结果
        2.3.7 基于我国试验方法的路用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3.1 动态模量概念及试验方法
        3.1.1 动态模量概念
        3.1.2 动态模量试验方法
    3.2 试验设备、加载原理及试验方案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加载原理
        3.2.3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3.3.2 频率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3.3.3 动态模量对比分析
    3.4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4.1 沥青混合料疲劳概念及试验方法
    4.2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疲劳寿命分析
        4.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规律
    4.4 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
    5.1 程序简介及分析方法
        5.1.1 程序简介
        5.1.2 分析方法
    5.2 数值模型与参数
        5.2.1 荷载模型
        5.2.2 材料模型
    5.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5.3.1 关键力学指标确定
        5.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合理层位分析
        5.3.3 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对比
    5.4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5.4.1 影响因素的选择
        5.4.2 各层模量的影响
        5.4.3 层间结合状态的影响
        5.4.4 温度场的影响
    5.5 典型路面结构性能及寿命分析
        5.5.1 车辙变形预估
        5.5.2 疲劳寿命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6.1 现有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分析
        6.1.1 国内沥青路面设计简述
        6.1.2 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6.1.3 中法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对比
    6.2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指标
    6.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
    6.4 设计步骤
    6.5 设计实例
    6.7 路面结构结构经济技术评选
    6.8 采用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成果及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道可道网设计结果

(10)基于足尺环道试验的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车辙形成的机理
        1.2.2 沥青路面车辙的主要影响因素
        1.2.3 沥青路面车辙研究的数据获取方式
        1.2.4 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及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章 足尺环道试验检测
    2.1 足尺环道框架设置
    2.2 足尺环道路面结构和材料
        2.2.1 足尺环道路面结构
        2.2.2 足尺环道路面材料
    2.3 足尺环道车辆加载、试验数据采集和检测
        2.3.1 足尺环道车辆加载
        2.3.2 足尺环道试验数据采集和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模型自变量指标的筛选
    3.1 车辙变化量数据的分析
        3.1.1 多功能检测车检测结果
        3.1.2 人工3m直尺检测结果
    3.2 车辙变形影响因素数据的分析
        3.2.1 交通荷载数据的分析
        3.2.2 环境数据的分析
        3.2.3 沥青面层厚度数据的分析
        3.2.4 路面结构和材料数据的分析
    3.3 车辙预估模型自变量指标的筛选
        3.3.1 车辙变化量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方法
        3.3.2 车辙变化量影响因素间因子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域刚度下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模型的建立
    4.1 车辙预估模型框架的构建
        4.1.1 代表性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框架的构建
        4.1.2 力学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框架的构建
        4.1.3 神经网络型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框架的构建
    4.2 车辙预估模型的建立
        4.2.1 代表性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的多元非线性拟合
        4.2.2 神经网络型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的算法拟合
    4.3 车辙预估模型拟合效果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域刚度下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模型的验证及适用性分析
    5.1 车辙预估模型的验证及预估效果的对比分析
    5.2 车辙预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2.1 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2.2 力学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2.3 不同车辙预估模型对于不同刚度基层沥青路面的适用性分析
    5.3 基于足尺环道试验所建立车辙预估模型的优势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具有柔性基层的半刚性沥青路面的理论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冻土地区柔性加固基层路面结构经济性研究[D]. 范小蒙.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温度-应力双场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黏弹性力学响应多尺度分析[D]. 张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D]. 王霖.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路面抗反射裂缝技术研究[D]. 姚鑫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5]基于足尺实验的公路隧道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 胡立杲.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 李旭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基于区域特征的河北省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低温抗裂性能研究[D]. 魏宗昊璇. 长安大学, 2020(06)
  • [8]考虑界面性能与粘弹性的沥青路面抗裂参数多尺度敏感分析[D]. 赖泽涵.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9]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D]. 徐希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基于足尺环道试验的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模型研究[D]. 刘刚.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柔性基层半刚性沥青路面的理论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