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学习型财务组织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魏钊[1](2021)在《管理者认知风格、创新导向、知识创造过程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面临更大都环境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下,更加凸显了企业创新的重要性。为了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同时它也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如何实现和提高创新绩效也成为了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献表明,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绩效直接影响的研究形成明显的文献流,在管理者个人特征的研究也开展了广泛研究,但是在高层管理者认知风格对创新绩效影响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通过中介变量的传导机制,深入剖析管理者认知风格对创新绩效的间接影响的文献还不多见。因此,本文以管理者认知风格为研究切入口,依照“认知—行为—结果”的研究线索,研究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和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中企业管理者认知风格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问题。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同时受企业内部活动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管理者是企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管理者的认知风格存在差异,当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是,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应对行动,这些行动会对企业的战略选择与战略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组织的绩效等。然而,管理者认知风格如何影响创新绩效这一过程却少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引入了创新导向和知识创造过程两个中介变量,研究不同管理者认知风格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此外,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外部的制度环境会对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认知方式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制度环境这一不确定的概念作为调节变量,引入研究框架,探究管理者不同认知风格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高阶理论、认知风格理论、创新导向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资源优势理论、知识创造理论和制度基础观,构建了管理者认知风格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概念模型,同时提出,管理者管理者认知风格通过计划型、创造型、学习型等三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正向影响,对创新导向正向影响,对知识创造过程正向影响,知识创造过程、创新导向在管理者认知风格对创新绩效的作用中起着双中介效应,制度环境的规制、规范、认知三个维度在不同管理者认知风格对创新绩效的作用中起调节作用等。为了验证上述观点,本研究选取了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和辽宁等15个省市地区的企业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采用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和Bootstrap分析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者认知风格对创新绩效有预测作用,创新导向和知识创造过程在管理者认知风格和创新绩效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制度环境在管理者认知风格和创新绩效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的大部分假设被实证检验结果所支持。具体而言,高层管理者由于认知风格不同,在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时,会对企业战略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决策,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不同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学习型认知风格的管理者善于学习,把握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而同时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身与组织知识,促进企业内部创新,进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面影响,因此学习型认知风格正向预测企业创新绩效;计划型认知风格的管理者,善于制定计划,结合已有的成功经验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决策行为,计划制定的过程是一种应对外界变化,不断动态调整管理的过程,这种过程能够刺激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而使得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因此计划型认知风格正向预测企业的创新绩效;创造型认知风格的管理者具有创造型的思维认知方式,喜欢打破惯例,追求创新,这有利于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管理者的创造型认知风格正向预测企业创新绩效。管理者在企业特殊的影响力与决策权意味着其在企业战略选择上有重大的发言权,而这些战略选择的形成与管理者认知风格息息相关。创新导向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其实施强度与水平与管理者认知风格密不可分,同时创新导向影响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这些成为企业实现新过程、开发新产品等的关键驱动力。因此,创新导向与知识创造过程在管理者认知风格正向预测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制度与组织的动态互动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和绩效,在中国当前制度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制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不断重塑管理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是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Scott(1995)的研究,制度环境可以划分为规制环境、规范环境、认知环境三个维度,不同制度维度对学习型、计划型和创造型认知风格对创新绩效的关系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规制环境分别对学习型认知风格、创造型认知风格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显着负向调节作用,认知环境显着负向调节了创造型认知风格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规范环境对学习型、计划型、创造型认知风格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没有起到显着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结论对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启示。在理论方面,管理者致力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结合组织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管理者正确的认知和决策。不同认知风格的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行为。本研究结合“认知-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首次揭示了不同认知风格的管理者经过战略选择(创新导向)进行创新活动(知识创造过程)获得结果产出(创新绩效)的微观作用过程,为凸显认知因素在创新中的作用提供了启示,具有探索性理论意义,有助于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考察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其次,本研究对中国处于转型期的特有的制度环境(末级制度)进行了测量。Busenitz,Gomez和Spencer(2000)量表有着较高的被认可度,虽然为多数学者所采纳,但以往的研究中制都把度环境为一整体,并没有界清次级制度与末级制度,实际上,不同的制度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相同。本研究澄清了以往研究中制度环境测量中的混淆,区分了制度环境的次级制度和末级制度,明确了Busenitz,Gomez和Spencer(2000)量表测量末级制度的效用。从而得出结论,在法制水平/产权保护等次级制度环境外生的条件下,未级制度环境(政府支持、资助创新的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提高次级制度质量(法治水平、产权保护程度、市场化进程),才能保证企业创新绩效的持续增长。在实践方面,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中坚部分,对企业创新起到重要影响。本研究实证研究了在企业创新导向的选择和组织内部知识创造过程的中介作用下,不同认知风格的管理者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差异性,启示企业,首先,应该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结合高层管理者认知特点,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其次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和创新导向的重要性,在组织内部培育创新氛围,提高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更加注重知识创造过程和内部知识库建设,通过知识的管理、分享和创造,提高员工的素质能力、技能水平等,创造知识的过程,也是创新实践的提高,有利于创新行为,提高创新绩效。最后,企业应特别注意当前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收集的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并未考虑管理者认知、创新导向、知识创造过程、创新绩效、制度环境的动态作用过程及时间滞后效应。本研究样本量相对有限,未来的研究应当积极尝试多种调查方式,扩大样本量,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最后,本研究采用的量表的开发基于西方情境,应用于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未来的研究应该开发基于中国情境的量表。
陈林华[2](2021)在《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作为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主体,其竞争优势既关系到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效率和水平,也关系到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当前体育全球化治理体系重构,以及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的战略机遇期,研究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内涵与特征,探索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以及如何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提升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为研究主题,探讨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竞争优势的获取,彼得·德鲁克认为关键是技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杰恩·巴尼认为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和创新过程。基于此,本文将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利用文献资料、案例访谈法、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组织学习、网络组织等理论溯源与文献分析,逐步收敛核心概念并按照“心里倾向—能力变化—结果感知”的范式构建初步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框架,对730家上海本地曾参与过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的组织进行调研,并利用SPSS、AMO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的基础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际体育赛事服务产品具有“需求泛化”特殊性;另一方面,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的生产呈现出高度本地化的松散网络和非本地化的价值链业务网络相结合的特征。第二,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本质,即是以国际体育赛事服务为核心的知识异质体。需求、知识基础与组织学习、行动者与网络这三个概念组合共同诠释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从而也决定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更低的成本、更高质量的服务、更有利的资源获取)与特殊性(灵活性、创新速度和业界声誉)。第三,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学习导向由“学习承诺”和“开放心智”两个维度构成。学习承诺和开放心智均对网络能力各维度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开放心智对竞争优势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学习承诺对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并不显着,原因可能在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远端关系。第四,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网络能力由网络规划能力、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网络能力各维度均对竞争优势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网络能力各维度在学习承诺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而在开放心智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中发挥部分的中介效应。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的启示:(1)应高度重视学习导向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2)兼顾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推进制度与文化建设的同时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发挥学习导向对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3)应重视网络能力建设,主动地参与外部网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充分发挥各项网络能力对竞争优势提升的积极效应等。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深入探讨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的基本属性,以及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而形成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第二,运用质性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学习导向、网络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既拓展了现有理论的应用场景,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有关组织竞争优势的理论成果。
张娟[3](2020)在《“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之都的东莞,吸引了450余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曾是许多入城农民工主要生存场域。如今其所依存外部环境,正发生产业变革与技术颠覆,工厂初阶岗位正被机器人吞噬。而东莞现有技能人才不足20%,人才积累不足以应对产业变革。该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以下行文亦简称为“新生代”)在产业变革下之再教育问题及其突围路径。研究意义指向: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重塑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共识,释放人才红利信号,赋能产业转型。该研究以质性研究掘进,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透视新生代所生存的产业环境——东莞“智造”,分析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及新生代个体对自身发展需求。梳理东莞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育政策,调研再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并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探讨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东莞“智造”提出了对高技能人才、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学习力人才的新需求;而个人生存与发展已不止步于技能依赖层面,更需融合技术、学历、人文等多重再教育修炼与持续提升,达至教育及人的完整性。在就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现状分析中,发现并归纳出以下五个维度的问题:1.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2.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3.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4.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5.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该研究解决对策尝试抛开刻板,并创造性地将上述五个维度问题融入到体系化解决策略之中。基于新生代生涯发展对技能、学历、人文教育的需求为纵轴,并从横向研究与新生代相关各方的支持力量,以系统性思考探讨新生代再教育出路:1.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2.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3.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4.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黄茜[4](2020)在《Y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迅猛发展,环保产业从垄断阶段快速进入到市场竞争阶段。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本文的研究对象——Y公司是广东省一家环保国有企业,在大量新老员工交织的管理情境下,面对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快速迭代,建构学习型组织、快速培养出企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员工是企业适应环境及市场的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学习型组织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资料收集等方法,对学习型组织的诞生与发展、基本概念与特征、作用与意义等作出较为详细的阐释,并列举了国内外较为经典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在此基础上,首先对Y公司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Y公司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现有培训体系等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现状研究;然后,通过聚焦问题,缩小差距,明确行动的方向,针对性地进行建构学习型组织的机制设计,包括五个部分:目标管理、如何保障、如何推进、如何管控以及反馈与评估;最后探讨的是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后如何开展真正的落地应用,一是打造组织学习系统;二是加强知识转化与技术创新;三是将学习活动和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四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学习型文化氛围。本文希望通过对Y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与应用,紧紧依托其省内丰富的项目资源优势,利用灵活多变的行动学习和卓有成效的知识管理为项目团队赋能,实现“解决问题”和“学习发展”的双螺旋提升,在推进业务体量稳步提升的同时,加快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也希望对从事环保技术服务的同行企业或同类型的外包服务项目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齐美慧[5](2020)在《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XT道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最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有形的物质形态上,随着发展当前的核心力更加强调无形的知识形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组织有效整合知识,构建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XT公司是我国唯一一家中外合资的专业的道岔生产企业,成立至今有十余年,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可其核心竞争力即核心技术,公司只有其使用权,任何的改良或创新都需要技术的开发方(外方)来完成,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通过对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发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建设方案,以期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异借鉴。首先,宏观分析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并对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定义了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建设,并说明了其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为下一步分析企业文化现状做铺垫。其次,介绍XT公司的基本情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状,并整理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内容资料。再次,使用Denison组织文化测量模型评估企业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结合全文关于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评估,指出其中不足,并具体阐释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立足公司的现状,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视角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说明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传导机制,基于四个层面阐释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案及相关保障措施,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本文所提出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方案,帮助组织形成优秀的文化。
王辉[6](2020)在《一方制药公司学习型企业文化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对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来说,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成为重要的发展任务。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创新,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发展质量及水平。在此背景下,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只有企业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文化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展现出其创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强有力的学习型组织,实现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无疑是企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可以引领企业的员工在发展中形成与企业目标一致的发展目标,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正是促进企业创新,促进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基石。本文以一方制药公司作为研究案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与归纳总结法对公司在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中的现状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以群体动力理论、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上判断当前一方制药公司当前的企业文化现状及企业文化对创新技术的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在一方制药公司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当前一方制药公司在构建学习型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型文化浮于表面、经营管理中不重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缺乏学习创新型的管理制度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物质保障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一定的优化建议,并为一方制药公司在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现状基础上,提出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的优化方案。对此提出了一方制药公司应该把学习型的文化落实到技术创新中,组织建立各个部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评比,完善学习型、坚持创新的管理制度与完善学习型文化优化中的物质保障的优化对策。通过对一方制药公司在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及优化方案,这在促进一方制药公司的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等方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也有利于实现一方制药公司构建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标。
陈曦[7](2020)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教务管理是保障现代远程教育教务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管理工具。本文以N市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为背景,通过对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和相关教务管理人员的访谈,以及对该校现代远程教育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力求多角度探索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现状,为找寻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通过调查研究,研究者发现在现代远程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教务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配套性不强、教学效果反馈不够等;表现在考试管理方面存在着考试标尺模糊、考前培训缺乏、考场管理不严等;表现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存在着授课教师积极性差、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缺少培训考核机制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试点高校及学习中心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自身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和不清晰,以及规范管理的意识薄弱。这些问题降低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务管理的水平,制约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基于此,结合本人多年的从业经验,依据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一、联动各方力量,保障教务管理质量;二、注重过程管理,优化教学管理;三、细化流程标准,规范考试管理;四、强化师资管理,提优师资力量。
魏圆圆[8](2020)在《人保财险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为了提高人保财险S分公司整体素质、创新能力、竞争应变力等等,为了帮助S分公司创造企业文化、提升公司效益、带来长久发展,S分公司需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团体学习,是一种扁平化、横向网络管理的组织系统,其核心为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提高组织创新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和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为S分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提供依据。随后通过对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建设实际情况分析,针对性设计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现状调研问卷,掌握S公司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情况,得出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建设评估分析。其次针对S分公司实际情况,进行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实施策略主要为重塑企业文化改变员工心智、建立多元化培训体系、系统思考改进学习机制。特别针对保险销售人员建立覆盖各条线的培训课程体系,尤其是《软装备》系列课程切实提升基层学习能力。最后为了保障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的顺利进行,采取了相关保障措施,包括:创新学习观念,建立学习型管理团队;优化层级结构,改善学习型组织架构;优化培训管理机制;科学设计职工职业生涯;积极争取外部环境支持。特别是建立S公司扁平化组织及优化教育培训架构。通过研究发现:针对所发现问题制定相关实施策略,保障策略实现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S分公司建立学习型组织,助力S公司形成高效的持续创新机制,构建卓越的解决问题能力,有力推动公司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同时为其他保险公司提供参考借鉴。
翟艳景[9](2020)在《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绩效管理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已成为公司发展的重点关注目标。绩效管理体系体现了公司的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内部执行流程是否流畅、员工积极性是否高涨,只有绩效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营才能保证公司的不间断发展。S公司现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绩效指标设定不合理,员工积极性不高,绩效结果应用比较单一等问题。为促使公司健康、良好的发展,S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型组织理论被称为企业管理的必备工具,学习型组织可使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持续学习与创新阶段。从员工个人的改变到企业的改变,企业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进步,如何合理利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如何让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学习型组织理论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建立在对学习型组织、绩效管理等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研究概况以及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对S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现状进行问题分析,结合S公司现状对绩效管理体系过程环节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相应的优化,包含基于建立共同愿景的公司战略制定,基于团队学习的绩效计划制定,基于改变心智模式的绩效辅导与沟通,基于系统思考的绩效考核和基于自我超越的考核结果应用;同时在第六章列明了绩效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研究为公司将来建立学习型组织打下基础。
宗小顺[10](2020)在《Z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知识俨然成为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企业作为社会组成的重要因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有效地获取、提炼、应用、转化知识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之一,是最热门的管理研究之一,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和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国内外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在对Z公司进行学习型组织5要素评分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以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理论为依据,提出了Z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总体思路和方案,也为同类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提供了基本遵循,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研究背景为切入点,对Z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研究框架及方法。同时对学习型组织理论概念和构建模型进行了全面梳理。其次,结合Z公司实际情况,利用5要素评分法和SWOT工具对Z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进行了差距分析和现状分析。再次,基于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理论,提出了Z公司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思路和具体构建路径。最后,提出了Z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实施路径和保障。
二、对学习型财务组织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学习型财务组织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管理者认知风格、创新导向、知识创造过程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管理者认知风格研究综述 |
2.2 创新导向研究综述 |
2.3 知识创造过程研究综述 |
2.4 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
2.5 制度环境研究综述 |
2.6 小结 |
第3章 研究框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框架的理论基础 |
3.2 研究框架 |
3.3 研究假设 |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
4.1 研究过程概述 |
4.2 研究工具 |
4.3 量表修订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正式调研分析 |
5.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3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5.4 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 |
5.5 假设检验 |
5.6 研究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管理建议 |
6.4 研究局限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研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全球体育治理格局重塑加剧体育服务主体国际竞争 |
1.1.2 体育产业政策频出对服务主体竞争力提出新的要求 |
1.1.3 体育产业组织及市场主体竞争力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图 |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赛事服务组织 |
2.1.2 竞争优势 |
2.1.3 组织学习 |
2.1.4 学习导向 |
2.1.5 网络能力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组织学习理论 |
2.2.3 社会网络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1 国际体育赛事发展及服务的相关研究 |
2.3.2 体育赛事服务组织内涵及特征的研究 |
2.3.3 学习导向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
2.3.4 学习导向对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研究 |
2.3.5 网络能力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
2.4 国内外现有文献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特征分析 |
3.1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基础特征分析 |
3.1.1 国际体育赛事产品的服务属性 |
3.1.2 国际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性 |
3.1.3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本质 |
3.2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 |
3.3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特殊性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案例访谈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思路 |
4.1.2 样本选择 |
4.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2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分析 |
4.2.1 样本组织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2 案例访谈资料的主范畴归纳 |
4.2.3 主要变量的内涵表征描述 |
4.3 基于案例访谈的理论模型构建 |
4.4 相关核心变量的内涵与维度提炼 |
4.4.1 学习导向的内涵及维度 |
4.4.2 网络能力的内涵及维度 |
4.4.3 竞争优势的内涵及维度 |
4.5 文献对话与初步理论模型升华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 学习导向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提升 |
5.1.1 学习承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 |
5.1.2 开放心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 |
5.2 学习导向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 |
5.2.1 学习承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2.2 开放心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3 网络能力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 |
5.3.1 网络规划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3.2 网络配置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3.3 网络运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3.4 网络占位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4 网络能力在学习导向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 |
5.4.1 网络能力对学习承诺与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
5.4.2 网络能力对开放心智与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6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
6.1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
6.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
6.1.2 问卷设计的流程 |
6.2 核心变量的测量指标筛选 |
6.2.1 自变量学习导向的测量指标筛选 |
6.2.2 中介变量网络能力的测量指标筛选 |
6.2.3 因变量竞争优势的测量指标筛选 |
6.2.4 测量指标的内容效度测评 |
6.3 预调研与问卷的修正 |
6.3.1 学习导向预调研分析 |
6.3.2 网络能力预调研分析 |
6.3.3 竞争优势预调研分析 |
6.4 大样本确定与数据来源 |
第7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
7.1 数据分析方法 |
7.2 正态分布检验 |
7.3 信效度检验 |
7.3.1 信度检验 |
7.3.2 效度检验 |
7.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7.4.1 学习导向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7.4.2 网络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7.4.3 竞争优势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7.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7.5.1 学习导向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7.5.2 网络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7.5.3 竞争优势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7.6 变量相关分析检验 |
7.7 假设检验 |
7.7.1 初始模型构建 |
7.7.2 整体模型拟合检验 |
7.7.3 差异检验 |
7.8 讨论与分析 |
7.8.1 学习导向对网络能力的作用机制分析 |
7.8.2 学习导向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分析 |
7.8.3 网络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分析 |
7.8.4 网络能力在学习导向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知识异质体”本质决定组织竞争优势特征及影响因素 |
8.1.2 学习承诺通过影响网络能力进而对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 |
8.1.3 开放心智对组织竞争优势产生显着的直接和间接促进作用 |
8.1.4 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非常重要 |
8.2 研究启示 |
8.2.1 充分认清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内涵特征 |
8.2.2 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导向并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
8.2.3 兼顾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发挥学习导向促进效应 |
8.2.4 推进网络能力建设发挥“意愿+能力”的综合效应 |
8.3 创新之处 |
8.3.1 研究创新 |
8.3.2 主要贡献 |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4.1 研究的局限性 |
8.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预调研问卷 |
附录四 正式调研问卷 |
致谢 |
(3)“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追寻都市美好生活,实现职业价值 |
1.1.2 制造工厂,新生代入城初始生存地 |
1.1.3 制造业转型与人才升级之双重困局 |
1.1.4 新生代再教育,成为破局的新选择 |
1.2 选题意义 |
1.2.1 个体意义: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 |
1.2.2 产业意义:重塑人力资本投入共识 |
1.2.3 社会意义:开启人才红利希望曙光 |
1.2.4 理论意义:丰富终身教育现实内涵 |
1.3 文献综述 |
1.3.1 聚焦:多样视角聚向其必要性 |
1.3.2 洞察:不同维度探析存在问题 |
1.3.3 对策:多方向度探寻突围路径 |
1.3.4 评述:研究切入之创造性思考 |
1.4 核心概念厘定 |
1.4.1 东莞“智造” |
1.4.2 新生代农民工 |
1.4.3 再教育 |
1.5 理论支持 |
1.5.1 人力资本理论 |
1.5.2 终身教育理论 |
1.5.3 职业生涯理论 |
1.6 研究设计 |
1.6.1 思路与方法 |
1.6.2 创新与限制 |
第二章 农民工代际变化与新生代之新 |
2.1 两代农民工之基本概况 |
2.1.1 全国视角下之两代农民工结构 |
2.1.2 东莞市域数据下之农民工结构 |
2.1.3 企业调研样本下之新生代构面 |
2.2 新旧交替的代际特征比较 |
2.2.1 受教良好,关心教育 |
2.2.2 频密跳槽,职涯沉浮 |
2.2.3 价值多元,心态开放 |
2.2.4 注重消费,追逐潮流 |
2.2.5 重视权益,维权增强 |
2.2.6 迷恋城市,疏离农村 |
第三章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需求 |
3.1 东莞“智造”变革和个人升级的必要性 |
3.1.1 “世界工厂”的危机及困局 |
3.1.2 东莞“智造”救赎东莞制造 |
3.1.3 东莞“智造”倒逼个人转型 |
3.2 东莞“智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 |
3.2.1 从重劳力到重脑力的高技能人才 |
3.2.2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造性人才 |
3.2.3 从单一型人才到高阶复合型人才 |
3.2.4 从失调到升级同步的高学力人才 |
3.3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对再教育的需求 |
3.3.1 立足:技能习得确保安身立命 |
3.3.2 发展:学历提升推动职业进阶 |
3.3.3 融入:人文教育增进人城契合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新生代再教育的东莞实践及现状 |
4.1.1 东莞市对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 |
4.1.2 教育机构对产业变革的感知与响应 |
4.1.3 工厂对新生代再教育的态度与动因 |
4.1.4 新生代个体对再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
4.2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再教育问题探析 |
4.2.1 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 |
4.2.2 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 |
4.2.3 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 |
4.2.4 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 |
4.2.5 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 |
第五章 新生代之道及其再教育之策 |
5.1 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 |
5.1.1 提升再教育认知 |
5.1.2 打造学习型社会 |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 |
5.2 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 |
5.2.1 职业技能培训——从漂泊到稳定,构筑生存基石 |
5.2.2 高阶学历教育——助力职涯发展,推动职业进阶 |
5.2.3 城市人文修炼——完成城市融入,切换身份标识 |
5.3 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 |
5.3.1 个人行动计划——新生代再教育实现的策略参考 |
5.3.2 企业培训构建——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再教育实践 |
5.3.3 政府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再教育实施保障 |
5.3.4 借助机构力量——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再教育行动 |
5.4 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
5.4.1 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即时性课堂 |
5.4.2 VR技术教学应用,增强沉浸式学习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Y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学习型组织概述 |
1.2.2 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
1.2.3 学习型组织建构的理论基础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过程 |
第二章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的环境分析 |
2.1 Y公司概况 |
2.2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外部环境分析 |
2.2.2 内部环境分析 |
2.3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2.3.1 必要性分析 |
2.3.2 可行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3.1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现状的访谈研究 |
3.1.1 访谈提纲设计 |
3.1.2 访谈过程实施 |
3.1.3 访谈结果分析 |
3.2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现状的问卷调查研究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问卷过程实施 |
3.2.3 问卷结果分析 |
3.3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的机制设计 |
4.1 Y公司学习型组织的目标管理机制 |
4.1.1 建立目标层级 |
4.1.2 形成组织机制 |
4.1.3 组建变革团队 |
4.2 Y公司学习型组织的保障机制 |
4.2.1 建立行动学习激励机制 |
4.2.2 开发内部知识管理平台 |
4.3 Y公司学习型组织的推进机制 |
4.3.1 个体学习提升 |
4.3.2 团队学习提升 |
4.3.3 组织学习提升 |
4.4 Y公司学习型组织的管控机制 |
4.4.1 流程优化 |
4.4.2 战略优化 |
4.4.3 行动优化 |
4.5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的反馈与评估机制 |
4.5.1 基于个体学习的成果反馈与评估 |
4.5.2 基于团队学习的成果反馈与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的应用 |
5.1 打造组织学习系统 |
5.2 加强知识转化与技术创新 |
5.3 将学习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 |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Y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与应用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Y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与应用的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XT道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文化 |
2.1.2 企业文化建设 |
2.2 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
2.2.1 内化作用 |
2.2.2 外化作用 |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 |
2.3.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2.3.2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
2.3.3 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
2.4 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理论 |
2.4.1 学习型组织 |
2.4.2 激励理论 |
2.4.3 人本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XT公司企业概况及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1 XT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构成 |
3.1.3 中西方股东企业文化简介 |
3.2 XT公司核心竞争力 |
3.2.1 XT公司核心竞争力简介 |
3.2.2 XT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3.3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3.1 理念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3.2 制度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3.3 行为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3.4 物质层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诊断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结果可信度检验 |
4.1.3 问卷结果分析 |
4.2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企业文化建设意识缺位 |
4.2.2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引导 |
4.2.3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自己的特点 |
4.2.4 管理制度对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激励不足 |
4.2.5 以人为本理念建设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
4.2.6 物质层建设目标不明确 |
4.3 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3.1 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意识不强 |
4.3.2 市场和技术互换的合作方式的缺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
5.1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框架和目标确定 |
5.1.1 企业文化建设框架 |
5.1.2 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确定 |
5.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XT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求 |
5.2.1 自强自信文化 |
5.2.2 合作共赢文化 |
5.2.3 激励创新文化 |
5.2.4 以人为本文化 |
5.2.5 内圆外方文化 |
5.3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
5.3.1 理念层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
5.3.2 制度层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
5.3.3 行为层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
5.3.4 物质层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
5.4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
5.4.1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 |
5.4.2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保障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XT公司企业文化调查问卷 |
致谢 |
(6)一方制药公司学习型企业文化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企业文化与学习型文化 |
2.1.1 企业文化 |
2.1.2 学习型文化 |
2.2 学习型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
2.2.1 企业价值观 |
2.2.2 企业的经营理念 |
2.2.3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
2.3 学习型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
2.4 理论基础 |
2.4.1 群体动力理论 |
2.4.2 学习理论 |
3 一方制药企业文化的现状分析 |
3.1 一方制药简介 |
3.2 一方制药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
3.2.1 一方制药企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
3.2.2 一方制药的经营理念现状 |
3.2.3 一方制药的管理制度现状 |
3.2.4 一方制药企业文化物质层面保障现状 |
3.3 一方制药在学习创新及发展的现状 |
3.3.1 学习型的理念实践现状 |
3.3.2 一方制药核心竞争力及技术创新现状 |
4 一方制药企业文化问卷调查与问题分析 |
4.1 调查研究设计与分析 |
4.1.1 问卷调查设计 |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3 被调查样本结果分析 |
4.2 一方制药公司学习型企业文化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学习型文化浮于表面 |
4.2.2 经营管理中不重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
4.2.3 缺乏学习创新型的管理制度 |
4.2.4 学习型企业文化的物质保障不完善 |
5 一方制药学习型企业文化的优化设计及对策 |
5.1 一方制药学习型文化构建的总体思路 |
5.1.1 学习型文化的构建原则 |
5.1.2 学习型文化的构建思路 |
5.1.3 学习型文化体系的构建 |
5.2 一方制药学习型企业文化优化的对策 |
5.2.1 把学习型的文化落实到技术创新中 |
5.2.2 组织建立各个部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评比 |
5.2.3 完善学习型、坚持创新的管理制度 |
5.2.4 完善学习型文化优化中的物质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问卷调查表 |
(7)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综评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述 |
(一)远程教育 |
(二)现代远程教育及其特点 |
(三)教务管理内涵 |
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现实动因 |
(一)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重要性 |
(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必要性 |
(三)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紧迫性 |
三、理论基础 |
(一)绩效评估理论 |
(二)共生理论 |
(三)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 |
第二章 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现状调查—以N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
一、调查背景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总体范围 |
(三)调查对象 |
二、调查设计 |
(一)访谈法 |
(二)文献分析法 |
三、调研结果概况 |
(一)学生调查概况 |
(二)学习中心教务管理人员访谈概况 |
(三)试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访谈概况 |
第三章 现代远程教育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
(二)教学内容配套性不强 |
(三)教学效果反馈不够 |
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考试标尺模糊 |
(二)考前培训缺乏 |
(三)考场管理不严 |
三、师资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授课教师积极性差 |
(二)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三)教务管理人员缺少培训考核机制 |
四、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
(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
(二)角色定位不清 |
(三)规范管理意识不强 |
第四章 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对策研究 |
一、联动各方力量,保障教务管理质量 |
(一)明确各角色职责,提升教务管理水平 |
(二)提升规范管理意识,优化教学质量 |
(三)加强试点高校办学投入,提供经济保障 |
(四)形成良性发展模式,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 |
二、注重过程管理,优化教学管理 |
(一)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
(二)打造品牌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
(三)在线同步直播,丰富教学手段 |
(四)增加反馈渠道,优化教学反馈途径 |
三、细化流程标准,规范考试管理 |
(一)树立考试标尺,形成考试管理制度 |
(二)加强考前培训,做好事前防范工作 |
(三)完善考场管理,提高考试管理标准 |
四、强化师资管理,提优师资力量 |
(一)强化薪酬激励,优化授课教师管理 |
(二)加强教务管理人员培训,培养稳定的管理力量 |
(三)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考评,增加其职业认同感 |
结束语 |
附录 A: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B:学习中心教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 C:试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人保财险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
2.1.1 学习型组织基本理论 |
2.1.2 学习型组织模型 |
2.2 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
2.2.1 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模型 |
2.2.2 鲍尔·沃尔纳的五阶段模型 |
2.2.3 瑞定的第四种模型 |
2.2.4 陈国权的过程模型 |
3 人保财险S分公司现状分析 |
3.1 S分公司经营概况 |
3.2 S分公司组织架构及员工分析 |
3.2.1 S分公司组织架构 |
3.2.2 S分公司组织员工构成 |
3.3 S分公司组织现状调研 |
3.3.1 调研方式 |
3.3.2 调研样本选择 |
3.3.3 调研结果 |
3.4 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建设评估分析 |
3.4.1 共同愿景方面评估 |
3.4.2 团队学习/自我超越方面评估 |
3.4.3 系统思考方面评估 |
4 人保财险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 |
4.1 S分公司基层学习型组织的主导思想 |
4.2 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设计 |
4.3 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实施策略 |
4.3.1 重塑企业文化,改变员工心智 |
4.3.2 建立多元化培训体系 |
4.3.3 系统思考,改进学习机制 |
5 人保财险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建设保障措施 |
5.1 创新学习观念,建立学习型管理团队 |
5.2 优化层级结构,改善学习型组织架构 |
5.2.1 优化层级结构 |
5.2.2 优化教育培训架构 |
5.2.3 组建内训师队伍 |
5.3 优化培训管理机制 |
5.4 科学规划职工职业生涯 |
5.5 积极争取外部环境支持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本章小结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学习型组织理论 |
2.1.1 学习型组织定义及特征 |
2.1.2 学习型组织理论模型 |
2.2 绩效管理理论及考核工具 |
2.2.1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定义 |
2.2.2 绩效管理考核工具 |
第三章 S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现状 |
3.1 公司简介 |
3.2 组织架构及员工结构 |
3.2.1 组织架构 |
3.2.2 员工结构 |
3.3 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现状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及收集 |
4.1.1 设计原则 |
4.1.2 问卷内容设计 |
4.1.3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汇总 |
4.1.4 绩效管理体系问卷调查结果 |
4.1.5 学习型组织理论问卷调查结果 |
4.2 访谈法问题设计及收集 |
4.2.1 设计原则 |
4.2.2 访谈内容设计 |
4.2.3 绩效管理体系访谈结果汇总 |
4.2.4 学习型组织理论访谈结果汇总 |
4.3 调研问题汇总及原因分析 |
4.4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优化的必要性 |
4.4.1 外部市场变化,内部组织需求 |
4.4.2 持续创新,依赖思维转变 |
4.4.3 全员参与绩效,效率提升 |
第五章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绩效管理体系优化 |
5.1 基于建立共同愿景的公司战略制定 |
5.2 基于团队学习的绩效计划制定 |
5.2.1 计划前准备相关资料 |
5.2.2 沟通中深度汇谈和商讨 |
5.2.3 确认后的结果演练 |
5.3 基于改变心智模式的绩效辅导与沟通 |
5.3.1 行动中辅导与沟通 |
5.3.2 辅导与沟通方法与工具 |
5.3.3 心智模式辅导与沟通方式 |
5.4 基于系统思考的绩效考核 |
5.4.1 基于系统思考指标设置原则与方法 |
5.4.2 经理级绩效考核 |
5.4.3 学习型组织应用相关活动 |
5.4.4 员工级绩效考核 |
5.5 基于自我超越的考核结果应用 |
5.5.1 指导薪酬福利调整 |
5.5.2 调整下一年度计划 |
5.5.3 员工职业发展 |
第六章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绩效管理体系保障措施 |
6.1 领导支持 |
6.2 定期深度沟通 |
6.3 定期回顾,定期培训 |
6.4 应急方案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1 S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1-2 S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访谈问题 |
致谢 |
(10)Z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2 学习型组织相关理论 |
2.1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
2.2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模型 |
2.2.1 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模型 |
2.2.2 迈克尔·马奎特的五系统模型 |
2.2.3 约翰·瑞定的第四种变革模型 |
3 Z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的现状分析 |
3.1 Z公司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机构 |
3.1.3 人员结构 |
3.2 Z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差距分析 |
3.2.1 Z公司学习型组织5 要素评分 |
3.2.2 Z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的SWOT分析 |
3.3 Z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分析 |
3.3.1 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
3.3.2 员工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
3.4 Z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
3.4.1 管理基础较为扎实 |
3.4.2 企业文化较为深厚 |
3.4.3 员工学习能力较强 |
4 Z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思路 |
4.1 Z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的整体架构 |
4.1.1 构建思路 |
4.1.2 遵循原则 |
4.1.3 主要目标 |
4.2 Z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实施路径 |
4.2.1 推进自我超越 |
4.2.2 改善心智模式 |
4.2.3 建立共同愿景 |
4.2.4 推进团队学习 |
4.2.5 促进系统思考 |
5 Z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实施保障 |
5.1 实施步骤 |
5.1.1 宣传动员阶段 |
5.1.2 全面实施阶段 |
5.1.3 深化巩固阶段 |
5.1.4 循环推进阶段 |
5.2 实施保障 |
5.2.1 思想保障 |
5.2.2 组织保障 |
5.2.3 制度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对学习型财务组织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管理者认知风格、创新导向、知识创造过程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魏钊. 吉林大学, 2021(01)
- [2]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林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D]. 张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4]Y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 黄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XT道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齐美慧. 燕山大学, 2020(01)
- [6]一方制药公司学习型企业文化重构研究[D]. 王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7]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问题与对策[D]. 陈曦.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人保财险S分公司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D]. 魏圆圆.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9]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翟艳景. 长安大学, 2020(06)
- [10]Z公司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D]. 宗小顺.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