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里有信息,哪里就有EMC(论文文献综述)
傅浩平[1](2019)在《汽车电子零部件EMS测试系统软件设计》文中认为汽车电磁抗干扰国家标准测试是综合评定产品质量最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各类汽车电子零部件在装入整车及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的性能测试。因此设计一套高效、易用、可快速投放市场的汽车电磁抗干扰测试系统一直是汽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研究汽车电子零部件EMS测试系统AutoLab的软硬件技术架构、通信指令、驱动接口以及人机交互友好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以测试标准和竞品分析为输入,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基于构件方法的汽车电子零部件系统连接设计及软件分层设计,为AutoLab提供底层基础。硬件上给出了多种设备的对外接口统一,增强了硬件的可扩充性。在底层软件上,遵循构件化封装原则,增强了可维护性与可移植性。(2)针对传统仪器标准命令协议格式无法很好满足仪器内部CAN总线的特点,设计了一套精简指令,该指令帧格式不仅满足CAN帧,还能够支持更多的仪器非标准协议,在格式上定义一套二进制编码格式,加快了设备间的指令传输。(3)在驱动程序实现部分,选用C++语言,并结合多线程和事件选择的套接字模型完成标准的动态连接库接口,设计出符合软件工程可移植可复用的接口,方便系统之后的维护和拓展。(4)针对传统桌面系统人机交互体验差,项目层次模糊问题。系统软件设计使用基于.net平台的WPF技术实现,架构选择使用MVVM模式,将界面层、逻辑业务层和数据持久层进行合理划分,使得整个项目更加清晰。本文设计的汽车电子零部件EMS测试软件AutoLab,用于汽车厂商和试验室完成汽车零部件上千项标准测试。该软件已经成功完成测试并且正常交付给用户使用,功能和水平上基本达到了国外同行标准,补齐了该领域国内软件产品的短板。
陈强[2](2018)在《大数据环境下医院私有云的建设》文中认为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医院带来了规模庞大的医疗数据。研究医疗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和理念并与云计算及其相关技术相融合改变医院旧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可以令医院信息化部署更加方便及廉价,并实现医疗大数据的统一管理、弹性存储、深度利用的应用需求。本论文:1、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医院信息资源池化,将信息资源改造为满足医院大数据处理需求的计算、存储、网络、桌面四个资源池,并根据医院业务系统功能和医疗大数据的存储利用需求将其划分为业务、培训测试、桌面、灾备四个模块。2、以医院私有云为基础,采用虚拟桌面架构和应用虚拟化技术,根据“集中计算、分布显示”原则将医院信息系统以Hi-SaaS的方式推送给托管联盟医院和个人,托管联盟医院和个人通过网络获得“医院信息系统即服务”,形成以医院私有云平台为中心辐射多个医疗机构的数据资源的共享互联。3、分阶段部署实现医院私有云和医院桌面云。本论文的研究是云计算技术理念与医疗大数据需求相融合应用于医院信息化的一次尝试。验证了私有云在面对海量、异构的医疗大数据时的技术架构、建设模式、经济效益上的优势。
黄玲[3](2018)在《众筹参与主体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微企业是“双创”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却一直面临着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众筹融资模式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中国从2011年将众筹模式引入,经历了7年的发展,平台数量与众筹资金体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如平台下线、融资欺诈等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众筹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发生在众筹投融资者之间,也存在于平台与双边参与者之间。正确理解参与主体的动机与行为有助于消除众筹市场风险,引导其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本文以众筹参与主体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从融资方、投资者、平台视角探索众筹参与主体的行为规律,论证三者交互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明确界定众筹参与主体的概念与研究范畴,从参与主体三方分别评述现有研究文献,并对三方交互行为的机理与效应做理论分析,为后续实证检验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验证众筹参与主体异质性激励的自反馈效应。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论证众筹参与三方的异质性融资激励在良好机制设计下可以达到激励相容,并采用中国最早建立的众筹平台的交易数据验证了自反馈效应的存在。但对实证结果的讨论中发现,自反馈效应不能掩盖众筹本身存在的问题,投资人群体的代表性问题、项目资金和资源提供的持续性问题以及平台自身激励可能引发的信用问题等依然存在。这为后续探索众筹参与三方行为规律提供了研究的必要性。第三,探索众筹参与三方的行为规律并检验其行为效应。其中第4章是对融资者参与行为的效应分析。通过对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发现,众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但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样在众筹融资模式中凸显,融资约束程度对众筹融资亦存在正向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代表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指标对众筹资金可得性有正向影响,而与发起项目的数量却呈现负相关关系。第5章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利用众筹平台交易数据检验投资者参与行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众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权数和预期价值的评估受主观因素影响,恰当的项目设计可以影响其决策并争取到更多投资。但这也将加大投资风险,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与投资教育。第6章借鉴有效风险投资组合规模模型,对中国最早进行转型的众筹平台行为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平台从综合型众筹转向专注于智能硬件类垂直型众筹是基于历史交易数据分析得出的理性选择,而将众筹的阶段从创意期后移至量产前是针对中国众筹环境尚不完善的被动举措。这一转变不仅迅速扩大了平台规模,客观上也符合中国智能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第四,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众筹参与主体间的交互行为风险。结果显示,众筹中存在逆向选择,严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投资者不相信融资者的努力沟通是优质质量信号的传递。众筹平台与融资方会基于自身收益与成本关系在监管与欺诈策略中进行选择,二者甚至可能存在合谋,这取决于投资者对项目尽职审查的成本与合谋的惩罚力度。第五,提出监管对策与建议。基于监管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应监管对策,建议监管部门应从强化行为监管意识、主动实施前瞻性监管、鼓励行业自律以及加强众筹投资者保护四个方面建立众筹的监管体系。文章最后对全文做出总结,并指出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张雪莲[4](2014)在《基于小波变换的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前高新技术的进步,各类电子、电气设备的使用明显增加,产生了大量有用或无用的电磁能量,造就了复杂且恶劣的电磁环境,影响其中设备或系统的正常工作。而如何利用有效的方法或手段对这些干扰进行测试并抑制,已成为航天、军工、电子电力、通信、生物及医疗等各不同行业密切关注,并大力研究的电磁兼容性测试问题。本文在传导性电磁干扰研究的基础上,从转变原始测试的思路、方案、技术及设备出发,积极研究符合当前多学科结合、交叉运用;测试技术计算机化、网络化及自动化;包含干扰测量与抑制的系统,从而提高电子电力设备无噪声电磁环境工作性能。小波变换去噪效果理想,具有很好的时频观测优势,使用Matlab工具编译的小波程序利于与VB上位机联合开发,能够非常高效、快捷地完成对噪声的抑制处理。因此论文首先根据小波变换算法在电磁干扰噪声处理领域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方案,系统功能包含传导噪声测量,噪声采样转换,并对噪声测量结果完成分析、抑制处理。其次,为提高系统干扰信号测试方法的可靠性,本文采用人工电网与噪声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传导性干扰及其差模与共模成分的测试与提取,同时利用FPGA控制噪声的采集与数字化,并由高速LVDS接口与上位机通信来传输命令与数据,如此设计不仅有利于对处理结果的保存、调用及修改,更促进了噪声测试系统的实践应用。本文最后通过上述测量与抑制结合的方法搭建单机测试环境,对干扰噪声进行了单元测试,测试结果充分的验证了所设计的干扰测试及抑制系统符合电磁兼容标准,同时根据测试的最终结论提出系统改进措施,完善了系统性能。
汪圣杰[5](2014)在《PCB板级EMC自动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使电子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而且品类繁多而且功能强大,但同时也带来了系统复杂,各种部件或系统间的相互干扰增加,导致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成为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电子产品的基础部分是基于PCB板的能够完成各类功能的功能模块,在电子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快速评估PCB板上功能模块的电磁干扰问题,是缩短电子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可靠性的有效手段。本论文就是在此背景下,设计出了一套PCB板上EMC问题的自动检测装置,以快速、直观、准确地将可能的电磁干扰源查找出来,为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提供低成本、快速的检测手段。本文搭建的PCB板级EMC自动测试系统包括二维运动检测平台、上位计算机和程控频谱仪三个部分。该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控制二维运动检测平台和频谱仪,利用所设计的探测天线对被测PCB板进行自动扫描,将各扫描点处干扰信息输入到频谱仪,上位计算机远程读取频谱仪的信息,完成对数据的记录以及测试完成后的对测试数据的后处理。从而实现了PCB板级电磁干扰的自动检测。论文共分三个部分:二维运动检测平台的设计、磁场探头天线设计以及上位机界面软件设计。第一部分首先给出了二维运动检测平台运动手臂的设计,重点阐述了下位机硬件控制电路的设计。第二部分分析了用于探测场强的磁场探测天线的设计过程,首先介绍了天线设计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利用HFSS软件进行建模仿真最后进行了实物制作给出实测结果。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主要包括二维运动检测平台控制程序、频谱仪的自动控制与数据获取程序以及后台数据处理程序等三大程序模块。最后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调试与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现便捷、有效的PCB级电磁干扰的查处。为此类检测装置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海英[6](2014)在《数控系统预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制造业对数控系统精度以及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生产的工件也越来越复杂,这些都使得NC程序文件越来越大。这就对以解释方式译码的解释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解释器的译码与后续模块的执行是串行的,解释器必须能够在要求的时间内为后续模块提供足够的数据,避免因解释器产生的加工信息数据不足而引起机床暂停或者实际进给速度与编程所要求的进给速度不一致。本文基于RS274/NGC开源解释器,为解释器加入对NC程序段的预处理功能。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EMC和RS274/NGC解释器的研究,研究其内部通信机制和软件架构以及具体实现过程,同时研究了数控代码的译码过程。二是设计了解释器对数控代码中固定循环指令的预处理过程并实现具体过程,通过对循环代码的上电后预处理和打开文件时的处理相结合,减少对固定循环指定的正式译码过程中的工作量,保证后续模块的数据供给。接着是完成数控解释器预扫描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首先在RS274/NGC解释器中增加对跳转指令G25的解释译码,之后设计并实现预扫描过程中对跳转指令的处理,最后设计并实现了预扫描过程中对子程序调用语句的处理。最后是进行系统实验测试,通过在RS274/NGC解释器上实现预处理,验证预处理的可行性。对大量不同结构的数控程序进行解释并分析预处理功能的性能。之后,将该解释器模块替换EMC上现有解释器,验证其正确性并测试其性能。
洪文艺[7](2011)在《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饭店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我国饭店业的未来发展:①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②饭店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饭店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一直被世界饭店业所关注;饭店业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支撑理论。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等,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近3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所依托的主体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局限与不足;“循环饭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强大的循环体系的支撑;“低碳饭店”的发展则离不开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交易平台的支撑。因此,在现有条件之下,中国饭店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生态饭店”之路。论文以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生态饭店的理论构建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从饭店的产品、行业、功能、管理等饭店的属性变化,分析了中国饭店从业态形式到产品内涵的深刻变化,并通过饭店的本质属性、主体、功能、组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对饭店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即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2)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提出饭店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本性、复合性、消费性、污染性、依赖性、开放性和高度敏感性的特征,其中,消费(消耗)是饭店系统的生态本质。(3)通过对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提出饭店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到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平衡、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问题都是饭店生态问题。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饭店自身、饭店对人、人对饭店、饭店对环境和环境对饭店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4)基于绿色饭店的分析,重新修订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即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5)探讨了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人、饭店、环境三大因子共同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逐步递进的五个层次构成了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生态饭店的四大功能;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是生态饭店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饭店生态系统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6)提出了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三要素: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其中生态设计是关键,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问题;系统管理是基础,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问题;社会支撑是保障,它解决的是各种环境为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问题。(7)以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为案例,通过对宾馆室内外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了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和生态问题;建立了生态饭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饭店等级划分导向,评价结果表明紫晶宾馆属于EEE级(中级)生态宾馆;最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了紫晶宾馆达到更高等级的生态宾馆的实现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饭店和生态饭店进行了再定义,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初步建立了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从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角度提出“人、饭店、环境”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大功能。生态饭店具有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综合特征,而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生态饭店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3)提出了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是实现生态饭店三条途径,生态设计可解决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系统管理能满足生态饭店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支撑是维持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4)探索性地构建了生态饭店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导向,并以景德镇紫晶宾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饭店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总结,运用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理论对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生态饭店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赵书新[8](2011)在《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摘要:节能减排工作具有外部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单从经济意义上看,并不具备吸引相关经济主体的经济因素;此外,节能减排相关产品和技术设备的生产成本太高,市场上也不具备价格优势,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具有明显的动力缺乏性特征,仅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这就要求政府应当出台更多有利于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和方针,化解其外部性,激励企业积极地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在政府的节能减排政策中,为了突出重点和深度研究,本文在研究范围方面主要定位于节能减排的政府补贴激励政策问题,并且选取了补贴激励政策的设计层面作为切入点。研究目的在于以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模型和方法构建政策分析框架,揭示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经济机理,为完善我国政府补贴激励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撑以及可实际运作的操作方案,进而通过政府补贴激励政策效应的提升,更好的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就是立足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实践,通过深入探讨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的本质内涵以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分析补贴激励政策作用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机理,探讨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优化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据此提出我国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的设计思路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参考建议,以利于政府合理利用补贴资源,弥补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更大程度发挥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高效进展。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技术路线则由研究内容的层层递进而逐步展开,使研究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研究内容上则从国内外节能减排政策的梳理出发,应用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信息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节能减排工作的经济特征、各行为主体的特征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的作用机理;以委托-代理、博弈论等方法建模为重要的分析工具,通过分析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建立了政府补贴激励节能减排工作的委托-代理模型,即政府补贴激励的方式与力度模型、企业的策略性反应模型、政府补贴激励的监控与惩罚机制模型、政府补贴激励的多目标模型和政府补贴激励的资源配置模型等,通过对影响激励合同因素的分析,如企业的保留效用、风险规避度以及成本系数等,探讨了政府补贴激励节能减排工作的方式、力度、效率及其代理成本;通过分析节能减排工作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了上下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探讨了节能减排工作中政府的监控和惩罚机制;进而采用了检验意义型案例的经验实证分析方法,以“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的“以奖代补”、“合同能源管理”和“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补贴”3个典型案例对前文模型中已有的假设和命题进行了检验,并对应相关模型对3个案例补贴激励政策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提供了经验性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节能减排工作中政府补贴激励政策的设计进行了综评;进而结合理论方面的分析结果和实证方面的经验解释,提炼出了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改进并优化节能减排中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李勃[9](2009)在《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软件平台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无人机对机载设备体积、重量、功耗的限制,使许多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案都无法实施,而且并没有现存的标准和设计规范可以参考。在此背景下,承担了某“十五”科学技术预先研究项目,其中一部分就是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软件平台的研究。根据无人机电磁兼容性的特点,对该专家系统中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国军标GJB151A、GJB152A所提出的理论依据,这也是一切无人机电磁兼容设计的出发点。充分理解国军标中各项指标的意义和极限值的合理性,有利于对国军标进行合理的剪裁和应用。其次,提出了一种新的设备级电磁兼容测试法――六基组测试法。这一新的测试法方法可以极大地节省设备级电磁兼容测试的时间和费用。分析了实际电磁环境对无人机的影响,通过在实际飞行环境中对各地面发射机的辐射和场地电磁环境的测试,得到对无人机造成伤害的电磁环境场强极限值在0.1~8×103MHz频段中为60~200V/m。将不同频段下传导干扰与辐射干扰进行结合分析,并根据无人机中存在的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的共性特征,得到无人机系统级电磁辐射极限场强在0.1~2×103MHz频段中为60dBμV/m100dBμV/m。该指标的制定为无人机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评估准则。并由此提出了无人机系统级电磁兼容测试法。基于偶极子的相关性运算法则,计算得出了在不同测试场地中辐射发射测试结果的相关系数,该系数对于提高无人机电磁兼容测试的精度有极大的帮助。根据各种电磁兼容设计手册和多位无人机设计专家的经验,总结出了各种有效的无人机电磁兼容设计方法。在设计初期就采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磁干扰,提高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明显的缩短设计周期和减少设计经费。然后,根据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的要求,提出了几种新颖有效的计算方法,可以对无人机电磁兼容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测。⑴提出了机载天线——天线之间电磁干扰分析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计算误差在通常使用的范围内小于2%。⑵提出了对复杂电路结构的布线间距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的误差在取值很大的情况下也不会超过9%。⑶采用分布元素法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电路板辐射的方法,它的计算结果和实际测试结果十分相近,证明了该计算方法是比较准确的。⑷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标准曲线算子的三维高阶FDTD算法,用于解决复杂介质结构的电磁兼容性问题。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高阶非标准FDTD算法的准确度极高,而且没有任何色散情况出现,并且高阶非标准FDTD算法还可以节省大约85%的CPU和内存使用。最后,提出了无人机系统级电磁兼容专家系统的设想,它力图模拟电磁兼容专家的思考过程而且不需要使用者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由于专家系统的复杂性,只是给出了该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和主要的计算方法。
夏杨建[10](2009)在《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微电子封装自动化湿气分析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微电子封装中常用的聚合物材料因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湿气而对器件本身的可靠性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湿气的存在将产生湿气膨胀应力,并且当处于回流温度时将产生蒸汽压力,这些是使电子封装产品最终产生“爆米花”失效的原因。因此在微电子封装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分析中,湿气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专门研究封装体内湿气的吸收、扩散和由湿气导致的失效问题。首先,本文介绍了湿气扩散、湿气膨胀应力、蒸汽压力和等效热应力的基本理论,过对湿气扩散方程和热传导方程的比较,找到了如何利用有限元软件的热分析模块来模拟湿气扩散的方法。由此,有限元分析软件还能分析由不同材料间不同的湿膨胀系数导致的湿气膨胀应力。蒸汽压力的分布可以在得到湿气扩散结果的基础上计算得到。湿气膨胀和蒸汽压力将使封装体产生应变,就像由热产生的应变一样,连同热应变同时对封装体产生作用。其次,本文介绍了基于ANSYS Workbench和Excel开发的自动化分析系统的基本框架,二次开发的工具,如Visual Basic语言和Access数据库。第三,应用这个自动化湿气分析系统对元件级封装模型MLP分别进行了湿气扩散,湿膨胀应力,蒸汽压力和等效热应力的分析,并将计算所得结果与ANSYS计算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验证了本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最后,利用本自动化湿气分析系统计算了16种不同参数设计的MLP6×6封装模型,分析哪种情况下得到的EMC的Von Mises应力和Die的第一主应力数值最低,从而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二、哪里有信息,哪里就有EM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哪里有信息,哪里就有EMC(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电子零部件EMS测试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EMC与EMS的背景简介 |
1.1.2 汽车EMS测试标准的背景简介 |
1.1.3 测试波形的分类和简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AUTOLAB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结构 |
2.1 AUTOLAB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基础功能 |
2.1.2 自适应功能 |
2.1.3 辅助功能与维护支持功能 |
2.2 AUTOLAB系统硬件结构 |
2.2.1 ISO7637-2波形发生器模型 |
2.2.2 多通道波形发生器模型 |
2.3 AUTOLAB系统软件架构 |
2.3.1 嵌入式系统主板控制软件 |
2.3.2 嵌入式系统通信板软件 |
2.3.3 系统驱动层 |
2.3.4 系统应用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UTOLAB系统的指令设计 |
3.1 SCPI指令基本概述 |
3.1.1 SCPI语法格式 |
3.2 AUTOLAB指令帧设计 |
3.2.1 基于SCPI的帧格式设计 |
3.2.2 基于SCPI的协议体设计 |
3.3 AUTOLAB指令的优化 |
3.3.1 状态寄存器设置 |
3.3.2 帧消息队列设计与实现 |
3.3.3 基于标准ISO7637-2脉冲1指令优化 |
3.4 AUTOLAB指令的调用与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UTOLAB驱动程序接口设计和实现 |
4.1 驱动程序接口定义 |
4.1.1 公共接口函数区域 |
4.1.2 标准ISO7637-2脉冲波形专用函数 |
4.1.3 设备描述文件 |
4.2 驱动的线程架构与套接字I/O模型 |
4.2.1 驱动线程架构 |
4.2.2 套接字I/O模型 |
4.3 日志记录 |
4.4 驱动程序接口测试 |
4.4.1 驱动程序测试软件 |
4.4.2 测试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UTOLAB系统软件设计 |
5.1 AUTOLAB系统环境概述 |
5.1.1 WPF开发环境概述 |
5.1.2 MVVM及XAML文件概述 |
5.2 AUTOLAB系统软件设计 |
5.2.1 系统架构设计 |
5.2.2 系统基本外观 |
5.2.3 系统测试视图 |
5.2.4 系统项目组织 |
5.3 AUTOLAB系统功能详解 |
5.3.1 波形和其他可执行类 |
5.3.2 波形参数设置功能 |
5.3.3 标准文件和波形创建功能 |
5.3.4 设备查找器功能 |
5.4 AUTOLAB系统功能测试 |
5.4.1 参数配置功能测试 |
5.4.2 波形创建功能测试 |
5.4.3 设备查找器功能测试 |
5.4.4 设备连接配置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大数据环境下医院私有云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医疗大数据与云计算研究应用现状 |
1.2.1 医疗大数据发展应用现状 |
1.2.2 云计算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论文架构 |
2 医疗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关技术应用研究 |
2.1 云计算的含义 |
2.1.1 云计算的五大基本特征 |
2.1.2 云计算的服务模型 |
2.1.3 云计算的部署模式 |
2.1.4 医院在部署模式的选择 |
2.2 虚拟化技术 |
2.2.1 虚拟化技术的涵义 |
2.2.2 虚拟化的目的 |
2.2.3 虚拟化技术分类 |
2.2.4 虚拟化在医院的应用 |
2.2.5 虚拟桌面基础架构 |
2.2.6 虚拟化与医院智慧医院建设 |
2.3 医疗大数据和医疗云 |
2.3.1 医疗大数据 |
2.3.2 医疗云 |
2.4 面向医疗大数据处理的医院私有云 |
2.5 本章节小结 |
3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医院私有云建设 |
3.1 医院私有云设计方案 |
3.1.1 方案背景 |
3.1.2 医疗大数据环境下私有云建设的可行性 |
3.1.3 医院私有云建设原则 |
3.2 医院私有云总体架构设计 |
3.3 医院医院私有云体系建设 |
3.4 医院私有云功能设计 |
3.5 医院私有云部署实现 |
3.5.1 虚拟化过程 |
3.5.2 虚拟计算池实现 |
3.5.3 虚拟化存储池的部署 |
3.5.4 虚拟网络部署 |
3.6 医院私有云性能测试 |
3.6.1 性能测试设计 |
3.6.2 测试结果分析 |
3.7 医院私有云效益分析 |
3.8 医院私有云运维 |
3.9 本节小结 |
4 基于虚拟桌面架构和应用虚拟化的医院桌面云服务 |
4.1 医院信息系统即服务定义提出 |
4.2 HI-SAAS需求分析 |
4.2.1 医院信息系统的作用 |
4.2.2 医学信息化发展问题 |
4.2.3 医疗云服务优势分析 |
4.3 医院桌面云 |
4.3.1 服务技术分析 |
4.3.2 医院桌面云系统架构 |
4.3.3 医院桌面云的体系结构 |
4.4 医院桌面云平台的部署实现 |
4.4.1 实现医院桌面云的相关组件 |
4.4.2 桌面云服务平台部署实现 |
4.5 医院桌面云的数据交互 |
4.6 本节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众筹参与主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众筹参与主体行为的理论综述 |
2.1 众筹参与行为的概念与范畴 |
2.1.1 众筹融资模式的分类及界定 |
2.1.2 众筹参与主体的概念及特征 |
2.2 众筹参与主体行为的基础理论 |
2.2.1 双边市场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众筹参与主体行为的理论述评 |
2.3.1 众筹平台行为 |
2.3.2 众筹融资方行为 |
2.3.3 众筹投资者行为 |
2.4 众筹参与行为机理与交互效应分析 |
2.4.1 参与行为机理分析 |
2.4.2 行为交互效应分析 |
第3章 众筹参与激励与自反馈效应分析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理论分析 |
3.2.1 众筹参与的异质性激励 |
3.2.2 众筹参与的机制设计 |
3.3 众筹参与激励的自反馈效应 |
3.3.1 研究假设 |
3.3.2 实证检验 |
3.4 研究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众筹融资方参与行为分析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分析 |
4.3 数据、变量与计量方法 |
4.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3.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4.3.3 计量方法 |
4.4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回归结果及假设检验 |
4.5 研究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众筹投资者参与行为分析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理论分析 |
5.2.2 研究假设 |
5.3 实证分析 |
5.3.1 数据、变量与计量方法 |
5.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3 回归结果及假设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众筹平台参与行为分析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6.2.1 文献综述 |
6.2.2 理论分析 |
6.3 平台规则改变与参与行为效应分析 |
6.3.1 规则的改变与数据说明 |
6.3.2 参与行为效应分析及检验 |
6.4 研究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众筹参与主体行为的风险分析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融资方与投资者交互行为的风险 |
7.2.1 演化博弈关系的描述 |
7.2.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7.3 融资方与平台交互行为的风险 |
7.3.1 演化博弈关系的描述 |
7.3.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7.4 众筹参与主体三方博弈的风险 |
7.4.1 三方博弈的假设与符号说明 |
7.4.2 三方博弈的均衡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众筹参与主体行为的监管对策 |
8.1 监管现状 |
8.2 监管原因 |
8.3 监管对策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基于小波变换的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发展 |
1.2.1 研究历程 |
1.2.2 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归化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归化 |
1.4 本章小结 |
2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理论基础 |
2.1 电磁干扰 EMI 研究机理 |
2.2 干扰抑制方法 |
2.2.1 系统间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
2.2.2 系统内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
2.3 小波算法分析 |
2.3.1 小波分析基础 |
2.3.2 小波去噪原理 |
2.3.3 小波去噪方法 |
2.4 基于 Matlab 的小波分析应用 |
2.5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基础分析 |
2.5.1 测试仪器介绍 |
2.5.2 测试预备知识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干扰测试系统综合方案阐述 |
3.2 人工电网模块设计 |
3.3 噪声分离模块设计 |
3.4 噪声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
3.4.1 噪声源内阻抗测试设计 |
3.4.2 放大电路模块设计 |
3.4.3 滤波器电路模块设计 |
3.5 主控 FPGA 及模数转化模块设计 |
3.5.1 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
3.5.2 主控模块 FPGA 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软件设计 |
4.1.1 软件设计流程 |
4.1.2 软件设计综合解决方案 |
4.2 主控模块逻辑设计 |
4.2.1 FPGA 程序设计 |
4.2.2 干扰信号转换时序设计 |
4.2.3 存储模块时序设计 |
4.2.4 高速信号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4.3 Matlab 小波变换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电磁干扰噪声单元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
5.1 电磁干扰测试系统功能概述 |
5.2 干扰测试流程 |
5.3 干扰处理结果 |
5.4 系统改进措施 |
5.5 本章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PCB板级EMC自动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EMC 概述 |
1.1.1 EMC 领域中的基本概念 |
1.1.2 EMC 测试内容和标准以及相关认证 |
1.1.3 EMC 对于产品的重要性 |
1.2 PCB 板级 EMC 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
1.2.1 PCB 板 EMC 检测的必要性 |
1.2.2 PCB 板 EMC 检测手段的发展 |
1.2.3 PCB 板级 EMC 自动测试系统组成概述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单片机的二维运动检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2.1 二维运动检测平台概述 |
2.2 二维运动平台的机械传动机构设计 |
2.2.1 机械传动的选型 |
2.2.2 同步带轮的特点 |
2.3 步进电机驱动器、步进电机选型以及步进电机的控制 |
2.3.1 步进电机驱动器以及步进电机选型 |
2.3.2 步进电机控制 |
2.4 下位机系统的硬件控制电路设计 |
2.4.1 下位机硬件控制电路设计概述 |
2.4.2 下位机硬件控制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维运动平台下位机软件设计 |
3.1 下位机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 |
3.2 下位机软件的主程序 |
3.2.1 系统初始化 |
3.2.2 等待串口接收命令并执行解析命令包 |
3.3 串口中断服务子程序 |
3.4 步进电机控制子程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面化磁场探测天线的设计 |
4.1 磁场探测天线概述 |
4.2 天线设计运用的基本理论 |
4.2.1 传输线的基本概念 |
4.2.2 传输线理论 |
4.2.3 非对称共面波导传输线 |
4.3 磁场探测天线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
4.3.1 磁场探测天线工作原理 |
4.3.2 磁场探测天线的性能指标 |
4.4 磁场探测天线的建模、仿真、实物制作以及测量结果 |
4.4.1 磁场探头天线的建模仿真 |
4.4.2 磁场探头天线的实物制作与测量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测试系统上位机界面软件设计 |
5.1 频谱分析仪的远程控制 |
5.1.1 计算机与频谱分析仪通信建立 |
5.1.2 上位机软件主界面以及系统设置界面 |
5.2 上位机控制二维运动检测平台 |
5.2.1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的建立 |
5.2.2 上位机软件系统测量界面 |
5.3 数据的处理模块 |
5.3.1 测量数据显示概述 |
5.3.2 上位机软件数据分析界面 |
5.4 一款 PCB 板的 EMC 检测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数控系统预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开源数控系统和数控程序解释器研究 |
2.1 开放式数控系统 |
2.1.1 开放式数控系统概述 |
2.1.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点 |
2.2 开源数控系统 EMC |
2.2.1 Linux 下开源数控系统 EMC 概述 |
2.2.2 EMC 的软件架构和通信机制 |
2.3 数控程序解释器 |
2.3.1 数控代码解释器实现原理 |
2.3.2 RS274/NGC 解释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预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
3.1 数控程序中固定循环指令的分析 |
3.2 解释器对固定循环指令的译码 |
3.2.1. 译码过程 |
3.2.2 译码方式 |
3.2.3 固定循环指令的译码 |
3.3 固定循环指令预处理的设计 |
3.4 固定循环指令预处理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程序预扫描的设计与实现 |
4.1 工件程序的分支 |
4.1.1 程序跳转语句 |
4.1.2 子程序调用语句 |
4.2 分支结构的译码 |
4.2.1 跳转语句的译码 |
4.2.2 子程序调用语句的译码 |
4.3 程序预扫描的设计 |
4.4 程序预扫描的实现 |
4.4.1 跳转语句预扫描的实现 |
4.4.2 子程序调用语句预扫描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功能测试 |
5.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7)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生态饭店的研究进展 |
1.2.2 饭店生态系统及管理研究 |
1.2.3 饭店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
1.2.4 生态建筑研究进展 |
1.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3 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 |
1.3.1 基础生态学理论 |
1.3.2 应用生态学理论 |
1.3.3 现代饭店管理理论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2 饭店与饭店生态系统 |
2.1 饭店的属性变化与再定义 |
2.1.1 饭店的属性变化 |
2.1.2 饭店定义的再研究 |
2.2 饭店生态系统分析 |
2.2.1 饭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
2.2.2 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 |
2.2.3 饭店生态系统的结构 |
2.2.4 饭店生态系统的功能 |
2.2.5 饭店生态系统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3 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 |
3.1 关于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 |
3.1.1 饭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3.1.2 饭店环境管理理论将被饭店生态思想所取代 |
3.2 饭店生态问题的系统分析 |
3.2.1 饭店自身的生态问题 |
3.2.2 饭店对人的生态问题 |
3.2.3 人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
3.2.4 饭店对环境的生态问题 |
3.2.5 环境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架 |
4.1 生态饭店的定义与内涵 |
4.1.1 绿色与生态的辨析 |
4.1.2 生态饭店的内涵理解 |
4.2 生态饭店的组成 |
4.2.1 生态饭店中人的因子 |
4.2.2 生态饭店中的环境因子 |
4.3 生态饭店的结构 |
4.3.1 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 |
4.3.2 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 |
4.4 生态饭店的功能 |
4.4.1 功能一:经济高效运行 |
4.4.2 功能二:安全健康舒适 |
4.4.3 功能三:环境友好持续 |
4.4.4 功能四:社会和谐稳定 |
4.5 生态饭店的特征 |
4.5.1 生态饭店的自然特征 |
4.5.2 生态饭店的经济特征 |
4.5.3 生态饭店的文化特征 |
4.6 生态饭店的生态伦理 |
4.6.1 人和饭店在系统中的道德规范 |
4.6.2 饭店"以人为本"的生态准则 |
4.6.3 鉴别饭店生态行为的基本原则 |
4.6.4 生态饭店产品的道德伦理尺度 |
4.6.5 环境责任与市场结合的饭店伦理 |
4.6.6 生态饭店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
4.7 生态饭店的分类 |
4.8 本章小结 5 生态饭店的实现途径 |
5.1 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关键 |
5.1.1 传统环境措施的局限性 |
5.1.2 构建生态饭店的三要素 |
5.2 生态饭店的设计建设 |
5.2.1 饭店设计的生态化 |
5.2.2 饭店建设的生态化 |
5.2.3 饭店改扩建的生态化 |
5.3 生态饭店的系统管理 |
5.3.1 饭店系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
5.3.2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优势 |
5.3.3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原则 |
5.3.4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内容 |
5.4 生态饭店的社会支撑 |
5.4.1 政策体制的支撑 |
5.4.2 生态技术的支撑 |
5.4.3 生态人才的支撑 |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饭店的案例研究——江西景德镇市紫晶宾馆 |
6.1 景德镇与紫晶宾馆概况 |
6.1.1 作为案例研究的理由 |
6.1.2 景德镇市概况 |
6.1.3 紫晶宾馆简介 |
6.2 紫晶宾馆的生态现状分析 |
6.2.1 重要生态指标检测分析 |
6.2.2 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 |
6.2.3 紫晶宾馆的生态问题 |
6.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
6.3.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
6.3.2 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
6.3.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
6.4 紫晶宾馆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
6.4.1 硬件途径 |
6.4.2 软件途径 |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几点建议 |
7.4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
(8)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节能减排的概念界定 |
1.2.2 政府补贴的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1.3.1 国外关于节能减排政策的研究动态 |
1.3.2 国内对于节能减排政策的研究动态 |
1.4 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范围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小结 |
2 国内外节能减排政策的发展状况 |
2.1 发达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发展状况 |
2.1.1 美国 |
2.1.2 日本 |
2.1.3 欧盟 |
2.2 发达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特点 |
2.2.1 系统性 |
2.2.2 组合性 |
2.2.3 专业性 |
2.2.4 经济性 |
2.2.5 动态性 |
2.2.6 倡导性 |
2.3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发展状况 |
2.3.1 改革开放以前的政策(1978年以前) |
2.3.2 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1978年—1991年) |
2.3.3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策(1992年—2002年) |
2.3.4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来的政策(2003年至今) |
2.4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发展的主要特征 |
2.4.1 节能减排政策逐渐呈现综合性 |
2.4.2 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迈入强制性和自愿性 |
2.4.3 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走向专业化 |
2.4.4 节能减排政策与国际的融合性 |
2.5 国内外节能减排政策的种类 |
2.6 小结 |
3 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分析 |
3.1 节能减排政策的理论基础 |
3.1.1 环境经济学理论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 节能减排的经济特征 |
3.2.1 节能减排的外部性特征 |
3.2.2 节能减排的动力缺乏性特征 |
3.2.3 节能减排的政策依赖性特征 |
3.3 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行为主体 |
3.3.1 企业 |
3.3.2 政府 |
3.3.3 社会公众 |
3.3.4 科研或服务机构 |
3.3.5 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分析 |
3.4 节能减排中政府激励政策的比较分析 |
3.4.1 法律法规 |
3.4.2 命令控制 |
3.4.3 经济激励 |
3.4.4 倡导政策 |
3.5 节能减排中政府经济激励政策的分析 |
3.5.1 经济激励政策的作用机理 |
3.5.2 政府补贴政策化解节能减排外部性的经济学解释 |
3.6 小结 |
4 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4.1 委托-代理理论文献综述 |
4.1.1 委托-代理理论研究概述 |
4.1.2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研究概述 |
4.1.3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4.1.4 委托-代理理论研究述评 |
4.2 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4.2.1 节能减排工作中委托-代理问题存在的基础 |
4.2.2 节能减排工作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 |
4.2.3 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
4.2.4 节能减排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 |
4.3 小结 |
5 政府补贴方式和力度的单目标模型设计与分析 |
5.1 单目标补贴方式和力度模型的设计 |
5.2 单目标补贴方式和力度模型分析 |
5.2.1 企业努力水平可观测时的分析 |
5.2.2 企业努力水平不可观测时的分析 |
5.2.3 引入可观测参照变量时的模型分析 |
5.3 政府补贴激励政策的效果分析 |
5.3.1 政府补贴激励政策的效率损失 |
5.3.2 企业针对补贴激励政策的策略性反应 |
5.3.3 补贴激励政策变动的博弈分析 |
5.4 小结 |
6 政府补贴的多目标模型和补贴资源配置的模型设计与分析 |
6.1 补贴激励政策的多目标模型设计与分析 |
6.1.1 补贴激励机制的多目标模型设计 |
6.1.2 多目标模型的求解分析 |
6.1.3 企业努力结果不确定性时的分析 |
6.1.4 工作目标相关性的影响分析 |
6.2 补贴资源配置模型的设计与分析 |
6.2.1 补贴资源配置的模型设计 |
6.2.2 补贴资源配置的模型分析 |
6.3 小结 |
7 政府补贴监控与惩罚模型的设计与分析 |
7.1 政府补贴监控模型的设计 |
7.2 政府补贴监控模型的分析 |
7.2.1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贝叶斯分析 |
7.2.2 模型求解和相关参数的分析 |
7.2.3 代理成本分析 |
7.3 节能减排中政府惩罚机制的模型设计与分析 |
7.3.1 中央监管地方政府的惩罚机制模型设计与分析 |
7.3.2 政府监管企业惩罚机制的模型设计与分析 |
7.4 小结 |
8 实证分析:以重点节能工程的补贴激励政策设计为例 |
8.1 经验实证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
8.1.1 经验实证的含义 |
8.1.2 经验实证的类型 |
8.1.3 经验实证的重要意义 |
8.2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分析 |
8.2.1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
8.2.2 案例分析 |
8.3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分析 |
8.3.1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主要内容 |
8.3.2 补贴政策实施的初步效果 |
8.3.3 补贴政策的调整 |
8.3.4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政府补贴政策的分析 |
8.4 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综评 |
8.5 小结 |
9 完善我国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对策和建议 |
9.1 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目标 |
9.1.1 首要目标 |
9.1.2 长期目标 |
9.2 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原则 |
9.2.1 平均化原则 |
9.2.2 稳固性原则 |
9.2.3 经济性原则 |
9.2.4 灵活性原则 |
9.3 完善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对策和建议 |
9.3.1 针对生产环节的补贴激励政策设计建议 |
9.3.2 针对消费环节的补贴激励政策设计建议 |
9.3.3 针对性和规范性的政策设计 |
9.3.4 准确性和时效性的政策设计 |
9.3.5 奖惩结合的政策设计 |
9.3.6 基础性配套措施的设计 |
9.4 小结 |
10 结论和展望 |
10.1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
10.2 研究的创新 |
10.3 研究的局限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软件平台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无人机电磁兼容关键点及国军标GJB151A、GJB152A 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
2.3 形成电磁干扰的基本要素 |
2.3.1 电磁干扰源 |
2.3.2 干扰的耦合途径 |
2.3.3 敏感设备 |
2.4 无人机电磁兼容性关键点分析 |
2.4.1 无人机系统内部电磁环境分析 |
2.4.2 无人机系统外部电磁环境分析 |
2.5 国军标GJB151A、GJB152A 理论分析 |
2.5.1 电源线传导发射 CE101 |
2.5.2 电源线传导发射 CE102 |
2.5.3 传导敏感度 CS101 |
2.5.4 磁场辐射发射RE101 |
2.5.5 电场辐射发射RE102 |
2.5.6 磁场辐射敏感度 RS101 |
2.5.7 电场辐射敏感度 RS103 |
第三章 无人机电磁兼容测试 |
3.1 一种新的设备级电磁兼容测试法――六基组测试法 |
3.1.1 六基组测试法简介 |
3.1.2 标准组件的测试原则——2dB 原则 |
3.1.3 附加极限值测试法 |
3.1.4 六基组测试法 |
3.1.5 测试裕度 |
3.1.6 六基组测试法与系统级测试的关系 |
3.2 电磁兼容测试设备的校准要求 |
3.2.1 辐射发射测试的校准要求 |
3.2.2 传导发射测试的校准要求 |
3.2.3 辐射敏感度测试的校准要求 |
3.2.4 传导敏感度测试的校准要求 |
3.3 无人机系统级电磁兼容性测试综述 |
3.3.1 设备级电磁兼容性测试与系统级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关系 |
3.3.2 无人机系统级电磁兼容测试的目的 |
3.3.3 无人机系统级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安排 |
3.3.4 测试的组织 |
3.3.5 测试场地的要求 |
3.3.6 测试对被测无人机的要求 |
3.3.7 测试对辅助设备的要求 |
3.3.8 测试对测试电缆和测试仪器的要求 |
3.3.9 无人机系统级辐射敏感度指标 |
3.3.10 无人机系统辐射极限值指标 |
3.4 无人机系统级电磁兼容测试 |
3.4.1 飞机环境电平测试 |
3.4.2 机载天线耦合电平测试 |
3.4.3 成束电缆感应电流测试 |
3.4.4 电源线传导安全系数测试 |
3.4.5 电源线干扰电压测试 |
3.4.6 机载电源特性测试 |
3.4.7 屏蔽效能测试 |
3.4.8 飞机系统辐射敏感度测试 |
3.4.9 飞机静电放电测试 |
3.4.10 天线隔离度测试 |
3.4.11 系统内相互作用试验 |
3.4.12 无人机系统辐射场强测试 |
3.4.13 无人机系统级电磁兼容测试总结 |
3.5 在不同测试场地中辐射发射测试结果的相关系数 |
3.5.1 自由空间 |
3.5.2 半空间 |
3.5.3 TEM 传输线 |
3.5.4 混响室 |
3.5.5 辐射测试在不同的测试条件下的相关系数 |
第四章 无人机系统电磁兼容设计 |
4.1 系统级电磁兼容性设计 |
4.1.1 电磁兼容系统分析法 |
4.1.2 系统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方法 |
4.1.3 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原则 |
4.1.4 雷达、天线的布置要求 |
4.1.5 系统电磁兼容设计的要点 |
4.1.6 系统间电磁兼容性设计 |
4.2 电路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
4.2.1 电路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 |
4.2.2 元器件的电磁干扰控制 |
4.2.3 机电类设备的电磁干扰控制 |
4.2.4 印刷电路板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
4.3 滤波 |
4.4 电磁屏蔽设计 |
4.5 接地与搭接 |
4.6 防静电设计 |
4.6.1 防静电的常规方法 |
4.6.2 固化软件 |
第五章 无人机电磁兼容预测的计算方法 |
5.1 电磁场计算方法综述 |
5.1.1 解析法 |
5.1.2 近似法 |
5.1.3 数值法 |
5.1.4 数值法在无人机电磁兼容性预测中的应用 |
5.1.5 电磁兼容性预测的基本方程 |
5.2 机载天线——天线之间电磁干扰分析的数学模型 |
5.3 电路板布线间距的计算 |
5.3.1 耦合因子的计算 |
5.3.2 电路板布线间距的计算 |
5.4 电路板辐射场的计算 |
5.4.1 不平衡传输线的建模 |
5.4.2 传输线和天线模式的响应 |
5.4.3 地线的网络阻抗 |
5.4.4 共模电流模型 |
5.4.5 测试结果 |
5.5 FDTD 运算法则 |
5.5.1 使用FDTD 的影响因素 |
5.5.2 Yee 单元网格空间中电磁场的量化关系 |
5.5.3 单元的空间尺寸 |
5.5.4 离散化的麦克斯韦方程 |
5.5.5 PML 吸收边界条件 |
5.5.6 数值色散、数值稳定性分析 |
5.5.7 三维近场远场转换的离散化处理 |
5.5.8 FDTD 计算编程流程 |
5.6 非标准高阶曲线FDTD 运算法则 |
5.6.1 非标准形状的结构 |
5.6.2 非正交二重网格 |
5.6.3 空间低通滤波过程 |
5.6.4 介质跳变边界的收敛处理 |
5.6.5 计算结果 |
第六章 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 |
6.1 电磁兼容专家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6.2 电磁兼容预测软件的分类 |
6.2.1 电磁兼容分析软件 |
6.2.2 专家系统 |
6.3 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的结构 |
6.3.1 输入阶段 |
6.3.2 分析和预测阶段 |
6.3.3 公共阻抗耦合计算法 |
6.3.4 感性耦合计算法 |
6.3.5 容性耦合的计算 |
6.3.6 辐射场以及场对线的耦合 |
6.3.7 电源总线干扰的计算 |
6.3.8 设计规则查询功能 |
6.3.9 输出阶段 |
6.4 总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10)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微电子封装自动化湿气分析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电子封装可靠性概述 |
1.2 微电子器件主要的力学失效形式及失效原因 |
1.3 微电子封装的湿气研究 |
1.4 微电子封装材料方面的研究 |
1.5 微电子封装仿真软件概况 |
1.5.1 通用有限元软件 |
1.5.2 ANSYS Workbench简介及其二次开发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湿气理论简介 |
2.1 湿气扩散理论 |
2.1.1 物质的湿扩散性能 |
2.2 湿应力理论 |
2.3 蒸汽压力分析 |
2.4 等效热应力理论 |
第三章 自动化分析系统开发及开发工具 |
3.1 自动化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 |
3.1.1 模型基本信息库 |
3.1.2 向导系统 |
3.1.3 材料数据库 |
3.1.4 环境信息库 |
3.2 ANSYS Workbench二次开发的工具 |
3.2.1 脚本语言JScript |
3.2.2 Excel和VBA |
3.2.3 Visual Basic 6.0 |
3.2.4 Access数据库 |
第四章 自动化湿气分析系统功能 |
4.1 热-机械耦合分析 |
4.2 湿气扩散和湿应力 |
4.3 蒸汽压力分析 |
4.4 等效热应力分析 |
4.5 结果比较与讨论 |
第五章 封装模型不同参数计算分析 |
5.1 模型以及材料参数 |
5.2 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四、哪里有信息,哪里就有EMC(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电子零部件EMS测试系统软件设计[D]. 傅浩平. 苏州大学, 2019(02)
- [2]大数据环境下医院私有云的建设[D]. 陈强. 郑州大学, 2018(03)
- [3]众筹参与主体行为研究[D]. 黄玲. 东南大学, 2018(05)
- [4]基于小波变换的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雪莲. 中北大学, 2014(08)
- [5]PCB板级EMC自动测试系统设计[D]. 汪圣杰. 苏州大学, 2014(10)
- [6]数控系统预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海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4(01)
- [7]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 洪文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8]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D]. 赵书新.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9]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软件平台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 李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7)
- [10]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微电子封装自动化湿气分析系统开发[D]. 夏杨建.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