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开展南宁地方志编修工作

积极稳妥开展南宁地方志编修工作

一、积极稳步开展南宁市地方志编修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周红[1](2020)在《《南宁市志(1991—2005)》编修回顾及思考》文中提出《南宁市志(1991—2005)》历经十余年编纂,于2019年4月印制完成,正式发行。笔者作为全书编修的参与者,通过回顾《南宁市志(1991—2005)》编修过程,反思编修问题,以期总结编修经验,更好推动地方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持续焕发魅力,发挥作用。

周红[2](2020)在《新时代编修地方志应坚持四个“实”》文中研究指明地方志事业关乎历史延续、文化传承,关乎当前建设、未来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地方志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赋予地方志工作者新的使命,要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打牢自身业务基础,积极主动地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宏[3](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黎华斌[4](2020)在《南宁市虎邱村宗族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宗族是基于父系血缘关系形成并由一系列的宗法制度来维系的一种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宗族文化是同宗或同族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及习俗,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社会文化变革之后,以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宗族文化发生一定的变迁,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南宁市兴宁区虎邱村的宗族文化进行民族志调查,具体调查其外显性宗族文化,如宗祠、祖坟、族谱、族田等物质性宗族文化,以及内隐性宗族文化,如祖先观念、族训族规、婚育观念、夫权与夫权等宗法宗族制观念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现状。发现该村的宗族文化具有其文化重构内容具有不平衡性、血缘认同向地域性认同转变、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的特征,总体呈现强外延、弱内涵的特点。并从权力结构、实践及能动性等分析视角探讨宗族文化在当前政府制约的社会环境中所呈现的适应性。

黄建安[5](2019)在《论“村落终结”时代的村志编纂》文中指出民间自发状态下的村志编纂,成果难以预期,质量难有保证,难以适应"村落终结"时代的需要。政府部门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将村志编纂全面提上日程,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机构设置,将"村村修志",最好是自然村"村村修志",纳入国家第三轮修志工作规划,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村村修志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村村修志,尤其要优先保证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村庄的村志编纂,改变目前村志编纂中制度供给和管理规划力度不足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抢救文化的目的。

刘静[6](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王南南[7](2016)在《新中国人民公园历史变迁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逐渐复苏并开始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恢复,园林绿化事业开始了新纪元,公园的建设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人民公园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典型的由特殊社会政治背景所催生的产物,具有巨大的标志性意义和普遍号召力。多数人民公园都是所在城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公园,它不仅是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民群众精神的寄托,人民公园于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如此普遍的“人民公园”现象,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只存在单个人民公园的单方面研究,从未有过对全国范围的人民公园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本文以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大政方针重点建设城市的人民公园为研究对象,从人民公园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对人民公园的产生背景、不同时期人民公园的发展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试图探索和挖掘人民公园的历史变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民公园所蕴含的意义。本文以1949年至1978年为时间范围,根据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以及影响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把1949年至1978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大跃进及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文化大革命及其尾声时期(1966-1978)。再结合研究的地理范围,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16个人民公园个案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个案研究法,首先从人民公园的出现、分布情况和公园类型进行整理归纳,屡清研究对象所在时期;而后根据时期的划分对人民公园个案的建园背景、造园风格、园景设施、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总结出人民公园在公园性质、造园思想、功能布局、造园要素、城市角色和使用情况上的历史变迁特征,概括了影响其历史变迁的四个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最后总结出人民公园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具有强化国民意识、传承文化的特殊意义,且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公园发展过程中鲜明的时代意义。

王德宾[8](2016)在《依法治志 履职担责 全面推进南宁市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南宁市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地方志工作的内涵、组织领导、工作机构、编纂质量、审查验收、出版、管理、使用、着作权及奖励、处罚等作出具体规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地方志工作的国家行政法规,由此地方志工作进入依法治志新阶段。2008年7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颁布,对《条例》进行细化和补充,地方志工作不断向法制化、

江东洲[9](2015)在《全面深化改革 依法修志编鉴 主动服务广西“两个建成”大局》文中认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 地方志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去年在考察首都博物馆时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梁新莲[10](2011)在《南宁市县(区)地方志工作现状及思考》文中认为南宁市县(区)2010年地方志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南宁市县(区)依法修志逐步步入正轨,落实"一纳入,五到位",但机构、经费方面仍是主要问题,应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科学安排,保障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

二、积极稳步开展南宁市地方志编修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稳步开展南宁市地方志编修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南宁市志(1991—2005)》编修回顾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验浅谈:吹尽黄沙始到金
    (一)在组织形式上,众手修志,贯穿始终。
    (二)在编纂方式上,改革突破,效率提升。
    (三)在编纂质量上,守正求新,力出精品。
    (四)在推进手段上,与时俱进,依法治志。
    (五)在人才培养上,未雨绸缪,不遗余力。
    (六)在总纂的智识上,优势互补,砥砺前行。
二、问题反思:挑灯细看仍有失
    (一)编纂过程耗时长的问题。
    (二)资料内容缺漏的问题。
    (三)资料来源难于考证的问题。
    (四)相关行业专家审查缺位的问题。
三、思想徜徉:抚今追昔鉴往来
    (一)立足“三个维度”推进地方志编修顶层设计。
    (二)通过“三个创新”促进地方志编修提速。
    (三)落实“三个保障”实现地方志质量升级。

(2)新时代编修地方志应坚持四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
    (一)扎实的作风是地方志工作者的使命要求。
    (二)扎实的作风是对新时代地方志价值重新认识的需要。
    (三)扎实的作风源于地方志编修流程的需要。
二、占有翔实的基础资料
    (一)实施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是收集积累资料的有效途径。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情资料是地方志编修的有益补充。
    (三)进行资料考证和研讨对地方志编修十分必要。
三、富有坚实的人民情怀
    (一)在篇目框架上体现以人为本。
    (二)在体例运用上反映人民的主体地位。
    (三)在内容记述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四、具有厚实的业务功底
    (一)贯彻落实地方志编修指导思想。
    (二)通过业务学习实现地方志编修的高质量。
    (三)自觉丰富知识储备。

(3)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4)南宁市虎邱村宗族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氏族、亲属关系的研究概况
        (二)中国宗族的研究概况
        (三)城中村宗族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
        (一)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虎邱村田野图景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经济生活
    第四节 节庆习俗
第二章 虎邱黄氏宗族的传统形态
    第一节 历史迁徙与形成发展
    第二节 传统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传统宗族活动
第三章 虎邱黄氏宗族的现代形态
    第一节 权威体系与组织机构
    第二节 宗亲会的诞生
    第三节 家庭与宗族生活
第四章 外显性宗族文化的再造
    第一节 祠堂的重建与功能性变迁
        一、祠堂重建
        二、功能性变迁
    第二节 祖坟的迁移与翻修
        一、开村始祖祖坟的破坏与翻修
        二、房支祖先坟墓的迁移
    第三节 族谱的编修
        一、修谱过程
        二、族谱的内容
        三、族谱背后的故事
    第四节 族田和族产的改变
        一、族田的消失
        二、族产的现代性表现
第五章 内隐性宗族文化的延续
    第一节 祖先观念
        一、祭祀活动
        二、祭祖的功能变迁
    第二节 族规与族训
        一、族规与族训的修订
        二、族训族规的现代性表现
    第三节 婚育观念
        一、婚姻圈与同姓不婚
        二、生育观念与生育政策
    第四节 父权与夫权观念
第六章 当代社会环境下的宗族文化
    第一节 传统与再创造
        一、宗族文化的重现
        二、宗族文化重现的因素分析
        三、宗族认同的改变
    第二节 国家、社会视角下的宗族文化
        一、当前社会制度环境
        二、村民与流动人口
        三、权力结构分析
        四、情境性与个人能动性分析
结语
附录1 南宁市虎邱村方位图
附录2 广西黄氏宗亲会第九届组织机构
附录3 头房祭祖通知
附录4 黄氏祭祀祝文
参考文献
后记

(5)论“村落终结”时代的村志编纂(论文提纲范文)

一 村志编纂现状
二 “村落终结”现状
三 村志编纂问题
四 村村修志建议

(6)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新中国人民公园历史变迁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人民公园”相关研究
        1.5.2 新中国成立后30年园林营造相关研究
        1.5.3 新中国成立后30年园林政策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实地调研法
        1.6.3 个案研究法
    1.7 论文框架
2 人民公园概览
    2.1 人民公园产生的背景
        2.1.1“人民”的概念
        2.1.2 人民公园的出现
    2.2 人民公园个案分布
        2.2.1 地理分布
        2.2.2 时期分布
    2.3 人民公园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百废待兴:三年恢复时期的人民公园(1949-1952)
    3.1 近代文化与政治的遗产
        3.1.1 公园初建的历史渊源
        3.1.2 园林营造的特色
        3.1.3 纪念物
    3.2 公园更名与新的社会价值
        3.2.1 公园更名及其内涵
        3.2.2 新公园,新面貌
    3.3 政府官员介入之营造契机
        3.3.1 领导题词与园林新风
        3.3.2 首长关切与公园发展
        3.3.3 政府支持与公园整治
    3.4 公园营造特征与社会、文化内涵
        3.4.1 群众运动与公园建设
        3.4.2 公园营造的新内涵
        3.4.3 园内活动
    3.5 本章小结
4 学习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的人民公园(1953-1957)
    4.1 经济稳定发展背景下的公园建设
        4.1.1 公园各类设施的添设与多样丰富化
        4.1.2 公园设计与地方特色
        4.1.3 革命纪念物营造
    4.2 苏联模式的文化休息公园
        4.2.1 公园的功能分区
        4.2.2 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4.3 新中国政治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4.3.1 匾额和书法传统与新政治
        4.3.2 挖湖堆山、山水格局的传统与新政治
    4.4 本章小结
5 共产蓝图:大跃进及经济调整时期的人民公园(1958-1965)
    5.1“大跃进”高潮下的公园建设
        5.1.1 群众运动与园林绿化
        5.1.2 传统造园形式与新公园
        5.1.3 公园中的动物园
    5.2 经济调整时期的公园建设
        5.2.1 公园园容的增补调整
        5.2.2 公园设施的添补完善
    5.3 领导人参与与新公园文化
        5.3.1 传统植物造园要素的新内涵
        5.3.2 传统匾额造园要素的新内涵
    5.4 本章小结
6 红色园林:文化大革命及其尾声时期的人民公园(1966-1978)
    6.1 “文化大革命”中的普遍破坏
        6.1.1 园内景观尽失
        6.1.2 公园设施被毁
        6.1.3 公园改作他用
    6.2“文革”高潮后公园建设的逐步恢复
        6.2.1 改造园内景观
        6.2.2 修复园内设施
        6.2.3 园内活动
    6.3 本章小结
7 人民公园历史变迁过程、影响因素及时代意义
    7.1 人民公园的历史变迁过程
        7.1.1 人民公园造园思想理念的历史变迁
        7.1.2 功能布局及园景设施的历史变迁
        7.1.3 城市角色及使用情况的历史变迁
    7.2 人民公园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7.2.1 政治因素
        7.2.2 经济因素
        7.2.3 社会因素
        7.2.4 文化因素
    7.3 人民公园的时代意义
        7.3.1 强化国民意识
        7.3.2 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
        7.3.3 意识形态与时代特色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四、积极稳步开展南宁市地方志编修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宁市志(1991—2005)》编修回顾及思考[J]. 周红. 广西地方志, 2020(05)
  • [2]新时代编修地方志应坚持四个“实”[J]. 周红. 广西地方志, 2020(02)
  • [3]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4]南宁市虎邱村宗族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D]. 黎华斌.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9)
  • [5]论“村落终结”时代的村志编纂[J]. 黄建安. 中国地方志, 2019(02)
  • [6]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7]新中国人民公园历史变迁研究(1949-1978)[D]. 王南南.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8]依法治志 履职担责 全面推进南宁市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南宁市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实践与思考[J]. 王德宾. 广西地方志, 2016(02)
  • [9]全面深化改革 依法修志编鉴 主动服务广西“两个建成”大局[N]. 江东洲. 科技日报, 2015
  • [10]南宁市县(区)地方志工作现状及思考[J]. 梁新莲. 广西地方志, 2011(01)

标签:;  ;  ;  ;  

积极稳妥开展南宁地方志编修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