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条分法的加速度系数显式解(论文文献综述)
余国[1](2020)在《三维边坡稳定性GIS模型及高速滑坡滑速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坡分布范围广、破坏力强、社会影响大,对滑坡的危害性进行评价是地质灾害评价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高速滑坡,一旦失稳会导致滑坡体快速移动,会将滑坡通道中的植被、房屋设施全部冲刷卷走,滑入水中时会激起涌浪,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在高速滑坡危害的评价中,其稳定性评价是判断滑坡是否会产生危害的重要依据,滑动速度是评价滑坡所能产生灾害规模大小的重要评价因素。因此,如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预测高速滑坡滑动速度的计算方法,对精确评价高速滑坡危害性的大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一个基于滑动面上正应力分布假定的三维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滑坡滑速计算模型,并通过室内实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结合GIS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对三维滑面正应力的构成进行分析,基于栅格柱体单元构造出三维边坡滑面正应力分布的逼近函数,为在GIS中建立基于滑面正应力假定的三维极限平衡法提供了理论计算基础。(2)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假定滑面正应力分布的三维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考虑栅格柱体单元的三维空间关系,给出所需参数的空间计算表达式,通过对栅格柱体单元进行受力分析,在极限平衡条件下,推导出用于求解三维安全系数的力平衡方程组,结合滑动面正应力分布的逼近函数,利用摩尔-库伦强度准则,从而显示求解三维安全系数。(3)基于栅格柱体单元,建立了一个三维滑坡滑速计算模型,同时,通过锁固段室内剪切震动实验对理论计算值进行了验证。在基于栅格柱体单元的三维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基础上,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建立基于栅格柱体单元的动力学方程,从而求解出滑体的启动加速度以及滑体在下滑过程中的滑动速度。通过锁固段岩体的室内剪切震动实验证实了剪切破裂震动的存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滑体启动加速度,对理论计算值进行验证。(4)为使以上计算更加方便,基于GIS开发出了一个用于计算边坡稳定性及滑坡滑速的扩展模块,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该模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王鹏[2](2019)在《一种新的边坡应力及应变计算方法》文中认为边坡稳定性研究一直是个备受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研究课题。边坡研究的进展主要依赖于岩土力学的发展。边坡失稳不仅会摧毁工程本身,也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直接或间接危害。滑坡是一种地质现象,表现为地质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力学现象,表现为岩土体的变形、破坏、失稳及运动。在边坡失稳破坏过程中,力的分布和稳定性分析是值得研究的。传统的边坡应力--应变分析大多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然而这些数值方法计算所得应力是一个点的应力,即以点代面(对于二维)或以点代体(对于三维),单元的尺寸大小不同对计算结果具有影响,此外,对于非线性问题则以初应力(或初应变)方法加以逼近计算,因而收敛标准不同,计算结果不同;对于某些简单的材料应力问题,通过量纲分析等获得了理论解。针对传统数值计算方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存在的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回顾总结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滑坡应力分布和稳定性分析研究的现状,指出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及发展趋势。(2)本文在传统应力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广泛适用于求解材料应力理论解的方法,此计算方法是在假设材料应力满足微平衡方程及应力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较准确的求解出材料的应力分布。并以边坡和悬臂梁为实例,获得了边坡和悬臂梁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应力理论解。(3)引入新的剪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并对剪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基本方程、参数决定方法、临界应力---应变准则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介绍了岩土体破坏后区的特征,模型可以描述岩土体的行为特征,并对虚内键模型、弹簧模型和离散单元法等具有借鉴作用。(4)建立基于新的剪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边坡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将其结果与传统理想弹塑性模型结果加以对比,可知新的剪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考虑了岩土体材料的软化特性,当应力超过峰值应力时随着应变增加应力是减小的,这符合一般岩土体材料的力学特性。本文介绍了传统稳定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另外还定义了4种新的稳定性系数,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分别是:综合下滑力—抗滑力法(CSRM)、主推力法(MTM)、综合位移法(CDM)和富余位移法(SDM)。(5)分别用传统的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和一种基于边界和平衡条件边坡应力理论解稳定性计算方法,再结合新的剪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对王家岭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可知基于边界和平衡条件边坡应力理论解也适用于滑坡稳定性计算,并且更贴近与实际工程。
尹哲彬[3](2019)在《基于条分法的非整体式滑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条分法,例如Bishop条分法,瑞典条分法等等,目前为止仍是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判断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滑坡体为竖向刚体条块的假定,怎样简化和计算条块之间作用力,怎样建立极限平衡方程计算滑坡体最小安全系数是各种方法里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影响各种条分法计算结果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传统的条分法里,建立起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刚体条块分析模型后,将各个条块的安全系数等值于整体的安全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出极限平衡方程求解边坡的最小安全系数。然而,边坡的滑动形式具有多样性,例如牵引式滑坡、推移式滑坡等。在边坡发生推移式滑坡时,其上部滑坡体先达到极限平衡状态发生破坏从而推动下部滑坡体滑动,从而导致整个边坡失稳破坏。对于这一情况在边坡建模和计算时传统的条分法计算得出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会有偏差。本本文对现有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概述。传统条的分法在边坡稳定性计算中往往将滑动坡体作为整体来计算安全系数,在非整体式滑坡稳定性计算中存在的不足。在条分法的基础上上建立了针对非整体式滑坡中的牵引式滑坡和推移式滑坡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并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滑坡稳定性分析的计算公式。该方法是对传统条分法的改进,其中的推移式滑坡的分析方法是将滑坡体视为刚体并分成n个条块。从上而下依次对前n个条块受力分析,建立极限平衡方程,计算前n条块的安全系数。通过前n条块的安全系数与整体的安全系数对比确定边坡稳定性最小安全系数。而牵引式滑坡的分析方法则是从下而上依次计算前n个条块的安全系数,然后比较得出边坡稳定性的最小安全系数。在非整体式分析模型与分析方法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程序软件SlopeS。该软件可以让使用者自由的构造边坡模型,其步骤简单,使用十分方便。在计算时可以自由选择牵引式滑坡瑞典条分法、牵引式滑坡毕肖普条分法、牵引式滑坡不平衡推力系数法等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其结果表明,牵引式滑坡分析方法所求解结果相较于传统的条分法计算所得边坡稳定性最小安全系数更加合理。
李路[4](2018)在《澜沧江上游班达水电站上坝址左岸岩体结构特征及坝肩边坡稳定性评价》文中指出岩质高边坡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涉及的范围广泛,从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工程、等诸多工程领域到自然领域如岸坡、山坡等。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强度越来越大,并且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岩石高边坡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坡体的风化卸荷特征对评价坡体的结构特征及稳定性有重要意义。查明坝址区岩体结构发育特征并对坝肩边坡稳定性评价预测,对该电站后期施工以及运营保障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现场地质调查为主要手段对坝址区高边坡工程地质特性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边坡可能变形破坏模式,通过试验结合工程类比得到强卸荷岩体参数取值,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结合三维数值模拟对上坝址左岸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具体内容及成果如下:(1)调查不同结构面发育及分布特征,对结构面进行工程地质分级。统计分析不同级结构面(Ⅲ,Ⅳ,Ⅴ级)参数,得到其优势产状。(2)根据钻孔声波测试及平硐地震波测试成果划分风化带,分别划分为弱风化上带、弱分化下带、微新岩体。(3)调查平硐内卸荷现象,根据卸荷裂隙的发育特征划分强卸荷、弱卸荷带,以及未卸荷带。总的来看山脊卸荷深度比冲沟部位大,随高程的增加卸荷深度增加。(4)调查平硐内结构面发育特征并以此划分平硐内不同岩体结构,主要发育有碎块状结构,碎裂结构,镶嵌次块状结构,次块块状结构;根据窗口法求得边坡倾坡外结构面的连通率,得到倾坡外结构面平均连通率为62%;根据波速比划分岩体的完整性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5)根据岩体质量划分标准,划分边坡岩体质量,得出边坡坡表主要修正岩体质量为Ⅳ级、Ⅲ级。岩体质量较好。(6)边坡潜在失稳破坏模式主要是沿结构面的组合破坏形式,坝肩边坡局部岩体内主要发育中至陡倾坡外的结构面。强卸荷带以内的岩体卸荷裂隙发育较密集,普遍张开,部分可看到明显的松动或变位错落,岩体多呈整体松弛,发育陡倾坡外的结构面较多,在自然状态或开挖情况下易发生沿着强卸荷底界的失稳滑动;滑移拉裂式破坏机制。另一种是边坡坡向与X型剪节理组合切割坡体成不稳定块体,易于滑塌。(7)选取坝肩3个剖面的工程地质剖面图,建立概化模型,在Geo-slope中并选取不同的潜在滑动面对斜坡开展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稳定性计算分析。根据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及岩体变形破裂特征,对坝肩边坡进行建模分析。计算结果基本稳定,只有H-H剖面四号滑面暴雨及地震工况稳定性欠佳。(8)基于摩尔库伦准则,运用FLAC-3D软件对坝肩边坡的天然工况及开挖工况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两种工况的边坡基本稳定。
宋瑞瑞[5](2017)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加载系数法研究》文中指出边坡稳定性分析在岩土力学学科中是重要的理论课题,同时也是工程中重要的实践课题。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极限平衡条分法,并通过算例对常用极限平衡条分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针对常用极限平衡条分法存在的问题,文中引入了另一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即加载系数法。它通过施加一假想体积力,体积力的方向平行于条底,而让边坡可能滑动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按照条底法向力方程,在条底法向力上作出一些假定,依据极限平衡原理和Mohr-Coulomb破坏准则,推导出边坡稳定加载系数解析解,这使得未知量的假设有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更加明确的物理意义。工程中惯于采取安全系数作为稳定性指标来评价边坡稳定程度,为此,依据Mohr-Coulomb准则、安全系数以及加载系数两个稳定性指标的定义,在理论上研究推导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与加载系数的之间的关系;基于可能滑动体的静力平衡及Mohr-Coulomb破坏准则,建立了安全系数法与加载系数法两者之间的统一方程,并研究了相应的数值算法,从数值上模拟了加载系数与安全系数两个稳定性指标之间的关系。运用安全系数与加载系数之间存在的关系,直接由加载系数解析解来求解安全系数,不但计算边坡稳定性指标的结果更精确,而且稳定性指标的计算工作量大幅度减少。
廖茂森[6](2017)在《孙家垭滑坡变形特征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对象为孙家垭滑坡,该滑坡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普济镇,通过对滑坡的现场地质调查,较全面地研究了该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坡体结构特征、岩土体结构特征以及滑坡变形特征等。运用极限平衡方法对该滑坡各变形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在深入研究滑坡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实测剖面,运用ANSYS软件建立了滑坡的三维概念模型,再运用FLAC3D程序对提出的概念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根据对滑坡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其具体成因、地质情况和现场变形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l)通过现场勘查和钻探,查明了孙家垭滑坡属于构造侵蚀剥蚀中山地貌,岩层产状为200°∠16°,滑坡坡向为210°,为一顺层缓倾滑坡;查明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地层和物质组成,从而将滑坡划分为三个变形区:牵引变形区(A区)、强变形区(B区)、滑覆区(C区)。(2)滑坡体内安装了位移监测系统,可以监测滑坡在x、y两个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得到了7月到8月的累计位移—孔深曲线和在累积位移—孔深曲线数据中提取的各钻孔分别在孔深1m、2m、3m、4m、8m和16m时的累计位移随累计时间的变化数据;ZK02和ZK03安装的监测系统被当地居民破坏,因此未得到真实有用的数据;ZK01和ZK04数据较为正常,能够较清晰的观测到滑坡的位移波动段,确定滑坡的滑动面,得出结论为滑坡为浅表层土质滑坡,滑坡A区稳定性比B区稳定性好。(3)野外现场进行双环注水试验,滑坡滑坡表层覆盖物为粉质黏土夹少量碎石和粉质粘土,其渗透系数分别为1.9×10-3cm/s、1.7×10-3cm/s,透水性一般。而下伏基岩为弱透水性的砂岩和泥岩,隔水能力相对较好,这有利于地下水在滑体内富集,对滑坡稳定性不利。(4)根据降雨对滑坡强变形区内拉槽的影响过程,可将该拉槽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裂缝充水张开阶段—初期短距离拉裂缝启动阶段—裂缝扩张形成拉槽阶段—拉槽进一步蠕变变形阶段—后期拉槽剧烈变形,导致新裂缝产生阶段。(5)用极限平衡性法,计算了孙家垭滑坡在天然、降雨、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滑坡是稳定的,降雨工况下滑坡是欠稳定—基本稳定的,地震工况下,滑坡是欠稳定的。(6)根据滑坡体变形特征以及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对孙家垭滑坡在天然、降雨和地震工况下的变形机制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天然工况下,滑坡稳定系数为1.25,最大滑动距离约为4.8cm,变形迹象不明显,处于稳定状态。②在降雨工况下,滑坡稳定性系数为1.09,最大位移约为13cm,局部形成了贯通的塑性变形区,未形成剪应变增量贯通带,局部可能发生变形破坏,说明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③在地震工况下,滑坡滑坡的稳定性系数为1.01,最大位移约为19cm,形成了几乎贯通的位移变化区,说明了滑坡在地震作用时表层土体受地震力作用变得松动,滑动的可能性较大,说明滑坡是欠稳定的。(7)根据滑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变形特征和稳定性状况,对滑坡防治提出了几点措施建议:(1)削方减载和拉槽回填;(2)地表开挖导槽排水;(3)修建挡土墙支挡。
韩朝阳[7](2016)在《大渡河丹巴水电站坝肩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大渡河丹巴水电站装机容量1196.6MW,大坝采用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6m。坝肩区边坡由于高陡,且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规模的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岩体结构相对较为复杂,边坡的问题尤为突出。该区域节理、小断层、挤压破碎带发育较密集,是控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且坡体表部岩体伴随着强烈的风化卸荷作用,是影响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对工程建设的成败与安全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整个工程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等重大问题起着关键性的制约作用,并且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建设的投资与效益有影响。所以需对坝肩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作一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本论文以大渡河丹巴水电站坝址区边坡稳定性研究专题为依托,在全面熟悉岩质边坡的稳定性研究现状基础上,通过对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边坡岩体结构特征、风化和卸荷特征、岩体质量、边坡破坏类型及边界条件进行详细研究的前提下,以坝肩边坡稳定性研究为核心,运用多种方法获得岩体力学参数指标,进而通过定性宏观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重点对自然边坡稳定性问题及开挖后边坡稳定性问题以及应力应变作出系统分析与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边坡地质环境调查分析,坝肩边坡主要出露地层为志留系茂县群第五岩组以及危关群第一岩组的一套地层。岩性以石英岩夹长英质变粒岩及少量硅线石榴二云英片岩、白云质粗晶大理岩、长英质变粒岩和二云英片岩为主。坝肩区边坡无区域性断裂(Ⅰ、Ⅱ级)通过,出露的次级小断层,挤压破碎带,节理裂隙(裂隙密集带)对边坡的稳定性起到控制性作用,弱风化强卸荷带水平深度3050m,坝肩区坡体结构为弱风化下限层状结构块状结构。(2)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包括不同成因的结构面分布规律、表面特征、连续特征、发育密度以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形态。坝肩边坡结构面主要为Ⅲ、Ⅳ级的小断层,挤压破碎带,Ⅲ级结构面以NNW向为主,Ⅳ级结构面发育较少,其中以NNW、近EW向展布为主,V级结构面主要为节理裂隙,由于坝址区边坡的地形、岩组等不同,岩体中节理、裂隙的发育特征有所差别,但主要以中陡倾陡倾坡外这组节理密集发育,所占比例较高。通过边坡岩体结构的性状、规模的系统化研究,为坝址区边坡岩体质量的分级、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提供一定的依据。(3)应用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的研究成果,在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的现场定性分级法和SMR分级法以及修正的CSMR分级法的基础上,对边坡岩体质量进行综合的分级。分析可见坝肩边坡的岩体质量等级主要为Ⅲ1、Ⅲ2类岩体,Ⅳ类岩体主要出现在软弱带发育地带(岩脉发育、断层、挤压破碎带)和坡表弱风化强卸荷岩体段部位,依据边坡岩体质量分级,参照水利水电规范中岩体质量的分级确定岩石力学参数、现场试验、室内试验资料以及结合工程地质类比法综合确定岩体力学参数。(4)坝肩边坡整体属于层状结构块状结构,根据野外调查边坡表部的变形破坏模式主要取决于节理、裂隙发育的组合情况。由于受到不同方向的结构面切割,形成诸多零星块体,个别发育成危岩体。深部变形主要取决于卸荷裂隙、小断层及节理密集带发育组合情况。受中倾坡外结构面控制,左岸表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为平面式滑移破坏和倾倒式破坏,右岸表部变形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楔形体滑移破坏和坠落式破坏形成凹岩腔地貌。(5)采用地质分析法、刚体极限平衡法、有限差分等方法,分层次、较系统的分析及评价了坝肩边坡稳定性,分析表明,自然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主要为表现为强卸荷带内岩体的稳定性,在各个工况下均可处于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均大于1.05,但局部块体,在地震及暴雨工况下处极限平衡状态,有失稳风险。工程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及暴雨工况下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有失稳风险,主要是由于开挖造成前缘剪出口出露,施工时需要对开口线以上边坡进行适当系统锚固。
房云峰[8](2016)在《丹巴水电站工程枢纽区右岸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水电项目日益增多,规模日益扩大,水电工程经常在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修建。建设中的高陡边坡稳定性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对工程有非常重要作用,可以为水电工程的安全施工和运行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结合丹巴水电站工程枢纽区右岸复杂边坡为案例,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等基本地质条件,研究其整体和局部可能潜在的变形破坏机制;综合运用定性、定量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分析一般岩、土质边坡的稳定性,最后对复杂边坡的稳定性来进行分区综合评价,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坝址区右岸边坡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右岸边坡主要出露地层为志留系茂县群第五岩组第三段(Smx5-3)、第二段(Smx5-2)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志留系茂县群第五岩组岩性主要为石英岩、长英质变粒岩、白云质粗晶大理岩及云母石英片岩;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主要为滑坡堆积物和崩坡积物。右岸边坡无区域性构造断裂及Ⅰ、Ⅱ级结构面发育。(2)工程枢纽区右岸以土质边坡为主,岩质边坡范围不大。土质边坡变形破坏形式以滑坡破坏为主;岩质边坡变性破坏形式以崩塌破坏为主;除了存在大规模的崩塌堆积体及滑坡体外,其余变形破坏形式规模均不大。(3)结合岩体质量分级的结果、常规土工试验成果、室内剪切试验成果及原位剪切试验成果,综合分析选取参数。通过以上方法获得岩体参数的基础上,综合给出边坡岩体抗剪强度、变形模量的参数建议值。(4)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对于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对于滑坡体研究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部分滑坡体成因机制分析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边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分别考虑天然、蓄水状态下的持久、短暂及偶然共6种工况组合,对边坡的稳定性作出评价。(5)根据边坡的岩、土分布情况及各滑坡、崩坡积体稳定性状,将右岸边坡划分为RT1(卡卡1#滑坡体)、RT2(卡卡1#崩坡积体)、RT3(卡卡2#崩坡积体)、RT4(柳林滑坡体)和RY1(坝肩岩质边坡)五个分区进行稳定性评价。(6)结合不同分区的稳定性评价结果,对其工程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处理建议。
胡亚东[9](2015)在《苗尾水电站右岸坝前边坡倾倒变形特征及加固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苗尾水电站位于云南省云龙县旧州镇境内的澜沧江河段上,砾质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1414.80m,最大坝高131.30m,水库正常蓄水位1408.0m,相应库容为6.6亿m3,总装机容量1400MW。右坝前边坡为典型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边坡岩体倾倒变形十分强烈,边坡稳定性较差,严重威胁施工安全和水电站安全运营。本文以苗尾水电站右坝前边坡为研究对象,在边坡倾倒变形特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分析和数值模拟,深入研究右坝前边坡倾倒变形特征和加固措施。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前期坝址区地质调查资料,结合坝前边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变形现象进行了现场补充调查和复核,查明了边坡结构面的发育特征。通过对地质资料整理归纳,按照坝前边坡岩体结构面分类体系,将坝前边坡结构面划分为Ⅱ类断裂型结构面、Ⅲ1类缓倾坡外断层结构面、Ⅲ2类层内错动带、Ⅲ3类一般性断层结构面、Ⅳ类裂隙类结构面以及Ⅴ类基体裂隙,并分析了各类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和对边坡稳定性控制作用。(2)通过对边坡结构面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边坡优势结构面(岩层面C、倾坡外结构面J1、走向与岩层面走向近垂直相交的陡倾结构面J2)、优势软弱结构面(Ⅱ、Ⅲ1、Ⅲ2、Ⅲ3类结构面)及优势硬性结构面(Ⅳ、Ⅴ类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并根据结构面组合关系分析了结构面组合对边坡不利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各类结构面相互组合可形成阶梯状滑面,并逐渐向上发展,不利于边坡稳定,尤其对边坡浅表层破碎岩体的稳定十分不利。(3)坝前边坡产生了明显的倾倒变形现象,据平硐揭露调查发现:倾倒变形在边坡不同部位发育深度有所不同,A类极强倾倒破裂区发育深度约为025m,B1类强倾倒上段切层剪张破裂区发育深度约为049m,B2类强倾倒下段层内张裂变形区发育深度约为1983m,C类弱倾倒过渡变形区发育深度约为28182.5m。(4)通过对地表岩体倾倒变形现象调查和平硐内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发现边坡岩体倾倒变形破裂特征主要表现为:层内剪切错动、层内拉张破裂、切层张剪破裂、折断-张裂破裂、缓倾角断层剪切蠕滑、缓倾角断层错列变形六种形式。同时根据平硐编录资料并结合倾倒变形程度分级体系,建立了坝前边坡倾倒变形岩体地质模型。(5)在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及二维离散元演化研究系统分析了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离散元计算结果显示:蓄水工况下,边坡在重力和蓄水作用下沿缓倾角断层和倾坡外结构面产生滑移-拉裂变形,随着变形的发展,变形范围逐渐向坡内加深,最终形成位于强倾倒上段区(B1)底界部位的阶梯状滑面,变形深度最大36m,边坡潜在失稳区域较大,应采取相应加固措施,确保边坡稳定。(6)根据坝前边坡倾倒变形特征和特殊的变形破坏模式,提出了采用堆渣压坡加固、系统锚固支护、边坡排水三种主要加固措施组成的五种加固方案,并通过UDEC二维离散元软件对边坡加固后的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堆渣压坡是提高边坡稳定性最为有效地措施。(7)采用极限平衡法对五种加固方案在持久、短暂及偶然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堆渣压坡和系统锚固方案实施后,边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且有一定安全储备。
吴屹[10](2015)在《巴中机场五显庙深切沟谷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拉动巴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拟在巴中恩阳地区开建巴中机场。巴中属低山丘陵区,开建机场势必会牵涉高填方问题。而在巴中机场的西南端及中部分布有众多深切沟谷,在此类地区进行高填方,其高填方的稳定必须引起重视。因此本文以巴中机场西南端的五显庙深切沟谷的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及不同填筑方案的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机场建设设计提供依据。论文首先通过工程地质测绘、现场钻探、室内试验等勘察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五显庙沟谷区不同填筑方案下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即填料压实度、填方坡比、以及填筑体与高陡边坡原地面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极限平衡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同时,为了减少征地范围,降低工程量,节约成本,研究对初步设计填筑方案下的填方边坡稳定性、填筑方案坡率等进行了论证和优化。研究成果显示:(1)按照初步设计的填筑方案、考虑在90%压实度填筑后形成的高填方边坡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填料压实度的增加,填方边坡稳定性逐渐加强。当压实度为92%时,高填方边坡在暴雨工况下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当压实度为94%时,高填方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安全储备较低;当压实度达96%时,高填方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安全储备相对较高。(2)以96%的压实度为基准,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并探讨了填筑坡率对填方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并对坡率进行了优化。以1:1.75的坡率进行填筑时,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以1:1.5的坡率下进行填筑时,边坡在各种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同时通过对潜在滑面的搜索发现其潜在滑面均沿填筑体与基岩的接触面进行滑移。(3)为了确保填筑体与基岩接触面抗滑稳定性,以1:1.5的坡率,探讨了在接触面开挖抗滑台阶的效果。通过对比开挖台阶前后对稳定性的影响及填方内部应力应变变化情况,认为开挖台阶后高填方处于稳定状态下,并且在填筑体与基岩接触面的应力集中及塑性破坏区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按照研究所提的开挖台阶以确保高填方稳定性的方案可行。
二、一般条分法的加速度系数显式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般条分法的加速度系数显式解(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边坡稳定性GIS模型及高速滑坡滑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清单 |
1 引言 |
2 绪论 |
2.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2.2 滑坡的动力学分类 |
2.3 三维极限平衡法的研究现状 |
2.3.1 三维极限平衡法 |
2.3.2 基于二维Fellenious法扩展的三维方法 |
2.3.3 基于滑面正应力假定的三维极限平衡法 |
2.4 高速滑坡的启程剧动及行程高速 |
2.4.1 高速滑坡的运动机理研究 |
2.4.2 高速滑坡的滑速预测方法研究 |
2.4.3 滑坡锁固段破裂震动的机理研究 |
2.5 GIS在滑坡灾害分析中的应用 |
2.5.1 GIS简介 |
2.5.2 GIS空间数据结构 |
2.5.3 基于GIS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2.6 研究目标与论文结构 |
2.6.1 研究目标 |
2.6.2 论文结构 |
2.6.3 技术路线 |
3 基于GIS的滑面正应力假定模型 |
3.1 栅格柱体单元模型 |
3.2 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GIS模型 |
3.2.1 受力分析 |
3.2.2 三维极限平衡方程 |
3.3 滑面正应力构成及分析 |
3.3.1 滑面正应力的构成 |
3.3.2 构成分析 |
3.4 滑面正应力逼近函数的构造 |
3.4.1 沿滑体滑动方向的正应力分布σ(x) |
3.4.2 垂直于滑体滑动方向的正应力分布σ(y) |
3.4.3 滑面正应力的分布σ(x,y) |
3.5 讨论 |
3.5.1 基于GIS的极限平衡法优点讨论 |
3.5.2 滑面正应力分布对安全系数的影响讨论 |
3.5.3 基于栅格柱体单元的逼近函数作用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GIS的三维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
4.1 GIS中三维极限平衡法的实现 |
4.1.1 坐标转换 |
4.1.2 受力分析 |
4.1.3 计算参数的表达式 |
4.1.4 三维极限平衡方程组 |
4.2 极限平衡解答 |
4.2.1 滑面正应力分布σ(x',y') |
4.2.2 三维安全系数求解 |
4.3 程序实现 |
4.4 算例验证 |
4.4.1 算例1 |
4.4.2 算例2 |
4.4.3 算例3 |
4.4.4 算例4 |
4.4.5 算例5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速滑坡滑速预测模型及启程剧动机理研究 |
5.1 基于栅格柱体单元的滑速计算方法 |
5.1.1 三维滑坡GIS模型 |
5.1.2 基于栅格柱体单元的动力学方程建立 |
5.2. 滑坡滑速计算 |
5.3 程序实现 |
5.4 算例对比分析 |
5.4.1 算例1 |
5.4.2 算例2 |
5.5 高速滑坡启程剧动机理研究 |
5.5.1 滑坡破坏演化过程 |
5.5.2 滑坡锁固段剪切震动实验 |
5.5.3 实验案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开顶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滑速预测 |
6.1 工程概况 |
6.1.1 项目背景 |
6.1.2 地形地貌 |
6.2 地质条件 |
6.2.1 地层岩性 |
6.2.2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
6.2.3 岩土体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
6.3 开顶滑坡特点及成因分析 |
6.4 开顶滑坡稳定性分析 |
6.4.1 原始数据 |
6.4.2 数据处理 |
6.4.3 稳定性计算 |
6.5 开顶滑坡滑速预测及启程剧动效应分析 |
6.5.1 开顶滑坡滑速预测 |
6.5.2 开顶滑坡启程剧动效应分析 |
6.6 开顶滑坡危害性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潘家铮法计算结果(算例1) |
附录B: 潘家铮法计算结果(算例2)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一种新的边坡应力及应变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边坡研究中的力学方法及试验研究现状分析 |
1.2.2 边坡失稳机理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基于力边界和平衡条件的应力理论解求解法 |
2.1 应力理论解基本思想 |
2.2 求解悬臂梁应力理论解 |
2.2.1 传统求解方法 |
2.2.2 新求解方法 |
2.3 边坡滑面力的分布特征 |
2.4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3章 新的剪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
3.1 岩土体力学特性划分 |
3.2 模型基本方程 |
3.3 模型参数决定方法 |
3.4 剪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实用性 |
第4章 滑坡稳定系数定义及稳定性计算方法 |
4.1 稳定系数定义方法 |
4.1.1 传统稳定系数定义方法 |
4.1.2 综合下滑力—抗滑力法(CSRM) |
4.1.3 主推力法(MTM) |
4.1.4 综合位移法(CDM) |
4.1.5 富余位移法(SDM) |
4.2 稳定性计算方法 |
4.2.1 新条分法简介 |
4.2.2 理想弹塑性模型临界状态条块决定及沿滑面位移决定 |
4.2.3 新本构模型临界状态条块决定及沿滑面位移决定 |
第5章 连续介质边坡应力理论解求解及讨论分析 |
5.1 建立计算模型 |
5.2 理论推导 |
5.2.1 边界条件及应力表达式 |
5.2.2 在AB边界应力关系 |
5.2.3 在AE边界应力关系 |
5.2.4 在BC边界应力关系 |
5.2.5 四边形CDEG求解 |
5.3 代入数据分析讨论 |
第6章 工程应用 |
6.1 地质概况 |
6.1.1 地形地貌特征 |
6.1.2 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 |
6.1.3 滑坡产出地斜坡特征 |
6.1.4 滑坡物质组成及构造 |
6.2 应力理论解计算过程 |
6.2.1 建立二维计算模型 |
6.2.2 确定潜在滑动面 |
6.3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6.3.1 传统稳定系数 |
6.3.2 新定义稳定系数 |
6.4 有限元模拟分析 |
6.4.1 MIDAS GTS NS简介 |
6.4.2 有限元计算结果 |
6.5 稳定性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条分法的非整体式滑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1 条分法研究现状 |
1.2.2 数值分析法研究现状 |
1.2.3 概率分析法研究现状 |
1.3 非整体式滑坡的滑坡机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创新及特点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整体式滑坡机制的基本原理 |
2.1 牵引式滑坡机制的基本原理 |
2.2 推移式滑坡机制的基本原理 |
2.3 非整体式滑坡分析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
第三章 非整体式滑坡机制的三种计算方法 |
3.1 瑞典条分法在非整体式滑坡中的应用 |
3.1.1 瑞典条分法在牵引式滑坡计算中的基本原理 |
3.1.2 瑞典条分法在推移式滑坡计算中的基本原理 |
3.2 毕肖普条分法在非整体式滑坡中的应用 |
3.2.1 毕肖普条分法在牵引式滑坡计算中的基本原理 |
3.2.2 毕肖普条分法在推移式式滑坡计算中的基本原理 |
3.3 不平衡系数法在非整体式滑坡中的应用 |
3.3.1 不平衡系数法在牵引式滑坡计算中的基本原理 |
3.3.2 不平衡系数法在推移式滑坡计算中的基本原理 |
3.3.3 不平衡系数法F_(sk)的求解 |
第四章 非整体式滑坡机制分析程序研制 |
4.1 程序的开发思路和框架 |
4.2 边坡模型绘制模块的开发 |
4.2.1 绘制边坡外边界 |
4.2.2 绘制边坡分层线 |
4.3 边坡模型设定模块的开发 |
4.3.1 输入土层属性 |
4.3.2 选择计算方法 |
4.3.3 设置计算精度 |
4.3.4 选定搜索区域 |
4.3.5 右键菜单开发 |
4.4 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模块的开发 |
4.4.1 交点计算 |
4.4.2 条块内不同土体面积计算 |
4.4.3 安全系数计算 |
4.5 边坡计算数据可视化模块的开发 |
第五章 算例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4)澜沧江上游班达水电站上坝址左岸岩体结构特征及坝肩边坡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及引言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
1.2.2 边坡失稳模式研究现状 |
1.2.3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及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2.1 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
2.1.1 区域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形地貌 |
2.1.3 区域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2.2 坝址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2.5 岩(体)石物理力学性质 |
2.3 坝肩岩体风化特征 |
2.3.1 风化的现象及本质 |
2.3.2 风化特征 |
2.3.3 岩体风化带的划分 |
2.4 坝肩岩体卸荷特征 |
2.4.1 卸荷带划分标准 |
2.4.2 边坡岩体卸荷现象 |
2.4.3 边坡岩体宏观卸荷特征 |
2.4.4 岩体卸荷带的划分 |
2.4.5 风化卸荷划分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3.1 边坡岩体结构面的工程分级 |
3.1.1 结构面分级标准 |
3.1.2 平硐结构面发育特征 |
3.1.3 上坝址左岸边坡结构面的连通率 |
3.1.4 各级结构面发育特征研究 |
3.2 边坡岩体的完整性分析 |
3.3 风化及卸荷对岩体结构特征的影响 |
3.4 边坡岩体结构分类 |
3.4.1 岩体结构划分标准 |
3.4.2 岩体结构划分情况 |
3.5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 |
3.5.1 岩体质量划分标准 |
3.5.2 岩体质量划分情况 |
3.5.3 修正岩体质量分级 |
3.5.4 修正岩体质量分级及岩体结构划分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边坡失稳破坏模式研究 |
4.1 控制性结构面发育特征 |
4.2 边坡失稳模式分析 |
4.2.1 沿结构面组合的破坏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
4.2.2 楔型滑动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坝肩边坡稳定性评价 |
5.1 坝肩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
5.2 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坝肩边坡稳定性评价 |
5.2.1 计算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
5.2.2 计算参数选取 |
5.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坝肩边坡三维数值模拟稳定性评价 |
5.3.1 计算方法简介 |
5.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3.3 计算参数的取值 |
5.3.4 计算结果分析 |
5.3.5 三维数值模拟可靠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加载系数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极限平衡安全系数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常用极限平衡条分法 |
2.1 引言 |
2.2 基本方程 |
2.3 常用极限平衡条分法及其假定 |
2.4 条间力及条件力矩的递推方程 |
2.5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求解格式的分类 |
2.6 算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边坡稳定分析的加载系数法 |
3.1 引言 |
3.2 基本方程 |
3.3 边坡稳定加载系数解析解 |
3.4 条间力的检验 |
3.5 边坡稳定加载系数的计算步骤 |
3.6 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与加载系数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基本方程 |
4.3 边坡稳定性指标的解析解 |
4.4 边坡稳定性指标的计算步骤 |
4.5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与加载系数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孙家垭滑坡变形特征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1.2.2 滑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工程地质条件 |
2.1 概况 |
2.2 自然地理 |
2.2.1 交通条件 |
2.2.2 地形地貌特征 |
2.2.3 气象与水文条件 |
2.3 工程地质条件 |
2.3.1 地层岩性 |
2.3.2 地质构造 |
2.3.3 地震活动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2.3.5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 |
3.1 滑坡的基本特征 |
3.1.1 滑坡形态特征、规模及边界条件 |
3.1.2 滑坡边界特征 |
3.1.3 滑体特征 |
3.1.4 滑带特征 |
3.1.5 滑床特征 |
3.2 滑坡体的分区及各区的变形特征 |
3.2.1 滑坡牵引变形区(A区)变形特征 |
3.2.2 滑坡强变形区(B区)变形特征 |
3.2.3 滑坡滑覆区(C区)变形特征 |
3.2.4 滑坡深部变形特征 |
3.3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
3.3.1 内部地质因素 |
3.3.2 外部环境因素 |
3.3.3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
3.4 滑坡渗透和强度特征 |
3.4.1 滑坡体原位双环渗透试验 |
3.4.2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4章 滑坡稳定性研究 |
4.1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计算 |
4.1.1 极限平衡法原理及简介 |
4.1.2 计算剖面与参数选取 |
4.1.3 计算工况 |
4.1.4 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
4.2 FLAC~(3D)稳定性分析计算 |
4.2.1 FLAC~(3D)计算原理简介 |
4.2.2 计算模型的建立和参数选取 |
4.2.3 计算工况的设置及各工况的计算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滑坡防治措施研究 |
5.1 滑坡治理目标和原则 |
5.2 滑坡治理方法 |
5.3 孙家垭滑坡治理方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大渡河丹巴水电站坝肩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岩体结构的研究 |
1.2.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的研究 |
1.2.3 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
1.2.4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地层岩性 |
2.1.2 区域构造背景 |
2.1.3 区域地貌及新构造运动 |
2.1.4 地震及其对场地稳定性影响 |
2.2 坝肩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 |
2.2.4 岩体风化卸荷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章 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3.1 坝肩边坡岩体结构面分级分类 |
3.1.1 结构面规模分级 |
3.1.2 结构面性状分级 |
3.2 坝肩边坡不同类型结构面特征研究 |
3.2.1 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3.2.2 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3.2.3 V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4章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及参数选取 |
4.1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 |
4.1.1 SMR和CSMR法分级方案 |
4.1.2 边坡岩体分级结果 |
4.2 边坡岩体参数选取 |
4.2.1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原则 |
4.2.2 边坡岩体参数取值 |
第5章 边坡变形破坏迹象及模式研究 |
5.1 概述 |
5.2 边坡变形破坏迹象及模式 |
5.2.1 滑移破坏 |
5.2.2 倾倒破坏 |
5.2.3 坠落破坏 |
第6章 坝肩边坡稳定性研究 |
6.1 边坡稳定性宏观地质分析 |
6.2 边坡稳定性刚体极限平衡计算 |
6.2.1 计算模型确定 |
6.2.2 计算参数确定 |
6.2.3 计算工况及安全标准 |
6.2.4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
6.3 边坡稳定性FLAC3D数值模拟 |
6.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6.3.2 天然状态下边坡模拟分析 |
6.3.3 边坡开挖后模拟分析 |
6.4 工程影响及防治措施建议 |
6.4.1 危险源工程影响 |
6.4.2 防治措施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丹巴水电站工程枢纽区右岸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 |
2.1 气象与水文 |
2.2 地质环境条件 |
3 边坡稳定性特征与分析评价方法 |
3.1 边坡变形破坏形式 |
3.2 边坡稳定分区特征 |
3.3 边坡稳定性评价 |
4 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
4.1 RT1区稳定性评价 |
4.2 RT2区稳定性评价 |
4.3 RT3区稳定性评价 |
4.4 RT4区稳定性评价 |
4.5 RY1区稳定性评价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苗尾水电站右岸坝前边坡倾倒变形特征及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体倾倒变形模式及机理研究 |
1.2.2 岩体结构研究 |
1.2.3 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
1.2.4 岩土边坡加固处理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 |
2.3 地质构造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5 物理地质现象 |
2.5.1 岩体风化卸荷 |
2.5.2 倾倒变形 |
2.6 坝区地震动参数 |
第3章 坝前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3.1 概述 |
3.2 岩体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类 |
3.3 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的调查及分析 |
3.3.1 Ⅱ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3.3.2 Ⅲ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3.3.2.1 Ⅲ1 类结构面 |
3.3.2.2 Ⅲ2 类结构面 |
3.3.2.3 Ⅲ3 类结构面 |
3.3.3 Ⅳ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3.3.4 Ⅴ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3.4 边坡坡体结构特征 |
3.4.1 优势结构面发育特征 |
3.4.1.1 优势软弱结构面发育特征 |
3.4.1.2 优势硬性结构面发育特征 |
3.4.2 优势结构面组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4章 边坡倾倒变形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4.1 边坡变形边界特征 |
4.1.1 小溜漕沟边界特征 |
4.1.2 大溜漕沟边界特征 |
4.2 边坡岩体倾倒变形特征 |
4.2.1 地表岩体倾倒变形特征 |
4.2.2 平硐内岩体倾倒变形特征 |
4.3 边坡倾倒变形岩体工程地质分级 |
4.4 岩体变形破坏的结构面控制特征与地质模型 |
4.5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4.5.1 影响因素分析 |
4.5.2 变形破坏模式定性分析 |
4.5.3 二维离散元演化研究 |
4.5.3.1 模型建立 |
4.5.3.2 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 |
4.5.3.3 计算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边坡加固措施研究及稳定性分析 |
5.1 加固处理原则及措施 |
5.1.1 加固处理原则 |
5.1.2 加固措施 |
5.2 边坡加固处理方案设计 |
5.3 边坡加固措施二维离散元分析 |
5.3.1 模型建立 |
5.3.2 计算参数 |
5.3.3 计算结果分析 |
5.3.3.1 方案一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5.3.3.2 方案二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5.3.3.3 方案三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5.3.3.4 方案四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5.3.3.5 方案五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5.4 边坡稳定性分析 |
5.4.1 计算方法 |
5.4.2 计算工况及其荷载组合 |
5.4.3 边坡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系数 |
5.4.4 计算模型建立及潜在滑面的确定 |
5.4.5 计算参数 |
5.4.6 计算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巴中机场五显庙深切沟谷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顺坡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2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1.2.3 边坡治理措施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
2.1 气象与水文 |
2.1.1 气象 |
2.1.2 水文 |
2.2 区域地形地貌 |
2.3 区域地层岩性 |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2.5 区域地质构造 |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章 五显庙填方区工程地质条件 |
3.1 五显庙填方区地形地貌 |
3.2 五显庙填方区地层岩性 |
3.3 五显庙填方区水文地质条件 |
3.4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研究 |
3.4.1 岩土体基本物理特征 |
3.4.2 室外试验 |
3.4.3 室内试验 |
3.5 全强风化砂岩填料强度研究 |
3.5.1 直剪试验 |
3.5.2 三轴试验 |
3.6 研究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第4章 五显庙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 |
4.1 直接填方稳定性地质分析 |
4.2 初步方案介绍 |
4.3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4.3.1 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理论 |
4.3.2 稳定性计算剖面选取、工况选取及参数选取 |
4.3.3 安全系数选取 |
4.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
4.4.1 FLAC-3D基本原理及特点 |
4.4.2 地质模型的概化 |
4.4.3 参数选取 |
4.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章 高填方方案优化研究 |
5.1 五显庙沟谷填筑方案稳定性影响因素 |
5.2 填料不同压实度对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5.2.1 填料在 92%压实度下的稳定性 |
5.2.2 填料在 94%压实度下的稳定性 |
5.2.3 填料在 96%压实度下的稳定性 |
5.3 填方坡比对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5.3.1 在 1:1.75的坡率下的稳定性 |
5.3.2 在 1:1.5 的坡率下的稳定性 |
5.4 原坡面不同处理方案对高填方稳定性影响 |
5.4.1 原坡面处理方案Ⅰ对高填方稳定性影响 |
5.4.2 原坡面处理方案Ⅱ对高填方稳定性影响 |
5.5 最终填筑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
5.5.1 变形特征 |
5.5.2 应力特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一般条分法的加速度系数显式解(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边坡稳定性GIS模型及高速滑坡滑速预测研究[D]. 余国.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3)
- [2]一种新的边坡应力及应变计算方法[D]. 王鹏.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9)
- [3]基于条分法的非整体式滑坡机制研究[D]. 尹哲彬.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4]澜沧江上游班达水电站上坝址左岸岩体结构特征及坝肩边坡稳定性评价[D]. 李路.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5]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加载系数法研究[D]. 宋瑞瑞. 宁夏大学, 2017(02)
- [6]孙家垭滑坡变形特征及稳定性研究[D]. 廖茂森.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7]大渡河丹巴水电站坝肩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 韩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8]丹巴水电站工程枢纽区右岸边坡稳定性研究[D]. 房云峰. 浙江大学, 2016(02)
- [9]苗尾水电站右岸坝前边坡倾倒变形特征及加固措施研究[D]. 胡亚东.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10]巴中机场五显庙深切沟谷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D]. 吴屹.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