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科教兴省”进言(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1](2020)在《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逻辑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提出当前,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竞争态势,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始终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课题。以浙江省为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浙江大湾区建设,对浙江省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究如何通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现高教引进区域发展是本研究的重点问题。具体包括明晰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路径与对策。首先,本研究根据已有文献,梳理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互动关系,并根据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明确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理想状态,及引领并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要素自由流动。基于此,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体系,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样本,从比较评价视角,分析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探究其发展机遇与挑战,剖析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浙江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规模结构稍显落后,主要表征是省内高水平大学数量偏少,省内重点建设高校第二层次院校发挥的作用还不够,仍需注重提升现有高校的综合实力,这些都是实现高教强省的关键。此外,浙江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长三角、省内重点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区域内互动交流机制尚需完善。本研究的贡献在于,立足于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剖析深层问题,提出建设浙江省高教强省的可行性路径,“引进、新建、培育、调整、优化”五措并举,实施“重点发展、分类推进、科学布局、结构优化”四大战略,实现“前瞻性、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包括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全省高教实力;加快引进优质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省内空间格局;加快分类发展与管理,聚焦“一流多元”模式;对接产业转型与升级,灵活调整学科专业;建立健全体制与机制,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水平。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各要素灵活流动,是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此外,结合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理论,从高校、学生、人才等要素的存量与增量视角,进一步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提出相关调整策略与依据。
周福栋[2](2019)在《府际竞争视域下的“双一流”建设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在20世界90年代,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力扩大,高等教育带来的“红利”日益凸显,各个省级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由纵向竞争转向为纵横交叉竞争。而且竞争的趋势以及程度越演越烈,甚至出现恶意竞争的现象,极大地损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教育的发展是永恒的,在过往的研究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发现政策的导向作用往往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地方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掌握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资源,对地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现在无法满足的,政策在一方面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忽略了教育本身发展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如何正确认识政策的作用,并通过政策优化提高“双一流”建设效率,正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文献法与制度分析法等方法着重分析了目前全国各省已出台的政策文本,并通过比较法得出经济驱动已经成为各省级在政府之间的主要竞争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我国东强西弱的局面尚未缓解,“路径依赖”、“马太效应”和“身份固化”等弊端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建设模式“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政府参与带来的“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影响地方高等教育事业正常发展。要想打破这种恶性竞争造成的局面,优化政策,必须调整政策和高等教育改革方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将“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水平,还应采取分层分类的激励模式,提高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积极性。重心放在学科的建设上,优化院校学科结构,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行“一流”和“特色”并举。
汪丽琴[3](2015)在《改革开放后外人来鄂留学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来华留学教育,不仅是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早在隋唐时期,就有外国留学生在华求学。明清时期,也有数批琉球学生赴华留学。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实行双边教育交流计划,其中就包括留学生的交流,但彼时赴华留学生数量十分有限。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接受东欧的第一批留学生来华学习,其时来华留学生数量由政府严格控制,总体规模不大。“文革”期间,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外国留学生的招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开始与世界各国高校展开更为广阔的交流合作,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湖北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在其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发展留学教育,来鄂留学教育呈蓬勃发展态势。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后外人来鄂留学为研究对象,在对近30余年的来鄂留学教育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与规律,总结经验,为湖北省留学生教育事业提供历史借鉴。本文将时间点定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以外人来鄂留学教育为对象,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了便于读者清楚来鄂留学教育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先对改革开放以前的来鄂留学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以改革开放后的外人来鄂留学教育为重点内容,根据各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与来鄂留学的实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重新起航(1978~1989年),规模初现(1990-1999年),蓬勃发展(2000~至今),并对每个阶段的来鄂留学开展情况进行探析与总结。第二部分,总结改革开放以后来鄂留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四个特点:价值取向由服务政治转向促进教育,发展规模由长期平缓到快速增长,总体结构由集中单一到丰富多元,管理体制由不甚健全到渐趋完善。第三部分,指出来鄂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来鄂留学存在的问题,从形成科学认识,改革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来鄂留学的发展举措。结语部分以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为标准,探讨来鄂留学教育应如何把握总的工作方针中四方面内容的平衡,这个探讨将为来鄂留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蒙慧,马梁桐[4](2012)在《新社会阶层通过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优势——以甘肃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新社会阶层不断形成和发展。其主要是以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技术人才、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才、个体户、私营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六个新社会阶层组成。甘肃省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新社会阶层队伍规模较小,但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愿望强烈,热情较高。相关部门应在不断研究新社会阶层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机遇,更好地通过人民政协发挥其参政议政的优势。
杨凤玲,张向前[5](2011)在《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高海峡西岸人才竞争力是增强海西竞争力的必然之路。通过分析海西人才竞争力的现状、不足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成以海西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为核心的海西人才竞争力模型,提出:加大人才投入,扩大人才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人才结构;改革教育体制,提升人才层次;健全人才制度,提高人才吸力;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等对策提升海西人才竞争力。
黑龙江省科协学会部[6](2002)在《成功举办省科协学术大会的重要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红祥[7](2002)在《凝聚力量 共创伟业——省政协提案成效显着》文中研究表明 历史的航船刚刚驶出了21世纪的第一年。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心血和智慧的《“十五”计划纲要》,清晰地描绘出新世纪初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响亮地宣示了浙江儿女向
黑龙江省科协学会部 黑龙江哈尔滨150010[8](2001)在《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规模》文中提出
张庆和[9](2001)在《成功举办学术大会的几点体会与认识》文中认为 黑龙江省面向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以下简称学术大会),于2000年12月20日-22日在哈尔滨召开。本次学术大会是在世纪更替、千年交接之际,由省科协主办的一次跨世纪、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开放性、高层次科技盛会。本次学术大会的宗旨是:一、进一步推动黑龙江省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黑龙江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实现"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二、发挥省科协及其所属团体的智力优势,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实施和新世纪的发展进言献策;三、展示黑龙江省科技界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展望21世纪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横向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人才成长、科技与经济结合;四、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铸创活动"名牌"和"精品",在全社会
王艳丽[10](2001)在《共同谋划跨越发展大计》文中指出本报2月11日讯(记者王艳丽)今天上午,洪虎代表早早地来到长春团第四讨论组,与代表们审议关于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共同讨论和谋划推进和实现我省跨越式发展的大计。 洪虎说,我昨天作完报告就是普通代表了,我今天不是来听汇报、听工?
二、为“科教兴省”进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科教兴省”进言(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逻辑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需加强结构调整 |
1.1.2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 |
1.1.3 浙江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迫在眉睫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逻辑研究 |
1.3.2 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2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 |
2.1 高等教育结构的理论基础 |
2.1.1 社会变迁与教育变革理论 |
2.1.2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2.1.3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理论 |
2.2 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 |
2.2.1 高等教育结构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分析依据 |
2.2.2 高等教育结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3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3.1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增长 |
3.2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人才结构升级 |
3.3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创新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现状评价:以浙江省为例 |
4.1 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的需求与意义 |
4.2 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内部协调性与外部适应性 |
4.3 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体系构建 |
4.4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选取与计算方法 |
4.4.1 基本原则 |
4.4.2 数据来源 |
4.4.3 指标含义与计算 |
4.4.4 以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合理性指数 |
4.5 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与问题 |
4.5.1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 |
4.5.2 高校数量、在校生数量与人口规模不相称 |
4.5.3 高层次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4.5.4 高等教育资源省内空间布局不均 |
4.5.5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适应性水平有待提升 |
4.5.6 高等职业教育仍需持续发力 |
4.6 本章小结 |
5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策略:以浙江省为例 |
5.1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顶层设计原则 |
5.2 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重点 |
5.3 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路径 |
5.3.1 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全省高教实力 |
5.3.2 加快引进优质高教资源,优化省内空间格局 |
5.3.3 加快分类发展与管理,聚焦一流多元模式 |
5.3.4 对接产业转型与升级,灵活调整学科专业 |
5.3.5 建立健全体制与机制,提升治理能力水平 |
5.4 本章小结 |
6 环境展望与政策建议 |
6.1 科学划分高等教育区域,形成动态疆界 |
6.2 分类评估区域高教水平,实施不同策略 |
6.3 推动区域高教均衡发展,调整存量增量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调研座谈会记录 |
作者简介 |
(2)府际竞争视域下的“双一流”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
1.1.2 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竞争激烈,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 |
1.1.3 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
1.1.4 爱国精神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梦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制度分析法 |
1.4.2 比较法 |
1.5 研究内容与可能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方政府 |
2.1.2 府际竞争 |
2.1.3 “双一流”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竞争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三章 府际竞争与“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 |
3.1 地方政府分权与府际竞争的形成 |
3.1.1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 |
3.1.2 分税制与地方政府扩权 |
3.2 高等教育:府际竞争的重要支点 |
3.2.1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
3.2.2 高等教育的经济和政治功能 |
3.2.3 省际高等教育的既有格局 |
第四章 各省“双一流”政策分析 |
4.1 各省“双一流”建设模式的共性特征 |
4.1.1 驱动机制:通过“普惠”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财政支持 |
4.1.2 政策重点:以“招才引智”为主导的高水平师资建设 |
4.1.3 政策目标:“阶段性”与“定量化”特征明显 |
4.2 我国各省市“双一流”建设政策存在的问题 |
4.2.1 “身份固化”的顽疾尚未解决,财力比拼成为竞争主要手段 |
4.2.2 “输血移植”式的学术队伍建设,导致高校青年人才成长生态的恶化 |
4.2.3 “重高峰,轻高原”学科建设取向,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学科发展不均衡 |
4.3 “双一流”建设初步效应 |
4.3.1 正面效应 |
4.3.2 负面效应 |
第五章 府际竞争下“双一流”政策的反思 |
5.1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反思 |
5.1.1 渐进性模式 |
5.1.2 合法性模式 |
5.2 地方政府竞争“双一流”建设的负面效应 |
5.2.1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弱化 |
5.2.2 地区间高等教育恶性竞争加剧 |
5.2.3 高校自主权与政府管理发生冲突 |
5.3 “双一流”建设的动力机制:路径依赖 |
5.3.1 高校“等、靠、要”的经费来源思想严重 |
5.3.2 “外延式”的痼疾尚未完全改变 |
5.3.3 利益驱动下的重点建设发展模式路径依赖 |
5.4 高等教育的竞争环境:规制缺失 |
5.4.1 “双一流”建设中府际竞争的复杂图景:多种竞争交织 |
5.4.2 “双一流”建设中的制度规范缺失 |
第六章 “双一流”建设路径优化与建议 |
6.1 以“制度化”和“常规化”完善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决策模式 |
6.1.1 决策主体和决策程序回归制度化 |
6.1.2 决策预警机制和决策保障机制回归常态化 |
6.2 立足省情,摆脱“双一流”建设路径依赖“陷阱” |
6.2.1 强化“重点”与“普惠”结合的建设原则,制定分层发展的激励政策 |
6.2.2 树立“强校建一流、普通建特色”的建设思想,彰显省域特色 |
6.3 把握本质,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建设方向 |
6.3.1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时代人才” |
6.3.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变“重研轻教”方向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改革开放后外人来鄂留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特点 |
1. 研究现状 |
2. 研究特点 |
(三) 概念厘定与研究内容 |
1. 概念厘定 |
2.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外人来鄂留学概况 |
(一) 改革开放以前的来鄂留学简况 |
1. 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来鄂留学 |
2.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来鄂留学 |
(二) 改革开放以后的来鄂留学概况 |
1. 重新起航(1978~1989年) |
2. 规模初现(1990~1999年) |
3. 蓬勃发展(2000~至今) |
二、来鄂留学教育的特点 |
(一) 价值取向:由服务政治到促进教育 |
(二) 发展规模:由长期平缓到快速增长 |
(三) 总体结构:由集中单一到丰富多元 |
(四) 管理体制:由不甚健全到渐趋完善 |
三、来鄂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来鄂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规模偏低 |
2. 模式单一 |
3. 结构失衡 |
4. 管理滞后 |
(二) 来鄂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对来鄂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
2. 来鄂留学的发展措施不到位 |
四、来鄂留学教育的发展举措 |
(一) 形成科学认识 |
(二) 创新工作机制 |
(三) 改革发展模式 |
(四) 扩大教育规模 |
(五) 做好管理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社会阶层通过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优势——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省新社会阶层自身的特点 |
(一) 构成复杂化、思想多元化、队伍规模较小 |
(二) 发展环境尚不理想, 对甘肃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 |
(三) 新阶层收入水平不高, 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
(四) 民族性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大 |
(五) 教育大发展使大量知识性人才进入新社会阶层并提升其整体实力 |
二、甘肃省新社会阶层在人民政协中参政议政的特点 |
(一) 功利因素对新社会阶层的参政议政有一定影响 |
(二) 政治参与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三) 参政议政意识提升, 愿望强烈, 热情较高 |
三、更好地发挥甘肃省新阶层参政议政的优势 |
(一) 维护社会稳定 |
(二) 积极为社会热点问题进言献策 |
(三) 中介组织代表人士中党员居多, 政治素质强 |
(四) 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就业渠道 |
(五) 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
(6)成功举办省科协学术大会的重要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注重把握好会议召开的时机和主题, 这是成功举办省科协学术大会的灵魂 |
二、要注重发挥科协大团体的整体功能和科技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这是开好省科协学术大会的保证 |
三、要注重精心创意和策划, 这是开好省科协学术大会的前提 |
四、要注重规模和质量, 这是开好省科协学术大会的标志 |
(8)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规模(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一)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 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性系列化的研讨活动, 并提出决策建议, 促进学术成果向决策成果的转化 |
(二) 围绕相关产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具体技术难题进行学术研讨和科学论证活动, 促进学术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
(三) 围绕提高我省公众科学素质, 积极开展科普交流活动, 促进学术成果向科普成果的转化 |
二 |
(一) 适时对省级学会进行改革和优化组合 |
(二) 对省级学会进行分类分层次管理和服务 |
(三) 注重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和规模 |
(四) 注重于学术活动的选题 |
(五) 注重于学术活动效果的跟踪问效和宣传 |
三 |
(一) 突出一个“创新”的思想 |
(二) 筹创两项“名牌”活动 |
(三) 形成“四个系列”“精品”活动 |
(四) 五种运行机制支撑 |
四、为“科教兴省”进言(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逻辑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王艳. 浙江大学, 2020(10)
- [2]府际竞争视域下的“双一流”建设政策研究[D]. 周福栋.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改革开放后外人来鄂留学教育研究[D]. 汪丽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4]新社会阶层通过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优势——以甘肃省为例[J]. 蒙慧,马梁桐.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04)
- [5]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竞争力研究[J]. 杨凤玲,张向前. 科技管理研究, 2011(23)
- [6]成功举办省科协学术大会的重要因素[J]. 黑龙江省科协学会部. 学会, 2002(03)
- [7]凝聚力量 共创伟业——省政协提案成效显着[J]. 刘红祥. 今日浙江, 2002(Z1)
- [8]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规模[J]. 黑龙江省科协学会部 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学会, 2001(09)
- [9]成功举办学术大会的几点体会与认识[J]. 张庆和. 科协论坛, 2001(03)
- [10]共同谋划跨越发展大计[N]. 王艳丽. 吉林日报,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