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线造影剂肾毒性的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16)在《BaYbF5:Tm@BaGdF5:Yb,Tm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多模式成像(荧光/CT/MRI)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述:近几年,随着稀土元素在光学、电磁学、X线吸收等方面的独特性质不断被发现与了解,掺杂稀土元素的纳米材料越来越多的被广泛地研究和使用。尤其是当新型稀土纳米材料应用于医学领域时,其在生物荧光成像、光敏药物载体、核磁成像、X线体层摄影、靶向治疗等方面更是表现出了其它材料无法比拟的特性和优势。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生物成像和临床诊断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CT机是通过采集X线在穿透不同组织后的衰减信息,经过计算机分析后,呈现出的高分辨率三维模拟图像。但由于CT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低,使其在疾病诊断中能够提供的信息比较有限。然而,MRI则可提供一个较高软组织分辨率的图像,并且从原理上避免了电离辐射损伤。虽然CT和MRI技术各自都具有许多优点,但它们在细胞水平的分辨能力始终限制着他们的发展。通过对现有理论的研究发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荧光成像来解决。然而目前尚没有一种成熟的造影剂材料能够将三种成像方法互相结合,因此发现并改进一种能够将荧光、CT和MR三种成像模式结合的新型造影剂,使每种生物成像都能发挥其各自优点的同时弥补其自身的不足,这成为了研制造影剂材料的新重点。通过对纳米粒子、上转换发光的应用、CT和MR造影剂及多模式成像等领域的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得到了以下5点主要结论:(1)稀土纳米材料在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有着巨大的潜力。(2)荧光成像、CT成像和MR成像各有利弊,可以将三种检查方式相结合,弥补各自的缺点和不足,突破单一检查限制,为临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好的方案。(3)稀土纳米材料具有优越的上转换性能、X线吸收能力、磁特性、易调控的表面形貌、生物多功能性和安全性,这使其成为实现多模式造影剂的理想材料。(4)可以推测BaYbF5与BaGdF5相结合的分子材料可以用于荧光/CT/MR成像,并且在其中掺入Tm3+和Yb3+/Tm3+可以提高上转换发光效果,并使激发光与发射光的波长都在近红外光区。(5)核-壳结构纳米粒子作为底物相比单一团状结构来说更容易加工成多功能材料,这使其发展更具潜力。实验目的:寻求一种性能优越、安全可靠、极具潜力的荧光/CT/MR多模式成像造影剂材料。方向是以稀土元素Yb、Gd和Tm及金属元素Ba为主要原子构成,采用核-壳的分子结构,并且具备荧光/CT/MR的多模式成像的功能。设计分子式为:BaYbF5:0.5%Tm@BaGdF5:20%Yb,0.5%Tm。得出样品纳米材料后,对其表征、形貌、细胞毒性、荧光/CT/MR成像性能等进行评价。实验方法:BaYbF5:0.5%Tm@BaGdF5:20%Yb,0.5%Tm纳米粒子的制备运用经典高温热分解法,首先合成BaYbF5:Tm,这是将Ba(CF3COOH)2与Yb(CF3COOH)2和0.5%的Tm(CF3COOH)2溶液共热得到的。然后合成BaYbF5:Tm@BaGdF5:Yb,Tm,这是将Yb(CF3COOH)2、Tm(CF3COOH)2、Ba(CF3COOH)2与BaYbF5:Tm再次通过高温热分解合成法加工而得。最后处于对生物安全性和相容性考虑,我们在BaYbF5:Tm@Ba GdF5:Yb,Tm的最外层包裹了聚乙二醇(PEG)外壳。得到样本纳米粒子后,需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机(XRD)、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和上转换发光分析仪对其进行了表征测试和分析,之后本次研究还将该材料通过MTT测定法测试了其细胞毒性,通过组织学分析法对该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将该样本材料进行荧光、CT、MRI的体内体外成像性能测试。结果:通过对样品的形貌特征及物理特性分析可知,所得样本纳米材料即为Ba YbF5:Tm@BaGdF5:Yb,Tm。通过体内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证实了该材料具有很低的细胞毒性、对活体组织近乎不造成损伤。本纳米材料的荧光、CT及MRI的体内成像和体外成像实验结果表明:(1)该材料在体外荧光成像上性能卓越,而且激发光和发射光都为近红外光。(2)该材料在体外CT成像上,性能优于现有商品造影剂碘比醇;而体内CT成像特点与现有碘比醇不同,具有纳米粒子造影剂独特的强化方式和代谢途径。(3)该材料在体外MR成像上与现有商品造影剂Gd-DTPA的成像效果相似,而且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实现了该材料的MR体内成像。讨论:总结以上结果,BaYbF5:Tm@BaGdF5:Yb,Tm纳米粒子材料对生物细胞安全、可靠,具有荧光/CT/MR三模式成像能力。而且对比传统造影剂和同类稀土纳米材料的其它多模式造影剂材料而言,BaYbF5:Tm@BaGdF5:Yb,Tm纳米粒子材料还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该纳米粒子材料应用多种造影原子,可以对X线多峰吸收,提高了CT成像的增强效果(2)采用核-壳结构使上转换发光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为其表面多功能化修饰打下基础。(3)纳米粒子大小和形状适中,既可以达到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的效果,又避开了大直径粒子造影剂对生命体的潜在危害。虽然该材料的优点十分明显,但本次研究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验证的地方:(1)该材料的体内代谢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确定该材料的生物长期毒性,延长毒性实验的时间。(2)通过多次多浓度的体内实验,结合文献报道及理论依据,寻找新材料在各种模式下精确的最佳体内成像浓度。除了对该材料优点和缺点的评述外,我们可以设想将该材料表面修饰各种功能基团,形成多种功能衍生物,从而可以极大的增加该材料在未来发展的方式和作用。总结:本研究通过高温热分解法制备了BaYbF5:Tm@BaGdF5:Yb,Tm新型纳米粒子材料,该纳米粒子材料具备荧光/CT/MR多模式成像能力,与传统造影剂材料相比具有造影效果好、循环时间长、生物毒性低等特点。在对其特点进一步研究以后,可以在未来的医学领域里发挥巨大作用。
宋涛[2](2012)在《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准确性,并总结肝泡型包虫病病灶超声造影典型的特征性的增强表现及造影前后病灶范围的变化,并对大鼠肝泡型包虫病模型进行超声造影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评价肝泡型包虫病周边浸润增殖区的造影增强的病理学依据。方法:1)总结我院自2004年7月1日~2010年6月30日期间于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临床初步诊断为肝泡型包虫病的129例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病灶的大小、位置、内部回声、钙化、血流信号、液化坏死、肝内胆管及血管的侵犯等结果与肝泡状棘球蚴病诊断的金标准进行对照,并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以及它们的95%可信区间(95%CI);2)对临床已经确诊且未采取过任何治疗措施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17例,共计19个病灶分别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所有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包括造影前后的大小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及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等;3)对接种成功的23只肝泡状棘球蚴大鼠行超声造影后,取得大鼠肝脏标本23个,其中HAE病灶27个,按照标本和超声造影增强结果一一对应的方法取样并制成蜡块119个,取样组织包含泡球蚴结节及其周边肝组织,然后进行MVD及HIF-1α的免疫组化对比分析,采用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测定大鼠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及临近肝组织的HIF-1α的表达及用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计数,对HIF-1α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微血管密度以得到超声增强的病理学基础。结果:1)按照纳入标准最初入选患者136例,根据排除标准在研究的各阶段共排除了7例,最终参与分析的129例,其中超声诊断正确者95例,占全部研究对象的73.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Sen为95.0%(90.7%~99.3%),Spe为20.7%(6.0%~35.4%),PV+为80.5%,PV-为54.5%,LR+为1.2,LR-为0.2,漏诊患者5例,误诊患者23例,本研究的诊断符合率为78.3%;2)17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共计19个病灶,其中47.4%(9/19)为不均质高回声的实块型病灶,52.6%(10/19)为混合型病灶,病灶中央可见不规则液化坏死区;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所有19个病灶内部均未见任何形式的血流信号,18个病灶周边可见短棒状或条状血流信号于进入病灶处呈“截断状”,另1例最小的病灶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结果显示所有病灶周边于动脉早期即出现厚薄不一的边框样的增强带并持续至实质相,而病灶内部均未见任何形式的超声造影剂充盈,因此表现为造影剂充盈缺损的“黑洞征”,超声造影图像显示出肝泡球蚴病灶的清晰、不规则而确切的边界,在同一切面同一水平段测量超声造影之后的病灶大小,结果均大于二维图像上测量的病灶大小,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①HIF-1α在HAE病灶周边浸润区的的阳性表达率为97.5%,其中强阳性者占13.4%,中度阳性者占64.7%,阳性者占19.3%,阴性者占2.5%;正常肝组织内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8.4%,其中强阳性者占0%,中度阳性者占2.5%,阳性者占5.9%,阴性者占91.6%;HAE病灶周边浸润区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组织内的表达,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HAE病灶周边浸润区的MVD的阳性表达率为99.2%,其中强阳性者占17.6%,中度阳性者占73.1%,阳性者占8.4%,阴性者占0.8%;正常肝组织内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25.2%,其中强阳性者占0%,中度阳性者占4.2%,阳性者占21.0%,阴性者占74.8%;HAE病灶周边浸润区MVD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组织内的表达,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内HIF-1α的表达和MVD计数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r=0.151,P<0.05)。④MVD计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浸润增殖区造影增强超声图像的平均灰阶值和临近肝组织平均灰阶值的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两者间呈正相关(r=0.238,P<0.05)。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尚不理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作为肝泡型包虫病影像学诊断手段以及病灶术前可根治性切除影像学评估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不仅可确定肝泡型包虫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血流状况等,为手术前的定位及手术方式的确定提供依据,并且还可以提供病灶对第一二肝门的侵犯程度以及是否累及肝内外胆道系统进行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灶与血管及胆管的关系是评估手术能否完整切除HAE病灶的关键,而大部分病灶不能完整切除的重要原因是肝泡型包虫病灶侵犯了第一、二肝门区的重要的血管及/或胆管,超声对于评估HAE病灶能否做到根治性的切除起到重要的作用;2)超声造影可以优化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的清晰显示,使病灶范围的测量更加准确,形态学评估明显优于二维超声,并为手术范围的确定及周边浸润增殖区的范围界定提供更加准确的证据,并且对肝泡型包虫病灶的微血供状态及血流灌注状况的显示均具有独特的优势。超声造影技术成像简单,且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效价比,可以重复使用;3)大鼠HAE病灶周边在超声造影后的环状增强区与MVD的结果一一对应,提供了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供的病理学依据;肝泡球蚴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HIF-1α与CD34均呈高表达状态,表明周边浸润增殖区存在着丰富的微血供,说明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对周边肝组织是以挤压及压迫为主,主要表现为周边肝组织的缺氧缺血的病理表现,HIF-1α对说明肝泡型包虫病周边浸润增殖区的微血供状态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于化新[3](2009)在《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脏AQP2表达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水代谢平衡紊乱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往往在CRF早期就出现,是能够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及时纠正CRF早期水代谢平衡紊乱,对改善肾功能,延缓CRF病程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CRF基本病机属于肾阳虚,临床上采用温补肾阳方法治疗CRF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机理尚未阐明。本研究以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检测技术,观察了温补肾阳传统名方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的影响,以及对血中AVP水平、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水平、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AT1R)表达、环氧合酶2(COX-2)表达、蛋白激酶A(PKA)表达的影响,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右归丸治疗慢性肾衰水液代谢平衡紊乱的药理作用机制,并为肾阳虚证“气化不利”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造模及给药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右归丸组及替米沙坦组。模型组、右归丸组及替米沙坦组大鼠每日上午按200mg/kg/d给予2%的腺嘌呤混悬液灌服,建立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相应量蒸馏水灌胃,连续21天。从造模的第3周开始,右归丸组及替米沙坦组大鼠每日上午灌服腺嘌呤的同时,开始每日下午分别灌服右归丸(按3.6 g/kg/d)及替米沙坦(按5.4mg/Kg/d),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给予相应量蒸馏水灌胃,连续21天。2.指标观察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尿量、尿比重、血Scr、BUN含量及肾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大鼠血AVP含量、肾组织AⅡ及cAMP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PK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大鼠肾组织AT1受体、COX-2蛋白表达,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D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ANOVA(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处理,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功能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出现畏寒肢冷、食量减少、体重下降、活动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尿量明显增加,尿比重下降,血Scr及BUN含量显着增高(P<0.05),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肾小球囊腔扩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代偿性扩张。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组大鼠摄食较好、活动力较强、被毛较光泽、反应灵敏、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尿量减少、尿比重增加、血Scr及BUN含量下降(P<0.05)、肾组织光镜观察可见病理损伤明显减轻。2.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表明:模型组大鼠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胞膜胞浆AQP2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表现为细胞胞膜和胞浆棕黄色颗粒明显减少,颜色明显变浅,图像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AQP2阳性表达累积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右归丸组大鼠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胞膜胞浆AQP2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强,表现为细胞胞膜胞浆棕黄色颗粒明显增多,颜色明显加深,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右归丸组大鼠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AQP2阳性表达累积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下降,表现为条带窄,密度小,颜色浅。图像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AQP2表达条带灰度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右归丸组大鼠肾组织AQP2蛋白表达增加,表现为条带宽,密度大,颜色深,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右归丸组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条带灰度值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3.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血中AVP含量、肾组织中AⅡ、cAMP含量、AT1R表达等影响。结果表明,三组大鼠血中AVP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AⅡ含量、AT!R及COX-2表达明显升高、cAMP含量及PKA表达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组大鼠肾组织中AⅡ含量、AT!R及COX-2表达明显降低、cAMP含量及PKA表达增加(P<0.05)。结果显示,慢性肾衰发生水代谢平衡紊乱的可能机制之一为肾脏集合管AQP2表达下降。中医理论的肾主水功能,主要体现在依靠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以维持机体水液的动态平衡,当肾阳虚气化功能减退时则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由此推测:肾脏的气化功能减退的实质之一,可能通过AQP2表达的下调,影响了肾脏的重吸收功能。而肾组织AQP2表达下降的可能机制为,通过肾组织中AⅡ含量升高、AT1R及COX-2表达增加,导致肾组织中cAMP含量及PKA表达降低,使AQP2在肾脏的表达下降;采用右归丸治疗,通过温补肾阳,使肾组织中AⅡ含量、AT1R及COX-2表达降低,增加肾组织中cAMP含量及PKA表达,导致肾脏AQP2的表达增加,改善慢性肾衰水代谢平衡紊乱,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结论1.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血Scr及BUN水平增加;肾组织病理可见明显损伤;右归丸治疗能够明显改善上述病理变化。2.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下调;右归丸治疗可使AQP2表达上调。3.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血AVP含量无显着影响。4.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模型肾组织中AⅡ含量升高、AT1受体及COX-2表达上调、cAMP含量下降、PKA表达下调。5.右归丸使肾组织中AⅡ含量下降、AT1受体及COX-2表达下调、cAMP含量升高、PKA表达上调。
冉雯雯[4](2007)在《Melatonin对大鼠庆大霉素急性中毒性肾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Melatonin(MLT)对庆大霉素(GM)所致急性中毒性肾损伤是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4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1)MLT治疗组(GM+MLT组):皮下注射庆大霉素(青岛国风制药厂提供,批号H37021973),70mg/kg/次,2次/d,共4d,于每日第一次注射前1h腹腔注射MLT(由sigma公司提供,批号MFCD00005655)5mg/kg,1次/d,共4d。(2)庆大霉素组(GM组):上法注射GM,制备成中毒性急性肾损伤模型,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替代MLT;(3)对照组(Cont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GM及MLT。应用药物前后,分别记录并观察各鼠体质量和24h尿量(UV)的变化;检测并观察用药后第5天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血清、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各指标的变化;处死大鼠后经肉眼和光镜检查观察肾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①用药前后,GM组和GM+MLT组各鼠的体质量有明显下降(t=4.95~5.40,p<0.01),24hUV则明显增多(t=-5.43~-4.57,p<0.01)。②GM+MLT组各鼠的血BUN、Scr和尿NAG显着低于GM组(t=3.91~9.55,p<0.01)。③GM+MLT组与GM组比较,血清和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显着减少,SOD、GSH-Px活性降低得到改善(t=-10.41~5.23,p<0.01)。④光镜下,GM组大鼠肾组织形态学损伤严重,GM+MLT组病变较轻,3组大鼠的肾组织形态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20.464,P<0.01)。⑤免疫组化学检查发现,GM组大鼠肾皮质小管上皮细胞中iNOS的表达明显增强,而GM+MLT组iNOS的表达较GM组减轻,3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19.908,P<0.01)。结论①MLT的应用对庆大霉素中毒性急性肾损伤的形态和功能具有保护作用。②GM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是由GM与生物膜磷脂的相互作用、溶酶体破坏、ROM及自由基的产生与脂质过氧化、NO合成释放增加等多种机理综合作用的结果。③MLT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抗氧化作用减轻GM的急性肾损伤。
蒙兰芬,龚智峰[5](2005)在《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造影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由造影剂引起的肾功能损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作者就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 ,对造影剂肾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阳朝晖,陈锡昌[6](2000)在《X线造影剂肾毒性的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国内外对 X线造影剂肾毒性的研究近况 ,主要阐述了引发造影剂肾毒性的危险因素 ,造影剂的肾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造影剂肾毒性的预防。
白映川,傅贤波,王友良[7](1992)在《庆大霉素和先锋必素诱发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附2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庆大霉素肾毒性所致的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对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NOARF)常被忽视,我科遇到2例,现予报道。 1 临床资料【例1】女,24岁。因患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于1987年4月25日在体外循环低温麻醉下行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前尿蛋白(+),血清尿素氮(BUN)3.28mmol/L。术后给予庆大霉素24万u/d及氨基苄青霉
楚修林,谷俊杰[8](1991)在《庆大霉素的肾毒性及其防治近况》文中指出 庆大霉素(下简称庆大)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因其抗菌谱广、使用方便、不需作皮试,价格便宜、货源充足,近年来应用十分普遍,且有滥用现象,肾毒性的发生也随之增多,但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特别是基层)的足够重视。为此,笔者将这方面的资料作一综述。一、发生率肾损害的发生率和药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在治疗剂量时,发生率约2~30%;若增加荆量与延长疗程,可高达66%。在综合性医院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22~36%是由庆大引起的。晚近有人报道,即使是治疗剂量,用7~10天,10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受损。二、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证实,庆大的肾毒性主要与其分子中的阳离子氨基
楚修林,谷俊杰,吴光华[9](1991)在《庆大霉素的肾毒性及其防治》文中提出 庆大霉素(简称庆大)为氨基甙类抗生素,近年来因其抗菌谱广、使用方便(如不需作皮试)、价格便宜、药源充足等原因,临床广泛应用,并且有滥用现象,农村情况更是如此,故由此所引起的肾毒性也随之增多,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为此,笔者将这方面的资料作一概述,重点谈谈防治情况。发生率庆大引起肾损害的发生率和用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在治疗剂量范围内,约为2~30%,若增加剂量与延长疗程则可高达66%。在综合性医院内的急性肾
二、X线造影剂肾毒性的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线造影剂肾毒性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BaYbF5:Tm@BaGdF5:Yb,Tm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多模式成像(荧光/CT/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稀土纳米材料 |
1.2.1 稀土元素的历史 |
1.2.2 稀土元素的特性 |
1.2.3 纳米材料 |
1.2.4 稀土离子纳米材料 |
1.3 稀土离子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 |
1.3.1 稀土离子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和检测 |
1.3.2 稀土离子纳米材料的生物成像 |
1.3.3 稀土离子纳米材料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应用 |
1.4 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造影剂 |
1.4.1 X线/CT造影剂的发展历史 |
1.4.2 X线/CT造影剂的原理 |
1.4.3 X线/CT造影剂的种类、结构及理化性质 |
1.4.4 X线/CT造影剂的药物动力学 |
1.4.5 X线/CT造影剂的安全性 |
1.5 MRI造影剂 |
1.5.1 MRI造影剂的简述 |
1.5.2 MRI造影剂的原理概述 |
1.5.3 MRI造影剂的分类 |
1.5.4 MRI造影剂的发展趋势 |
1.6 综述小结 |
1.7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剂 |
2.1.2 主要设备 |
2.1.3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油酸稳定的纳米粒子BaYbF_5:0.5%Tm的制备 |
2.2.2 油酸稳定的纳米粒子BaYbF_5:0.5%Tm@BaGdF5:20%Yb,0.5%Tm的制备 |
2.2.3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表面PEG化 |
2.2.4 BaYbF_5:Tm@BaGdF_5:Yb,Tm纳米粒子的表征测定 |
2.2.5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
2.2.6 小鼠体内细胞毒性实验 |
2.2.7 BaYbF_5:Tm@BaGdF_5:Yb,Tm-PEG的上转换发光(UCL)成像 |
2.2.8 BaYbF_5:Tm@BaGdF_5:Yb,Tm-PEG的CT成像 |
2.2.9 BaYbF_5:Tm@BaGdF_5:Yb,Tm-PEG的MR成像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BaYbF_5:Tm@BaGdF_5:Yb,Tm纳米粒子的表征 |
3.2 BaYbF_5:Tm@BaGdF_5:Yb,Tm-PEG的毒性实验结果 |
3.3 BaYbF_5:Tm@BaGdF_5:Yb,Tm-PEG的上转换发光(UCL)结果 |
3.4 BaYbF_5:Tm@BaGdF_5:Yb,Tm纳米粒子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 |
3.5 BaYbF_5:Tm@BaGdF_5:Yb,Tm纳米粒子的核磁共振(MR)成像 |
第4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所得样品校验 |
4.2 BaYbF_5:Tm@BaGdF_5:Yb,Tm -PEG纳米粒子的毒性分析 |
4.3 BaYbF_5:Tm@BaGdF_5:Yb,Tm -PEG纳米粒子的上转换发光(UCL)性能分析 |
4.4 BaYbF_5:Tm@BaGdF_5:Yb,Tm纳米粒子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性能分析 |
4.5 BaYbF_5:Tm@BaGdF_5:Yb,Tm纳米粒子的核磁共振(MR)成像性能分析 |
4.6 BaYbF_5:Tm@BaGdF_5:Yb,Tm纳米粒子的大小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
4.7 BaYbF_5:Tm@BaGdF_5:Yb,Tm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8 BaYbF_5:Tm@BaGdF_5:Yb,Tm的发展潜力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作用的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HAE的金标准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超声造影增强特征的研究 |
1.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大鼠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供的实验研究 |
1.资料和方法 |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2 超声研究方法 |
1.3 标本的取样 |
1.4 免疫组化染色 |
1.5 微血管密度测定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脏AQP2表达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
1.1 现代医学对CRF病因的认识 |
1.2 中医对CRF病因的认识 |
2.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
2.1 现代医学对CRF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中医对CRF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
3.1 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疾病复发或加重 |
3.2 水代谢平衡紊乱 |
3.3 感染 |
3.4 过度劳累 |
3.5 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
3.6 高血压 |
4.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
4.1 CRF的西医治疗 |
4.2 CRF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脏AQP2表达影响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药物 |
1.4 动物造模及给药 |
1.5 标本采集及指标观察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右归丸对慢性肾衰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2.2 右归丸对慢性肾衰大鼠体重的影响 |
2.3 右归丸对慢性肾衰大鼠尿量、尿比重的影响 |
2.4 右归丸对慢性肾衰大鼠血Scr、BUN含量的影响 |
2.5 右归丸对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形态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本实验慢性肾衰动物模型的评价 |
3.2 慢性肾衰的中医辩证论治 |
3.3 右归丸对慢性肾衰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脏AQP2表达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药物 |
1.4 溶液配制 |
1.5 动物造模及给药 |
1.6 标本采集及指标观察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结果 |
2.2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结果 |
3. 讨论 |
3.1 肾组织AQP2的分布与功能 |
3.2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脏AQP2表达影响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药物 |
1.4 溶液的配制 |
1.5 动物造模及给药 |
1.6 标本采集及指标观察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血浆AVP含量的影响 |
2.2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AⅡ含量的影响 |
2.3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AT1R表达的影响 |
2.4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COX-2表达的影响 |
2.5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cAMP含量的影响 |
2.6 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PKA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右归丸对大鼠血浆AVP含量的影响 |
3.2 右归丸对大鼠肾组织AⅡ含量及AT1R表达的影响 |
3.3 右归丸对大鼠肾组织COX-2表达的影响 |
3.4 右归丸对大鼠肾组织cAMP含量及PKA表达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Melatonin对大鼠庆大霉素急性中毒性肾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1.2.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1.2.2 血尿及肾组织处理 |
1.2.3 血尿各项指标的检测 |
1.2.4 10%肾组织匀浆制备及组织匀浆中各项指标的检测 |
1.2.5 肾组织石蜡切片制备及光镜下形态学观察 |
1.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观察 |
1.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结果 |
2.2 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和24h尿量的变化 |
2.3 肾功能指标和尿酶 NAG的变化 |
2.3.1 血尿素氮(BUN)的变化 |
2.3.2 血肌酐(SCr)的变化 |
2.3.3 尿NAG活性的变化 |
2.4 血清及肾组织匀浆中氧化活性物质及氧自由基清除酶的变化 |
2.4.1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2.4.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2.4.3 谷胱苷酞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 |
2.5 组织形态学改变(光镜) |
2.6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大鼠肾脏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第三章 讨论 |
3.1 庆大霉素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
3.2 反应性氧代谢产物在庆大霉素中毒性急性肾损伤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
3.3 NO及iNOS在庆大霉素中毒性急性肾损伤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
3.4 MLT在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毒性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 |
3.5 MLT对庆大霉素中毒性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可能机理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文献综述 |
(5)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造影剂肾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
2 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 |
2.1 原有肾功能不全 |
2.2 糖尿病 |
2.3 造影剂的剂量和渗透性 |
2.3.1 造影剂的剂量 |
2.3.2 造影剂的渗透性 |
2.4 心功能不全 |
2.5 其他 |
3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
3.1 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
3.1.1 肾素—血管紧张素 |
3.1.2 内皮素 |
3.1.3 腺苷 |
3.1.4 其他扩张血管物质 |
3.2 造影剂对肾小管的毒性作用 |
3.3 氧自由基损伤 |
3.4 肾小管阻塞 |
3.5 免疫因素 |
4 临床表现 |
5 预后和防治措施 |
5.1 CN的预后 |
5.2 CN的预防 |
5.3 治疗 |
6 结 语 |
四、X线造影剂肾毒性的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BaYbF5:Tm@BaGdF5:Yb,Tm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多模式成像(荧光/CT/MRI)研究[D]. 张鹏. 吉林大学, 2016(08)
- [2]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D]. 宋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3]右归丸对肾阳虚型慢性肾衰大鼠肾脏AQP2表达影响及机制研究[D]. 于化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07)
- [4]Melatonin对大鼠庆大霉素急性中毒性肾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D]. 冉雯雯. 青岛大学, 2007(02)
- [5]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J]. 蒙兰芬,龚智峰.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2005(01)
- [6]X线造影剂肾毒性的研究近况[J]. 阳朝晖,陈锡昌.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7]庆大霉素和先锋必素诱发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附2例分析)[J]. 白映川,傅贤波,王友良. 中级医刊, 1992(10)
- [8]庆大霉素的肾毒性及其防治近况[J]. 楚修林,谷俊杰. 中级医刊, 1991(07)
- [9]庆大霉素的肾毒性及其防治[J]. 楚修林,谷俊杰,吴光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