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多媒体通信——语音编码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景惠[1](2020)在《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化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Internet的兴起和数字语音编码技术的提高,网络语音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简称VoIP)等流媒体技术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公共网络中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安全协议,探索流媒体数据安全通信方法,以促进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本文从理论和技术出发,系统研究了基于网络流媒体的安全动态隐密通信(Covert communication)技术,涉及信息理论建模、安全性分析、隐写(Steganography)算法设计、编码、隐密通信测试以及性能和鲁棒性测量等。本研究以面向对象的C++编程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可扩展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为此项工作提供实验平台。针对网络流媒体数据安全通信的复杂性,本文在信息隐藏和密码学技术的融合方面开展了前瞻性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处理器硬件的真随机数和单向密码累积器(One-way cryptographical accumulator)的隐密通信新方法。结合高级加密标准、动态密钥分配和单向密码累积认证,该方法能显着提高隐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鲁棒性。作为网络通信的安全信道,VoIP隐密通信可以有效保护数据免受网络攻击,甚至来自量子对手的攻击。本文对基于VoIP网络流媒体的隐密通信研究做出了如下几点贡献:(1)针对VoIP流媒体通信过程中的“时变”和“丢包”特征,构建了一个新的流媒体安全隐密通信理论模型,以描述在被动攻击情形下流媒体隐密通信的安全场景,从理论上解决其分组隐藏容量的不确定性和机密信息的不完整性等关键性问题。鉴于使用流媒体隐写术实现VoIP隐密通信,该模型用随机过程对VoIP隐密通信的信息源进行建模,通过假设检验理论(Theory of hypothesis testing)对敌手的检测性能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一种高精度的离散预测模型,模拟流媒体隐密通信中有效载荷的时变特征。(2)针对加密密钥的安全问题,详细探讨了流媒体隐写术与隐密通信领域中基于硬件熵源的真随机密钥生成。研究了在流媒体隐密通信中,利用硬件熵源产生的真随机数作为AES-128加密算法的密钥,以保证其保护的数据绝对安全。安全性分析和Mann-Whitney-Wilcoxon测试表明,由真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的密钥,以CPU的读取时间戳计数器(the Read Time Stamp Counter)为熵源,可有效抵御恶意攻击。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数据嵌入间隔选择算法,使用从逻辑混沌图(Logistic Chaotic Map)生成的随机序列随机选择VoIP流中的数据嵌入位置,提高流媒体隐密通信中数据嵌入过程的复杂度和机密性。(3)针对VoIP隐密通信过程中的密钥分配问题及流媒体“丢包”特征,设计了一个高效、用于安全通信认证的单向密码累加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动态密钥更新和传输的流媒体隐写算法,该算法将单向密码累加器集成到动态密钥交换中,以提供动态、安全、实时的密钥交换,用于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解决了其通信过程中机密信息不完整性问题。此动态密钥分配算法可以保护数据通信免受网络攻击,包括威胁到大多已知隐写算法的中间人攻击。依据数学离散对数问题和t-test检验的隐写分析结果,该算法的优势在于其在公共信道上的密钥分配具有高度可靠性。通过安全性分析、隐写分析、非参数统计测试、性能和鲁棒性评估,检验了基于硬件熵源真随机数和动态密钥更新和传输的流媒体隐密通信算法的有效性。以可扩展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为实验平台,针对不同的数据嵌入位置、嵌入信息长度和流媒体隐藏容量和速率,进行了一系列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结果表明,该隐密通信算法在语音质量、信号失真和不可感知性等方面对实时VoIP通信几乎没有影响。在VoIP流媒体中使用该隐密通信算法嵌入机密信息后,其语音通信质量指数PESQ的平均值为4.21,接近原始VoIP语音质量,其平均信噪比SNR值为44.87,符合VoIP通信国际标准。与其他相关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隐密通信算法平均隐藏容量高达796比特/秒,与其它隐写算法相当,但在解决VoIP隐密通信相关的安全问题方面更有效。
杨玉成[2](2020)在《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全球范围内储存量非常巨大的能源,并且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29%都是依靠此类资源,煤炭在我国能源工业中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比重超过70%,而且在将来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进一步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保证煤炭生产工业可以长期的发展,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价值重大。然而因为我们国家煤炭储藏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煤层地质构造非常繁杂,透气性处于较低的水平等,这都使我们国家在对该资源开采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并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是难以估量的。结合矿井救援经验统计分析,发现矿井第一现场由于爆炸、坊塌等导致瞬间死亡的人数占据事故人员总死亡的比重不超过10%。而安全事故出现后导致巷道环境的缺氧、毒害气体浓度过高以及矿井巷道坊塌阻断逃生线路等二次伤害是人员伤亡最为核心的原因,所以构建快速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对于增加救援工作的整体效率、降低人员伤亡率和经济损失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本文主要对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核心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为基础制定了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网络系统的设计方案。本研究结合应急救援通信系统的特点和无线网络中节点的功能设计终端节点和汇聚节点,对硬件设计方案进行明确,并选取科学的元器件、芯片、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了无线网络节点和有线通信线路,以此建立了网络型拓扑结构的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并具体论述了设备的工作流程。本研究对协调器组网流程以及路由器节点、终端节点加入无线网络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以一氧化碳传感器终端节点和语音终端节点为探讨的实例论述了环境参数采集工作流程和语音通信的过程。此外,本研究根据有关规范对语音编码算法ADPCM实现了MALTLAB语音编解码仿真,并对编解码算法的误码率进行详细的运算。最后探讨了基于Lab 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的救援基地和指挥中心的上位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系统能够在网络中非常便捷地添加节点。
张亮亮[3](2015)在《基于TMS320DM642的变速率语音终端设计》文中提出变速率语音编码算法是一种低比特率高质量的编码算法,它把人类语音通信时的特点和通信系统的状况考虑到语音信号编码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自适应地调整编码速率,在系统容量和合成语音质量之间灵活地折中,因此非常适用于带宽资源紧张的通信领域,现阶段在3G蜂窝移动通信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本文在深入学习研究变速率语音编码算法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基于DM642的变速率语音终端。所做工作包括:研究变速率语音编码算法原理和相关技术;之后确定终端的基本硬件架构;充分了解和比较各种DSP芯片的资源特点,最后选择TI公司的TMS320DM642多媒体处理芯片作为终端的主处理器;根据DM642的结构特点选择外围器件,设计终端的电原理图和PCB图,充分考虑了高速PCB板的电磁兼容性和信号完整性;制作和调试终端的硬件电路板;在CCS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基于DSP/BI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终端硬件驱动程序,开发算法运行的软件平台,最后移植优化后的SMV算法源代码,实现对语音信号的采集、变速率编解码、回放等功能。除了 SMV算法,本设计还为其他变速率语音编码算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软硬件平台。不仅在移动通信领域,在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通信领域变速率语音编码算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DM642本身具备强大的接口能力,因此本终端还可以方便地嵌入到互联网中,用于研究变速率语音编码算法在VoIP和多媒体通信中的实现。
邓勇[4](2015)在《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电视业务发展,东方有线已经在上海市区完成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全覆盖并大力推广NGB机顶盒。现有网络基础能够满足视频通讯业务发展,因此在现有NGB机顶盒上开发视频通讯功能,以满足第三方应用服务商为有线运营商开发社交化、跨终端、跨网络的融合视频通讯业务服务的需求,将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尽管NGB网络具有为视频通讯业务提供稳定链路的能力,但是NGB机顶盒终端不具备视音频编码能力,因此需要在现有机顶盒基础上,增加合适的视频通讯终端模块,设计合理的视频通讯解决方案,以实现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本文首先依据东方有线的网络和NGB机顶盒终端特性,选择SIP协议作为视频通讯系统基础协议,并选择H.264和G.711分别作为视频通讯的视音频编码标准,构建IMS架构的视频通讯系统;其次,新增外接视频通讯终端设备,实现无编码能力的NGB机顶盒通过网络与之互联,采用扩展SIP协议的方式,完成机顶盒对终端设备的视频通信控制,并在电视机上展示视频画面和声音效果;最后,针对NGB机顶盒视频通讯的应用功能,定义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的通讯接口以及开放API规范,结合实际需求实现业务开发。基于上述方案,实现了NGB机顶盒视频通讯功能。系统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机顶盒视频通讯具有跨终端通讯能力,并且视音频质量较好,视频时延较低,能够满足东方有线业务需求。在有线运营商中,东方有线率先在国内提供机顶盒视频通讯业务服务。
陈超[5](2013)在《DSP技术在视频会议多点控制单元MCU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视频会议系统是一种集计算机、通信和微电子技术于一体的多方远程异地通信方式。在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如何提高视频会议中语音与图像的传输质量已经成为视频会议系统科研项目的首要任务。数字信号处理是视频会议系统输出高质量语音与图像的关键,G.723编解码标准作为视频会议系统H.323协议栈中的音频编解码标准,在视频会议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质量的语音编解码算法是协议的精髓所在,而且低速率的语音编码器节省了大量的带宽,因此一个性能卓越的算法不仅能够提高会议的通话质量,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G.723音频编解码协议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根据多点控制单元(MCU)核心处理器的功能应用,对(G.723编解码算法在MCU上的实现提出了几种优化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了测试,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架构以及其音频编码解码的主要方式,了解了MCU的结构功能。2.了解(G.723编码算法的系统结构、原理和数学模型,深入研究码激励线性预测算法。在研究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算法级、C代码级、汇编级的优化方案,提高了代码的编译效率,通过引入First-Forecast ACELP算法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3.在G.723解码算法的基础上加入了LMS噪声消除算法,提高语音通话质量。4.通过VS2010、CCS软件平台和MATLAB进行实验测试,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优化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编码结果正常,可以正常进行多路语音的合成,并在运行速率和语音质量方面有了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
韩高强[6](2011)在《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IMS终端开发方案及语音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发展和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技术的成熟,人们对通信业务的需求不只是简单的语音通话,而是语音、视频、资讯、娱乐等多种业务相融合的网络应用。顺应这个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提出研发集多种业务于一体的嵌入式终端。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基于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发起协议)的IMS体系是下一代网络实现多媒体应用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首先总结了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IMS终端研究热点和关键技术,以及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IMS终端设计的一般策略,包括终端配置管理策略,嵌入式平台选择,音视频通信信令选择,音视频通信编码选择,音视频传输协议选择,界面设计等相关策略;接着本文阐述了基于Wince 6.0系统的IMS终端设计方案实现,包括界面设计与实现,终端配置管理,电话,短信息,通讯录,通话记录,多媒体,信息浏览,百宝箱,网页浏览,一键通和终端设置;然后本文对音频编码进行研究,完善终端支持的音频编码格式,将G.729音频编码添加到SIP开源库中,同时对IMS终端回声抑制(AEC)功能进行研究,在SIP开源库中整合了回声消除算法;最后本文对丢包补偿机制(PLC),静音抑制(VAD),舒适噪音生成(CNG),延迟和抖动进行研究,提出并实现了基于RTCP协议和语音编码的网络自适应算法。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采用平均主观值(MOS, mean opinion score)的方法对IMS终端的语音质量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本文首先对IMS终端添加回声抑制前后的语音质量做了比较,其次对IMS终端与linphone的语音质量做了比较,最后验证了基于RTCP协议和语音编码的网络自适应算法的有效性。
王凡[7](2008)在《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技术应用于VOIP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适应多速率(AMR,Adaptive Multi Rate)语音编码是由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iect)制定的应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系统中的语音压缩编码。它以更加智能的方式解决信源和信道编码的速率分配问题,使得网络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加灵活和高效。它支持八种速率:12.2kb/s,10.2kb/s,7.95kb/s,7.4kb/s,6.70kb/s,5.90kb/s,5.15kb/s和4.75kb/s,此外,它还包括低速率的(1.80kb/s)背景噪声编码模式。实际的语音编码的速率取决于信道的条件,与采用固定的编码速率的语音编码方式相比,AMR语音编码则可根据信道的传输状况来自适应地选择一种最佳编码模式(以比特率来区分)进行编码传输。传统的VoIP系统都采用固定编码速率的语音编码器,这种固定速率的话音编码器不能够根据信道状况自适应的调整编码速率,因此在网络状况不好的条件下性能就会严重下降。通过分析VoIP系统和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技术的特点,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将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技术应用于VoIP系统的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这种VoIP系统中的AMR技术的有效性。在VoIP系统中实现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后,本文进一步对AMR编码算法中舒适噪声生成、话音激活检测、丢帧隐藏机制三个模块分别进行了优化,系统仿真表明,这种优化后的AMR语音编码算法能够进一步提升VoIP系统的性能,将AMR编码器的编码时延降低20%。最后我们得出结论,本文提出的AMR优化算法可以很好的与VoIP系统相结合,提供较好的话音质量。
赵勇[8](2002)在《网络多媒体通信——语音编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LAN、Intranet、Internet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IP网络的性能逐步改善,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已经成为未来通信系统重要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语音编码作为多媒体通信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G.729A是国际电信联盟新颁布的编码速率为8kb/s的低速率语音压缩编码标准,它是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会议系统标准H.323可选的语音压缩编码标准之一。本文在对IP网络的特性及G.729A编解码算法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用软件来实现语音信号编解码的方案。本方案实现时采用Microsoft公司的新版本DirectX8.0中的DirectSound技术,实现了语音信号的捕获与回放;采用G.729A编解码算法实现了语音信号压缩编解码,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系统还将编码和解码部分做成动态链接库,提高了系统处理效率。
肖自美,郑伟国,梁凡,肖舟[9](1996)在《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多媒体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和交换,由于各种媒体的业务特征差异甚大,它们特有的服务质量要求差别甚远,传输的速率也很悬殊,这些都给多媒体通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对通信网络产生了重大影响。分析研究多媒体对通信网的影响和要求,一方面可以更明确多媒体通信网的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现存的各类网络中传送不同层次的多媒体信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李晓明[10](1995)在《视听多媒体通信研究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展望了今后一个时期视听多媒体通信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网络多媒体通信——语音编码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多媒体通信——语音编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信息隐藏技术概述 |
1.2.1 信息隐藏定义及应用 |
1.2.2 信息隐藏技术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
1.3 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现状 |
1.3.1 隐藏算法研究 |
1.3.2 随机密钥生成研究 |
1.3.3 隐密通信密钥分配研究 |
1.4 存在问题与难点 |
1.4.1 理论模型问题 |
1.4.2 随机密钥生成问题 |
1.4.3 容量不确定性问题 |
1.4.4 机密信息不完整性问题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1.5.1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2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VoIP流媒体数据通信技术与安全 |
2.1 VoIP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 |
2.2 VoIP系统组成 |
2.2.1 终端用户设备 |
2.2.2 网络组件 |
2.2.3 呼叫处理器 |
2.2.4 网关 |
2.2.5 协议 |
2.3 VoIP通信原理及关键技术 |
2.3.1 VoIP通信原理 |
2.3.2 尽力而为服务的局限性 |
2.3.3 VoIP关键技术 |
2.4 VoIP安全性分析 |
2.4.1 VoIP组件的安全性分析 |
2.4.2 VoIP通信的安全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隐写术与VoIP隐密通信 |
3.1 隐写术系统构成 |
3.1.1 原始载体 |
3.1.2 秘密信息 |
3.1.3 嵌入过程 |
3.1.4 含隐载体 |
3.1.5 隐写密钥 |
3.1.6 提取过程 |
3.2 隐写术的分类 |
3.2.1 根据载体类型分类 |
3.2.2 根据嵌入域分类 |
3.2.3 基于提取/检测条件分类 |
3.2.4 其他分类 |
3.3 基于隐写术的VoIP隐密通信 |
3.4 VoIP隐密通信系统性能评估 |
3.4.1 不可检测性 |
3.4.2 不可感知性 |
3.4.3 安全性 |
3.4.4 隐写容量 |
3.4.5 鲁棒性 |
3.5 VoIP隐密通信面临的攻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oIP隐密通信理论建模及安全分析 |
4.1 VoIP隐密通信的信息理论模型 |
4.1.1 Cachin隐写信息理论模型及其安全性定义 |
4.1.2 VoIP隐密通信理论建模及安全性证明 |
4.2 VoIP隐密通信算法设计 |
4.2.1 加密算法 |
4.2.2 数据嵌入算法 |
4.2.3 数据提取算法 |
4.3 VoIP隐密通信系统构建 |
4.3.1 VoIP通信模块 |
4.3.2 密钥生成及分配模块 |
4.3.3 数据嵌入及提取模块 |
4.4 VoIP隐密通信实验平台搭建 |
4.4.1 性能测试 |
4.4.2 评估指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熵随机和混沌映射随机的VoIP隐密通信 |
5.1 基于硬件熵源和混沌映射的实时VoIP隐密通信设计 |
5.1.1 VoIP通信 |
5.1.2 基于硬件熵源的真随机密钥生成 |
5.1.3 基于混沌映射的VoIP隐密通信嵌入位置选择 |
5.1.4 秘密信息的嵌入与提取 |
5.2 实验设置 |
5.2.1 实验测量性能指标 |
5.2.2 实验平台搭建 |
5.2.3 信号质量测量 |
5.2.4 语音质量测量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测量结果 |
5.3.2 不可检测性分析 |
5.3.3 算法性能比较 |
5.3.4 安全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单向累积密钥分配的动态VoIP隐密通信 |
6.1 基于动态密钥分配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 |
6.1.1 VoIP隐密通信的密钥分配问题 |
6.1.2 基于动态密钥分配的VoIP隐密通信模型 |
6.2 基于单向累积密钥分配的动态VoIP隐密通信设计 |
6.2.1 基于单向累积的密钥分配 |
6.2.2 秘密信息的嵌入 |
6.2.3 秘密信息的提取 |
6.3 安全性分析 |
6.3.1 通信方认证 |
6.3.2 中间人攻击 |
6.3.3 敌手攻击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不可感知性及鲁棒性分析 |
6.4.2 嵌入间隔影响分析 |
6.4.3 隐藏信息大小影响分析 |
6.4.4 统计不可检测性分析 |
6.4.5 算法性能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与创新 |
7.2 研究局限性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 |
2.1 短距离无线网络技术 |
2.2 矿井本质安全型电源 |
2.2.1 串联稳压电路 |
2.2.2 过流保护电路 |
2.2.3 限流型保护电路 |
2.2.4 截流型保护电路 |
2.2.5 过电压保护电路 |
2.3 煤矿井下传感器网络分簇 |
2.3.1 煤矿井下传感器网络分簇概念 |
2.3.2 煤矿井下传感器网络分簇特点 |
第三章 煤矿无线多媒体通信救援系统硬件设计 |
3.1 煤矿救援通信系统功能需求及设计原则 |
3.1.1 煤矿救援通信系统功能需求 |
3.1.2 煤矿救援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
3.2 视频采集系统设计 |
3.2.1 视频采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2 视频采集及编码单元的设计 |
3.2.3 核心板模块及其外围输出 |
3.2.4 各功能单元电路设计 |
3.3 井下异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设计 |
3.3.1 网络系统模型设计 |
3.3.2 网络拓扑结构及工作方式 |
3.4 矿井应急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电源设计 |
3.4.1 常规电源设计 |
3.4.2 应急电源设计 |
3.5 终端节点的设计 |
3.5.1 CC2530芯片 |
3.5.2 甲烷检测终端节点 |
3.5.3 氧气检测终端节点 |
3.5.4 一氧化碳检测终端节点 |
3.5.5 温度检测终端节点 |
3.5.6 语音通信终端 |
3.6 协调器设计 |
3.6.1 CC2530外围电路结构 |
3.6.2 天线及匹配电路的设计 |
3.6.3 JTAG接口电路设计 |
3.6.4 协调器接口电路设计 |
3.7 DSL线路接口 |
3.8 节点防爆设计 |
3.9 井下通信信息传输路由算法优化设计 |
3.9.1 基于模糊决策的数据分类优化传输路由 |
3.9.2 紧急数据模糊决策系统 |
3.9.3 常规数据模糊决策系统 |
3.9.4 算法实现 |
第四章 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软件设计及功能测试 |
4.1 协调器创建无线网络 |
4.2 子设备(路由器节点和终端节点)入网方式 |
4.2.1 子设备直接加入网络 |
4.2.2 子设备通过MAC层关联入网 |
4.2.3 路由器节点加入无线网络 |
4.3 终端节点工作流程设计 |
4.3.1 数据采集与报警功能终端工作流程 |
4.3.2 语音通信终端设备 |
4.4 救援基地上位机系统设计 |
第五章 矿井救援通信系统无线信号传输仿真 |
5.1 仿真环境与实验参数 |
5.2 协议性能分析 |
5.2.1 投递率分析 |
5.2.2 端到端时延分析 |
5.2.3 吞吐量分析 |
5.2.4 网络生存时间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TMS320DM642的变速率语音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语音编码技术 |
1.2 DSP芯片与语音信号处理 |
1.3 变速率语音编码算法研究现状 |
1.4 课题方案确定 |
1.5 本人所做工作及论文安排 |
2 TMS320DM642介绍 |
2.1 DM642的内核特点 |
2.1.1 DM642的CPU单元 |
2.1.2 DM642的二级缓存结构 |
2.2 DM642的片上外设资源 |
2.2.1 增强DMA控制器(EDMA) |
2.2.2 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 |
2.2.3 多通道音频串口(McASP) |
2.2.4 I2C总线接口 |
2.2.5 JTAG口 |
2.3 其他外设接口 |
2.3.1 视频口(VP) |
2.3.2 主机接口(HPI)/PCI接口 |
2.3.3 EMAC/MDIO |
2.3.4 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 |
2.3.5 压控振荡器内插控制(VIC) |
2.3.6 通用输入输出管脚(GPIO) |
3 硬件电路设计 |
3.1 DM642的最小系统 |
3.1.1 电源电路设计 |
3.1.2 JTAG仿真口的设计 |
3.1.3 时钟和复位电路的设计 |
3.1.4 EMIF总线接口设计 |
3.1.5 其他引脚和测试信号 |
3.2 音频模块设计 |
3.2.1 TLV320AIC23B芯片 |
3.2.2 AIC23B与DM642的连接 |
3.2.3 AIC23B的输入输出电路 |
3.3 高速PCB电路板设计 |
3.3.1 封装 |
3.3.2 板层结构 |
3.3.3 布局布线 |
3.3.4 退耦电容的使用 |
3.3.5 信号完整性和EMC设计 |
4 SMV算法的研究 |
4.1 CELP编码原理 |
4.1.1 语音信号数字模型 |
4.1.2 CELP分析 |
4.2 SMV编码算法原理 |
4.2.1 预处理 |
4.2.2 线性预测分析 |
4.2.3 话音激活检测(VAD)与语音帧如何分类 |
4.2.4 不同速率下的激励产生 |
4.3 SMV解码算法原理 |
5 SMV算法在本终端上的移植 |
5.1 开发环境 |
5.1.1 CCS集成开发环境 |
5.1.2 DSP/BIOS驱动开发工具包 |
5.2 SMV算法移植 |
5.2.1 DSP/BIOS下的主程序设计 |
5.2.2 DSP/BIOS配置 |
5.2.3 关键函数分析 |
5.2.4 结果分析 |
6 总结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视频通讯技术发展及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的需求分析 |
2.1 总体业务需求 |
2.2 视频通讯应用发展资源状况 |
2.2.1 东方有线NGB网络状况和性能 |
2.2.2 东方有线NGB机顶盒状况和性能 |
2.3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需求 |
2.4 机顶盒开展视频通讯面临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及选择 |
3.1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简介 |
3.2 视频通讯协议研究 |
3.2.1 H.323 协议 |
3.2.2 SIP协议 |
3.2.3 机顶盒视频通讯系统协议选择 |
3.3 视频编码技术研究 |
3.4 语音频编码技术研究 |
3.4.1 语音编码技术介绍 |
3.4.2 语音编码格式选择 |
3.5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系统架构设计 |
4.1 视频通讯平台架构 |
4.1.1 系统组成 |
4.1.2 业务流程 |
4.2 视频通讯核心系统设计 |
4.3 视频通讯终端接入设计 |
4.3.1 常规视频通讯终端方案 |
4.3.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USB连接 |
4.3.3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网络连接 |
4.4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GB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互联协议规范设计与实现 |
5.1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连接控制协议 |
5.1.1 控制通道 |
5.1.2 数据通道 |
5.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通讯接口协议 |
5.3 机顶盒应用开发API接口规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验证及应用实现 |
6.1 系统测试环境及内容 |
6.2 测试过程 |
6.2.1 测试方案 |
6.2.2 测试准备 |
6.2.3 测试用例 |
6.3 实现效果分析 |
6.4 基于视频通讯的应用开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DSP技术在视频会议多点控制单元MCU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
2.1 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原则、需求分析 |
2.1.1 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原则 |
2.1.2 视频会议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 视频会议系统的系统架构 |
2.2.1 基本框架结构 |
2.2.2 多点控制单元(MCU) |
2.2.3 H.323会议的组织形式 |
2.2.4 系统硬件配置说明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音频压缩编码算法的研究概述 |
3.1 音频压缩编码算法 |
3.1.1 音频压缩编码系统及原理 |
3.1.2 音频压缩信源变换算法 |
3.1.3 音频压缩信源控制算法 |
3.2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 |
3.2.1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的系统模型 |
3.2.2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的搜索过程 |
3.3 G.723语言编码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G.723语音编码算法与实现 |
4.1 G723语音编码系统及原理 |
4.2 G723语音编码标准算法 |
4.3 G723语音编码代码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G.723语音编解码标准算法的优化 |
5.1 性能分析和优化平台简介 |
5.2 G.723语音编码算法级的优化 |
5.3 G.723语音编码C语言级的优化 |
5.4 G.723语音编码汇编级的优化 |
5.4.1 代码的并行处理 |
5.4.2 代码中循环体的汇编实现 |
5.4.3 代码中条件语句的优化 |
5.4.4 寄存器中的字长优化 |
5.4.5 使用ARM926EJ处理核心的特殊指令 |
5.5 基于LMS(Least Mean Square)的噪声消除算法 |
5.5.1 算法原理 |
5.5.2 算法实现代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6.1 软件环境与初始数据 |
6.1.1 服务器端配置 |
6.1.2 客户端配置 |
6.1.3 实验测试系统结构 |
6.2 实验测试结果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7.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7.2 下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IMS终端开发方案及语音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IMS技术简介 |
1.1.2 VOIP技术简介 |
1.1.3 SIP协议简介 |
1.2 IMS终端关键技术 |
1.3 笔者的工作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IMS终端开发方案研究 |
2.1 IMS终端配置管理策略 |
2.2 IMS终端的嵌入式平台选择 |
2.2.1 几种常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2 嵌入式平台选择的策略 |
2.3 IMS终端多媒体通信设计策略 |
2.3.1 音视频通信信令的选择 |
2.3.2 SIP协议栈的选择 |
2.3.3 音视频通信传输协议的选择 |
2.3.4 音视频通信编码的选择 |
2.4 IMS终端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
2.5 IMS终端性能保证 |
第三章 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IMS终端开发方案实现 |
3.1 IMS终端功能介绍 |
3.2 IMS终端体系结构 |
3.2.1 SIP状态机 |
3.3 软件开发环境 |
3.4 IMS终端的界面设计与实现 |
3.5 IMS终端配置管理模块 |
3.5.1 配置信息获取 |
3.5.2 务发放流程 |
3.5.3 配置文件格式 |
3.5.4 PJSIP注册配置文件 |
3.5.5 IMS和PJSIP相结合的注册过程 |
3.6 IMS终端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6.1 电话模块 |
3.6.2 信息浏览模块 |
3.6.3 短信息模块 |
3.6.4 通讯录和通话记录模块 |
3.6.5 网页浏览和一键通模块 |
3.6.6 多媒体模块 |
3.6.7 系统设置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MS终端语音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4.1 IMS终端会话的SIP信令流程 |
4.2 PJSIP流媒体交互流程 |
4.3 IMS终端语音编码完善 |
4.4 IMS终端回声抑制 |
4.4.1 IMS终端回声的特点 |
4.4.2 IMS终端回声处理的常用方法 |
4.4.3 IMS终端回声抑制实现 |
4.5 IMS终端语音通信延迟和抖动处理 |
4.6 IMS终端语音通信丢包补偿处理 |
4.6.1 丢包补偿技术简介 |
4.6.2 基于RTCP和语音编码的网络自适应算法 |
4.7 IMS终端语音通信的静音抑制和舒适噪音生成 |
4.8 语音质量评估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技术应用于VOIP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VoIP |
1.2.1 VoIP的概念 |
1.2.2 VoIP的基本传输过程 |
1.2.3 VoIP的关键技术 |
1.3 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AMR) |
1.3.1 AMR语音编码概述 |
1.3.2 预处理 |
1.3.3 线性预测(LP)分析及量化 |
1.3.4 开环基音分析 |
1.3.5 解码器 |
1.4 课题任务 |
第二章 VOIP中AMR声码器的实现 |
2.1 H.323协议 |
2.2 AMR在H.323中的实现 |
2.2.1 AMR编码速率的选择 |
2.2.2 试验结果 |
第三章 VOIP中AMR算法的优化(1)──话音激活检测算法的优化 |
3.1 3GPP标准的话音激活检测算法 |
3.1.1 子带划分与电平计算 |
3.1.2 基音检测和音调检测 |
3.1.4 背景噪声估计 |
3.1.5 VAD初始决策 |
3.1.6 VAD切换 |
3.1.7 VAD性能评价方法 |
3.2 话音激活检测算法的优化 |
3.2.1 三阶累积量理论 |
3.2.1.1 基于三阶累积量的话音激活检测算法 |
3.2.1.2 语音信号的三阶累积量 |
3.2.1.3 判决门限值的选取 |
3.2.2 算法设计 |
3.2.4 对音频信号的仿真 |
3.2.4.1 VAD算法的波形测试分析 |
3.2.4.2 重构音频信号分析 |
第四章 VOIP中AMR算法的优化(2)──舒适噪声算法的优化 |
4.1 舒适噪声生成技术 |
4.1.1 舒适噪声生成技术的基本原理 |
4.1.2 AMR中的舒适噪声生成技术 |
4.2 舒适背景噪声的优化 |
4.2.1 优化目的 |
4.2.2 优化思路 |
4.2.3 可行性分析 |
4.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VOIP中AMR算法的优化(3)──丢帧隐藏机制的研究的优化 |
5.1 3GPP标准中的丢帧隐藏机制 |
5.1.1 AMR帧结构 |
5.1.2 3GPP AMR中丢帧隐藏机制的研究 |
5.1.2.1 差错检验方法 |
5.1.2.2 丢帧隐藏的方法 |
5.1.4 现有丢帧隐藏机制的比较 |
5.2 AMR算法中丢帧隐藏机制的缺陷 |
5.3 AMR算法中丢帧隐藏机制的优化 |
5.3.1 优化方法的理论分析 |
5.3.1.1 改进方法的必要性 |
5.3.1.2 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
5.3.1.3 改进方法的可行性 |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2.1 对原有丢帧隐藏协议的仿真 |
5.3.2.2 对丢帧隐藏的机制改进后的仿真 |
第六章 系统分析及总结 |
6.1 VoIP系统中AMR编码器的优化仿真 |
6.2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网络多媒体通信——语音编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媒体通信概述 |
§1.2 语音编解码技术概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及其关键技术 |
§2.1 系统设计方案 |
§2.2 语音编码基础 |
§2.3 本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
第三章 语音信号捕获回放的原理与实现 |
§3.1 语音信号捕获与回放的原理 |
§3.2 语音信号捕获回放的具体实现 |
第四章 系统编解码原理与具体实现 |
§4.1 G.729A编解码器简介 |
§4.2 G.729A编码器的具体实现 |
§4.3 G.729A解码器的具体实现 |
§4.4 本系统编解码器的改进措施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网络多媒体通信——语音编码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D]. 彭景惠.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2]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设计研究[D]. 杨玉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3]基于TMS320DM642的变速率语音终端设计[D]. 张亮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6)
- [4]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D]. 邓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5]DSP技术在视频会议多点控制单元MCU中的应用研究[D]. 陈超. 南昌大学, 2013(02)
- [6]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IMS终端开发方案及语音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韩高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
- [7]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技术应用于VOIP系统的研究[D]. 王凡.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8]网络多媒体通信——语音编码技术研究[D]. 赵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9]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 肖自美,郑伟国,梁凡,肖舟. 多媒体世界, 1996(01)
- [10]视听多媒体通信研究展望[J]. 李晓明. 电信科学, 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