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全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论文文献综述)
闻杰[1](2021)在《EPDM/PP TPV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PV)是一类橡胶在硫化过程中通过机械剪切分散在树脂中所形成的热塑性弹性体,橡胶交联颗粒以微米级的尺寸分散在树脂连续相中,这种“海-岛”结构赋予了TPV常规硫化橡胶的回弹性和抗冲击性,以及树脂的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可重复利用性。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替代不可回收的热固性橡胶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通过动态硫化的方法制备EPDM(三元乙丙橡胶)/PP(聚丙烯)TPV,并将其应用于PP及PP/淀粉复合材料的增韧,最后在EPDM/PP TPV的基础上,开发一款新型的EPDM/PP/PBE(丙烯基弹性体)TPV。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制备了EPDM/PP TPV,探究PP种类及交联剂用量对TPV各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PP(均聚聚丙烯)所制备的EPDM/H-PP TPV综合力学性能较好,拉伸强度达到8.9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564%,同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其结晶度达到29.8%;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得出EPDM/H-PP TPV中的橡胶相分散程度最好,使其兼具了较好的熔体流动性。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TPV的交联程度和交联速率不断增加,力学性能有所提升,但熔体流动性下降;当交联剂用量为0.10 phr(每百克份数)时,TPV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性较好。(2)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P/TPV二元共混物,研究TPV用量对PP/TPV二元共混物各项性能的影响,随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添加纳米CaCO3、纳米Talc(滑石粉)制备其三元共混物,分别研究纳米CaCO3、纳米Talc用量对PP/TPV/纳米填料三元共混物各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PV能够有效增韧PP,当TPV在PP/TPV二元共混物中的用量仅为5 phr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8.2 k J·m-2,较PP增加了95%,同时拉伸强度仅下降了4%。纳米CaCO3能够诱导PP中β晶型的生成,随着纳米CaCO3在PP/TPV/纳米CaCO3三元共混物中用量的增加,缺口冲击强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拉伸强度变化不大,当纳米CaCO3用量为3 phr时,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最好,达到13.8 k J·m-2,同时耐热性能也得到提升。纳米Talc在PP/TPV/纳米Talc三元共混物中的最佳用量为9 phr,此时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9.32 k J·m-2,是纯PP的4.5倍,同时拉伸强度提高到40.92 MPa。(3)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P/淀粉/TPV复合材料,探究TPV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流变特性、热稳定性、耐老化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TPV用量从0逐渐增加10 phr,PP/淀粉/TPV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从3.43 k J·m-2增加到8.74 k J·m-2,增长了1.5倍,同时拉伸强度变化不大;TPV会轻微降低复合材料的熔点及结晶度,但是增加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老化性能,老化后的拉伸强度保持率从45.76%上升到70.25%,断裂伸长率保持率从13.32%上升到32.40%;流变特性测试表明橡胶交联颗粒在PP基体中形成了较强的物理网络结构,与PP基体界面上的链缠结和相互作用较强。(4)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制备了EPDM/PP/PBE TPV,探究PBE用量对EPDM/PP/PBE TPV力学性能、回弹性、邵氏硬度、熔体流动速率、结晶性能、流变特性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BE用量的不断增加,两相粘度比由6.13增加到8.94,橡胶交联颗粒的粒径不断减小,形貌更加完整细致;当PBE用量为20 phr时,EPDM/PP/PBE TPV的拉伸强度达到14.92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1665%,与不添加PBE的TPV相比,分别增加了67.6%和195.2%,回弹性也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结晶度下降了12.8%,邵氏硬度下降了10 A,但熔体流动速率仍维持在0.5 g/10min。表面性质和界面相容性分析表明PBE与EPDM之间拥有更低的界面张力和更强的相互作用。
汤琦,孙豪,宗成中[2](2021)在《动态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动态硫化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丙烯(PP)热塑性弹性体(TPV)的发展历程、配合体系、动态硫化工艺、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相较于传统橡胶,动态硫化TPV作为新一代橡胶产品的典型代表,无论在生产工艺还是性能上均具有较大优势,且TPV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符合绿色环保理念。未来EPDM/PP TPV的研究方向将主要集中在环保、低挥发性有机物、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等方面。
李青松[3](2020)在《连续体积拉伸形变作用下TPV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机理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态硫化EPDM/PP-TPV热塑性弹性体因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冲击性能、弹性性能、易加工性以及可回收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建筑建材等领域。目前普遍采用螺杆挤出机制备生产TPV弹性体,在螺杆机械中物料塑化输运主要是靠螺杆旋转时对物料的拖曳作用,受剪切应力支配,存在热机械历程长、能耗高、分散混合弱、对物料特性依赖性强等缺陷。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偏心转子挤出装备,使得物料在塑化输送过程中受连续体积拉伸作用,提升了聚合物复合体系的分散混合效果,改善了动态硫化TPV弹性体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为制备高性能TPV体系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设备。本文利用偏心转子挤出机制备加工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尝试分别采用预密炼EPDM(两步法)及直接交联加工(一步法)所得到的样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经过预密炼工序所获得的TPV弹性体,各项力学性能均有明显的提高,并且探究了最佳综合性能的加工参数:当EPDM/PP配比为60/40时,加工温度为190℃,加工转速为60rpm、90rpm时,TPV材料表现出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两步法比一步法加工制备样品的拉伸与弹性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分别提高了9.4%和11.9%。在确定的相同最佳配比及工艺参数的前提下,本文对基于拉伸流变的偏心转子挤出机与基于剪切流变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制备样品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微观形貌、动态力学测试、结晶性能测试等手段,表征并分析了 EPDM/PP体系在体积拉伸流场作用下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表明,相对于双螺杆加工样品,基于连续体积拉伸流变作用的偏心转子加工样品具有橡胶颗粒粒径小、分散更均匀、较高的交联密度、PP结晶度较小、两相相容性提升、两相分子链相互渗透作用强等特点,最终在宏观上表现出更优越的综合力学性能。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连续体积拉伸形变作用支配的偏心转子挤出机制备EPDM/PP弹性体具有显着优势,解决了 EPDM/PP传统双螺杆挤出加工长期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为EPDM/PP弹性体制备提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加工方法,为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王世茹[4](2020)在《三元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简称TPV)是由橡塑共混制备的一种可重复利用环保型材料,由于同时具备橡胶的高弹性、塑料的可加工性,可以作为交联橡胶材料的替代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受橡塑两相本身性质的影响外,TPV的性能还受橡胶相在塑料相中的微观分布形貌的影响,而TPV的微观形貌主要由加工条件决定。然而,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工艺复杂,加工条件难以控制,容易造成TPV性能不稳定。因此,探究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工艺,剖析加工工艺与微观形貌之间的关系,对于控制微观形貌,得到性能优异的TPV,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工业价值。本文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原材料,以交联剂1,4-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BP)和助交联剂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动态硫化制备EPDM/HDPE TPV,探究了BIBP和TAIC的添加量、加工温度、加工时间、流变仪转速、制备方法等因素对EPDM/HDPE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和EPDM/HDPE TPV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BIBP和TAIC添加量均为0.3 wt%,先在120℃、60rpm加工条件下将EPDM与BIBP和TAIC共混4 min制备EPDM母炼胶,然后利用母炼胶与HDPE在180℃、50 rpm的条件下动态硫化10 min制备EPDM/HDPE TPV,由此方法制备的TPV-0.3-0.3力学性能较优异,拉伸强度达14.2MPa,断裂伸长率达675%,硬度为85 A。研究了EPDM与HDPE之间动态硫化反应的发生对两相界面粘结情况的影响。EPDM与HDPE之间的界面张力为7.59 m J/m2,而在最佳交联体系硫化后的EPDM与HDPE之间的界面张力为9.99 m J/m2,交联后的EPDM与HDPE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两相之间结合倾向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通过交联机理分析,在动态硫化过程中,EPDM和HDPE与交联助剂可发生部分共交联反应,促进两相相容性的提高,且微米级橡胶颗粒的形成增加了橡塑两相间的界面面积,弥补了交联EPDM与HDPE之间的结合力下降对力学性能带来的损害,这一点在TPV-0.3-0.3的SEM图中的无相分离的脆断断面和粗糙的拉伸断面中也得到证实。探究了不同加工时间的EPDM/HDPE共混物中橡胶网络结构的变化。在EPDM/HDPE质量比为65/35的情况下,动态硫化开始时是以占总质量大多数的EPDM相为连续相,在BIBP和TAIC的作用下,橡胶相发生交联反应的同时受到剪切。当加工时间为5 min时,TPV样品在热的二甲苯中还不能溶解破碎,表明交联的EPDM还是连续相,未发生相反转。当加工时间为7 min时,所得TPV可在热的二甲苯中破碎,但破碎得到的交联EPDM颗粒较大,表明相反转正在发生。在7 min以后,由于相反转已经发生,此后时间所得的样品在热的二甲苯中浸泡均发生崩解。当加工时间为10 min时,SEM图片显示,在刻蚀后的断面上出现许多粒径约为3μm~5μm的交联橡胶粒子。与EPDM/HDPE直接共混相比,EPDM与HDPE经动态硫化形成的橡胶交联网络提高了橡塑共混物的储能模量和表观黏度,呈现剪切变稀行为,在高频率下的表观粘度与HDPE相近,表明动态硫化有助于加工性能的提高。除此以外橡胶交联网络的形成不利于TPV中分子链的规整排列,相较于EPDM/HDPE简单共混物,TPV-0.3-0.3的结晶度和结晶温度均有所降低,分别为60.8%,109.4℃。
张政[5](2020)在《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文中认为本课题以新型聚烯烃弹性体SEBS及聚丙烯(PP)为研究对象,以过氧化物1,3(1,4)一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BP)/硫磺(S)为硫化体系,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新型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SEBS/PP TPVs,并探究了加工温度、转子转速、共混时间、橡塑比等加工工艺,环烷油和石蜡油软化剂体系,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炭黑和白炭黑填充补强体系对材料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流变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对SEBS/PP TPVs体系加工工艺探究发现,材料拉伸强度随加工温度升高与动态硫化共混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随转子转速增加逐渐上升,断裂伸长率随加工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增加,随动态硫化共混时间延迟逐渐增加,撕裂强度随加工温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转子转速增加及动态硫化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综合考虑SEBS/PP TPVs的各项性能,确定加工温度为180℃,转子转速100 r·min-1,动态硫化共混时间4 min。通过探究交联剂BIBP用量对体系力学性能及连续相PP的结晶度影响发现,与简单共混物相比,经过动态硫化后,SEBS/PP TPVs拉伸曲线出现明显弹性拉伸,且随交联剂BIBP用量增加,体系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逐渐下降。相对于助交联剂TAIC,助交联剂S更适用于SEBS/PP TPVs体系,当BIBP用量为2 phr时,体系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经热性能分析,随交联剂BIBP用量增加,体系中PP熔点Tm与熔融热焓ΔHm逐渐降低,体系结晶度略有降低,从SEM图像中,与简单共混物对比,可明显观察到经动态硫化后,体系发生相转变,形成“海-岛”结构。为改善体系的硬度及物料的流动性,选用环烷油和石蜡油作为增塑剂,探究软化剂种类与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向SEBS/PP TPVs体系中加入软化剂,体系的粘度迅速降低,平衡转矩显着下降,有效改善其加工流动性,体系硬度也明显降低。经热性能分析,软化剂用量增多,体系中PP的熔点向低温移动,且结晶度降低。综合比较环烷油体系与石蜡油体系的力学性能、回弹性与耐热氧老化性能,SEBS/PP/石蜡油体系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将无机填料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及有机填料炭黑、白炭黑作为填充补强体系对SEBS/PP TPVs体系综合性能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对于SEBS/PP/无机填料TPVs体系,随填料份数增加,体系平衡转矩、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逐渐降低,硬度逐渐升高;对于SEBS/PP/有机填料体系,随填料份数增加,体系平衡转矩撕裂强度逐渐上升,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硬度逐渐上升,且增幅高于无机填料体系。对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炭黑N330、白炭黑五种填料体系耐热氧老化性、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比较发现,白炭黑体系与云母粉体系老化前后性能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良好的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
姬春梅[6](2019)在《汽车用三元乙丙橡胶密封条配方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的EPDM热塑性弹性体所加工的密封条具有耐老化、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在建筑门窗、汽车等领域应用广泛。本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考察了填充剂类型(因素1)、填充剂用量(因素2)、白油用量(因素3)及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因素4)等4个因素对EPDM密封条用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材料拉伸强度的关键因素是因素3,影响材料断裂伸长率的关键因素是因素4,影响材料永久变形的关键因素是因素2,而影响材料撕裂强度的关键因素是因素3。各因素的最优化水平为因素1/水平3、因素2/水平2、因素3/水平2、因素4/水平2,所得优化配方PETP-69B的综合性能最佳。
勾锐[7](2019)在《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流变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木质基剩余物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木质剩余物和造纸废液两个方面。由于木质剩余物具有更多木材的属性,其应用相对较为广泛;而对于造纸废液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中提取和改性木质素方面。本文从造纸废液中提取木质素磺酸铵(AL)作为主要材料,结合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聚丙烯(PP),采用动态硫化工艺,制备出一种新型材料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探讨了各因素对这种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以EPDM用量为固定值,以AL用量和PP用量为变量,讨论了主料用量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过氧化物(DCP)、硫磺(S)和酚醛树脂(Sp1045)三种硫化体系下,硫化剂用量、促进剂用量、挤出温度和转子速率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木粉对材料的增强作用以及环烷油对材料内部分散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主料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AL作为补强剂存在于混合体系之中,当AL用量由50份增加到100份时,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弹性模量、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都有显着升高,当AL用量从100份升高到150份时,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整体上增加不显着,拉伸强度降低,但弹性模量增加仍然显着,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随PP用量的增加而升高,随AL用量的增加而降低;EPDM作为橡胶相存在于混合体系之中,随着EPDM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弹性和粘度增加,强度降低,橡胶特征越来越明显,PP作为塑料相存在于混合体系之中,随着PP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弹性和粘度降低,强度和结晶度增加,塑料特征越来越明显。(2)挤出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挤出工艺包括挤出温度和转子速率两个内容。研究发现,三种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性能随挤出温度变化的规律是一致的。当挤出温度为18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均达到最佳值;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均随挤出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受挤出温度的影响不显着。而三种硫化体系下,转子速率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却各不相同,DCP硫化体系下,当转子速率为100r/min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S硫化体系下,转子速率为150r/min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转子速率为50r/min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在DCP硫化体系和S硫化体系下,随着转子速率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升高,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粘度和模量是随着转子速率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在转子速率为150r/min时,复合材料的粘度和模量最高。三种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都随转子速率的增加而降低。(3)硫化剂和促进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当DCP用量为2份,TAIC用量为1.5份,S用量为2份,TBSI用量为2份,PR用量为12份,Sncl2用量为2份时,所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在DCP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随DCP用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随TAIC用量的增加而升高,DCP用量为3份时最低,DCP用量为4份时最高,TAIC用量为0.5份时最低,TAIC用量为1.5份时最高。在硫磺硫化体系和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对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影响不显着。三种硫化体系下,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对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影响均不显着。(4)不同硫化体系间的比较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的最优,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下的次之,硫磺硫化体系下的最差,但三者差异不显着;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是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下的最高,硫磺硫化体系下的次之,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的最低,其中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粘度和模量与其它两个硫化体系下的差异显着;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是硫磺硫化体系最高,过氧化物硫化体系次之,酚醛树脂硫化体系最低,三者差异不显着。(5)木粉对材料的增强机理研究本文研究表明,木粉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显着。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先随木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木粉用量为60份时达到最大值,当木粉用量为90份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均随木粉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受木粉用量的影响不显着。(6)环烷油对材料分散性能的影响环烷油对材料性能影响显着,随着环烷油用量的增加,混合体系的黏度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复数黏度和结晶度均降低。当环烷油用量为10份时,橡胶颗粒最小,材料内部的分散性能最好,当环烷油用量增加到20份时,橡胶径粒开始增大,分散也不均匀,当环烷油用量为30份时,橡胶径粒继续增大,分散也更不均匀。
王诗凝[8](2016)在《PP/POE/MVQ三元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是橡胶相在熔融的塑料相中受高温、高剪切作用动态硫化,同时被剪切为微米级的硫化橡胶粒子,均匀的分散于塑料相中,形成的“海-岛”结构橡塑两相体系。本文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制备聚丙烯(PP)/乙烯-辛烯弹性体(POE)/甲基乙烯基硅橡胶(MVQ)三元共混热塑性弹性体。首先探讨了共混比例、投料顺序、动态硫化工艺等对三元共混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表面张力、熔体流动速率(MFR)等性能的影响。接着实验选用了几种环保型无卤阻燃剂,不同比例并用改善材料的阻燃性能。三元乙丙橡胶(EPDM)结构与POE相似,相容性佳,因此实验用EPDM增容PP/POE/MVQ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结果表明:PP/MVQ以不同比例共混制备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随着MVQ组分含量的增加,通过动态硫化形成的交联粒子变大,硫化速率加快。TPV的力学性能随MVQ用量的增加有所下降,但是硬度降低,弹性变佳,压缩永久变形先减小后增大。TPV与水的接触角逐渐增大,临界表面张力逐渐降低,疏水性能得到改善。TPV的维卡软化温度降低,熔体流动速率变快,加工流动性有所改善。POE与PP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常用来改善PP的韧性,且其结构与橡胶相似,因此实验用POE来增容PP/MVQ共混材料。首先通过综合力学性能、硬度及表面张力确定PP/POE/MVQ的三元共混的最佳共混比例为100:50:50。就混炼顺序而言,先将POE/MVQ在高温、高剪切的作用下动态硫化,制成POE基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PMTPV)再将之与PP熔融共混,相较三元同时共混制备材料的性能更佳。因此后续实验先将POE与MVQ动态硫化制成PMTPV,再将其与PP熔融共混。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动态硫化工艺制备PMTPV时,由于其剪切力较大,橡胶颗粒被剪切破碎的更小,分散更为均匀,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优于采用转矩流变仪动态硫化工艺制备的PMTPV。用实验制得的PMTPV改性PP,随着PMTPV组分含量的增加,三元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定伸应力等力学性能并没有明显下降,但是弹性体的硬度得到改善。材料的加工流动性明显提高,表面张力降低,疏水性改善。当PP/PMTPV共混比例为1:2时,材料的弹性模量最低,弹性最佳;且当温度、应变发生变化时,材料的弹性模量最为稳定。实验选用一些环保型无卤阻燃剂改善材料的阻燃性能。氢氧化铝、粉煤灰、聚磷酸铵与季戊四醇并用、硼酸锌四种无卤阻燃剂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TPV的阻燃性能。综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氧指数考虑,选用氢氧化铝效果更佳。实验将Al(OH)3与阻燃效率很高的DMMP以不同比例并用,材料的氧指数可得到进一步提高。用Al(OH)3、DMMP、EG-200三种无卤阻燃剂并用,且EG-200用量为质量分数10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氧指数提高到了32%,达到难燃材料的水平。EPDM结构与POE相似,两者相容性较好,因此实验考虑用EPDM增容三元共混材料。首先将EPDM与PMTPV以不同比例共混,随PMTPV用量的增加,EPDM/PMTPV共混胶料的力学性能逐渐提高,最佳共混比例为40/60。PMTPV改善了共混胶料的电绝缘性能,使得共混胶料的体积电阻率增加了一个数量级。随PMTPV用量的增加,EPDM/PMTPV共混胶料在160℃×24h条件下的耐热氧老化性能逐步提高,在室温下的耐油性提高。通过SEM照片可以看出,用EPDM增容后,共混材料的结构密实且没有明显的相分界面,PP/POE/MVQ共混材料的相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胡水仙,陈建华,白子文[9](2014)在《热塑性弹性体(TPE)简述(上)》文中研究表明叙述了热塑性弹性体(TPE)的结构特点、品种和性能,并对其中的主要品种TPS、TPO、TPV、TPU、TPEE、TPVC、TCPE以及TPA等进行了分别介绍。简述了TPE的不足与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TPE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橡胶新型原料,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张艳芬[10](2014)在《EPDM/POE/PP三元共混改性热塑性弹性体》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三元乙丙橡胶(EPDM)/乙烯-辛烯弹性体(POE)/聚丙烯(PP)共混制备热塑性弹性体。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及配合剂用量的变化制备热塑性弹性体并进行性能表征。课题首先探讨了EPDM用量、PP用量、硫化剂用量以及POE种类对共混胶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分散效果;其次讨论了热塑性弹性体的共混工艺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而讨论了不同的配合体系对热塑性弹性体的影响;最后,通过不同种类的热塑性弹性体的比较,找出自制的热塑性弹性体的不足,以期获得一种低压缩永久变形和高性价比的材料。结果表明:在EPDM/POE/PP共混胶中,随着EPDM用量的增加,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压缩永久变形变化不明显,EPDM用量为100phr时,弹性体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PP用量为30phr时,综合力学性能较好;随着硫化树脂用量的增加,交联程度增大,树脂用量为5phr时,综合力学性能较好。三种POE中,POE810的压缩永久变形值较小,综合力学性能较好。采用转矩流变仪动态硫化EPDM/POE/PP热塑性弹性体,转矩流变仪加工下在共混温度为160℃、转速为60rpm,动态硫化时间在6min的条件时,弹性体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双螺杆挤出机制备工艺与转矩流变仪制备工艺相比,双螺杆挤出机动态硫化制备的EPDM/POE/PP热塑性弹性体的综合性能较好。采用过氧化物作为硫化体系时,随着DCP用量的增加,弹性体的力学性能逐渐改善,DCP用量为0.8phr时,弹性体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随着炭黑用量的增加,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先降低后增加,在炭黑用量为30phr时,起到了一定的补强作用;不同种类的填料中,填料N85的综合效果较好。不同种类的弹性体比较时,均聚聚丙烯共混的弹性体与共聚聚丙烯共混的弹性体相比,均聚聚丙烯的效果好;与成品热塑性弹性体比较时,自制的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好,可重复利用度高,熔融指数偏低,由TG分析可得,EPDM/POE/PP热塑性弹性体的耐热性优于成品弹性体。由SEM可得,POE810制得的热塑性弹性体粒径较小,基体相容性好;双螺杆挤出机制得的热塑性弹性体要优于哈克转矩流变仪制得的热塑性弹性体。由DSC分析可得,SantoprenneA86中含有两种聚丙烯,Santoprene101-87中含有共聚聚丙烯,而制得的EPDM/POE/PP热塑性弹性体中都有一个POE结晶熔融的平台。含有均聚聚丙烯的EPDM/POE/PP热塑性弹性体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
二、动态全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全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论文提纲范文)
(1)EPDM/PP TPV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EPDM/PP TPV概述 |
1.2.1 EPDM/PP TPV的制备技术 |
1.2.2 EPDM/PP TPV的相态结构及形成机理 |
1.2.3 EPDM/PP TPV的性能 |
1.3 EPDM/PP TPV的研究进展 |
1.4 EPDM/PP TPV的应用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EPDM/PP 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试样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P种类对EPDM/PP 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2 PP种类对EPDM/PP TPV邵氏硬度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
2.3.3 PP种类对EPDM/PP TPV结晶性能的影响 |
2.3.4 PP种类对EPDM/PP TPV微观形貌的影响 |
2.3.5 交联剂用量对EPDM/PP TPV凝胶含量和溶胀度的影响 |
2.3.6 交联剂用量对EPDM/PP 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7 交联剂用量对EPDM/PP TPV邵氏硬度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P/TPV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试样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PV用量对PP/TPV二元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TPV用量对PP/TPV二元共混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
3.3.3 纳米 CaCO_3用量对PP/TPV/纳米 CaCO_3三元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4 纳米 CaCO_3用量对PP/TPV/纳米 CaCO_3三元共混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
3.3.5 纳米 CaCO_3用量对PP/TPV/纳米 CaCO_3三元共混物耐热性的影响 |
3.3.6 纳米 CaCO_3用量对PP/TPV/纳米 CaCO_3三元共混物晶型的影响 |
3.3.7 纳米 Talc用量对PP/TPV/纳米 Talc三元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8 纳米 Talc用量对PP/TPV/纳米 Talc三元共混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淀粉/TPV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试样制备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淀粉用量对PP/淀粉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2 淀粉用量对PP/淀粉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
4.3.3 淀粉用量对PP/淀粉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4 TPV用量对PP/淀粉/TPV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5 TPV用量对PP/淀粉/TPV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
4.3.6 TPV用量对PP/淀粉/TPV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
4.3.7 TPV用量对PP/淀粉/TPV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8 TPV用量对PP/淀粉/TPV复合材料耐老化性能的影响 |
4.3.9 TPV用量对PP/淀粉/TPV复合材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PDM/PP/PBE 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试样制备 |
5.2.4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BE用量对EPDM/PP/PBE TPV粘度比的影响 |
5.3.2 PBE用量对EPDM/PP/PBE TPV微观形貌的影响 |
5.3.3 PBE用量对EPDM/PP/PBE TPV凝胶含量和溶胀度的影响 |
5.3.4 PBE用量对EPDM/PP/PBE TPV邵氏硬度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
5.3.5 PBE用量对EPDM/PP/PBE 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6 PBE用量对EPDM/PP/PBE TPV弹性的影响 |
5.3.7 PBE用量对EPDM/PP/PBE TPV结晶性能的影响 |
5.3.8 EPDM/PP/PBE TPV的表面性质和界面相容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2)动态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
2 配合体系 |
2.1 硫化体系 |
2.1.1 硫黄硫化体系 |
2.1.2 过氧化物硫化体系 |
2.1.3 酚醛树脂硫化体系 |
2.2 补强体系 |
2.2.1 炭黑 |
2.2.2 滑石粉 |
2.2.3 白炭黑 |
2.2.4 纳米碳酸钙 |
2.2.5 纳米粘土 |
2.2.6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
2.3 增塑体系 |
2.4 其他体系 |
3 动态硫化工艺 |
3.1 硫化设备 |
3.2 硫化工艺 |
4 应用领域 |
5 展望 |
(3)连续体积拉伸形变作用下TPV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机理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热塑性弹性TPV复合材料 |
1.2.1 热塑性弹形体TPV发展历程 |
1.2.2 动态硫化EPDM/PP的研究现状 |
1.3 动态硫化TPV的加工技术 |
1.3.1 动态硫化TPV的相态结构 |
1.3.2 动态硫化TPV的相态演变机理 |
1.3.3 传统动态硫化TPV的制备技术 |
1.4 体积拉伸形变应用于聚合物加工 |
1.4.1 加工流场的类型及特点 |
1.4.2 拉伸流场的混合分散机理 |
1.4.3 体积拉伸形变的实现方法 |
1.4.4 基于连续体积拉伸流变的偏心转子挤出机 |
1.5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双轴拉伸流变挤出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双轴偏心转子挤出机结构特征 |
2.2 基于体积拉伸形变的双轴偏心转子的运动机理 |
2.3 体积拉伸流场作用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硫化EPDM/PP-TPV体系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设备 |
3.3 样品制备 |
3.4 测试表征 |
3.4.1 交联密度测试 |
3.4.2 拉伸性能测试 |
3.4.3 表面硬度测试 |
3.4.4 弹性性能测试 |
3.4.5 微观形貌测试 |
3.4.6 动态力学分析 |
3.4.7 差式扫描量热法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艺参数对动态硫化EPDM/PP-TPV体系结构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设备及过程 |
4.1.1 实验装置与仪器 |
4.1.2 实验过程及制样 |
4.2 预处理工艺对EPDM/PP-TPV体系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1 硫化交联密度 |
4.2.2 断面微观形貌分析 |
4.2.3 物理机械性能 |
4.2.3.1 表面硬度 |
4.2.3.2 拉伸性能分析 |
4.2.3.3 弹性性能分析 |
4.3 加工温度对EPDM/PP-TPV体系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
4.3.1 硫化交联密度 |
4.3.2 断面微观形貌分析 |
4.3.3 物理机械性能 |
4.3.3.1 表面硬度 |
4.3.3.2 拉伸性能 |
4.3.3.3 弹性性能 |
4.4 加工转速对EPDM/PP-TPV体系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
4.4.1 硫化交联密度 |
4.4.2 断面微观形貌分析 |
4.4.3 物理机械性能 |
4.4.3.1 表面硬度 |
4.4.3.2 拉伸性能 |
4.4.3.3 弹性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工流场对动态硫化EPDM/PP-TPV体系结构性能的影响 |
5.1 实验设备及过程 |
5.1.1 实验装置及仪器 |
5.1.2 实验过程及制样 |
5.2 硫化交联密度 |
5.3 断面微观形貌 |
5.4 结晶行为分析 |
5.5 物理机械性能 |
5.5.1 动态力学性能 |
5.5.2 表面硬度 |
5.5.3 拉伸性能 |
5.5.4 弹性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三元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热塑性弹性体简介 |
1.2.1 热塑性弹性体种类 |
1.2.2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史 |
1.3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性能影响因素 |
1.3.1 加工工艺 |
1.3.2 配方因素 |
1.3.3 其他影响因素 |
1.4 EPDM基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现状 |
1.4.1 EPDM基 TPV种类 |
1.4.2 TPV应用范围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EPDM/HDPE TPV制备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样品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PDM/HDPE硫化过程和交联剂的影响 |
2.3.2 加工工艺 |
2.3.3 制备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PDM/HDPE TPV微观形貌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样品制备 |
3.2.3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EPDM/HDPE TPV的微观形貌发展历程 |
3.3.2 EPDM/HDPE TPV的微观形貌结构分析 |
3.3.3 EPDM/HDPE TPV的流变性能分析 |
3.3.4 EPDM/HDPE TPV的结晶性能分析 |
3.3.5 EPDM/HDPE TPV的热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热塑性弹性体 |
1.2.1 热塑性弹性体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1.2.2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特点 |
1.2.3 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 |
1.2.4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
1.3 SEBS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特征 |
1.3.1 SEBS弹性体的基本结构 |
1.3.2 SEBS弹性体的主要性能 |
1.3.3 SEBS的应用 |
1.3.4 SEBS的接枝改性 |
1.3.5 SEBS的共混改性 |
1.4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
1.4.1 TPV的应用及发展 |
1.4.2 TPV的相态结构 |
1.4.3 TPV的制备方法与设备 |
1.4.4 TPV的类型 |
1.4.5 影响TPV性能的主要因素 |
1.4.6 Haake转矩流变仪 |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前景展望 |
第二章 动态硫化SEBS/PP体系加工工艺确定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 |
2.1.2 原材料SEBS、PP的物料参数 |
2.1.3 仪器设备 |
2.1.4 试样制备 |
2.1.5 分析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加工温度的影响 |
2.2.2 转子转速的影响 |
2.2.3 动态硫化共混时间的影响 |
2.2.4 橡塑比的影响 |
2.2.5 SEBS分子结构的影响 |
2.2.6 硫磺加入顺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硫化体系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1.3 试样制备 |
3.1.4 分析测试 |
3.2 SEBS化学交联机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平衡转矩的影响 |
3.3.2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3.3.3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PP结晶的影响 |
3.3.4 SEBS/PP动态硫化体系形态结构 |
3.3.5 助交联剂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软化体系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材料 |
4.1.2 仪器设备 |
4.1.3 试样制备 |
4.1.4 分析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平衡转矩的影响 |
4.2.2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3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流变性能的影响 |
4.2.4 软化剂用量对PP结晶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填充补强体系的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材料 |
5.1.2 仪器设备 |
5.1.3 试样制备 |
5.1.4 分析测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动态硫化SEBS/PP/无机填料体系 |
5.2.2 动态硫化SEBS/PP/有机填料体系 |
5.2.3 不同填料耐老化性能比较 |
5.2.4 不同填料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汽车用三元乙丙橡胶密封条配方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样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1.4.1 试样状态调节 |
1.4.2 密度 |
14.3邵A硬度 |
1.4.4 熔体流动速率 |
1.4.5 拉伸性能 |
1.4.6 撕裂强度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正交实验结果 |
2.2 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硬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拉伸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 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永久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
2.6 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纵向撕裂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7 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横向撕裂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8 各因素对各项性能指标影响程度的综合分析 |
2.9 优化配方 |
3 总结 |
(7)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流变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质基剩余物 |
1.1.1 造纸废液 |
1.1.2 木质素磺酸盐 |
1.2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 |
1.3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 |
1.3.1 动态硫化的概念及发展 |
1.3.2 TPV的微观形态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
1.3.3 TPV的制备 |
1.3.4 TPV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
1.3.5 TPV的应用 |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思路 |
1.4.2 选题意义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1.4.4 创新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木质素磺酸铵的制备 |
2.3.2 EPDM/PP/AL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3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
2.3.4 流变性能测试 |
2.3.5 结晶行为测试 |
2.3.6 样品表征 |
2.3.7 化学组份分析 |
3 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下各因素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 各因素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3.1.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3.1.3 AL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1.4 P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1.5 DC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1.6 TAIC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2 各因素对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3.2.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3.2.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3.2.3 AL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2.4 P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2.5 DC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2.6 TAIC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3 各因素对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 |
3.3.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3.3.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3.3.3 AL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3.4 P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3.5 DC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3.6 TAIC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4 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结合机理 |
3.4.1 不同挤出温度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2 不同转子速率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3 不同AL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4 不同PP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5 不同DCP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6 不同TAIC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硫磺硫化体系下各因素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各因素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4.1.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4.1.3 硫磺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1.4 TBSI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2 各因素对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4.2.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4.2.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4.2.3 硫磺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2.4 TBSI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3 各因素对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 |
4.3.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4.3.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4.3.3 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4 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结合机理 |
4.4.1 不同挤出温度下材料机理分析 |
4.4.2 不同转子速率下材料机理分析 |
4.4.3 不同硫磺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4.4.4 不同TBSI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各因素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1 各因素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5.1.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5.1.3 酚醛树脂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1.4 氯化亚锡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2 各因素对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5.2.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5.2.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5.2.3 酚醛树脂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2.4 氯化亚锡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3 各因素对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 |
5.3.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5.3.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5.3.3 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4 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结合机理 |
5.4.1 不同挤出温度下材料机理分析 |
5.4.2 不同转子速率下材料机理分析 |
5.4.3 不同酚醛树脂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5.4.4 不同氯化亚锡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5.5 不同硫化体系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比 |
5.5.1 物理力学性能 |
5.5.2 流变性能 |
5.5.3 结晶行为 |
5.6 本章小结 |
6 木粉用量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增强作用 |
6.1 木粉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6.1.1 物理力学性能 |
6.1.2 流变性能 |
6.1.3 界面结合 |
6.2 木粉与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结合机理 |
6.2.1 物理分析 |
6.2.2 化学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环烷油用量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7.1 环烷油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7.1.1 物理力学性能 |
7.1.2 流变性能 |
7.1.3 界面结合 |
7.2 环烷油与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结合机理 |
7.2.1 物理分析 |
7.2.2 化学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8)PP/POE/MVQ三元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
1.1.1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的形态结构、形成机理及特点 |
1.1.2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的制备方法及设备 |
1.1.3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的分类 |
1.1.4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的研究进展 |
1.1.5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的应用 |
1.2 聚丙烯简介 |
1.2.1 聚丙烯的结构 |
1.2.2 聚丙烯的特点 |
1.2.3 聚丙烯的性能 |
1.2.4 聚丙烯的改性 |
1.2.5 聚丙烯的降解 |
1.2.6 聚丙烯的应用 |
1.3 硅橡胶简介 |
1.3.1 硅橡胶的结构 |
1.3.2 硅橡胶的性能 |
1.3.3 硅橡胶的研究进展 |
1.4 乙烯-辛烯聚烯烃弹性体简介 |
1.4.1 POE的结构特点 |
1.4.2 POE的性能特点 |
1.4.3 POE的用途 |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PP/MVQ共混材料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配方 |
2.2.4 试样制备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MVQ用量对TPV混炼特性的影响 |
2.3.2 MVQ用量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3 MVQ用量对TPV表面张力的影响 |
2.3.4 MVQ用量对TPV加工流动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OE增容PP/MVQ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材料 |
3.2.2 试样制备 |
3.2.3 仪器与设备 |
3.2.4 性能测试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PP/POE/MVQ不同共混比例材料性能研究 |
3.3.2 PP/POE/MVQ不同混炼顺序材料性能研究 |
3.3.3 POE/MVQ不同共混比例材料性能研究 |
3.3.4 PMTPV不同动态硫化工艺材料性能研究 |
3.3.5 PP/PMTPV不同共混比例材料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POE/MVQ共混材料阻燃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 |
4.2.2 试样制备 |
4.2.3 仪器与设备 |
4.2.4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种类无卤阻燃剂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2 Al(OH)_3、DMMP不同比例并用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3 阻燃膨胀石墨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PDM增容PP/POE/MVQ共混材料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材料 |
5.2.2 试样制备 |
5.2.3 仪器与设备 |
5.2.4 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MTPV/EPDM共混材料性能研究 |
5.3.2 PP/PMTPV/EPDM共混材料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热塑性弹性体(TPE)简述(上)(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塑性弹性体的种类及结构 |
1.1 热塑性弹性体简介 |
1.2 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特征 |
2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 |
2.1 结构特征和性能 |
2.2 TPS的合成 |
2.2.1 线型三嵌段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 |
2.2.2 星型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
3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 |
3.1 TPO |
3.2 TPV |
3.3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 |
4 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 |
4.1 TPU特点 |
1) TPU的优点 |
2) TPU的缺点 |
4.2 TPU的生产 |
4.3 TPU的市场与应用 |
4.4 TPU的发展趋势 |
(10)EPDM/POE/PP三元共混改性热塑性弹性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文献综述 |
1.1 热塑性弹性体简介 |
1.1.1 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 |
1.1.2 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历程 |
1.1.3 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特点 |
1.2 乙丙橡胶简介 |
1.2.1 乙丙橡胶的发展状况 |
1.2.2 乙丙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2.3 乙丙橡胶的并用 |
1.2.4 乙丙橡胶的应用 |
1.3 乙烯-辛烯聚烯烃弹性体简介 |
1.3.1 POE 发展状况 |
1.3.2 POE 的结构与性能 |
1.3.3 POE 的应用 |
1.4 聚丙烯简介 |
1.4.1 聚丙烯的分类 |
1.4.2 聚丙烯的特点与性能 |
1.4.3 聚丙烯的改性 |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实验部分 |
2.1 原材料 |
2.2 实验配方 |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4 试样制备 |
2.4.1 硫化 |
2.4.2 TPE 试样的制备 |
2.5 性能测试 |
2.5.1 硫化特性测试 |
2.5.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2.5.3 高温压缩永久变形性能 |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5.5 热失重分析(TG) |
2.5.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3.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
3.1 不同 EPDM 用量的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研究 |
3.1.1 不同 EPDM 用量的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3.1.2 不同 EPDM 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转矩的影响 |
3.1.3 不同 EPDM 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 PP 用量的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研究 |
3.2.1 不同 PP 用量的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3.2.2 不同 PP 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转矩的影响 |
3.2.3 不同 PP 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挤出外观的影响 |
3.2.4 不同 PP 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不同硫化剂用量的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研究 |
3.3.1 不同硫化剂用量的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3.3.2 不同 SP-1055 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转矩的影响 |
3.3.3 不同 SP-1055 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不同 POE 种类共混的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研究 |
3.4.1 不同 POE 种类共混的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33 |
3.4.2 不同 POE 种类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转矩的影响 |
3.4.3 不同 POE 种类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4 不同 POE 种类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电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共混工艺的研究 |
4.1 不同温度下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
4.1.1 不同温度下的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4.1.2 不同温度对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转矩的影响 |
4.1.3 不同温度对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转速下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
4.2.1 不同转速下的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4.2.2 不同转速对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转矩的影响 |
4.2.3 不同转速对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混炼工艺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4.3.1 不同混炼工艺下的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40 |
4.3.2 不同混炼工艺对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转矩的影响 |
4.3.3 不同混炼工艺对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4 不同混炼工艺对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 SEM 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动态硫化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配合体系的研究 |
5.1 不同 DCP 用量下制得的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
5.1.1 不同 DCP 用量的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5.1.2 不同 DCP 用量对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转矩的影响 |
5.1.3 不同 DCP 用量下 EPDM/POE/PP 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
5.2 不同 SP-1055 用量下制得的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
5.2.1 不同 SP-1055 用量的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5.2.2 不同 SP-1055 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转矩的影响 |
5.2.3 不同 SP-1055 用量的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 不同炭黑用量下制得的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
5.3.1 不同炭黑用量的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5.3.2 不同炭黑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转矩影响 |
5.3.3 不同炭黑用量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填料种类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影响 |
5.4.1 添加不同种类填料制得的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5.4.2 添加不同种类填料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转矩的影响 |
5.4.3 添加不同种类填料对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不同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比较 |
6.1 不同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 |
6.1.1 不同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实验配方 |
6.1.2 不同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的转矩特性 |
6.1.3 不同 EPDM/POE/PP 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
6.2 不同种类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比较 |
6.2.1 不同种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比较 |
6.2.2 不同种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热失重分析 |
6.2.3 不同种类热塑性弹性体的 DSC 分析 |
6.2.4 不同种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熔融指数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四、动态全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论文参考文献)
- [1]EPDM/PP TPV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闻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2]动态硫化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J]. 汤琦,孙豪,宗成中. 橡胶科技, 2021(01)
- [3]连续体积拉伸形变作用下TPV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机理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李青松.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4]三元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世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D]. 张政.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汽车用三元乙丙橡胶密封条配方优化设计[J]. 姬春梅.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9(22)
- [7]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流变及力学性能研究[D]. 勾锐.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PP/POE/MVQ三元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诗凝.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1)
- [9]热塑性弹性体(TPE)简述(上)[J]. 胡水仙,陈建华,白子文. 山西化工, 2014(03)
- [10]EPDM/POE/PP三元共混改性热塑性弹性体[D]. 张艳芬.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