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铜镍矿相容性浮选工艺研究

金川铜镍矿相容性浮选工艺研究

一、金川铜镍矿石兼容性浮选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子惠[1](2021)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SD矿山的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加强矿产资源的节约和管控,企业对矿山资源的开采进度要合理,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过度开采,要控制规划好每一阶段的开采量。同时,规划还指出支持矿山企业技术和工艺改造,提高矿山资源效益、固态废弃物回收率,从而缓解环境压力。国家政策的鼓励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推动了矿山企业的数字化转型,SD矿山需要牢牢把握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彻底变革传统的生产模式,通过价值链升级、技术改造、降低各项成本来增加市场竞争优势,稳固住其在市场中所占的地位。不过,矿山企业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拥有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模式,使得企业高效、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价值链、成本控制和价值链成本控制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方法应用进行了研究,为企业基于价值链角度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了整体的思路框架。其次,以SD矿山作为本文案例研究对象,结合各环节作业流程,对矿山成本控制体系展开研究。本人在SD矿山财务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和考察调研,熟悉了数字化建设后矿山企业的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作业环节,掌握了公司成本构成、控制现状及考核流程,发现SD矿山成本控制体系存在理念滞后,管控措施松散、成本难以得到实时监控和反馈等问题。接着,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引入价值链分析的方法对SD矿山各个环节的的成本逐一进行研究,从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两个视角对公司各项增值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更直观地发现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将企业成本降到最低,增加矿山绩效。最后,针对价值链分析过程中成本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数字化转型所涉及的智能系统与协同平台,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构建智能化生产作业组织与任务分配系统、构建生产技术协同平台、构建数据分析与处理中心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从完善矿山数据库管理、缩小与竞争对手差距等方面提出改善外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使得矿山不只在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过程中实现数字化,成本控制体系也能与数字化相融合,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学者们大多把数字化转型与钢铁、煤炭、物流运输等行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写矿山数字化转型的文章较少,但矿山行业也面临着生态恢复投入增大、科研经费增加、降低成本保持行业优势等问题。选择矿山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能够与数字化转型大背景有效融合,选题的方向和对象较为新颖。(2)数字化转型与成本结合的文章较少,而且大多采用理论分析,很少结合案例进行具体研究,本文运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改善矿山成本控制体系,降本增效,可以给其他矿山提供一些借鉴,有利于数字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马莉[2](2019)在《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保障,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解决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绿色矿山是一种全新的矿山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解决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广,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数量迅速增加,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研究和评价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总结与探索绿色矿山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对于我国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调查和调研资料,剖析了绿色矿山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分行业指数化评价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归纳总结了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最后在理论分析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宏观上构建了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微观上提出了矿山企业提升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调研了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情况。首先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绿色矿山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逐步走向规范四个阶段。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在数字化、现代化矿山建设、科技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矿地和谐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同时,绿色矿山发展存在发展格局不协调、绿色矿山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协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面临综合利用方面、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诸多挑战。(2)在分析现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PSR模型分析,分矿种提出和构建包含反映共性和重要性的核心指标以及反映行业特性和矿种特色的辅助指标的指标体系;将指数化评价、集对分析法引入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分行业对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行业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煤炭、黄金、有色行业东部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领先于其它地区;油气行业东北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最高;化工行业中部地区进步最显着。(2)不同规模间的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型矿山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矿山企业。(3)行业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油气行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化工行业和黄金行业,建材非金属行业水平最低,综合水平差距较小。在各个发展维度上,节能减排方面差距最大,其次为科技创新和土地复垦。(4)行业间协调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油气和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各维度协调发展状态最好,煤炭、有色、冶金行业最差。(3)在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绿色矿山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生态恢复、绿色技术、和谐社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AMOS22.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发现绿色矿山发展的6条直接路径和15条间接路径;通过路径效应分析,发展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绿色技术、生态恢复、综合利用和社区和谐。其次,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典型绿色矿山建设成功经验对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划分,有绿色管理模式、绿色技术模式、生态恢复模式、社区和谐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等,初步形成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体系。最后根据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典型发展模式提出绿色矿山发展提升路径。(4)对驱动绿色矿山发展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了理论解读、驱动机理理论分析及博弈关系分析。理论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绿色矿山发展有显着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了包含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评价机制发现矿山企业及其政府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绿色矿山建设。协同机制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主体的目标协同与行为协同。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以保障绿色矿山发展的长期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97篇。

苗乾坤[3](2016)在《羊渠河矿霍庄煤柱充填开采上覆岩层变形移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渠河煤矿霍庄煤柱充填开采工作面实现了矸石与粉煤灰在井下处理,实现建筑物下压煤采出率在85%以上,延长了矿井的服务年限,改善了矿区周边生态与生存环境。本文结合霍庄煤柱充填工作面工程地质背景,利用理论分析、物理试验等研究方法对充填材料的各项性能进行了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软件Udec对不同充实率下的上覆岩层变形移动规律以及裂隙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工作面地表的下沉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确定了充填材料成分构成以及具体的配比,充填材料中煤矸石、粉煤灰以及水泥的比例为8:4:1。对充填材料的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其中充填材料的塌落度为20cm,分层度为14mm,充填膏体的沁出率为1.63%。充填材料的的单轴抗压强度极限为4.746.2MPa,充填材料的拉力峰值介于1.01.8kN之间。(2)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对霍庄煤柱的开采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不同充实率下上覆岩层的移动规律。充实率为95%时,超前支承应力峰值为6MPa,最大下沉量为352mm,裂隙发育不是很明显,裂隙发育高度为18m,塑性区在直接顶中发育充分,基本顶仅发生弯曲下沉;充实率为85%时,超前支承应力峰值为8MPa,最大下沉量为590mm,裂隙的整体发育范围扩展至工作面后方2090m,裂隙发育高度为36m,塑性区发育至基本顶中部,充实率为75%时,超前支承应力峰值为14MPa,最大下沉量为810mm,裂隙的范围在工作面后方扩展至6102m,裂隙高度为48m。(3)进行了巷道表面位移和地表下沉量的监测,实际监测结果显示,走向线地表最大下沉值为124mm,倾向地表下沉值为139mm,其余地表变形指标也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填开采达到了控制地表下沉的预期。

孙彦辉[4](2015)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勒泰地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新疆北端,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三国接壤。从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来看,阿勒泰地区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接合部位,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摇篮,新疆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的发源地,也是着名的区域黄金-有色金属带成矿带,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是我国最具潜力的矿产资源集中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前,矿业已成为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延长矿业链、如何充分利用资源、降低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和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决定了阿勒泰地区的绿色矿业发展之路,即:“资源开发可持续,社会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因此,创建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研究实施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论文以阿勒泰地区申请到国家第三批、第四批绿色矿山创建示范矿山为契机,系统地调研了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现状,界定并分析了绿色矿业经济特征,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设计指标体系,评价了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为实现战略的政策支持体系。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从学术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对国内外绿色矿业经济发展领域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选题的重要意义,对论文研究的主要路线、思路、基本框架、野外调研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等进行了高度综合,并指出了论文中的关键创新点。第二章,系统调研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现状。阿勒泰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配套,各类型矿床成带分布,分段集中,主要矿产储量大,矿石质量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矿业是阿勒泰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三废”副产品,既影响企业的收益,也污染环境,增大社会治理污染的成本,目前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资源利用节约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闭坑矿山生态化”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章,探索并归纳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的容量及其自净能力的条件下,在寻求社会—环境—经济综合系统相协调的过程中产生了绿色经济。所谓绿色矿业经济就是以绿色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绿色技术体系,融合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矿业环境扰动量不大于区域环境容量的条件下,实现矿产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生态环境影响的最小化,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形态。建设绿色矿山是手段,发展绿色矿业是过程,实现绿色矿业经济是目标,在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绿色矿业经济的实践中,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出发,外部性理论、产权交易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和博弈理论的综合,成为指导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设计并评价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依据APRP(活动Action--压力Pressures--反应Response--绩效Performance)分析思路和相关原则,结合新疆阿勒泰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初步设计了阿勒泰绿色矿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目标集、因素集(一级指标)和子因素集(二级指标)共三个层次。综合运用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社会对区域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认可程度及赞许程度最高;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在各矿企的共同努力下,区域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较大。但对绿色矿山创建的内涵、社会对绿色矿山的认知速度、矿企对绿色矿山创建的态度这三个指标还不够满意,矿政管理部门在绿色矿业经济政策的制定、不同层次创建绿色矿山的申报、对社会公众的宣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五章,提出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阿勒泰不仅是典型的资源大区,还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域。这决定了阿勒泰必须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社会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绿色矿山,实施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双赢的路径。从战略的界定、战略目标定位、战略规划等要素出发,适时提出独具特色,并适合新疆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层次性发展战略、矿业集群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制定支撑政策提供决策依据。第六章,提出区域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支撑体系。政府、矿企和社会大众是绿色矿业经济运行的主体和政策目标群体。创建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矿山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广泛参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政策的层次性,从“对象-主体-政策-工具”思路出发,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主要由宏观政策支撑体系、微观支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构成。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创新之处:1.定量研究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增长与“三废”之间的关系矿业是阿勒泰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三废”副产品,既影响企业的收益,也污染环境,增大社会治理污染的成本。因此定量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发展绿色矿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ADF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和Granger检验。研究表明:总体来看,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固体矿产的开发利用,矿石量和废石量增长较快,废水量波动较大,矿业产值和废气量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废矿石、矿井水等副产品的量也在增加,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在增加,如果运用相应的技术,对副产品循环利用,势必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的收益,这是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经济急需解决的普遍性问题;而废气由于技术等原因,利用率低且不稳定,是实行绿色矿业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三废”量和结构的变化,为建设绿色矿山,开发利用副产品,实行循环、低碳的绿色矿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2.探索并归纳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由于矿业的特殊性,创建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实现绿色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对于矿山而言,在矿产资源开采、洗、选、冶炼等过程中,要有创新绿色技术,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和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建立剩余物质最小化的经济动力;对于政府而言,实现由传统矿业经济向绿色矿业经济的转变,是政府应当承担的公共职责和社会义务。在这过程中,由于各自目标不同,而存在着外部性、产权不明晰以及生态破坏等行为,社会各方面、各个环节均在进行着博弈。矿山之间博弈的结果都将选择不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最终造成效益最低和环境的污染;矿山与政府间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政策的设计和执行程度。否则,矿山会选择缴纳罚款、污染环境,逃避治理污染的责任。因此,在实践中,指导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外部性理论、产权交易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和博弈理论。3.评价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通过指标体系的设计,综合运用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社会对区域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认可程度及赞许程度最高;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在各矿企的共同努力下,区域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较大。但对绿色矿山创建的内涵、社会对绿色矿山的认知速度、矿企对绿色矿山创建的态度这三个指标还不够满意,矿政管理部门在绿色矿业经济政策的制定、不同层次创建绿色矿山的申报、对社会公众的宣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为创建绿色矿山,制定区域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政策体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4.提出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支撑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打造新疆重要会客厅和两个可持续示范区”以及“北部生态核心区、中部优化发展区、南部重点开发区”的空间布局要求,实施“一一三三”战略规划,提出了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层次性发展战略、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必须得到政府、矿企和公众广泛参与,从政策的层次性出发,提出了由宏观政策支撑体系、微观支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构成的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王志强[5](2014)在《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点多,项目建设及运营周期长,内外部环境、管理环节和内容更为复杂。相对于西方国家企业,我国企业海外项目并购和开发起步较晚,政治、社会、劳工、管理等风险困扰和制约着中国海外矿业项目开发进程,甚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澳大利亚磁铁矿项目陷阱,五矿、紫金秘鲁铜矿项目至今无法开工建设,集中暴露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识别、评价和风险应对上的不足和问题。提高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管理水平是成功实施企业资源战略的关键,也是本论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论文在回顾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历程和特点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对42个海外矿业项目的实地考察分析,科学定义风险概念和总结风险管理程序,揭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项目的动机和特点,以及面临的主要风险,比较分析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以及风险应对措施,建立了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评价模型。论文认为海外矿业项目管理是流程化的全面风险管理过程,在识别和评价风险之后,需要中国企业坚决实施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取决于风险应对措施实施的效果。秘鲁是中国矿业投资的重点国家。论文选择中铝秘鲁托罗莫乔铜钼矿项目进行案例研究,检验了论文提出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并且,过程和结果一致性地揭示了正确识别、评价风险,以及积极有效地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对于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成功的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建议:第一,海外矿业项目具有投资额大、退出成本高、回收期长、风险点多以及收益递减和效益综合等特征;第二,明确了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评价的目标,在重点分析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现实变量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调查法按照设定的评价集对评价体系的二级评价指标层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了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评价的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模型;第三,着眼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从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和应对措施三方面对中国企业有代表性的海外项目风险进行分析,认为海外矿业项目的风险管理要从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将风险管理穿于项目管理工作的全流程,从管理体制和流程上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第四,立足项目特点和阶段,准确识别和评价风险,坚决有效地实施风险应对措施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第五,属地化、国际化项目管理方式可以有效规避或控制管理风险;第六,应高度重视工会问题,以项目所在国“社会公民”的角色和要求出发应对社会风险;最后,在资源等硬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克服管理思维与文化差异是海外项目并购和成功运营的关键,风险管理思维与文化是决定中国企业海外矿业建设和开发成败优劣的最终因素。

张丽军,王云[6](2012)在《硫化铜镍矿浮选中捕收剂的吸附竞争》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丹巴铜镍矿原矿品位低、氧化率高、脉石矿物可浮性好且易泥化的特征,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铜镍混合浮选-铜镍分离的浮选工艺流程对该矿进行回收利用。并充分的利用了捕收剂的吸附竞争,在铜镍混浮精选作业中添加CMC,改变了脉石矿物对捕收剂的吸附竞争强度,使得有用矿物对捕收剂的吸附竞争强度增加,改善了镍矿物的可浮性,较好的实现了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在较佳的浮选工艺条件下,小型实验室闭路试验可获得铜品位21.55%、铜回收率64.65%的铜精矿和镍品位5.19%、镍回收率66.80%的镍精矿的选矿指标。

辛云霞[7](2010)在《澳大利亚某低品位镍矿选矿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澳大利亚某低品位镍矿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在研究原矿物质组成及有用矿物的结构构造、粒度嵌布关系的基础上,对磨矿段数、磨矿细度、有用矿物的浮选方式、物料在不同粒度组成下的浮选工艺等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磨两选,镍铜混合浮选工艺流程,在原矿镍品位0.79%,铜品位0.89%,氧化镁11.12%的条件下,可获得如下指标:选别精矿镍品位为5.23%,铜品位为7.05%,氧化镁为6.87%,精矿镍回收率为68.28%,铜回收率为82.17%。

胡启阳[8](2010)在《铝箔基LiCoO2涂膜废极片的材料化冶金技术及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全球钴和锂的资源、市场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锂离子电池的锂和钴资源循环等作了广泛的文献查阅和综述。锂离子电池是有色金属锂和钴的重要应用领域,同时也成为锂和钴的重要二次资源。本文研究了锂离子电池中铝箔基LiCoO2涂膜废极片的材料化冶金技术及关键科学基础。摒弃惯用的湿法溶解技术,创新性地采用干法热处理分离铝箔基LiCoO2涂膜废极片中的铝箔与LiCoO2。涂膜粘结剂PVDF的分解从381.8℃开始,至449.5℃结束;极片中的铝箔在500℃以上温度与氧气发生强烈反应,氧化反应放出强热而导致物料着火。经过450℃、2h热处理的涂膜极片,其中PVDF已经全部分解;同时,含LiCoO2的覆料容易从铝箔基材上脱离。热处理过程中,PVDF分解产生的HF与LiCoO2反应,破坏了部分LiCoO2原有的层状结构;脱离的LiCoO2的Li/Co摩尔比低于1.00;同时,LiCoO2颗粒表面变得较为粗糙,出现明显的裂纹。LiCoO2的溶解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绘制了常温和高于常温的Li-Co-H2O系电位-pH图,并分析了LiCoO2的稳定性和可溶性。LiCoO2能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其热力学优势区分别与Co(OH)3、Co2+及Co(OH)2的稳定热力学优势区相邻;温度升高,LiCoO2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增加。LiCoO2溶解为Co2++Li+可通过三个途径:一是经过中间产物Co(OH)3酸溶解;二是直接酸溶解;三是经还原剂作用通过中间产物Co(OH)2酸溶解。第一、二途径的条件范围窄小、控制严格,且溶解不完全;在还原剂作用下的酸溶解是最有效的溶解途径。LiCoO2在H2O2作用下的H2SO4溶解过程反应速率对H2O2浓度、H2SO4浓度均表现为一级表观反应级数;过程表观活化能为14.9kJ·mol-1;过程控制步骤为反应物向固—液界面的扩散过程。用1.1~1.2mol·L-1H2O2+2.0~2.5mol·L-1H2SO4混合溶剂在液固比为10:1、温度大于80℃、搅拌反应时间大于120min的条件下,LiCoO2的溶解率大于99%。强电解质硫酸盐溶液中铝的水解行为是锂钴硫酸盐溶液中净化除铝的基础。强电解质硫酸盐水溶液对加入的酸具有缓冲效应,并对铝的水解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溶液反应综合平衡原理和合理的体系设计,首次通过数学模拟分析了硫酸盐溶液中铝的水解行为,并试验证明了模拟分析结论。Al3+、AlOH2+、Al(OH)4-、Al2(OH)24+、Al6(OH)153+、Al13(OH)327+是溶液中铝水解过程中的主要存在形体。铝水解在较高pH时(大于9)形成Al(OH)3沉淀。加碱滴定水解试验结果表明,铝水解时在COH/CAl为0~3.5间明显出现两个平台,分别为溶液中铝的水解聚合和水解沉淀;水解沉淀在COH/CAl大于2.2明显进行,在COH/CAl为3.5时结束;温度升高有利于铝的水解沉淀。钴的轻度水解,能强化硫酸钴溶液中铝的水解去除。当钴盐在较低的pH下水解产生Co(OH)2沉淀后,受到铝水解聚合产生的具有正电荷、平面网状结构的聚合体的粘附卷扫,使含铝聚合体在较低pH下与Co(OH)2沉淀颗粒一起聚沉。基于CO2-H2O系、Li(Ⅰ)-CO2-H2O系和Co(Ⅱ)-CO2-H2O系化学平衡,首次提出和应用基于阴离子CO32-的固相转化法从锂钴硫酸盐净化液中沉淀分离钴。用固体Li2CO3悬浮液营造极低CO32-环境,通过缓慢加入含钴溶液控制适当的Co2+浓度,使溶液中Co2+取代Li2CO3固相中的锂形成CoCo3。试验结果表明,用等反应计量的Li2CO3即可将溶液中钴几乎沉淀完全;降低溶液中钴浓度、增加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陈化时间等能增大反应产物CoCO3的粒度;在较高温度、较低的钴盐溶液pH值和较小的钴盐溶液加入速度(反加料)条件下,可得到结晶完整、致密的球形COCO3沉淀。20L反应器规模的综合试验表明,在50℃下按液固比4:1将含Co2+ 1.50mol·L-1的钴锂硫酸盐料液(Co/Li=1)加入Li2CO3悬浮液中进行反应,控制Li2CO3用量为化学反应计量的1.1倍、料液pH 4左右、加料反应时间90min和陈化时间60min,Co2+沉淀率为99.76%、产物CoCO3中心粒径为8.26μm。从硫酸锂溶液中反应结晶Li2CO3,以Li+,Na+//SO42-,CO32--H2O交互系平衡为理论依据。提出并采用反应平衡法研究了与Li2CO3反应结晶过程相关的部分Li+,Na+//SO42-,CO32--H2O交互系平衡。应用现代计算技术,创新地用偏差函数φ(Ⅰ)修正经典电解质溶液模型研究了Li2CO3-Na2SO4稳定盐对反应结晶平衡,得出Li2CO3和Na2SO4的溶解平衡符合下列数学关系对Li2CO3-Na2SO4稳定盐对反应结晶平衡数据的分析表明,以反应物配比(Na2CO3/Li2SO4摩尔比)为1.0时可以得到高的Li2CO3结晶量、低的液固比和相对高的反应物综合转化率。反应结晶试验结果表明,以固体碳酸钠加入,硫酸锂溶液中锂一次结晶率随初始锂盐浓度、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影响程度排序为:溶液中初始锂浓度>反应结晶用碳酸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较佳的结晶条件为:初始Li+浓度为20g·L-1、反应物等反应计量(Na2CO3/Li2SO4为1.0)、常温下反应结晶、60分钟加料时间后继续搅拌反应和陈化30分钟。在优化的Li2CO3反应结晶条件下,锂一次结晶收率大于82%。XRD、SEM和TG/TDA分析表明,Li2CO3结晶结构完整、有序;经脱水处理的Li2CO3颗粒呈片状,大小均匀;熔点723.1℃,且在熔点以上温度即发生分解。首次提出全干法自净化的纳米Co3O4制备方法。以低温固相反应、NH4Cl热升华为基础,将COCl2·6H2O与(NH4)2C2O4·H2O混合研磨,在室温下固相反应制备COC2O4·2H2O和NH4Cl的混合物,再将反应产物在NH4Cl的升华温度以上热处理,热分解CoC2O4·2H20和升华去除NH4Cl,制得纯净的纳米Co3O4。使用含结晶水的反应物,能促进低温固相反应的进行;(NH4)2C2O4·H2O适当过量能保证CoCl2·6H2O的完全转化;NH4Cl的升华可以降低产物粒子的团聚;加入适量的分散剂、适合的前躯体干燥温度和热分解温度能制得分散良好、晶型完整的纳米Co3O4。按CoCl2·6H2O与(NH4)2C2O4·H2O摩尔比为1:1.2配料,并添加适量(反应物总量的2%)的聚乙二醇,研磨反应30min;反应产物在120℃干燥10h;干燥物在350℃煅烧3h。获得的纳米Co3O4粒径为18n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

王云峰[9](2010)在《硫化镍矿选矿过程模型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硫化镍矿的磨矿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耦合性强,且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影响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在磨矿过程中,由于缺乏探测球磨机和水力旋流器内部工作状态的仪器设备,磨矿过程的规律至今仍没有被完全认识清楚,而真实磨矿过程的复杂性,很难用数学模型精确表示其整个过程的特性,甚至有许多控制策略是无模型的。本文针对磨矿过程半经验模型,对磨矿整个过程从数据采集处理和软测量技术、多变量动态过程模型辨识技术及先进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一些探索和研究,同时,针对目前控制理论和磨矿过程应用之间的脱节现象,将现代控制理论经过改造移植到选矿过程控制领域中,研究推出从具体磨矿系统的特点出发,寻求对模型要求不高,但在线计算方便,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有一定适应能力的实用控制策略和方法。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模糊系统、神经网络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显示出了对复杂非线性工业系统强大的处理能力,一系列基于智能控制理论及方法的先进控制技术被不断提出和改进,并在对复杂工业对象的控制问题上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和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目前的智能控制技术基础理论发展还不完善,在应用智能控制方法和技术时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针对目前有关智能方法的先进控制技术提出一些新的参考方法和改进的应用策略,主要创新点有:1、利用RBF神经网络和磨矿过程中可测量信息来预测磨矿过程将来的过程行为,将RBF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在RBF神经网络隐层增加模糊化层和模糊规则推理层,使磨矿过程特性和参数变化对控制质量影响减小,实现预测过程的响应和设计希望的响应差别为最小,得到了一种模糊RBF网络控制模型;该模糊RBF网络经过在线动态训练,实现了磨矿分级过程多变量非线性和大滞后系统的PID智能整定控制;该分析过程相对简单,网络学习训练时间少,学习精度高,估计值与分析值拟合良好,系统鲁棒性强;仿真表明这类智能控制器可用于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系统这类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控制系统。2、针对较难控制的大滞后过程对象,提出了动态分支预测转移控制策略,使控制回路在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最终提高工业过程设备的运行效率。通过在控制过程中增加对被控对象输入输出之间相关性的跟踪及处理,在基本预测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预测控制变量协调决策层,可在线进行拟合,利用反馈校正的滚动优化策略进行记录及优化,获得了被控对象输入输出之间相关性及相应控制策略的动态分支预测转移控制表,结合系统设定值进行区间控制和约束保护措施,在暂态响应和稳态性能之间取得折衷,使控制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但增强了输入控制量的规律性,而且提高了响应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仿真实验表明模型的在线辨识精确,可以保证系统的鲁棒性能和预期的控制性能。3、运用RS理论研究了某选矿厂磨矿工艺多维数据的属性约简,在建立相应的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表征磨矿生产过程内在规律的最小知识表达,并应用该模型对选矿生产指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磨矿工艺数据可以进行浓缩;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操作有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生产工艺人员或操作工人通过使用该软测量模型进行工艺分析与控制,逐步加深了对生产工艺过程内在规律的认识;应用软测量获取了球磨机和旋流器的内部状态主要关键参数;该模型分析过程相对简单,网络学习训练时间少,学习精度高,仿真结果表明估计值与分析值拟合良好。4、提出了磨矿分级系统分段功能模块并行技术,该技术首先将磨矿分级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看作是一个功能部件模块,在建立各功能部件模块的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磨矿分级系统中对磨矿浓度和溢流粒度性能影响最大的功能部件模块;接着,建立了磨矿分级一个系列RBF神经网络模型,就如何改进磨矿分级系统模型中某一功能部件模块而获得整个磨矿分级系统性能指标的提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对改进前和改进后的磨矿过程有关性能指标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验证。5、针对大型浮选设备对矿浆液面自动控制系统的高要求,设计了矿浆液面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执行器,提出了一种符合现场复杂情况,基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软测量方法,在基于过程补余量算法中,引入利用不同形状的反馈凸轮片产生不同非线性来改变控制阀的原有流量特性,结合比例系数得到了具有线性流量特性的调节阀曲线函数的一种软测量模型建模和优化的过程。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从对控制的稳定性、控制响应的时效性等因素考虑后,确定了这种阀芯的最佳拟合曲线,该设计方法经现场的实际使用验证效果良好。

王云峰,李战明,袁占亭,万维汉[10](2009)在《基于软测量技术的矿浆液面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针对大型浮选设备对矿浆液面自动控制系统的高要求,设计了矿浆液面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执行器,提出了一种符合现场复杂情况、基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软测量方法,在基于过程补余量算法中,引入利用不同形状的反馈凸轮片产生不同非线性来改变控制阀的原有流量特性,结合比例系数得到了具有线性流量特性的调节阀曲线函数的一种软测量模型建模和优化的过程。该设计方法经现场的实际使用验证效果良好。

二、金川铜镍矿石兼容性浮选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川铜镍矿石兼容性浮选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转型背景下SD矿山的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字化转型概念
        2.1.2 价值链成本控制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管理协同理论
        2.2.2 价值链理论
        2.2.3 投入产出理论
        2.2.4 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3 SD矿山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3.1 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案例典型性
    3.2 数字化转型建设
        3.2.1 生产运作流程
        3.2.2 数字化掘进作业
        3.2.3 数字化采矿作业
        3.2.4 数字化运输作业
        3.2.5 数字化选矿作业
    3.3 SD矿山成本构成及控制现状
        3.3.1 成本构成
        3.3.2 成本控制流程
        3.3.3 成本考核监督
    3.4 SD矿山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4.1 生产计划、任务分配不能实时更新
        3.4.2 资源、计划技术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脱节
        3.4.3 矿山生产数据采集、集成滞后,不利于有效决策
    3.5 SD矿山实施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3.5.1 SD矿山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3.5.2 SD矿山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有利性
4 SD矿山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分析
    4.1 价值活动成本动因分析
        4.1.1 结构性成本动因
        4.1.2 执行性成本动因
    4.2 外部价值链成本分析
        4.2.1 SD矿山纵向价值链分析
        4.2.2 SD矿山横向价值链分析
    4.3 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
        4.3.1 研发环节价值链分析
        4.3.2 外购辅助材料价值链分析
        4.3.3 生产环节价值链分析
        4.3.4 辅助生产环节价值链分析
        4.3.5 销售环节价值链分析
5 SD矿山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5.1 基于外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5.1.1 缩小与竞争对手的成本差距
        5.1.2 完善矿山数据库管理
    5.2 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5.2.1 构建智能化生产作业组织与任务分配系统
        5.2.2 构建生产技术协同平台
        5.2.3 构建数据分析与处理中心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2 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3.2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现状
    3.3 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关键要素分析
    4.2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
    5.1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2 建材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3 油气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4 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5 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6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7 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8 各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5.9 绿色矿山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5.10 本章小结
6 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6.1 分析方法
    6.2 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6.3 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
    6.4 企业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1 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7.2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总体框架
    7.3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羊渠河矿霍庄煤柱充填开采上覆岩层变形移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充填开采技术研究历程
    1.3 充填开采方法与技术的现状
    1.4 充填开采覆岩移动规律研究现状
    1.5 国内充填工作面实例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地质条件
    2.1 矿井地质概况
    2.2 霍庄煤柱区域地质情况
    2.3 开采煤层地质条件
3 充填材料性能
    3.1 充填材料成分
    3.2 充填膏体的量化性能指标
    3.3 充填材料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4.覆岩变形移动规律
    4.1 数值模型参数设定
    4.2 不同充实率下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4.3 不同充实率下上覆岩层裂隙发育规律
    4.4 不同充实率下上覆岩层塑性区变化规律
    4.5 开采沉陷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践及监测
    5.1 充填材料制备
    5.2 充填材料的运输
    5.3 充填工艺
    5.4 充填效果监测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疆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重点、关键和难点问题
        1.4.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现状
    §2.1 矿产资源现状
        2.1.1 矿产资源概况
        2.1.2 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特点
    §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1 开发利用概况
        2.2.2 开发利用现状
        2.2.3 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绿色矿业经济现状
        2.3.1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2.3.2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4 矿业收入与矿山环境治理间相互关系研究
        2.4.1 矿业与区域经济关系
        2.4.2 矿业经济与矿山环境相互关系定量分析
        2.4.3 矿业经济与环境治理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及其特点
        3.1.1 绿色经济
        3.1.2 绿色矿业经济
    §3.2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
        3.2.1 外部性理论
        3.2.2 产权理论
        3.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3.2.4 博弈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和原则
        4.1.1 构建思路
        4.1.2 构建原则
    §4.2 指标体系设计及其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2 评价思路及原理
        4.2.3 具体的评价
        4.2.4 评价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
    §5.1 战略目标
    §5.2 战略规划
    §5.3 创新驱动战略
        5.3.1 绿色矿业技术创新
        5.3.2 产业结构创新
    §5.4 层次性发展战略
    §5.5 矿业集群发展战略
        5.5.1 阿勒泰矿业集群模式
        5.5.2 阿勒泰典型矿业集群
    §5.6 信息化发展战略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6.1 绿色矿业经济支撑体系分析框架
    §6.2 宏观政策支撑体系
        6.2.1 财政支持政策
        6.2.2 政府监管政策
    §6.3 微观支撑体系
        6.3.1 培养绿色矿山意识
        6.3.2 建设绿色矿山示范工程
        6.3.3 完善绿色矿山评价机制
    §6.4 技术支撑体系
        6.4.1 绿色开采技术支持
        6.4.2 绿色选冶技术支持
        6.4.3 绿色复垦技术支持
        6.4.4 矿山环境监测信息化支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调研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现状
        7.1.2 探索并归纳区域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7.1.3 评价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
        7.1.4 提出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
        7.1.5 提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创作路线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及展望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1.1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
        2.1.2 关于跨国经营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2.1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
        2.2.2 关于海外项目综合评价的研究
        2.2.3 关于中国企业矿业跨国经营的研究
    2.3 小结
3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3.1 风险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1.1 风险的概念
        3.1.2 风险的特征
        3.1.3 风险的分类
    3.2 风险管理涵义和目标
        3.2.1 风险管理涵义
        3.2.2 风险管理目标
    3.3 风险管理指导思想——全面风险管理
    3.4 风险管理程序
        3.4.1 国内外风险管理知识体系中风险管理程序
        3.4.2 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4 矿业投资特性分析
    4.1 矿产及其特征
        4.1.1 矿产的概念和分类
        4.1.2 矿产的特征
    4.2 矿业的范围和矿业投资特性
        4.2.1 矿业的范围
        4.2.2 矿业投资特性
5 中国企业矿业跨国经营发展分析
    5.1 中国矿产资源禀赋
    5.2 中国企业矿业跨国经营发展历程
        5.2.1 初步发展阶段(1978-2000年)
        5.2.2 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9年)
        5.2.3 理性发展阶段(2009年-今)
    5.3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动因
        5.3.1 宏观动因
        5.3.2 微观动因
6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识别
    6.1 风险识别概念
    6.2 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
        6.2.1 专家调查法
        6.2.2 安全检查表法
        6.2.3 工作——风险分解法
        6.2.4 情景分析法
        6.2.5 财务报表分析法
        6.2.6 故障树分析法
        6.2.7 事件树分析法
        6.2.8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
7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评价
    7.1 风险评价概念
    7.2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评价目标和原则
        7.2.1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评价目标
        7.2.2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评价原则
    7.3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评价步骤
    7.4 风险评价一般方法
        7.4.1 层次分析法
        7.4.2 蒙特卡罗模拟法
        7.4.3 网络分析法
    7.5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评价的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判模型
8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应对
    8.1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应对制度环境构建
    8.2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8.2.1 风险承担
        8.2.2 风险规避
        8.2.3 风险转移
        8.2.4 风险转换
        8.2.5 风险对冲
        8.2.6 风险补偿
        8.2.7 风险控制
9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9.1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现实表现
    9.2 外部风险
        9.2.1 自然风险
        9.2.2 政治风险
        9.2.3 法律风险
        9.2.4 经济风险
        9.2.5 社会风险
    9.3 内部风险
        9.3.1 管理风险
        9.3.2 技术风险
        9.3.3 财务风险
        9.3.4 劳工风险
    9.4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9.4.1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风险管理动力缺失
        9.4.2 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
        9.4.3 重决策辅助轻风险控制
        9.4.4 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不足
10 案例分析
    10.1 案例选择
    10.2 公司和项目概况
        10.2.1 公司概况
        10.2.2 项目概况
    10.3 风险识别
        10.3.1 外部风险
        10.3.2 内部风险
    10.4 风险评价
    10.5 风险应对
        10.5.1 融洽社会关系规避社会风险
        10.5.2 以属地化和国际化项目管理方式规避管理风险
        10.5.3 提高母子公司管控能力
        10.5.4 通过重要合同协议控制法律及政策变动风险
11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硫化铜镍矿浮选中捕收剂的吸附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1 试样性质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浮选工艺流程的确定
    2.2 铜镍混合粗选活化剂用量试验
    2.3 铜镍混浮精选条件试验
    2.4 闭路试验
3 结 语

(7)澳大利亚某低品位镍矿选矿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石性质研究
    1.1 原矿多元素分析
    1.2 原矿物质组成研究
    1.3 镜相鉴定
2 选矿试验
    2.1 不同工艺流程探索试验
    2.2 不同粒度组成的物料分选试验
    2.3 选别指标
3 结 论

(8)铝箔基LiCoO2涂膜废极片的材料化冶金技术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钴、锂的性质、资源与消费
        1.1.1 钴、锂的性质与应用
        1.1.2 钴、锂资源
        1.1.3 钴、锂的生产与消费
    1.2 钴、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2.1 锂离子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1.2.2 锂离子电池用含钴正极材料
        1.2.3 锂离子电池用不含钴正极材料
    1.3 资源循环与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
        1.3.1 资源循环
        1.3.2 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铝箔基钴酸锂涂膜废极片的热处理
    2.1 前言
    2.2 实验及检测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方案
        2.2.3 检测方法
    2.3 结果及讨论
        2.3.1 原料成分
        2.3.2 物料热重分析
        2.3.3 热处理去除物料中PVDF
        2.3.4 物料中碳黑的氧化除去
        2.3.5 极片受热着火分析
        2.3.6 PVDF受热分解对LiCoO_2的影响
        2.3.7 热处理后LiCoO_2的成份、结构和形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钴酸锂溶解过程的研究
    3.1 前言
    3.2 LICoO_2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3.2.1 平衡体系的电位—pH图分析方法
        3.2.2 常温下Li-Co-H_2O体系电位-pH图
        3.2.3 非常温下Li-Co-H_2O体系电位-pH图
        3.2.4 常温与较高温Li-Co-H_2O体系电位-pH图比较分析
    3.3 LICoO_2溶解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3.3.1 固体溶解过程及其数学模拟
        3.3.2 实验与检测
        3.3.3 结果与分析
    3.4 LICoO_2溶解条件试验
        3.4.1 试验和分析方法
        3.4.2 溶剂的选择
        3.4.3 LiCoO_2溶解条件的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盐溶液的特性及铝盐水解行为
    4.1 前言
    4.2 金属硫酸盐溶液的特性
        4.2.1 概述
        4.2.2 SO_4~(2-)+H~+==HSO_4~-平衡常数
        4.2.3 硫酸盐体系的pH-[H]_T特性
        4.2.4 总硫量对溶液pH的影响
        4.2.5 酸性硫酸盐溶液的中和
    4.3 溶液中铝离子水解行为的分析
        4.3.1 概述
        4.3.2 硫酸盐溶液中Al~(3+)的水解及碱滴定曲线模拟
        4.3.3 溶液中Al~(3+)的水解平衡分析
        4.3.4 Al(OH)_3溶解—沉淀平衡的热力学分析
    4.4 溶液中铝离子水解沉淀试验
        4.4.1 概述
        4.4.2 铝水解试验
        4.4.3 试验结果
        4.4.4 溶液中铝水解沉淀的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酸盐固相转化法沉淀分离钴
    5.1 前言
    5.2 碳酸盐固相转化法的热力学基础
        5.2.1 基于阴离子的固相转化法沉淀钴
        5.2.2 常温下碳酸盐溶液的性质
        5.2.3 常温下碳酸锂的溶解平衡
        5.2.4 常温下碳酸钴的溶解平衡
    5.3 固相转化反应沉淀钴的研究
        5.3.1 反应过程控制
        5.3.2 实验研究
        5.3.3 沉淀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5.3.4 综合沉淀试验及其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互反应结晶碳酸锂的研究
    6.1 前言
    6.2 部分LI~+,NA~+//SO_4~(2-),CO_3~(2-)-H_2O交互系的平衡及研究方法
        6.2.1 Li~+,Na~+//SO_4~(2-),CO_3~(2-)-H_2O交互系的平衡研究概况
        6.2.2 反应平衡法研究交互反应结晶碳酸锂平衡的原理
    6.3 碳酸锂反应结晶交互系平衡的实验研究
        6.3.1 实验原料
        6.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6.3.3 分析与检测
        6.3.4 298K下交互系Li~+,Na~+//SO_4~(2-),CO_3~(2-)-H_2O的部分相平衡及物化性质
        6.3.5 混合盐溶液中Na_2SO_4和Li_2CO_3的溶解平衡分析
        6.3.6 Li_2CO_3反应结晶的最佳条件分析
    6.4 碳酸锂反应结晶工艺的研究
        6.4.1 实验
        6.4.2 碳酸锂反应结晶的影响因素
        6.4.3 干燥温度与结晶含水率
        6.4.4 碳酸锂反应结晶条件优化
        6.4.5 综合条件试验及Li_2CO_3产品表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四氧化三钴粉体的固相反应合成
    7.1 前言
    7.2 低温固相反应的基础与纳米Co_3O_4的合成原理
        7.2.1 概述
        7.2.2 低温固相反应的冷熔(溶)膜-扩散机理
        7.2.3 低温固相反应进行的判据
        7.2.4 纳米Co_3O_4的固相反应合成原理
    7.3 纳米Co_3O_4的固相反应合成
        7.3.1 实验
        7.3.2 纳米Co_3O_4合成条件研究
        7.3.3 前躯体与产物分析与表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成果
    论文
    授权专利

(9)硫化镍矿选矿过程模型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1 选矿工业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
        1.2.1.1 磨矿工业过程的研究现状
        1.2.1.2 浮选工业过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工作
第2章 磨矿过程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与模型优化算法
    2.1 引言
    2.2 模糊PID控制基本原理
    2.3 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2.4 磨矿过程模糊RBF网络整定的PID控制及优化
        2.4.1 磨矿分级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结构
        2.4.2 磨矿过程模糊神经网络系统控制方案
        2.4.3 RBF网络及对象参数模糊化
        2.4.3.1 RBF神经网络
        2.4.3.2 磨矿过程对象参数模糊化
        2.4.4 网络的训练原理及优化策略
    2.5 仿真实验
    2.6 小结
第3章 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在旋流器分级控制中的应用
    3.1 引言
        3.1.1 磨矿分级工艺过程
        3.1.2 磨矿分级工艺控制要求
    3.2 磨矿分级控制总体方案设计
    3.3 磨矿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研究
        3.3.1 模型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3.3.2 DMC控制算法的三个部分
    3.4 基于大滞后磨矿分级系统的动态分支预测转移控制技术
        3.4.1 动态分支预测转移控制技术
        3.4.2 磨矿过程的串级控制
        3.4.3 动态分支预测转移控制结构及实现
    3.5 系统仿真
    3.6 小结
第4章 RBF神经网络与RS论的磨矿过程软测量综合模型及优化技术
    4.1 引言
    4.2 粗糙集方法
        4.2.1 粗糙集基本概念
        4.2.2 属性约简的粗糙集理论
        4.2.3 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方法
        4.2.4 粗糙集方法的规则获取
        4.2.5 关联规则挖掘原理
    4.3 软测量混合建模方法
    4.4 磨矿过程软测量综合模型及优化
        4.4.1 网络的训练原理、策略及方法
        4.4.1.1 模型辨识原理
        4.4.1.2 磨矿过程串级控制系统框图及策略
        4.4.1.3 应用RS理论分析的基本步骤
        4.4.1.4 RBF网络训练
        4.4.2 模型建立及仿真
        4.4.3 小结
第5章 磨矿过程模块化并行结构模型及优化
    5.1 引言
    5.2 磨矿过程模块化概念
        5.2.1 砂泵池液位控制模块
        5.2.2 水力旋流器分级质量控制
        5.2.3 磨矿过程质量控制
        5.2.4 浮选过程优化控制模块
    5.3 分块建模
    5.4 建立磨矿分级过程一个系列的模块模型
    5.5 定量分析技术
        5.5.1 大概率事件优先原理
        5.5.2 基于Amdahl定律的磨矿过程模块性能
        5.5.3 磨矿过程分块模型性能指标
    5.6 小结
第6章 浮选过程调节阀曲线智能拟合
    6.1 引言
    6.2 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6.2.1 神经网络的选择
        6.2.2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6.3 基于过程补余量算法
        6.3.1 过程的能量储存特性
        6.3.2 目标补入量的递推算法
        6.3.2.1 过程的储存系数及其估算
        6.3.2.2 目标补入量的估算
    6.4 符合理想流量特性的调节阀设计
        6.4.1 直线流量特性
        6.4.2 等百分比流量特性
        6.4.3 理想流量特性与目标补入量之间的关系
        6.4.4 神经网络调节阀曲线拟合
        6.4.5 比例系数
    6.5 实验仿真
    6.6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磨矿分级过程有关参数)

(10)基于软测量技术的矿浆液面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1.1 神经网络的选择
    1.2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2 基于过程补余量算法
    2.1 过程的能量储存特性
        (1) 式中:
        (2) 式中:
    2.2 目标补入量的递推算法
        2.2.1 过程的储存系数及其估算
        2.2.2 目标补入量的估算
3 符合理想流量特性的调节阀设计
    3.1 直线流量特性
    3.2 理想流量特性与目标补入量之间的关系
    3.3 神经网络调节阀曲线拟合
    3.4 比例系数μi
4 实验仿真
5 结 论

四、金川铜镍矿石兼容性浮选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转型背景下SD矿山的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D]. 林子惠.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D]. 马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3]羊渠河矿霍庄煤柱充填开采上覆岩层变形移动规律研究[D]. 苗乾坤.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4]新疆阿勒泰地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孙彦辉.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1)
  • [5]中国企业海外矿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王志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1)
  • [6]硫化铜镍矿浮选中捕收剂的吸附竞争[J]. 张丽军,王云. 矿产综合利用, 2012(04)
  • [7]澳大利亚某低品位镍矿选矿工艺研究[J]. 辛云霞.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0(05)
  • [8]铝箔基LiCoO2涂膜废极片的材料化冶金技术及基础研究[D]. 胡启阳. 中南大学, 2010(12)
  • [9]硫化镍矿选矿过程模型及优化策略研究[D]. 王云峰. 兰州理工大学, 2010(01)
  • [10]基于软测量技术的矿浆液面控制系统设计[J]. 王云峰,李战明,袁占亭,万维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标签:;  ;  ;  ;  ;  

金川铜镍矿相容性浮选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